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回顾丨赵海涛:二里头都邑的布局与演进新识

摘要:  2020年8月16日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0期)暨山东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暑期学校系列讲座之“二里头都邑的布局与演进新识”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海涛副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青教授主持。  赵海涛老师的讲座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位于洛阳盆地 ...

 2020年8月16日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0期)暨山东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暑期学校系列讲座之“二里头都邑的布局与演进新识”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海涛副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青教授主持。

  赵海涛老师的讲座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位于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发现并发掘已60年,发掘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遗址中发现丰富的二里头文化聚落遗存,是目前可确认的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王朝都邑。根据对1959~2006年发掘资料的研究,发掘者和研究者曾详细论述过其聚落形态及其历时性变化。2006年之前对于布局的认识主要强调二里头是中心区和一般居住区组成,其中中心区包括宫殿区、贵族居住区、祭祀区、官营作坊区。2010年以来,对中心区进行了多次系统钻探、发掘,取得了一些新的重要收获,对都邑的聚落内涵、布局及历时性变化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有利于研究二里头都邑聚落构成的新材料。首先,宫殿区东北部发现的1号巨型坑宫殿区东北部发现的1号巨型坑,平面近似圆角长方形,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深度约为4~6米。坑内包含二里头文化一期晚段到四期晚段的连续堆积,以二期遗存为主。发现有陶片铺垫的活动面和道路、祭品为猪的祭祀遗迹、地面经过夯打并用火烧烤的房址及灶、长期踩踏形成的坚硬路土面等遗迹。推测1号巨型最初应是由于挖土而形成的,后进行过祭祀、居住等活动,而非一般的堆放垃圾的场所。

  其次,宫殿区东中部新揭露二里头文化二期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即5号基址。其东侧的3号基址并列,二者中间以通道和暗渠间隔。自南向北由4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包括主殿、院内路土,各进院落的主殿均为以窄墙间隔成不同房间的连间排房。在基址进院落内共发现3排5座贵族墓葬,墓葬均打破基址的院内夯土和使用时期的路土,其上又被稍晚的使用时期路土所叠压,确证这些贵族墓葬是在5号基址使用时期埋入,之后基址继续使用。

  第三,在中心区西南的作坊区以西新发现墙垣和道路。作坊区西侧道路可能为宫殿区西侧道路LW向南延伸的路段。墙垣Q7可能是作坊区以西区域外围的大型围垣设施的东垣,而非作坊区的西垣,作坊区的西垣应在宫殿区西侧道路的东侧。

  最后,二里头遗址近些年在道路系统以及围垣设施的发掘与勘探上又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收获,主要是“井”字形大道以及宫殿区城墙在不同方向上延长线的发现。

  第三部分介绍了关于二里头都邑聚落形态的新认识。二里头都邑尚未发现大型墓葬和大型墓地,但在多处发掘区均见到小型墓地,可能存在着家族墓地,墓地近旁多有相应的居住遗存。历年来对于遗址Ⅲ区、Ⅴ区、Ⅳ区、Ⅵ区、Ⅶ区、Ⅷ区、Ⅸ区的发掘工作均表明,墓葬区和生活区同在一起或相距较近。各个区域不仅有一般墓葬而且也发现有贵族墓葬,不仅有一般居址也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基址,再次证明二里头遗址内应当是以不同家族为聚居单位。作坊区西侧新发现的墙垣,很可能是作坊区以西贵族居住和墓葬区外围大型围垣设施的东垣。

  二里头都邑较为明确的手工业作坊有铸铜作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制骨作坊,遗址东北部2000年发掘一座规模约1千平方米的作坊,同时生产石器、骨器和角器。铸铜作坊位于围垣作坊区南部的中间地带,在宫殿区东北部、宫殿区南部和作坊区交接地带及作坊区南部可能还存在着零星的、小规模的冶铸点。围垣作坊区的东北部存在着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绿松石器作坊,在宫殿区东中部4号基址东南、南部以及铸铜作坊区内可能存在多个绿松石器制作地点。制骨作坊至少存在两处,一处位于宫殿区东侧中南部,靠近宫城东墙,另一处位于 1983~1986 年发掘的第Ⅵ区。此外,在宫殿区东部、作坊区东北部、遗址东北部的多个地点也制造骨器,但规模均较小。至今没发现大规模的石器制造作坊,但在宫殿区东北部、西南部、作坊区东北部、遗址东北部等存在多处石器制造地点。制陶遗存仅发现不足10座陶窑和几件陶垫等制陶工具,制玉有关的遗存尚未发现,两者均有待继续探索。通过对手工业遗存的分析可知,二里头遗址既存在大规模的作坊,又存在许多零星的加工地点,反映其手工业布局较为灵活。

