丝路资讯

丝路重镇 文博奇葩

摘要: 朋友,看了上面的照片,请你猜这是哪里?你多半会猜这可能是江南的景色吧。是的,这是我最近在“江南”——“河西江南”高台县城黑河边湿地公园拍摄的风景照片。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县境内南部为祁连山地,北部为合黎山地,中部为走廊平原,地形呈南北高、中间低之势,再加有中国西北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以及 摆浪河、西大河、石灰关河、水关河、红沙河等6条主要河流,水源丰富,在中部地带形成广阔的湿地。常言说:有水则灵。在 ...

/files/content/2012-12/066716001.jpg

朋友,看了上面的照片,请你猜这是哪里?你多半会猜这可能是江南的景色吧。是的,这是我最近在“江南”——“河西江南”高台县城黑河边湿地公园拍摄的风景照片。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县境内南部为祁连山地,北部为合黎山地,中部为走廊平原,地形呈南北高、中间低之势,再加有中国西北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以及 摆浪河、西大河、石灰关河、水关河、红沙河等6条主要河流,水源丰富,在中部地带形成广阔的湿地。常言说:有水则灵。在河西走廊以戈壁沙漠为主的地貌中, 能见到象高台这样大片烟波浩淼、芦苇丛生、水天相映的景观,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近些年来,高台地方政府重视利用湿地资源,正在不断建设湿地公园,以便改善环境,吸引投资和游客。因此高台朋友自豪地宣称:“河西湿地在张掖,张掖湿地在高台。”并信心满满地预言高台将建成河西最漂亮的县城。象我这样关心高 台的外来访客对如此预言自然愿意相信并期待其早日实现。

当然,作为一个文博学者,高台最吸引我的还是它丰富而有特色的文物资源。由于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一个东西南北往来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冲,千余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在高台县境内遗留下遍布各处的古城、长城、烽燧、古墓等文物古迹,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 其中北凉古都骆驼城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址之一;许三湾古墓葬群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密集型古墓群之一。近些年来,高台魏晋墓的发掘,特别是地埂坡魏晋古墓群的发掘,不仅出土了一些石器、陶器、骨器、木器、铜器、金器及漆器残片、丝织品残片等文物,而且发现了用生土做成的仿木结构,墓室壁 画中出现了多个高鼻深目、虬髯浓须和髡发扎辫的胡人形象,为以往河西墓葬的发掘中所罕见,引起考古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2012年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 普查百大新发现”。

因此,多年来我对高台久已向往。近日我应邀参加高台县文化局、博物馆举办的“2012年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有机会踏上这片历史文化的沃土,不仅参访了不少文物古迹,增长了见识,而且认识了一些当地的文物工作者。他们对高台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赤诚之心、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高水平的工作业绩,令我感佩,催 我记录下在高台的见闻和感思。

一次小县城里举办的成功的国际学术会

/files/content/2012-12/066716003.jpg
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场(摄影:沙武田)

2010年8月13至15日,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的40余家高校、学术机构的70余位学者汇聚高台县城,参加“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 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许多学者都是在国内外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声名显赫的大专家,来自国外的专家也有10余位,一时间高台专家云集,高朋满座,盛况 空前。也许在国内许多大城市,对举办这样的国际学术会并不稀罕,但要知道在地处偏远的河西走廊、全县仅18万人口的小小高台县城,举办这样较大规模的国际 学术会,不仅在高台县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甘肃省乃至全国的县城中也是罕见的。

