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 古船出水记——中国水下考古的实践与展示

  近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正式开启海上施工。作为规模较大的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其采用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和相关出水文物,都受到了业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我国水下沉船考古都曾开展过哪些重要工作?需要哪些技术手段支撑?发掘后如何展示普及考古成果?本端选取了长江口二号古船、圣杯屿元代沉船、“南海Ⅰ号”沉船、 ...

• 在扬州古运河畔领略“永乐宫传世之美”

世人先惊叹壁画,而后知永乐宫。永乐宫的传世之美,不仅在于三清殿壁画的恢宏巨制,纯阳殿壁画的神奇妙化,重阳殿壁画的引人入胜,还在于煌煌官式建筑之壮丽、道教文化之深邃,十年之功、整体搬迁之传奇。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即将于9月30日推出“观妙入真--永乐宫的传世之美”特展,此次特展将全面展示永乐宫传世精品171件(组),涵盖了永 ...

• 古代唐卡中老虎的形象

将虎当成神来祭祀的习俗在民间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年终大祭时就祭祀老虎。《礼记·郊特牲》中便有“迎虎”的记载。于腊月农事完毕后迎虎神而祭之,以祈消灭野兽,保护庄稼。在藏传佛教中,虎的形象也会频繁地出现。众多怒相神以虎为坐骑,许多大成就者、金刚和护法神以虎皮围腰;在一些民族特色鲜明的吉祥图画上

• 许志强:天之美禄、饮之有度 漫谈六朝时期的酒文化

酒可助兴,可排忧,亦能壮胆,缓解疲劳,祛湿驱寒,且味道醇美、回味无穷,汉代称酒为“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汉书·食货志》),因其独特魅力,酒自诞生至今一直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纷争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朝不保夕。许多人深感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或饮酒消愁,或以酒放纵,或借酒避 ...

• 伊拉克考古逃难记(下)

乌尔城因为材料丰富、声名显赫,加之这里的考古工作已经进行了上百年,给考古队员提供的后勤保障也相对完善。这里不仅能同时容纳数支考古队入住,而且还有空调!在空荡荡的宿舍里放好行李,队员得以各行其是。在隐天蔽日的沙尘暴中,我朝西一步一步走近塔庙。奇怪的是并没有什么风,空气中尽是浮尘。黄沙漫天的感觉很像我小时候的故乡,每到春天就会刮起沙 ...

• 伊拉克考古逃难记(上)

2019年9月,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进入“秋季”,南伊拉克的气温从接近50度降到44度左右,考古队也迎来了发掘的黄金时间。我们受意大利方面派遣,来到伊拉克济加尔省的尼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考古队由罗马大学的纳达利教授担任领队,率领着6位意大利队员和我1个中国队员。伊拉克方面则派出了1位文物系统的干部Luay和1位技工师傅,以及负责翻土的工人、保障 ...

• 云崖寺石窟:隐于关山深处的“小麦积”

甘肃庄浪县云崖寺石窟始凿于北魏后期,经过数朝修缮到明朝时进入鼎盛时期,从清末开始逐渐归于沉寂。云崖寺石窟是中国石窟建造史上大规模开窟造像之风的最后止息地,对中国晚期石窟与佛教艺术的探讨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史学和艺术价值。一云崖寺石窟在庄浪县城东28公里处的关山深处,具有1600多年历史,是由朱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三清 ...

• 司马金龙墓:彩绘漆屏与永不腐朽的石床

  司马金龙墓彩绘漆屏与永不腐朽的石床李清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陆续入居中原,多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在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走上了多元互化的道路。其中,坐姿的改变,导致了屏风尺寸和结构的变化。两汉时期虽已有床、榻之类家具,但绝不普及;后来随着人们起居习惯的渐趋转变,原本“席地而坐”的习俗也慢慢转向以床榻为坐具的 ...

• 花剌子模怀古——琐罗亚斯德教、塞种人和贵霜

支队简介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赴中亚支队,是由环境学院杜鹏飞教授、艺术博物馆谈晟广老师、全球胜任力中心余韵寒老师带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九名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一支海外实践支队,在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下,支队关注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所呈现出的历史风貌与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对比中国文明,进一步理解世界文明 ...

