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西行访窟记│第六天:假如沙子彻底掩盖了大佛
9月22日。第六天。
天水—甘谷—武山—兰州。344公里。
伏羲庙也是国保,明清建筑群,重要之处在于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伏羲祭祀点。格局与其它庙宇基本相同。
昨晚散步时便看了庙的整体环境,门前的广场上夜舞之影此起彼伏。早上再来,目的其实是位于庙院后花园一侧的天水博物馆,和灵台一样,也是八时半开馆。
常设展品无所不包,最大的特色便是数量众多的彩陶。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远方
是止步不前还是来一场
天水市博物馆
馆藏品
彩陶.仰观俯察 无始无终
水帘洞西行不到一公里,穿过钟楼山峡谷,拾级而上,便是俗称七佛沟的千佛洞。
半路上下起了小雨,谷地草木阴森之气随之弥漫。
所谓千佛洞由北周所开三十余个窟龛和唐代崖面壁画组成,上到一定高度,便能看到壁画以及壁画上几排栈道。
崖头前凸,可遮挡雨水,其面相对平展,这是当初选择在此开龛绘画的一个重要原因。多年以来山崖风蚀,谷内湿气严重,砂石面上所敷泥皮随处脱落,连带着上面的彩绘,壁画今存早已不完整。
由于所存画块尚且清晰,通过碎片拼对,主尊为佛,目前仅余头光,左边一组菩萨弟子听法相对存留面积较大,右面有几处浅龛,无数身形显小的供养人星罗棋布。的确是一个遗憾的事情,可以想到,脱落还将随时继续,而这些唐风醇厚、笔意境地颇同敦煌的壁画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需要即刻认真应对。
千佛洞
漫长的涅槃
距离山崖一百多米时,台阶中断。循之前游客形成的脚窝爬坡直上,过往入窟建筑的通道却是悬空而架的一条木梯。
找来文保人员开了锁,仅可看看早期的一个大窟,基台上原来的造像已然不见。而观崖壁造像的栈道因为年久,不再让上去。
站在半台上侧望,这已是相当近的距离,佛与菩萨、弟子、天王诸像背贴崖面,遗世独立,数尊相对完好,雍容宁静,沉浸在观想的世界深处。所塑容颜、神态、衣褶等,手法圆润利落,敷彩不变。
最大的一尊佛像只剩下背光、莲台和右边的襟带,两侧菩萨合十肃立,仿佛感受着一场漫长的涅槃。
拉梢寺
众佛升上高处
踩着峡谷内的砂石,折向第一眼看到的拉梢寺大佛。猜想脚下应该是河道,除了右边的人工栈桥,左边山石上不难看到水蚀痕迹,然而现在已经有了道路的样子,一些车辙印像飘带般抖向前方。
拉梢寺,意思是在崖壁堆积树木开凿出的石窟寺。
这座山峰的崖面有六十多米高,不禁想起麦积山当年的作法。工匠们将树木堆到最高,开凿一层,撤去一层,一直降到地面。这种技术耗费物力、工力,却安全有效,更主要的是,通过人类的缓缓降下,众佛升上了高处。
浮雕大佛连同两边同样高大的胁侍菩萨,以及一千七百多平方米的壁画,完成于北周。
大佛呈趺坐态,菩萨拈花恭立。佛的莲台雄奇罕有,正中是禅思状态里的小型一佛二菩萨,左右分列祥兽,共成三排,依次为六狮、八鹿、九象。小佛和一侧的菩萨身体已经塌坏,可见较为密集的桩孔,反而突出了头部的生动秀美。
在大佛正对面修建有观瞻台,我们上去时,遇到一群韩国游客正伏地膜拜,引领他们的是一位僧侣。即使是站在高台上,依旧被大佛俯视着,甚至都不能与众兽对等。
一路行来,北南石窟寺的七佛,彬县的大佛,麦积山两崖的大佛,甘谷的大佛,此刻全部重叠在一起。
最早的时候,一座大佛广受瞻仰,后来沙子埋住了佛的下身;当沙子彻底掩盖了佛像,据说佛法就要湮灭。 玄奘走到这里时,沙子已经到了大佛的腰部。
每个人心中,
都有自己对佛法广大的理解,
难道我们不能造出更大的佛像吗?