我本来十分希望能够参加此次国际学术会,但由于当时正受命在敦煌主办一个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分身乏术,遗憾地与此次学术会失之交臂。尽管我曾经参加过、主办过许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但当我后来听闻此次高台国际学术会的盛况,读到为会议交流而内部印制的论文集时,我不由得惊叹这的确是一次具有相当高水平和质 量的国际学术会。国内外学者为这次学术会共提交论文64篇,集中展示了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对有关高台、河西魏晋墓和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论文 涉及魏晋壁画墓研究、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历史地理、文学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佛教石窟研究、民族研究等众多领域,使这次学术会具有相当的广度,而许多方面的论文都对相关学科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又使这次会议达到一定的深度。无疑地,此次国际学术会不仅对于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促 进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丝绸之路研究、敦煌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加强外界对高台的了解,提高高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事业也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与会的学者们都对此次学术会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对东道主竭诚尽力的接待和安排表示衷心感谢。其中有一个细节一直为学者们津津乐道、难以忘怀:为了让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亲眼目睹最为学界关注的地埂坡古墓内独特的墓室形制、胡人形象的壁画,高台县政府特意花费16000元雇用20多个民工,将 2007年后由甘肃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后回填的地埂坡2号、4号古墓重新挖开,让学者们进入墓室内实地考察、一饱眼福。当时,在墓室内是边考察边讨论、兴奋不已的专家学者,在墓室外是手持铁锨的民工,等待学者们走出墓室后立即再次回填墓室。此情此景,令人们深切地感受到高台县给学者们的支持是多么真诚、多 么给力。

在甘肃敦煌学学会专家和高台县博物馆领导的密切合作下,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下,高台国际学术会的论文集《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于2012年4月出版。至此,高台国际学术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会议举办之后1年多的时间里,会议的论文集即顺利面世,会议主办者办事效率之高的确 令人赞赏。5月18日,我与甘肃敦煌学学会一行5位专家在高台高兴地参加了“《高台魏晋墓和河西历史文化研究》首发式”,手捧这本洋洋近70万字的内容厚 实、装帧雅致的论文集,心中满是喜悦和珍视之情。相信关心高台、关注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人们,也会有同样的心情。

高台国际学术会之所以能够圆满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缘合和的结果。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中央号召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高台地方政府也是如此,此可谓天时。高台拥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强烈地吸 引着国内外的学者必欲来此实地考察、一睹为快,此可谓地利。当然,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甘肃,具有与高台同样天时、地利的地方还有不少。但高台能够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就不得不承认高台具有别处所不完全具备的特别的人和因素,即作为联合主办单位的甘肃敦煌学学会、高台县委和县政府以及相关人员的良好而高效的 合作。其中甘肃省敦煌学学会的马德、高启安、杨秀清等多位专家,特别是沙武田为会议方案策划、国内外学者联络邀请、论文征集编辑精心擘划、倾力付出。时任高台县委书记余锋、县长鞠毅在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姚天成、县政协副主席王立发具体协调会议事项,并主持了会 议开幕式和迎送宴会;高台县文化局长郑伏英、副局长李文红等领导全力支持和参与筹备工作;特别是县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寇克红既与省内外学者保持朋友般的密切联系,又为争取高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殚精竭虑,成为连接术界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良好纽带。总括而言,学术团体专家的智力与地方文化资源、地方政 府文化建设积极性的良好结合,是促成高台国际学术会圆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高台国际学术会的成功经验的确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一位博学有为的县博物馆馆长

/files/content/2012-12/066716005.jpg
笔者在考察高台正义峡古迹时与寇克红合影留念(摄影:沙武田)

寇克红,几年前我多次听熟悉他的朋友带着赞扬的语气介绍过他,只知道他是高台县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后来几次在兰州举办的学术活动、朋友聚会的场合相见,对他的印象是话语不多,为人低调,对人总是面带笑容,温和谦逊,带有书卷气。学术界的朋友都习惯称他为寇馆长。

一次在敦煌研究院文献所举办的敦煌读书班上听他作题为《高台魏晋墓及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学术报告,听得出他对高台魏晋墓的研究有着相当深入系统的了解和思考,知道他是一位学者型的地方文物官员。

由于我也曾部分参与甘肃敦煌学会与高台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的策划组织工作,得以了解他在此次国际学术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位县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殚精竭虑,联合多方通力合作,促成一次国际学术会的成功举办,使我这个曾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的人不禁心生敬意。因为我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深知由一个小县 城的基层单位筹办如此规模的国际学术会,比在大城市的人应对的挑战和压力不知要大多少倍。