• 两位岩画学者 谈邱桑手脚印遗迹

记事:《Expression》中的西藏邱桑手脚印遗迹撰文|汤惠生  昨晚收到阿纳蒂教授主编的《表达》(Expression)2022年第37期。《表达》是意大利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与美国国际科学委员会合作创办一份史前艺术研究的专业杂志,研究史前非文字部落人类智力和精神表达的电子期刊。本世纪初自阿纳蒂教授创办该杂志以后,几乎在每期寄送的同时,都要特别约稿。但 ...

• 碧村 发现了什么?

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史前文明化进程与夏商文化研究公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回应社会关切内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是本次聚焦的重点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在中华文明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让我们从兴县碧村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中 ...

• 稷山青龙寺,一铺精美的元代壁画

青龙寺位于稷山县马庄村附近土岗上,该寺由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为唐龙朔二年(662),元大德七年地震致使唐代建筑尽毁。元代至元到至治年间(1264-1323)重建。寺院坐北向南,面积东西长97米,南北宽70.7米,共计6857.9平方米,约占10.39亩。寺内有大小殿堂8座,惟腰殿与后大殿内的壁画尚存。后大殿之东朵殿珈蓝殿内前瞻的拱眼壁尚保留有壁画2 ...

• 旃檀精舍 | 山西原平惠济寺两堂宋明彩塑,可惜被盗後修复的面目全非

惠济寺始建于唐,宋重修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有山门、观音殿、伽蓝殿、东西廊庑、大佛殿等建筑,殿内佛像俱存。观音殿内共存十五尊明代彩塑,除主尊观音菩萨和两尊供养人外,其余即“十二圆觉菩萨”,造像生动细腻,属上乘之作。女菩萨全部是世俗女性温柔娴雅的形象,可见晚期“宗教世俗化”的印痕。殿内正面悬塑佛龛,正中上方悬一竖匾,书“渡迷津”三 ...

• 一幅别开生面的古代地舆图——《琼郡地舆全图》考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两年前,原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学萍偶然了解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有一幅《琼郡地舆全图》,便请人辗转从美国复制回来,转赠给海南省博物馆。这幅《琼郡地舆全图》长卷挂轴,单幅长184厘米,宽93厘米,为清后期(1875年)彩绘本(李孝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文物出版社,2004)。此图不但描绘了琼郡地理全貌,还以 ...

• 木兰秋狝与“千古第一瓷”百鹿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鹿,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视为祥瑞之兽。古人借“鹿”与“禄”的谐音,象征福禄常在,官运亨通。至清代,吉祥双关含义的装饰图案日渐盛行,宫廷制作了各种以“鹿”为题材的器物,备受帝后喜爱,被誉为“千古第一瓷”的百鹿尊便是一例。所谓“百鹿尊”,因器身绘有“百鹿”而得名,是乾隆早期专为宫廷制作的陈设用瓷。如果把百鹿尊腹部画面横向 ...

• 雕画汉韵:数字艺术展中文化的传承与流变

点击图片申报▼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文化是一场绵延不断的流变,文化的传承应立足当下,连接过去,又走向未来。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复原与再现、创新与流变、升华与延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丰富着其中的价值与内涵,数字化赋能下的传统文化正在焕发出全新的魅力与力量。汉代墓葬文化,以其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宏伟辽阔的思想格局和 ...

• 方法|李零:入山与出塞

王国维谓治学三境界,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最要,意在治学要立意高远,拓宽眼界,否则徒费工夫而不得要领。李零先生所谓的“入山”,即入于名山大川,挖掘被忽略的历史面向;“出塞”,即关注域外因素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记载虽传承有序,但“正统”史学囿于华夷之辩,对中国历史的丰富面向,多有所遮蔽。“入山”与“ ...