象征无限的佛像,
沙子永远不能企及?
眼际的大,
永远不能说出心中的大;
实有的大,
永远不能说出虚空里的大。
所以大,
是因为理解和想象,
永远无法抵达那种真正的无穷。
念彼光明界。
晚上七时三十分,驰入兰州。
第六天
伏羲寺—大像山—水帘洞—千佛洞路线图
西行访窟记│第一天
涛波依水 万佛列阵
西行访窟记│第二天
崖与天齐寂寥 人同字共空阔
西行访窟记│第三天
隐约闪回 佛陀破空逼视灵魂
西行访窟记│第四天
诸佛菩萨如在云端如在彼岸
西行访窟记│第五天
繁花簇锦 麦积山众神凝望
石窟
跟着唐晋走西部
续篇更加精彩
唐晋,1966年生,山西太原人
作家、诗人、画家、鉴藏家
著有长篇小说《夏天的禁忌》、《宋词的覆灭》、《玄奘》、《鲛人》、《鲛典》、《唐朝》;中篇小说集《天文学者的爱情》;短篇小说集《聊斋时代》》、《景耀》;诗集《隔绝与持续》、《月壤》、《金樽》、《侏儒纪》;散文集《飞鸟时代》;文化专著《红门巨宅——王家大院》、《二十四院的风度》等
曾在太原、长治举办“诗性的奔突”油画展
End
十时刚过,到了甘谷大象山石窟。此处当年名叫文旗山,因为唐代所造二十多米高的大佛,被人渐渐称为大像山。后来赵朴初先生以“乘象入胎”典故,认为大象山更合适。
一座山庙宇众多,石窟排列,并有僧人修行禅窟,尽管造像几无存留,也算是不多见的胜景,何况还有从城区便一眼可见的山巅巨佛。
大像山
乘象入胎
▲从大像山俯瞰
在其下方,只有一米余宽的通道可供瞻仰礼拜。
如此大的仰角,佛像之威仪恰到妙处。曾经有国内知名雕塑家研究过,按常理来看,大佛在塑造上有多处不合结构要求:一双耳朵超出发际线,是正常的一倍多;眉弓骨不做突出,反而深深阴刻;下边眼睑前凸;上嘴唇越过下嘴唇很多,下颌骨却凹陷……正是这种看似错误百出,实则精妙计算的设计处理,使得从二十多米的下方望去,所有的视觉误差全被消除。
历经千年,大佛双目炯炯之神光丝毫未减,原因在于,工匠选用当地黑釉大缸当作瞳仁,更是一奇。
另外,大佛上唇留有短须,十分稀见,是为古印度犍陀罗风格融合的体现。
山上也建有伏羲大殿,史料记载,传说伏羲是甘谷人;并有民国“羲皇故里”碑刻嵌入山体。
大
像
山
三十公里高速后,又走十公里县道至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天色阴沉,正午时分不见太阳,山中充满凉意。
这一带是丹霞地貌,山体相连,好像无数个麦积山并置空宇。
远远便看到拉梢寺摩崖大佛,四十二米之高。
去水帘洞一路,从无数角度回望,所见所得恒定不变。
水帘洞现在以寺庙建筑群为主,佛道合一,整体容身于一个三万余立方米的天然石洞中,岩水潺潺不断。
山门不远,两座建筑的转角铺作交映处,崖壁尚存北魏壁画一块,主体为释迦牟尼与两位胁侍菩萨。
画中貌相、背光、衣饰以及后面一排排立身听法的诸佛,基本清晰可见,砂红色矿彩鲜明。其中一侧菩萨冠带,仍然保留着沥粉工艺。周围组组篷车飞天,行曲散花,飘逸轻盈,体态线描精细优美。
水帘洞石窟
岩水映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