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回顾 | Maksudov Farhod:《粟特考古的最新发现》

摘要: 2019年3月29日下午,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马克苏多夫·法尔霍德(Maksudov Farhod)研究员做客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一百七十期暨“博望论坛”第七十五期,在文化遗产学院博望报告厅进行了题为《粟特考古的最新发现》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王建新教授主持,热娜博士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关科研院所 ...

2019年3月29日下午,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马克苏多夫·法尔霍德(Maksudov Farhod)研究员做客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一百七十期暨“博望论坛”第七十五期,在文化遗产学院博望报告厅进行了题为《粟特考古的最新发现》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王建新教授主持,热娜博士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2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Maksudov Farhod所长与翻译热娜博士

主持人王建新教授

讲座围绕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粟特文化为主题,第一部分为大家梳理了粟特文化的文化概况与发展历程,包括粟特文化的时空分布范围以及代表城市、语言宗教等。然后重点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发现的考科特佩(Koktepe)、卡菲尔卡拉(Kafirkala)以及帕伊肯特(Paykend)等遗址的调查及考古发现情况。

在讲座互动环节,Maksudov Farhod与师生就粟特文化的宗教信仰、8-11世纪粟特文化的陶器跟伊斯兰文化有无关联、粟特人戴尖帽、昭武九姓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王建新教授在最后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对于西北大学开启粟特文化研究与相关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并诚挚欢迎各位同学踊跃加入粟特文化与中亚考古研究。

因讲座内容涉及境外考古知识

现附上讲座回顾全文以供参考

讲座内容全文回顾

主持人(王建新教授):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所长,Maksudov Farhod先生来给我们做讲座。Maksudov先生长期从事考古工作,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游牧文化,还有一些金属器方面的研究。同时他还在美国进行过交流合作,是一位有国际视野的学者。今年2月新上任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我们非常高兴能请他来做这个讲座,他讲的内容是关于粟特考古的新发现。关于粟特考古,最近除了撒马尔罕附近的卡菲尔卡拉,还包括也是在撒马尔罕盆地的考科特佩,还有包括布哈拉都有一些新的发现。他会围绕这些新的发现来给我们做这个报告。下面我们就请Maksudov先生开始报告。

主讲人&翻译(Maksudov研究员&热娜博士):

今天我做的讲座题目是关于中亚地区粟特最新的考古发现,主要是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最新发现。讲座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简介,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粟特文化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流程。然后后面分三个部分分别做考科特佩(Koktepe)、卡菲尔卡拉(Kafirkala)以及帕伊肯特(Paykend)三个遗址的介绍。

讲座现场

第一部分:简介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粟特文化的分布范围,主要位于现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还有少量一部分在哈萨克斯坦。这个区域主要有两条河流,锡尔河(Syr Darya)和阿姆河(Amu Darya)。粟特文化主要是沿着这两条河流中的泽拉夫尚河(Zeravshan River)发展起来的。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到,粟特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域。

刚才我简单介绍了粟特文化的分布范围、地域,现在来讲一下它的时间段,约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1世纪,延续时间比较长。主要的城市有现在撒马尔罕(Samarkand)、布哈拉(Buhara)及片治肯特(Panjakent)。所使用的语言为粟特语,是东伊朗语的一个分支。所信仰的宗教有祆教、佛教及基督教,一直到最后的伊斯兰教。

在祆教的经典文献《阿维斯陀》(Avesta)中有对粟特的记载,祆教的创始人阿胡拉·马兹达将粟特排在第二位。至于《阿维斯陀》是什么时候写成,我们对这个不太了解,也没有研究清楚,但是根据《阿维斯陀》当中记载的人类经济模式,还有一些生活状况,我们大致可以判断此时间段应该是在青铜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

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代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的文献中也有对粟特的记载。我们现在看到地图上绿色的区域是阿契美尼德的统治范围,红色区域是被他们征服的范围。在我们地图的那个角的红色区域,就是花剌子模(Khwarezmia)。

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贝希斯顿铭刻》(Behistun Inscriptions),铭刻当中有3种语言,其中也有对粟特人的详细描述。那么上面的图大家可以看到,粟特人带着自己的贡献物品来献给阿契美尼德王。