• 旃檀精舍 | 传承自中国的日本佛教艺术

自从公元1世纪汉明帝派遣使者到西域取经开始,佛教艺术便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地区、中国甚至韩国及日本等地。自从公元711年,大量寺庙与僧院建在奈良市,其中包括了五层高的佛塔-法隆寺的金堂及兴福寺。在政府赞助下,制作了无数画像及雕塑。法隆寺金堂内部分中间、东间、西间,彼此并没有墙帘相隔,各供奉释迦、药师、阿弥陀三佛,堂内的这些佛像,都是 ...

• 杂志精选| 波斯帝国的三大古都

波斯帝国的三大古都波斯帝国是2000多年前兴起的一个庞大帝国,存世200多年,灭亡于公元前330年。其国势兴盛时,统一了西亚,并将势力伸展到中亚和北非。“波斯”作为现存国家的国名已不再使用,当年统治的核心区域即今伊朗国土。1935年,伊朗政府正式请求各国政府停止使用“波斯”旧国名,改用“伊朗”。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家”,比“波斯”(最初为一 ...

• 马德:敦煌古代的工匠

敦煌古代工匠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创造者,留下了包括艺术品和文献在内的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几乎是每一个看到或了解敦煌石窟艺术的人,都会对创造她的这些艺术家们产生无比的崇敬。但由于历史原因,古代文献中没有敦煌工匠的专门记载,我们只是从一些零星的资料中,窥知敦煌古代工匠的一些情况。从古代敦煌的工匠,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 ...

• 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

  沿丝绸之路由西向东、向南传播的石窟寺,发展脉络清晰,蕴含的文化、历史、哲学内涵深厚,是我国文物长河中的瑰宝,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开放包容。克孜尔石窟。 图片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  莫高窟壁画保护、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川渝石窟保护专项等代表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石窟寺保护水平。莫高窟、云 ...

• 【河西考古】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齿轮状石质权杖头

1975年4至7月,甘肃省博物馆对武威皇娘娘台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其中出土了一件齿轮状石器,发掘者在报告中将其称为“多头斧”。如今,与类似的器物对比可知,该物应该为“权杖头”。李水城先生在其《耀武扬威 权杖源流考》一书中,对中外出土的权杖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我们了解皇娘娘台出土的这件石质权杖头提供了参考依据。一、齿轮状权杖头的发现 ...

• 成为敦煌讲解员的四十天“修炼”

【编者按】敦煌莫高窟是很多人终其一生想要朝圣的地方。虽然出于保护需要,莫高窟开放洞窟数量有限,但绝世仅有的奇观总让人流连。而如果你想要读懂它,影像和文字的“预习”是实地游必需的前奏。作者蒋理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敦煌讲解员”,以“敦煌文化守望者”身份驻扎在莫高窟40余天,生动地向读者讲述敦煌的历史地理、莫高窟的开窟概况、各个时期的经 ...

• 汉墓奇珍:“祸不单行”与奇迹再现

今天,在太原市博物馆的地下一层,考古人员将一个巨大的棺椁运到了这里,把这里作为实验室发掘的地点。因为这里具备恒温、恒湿、恒定的发掘条件,再有就是,这里警备森严,无关人员根本进不来。这个巨大的墓棺长5.45米,宽2.6米,重50吨,个头虽大,但它仅是整取自太原市悦龙台西汉代国王陵的祔葬墓。葬在这个大家伙里的人是谁?棺椁里随葬着什么样的宝物 ...

• 文明的交汇:中国境内来自粟特的希腊化遗存

粟特地处丝路中段的核心位置,其本土和以外的聚居地不仅是联系东方、西方和南方的商业通道,而且也是重要的文化纽带。就粟特人进入中国的时间,哈尔马特和魏义天等学者认为,可能早在亚历山大征服粟特之际,粟特人为了躲避马其顿军队,就开始了迁徙活动,甚至有可能逃到塔里木盆地内。目前来说,这种说法并无多少实证,也仅是学界的一种猜测。1907年,斯坦 ...

