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申遗成功,中国迎来第60项世界遗产
西夏陵申遗成功,中国迎来第60项世界遗产小红书爱世界遗产i世界遗产2025年07月11日 22:23广东7月11日,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举行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好消息,我国今年唯一的申遗项目“西夏陵”(Xixia Imperial Tombs)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项世界遗产,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也达到60项,成为继意大利后,全 ...
2025年8月29日,河北省文物局在张家口宣化区召开的一场考古发布会,让沉睡数千年的郑家沟遗址火了。这个看似普通的北方遗址,不仅解开了“红山文化晚期人群去哪了”的千古谜题,还把红山文化和黄帝传说牵上了线。 郑家沟遗址藏在张家口宣化区郑家沟村西的高地上,背靠阴山山系熊耳山延脉,正好在“三山两河”交汇的咽喉地带。早在2021年10月,考古队就发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2025年07月16日 15:27河南| 转载自“洛阳发布”7月16日上午,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将从当日12时起对公众免费开放。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是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和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自2020年启动建设筹备工作,2022年正式立项,2023年8月开工建设。今年6月 ...
讲座回顾 | 悬泉置汉简与丝绸之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5年06月24日 17:46甘肃近日,粤港澳大湾区“汉字与文明大讲堂”第六讲在中山大学南校园中文堂206室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联合主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中国秦汉研究会理事张俊民先生受 ...
近日,由敦煌研究院组织的锁阳城遗址(塔尔寺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专家咨询会在敦煌研究院兰州院部召开。会议邀请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并成、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兰州大学教授魏文斌、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利群担任咨询专家。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小刚主持会议。项目负责人、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
周智波: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有机颜料使用技法研究原创周智波传统色彩研究2025年06月13日 10:02编者按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2024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于去年11月15、16日召开。会上,国内和日本的色彩专家进行了精彩缤纷的学术报告,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热烈反响。为进一步分享会议研讨内容、推介参会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本微信平台将陆续推 ...
刘贤鹏 | 汉未央宫遗址出土“县类”骨签研究刘贤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5年06月04日 20:36北京1986~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汉未央宫三号建筑遗址发掘出土一批骨签,在1989年作初步报道后,于1996年在《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公布骨签400余枚,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018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90册) ...
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狩猎采集迈向定居种植,深刻变革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口结构、健康状况、遗传适应及文化面貌。这场农业革命在西亚、东亚和美洲等多地独立起源后,逐步向周边区域扩散。虽然考古研究已初步勾勒出农业传播的时间、地理节点与路径,但其背后的复杂扩散机制,尤其是“人口扩散”与“文化扩散”的学术争论,仍是学术界的焦点。 中国的 ...
为解决红山文化扩散模式(遗传扩散还是文化扩散)的争议,河北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等团队通过对河北郑家沟遗址19例红山文化相关个体的全基因组分析,结合辽宁牛河梁遗址数据,首次证实红山文化的西向扩张遵循遗传扩散模型(demic diffusion)。研究发现红山人群具有古代东北亚(ANA)、仰韶文化(NYR)和大汶口文化(LDWK)三重遗传成分,揭示黄河中游与山 ...
长期以来,围绕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以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命名问题,中国学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三星堆遗址先秦时期遗存从最初被归为一个文化类型,到后来被分为二至四个考古学文化,经历了分分合合的整合认知过程。三星堆文化早期遗存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不属于青铜时代。三星堆遗址祭祀区8个器物坑是迄今所知成都平原青铜时代最早的遗存,就目 ...
作者:田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晋南地处广义中原地区,为“夏墟”之所在。1926年,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开展汾水流域考古调查,并选择夏县西阴遗址开展发掘工作,开启国人独立主持考古工作之先声。此后,不少历史、考古工作者陆续在晋南留下学术印迹。尤其是1949年以来,数代学者通过大量考古工作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