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云冈石窟飞天造型刍议

摘要: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开凿于公元五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45个,石刻造像5.9万多尊。它是北魏建都平城时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鲜卑民族文化的缩影。  云冈石窟石雕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飞天是其中最为生动复杂的一种。所谓飞天,是指窟中佛龛上楣歌舞的、奏乐的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开凿于公元五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45个,石刻造像5.9万多尊。它是北魏建都平城时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鲜卑民族文化的缩影。

  云冈石窟石雕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飞天是其中最为生动复杂的一种。所谓飞天,是指窟中佛龛上楣歌舞的、奏乐的伎乐神像,或是窟顶平棊上的伎乐神像,以及梳发后垂作蓬起状、手托摩尼宝珠的人物形象。这些神像都作凌空飞舞的形状,因而称作飞天。飞天不同于西方长翅膀的天使形象,而是仅靠开展的裙裾及肩上所披的长长的飘带,就给人迎风飞舞、回翔飘逸的感觉。

  

  由于石窟文化随佛教而产生,始祖在印度,所以人们往往把石窟中的飞天视为外来的艺术形象,再加上云冈石窟飞天在浩浩众佛面前,无论从佛理上还是从雕琢数量以及所在的位置上都处于配角的地位。所以它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它们缺乏全面系统研究,对其艺术价值认识不够。

  

  云冈石窟飞天,其形象多变神韵非凡,形式多样姿态万千,这些精灵以独特的造型,别具一格的雕刻风格,成为石窟整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肃穆冰冷的石窟传递了温暖的气息,奏响了欢乐的乐章。它们虽由异国传入我国,但经过我国几代工匠艺人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无论从艺术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风格上,都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凝聚着中华民族艺术家的聪明才智。无疑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西方强势文化恣意入侵的当今社会,认真研究我们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学习鉴借本民族艺术精华显得格外重要。

  

  根据佛理的记载,石窟中呈飞舞状的造像有三种题材:其一夜叉,其二乾闼婆(Gandbarva),其三紧那罗(Kininara)。夜叉,汉译勇健鬼,她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又可分为地夜叉和天夜叉。地夜叉面目狰狞,手持降魔杵如同恶鬼,一般出现在门拱的两侧;天夜叉,形象娇好,或手托博山炉,或围绕莲花而飞行。乾闼婆意译是香神,是八部众神之乐神。《维摩经》卷一:“乾闼婆,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然后上天也”。可惜没有描述此神作乐时的“相”是什么样子,不知是不是美女?但据《唯识述记》所记的“西域呼俳优亦云寻香(即乾闼婆),此等不事五侯,不作生业,唯寻诸家饮食等香气,便往其门作诸伎乐而求饮食”。这种人间的乾闼婆头戴八角冠,身穿铠甲、肤呈赤色,左手执箫笛,右手持剑,有大威力相。这又是一介武夫模样。还有说乾闼婆会音乐、善魔法,使幻化海市蜃楼、故人称海市蜃楼为“乾闼婆城”,这是一个会音乐的魔鬼形象。可见乾闼婆除会音乐与飞天有一点瓜葛外,其它都不象,尤其是形状相差甚远。紧那罗: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是八部众之一。《维摩经》注:“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虽为天使神,但行为乖辟,形象丑陋。《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徽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天为妻室也。”这里展露出一线可谓端正女身的形象,但还是次于(不如)天女,意味着他变为女身献舞时也是勉强而已。又传说:紧那罗在佛前献艺,演奏八万四千种伎乐,使佛堂众弟子手舞足蹈,不能自己,威仪尽失。一时庄严佛地成为歌舞之场,释迦牟尼虽坐持不动,却也连称“善哉”,也未责怪弟子们失态。另有一则传说:有五百仙人在山中修习禅定,是时,有紧那罗女在天池中沐浴唱歌,声如莺啼燕语,美妙悦耳,回荡在山峰之间。五百仙人闻此歌声,心荡意乱,无不失却禅定。此传说中的紧那罗可就美丽无比了。他这种美丽是一种妩媚的美丽,且含有惑乱人心,骚扰禅定的恶果,他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故而在庄严的佛教石窟中不应有他的地位。从佛教典籍中描述的夜叉乾闼婆与紧那罗来看,虽然有点音乐、歌舞的瓜葛,但总不像石窟中飞天造型那么美丽、端正。所以有专家提出,云冈石窟中的飞天是兜率天的天女,不仅有《弥勒上生经》的记载,而且从石窟飞天的配置上感觉行兜率天女最为和谐。从艺术创作上云冈石窟对飞天极尽美化之技能,也证明石窟建造者对飞天是十分钟爱的。那丑陋的夜叉和乾闼婆与紧那罗怎么能成为这样美丽化身的模特呢?