最近应邀到高台参会、访问,与他有了更密切的接触,进一步深入了解到他长期在高台从事文物工作,从普通工作人员干起,逐步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2003年 任县博物馆馆长,2006年任文物局局长;他于2010年被评定文博专业副研究馆员高级职称,这在全省县级博物馆长中还是不多见的。在他的带领下,高台文 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在以往前辈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有了更大进步,取得显著成就,令我感佩。

多年来,寇克红为高台的文化遗产保护作了许多踏踏实实的基础性的工作。如他在高台县编制骆驼城墓群、许三湾城及墓群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文本、组织县内文物遗迹调查、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记录、馆藏文物档案建档和信息化、骆驼城遗址周围环境整治和防护工程建设、配合有关单位制定骆驼城、许三湾城及 墓群《总体保护规划》、文物库房的规范化建设管理、文保员队伍建设培训等等工作中,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自不待细说。而他为解决文物遗址保护工作中突出矛盾的大胆而有力的作为,更是突显了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责任感和胆识。骆驼城和许三湾遗址是高台县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存分布面积达120 平方公里,区域内仅见封土的墓葬就达8000余座,保护难度极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附近移民耕种,盗掘墓葬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骆驼城文保所建 立后,县上选派专职文保员每天巡查,风雨无阻。他每周坚持在骆驼城工作2至3天,搞保护,做调查,夜晚在重点区域守夜,配合公安部门先后破获4起盗墓案 件,判处罪犯20余名,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2003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连霍高速公路工程途径高台县,决策层对于确定工程线路意见不一,不少领导 倾向北靠县城,理由是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得到有关赔偿。但按这条线路工程就会经过骆驼城、许三湾的密集墓群,将这两个国保单位拦腰斩断,将给国家 文物带来巨大损失。他和博物馆同志经实地调查后,大胆地给有关领导建议改线绕过墓葬区。这个建议曾遭非议,高台县委、县政府做出正确决策,决定将线路南 移,安全绕过文物保护区,最终避免了损坏文物事件的出现。

最能显示寇克红与众不同水平的是,他为高台文化遗产的研究、弘扬作了许多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和学术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2年,省文物局为对各县博 物馆藏品进行鉴定,要求提前上报准备鉴定的清册。他接到任务后,首先消化“鉴定标准”,以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文物库房内将待鉴定的3000余件藏品逐一过 眼,先行“鉴定”一遍,认真填写一、二、三级鉴定清册。后来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来高台,按上报的清册为依据,共鉴定一级品100件、二级品149件、三级品 272件,使得高台县博物馆成为全省三级以上珍贵文物最多的县级博物馆之一。2006年高台县建成综合性的宣传文化中心大楼,博物馆也有了新的展馆。他邀 请有关专家座谈讨论,确立布展框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执笔编写了“高台出土文物精品展”和“魏晋壁画砖陈列”两个专题展览大纲,上报省文物局,经专家评审后付诸实施,于2007年11月陈列完工,成为高台文化遗产公开展示的靓丽窗口。他还在多年认真考察钻研高台文物的过程中,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考古与文物》、《敦煌研究》、《社科纵横》等学术刊物上,如《高台骆驼城前凉墓葬出土衣物疏考释》、《高台骆驼城前秦墓出土墓券考释》、《张掖甘州区、高台 县两博物馆藏敦煌藏文〈大乘无量寿经〉简介》、《建康史氏考略》等。近些年来他已释读骆驼城出土木牍20余件,帛书5件,整理考释文字10万余字,并以《骆驼城访古》系列介绍文章的形式发表在有关报刊,从不同侧面宣传了骆驼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寇克红之所以能在高台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除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之外,还与他本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密不可分。他本人毕业于西北师大文博专业,曾系统地学习过《中国通史》、《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宗教》、《博物馆学基础》、《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中国 书画》、《中国石窟》、《文物保护法规》等课程,掌握了从事文博工作的专业基本技能。自从事文博工作以来,他每年都坚持自费订阅文博方面的报刊10种以 上,已订阅《中国文物报》11年、《文史知识》23年,还坚持订阅《敦煌研究》、《西域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考古与文物》、《古文字研究》等学术刊物,以便了解学术界对丝绸之路、河西史地研究的最新动态。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共购置各类专业书籍6000余种。我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亲眼看到一 排排井然有序的文物考古类学术杂志。据熟悉他的朋友介绍,他家中的藏书量在高台县堪称第一。其实以他如此规模的藏书量,即使与许多专业研究者相比都毫不逊色。经过长期的博览群书,勤奋钻研,寇克红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的地方文物工作领导。所以当他与学术界的朋友相处讨论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研究问 题时,大家完全把他作为一个行内人对待。