• 从宋代称制五太后画像到历史书写中的“她们”

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展南薰殿藏历代帝后图像,其中的宋代后妃像颇引人注目。宋代先后有五位女主垂帘称制,依次为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和哲宗孟皇后。尽管她们垂帘的时间各有长短,政治形势也大不相同,宋人对她们的评价不一或变化极大,但其中也有一些共同点:称制五太后无一幸免,都曾被指责有篡位野心。刘皇后执政时间最长,仁宗 ...

• 李春长 张相鹏:灰烬之城 新疆轮台奎玉克协海尔古城考古记

  来源:“大众考古”微信公众号轮台县新草湖乡驻地南8 公里、轮台至民丰沙漠公路23 公里处,有一大片荒漠。在这片近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克孜尔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中下游开垦了大片棉田,棉田间点缀着无数个红柳(学名叫柽柳)包。大雨过后,地表白茫茫一片,那不是棉花也不是雪,而是地表水分蒸发过后留下的盐碱,翠绿的柽柳点缀在雪白的地毯上,成 ...

• 偃师商城 诡异葬俗

  偃师商城几种丧葬习俗的探讨   墓葬是常见的考古遗迹,是研究古代社会组织结构和阶层分化,分析人群组成和来源,探讨古人丧葬习俗的重要依据。商代墓葬研究始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安阳殷墟的发掘。伴随着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一直是夏商考古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学者对包二里冈至殷墟文化时期的商系墓葬做了系统探讨,使我们对商 ...

• 二里头:墓主被截肢、砍头

  9月16日,国家文物局通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近期取得重大收获,考古研究人员新发现更多道路及两侧墙垣,丰富二里头都城多网格式布局的内涵,同时发掘出土800多片外表、断茬带有红漆的陶片,为以往历年发掘出土带漆陶片总量的近20倍以上,实属罕见,提示遗址内可能存在制漆作坊。此外,考古研究人员新发现高规格墓葬,为认定该区域为贵族居住提供重 ...

• 旃檀精舍 | 麦积山石窟造像之美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雕塑馆”。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麦积山小型特窟400元每窟,大型特窟600元每窟,非普通游客愿意承受,而且有些特窟不让拍照。为能让造像爱好者更深入了解、欣赏到麦积特窟,特从麦积山石窟官网收集整理了本篇特窟影像。其他洞窟虽容易见到,但也值得多 ...

• 乌程汉简

  来源 l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乌程汉简出土于浙江省湖州市人民路某基建工地,发现后流散民间,经有识之士多方抢救、征集,赖以保存的计有350余枚。经整理研究发现,这批木简的年代跨度较大,主要在西汉初期至东汉晚期之间,历400余年,为两汉时乌程县署遗留的实物,以往来公文、行政事务及公私信牍为主,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 ...

• 新发现!益阳兔子山汉简清理发现汉献帝时期“三联单”

益阳市兔子山遗址。红网益阳站综合讯近日,益阳市兔子山遗址出土的3枚简牍,记录了汉献帝建安年间一次粮仓登记交粮的情况。东汉时期的“三联单”长什么样?湖南省益阳市兔子山遗址出土的3枚简牍,形制一模一样,内容分为两枚“入”单和一枚“出”单,记录了汉献帝建安年间一次粮仓登记交粮的情况。自2013年益阳兔子山遗址发掘以来,考古发掘领队、湖南省文 ...

• 南京沦陷时期玄奘遗骨出土始末

南京市玄武区九华山公园内有一座2003年建成的玄奘寺,山巅绿树丛中高耸着一座南京沦陷时期营建的五级楼阁式砖塔,名为“三藏塔”,塔前还安放着一尊2001年落成的玄奘全身负笈青铜塑像。唐代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是中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人物,他与南京有何渊源,九华山公园内为何有与他相关的多处纪念物?这背后微妙而又复杂的历史隐情,其实与侵华日 ...