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也曾征服过广大区域,亚历山大大帝习惯将每一个自己所征服的城市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当他征讨到最北端的锡尔河流域,就没有再越过锡尔河进入到粟特文化区域,所以他把边境上的城市叫“亚历山大最后的城”。当时战争比较频繁,他为了平复战争,加快自己的征伐速度,还迎娶了当时巴克特里亚(Bactria)地区粟特贵族奥克夏特斯(Oxyartes)的女儿——罗克珊娜(Roxana),她的名字在粟特语当中是“小星星”的意思。

公元1世纪到4世纪的时候,随着大月氏西迁进入到粟特地区,成立了一个新的王国——贵霜,贵霜帝国也占领了粟特地区的一部分。公元6世纪到8世纪,突厥人进入这个区域并占领了这里,然后成立了突厥汗国(Turkic Kaghanate)。随着之后伊斯兰进入到粟特地区,约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粟特地区的文化及语言渐渐就消失了。

也就是说,从公元前7世纪粟特文化开始繁荣,一直到公元7世纪的时候,粟特文化就与其他文化渐渐融合到了一起。但根据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可能也有少量一部分粟特语词汇遗留在了居住在山上的游牧民族当中。粟特语遗留在游牧部落的一些例子:如在帕米尔就有一些粟特语单词遗留;还有就是天山,天山上可能还有一些部落有粟特语单词或词语的遗留。

粟特人比较善于经商,相比较其他民族近距离的区域经商,粟特人尤其擅长远距离长途贸易,建立起从粟特到中国长达1500英里的贸易网络。比如在长安附近发现有很多粟特商人的墓地,西安附近发现的安伽墓,就是比较有钱的粟特人墓地。在文献当中也有很多关于安姓从政粟特人的记载。

粟特商团一般都有一个级别比较高的商队首领,中国文献当中叫萨保,这种萨保级别的人也有很多在当时政府当过官员。在新疆的和田地区则把粟特人称为粟弋。大家可以看到织物的残片上面绘制的就是粟特文化的纹饰,旁边还有银杯,也是粟特文化的形象。 与其它帝国不同,粟特、索格底亚纳(Sogdiana)人从来没有建立过自己的王朝帝国,也没有固定的边界领土,一般在河流沿岸或绿洲形成一个个稳定的居住范围,也就是各自为城。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也到达过粟特地区,此时粟特被称为康居(《汉书·西域传》)。左边的这张图就是汉代萨保的形象,右边这张则是唐代萨保的形象,很多人从他们的尖帽上进行分辨。在《史记》当中也有关于粟特商人的记载,一个商队最少有一百人,多则超过一百人,而且一年之中会有很多这样的商队。

这张图片是片治肯特城墙上的壁画,是武士坐在大象上跟狮子搏斗的画面。 现在左手边的这张图也是片治肯特发现的壁画,就是大家手持碗的宴饮图,这种形象在右边所见的敦煌壁画当中也有发现。乌兹别克斯坦的学者认为粟特人的祖先有可能就是敦煌壁画所描绘的样子,手持碗的形象应该是他们的一种习俗。今天早上我去小雁塔、西安市博物院去看了史君墓的棺床,他的棺床周边也有雕刻,也有这样手持碗的形象。这件是唐代的三彩骆驼俑,我们可以看到戴尖帽的人坐在双峰骆驼上,从戴尖帽以及双峰骆驼判断,这应该是粟特人,因为双峰骆驼只在中亚才有。

在中国发现的同州萨保安伽墓石棺床,棺床上面刻画的也有拜火教仪式。在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Bezeklik Thousand Buddha)壁画有两位僧侣形象,应该也不是新疆本地人,可能是粟特人的形象。

随着阿拉伯人、波斯人建立的萨曼王朝(Samanid Empire)占领这一区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公元8世纪到9世纪的时候,伴随多民族的逐渐混居以及迁徙,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以及粟特的文化、语言就渐渐消失。

第二部分:考科特佩遗址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河流是泽拉夫尚河,泽拉夫尚河的周边主要从事灌溉农业,然后在山两边是山前地带,有许多游牧部落。在泽拉夫尚河上游有两处遗址,靠上的这个叫考科特佩,下面叫阿富拉夏普(Afrasiab)。下面叫Dzham-53号的遗址,可能是青铜时代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一处遗址。在乌兹别克斯坦,粟特的遗址还有很多,在塔吉克斯坦也有很多保存非常好的粟特遗址。