由于寇克红的出色工作和引领作用,高台县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工作取得显著成就,高台县被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高台县博物馆被评为 “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获得全国“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先进集体奖”;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高台县“旅游产业开发 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但愿甘肃各地多培养一些象寇克红这样的文物工作者、文物领导,各地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的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甘肃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基础上建设文化强省工作的步伐一定会迈得更快。

我在心里这样默默地祈愿着。

一位令人敬佩的老文保员

我此次高台之行的另一收获是见识了一位奇人——老文保员“侯爷”。侯爷现年72岁,名叫侯继周,是高台县文物局聘用的兼职文物保护员。高台当地习俗将年长者根据姓氏称为“某爷”,于是我们也随着称他为“侯爷”。

我认识和了解侯爷的过程颇有一波三折的戏剧性。5月18日下午,我们甘肃敦煌学学会的李并成、马德、高启安、沙武田和我5位专家分别为高台县文化局举办的 “2012年国际博物馆日高台历史文化讲座”进行专题讲座。听讲的多是县上各个博物馆、纪念馆的讲解员等年轻工作人员。我发现坐在我前一排的一位老者与众 不同,他满头银丝,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在整个下午近4个小时的讲座中,除了中间休息时间外,他始终安然端坐,认真听讲并做着笔记。我猜他可能是县 上某个文化单位爱好学习的退休干部吧。

第二天,寇馆长安排我们一行专家去考察高台的古迹。大清早出发时,看到车上也坐着昨天讲座会上见到的白发老者,但见他戴着白色遮阳帽、茶色太阳镜,一幅要去野外的装扮,很是显酷。寇馆长介绍说这是文保员侯爷,今天为我们考察作向导。此时我才知道他的身份。在我的印象中,农村的兼职文保员都是在文物遗址就近 就便聘请的农民,他们一般没有多少文化,只能做点看管守护的事。然而,当我们在车上与侯爷聊天时才发现,侯爷对高台的历史文化不仅历历如数家珍,而且还是出口成章。如谈到高台居民多源自内地移民,他所在乡村姓氏很多有百家姓时,侯爷随口即朗声念诵道:“古堡镇夷姓氏杂,丁姓始录五十家。赵高吴蔺荆蒋章,黄景徐冯郑贺贾。葛路朱侯宋秦王,萧何周武刘白马。……”后来我才知道他念诵的是《天城姓氏录》。当时觉得侯爷此人很不简单,我们就好奇地询问其经历,听侯爷自我介绍一番,才知他果然不同寻常。原来他是高台县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批高中毕业生,当年毕业后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务农,先后担任过村文书、主任、书记,后 来被县农机局录用为干部,退休后返回家乡天城村,又被县文物局聘为文保员。

在侯爷引领下,我们先后踏访高台县罗城乡天成村附近的镇夷城遗址及其附近的古长城遗迹、石门古道、正义峡、阎相师墓等古迹。

镇夷城正当扼守漠北草原南向通往高台的交通要冲之地,城已残破,唯存东、北两面城墙,周围仍存汉代、明代的长城遗迹,远处山头可见逶迤相连、遥相呼应的一座座古烽燧,令人遥想当年戍边将士驻守边城,金戈铁马,烽燧相望,鼓角相闻的情景。

石门古道是古代由高台通往漠北草原的一条通道,在崖壁上存有署清代道光八年“知高台县毛目屯田事汉南□堂氏王世琳书”的“煅石开路”、“石门”两方摩崖石刻题铭。

正义峡正处于张掖、酒泉和内蒙古三方交界处,汉晋时期从黑河北岸通往匈奴老巢——龙城的古道便由 此穿过。峡谷中重峦叠嶂,山崖如刀削斧劈,十分险峻,黑水中分,仅此一线。古代在抗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中发挥了天险要隘的战略作用,所以古人名曰“镇 夷”,并有“天城锁钥”之美誉。在民族和睦团结的现代,它已完全失去其原有作用,遂改名“正义”。我们见峡中河水清澈,逶迤北流,河畔树木葱茏,禾苗茁 壮,真是一处景色清幽、引人入胜之地。

