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在历史碎片中探寻“国家宝藏”——盘点2018年河北省考古领域新成果

摘要: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青铜文明到游牧文化,从雄安新区到塞北坝上……2018年,河北省田野考古调查累积行程约3000余公里,勘探面积约55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4000平方米。日前,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办的“2018年度考古业务汇报会”在河北省省会举行,来自省内外的24支考古队带来河北省田野考古最新成果,接受来自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检阅。  雄安新区考古  优化遗存分级  寻觅“临易”芳踪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 ...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青铜文明到游牧文化,从雄安新区到塞北坝上……2018年,河北省田野考古调查累积行程约3000余公里,勘探面积约55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4000平方米。日前,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办的“2018年度考古业务汇报会”在河北省省会举行,来自省内外的24支考古队带来河北省田野考古最新成果,接受来自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检阅。

  雄安新区考古

  优化遗存分级

  寻觅“临易”芳踪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作为一项艰巨、浩大而系统的考古工程,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在2017年工作基础上,于2018年3月至8月对新区起步区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勘察和试掘,取得丰硕成果。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考古完成了48处遗址、墓地的勘探,勘探面积213.5万平方米。”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站护介绍,勘探结果表明,南河遗址、涞城村南遗址等16处遗址文物埋藏较为丰富。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选取多处古遗址或墓葬进行小范围试掘,发现汉代、隋唐、魏晋、宋辽、金元、明清时期遗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张文瑞表示,此次勘察试掘,有利于全面了解遗存埋藏状况、本体特征,有助于优化遗存分级,为雄安新区文物保护利用和考古工作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容城县南阳村的南阳遗址,2018年考古收获颇丰。“发现1处西周、春秋遗址,解剖2处战国夯土城垣遗存,出土遗物以陶质、骨质、铜质、铁质最常见……”南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张晓峥介绍,现初步确定了南阳遗址文化遗存纵跨年代。更重要的是,此次考古发现的战国中晚期夯土城垣,为寻找春秋早中期燕桓侯迁“临易”城邑,提供了重要线索。

雄安新区涞城东遗址出土陶器。图片来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汇报会上,专家们指出,雄安新区是一座希望之城、未来之城,2018年雄安新区各项考古工作科学有序,不仅充分运用了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且为雄安区域东周、汉代城市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载体和范例,进一步推进了白洋淀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研究等工作,为延续新区历史文脉、服务新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石器时代考古

  旧石器成果丰硕

  新石器新成果不断涌现

  汇报会上,河北省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成果令人备感振奋。参与汇报的24项考古成果中,有7项属于旧石器考古,有3项属于新石器考古。其中,在旧石器考古领域,在马圈沟遗址新发现了20余个160万年前草原猛犸象脚印,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草原猛犸象,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下的一种古老哺乳动物,根据最新考古研究资料,其生存年代距今170万年至10万年。此次发现位于马圈沟遗址鱼咀沟1号地点,该地点目前发现7个文化层、3个化石层,其中在第5文化层发现了清晰完整的草原猛犸象脚印20余个,周围还散布有石制品、动物化石78件。

  “可以这样畅想:当时鱼咀沟一带地处湖泊边缘,形成较厚的淤泥,大象在这里喝水觅食时,淤泥被践踏,留在沙层内的足迹坑多被淤泥充填……”马圈沟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王法岗介绍,2001年至2005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马圈沟遗址发现66个草原猛犸象脚印化石和166万年前人类餐食大象的活动遗迹,改变了草原猛犸象起源欧洲中心说,将东亚地区人类起源时间推至距今约200万年,“此次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泥河湾早期人类行为、生存环境补充了新材料。”

太子城遗址出土的绿釉凤鸟纹脊饰。 图片来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汇报会上,包括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先生在内的国内权威专家学者们,既赞赏了河北省2018年度的旧石器成果,同时对新石器考古领域的新成果兴趣浓厚。他们认为,尚义县的四台遗址文化面貌复杂多样,具有独特的考古学文化特点。康保县的兴隆遗址揭露出新石器时代遗存,为构建坝上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探索社会各方面内容提供了重要材料。崇礼区的邓槽沟梁遗址表明,该区域早期受到北方兴隆洼文化的影响较多,中期受到河北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影响较大。

  河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指出,旧石器考古成果不断,说明河北省在该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新石器考古成果也不少,值得鼓励,但我们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希望明年可以看到更多新石器考古成果,为进一步揭示古人类的活动和演变提供更多实物资料。”

  古城址考古

  寻找“失落之城”

  破译诸多谜团

  古城址,与相对单一墓葬,蕴含着更丰富的历史信息、更系统的历史结构。其考古工作,量大而时间久,因此在考古界往往不是“一个人一座城”,而是一群人,乃至几代人,坚守一座“失落之城”,为的就是从黄土、沼泽、风沙、冰雪中去提取那些湮没的信息、资源,破解历史谜团,建立科学的解构体系,甚或去“复原”失落的建筑古迹和历史场景等。

  河北省古城址考古领域成果频出——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村及冰雪小镇建设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又称太子城遗址),于不久前成功入选“2018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2018年,该遗址发掘6500平方米,基本搞清城墙与瓮城墙的营造方式,出土了鸱吻、嫔伽、凤鸟等建筑构件……“太子城遗址已基本确定是金章宗驻夏的泰和宫。该城址的考古发掘,对研究金代行宫选址与营造研究有重要意义。”太子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黄信说。

  柏人城遗址,位于邢台市隆尧县城西的双碑乡境内,不久前进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成为全国34个入围项目之一。该遗址城墙现存部分高6米多,周长8017米,占地面积约4平方千米。“2018年发掘揭露灰坑147个、灰沟4条、墓葬6座、房址2座、水井3个,出土陶、铜、铁等标本2800余件……”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副研究员周海峰说,柏人城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东周秦汉城址之一,其发掘对认识东周秦汉地方城市历史沿革、城内布局及功能分区意义重大。

  此外,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邺南城宫城区、大名府故城遗址……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有效参与,河北省在古城址考古领域取得持续突破。对此,徐光冀先生指出,城址考古是一个庞大工程,说考古要动土,但也不是瞎动乱动,要减少重复劳动,要有规划目标,要有理论方法。

(图文转自:《河北日报》2019年1月28日第06版)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太子城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