  

  据专家考证,飞天这种艺术造型其实在印度并不盛行,无论犍陀罗(Gandhara)、阿旃陀(Ajanta)都寥寥难见,而在中国石窟中却成了一种极为繁富的艺术形式,究竟这种造像缘何而流于中国石窟,至今仍是一个谜。研究云冈石窟文化多年的专家赵一德先生曾设想,飞天是中国道教的“羽化而登仙”理念在佛教中的演变,尽管目前找不到有力证据加以证明,只能算作“假说”,但此设想不无道理。也许这就是飞天流行于中国石窟的谜底。

  

  云冈石窟现存飞天约2300余身,按照不同的特点,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艺术风格由受外来影响的早期形象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式飞天。

  

  在石窟中,为数不多的“昙曜五窟”飞天,展示了北魏早期飞天造像的艺术风采。“昙曜五窟”之一的二十窟露天大佛,造型深厚,气魄宏伟,如将此大佛比作宝冠,那么雕刻在大佛头顶上的飞天就可以说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两身飞天,形体雄壮,头戴日月三珠定冠,颈佩项圈、臂饰环镯、袒露的上身斜披络掖,下着透体紧贴双腿的大裙,裸露双足,两手各托鲜花,头部有圆形头光,身形折腰。她们身着菩萨盛装凌空飞舞、那细长的眉宇、深情的双目、高耸的鼻梁、含笑的嘴唇和那扬手散花的优美姿态,让人感到似乎有古雅的佛国天界之风迎面而来。这种身着贴体大裙,露脚的早期飞天,是印度西北部犍陀罗Grandhara及印度中部秣菟罗Mathura风格的艺术造像在中华大地上的初探。

  

  

  

  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开凿于公元465年~494年的云冈第二期石窟,在洞窟形制、题材内容、造像风格、衣冠服饰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飞天已由早期的佛国天界飞到了人间。这些飞天大都集中在六~十二这几个中期开凿的洞窟中。第七、八双窟后室窟顶平棋上,正中雕饰莲花,四周环绕飞天,飞天头梳高宽发髻,耳戴环饰,后有圆形头光。她们俩俩相随,盘旋飞舞,有的共擎摩花宝珠,有的合托连花宝盒,有的对面细语,有的双手合十。那缓缓飞行的姿态,完美的形体,活泼的神情,无不透发着勃勃生机,与其说她们是天神,倒不如说她们是人间美女更为合适。

  

  雕刻在九窟后室明窗顶部的两层大莲花,莲瓣饱满、圆滑。在大莲花的周围有八个托莲飞天环绕飞行。这是一幅精巧而又奇特的构图。八身飞天中,四身逆发,四身束发。逆发飞天身躯高大,体态健硕,或曲腿半卧,或双腿直立,酷似青年男子。束发飞天身形较小,轻柔窈窕,好似民间美女。他们一个个或单臂托莲,或双手高擎,或叉腰托胯,或回首俯视;飞绕在素洁的莲花周围,徜徉于佛国天际之间,在天界,他们衬托着佛祖的神圣与崇高,于人间,他们象征着民族的融洽与团结。

  

  与九窟相比,第十窟后室门拱上的四身飞天则呈另态。她们头绾发髻,紧衣裹身、臂肥腰瘦、斜披络掖,彩带飘扬。姿态对称地飞绕在一个偌大的博山炉四周,准确地给人以空中飘荡的形象感觉。这些极富动感的舞蹈造型,启示我们去探寻北魏舞蹈艺术面貌。

  