在正义峡畔的山坡上座落着阎相师的墓地和石碑。侯爷介绍说,阎相师清代康熙年间生于高台一个官宦家庭,喜好读书练武,后从军,因在新疆平乱安边,功绩显著,不断晋升,最后官至甘肃提督。晚年定居镇夷峡边,务农读书,将书斋名为“晚翠山房”。他去世后,为表彰其身前功绩,乾隆皇帝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御 赐白银一千两办理丧事,并下旨树碑撰文。由于阎相师祖辈世居高台天城村,对开发这里的农业生产、文化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经200余年的沧桑巨变,但阎 相师墓至今仍被乡亲们完好地保存着,墓碑上乾隆皇帝御赐的碑文仍清晰可辨。阎相师的后代子孙仍然生活在天城村。侯爷引我们在河畔一间阎氏后人建造供游人休憩的“霏翠山庄”喝茶时就见到了一位阎姓的中年男子。当我为山庄以“霏”与“翠”二字相连命名疑惑不解时,阎姓男子解释道:“因为这里地处河边,水汽大, 经常雾蒙蒙的,所以叫做霏翠山庄。”于是大家恍然大悟。由此也分明可见阎氏子孙追慕其先祖文采风流之心愿。

天城村周围的古遗址是侯爷平时守护看管的责任区。他平时的责任就是定期巡查这些古迹,并通过电话或当面向县文物局汇报情况。他骄傲地向我们介绍,镇夷城、古长城遗迹、阎相师墓的文物保护标志牌都是他制作的,上面的文字也是他的书法。他还为正义峡畔一个状如乌龟的小山头制作摩崖题字:“灵龟探水”,以期将自 然景观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吸引游人参观。

   /files/content/2012-12/066716007.jpg
甘肃省敦煌学学会一行专家在镇夷城遗址侯爷制作的保护牌前与他合影(摄影:高启安)

中午,侯爷带领我们一行来到天城村他的家中。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落,与周围路过的一些农家崭新气派的院落相比,显得陈旧不起眼。但堂屋中墙上张贴的中堂画、对联,悬挂的男女主人公的大幅照片、艺术扇面、民族风情的酒壶等艺术装饰品,都显示着主人的文化艺术情趣。侯爷家人十分热情好客,他老伴和儿子、儿 媳妇忙着杀鸡炖肉、炒菜、洗面筋招待我们。面筋是高台本地一种特色面食,其制法为用水洗去淀粉,提取出面筋擀压成面皮,佐以炒菜、臊子而食。其特点是面皮薄如纸而韧如筋,俗称面筋。经过半天游览多处古迹,大家已经感到饥肠辘辘,侯爷家人精心准备的饭菜让大家吃得格外香甜可口。

/files/content/2012-12/066716009.jpg
侯爷在天城村自家中招待甘肃敦煌学学会一行专家(摄影:张先堂)

没想到侯爷在等待饭熟前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意外的精神食粮。只见他拿出7、8个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笔记本让我们浏览,上面用钢笔密密麻麻地抄录着他数十年来创作的诗作。侯爷介绍说,他自拟笔名“墨农”,其诗集名为《墨农诗稿》。显然,由于早年条件差,他的《高台杂咏二百首》是抄写在用单位废弃表格装订成的本子空白的背面,越到后来的笔记本就变得越精致了。我觉得侯爷的诗集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于是对着诗集抢拍了几张照片。粗粗浏览着这些印刻着不同时代痕 迹的诗作,我觉得虽不能说每一首诗都是佳作,但分明可以感受到一个热爱文学的乡村文化人数十年来坚持不懈地以诗笔记录自己对时代风云、地方历史文化、家乡山水、农家生活的种种情思,字里行间洋溢着真实质朴的情感。其中一些赞美家乡风物的诗写得情景交融,颇为感人。如《镇夷峡十二景》诗云:

金龟探水第一景,摩云庭上醉游人,怖鸽仙洞羽流栖,提督古墓树碑文。
天然胡杨生异叶,世外桃源胜武陵,神禹斧痕六山崖,太上灵岩气凌云。
水中金月传神话,晚翠山房遗迹清,霍王庙址在峡口,索道吊箱测水文。

 

/files/content/2012-12/066716011.jpg
侯爷诗集《墨农诗稿·高台杂咏二百首》(摄影:张先堂)

当我们大家互相传阅着侯爷这些质朴感人的诗作,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说侯爷的事迹应该介绍给媒体予以公开报道。没想到侯爷告诉我们,中央电视台“夕阳红” 栏目和高台电视台早已为他制作过专题节目。他和儿子搬出家中的VCD影碟机,接上电视机,为我们放映了这些电视节目。于是我们在中央台的电视节目中伴随着 介绍侯爷生平经历、事迹的画外音,看到侯爷与老伴坐着毛驴车在他的辖区内巡查古迹,为保护古迹而忙碌的一幕幕情景。在高台县电视台为他拍摄的“高台县十大 真情感动人物之一”节目中,我们不仅看到他保护古迹的事迹,还看到他数十年坚持诗歌创作、练习书法、制作篆刻印章、与乡亲一同弹奏弦子自娱自乐的事迹。当主持人问他:“侯大爷,您一共写了多少首诗?”他谦逊地答道:“不多,只有800多首。”引得大家轰然而笑。

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热爱文物,又是多么富有才艺、富有真情的老人!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跟侯爷索要纸笔,要为侯爷写诗留念。经过片刻思索草拟,我在侯爷的笔记本上写下一段序言和2首绝句:

丙辰五月,承蒙高台县博物馆寇克红馆长盛情安排李并成、马德、高启安、沙武田诸先生与余一行探访建康古迹石门道、镇夷峡。一路承侯继周先生热诚导引、详作介绍,并在家中具餐款待,深为侯爷对家乡历史文化之赤诚、知识之渊博、才华之横溢而感动,口占二绝,以志谢忱并为纪念云耳。

建康古郡久闻名,而今登临一何幸。

石门山险访古道,正义峡深览水清。

合黎山下天城村,杀鸡洗面劝客尝。

黑河北流千里外,不及侯爷情意长。

  同行的其他几位专家也都激动地纷纷在侯爷的笔记本上题写诗句、对联,以为留念。

与侯爷一家依依告别后,在返回途中,我们同行的5位专家还在车上热烈地谈论着侯爷。当有人问到文保员的报酬时,寇馆长介绍说:每人每年1000元。这么低呀!我们都不由得吃惊。的确,以如此低的报酬,文保员基本上是在为文物保护作义务工。但侯爷仍然不顾年事已高、乐此不疲地做着文保员。那么,是什么样的精 神力量支撑着他呢?我不由得联想到我在侯爷诗集中读到的他写于2007年11月11日的一首诗《高台文博人》:

文物队伍少而精,肩负重任责非轻。不畏寒暑勤巡察,认真作业不放松。

以苦为荣守阵地,以苦为乐护墓群。年复一年日复日,荒冢古墓得安宁。

防护工程意义大,千年古城绽绿荫。馆藏文物保安全,管理规范达标准。

文档编制繁而细,严谨操作守规程。殊情牺牲节假日,奉献精神感人深。

文物管护创佳绩,屡受表彰不傲功。路漫漫其修远兮,与时俱进步征尘。

这首诗的语言十分质朴,但却凝练地表达出高台文博人对各项文物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高标准。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对家乡文物古迹的热爱之情、对文博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正是象侯爷这样的高台文博人在艰苦环境中不辞辛劳、不计报酬高低,坚持守护精神家园的力量源泉啊。

侯爷,一位多么可敬可佩的老文保员!在他身上,我分明看到了高台县一批基层文博工作者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而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身影。

                                                             2012年5月28日于莫高窟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