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宁夏固原出土的隋唐玻璃器探究

摘要: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有了玻璃制品。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量的罗马、波斯玻璃器输入,促进了中西玻璃制造技术的交流。隋唐时期,固原作为丝路重镇,东西方各种货物汇聚于此,玻璃器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固原隋唐墓地中出土的玻璃器为考察对象,结合相关史料,从玻璃器出土情况、玻璃器类别及玻璃器组成几个方面,谈谈固原出土玻璃器 ...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有了玻璃制品。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量的罗马、波斯玻璃器输入,促进了中西玻璃制造技术的交流。隋唐时期,固原作为丝路重镇,东西方各种货物汇聚于此,玻璃器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固原隋唐墓地中出土的玻璃器为考察对象,结合相关史料,从玻璃器出土情况、玻璃器类别及玻璃器组成几个方面,谈谈固原出土玻璃器的相关情况。

固原隋唐墓中玻璃器出土情况

固原地区发掘的隋唐墓共有6座,其中出土玻璃器的有3座,分别是隋代史射勿墓、唐代史诃耽墓及唐代史铁棒墓。3座墓中出土的玻璃器,在墓室中的分布没有规律可寻。隋代史射勿墓中的玻璃器在墓室底部,唐代史诃耽墓从甬道开始至墓室都有,但主要集中在墓室底部的淤泥土之中,唐代史铁棒墓中的玻璃器却在墓碑一侧。


固原隋唐墓中的玻璃器类别

固原隋唐墓中出土的玻璃器种类较少,有5种,玻璃珠、喇叭形器、瓜棱状器、玻璃饰以及玻璃碎片。

玻璃珠:长0.81.2厘米,宽0.61厘米,宁夏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村史射勿墓出土。镶嵌在条形铜饰中,有花瓣、菱形和椭圆形3种。共12颗,其中2颗可清晰看到玻璃珠为绿色。其他表面有白色分化层(图一)。


图一 玻璃珠宁夏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村史射勿墓出土

喇叭形器数量相对较多,可按其现存情况分为四式。宁夏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村史诃耽夫妇墓出土的喇叭形玻璃小花和玻璃饰品(图二)就是其中之一。

Ⅰ式,这种喇叭形器较其他稍大一些。直径3.5厘米,壁厚0.7毫米,器高0.5厘米。绿色,为半透明状,内含小气泡。表面基本没有分化层,内外壁通体呈喇叭形,敞口部分波折,中心有一圆孔,孔径1.2毫米,孔口外薄,孔沿不整齐。其轮廓的圆形是剪切形成,有剪切后磨制加工的痕迹。

Ⅱ式,通体也呈喇叭形状。直径2厘米,壁厚0.7毫米,器高0.7厘米。绿色,为半透明状,内有小气泡。表面平滑,外壁有很薄的白色分化层。中间有穿孔,穿孔呈不规则三角状,从里向外穿痕明显。内贴一直径1厘米的花瓣,花瓣与玻璃之间粘结的并不牢,有的已经脱落。外沿似为剪切后打磨,磨痕十分清晰。

Ⅲ式,形状同前,直径约为1.7厘米,壁厚0.6毫米。绿色,半透明状,其他与Ⅱ式相似。只是穿孔内有一细铜丝,铜丝外缀一小玻璃珠。小玻璃珠为半透明黄色,呈桃形,通体光滑无分化层。

Ⅳ式,形状同前,只是在喇叭形中有一玻璃管,玻璃管长1~2厘米不等。一段尖细封闭,一段开口,细铜丝从开口处穿入。颜色为绿色半透明和蓝色不透明。有的表面稍有分化层。玻璃小管都扭曲,可能是为防止铜丝脱落。小管可能是当作花蕊使用。

以上玻璃的形状完全相同,也有同一种功用,但均不完整。其中4种可以组合为完整的器形。由此,可得出这样的复原印象:中央贴一金箔,有一细铜丝穿过,铜丝外缀一小玻璃珠,另端花蕊内有小玻璃管。通体构成一玻璃喇叭花,其构思精巧(图二)。

图二 喇叭形玻璃小花和玻璃饰品 宁夏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村史诃耽夫妇墓出土

小玻璃碗,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村史诃耽夫妇合葬墓出土,呈瓜棱器形,大部分已残破,较完整的有2件,从残片来看有近十件。直径约在3.74厘米之间,高1.63厘米,器壁很薄,多为0.20.5毫米。口沿敞开。棱间有槽,槽中黏贴有宽1毫米的鎏金铜箔。铜箔表面有绿锈,无锈处成金黄色。口沿不整齐,有剪切后加工后的痕迹,凹底。多为透明绿色,有的则为淡黄半透明。底部稍厚,口沿处较薄。表面分化层呈银白色,内部分化层则出现暗红色。瓜棱形器中较完整的是一件小玻璃碗(图三)。

