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上的盐业会馆(一)

摘要: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订阅我们,尽享精彩!《中国三峡》2014年第10期河流地理与水文化特别策划·川盐古道川盐古道上的盐业会馆(一)撰文/赵逵 编辑/田宗伟盐业会馆的兴起会馆建筑是产生于明代的一种特殊的公共建筑类型。在明清两代会馆开始盛行。巴蜀地区的会馆建筑大部分以商业经济特别是盐业经济发展为基础,是四川盐业经济发达的产物。1 盐业会馆兴起的物质前提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巴蜀会馆主要是明清移民的产



《中国三峡》2014年第10期
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

川盐古道上的盐业会馆(一)

撰文/赵逵 编辑/田宗伟


业会馆的兴起

会馆建筑是产生于明代的一种特殊的公共建筑类型。在明清两代会馆开始盛行。巴蜀地区的会馆建筑大部分以商业经济特别是盐业经济发展为基础,是四川盐业经济发达的产物。

1 盐业会馆兴起的物质前提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巴蜀会馆主要是明清移民的产物,但在明末清初巴蜀地区近百年的主要移民过程中,会馆建筑并没有集中大规模出现过,仔细阅读四川地方志不难发现,对会馆的记载,大多开始于清中叶嘉庆年间,而兴盛于清末光绪年间。由此可见,盐业会馆建设与咸丰年“川盐济楚”引发的巴蜀商业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在巨大盐业利润的诱惑下,大量赴异地“淘盐”的客籍商帮来到巴蜀地区,掀起了清末时期的一次大规模商业移民潮,随之即是大量盐业会馆的兴建。

第二次川盐济楚时期釜溪河中的运盐船。原作者孙明经,翻拍/谢洪

2 山陕商人、徽商与盐业会馆

山陕商帮和徽商是在明政府“食盐开中”、“茶马交易”等特殊经济政策招引下,几乎同时形成垄断中国东西部贸易的著名商帮。

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废除千百年来“盐铁专卖”的官盐铁政策,山陕商民以农业生产发展的雄厚实力为依托,走上输粟贩盐的经商道路。当时往华北西北边疆运输粮食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商人,被称为“运输大军”。而在全国最大的淮扬盐场贩盐的主要是徽商,凭借在淮扬盐场上拼打的经验和积累的雄厚资产,他们在后来晚清时期大举进发四川盐场。

云安古镇,高耸的箭楼为陕西盐商会馆。 摄影/王绪波

3 盐业会馆产生的主要原因

(1)不同组织的不同利益促使盐业会馆的产生
随着盐业经济的大发展,在巴蜀地区的盐业城镇中,很快出现了大盐商、盐业世家和盐业工人这些主要的社会力量,共同的经济利益促使他们必须在生产、销售、公关等诸多环节上达成高度的一致,而外籍商人与本地商会的矛盾更促使他们结成一个经济联合体、构建一个自我保护、生存、发展的坚固壁垒,以利于占有更多市场份额,这是盐商会馆建筑兴起的一个巨大物质内驱力。

(2)“本源文化”意识成为盐业会馆产生的文化驱动力
盐业会馆作为统一外籍盐商的团体可以作为整合外乡人的纽带。对于漂泊盐场的异地客商来说,会馆这种组织,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对故土文化的保存环境,而不断地聚会又使“本源文化”的观点得到重复和加深,因而使本地区的集体意识得到维持延续。

(3)社会文化娱乐成为盐业会馆联络各省客商情感的纽带
为联络同籍客商情感,会馆每年均要举行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迎神麻、联嘉会、襄义举、笃乡情”。他们奉祀神灵,组织戏曲演出。戏曲艺术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会馆的兴建。

图为西秦会馆屋顶,拍摄于2011年8月,摄影/谢洪


业会馆分类

在盐业城镇中,“盐业商人会馆”和“盐业工人会馆”记载了当时社会两种主要的阶级力量的成长与发展,它们是当时社会生活、政治风云、城市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的综合“结晶体”,基本上涵盖了盐业会馆的各种形式与特征。

1 盐业商人会馆

巴蜀地区在清末兴建的商人会馆大多与四川盐业经济有关,特别在川盐古道上的盐业古镇中更是如此(这些古镇中的会馆建筑也相对比较集中),它们生动体现了盐商阶层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品位。盐业商人会馆规模较大、等级森严、布局严整。

   图为西秦会馆庭院,拍摄于2013年3月,摄影/影哥/CFP。

2 盐业工人会馆

工人们集资修建会馆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商议同行事宜,是工人们集会与娱乐的重要场所。如烧盐工人的“炎帝宫”、挑卤工人的“华祝会”、为祭祀盐业始祖的而设的“井神庙”等。工人会馆一般规模较小、形式较自由、布局灵活多样。工人会馆现保存不多,最为典型的是自贡烧盐工人的“炎帝宫”与屠宰帮会的“桓侯宫”。

图为自贡桓侯宫正门入口,拍摄于2 011年6月。 摄影/谢洪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