• 东亚城市革命与文明起源全景图——中国最早体系研究之六

【编者按】本文为郭立新、郭静云所著之《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原文分别刊载于《南方文物》2021年1期;2021年2期和2022年3期。该文较为系统地疏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先商时期各种城址的资料,探讨其兴废过程与背后的社会动因,借此了解中国各地早期的文明化进程。因全文较长,兹分节摘发;本篇为其中第六节。阅读相关历史背景,请戳这里:从稻作起源到中 ...

• 先商诸城体系的社会规模问题——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之五

  【编者按】本文为郭立新、郭静云所著之《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原文分别刊载于《南方文物》2021年1期;2021年2期和2022年3期。该文较为系统地疏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先商时期各种城址的资料,探讨其兴废过程与背后的社会动因,借此了解中国各地早期的文明化进程。因全文较长,兹分节摘发;本篇为其中第五节。  阅读相关历史背景,请戳这里:从稻作 ...

• 先商诸城平面结构之规律——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之四

  【编者按】本文为郭立新、郭静云所著之《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原文分别刊载于《南方文物》2021年1期;2021年2期和2022年3期。该文较为系统地疏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先商时期各种城址的资料,探讨其兴废过程与背后的社会动因,借此了解中国各地早期的文明化进程。因全文较长,兹分节摘发;本篇为其中第三节。阅读本文第一节,请戳这里:楚地城史—— ...

• 先商诸城修建目的和功能——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之三

【编者按】本文为郭立新、郭静云所著之《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原文分别刊载于《南方文物》2021年1期;2021年2期和2022年3期。该文较为系统地疏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先商时期各种城址的资料,探讨其兴废过程与背后的社会动因,借此了解中国各地早期的文明化进程。因全文较长,兹分节摘发;本篇为其中第三节。阅读本文第一节,请戳这里:楚地城史——中国 ...

• 楚地城史——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之一

【编者按】本文为郭立新、郭静云所著之《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原文分别刊载于《南方文物》2021年1期;2021年2期和2022年3期。该文较为系统地疏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先商时期各种城址的资料,探讨其兴废过程与背后的社会动因,借此了解中国各地早期的文明化进程。因全文较长,兹分节摘发;本篇为其中第一节。【摘要】经过本文描述、分析可知,先商时期中 ...

• 旃檀精舍 | 张亦驰:敦煌壁画净土变的构图与分类

1. 隋代净土变隋代净土变的题材通常只有弥勒经变和药师经变,且往往一起出现在洞窟的窟顶位置。有建筑图像出现的是弥勒经变,目前可以看到的有5铺,分别为417、419、423、433和436,均为弥勒上生经变。位于419窟窟顶的弥勒经变(图1,图2)可以作为这一题材的标准图式:中央一座单层大殿,弥勒与众菩萨端坐殿内,大殿两侧有多层楼阁,阁中众天女手执乐器, ...

• 青铜冷兵器的巅峰工艺——青铜复合剑

中国古代青铜剑主要由铜锡合金铸造而成,不仅是用于防身和战争的兵器,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春秋和战国时期,佩剑之风盛行,铸造技术达到历史巅峰,取得了杰出的科技和艺术成就。由于青铜剑种类繁多,在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和用途亦不相同, 因此青铜剑的铸造工艺也较为复杂,不仅有用两块范一次浇注成型的青铜剑,更有采用分铸铸接法铸造的青铜 ...

• 利玛窦的“铺路人”:再观罗明坚的中国之行

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消失的铺路人:罗明坚与中西初识》对晚明时期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罗明坚是最早进入中国内地长期居住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对中西文化交流有开创性的“铺路”之功,但是,其功绩却被利玛窦等后来进入中国的传教士的光芒所掩盖,成为“消失者”。本书作者钟永宁,现任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在“后 ...

• 西夏文物里的黑水城遗址往事

1909年秋天,一批西夏古文物运抵圣彼得堡,保存在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新大楼里。其中,有关艺术、考古类的文物被送往俄国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之民族学部门;书籍、文稿则运往俄国科学院,即现今的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保存。1933年,博物馆典藏的文物被转送到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博物馆)东方部收藏,这些西夏文物共有3500多件,收藏量居世界之冠。 ...