考科特佩遗址占地面积25公顷,距离撒马尔罕30公里,是粟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处遗址。大家可以看到周边深色的是城墙,遗址的南部较高处应该等级比较高的皇城,北边是普通老百姓的居址。

根据地层断代考科特佩遗址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C14数据来看,考科特佩一期的年代大概是在公元前13世纪,二期开始于公元前8世纪。这个表中前四个数据是考科特佩一期,后三个数据是考科特佩二期的数据,二期应该是粟特文化开始的时期。

考科特佩一期的建筑是圆形半地穴式的居址,二期遗存的墙则比较直,不是圆形的,而是方形。在发掘现场可以看到下层是圆形半地穴式的居址,上层则是二期方形房址。

考科特佩一期的陶器主要是手制,表面有黑彩和红彩,红彩和黑彩的比例比较少。在费尔干纳盆地和楚斯特(Chust)文化当中也有相似的地方。陶器的耳部和口沿都是手捏制而成。至于考科特佩一期,他的文化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目前还没有研究清楚,根据陶器的形制以及这种建筑的性质,有些学者认为是从西方来,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可能跟中国的仰韶时期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石镰是考科特佩一期的,而且出土数量比较多。这种形制的石镰在费尔干纳盆地也有,在新疆也有,在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有。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石镰形制的相似可能代表着中国跟乌兹别克斯坦的考科特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种镰有石制的,也有铜制的,左边是费尔干纳盆地的,右边的是在塔什干发现的。

这个是公元前4世纪考科特佩的皇城所在地,但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这里就没有人居住而被废弃。在被废弃之后的二三百年间,有游牧部落把一位公主埋葬在了废墟之上。这个是我们在考科特佩发现的祭祀遗址。考科特佩二期的人来到这里以后,重新建造了这里的遗址,跟之前的考科特佩一期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方形遗址的形制在中亚地区同时期也比较常见,有些学者认为住在方形建筑的居民应该是信奉袄教的教徒,与考科特佩一期的语言、信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被废弃的皇城之上埋葬的公主墓葬形制跟游牧人的埋葬形制比较相近,它带有斜坡墓道洞室墓。所埋葬的公主身上有较多金饰,虽然这个墓葬被盗,但仍遗留下很多金饰。墓葬共出土365枚金饰,还出土了一件汉代铜镜。对于公主是从哪里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他是塞种人的公主,另一种说法是月氏,第三种是从西方来的。

第三部分:卡菲尔卡拉遗址

卡菲尔卡拉遗址位于格拉夫尚河的一条支流,卡菲尔卡拉这个词的含义是开凿的河流。到公元6、7世纪的时候,城市功能已经比较齐全。卡菲尔卡拉遗址总面积16公顷,共分三个区域,中心区域是皇城,外围是大臣和武士居住的区域,最外围的区域是农业人群居住区域。公元5到6世纪的时候,从事农业的城址一般都分三个部分,皇城、达官贵族居住区域和从事农业人群居住的区域,三个区域外围都有城墙环绕。皇城跟达官贵族居住区域有一个通道,从通道进入有一个角楼,从角楼才可以进入到皇城。这个城址因为阿拉伯人入侵的时候,居民自己放火烧了以后出逃,所以保存现状非常好。

卡菲尔卡拉皇城区域的考古发掘比较全面,现在发掘工作还在持续。在皇城的周边有长方形单间,中间是公共活动的区域。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比较珍贵的物品,如玛瑙制成的蝎子形串珠,外观、色泽仿铜式的陶器。

在卡菲尔卡拉还发现有400到500个用于封存信件的封泥,因此可能存在专门用于存放信件的“档案馆”。当时这些文件应该完好无损的存放在这里,但经过一场火烧以后,就只留下了比较完整的封泥。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认为拥有这些封泥的人应该是达官贵族。

封泥形制多样,有佛教、拜火教,还有突厥人的形象。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跟佛教有关的佛像,雕刻比较细致,佛头后面的背光也很清楚。这个封泥的形象,中间是一位女性,两边是狮子。在祆教里称这位女性为娜娜女神,她主管动物界。最上面的封泥则是一个男性坐在马上杀底下面的一个人,坐在马上的男性头发比较长,由此可以判断可能是突厥人。中间这个人头上有半月的形状,有些学者认为可能与萨珊王朝或者是伊朗人的形象比较相似。我认为这个和嚈哒人的形象可能比较相似,因为这个面相是侧面的。

