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西行访窟记│第四天:诸佛菩萨如在云端如在彼岸
9月20日。第四天。
灵台—泾川—平凉。158公里。
灵台县有博物馆,藏品过万,竟然还有四十四件一级文物!
这是昨晚临睡前上网查到的。总是不想白白从这里走一遭。而且,博物馆开门时间是上午八时半,简直太贴心的感觉,不误后面的赶路啊。
导航设定方位,一路往高处走,原来博物馆所在是荆山风景区的南麓。路过灵台遗址,大门紧闭。早早候在门前,等待馆领导给工作人员开完晨会,由保安带着上了楼。
四个常设展厅,两个在维修,能看的至少还有陶器、青铜器和佛造像,已经相当不错了。保安几把钥匙合拢开了门,随后紧跟在身后。
陶器中有几件仰韶文化的罐钵颇耐看。个人感兴趣的是灵台目前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墓葬坟家山墓群M2出土的一批陶俑,其中有一对天王俑,造型极为准确生动,遍体彩绘金饰清晰艳丽,身高都在一米以上。
另有一双镇墓兽,面相威严刚猛,姿态、彩绘具有西域风格,高度均上了六十厘米。
根据其考古报告,出土时这些文物的摆放位置基本未动。
灵台属于古代丝绸之路贸易重镇,此墓所出还有胡人俑、牵驼俑、马俑等,制作非常精良。造像虽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尤其是北朝九佛铜造像,设计相当独到。
九佛分列四排,自上而下呈一三三二数,造型一致;上下之间,左右共有六条拱身游动的天龙相接,远观好似整体在飞。
九佛排列方式与龛壁碑体众佛石刻的排列方式一致,也可以想象他们从集体中被时光剥离而出,以这样一种相态留存世间,引导着我们飞升。
当时遗憾的是,看到的只是图片,实物被敦煌文博会借展(几天后,我们在文博会现场玻璃柜中终于与之相遇)。两个展厅,匆匆一观,一旦我们移步靠近门前,保安的手便伸向了电闸。于是,我们前面走,保安关灯锁门,万事大吉。
楼前补登身份信息时,顺便看了一眼,前面参观者的登记日期是9月14日。
往泾川的路依旧是修修补补着的县道。走了一个多小时,当前方的大车左右晃动颤巍巍地压过最后几个路坑,冲上新铺的柏油路,我的心情也随之欢快起来。这条新路走不了多久,向右过桥,便是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的开凿时间仅仅比北石窟寺晚了一年,主持人还是泾州刺史奚康生。因为同样开凿在砂岩上,同样临着泾河,一些石窟里的造像早已随风而逝。能够欣赏的只有一个大窟和一个小窟。
然而偏偏就是这座东大窟,再一次让我们找到了在北石窟寺一百六十五窟内的感觉——是的,七佛,又见七佛!
这里的空间相比略低一些,这里的七佛因此也略低一些,每尊仍然有七米之高。七佛各有左右胁侍菩萨,亦有近四米高。造像风格与北石窟寺相类,只是保存远远不及,彩绘消失不说,大多面目蚀化,依次融入身后窟体那一条条带状氧化红里。
由于逆光,窟门内壁左右处的交脚弥勒须长时间驻目,渐渐从虚空中看到其相变。其中一尊弥勒的脸,眼耳口鼻都没有了,有如蒙了面,不禁使人念及心经的要义。
西边小窟上列三位菩萨,正中观音菩萨以其水月相呈现,左右普贤、文殊二菩萨颈部以上都已失颜,通过其下坐骑辨认而出。两旁分列诸位菩萨、罗汉、力士,多有蚀化,尽管风格在唐,却不可避免为清代修复补塑。
似这样,离开时多少有些怅然。
是止步不前还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顺着新路前行不远,道路分成三岔。左面是又一座大桥,通往泾川县城。中间一条土路,估计是村道。右边柏油路却是上山的样子,但它的一侧立着导向牌,上面写着大云寺三个大字。
本来就被大云寺、王母宫、泾川博物馆的先后顺序弄得混乱,导航显示,这几处相距都不远,几公里的样子。路边停着一辆路政车,于是询问司机。司机一指右边说,从这里可以去的,这样你们不绕路。
依其言行车,一路转坡,未曾想前方又被泥水阻断。好在高处目测了一下,似乎这段路并不长,便连滑带扭地开进去。过后意识到,重新走上的所谓坦途又是道路的水稳层,当时竟然没有注意。过村庄,过农田,六七公里后遇上一男一女,多问了一遍:前面能到大云寺吗?二人摇头,修路呢,封了。然后取出测量仪,校正道路的宽度。短短地发了一下呆,掉头……
拐上大桥,很快进了泾川县城,直接停在博物馆门前。
从外观看,这里是一处较为古老的城隍庙,歇山顶的正殿,器宇轩昂。待进,却下班了,再开门是下午二时半。
那么,转道大云寺。这座寺庙相当有名。
大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沙门怀义与法明等进《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是弥勒下世,注定要取代唐为主。武则天令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奉藏《大云经》。之后不久改国号周,将置寺藏经一事制颁天下。