  最后,二里头遗址以往“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系统最为重要。道路网络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九宫格”式的宏大格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最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宫殿区的周边,均发现有贵族居址和贵族墓葬。祭祀区、贵族聚居和墓葬区、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都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近几年最新的发掘与勘探成果发现了,“井”字形大道以及宫殿区城墙在不同方向上的延长线,再次证明关于二里头遗址网格式布局的可能性(可能不止“九宫格”)。因此,除了宫殿区、作坊区外围存在墙垣之外,“'井’字形九宫格”其他网格的各贵族居住和墓葬区外围也应有墙垣围护。

  第四部分为都邑聚落历史性变化新认识。二里头都邑在第二期时进入全面兴盛阶段,在中心区规划出现了“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系统。结合近些年的新发现可知,道路系统至少把都邑划分为至少9个区域。除了二期最晚时段在作坊区东侧、北侧东部可能修筑了质量不好的墙垣之外,其他区域尚未发现明确的墙垣,二期时都邑的总体布局是开放性的。宫殿区内以3号、5号为代表的夯土建筑的总体布局,外无围墙的开放式布局。在夯土建筑使用时期在院内埋葬多座贵族墓葬,这一方面显示了夯土建筑的特殊功能,也显示了其开放性的特点。

  三期时,二里头都邑的布局发生较大变化,整体上由开放转向封闭。二三期之交,宫殿区外围全面建成夯土墙垣,将宫殿区封闭围护,与其他区域明确分隔,突显宫殿区的核心地位;二期的多进院落、开放式夯土建筑废置不用,改为修建墙垣围护四周、主殿居于其中、中轴对称的封闭四合院式夯土建筑群。同时,也不在夯土建筑院内埋设贵族墓葬及一般墓葬。但三期时“九宫格”式的都邑整体布局,大型夯土建筑和绝大多数墓葬的方向,则与二期保持一致,并沿用至四期晚段第1阶段,表明都邑的上层人群未发生变化;三期至四期晚段第1阶段的出土陶器也与二期的陶系构成、形态特征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也表明都邑的主体人群也并未发生变化。宫殿区和宫室建筑布局和内涵的较大变化,应是统治阶层的规划理念、礼制观念发生了变化,或是控制力和权威加强的体现。

  四期晚段第2阶段,二里头都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井”字形道路网络、宫城城墙、1号和2号夯土建筑群等都邑主体要素遭到破坏;来自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因素突然成组出现于二里头都邑,且破坏了1号夯土建筑等政治、礼仪性设施;新建6号夯土建筑与之前1号、2号基址为代表的主殿位于四面围墙之内的四合院式夯土建筑明显不同,却与偃师商城、洹北商城的大型夯土建筑的布局相近;10号夯土建筑修建于宫南路东段,破坏了“井”字形道路网络规划成的“九宫格”式都邑格局。与此同时,郑州荥阳大师姑、东赵,新郑望京楼等二里头文化城邑均遭到破坏而废弃,偃师商城兴起,郑州商城持续兴盛。以上情况表明,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所代表的政权毁灭并取代了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政权,非常可能是文献中所载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反映。

  讲座最后,赵海涛老师对参会师生所提问题给予了耐心与细致的解答,这些问题不仅限于二里头都邑聚落布局与演进的研究,也包括二里头遗址的陶器研究、资源网络、神灵信仰等诸多方面。王青教授对讲座内容作了总结,并对二里头遗址近年在发掘上取得的重大成果表示祝贺。

  本次讲座相关研究可参考:

  赵海涛:《二里头都邑聚落形态新识》,《考古》2020年第8期。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二里头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