还有一部分是有关狼的,封泥里基本上全都是狼的形象,有的仅描绘狼的头部形象,有的描绘狼在奔跑,还有的狼在捕食。在游牧人群当中,有关狼的神话比较多。在中国唐书当中也记载了突厥人的旗帜上面也有狼的形象。突厥人神话还认为他们自己是狼的后代,战争的时候最后留下一个小孩,是狼把它哺育成人,然后建立了突厥。包括现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这些游牧部落有关狼的传说也比较多,狼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保护神,游牧民族对于狼非常友好。而在其他的邻国,比如俄罗斯、伊朗地区,狼的形象则是一个比较凶神恶煞、不太友好的形象。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孕妇,在临产时候会在脖子上挂一个狼牙,或者是在手中持一个狼的骨头,用来保佑顺产。有关狼的传说,有很多文章和神话,古罗马也有一个关于狼的传说,是讲狼哺育了他们。这种神话在人类的迁徙当中应该是同时进行的。

这是卡菲尔卡拉一个拱形的门,它中间比较宽敞,是刚说到的公共区域和周边的单间。拱门上面有许多木质雕刻,这是在发掘过程当中比较重要的发现。应该是他们一把火烧掉城以后,门上的木质雕刻灰烬非常整齐的累叠在一起,有些门上面木质的雕刻装饰,都保存得非常完好。这种木制的雕刻,都是用铁质的钉子钉到墙上的。比如有很多人形的雕刻,这个是大家比较公认的娜娜女神形象。还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娜娜女神雕刻,可以看有四排小人的形象,他们手持礼物送给中间的女神;下面这两层是手持乐器的形象,是现在研究粟特人发饰、服饰以及乐器文化的重要证据。

娜娜女神是公认主管自然界的,还主管河流,她的坐骑是狮子。她的早期形象只有两只手,到后期是有四只。

这个卡菲尔卡拉遗址门上面的拱形雕刻,中间也是娜娜女神,周边都是给她敬献礼品的人。还发现有一根木棍,上面雕刻着各类人形,这根木棍在国际上比较有名,前一段时间法国卢浮宫的人到乌兹别克斯坦想要借出去做展览、研究。

还发现很多有关娜娜女神形象的一些银币。下面看到这两个钱币是贵霜时期的,娜娜女神骑在狮子上面,她的脸旁有用巴克特里亚语写的“娜娜”两个字;这件纳尸棺周边也雕刻有娜娜女神形象,而且已经是四只手。下面牌饰也是坐在狮子上面四只手的娜娜女神,其它地方也出土有坐在两个狮子中间的娜娜女神形象。在片治肯特遗址的壁画上,也有坐在狮子上面的娜娜女神。这个是持乐器的人,手持乐器的小雕塑在花剌子模地区有很多发现,这里还发现有一些金饰。

对于卡菲尔卡拉遗址的性质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阿富拉夏普的行宫,第二个说法是祭司娜娜女神的神庙,第三种说法是各国商队交税的遗址。在卡菲尔卡拉遗址的最上层发现了阿拉伯钱币,因为发现在遗址的最上层,所以大家认为阿拉伯人进入这里以后,遗址基本就废弃了。

第四部分:帕伊肯特遗址

帕伊肯特遗址位于泽拉夫尚河下游,周围是沙漠地带。在布哈拉周边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一种用于防御的类似于长城的遗迹,外围类似于长城的遗迹包围着一个小国家。帕伊肯特遗址就在这个小国的下边,因此帕伊肯特大概是起到守卫旁边小国的作用,所以居住在城内的人为武士。帕伊肯特遗址也分三个部分,有达官贵族、平民百姓以及军队军事人员居住的三个区域。

因为帕伊肯特位于泽拉夫尚河下游,位于粟特区域最南端,在泽拉夫尚河北部没有发现粟特文化遗址,所以就以帕伊肯特遗址命名有南粟特。帕伊肯特遗址内房间的分布非常密集。在泽拉夫尚河周边还有很多遗址,有片治肯特,中间是撒马尔罕,最西边是帕伊肯特。

因为粟特人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都是沿着泽拉夫尚河各自成立独立个体,所以在中国文献当中也有昭武九姓的说法,这个“九姓”应该就是分布在泽拉夫尚河的九个小城。