• 这枚唐代的“月饼”,馅料可能有枣子核桃和葡萄

最早的月饼是什么样的?央视一套《古韵新声》栏目近日在中秋期间展示了国内出土的一件月饼式糕点实物——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宝相花月饼”,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于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这件文物,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人员孙维国认为,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宝相花月饼,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实物见证,还是佛教文化艺 ...

• 博物馆何以成为重要的人文外交平台

杨志刚谈上博对外交流。 编辑 陆林汉(04:44)七十年来,上博的国际交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建馆初期显得有点“被动”地交流,到1950年代编译《国际文物博物馆工作动态参考资料》、《文物译丛》;从1970年代文物第一次迈出国门参加海外展览到1980年代成立文化交流办公室,再到近二十年来文物国际交流的盛事不断……上海博物馆已成为最具海外影响力的中国古 ...

• 王征宇:南宋临安城与现代杭州的“古今重叠”

“一座城市的过去,就像一个人的记忆。考古是探索南宋临安城与现代杭州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南宋的实物遗存。虽然考古遗存呈现的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临安城,但是通过我们的拼接和复原,它的面貌在逐渐清晰起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征宇说。“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这些天正在杭州博物馆对外展出 ...

• 山中的杭州史:环湖诸山,古迹存焉

钱塘江与西湖对杭州城市生成、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从文物考古的角度,杭州的精华,首先在于山,环湖诸山之中,有众多历史古迹存焉。本文作者从考古角度以杭州的山为切入,勾勒数千年来杭州置城的历史。江山湖海,四大自然因素,钱塘江与西湖对杭州城市生成、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从文物考古的角度,杭州的精华,首先在于山,毕竟江海流动不居 ...

• 再识徐州茅村汉墓

Notes 考古笔记再识徐州茅村汉墓文 图 / 李生兰 李涛 周波茅村汉墓位于徐州北郊铜山区茅村镇凤凰山东麓,1952年1月村民拉墓石修桥时发现。墓内淤土被全部取出,淤土中发现有黄釉碗。同年2月,山东省文管会派王献唐先生及文教厅的高广汉先生前往调查,同稍后赶到的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局的王振铎先生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徐智铭先生一起进行了为期8天的 ...

• 陕西西安少陵原 见证历史演进 一览文化交融

  陕西省西安市少陵原发现的十六国大墓,包括焦村M25、焦村M26、中兆村M100这三座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的墓葬,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图⑤:焦村M25三维扫描建模图。图⑥:中兆村M100墓道上方土雕建筑全景。图⑦:中兆村M100发掘现场全景。图片均来自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

• 陕西寻古 | “泥坨坨”里的帝国风云

  ▲秦封泥展柜。图/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1995年底,陕西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相家巷村村民干活时,意外发现了一大批带字的“泥坨坨”。    消息传出,引起了国内文物考古界和书法篆刻界的震动。这些被称为“秦封泥”的“泥坨坨”逐渐得到外界关注。    如今,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部分精品陈列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一角的西安中国书法艺 ...

• 杂志精选| 来自亚洲的埃及统治者 喜克索斯人

喜克索斯首都提尔·埃尔·扎巴遗址考古现场公元前1650年左右,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55—前1650年)统一繁荣的景象不复存在,纷争混乱时代的序幕正缓缓拉开。那时的埃及,内忧外患,政局动荡,皇权式微,异族篡权,南北分裂持续百年之久,史称“第二中间期”。与之前埃及经历的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60—前2055年)有所不同的是,第二中间期出现了 ...

• 【考古札记】倪方六:考古中发现的饮食秘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古人都流行吃什么?今天流行的美食又是何时出现的?现代考古中的诸多发现,揭开了中国人饮食的哪些秘密……战国秦墓中发现一锅“肉汤”“大羹湆在爨”—古人最早将汤称为羹、大羹、鉶羹考古发现:2010年,在清理陕西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一座2000多年前的战国秦墓时,发现出土的一件铜鼎中有不少液体 ...