图三 小玻璃碗 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村史诃耽夫妇合葬墓出土

玻璃饰件,固原县南郊乡羊坊村史铁棒墓出土,已碎,从残片形状看,与史诃耽墓玻璃器形制相同。玻璃饰有5枚,直径11.4厘米,高12厘米。通体呈螺旋状,一般有5个面。表面为弧形,呈不规则状,厚约1毫米。上部稍凹,有的中穿一条细铜丝,底部有尖,是制作时滴下的流痕。颜色为淡黄色,半透明。表面光滑,分化层很薄(图四)。

图四 玻璃饰件 固原县南郊乡羊坊村史铁棒墓出土

从以上玻璃器的器型可以发现,固原隋唐时期出土的玻璃器,形制较小,完全可以排除作为食用器的可能性,其功用只能是装饰性的。

固原隋唐墓中的玻璃器成分、来源及颜色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化验室和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使用原子光谱法对史诃耽墓葬出土的玻璃器进行了定性分析,并采用化学定量方法分析了其化学成分,测试结果表明它们是一种高铅玻璃,仅有1枚绿色玻璃花蕊中的二氧化硅含量为50.89%,不算高铅玻璃[1]。中国出土的大量隋唐时期的玻璃器皿,以高铅即PbOSiO2体系玻璃为主。中国的铅资源比较丰富,国外很少出土高铅玻璃,因此一般认为高铅玻璃产自中国。仅从玻璃的组成来看,史诃耽幕中出土的这批玻璃很可能是中国自制玻璃。罗丰在《固原南郊隋唐墓地》一书中通过列举唐代总章元年(668)李爽墓、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玻璃碗、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小杯等,从器型上推测,很可能是从粟特地区传入的或深受类似风格的影响,这批玻璃器的制造地或许距离出土地点不远。

固原隋唐墓中出土的玻璃器,色彩以绿色为主,还有淡黄色,这与古代玻璃工匠巧妙应用着色剂和乳浊剂有关。绿色的显色元素应为Cu,因为Cu着色玻璃的主波长处于486——492nm,颜色表现上偏绿色调。化学成分测试表明含有铁元素,淡黄色着色剂可能为Fe3+,因为Fe3+的吸收峰位于近紫外区域,可使玻璃显示黄色。为进一步证实绿色铅玻璃中是否含有三价铁元素,我们需要测其光电子能谱(XPS)。

固原隋唐墓中的玻璃器工艺

史诃耽墓中出土的玻璃器,内外表面光滑,无打磨痕迹,其成型工艺很可能是磨吹制形成的。由于其口沿不是很整齐,轮廓的圆形是剪切形成,有剪切后磨制加工的痕迹,故其装饰工艺为磨琢而成。之前,宁夏固原北周时期田弘墓出土的玻璃器中也有花瓣形玻璃器,部分玻璃器贴有金箔,有的玻璃珠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也是高铅玻璃。对比发现有的玻璃器器型相似,如花瓣形玻璃器,有的玻璃器制造者们均使用了漆器、陶器中常见的贴金箔的方法,玻璃器成分分析结果均为高铅玻璃。并且田弘墓和史诃耽墓都在固原,时间相差100年多。我们可以推测,史诃耽墓中出土的玻璃器在工艺和组成合成方面,很可能是继承了北周时期中国玻璃器的制造技术。

结语

固原隋唐墓葬中高铅玻璃器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中国国产玻璃器皿在隋唐时期已进入历史舞台,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于玻璃器皿的认可和追捧。史诃耽墓出土的小型玻璃器在当时不仅仅是被用做日常生活中的食具、酒具,也是一种装饰品。从其制造工艺我们可以看出,玻璃器的制造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之后,因为中国本土的自然条件、工艺形态和人文审美的影响,最终形成了本土化倾向。这种倾向从玻璃的化学组成、形态和装饰工艺上体现出来。从固原地区出土的玻璃器可知,隋唐时期诸多中西文化交流的事实就发生在这里。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1年第10期


本公众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辑:高文思
审核:耿 坤
监制:朱 威





欢迎订阅↓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玻璃

作者:刘勇

更多信息...

固原史诃耽墓

固原隋史射勿墓

关键词:玻璃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