帕伊肯特城遗址是用土坯垒砌而成,土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方形,一种是圆柱形。从遗址的航拍图中可以看到,中间圆形的部分推测是祭祀遗址,但不太确定。帕伊肯特遗址在公元9-10世纪时是喀喇汗王朝时期,这个时期帕伊肯特城址的设备非常完善,开凿了用水的渠道,这个图片应该显示的是水管。在遗址当中也发现了一些陶器,但都是碎片,保存得不是非常完好。这里发现的遗物有铁刀、箭镞,还有金耳环、金饰带和马衔。遗址出土遗物很多,比较富裕,还发掘出土有绿松石和一些骨器,还有可以作为串饰的贝壳。

帕伊肯特遗址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一直到公元10世纪,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还发现很多钱币,有开元通宝,五铢钱。这个照片是帕伊肯特遗址,如前所述它有城墙围绕,这个城墙叫卡佩尔城墙,有2000米长。这是喀喇汗王朝的陶器残片和密集发现的钱币。

谢谢大家。

  现场互动部分

互动提问环节

(1)王建新老师提问

问:卡菲尔卡拉和布哈拉这两个城,有没有发现同时期的墓地?

答:在卡菲尔卡拉从事农业人群居住的区域有人骨发现,但这个区域已经被破坏,人骨暴露在外,没有纳骨器,发现有人骨碎片。

(2)李雨生老师提问

问:粟特人既信仰祆教、基督教,还有摩尼教,信仰很多元,那么从考古发现上来看,是不是所有的粟特人都采用祆教的葬俗?如果说不是的话,有没有比较明确的数据,比如说是绝大多数还是一小部分?

答:从埋葬的形式可以看出他们有多元的宗教信仰,但主要的埋葬方式还是祆教的。最明显的区别是纳石棺上的不同点,有的是娜娜女神,还有的是基督教的标志,至于具体数据暂时没有进行过统计。

问:我再追问一个问题,这几个城如果多数人都是信仰祆教的,然后采用波斯人纳骨器。那么有没有发现过祆教教义中的“葬台”遗迹?如果信仰祆教的话会有这一类遗迹。

答:在乌兹别克斯坦有四处葬台,最早的就是在公元前7世纪的花剌子模,发现的数量不是很大。有一种说法是,没有这么大数量发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葬在山上,用石头来做葬台,所以也没有具体的数据。

问:只有在花剌子模?在粟特地区没有明确的葬台遗迹?

答:只有在花剌子模。

(3)学生A提问

问:想补充一点,粟特城邦还分布在土库曼斯坦等地。另外,我发现在乌兹别克语里面,天山和汉语的天山是一样的,我觉得很有意思。问题是卡菲尔卡拉和卡菲尔有关吗?您刚说的卡菲尔卡拉在阿拉伯人来的时候,一把火烧掉了,然后保存比较完整。就说那个地方的人以前是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名和卡菲尔有关系吗?

答:卡菲尔卡拉是现代人的称法,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叫卡菲尔,所以这个遗址叫卡菲尔卡拉,是现代的称法,跟你说的这个应该不是一个。卡菲尔卡拉过去的名字叫什么?也有几篇文章在讨论卡菲尔卡拉过去的名字。有一个文献写的叫买木路克,买木路克有信使来到长安,所以有可能卡菲尔卡拉,过去古称有可能是这个名字,买木路克。也有可能是在阿拉伯文献当中,还有个称法叫热多特,可能也是这个古城的名字,但是现在也没有具体的研究出来。那么现在所使用的卡菲尔卡拉这个名称,跟过去它的历史上的名字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问:谢谢教授,那这个地方的人以前还是信伊斯兰教,就在阿拉伯人攻陷之后?

答:不是,是信仰娜娜。

(4)梁云老师提问

问:我想问一下帕伊肯特遗址出土有铁剑,就是左下角的铁剑,年代是什么时候?

答:公元1世纪,跟萨喀有关。

问:这就对了,这是月氏的铁剑。

(5)同学A提问

问:关于天山的称法呢?