• 杨富学 刘璟 | 再论榆林窟第3窟为元代皇家而非西夏皇家窟

内容摘要:榆林窟第3窟为敦煌石窟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洞窟之一,学界对其开凿时代存在不同意见,主要有西夏说、元代说两种,需要从多方面出发做出综合判断。该窟艺术水平极高,具有皇家艺术风格,但这个皇家不可能为西夏,只能为驻守瓜州的蒙古豳王家族。西夏国时代的瓜沙荒凉而落后,远不比元代之繁荣,元代后期的敦煌西夏遗民人数众多且地位很高;窟中 ...

• 观像|喜龙仁:中国园林——巧夺天工的艺术

中国园林独具特色,与世界其他公园或花园相比,更像一种富有创造性想象力之作,一种充满艺术性的创作。喜龙仁先生(Osvald Sirén, 1879-1966)是20世纪欧美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先驱。1918年4月,喜龙仁来到中国,他游历了北京、洛阳、开封、上海、杭州等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比了中国园林、英国自然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指出 ...

• 千年古刹独乐寺与蓟县白塔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州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寺庙历史最早可追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独乐寺”匾额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皆辽圣

• 旃檀精舍 | 璀璨夺目的尼泊尔造像艺术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东连不丹、锡金,西南连接印度,北与我国西藏接壤。虽然国土面积不大,而且多为山地,可是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和影响,佛教造像艺术便是其古代文明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页。尼泊尔7世纪具有鹿野苑风格的金铜佛陀立像尼泊尔造像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它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艺术手法和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溶进本 ...

• 旃檀精舍 | 平遥古城双林寺彩色泥塑佛教造像

平遥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寺院内殿宇11座组成了前后三进院落。双林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彩塑以及古代建筑都是稀世珍宝,其中尤以彩色雕塑艺术闻名于世。双林寺现存彩塑两千多尊,大多数都是元、明时期的彩色雕塑。这些佛像雕塑都是泥塑,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形神兼备,各具特色,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 ...

• 川北石窟群:藏在古道山间的“佛国”

悠悠蜀道,连通古今,书写千年史诗。穿秦岭,越巴山,蜿蜒的古蜀道犹如血脉一般,将巴蜀与中原紧密地联系起来,而艰难蜀地也一步步蜕变为“天府之国”。古蜀道 图源/筱溪听泉“秦川道,翠柏天,商旅兵家密如烟。”古道上的商旅络绎不绝,或往秦陇,或入蜀地,交流互通。佛教也沿着古道向四川盆地延伸。经过南北朝的繁盛和武则天的推崇,佛教在四川走向鼎盛 ...

• 观北魏尔朱荣登高碑札记

文/杨俊芳 己丑正月初十,正是立春日,我们一行六人驱车前往窑头(古称尧头)观看山顶的北魏尔朱荣登高碑,窑头地处定襄县东南16华里的七岩山之东居士山上,此山古属阳曲县,是古代并州太原经阳曲入忻口的必经之路,旧时古道依存。后此山划归定襄,太原至忻州的公路开通,此道废弃。过往来客、兵士将领曾络绎不绝的古道旁的村落随着古道的废弃被遗忘在群 ...

• 汉代人席地而坐有哪些讲究?

典籍里的汉朝编者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史记》《汉书》《淮南子》每一本典籍都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不灭明灯,既饱含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又记录着祖先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海昏侯博物馆现推出“典籍里的汉朝”栏目,在对典籍的阅读体会中,对话历史先贤,汲取人生智慧,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传承中华文脉,书写时代新篇!汉代的“席”与 ...

• 陕西寻古|舌尖上的珍馐美酒

“民以食为天”,“秋风一起,胃口大开”,珍馐美酒所能带来的享受喜悦,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本期“陕西寻古”通过梳理多年来的众多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再现了古人们的日常生活,揭示了“酒肉茶”发展变化的历史足迹。无肉令人瘦《天龙八部》中,段誉在“松鹤楼”第一次碰到乔峰,看他桌上的菜,就是“桌上放着一盘熟牛肉,一大碗汤,两 ...

