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专家学者研讨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和夏文化研究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做好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和夏文化研究,10月9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学术研讨座谈会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行。
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及洛阳市相关文博单位的50余位学者,围绕进一步加强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及夏文化研究传播展开交流与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主持座谈会。
二里头遗址是研究夏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开启了我国夏、商、周三代的文明。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副研究员做了题为《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主题发言。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确定了遗址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时空坐标,确立了它在夏文化探索、中国文明与国家形成史上的核心地位。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要成就可以概括为已确认的一系列“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神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等。其中,二里头宫城建筑和都邑整体以“九宫格”的宏伟气势布局,祭祀区、宫殿区、官营作坊这三大区域位于“九宫格”中路,这与以山川划分九州的“天下观”颇为契合,足以彰显二里头的王都气象。
二里头文明产生后,在城市规划、墓室建筑、宫城制度、青铜礼器组合、礼器观念、礼制的基本形式,都对后世的商周文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二里头遗址目前只发掘了1.5%左右,赵海涛认为,下一步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将抓住遗址中心区的布局框架、遗址的准确范围、外围的防御设施、社会结构、等级分化、礼制文明、统治制度模式、王陵级大型墓葬、水环境系统等能体现二里头遗址价值内涵的最核心的、最关键的、最重要的问题开展。按照社会考古学的思路,多学科合作,以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做好考古规划工作。
“二里头遗址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不容置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认为,不论是从规模、都城的规划、宫殿、中轴线等规制,都被商王朝所继承,并且是延续影响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的一个文化因子。二里头遗址的宫城规划的“九宫格”布局,这很有可能是中华先民族裔、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建议,未来一是要加强力量扩大发掘规模。可以吸纳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年轻同志进行培养;同时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吸收高校和地方的精锐力量开展大兵团作战。二要深化研究,把考古资料和史学融合,把它变成夏代历史。三要加强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最后要讲好夏文化故事。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新成立了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先生说,提高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夏文化探索,围绕夏文化研究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是考古院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他认为,河南夏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可以聚焦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夏文化探索的中心和主要参照系的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探索中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丰富,时代特征最明显,性质最明确的都邑遗址,因此探索夏文化的起源、发展、繁荣、衰落,被商文化所继承的历史进程应以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内涵为中心,作为一个参照系。
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聚落体系即社会形态结构的考古研究问题,包括探讨支撑二里头都邑及其王权的社会基础、揭示夏代中晚期社会发展的整体结构状况,并将抢救性的配合基本建设中相关夏文化的考古工作也纳入夏文化探索课题。
第三,早期夏文化探索的相关问题,除了对已有工作基础的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寨等重要大遗址进行持续性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以外,还要关注豫东、豫南、豫西北等夏文化探索薄弱地区的考古调查工作,探索广域王权的势力范围。在这一区域内也要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相关的夏文化发现纳入到课题里面去做。
四是关于夏文化研究的相关课题。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工作计划中列出了夏朝历史文献记载研究、考古学文化谱系及夏代年代学研究、夏代古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研究、夏代生业与资源及经济技术研究、夏代祭祀和精神思想研究、夏代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研究、夏代人类生存状况研究、夏裔族属的体质人类学和古DNA及同位素等综合比较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发展模式及国家治理体系的综合研究等十个课题,要将这些课题放到更长时间段的历史和发展规律去考虑、去研究,以期对夏文化有一个更明确和准确的定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国硕先生对二里头考古工作也提出要加大考古发掘力度,全面系统地揭示二里头文化的面貌;注意二里头聚落早期阶段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密切关注文字资料的发现与研究,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水井、吊穴、墓葬的发掘,以及加紧骨器、石器、陶器等遗物的整理工作,力争在夏代文字发现上有新的突破。
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总共有200多处。特别是河南的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古城寨、新密新寨等遗存,均是夏文化研究的重要古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主要载体。河南省文物局田凯局长表示,河南省愿意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更宽领域同中国历史研究院和考古研究所加强合作,为夏文化研究、中国历史文明研究、考古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已经开展61年,三代考古人伴随者考古工作的持续深入,夏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强调,要紧紧围绕二里头遗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传播这一重要任务,突出问题意识,聚焦重大前沿问题。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也好,夏文化研究传播也好,最终落脚点都是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考古成果、研究成果要让人民群众分享、让世界各国人民分享。其大众化、国际化的重点工作,一个是二里头等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研究传播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个是夏文化话语体系构建。
大众化方面,学术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在学术研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把艰涩难懂的专业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性读物;把局限于书斋里、知识圈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使理论成果在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增强大众文化自信、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独特作用。
夏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要以中国史观、中国史实、中国史料、中国考古为前提,以二里头遗址等诸多早期考古发现为基础,科学阐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起源和发展,准确解读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深刻阐释夏文化的历史必然和基因谱系,努力建构关于夏文化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而牢牢把握中华早期文明的解释权与传播权。
高翔表示,推动二里头遗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传播的大众化、国际化,应尽快开展和落实以下七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夏文化及相关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长、中、短期规划;二是加大二里头、陶寺、新砦等夏代重要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力度;三是展开二里头、陶寺、新砦遗址保护区等区域空白点的勘探,对一般居民生活区、遗址边缘等开展调查、勘探和发掘,全面摸清地下遗存分布状况;四是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研究专项中,设立“夏文化研究专题”,组织全国学术界多学科力量集中展开研究;五是组织出版一批学术专著、发掘报告和普及性读物,并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推送传播;六是组织好博物馆展陈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夏文化以及中华早期文明的文物展品、丰富展陈形式,举办夏文化及重要遗址考古文物专题展览、中华早期文明专题展览等;七是围绕夏文化及重要遗址考古专题、早期文明与夏文化等主题,举办学术论坛、讲座、发布会和国际性学术会议。
编辑:宋梦寒
审核:李 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