答:天山这个词是借的是俄罗斯发音,音译过去的。

问:因为我是一个下围棋的棋手,我们这边有位棋手姓安,然后他的头发有点黄,皮肤也很白,长得确实跟汉人有点区别。我调侃说他是布哈拉来的。这不是个问题,不需要回答。

(6)同学B提问

问:老师想请问一下您关于报告中8到11世纪,在粟特文化之下影响的陶器跟釉陶的问题。老师刚说,8到11世纪粟特文化接近消亡,然后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所以我想请问的是,陶器或釉陶在这个时代受到文化上的影响因素,包括图案跟纹饰,是传统的粟特文化,还是受到后来这些宗教文化的影响?后面有拜火教,包括基督教,佛教,还有伊斯兰教传入,所以我很好奇就是这些陶器上的装饰图案是来源于这些宗教的哪一个,还是他是原有粟特的传统因素。

答:器物上的纹饰跟宗教应该是没有多大关联的。

问:在中亚五国的发掘中,关于陶器的报告上看到,很多壶上的把手,很多是来源于基督教或者佛教。所以我不确定在乌兹别克斯坦这个区域,是否也有一些影响,所以就这个问题想教授确认。

答:器物当中有动物形制的,也有娜娜女神形制的,有的壶的嘴是鸡头,然后把手又是另外的动物形制。

问:主要就是拜火教吗?

答:对,跟祆教是有关系的。伊斯兰教进入以后,虽然祆教信仰的成分会越来越削弱,但有一些信息还是会留下来,有一些习俗、习惯可能还会留下来。

问:谢谢。

(7)同学C提问

问:老师,您好。您刚刚提到昭武九姓,我想问一下,现在有没有九个镇子和昭武九姓关系之间的具体论证?

答:九个镇子具体的分布范围哪一个是哪一个,没有做仔细的研究,就是具体的名字跟城址对不上,但是基本上都是沿着泽拉夫善河和喀什河沿线分布在这个区域。但具体是哪个,比如说是安国或者什么国,具体没有做这个研究。

问:能确定它就是九个吗?

答:九个应该是比较大的,还有很多小的,也可以说是20个30个。

王建新老师补充:中国的九是虚说,并不一定是具体,而且昭武九姓完全是中国人的说法。昭武九姓有个前提,这是中古时期的文献说的,像北史,还有魏书,就是中古时期的文献。前提说,粟特人是月支人的后裔,故乡在张掖昭武城,然后出了昭武九姓这样一个说法。现在看来,九姓并不一定就是九个,可能还更多。粟特人的小国或者是人群、部落也好,可能还不止九姓,这是个多的意思。但是昭武之说和月氏人的后裔之说现在看来都是不能成立,首先他们不是月氏人的后裔,刚才说了,粟特人在那里存在比月氏要早得多,怎么可能是月氏人的后裔?月氏人的故乡在张掖昭武城也不能成立,所以只有九姓能成立,其他的恐怕要重新来。

(8)同学D提问

问:老师,您好。想问一下您刚才在讲座中提到粟特人戴这种尖帽,比较有特色的一点。然后尖帽在草原这块流行是比较广的,我想就问尖帽是从粟特开始往外流传,还是说整个草原本身有这种文化?因为在土耳其都能看到那种尖帽。

答:萨喀人有三种,分别是戴尖帽的萨喀人,跑马的萨喀人,还有海那边的萨喀人,戴尖帽的分布范围在锡尔河周边。所以粟特人和萨喀人可能有族属的关系,也有可能就是萨喀人,有两种说法。

(9)同学A提问

问:现在有一些乌兹别克斯坦人的名字与粟特有关,请问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现在还受粟特文化的影响吗?

答:这个区域比较复杂,我们体内应该有粟特人的血液,我们包容了多种文化于一身。哈萨克斯坦人受到了粟特文化的影响,塔吉克斯坦人、乌兹别克人也受到了粟特文化的影响,粟特文化应该是我们共同的遗产,共同的血脉。现在喜欢历史的乌兹别克人可能会给自己的孩子取过去的比较有名的人的名字,或是神话里的名字。

  

王建新教授总结:

粟特考古研究应该是东亚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虽说西北大学考古学术团队和中乌联合考古队,还没有进行粟特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但是我们是有想法的,这个工作迟早会有开展,包括李雨生老师都比较关注这个考古,包括粟特考古研究团队在西北大学迟早会建立起来,所以今天这个讲座可以作为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同学的起点,好好去搜集了解这方面的资料,将来会不会有可能成为粟特考古研究队的成员,去进入深一步的了解,达到这个目的就非常高兴了。好,今天我们的讲座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讲座全文回顾由录音整理稍作修改而成

感谢热娜博士审核


文、图/ 闫丽敏 梅雨生

编辑/ 刘冬雪 马雪翎

责编/ 向金辉 马志坤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