1964年,寺院遗址地宫出土五重舍利函及佛舍利,为隋文帝仁寿年间第一次分封舍利时所赐。2012年,在遗址范围内发现两处佛像窖藏,计有造像二百余尊,从北魏至宋,年代跨度很大。
现在这里正在进行复建工程,多数建筑为仿唐式新造,我们从高处的吊车上看到山西X建的标语。旁侧小院是泾川佛教艺术陈列馆,内有相关文物展示,只是与泾川博物馆一样,下班了。
▲山西人、著名学者梁衡的题字
中午一时,到了王母宫石窟。遇到一群台湾游客,高香过首,伏倒一片,在“回中降西王母处”前行礼。听导游忙碌地调车,准备上山去拜王母宫和瑶池。
从侧门顺甬道往石窟来,这边却是异常地寂静。所见是一个大窟,依山而开,整体凹入,外罩楼阁,清代风格。
这是比较标准的塔柱窟,始凿于北魏,有专家认为要早于北石窟寺和南石窟寺。朝向窟门的背光大佛却是唐代风格,正疑惑中,展牌特别写道,这尊北魏大佛乃是唐代“加肥”。
顺时针行,塔柱各面多开窟龛,有大有小,大像尤为突出,高达三四米。四壁亦是按层起龛,共计三层,龛与龛之间形成小型塔柱,满雕佛像。
大窟之高超过十米,举目四望,诸佛菩萨力士等如在云端,如在彼岸。灯光从顶部照下,微尘在空里沉浮,想看清楚更多的东西。散花啊,香乐啊,幡盖啊,由远及近的语声啊,恍然一梦!
还是靠近泾河的缘故,何况还有汭水的交汇,不少造像损毁了,一些露出内部的质地,有泥塑,有石雕,还有石雕外罩泥塑。有理由相信,北魏之后,历代的修补一定难免,比如几尊佛首的脸型已然唐化。
王母宫石窟与博物馆相距十分近,这样,几乎踩着下午上班的点,再次来到这处院落。可能是没有别的参观者,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陪同我们,将目前惟一对外开放的石刻展厅好好看了一遍。
意想不到的是,在大云寺遗址区出土的两处佛像窖藏,全部在这里,厅内甚至实景复制了第二批窖藏出土时的样子。
这些石造像以北周、隋为主
环状陈列
隋代一尊彩绘贴金观音菩萨立像
高近两米,
圆雕,宝冠高髻,
璎珞帔带层叠生韵,
眉目沉静,身躯修长,
其腰部以上可以看到贴金的痕迹,
胸腹及冠上依旧有明显的朱砂暗红。
据说这尊立像曾被作过市场估价
好像达数亿元。
唐中宗时期,将大云寺更名为龙兴寺。厅内还展出宋代龙兴寺舍利地宫砖铭一方,详细记载了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龙兴寺寺僧搜集舍利重新瘗埋的事情。
2013年,这批舍利的瘗埋地宫被发现。
众多的佛首,众多的立佛,以及一些石龛石碑,令人心旷神怡。据工作人员介绍,城隍庙在民国时期就作为古物陈列所,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看来是“于斯为盛”了。
下午三时刚过,上高速直奔平凉。赶在四时之前,进入平凉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宝塔公园山上,所谓宝塔乃是延恩寺塔,明代建筑,也进入了国保。
下山时近距离看了这座塔,七级八面楼阁式,高度和塔基周长完全一致,均为三十三点三米,也算精心。窗棂、围栏、门龛、斗栱,皆是砖雕,典雅漂亮。
平凉博物馆外形是仿明式宫殿型建筑,坐于台基之上,青瓦红柱,颇为壮观。文物布展也别有特色.
一层为佛道文物艺术陈列。
主要是平凉地区发现的各种青铜、木石、瓷器造像,其中北周路氏造像塔、北朝观音铜立像、宋代木雕观音像、明代木雕三面三十六臂观音像、明代大日如来佛像,藏传明代吉祥天女鎏金铜坐像、清代上乐金刚铜立像,明代真武大地铜坐像、明代赵灵官坐像、明代刘海戏蟾铜立像以及明代木雕尧舜禹王组像等,堪称珍宝。
。
院内
图库的图片,定期清理,是个好习惯。
二层为平凉历史文物精品陈列,从仰韶到寺洼的彩陶,商周青铜,齐家古玉,南北诸窑陶瓷等,不乏高等级藏品。
山风吹冷。这一日几乎多在省县道上盘桓,看了一寺一塔两窟三馆,三处国保,确实累了。
早早安歇,错过了暮云。
第四天
灵台—泾川—平凉位置图
石窟
跟着唐晋走西部
续篇更加精彩
唐晋,1966年生,山西太原人
作家、诗人、画家、鉴藏家
著有长篇小说《夏天的禁忌》、《宋词的覆灭》、《玄奘》、《鲛人》、《鲛典》、《唐朝》;中篇小说集《天文学者的爱情》;短篇小说集《聊斋时代》》、《景耀》;诗集《隔绝与持续》、《月壤》、《金樽》、《侏儒纪》;散文集《飞鸟时代》;文化专著《红门巨宅——王家大院》、《二十四院的风度》等
曾在太原、长治举办“诗性的奔突”油画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