  云冈石窟飞天中最显民族特色的要数12窟佛籁洞,它的乐舞已经取代了佛教的宗教内容。那些舞蹈飞天服饰多为袒上身、挂缨珞、下著牛鼻裙、赤脚。这是一种佛化了的北方民族服饰,有天竺味,也有西凉味,更多的是东北乡土味。其舞姿显露出天女凌空,飘荡无碍、轻妙绝伦的神态,把游牧民族的审美观念,理想境界刻划的传神入微。这些飞天其实就是被鲜卑化了的仙女,是人化了的神,她们就是鲜卑妇女,服饰就是鲜卑服饰,舞乐就是鲜卑舞乐。从这些飞天中,我们似乎可以寻觅到已经消失了的鲜卑少女的倩影。那些伎乐飞天手持器乐,姿态各异。细查乐器,计有打击乐类的:鼙鼓、细腰鼓;弹拨乐类的:弹筝、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吹管乐类的:埙、篪、筚篥、羌笛、排箫、贝等。她们相互顾盼、敲击、吹弹,正在演奏一场有中国音韵的佛国仙乐专场音乐盛会。上千年来,人们驻足在此,仿佛能听到管乐声声吹弹错杂,真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至今,艺术家来到此窟,都会激发起丰富的艺术灵感,生发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

  

  开凿于公元494年~525年的云冈晚期洞窟,由于都城的南迁,皇室工程基本告一段落。然而下层宫吏、邑义信士、僧尼等营窟造像之风依旧不断。这些窟龛主要集中在云冈石窟西部第21~45窟。云冈晚期石窟造像、佛像全部着褒衣博带,面相削瘦,细颈削肩,衣纹下摆密集;菩萨体态修长,帔帛交叉。飞天则轻盈飘逸,形体变形夸张,大都去掉了圆形头光。雕刻极尽恢宏、华丽之风,呈现出一派清秀俊逸的新风格——“秀骨清像”。其间,一方面受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念表达的影响,同时逐渐接近于世俗的审美视角。

  

  尤其是34窟西壁飞天,被认为是最美者之一,这是民间工程凿琢者。线条虽然粗犷,姿态却细腻传神,头上高髻与披帛的飘扬,面貌的清瘦与腰身的纤细,长裙的整平与双足的收敛,无不显示出一种大家闺秀、窈窕淑女的风范,透露着一种极高文化素质的气度,她或是汉化了的鲜卑姑娘,或是鲜卑化了的汉族闺秀,总之是两种气质融合的中国姑娘。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君像动,空里从灵飞”。这是唐代诗人宋煜对云冈飞天的描述。云冈石窟飞天继承汉代石刻遗风,融进中国绘画意韵,结合民间百戏、歌舞杂技生活原形,可以说集佛教、历史、民族、民俗、艺术等特征于一体,深入研究云冈石窟飞天,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民族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图为作者绘制云冈石窟飞天线描图

  1.云冈石窟现存飞天约2300余身,按照不同的特点,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2.云冈石窟飞天造像,由受外来影响的早期形象,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式飞天。

  3.云冈石窟飞天以独特的造型,别具一格的雕刻风格,成为石窟整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肃穆冰冷的石窟传递了温暖的气息,奏响了欢乐的乐章。

  4.云冈石窟飞天造像经过我国几代工匠艺人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无论从艺术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风格上,都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凝聚着中华民族艺术家的聪明才智。

  5.开凿于公元465年~494年的云冈第二期石窟,在洞窟形制、题材内容、造像风格、衣冠服饰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飞天已由早期的佛国天界飞到了人间。这些飞天大都集中在六~十二这几个中期开凿的洞窟中。

  6.云冈石窟飞天造像继承汉代石刻遗风,融进中国绘画意韵,结合民间百戏、歌舞杂技生活原形,是集佛教、历史、民族、民俗、艺术等特征于一体的艺术形象。

  7.在石窟中,为数不多的“昙曜五窟”飞天,展示了北魏早期飞天造像的艺术风采。“昙曜五窟”之一的二十窟露天大佛,造型深厚,气魄宏伟,如将此大佛比作宝冠,那么雕刻在大佛头顶上的飞天就可以说是镶嵌在寶冠上的明珠。

  8.深入研究云冈石窟飞天,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民族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 程乃莲

编辑 : 付 洁

  责编 : 张 华

  编审 : 王雁翔

  转载来源:云冈石窟官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云冈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