• 新中国考古初创时期的苏秉琦先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前的9月27日新中国的最高科学机构中国科学院即已先行设立,10月19日郭沫若被任命为第一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同年的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办公,此后这一天便被视作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的日子。中国科学院成立不久,自1950年4月12日起由郭宝钧带队的中国科学 ...

• 读《辽代金银器研究》有感

  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数量庞大,目前已有两千余件,包含饮食器皿、生活用具、服饰、葬具、马具等不同用途的器物。其中蕴含了相对完整和特色鲜明的契丹文化,辽代金银器在继承与发展的历程中受到了唐宋、宗教、鲜卑等文化的浸润,亦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受到西域金银器风格和工艺的影响。辽代金银器承继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博览众多文化之所长,终成为北方草 ...

• 文博忆往 | 宿白先生夜访常乐寺

195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53级考古专业同学,赴河北邯郸进行考古实习。12月初,我和刘勋、孙国璋在宿白先生的指导下去响堂山石窟,同去的教师还有赵思训和刘慧达两位。先到南响堂山,进行勘察测绘,然后转往北响堂山(图一)。因保管所的老柴告诉宿白先生,在去北响堂山途中有一处小石窟,当地老乡称为“洞窖”,他曾去调查过,并拍了照片,可惜照片颇为模糊 ...

• 杂志精选| 土山汉墓 一座“藏”在博物馆里的东汉大墓

土山汉墓 一座“藏”在博物馆里的东汉大墓文 图/原 丰2021 年4 月13 日,2020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徐州土山二号墓位列其中。一座“藏”在博物馆里的东汉大墓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墓“藏”进博物馆徐州市区南部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云龙山,最高海拔142 米,南北绵延3 公里,因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 ...

• 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

  2 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畔,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自1921年发现以来,目前已发现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之末的遗址300余处。经过100年,尤其是最近30年来的辛勤耕耘,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许家窑-侯家窑、虎头梁等数百处古人类活动遗址,记录了东亚人类近200万年来的连续 ...

•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文物:呈现上海开埠初期多元文化

  “二甲传胪图”杯、“吹绿”釉瓷、青花双耳“嫁妆瓶”乃至越南水烟罐……沉睡于上海崇明横沙岛东北部北港航道水下的长江口二号古船,近年来陆续有文物出水。  9月6日,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又公布了一批经过清理和初步考证的出水文物。这些瓷器多为贸易交流瓷,制作精良,它们如散落海底的拼图碎片,为人们“拼贴”出一幅上海开埠初期生机勃勃、文 ...

• 探访仰韶晚期南佐遗址:考古发掘研究还有多少待解之谜?

    南佐遗址宫殿区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心对称和中轴对称格局的建筑,这是否为“紫禁城”式古典建筑的源头?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南佐遗址祭祀区为何出土有5000年前大量碳化水稻遗存?南佐遗址核心区由9座大型夯土台以倒“U”形围合而成,这与文献记载和陇东传说中的黄帝部族有什么关联?    南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 ...

• 发现丨山西襄汾洞门遗址发掘资料公布!出土石制品勾勒出古人类生产生活场景,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技术、人类行为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1953年在配合国家基本工程建设挖砂时,于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附近的砂砾层中发现了动物化石和石制品。1954年由贾兰坡担任队长的考古队进行的调查和发掘,确立了丁村遗址及丁村文化。此后六十多年来丁村遗址历经多次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2015年起,丁村遗址的研究由以河流相为主转向黄土堆积,开始了汾 ...

• 早闭柴门无个事,看他蜂子学排衙 ——老龙村山居即事

大井坝正射大井坝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老龙村10组,因村中有两口大水井,村前有一大片水田之故,得名大井坝。大井坝整体布局坐西向东,背靠酉阳著名的菖蒲盖,其山势巍峨峭拔,其山形延绵百里,左右两侧则由老龙溪与秦家河环抱,老龙溪发源自菖蒲盖峭壁之上老龙洞,沿小地名曰毛家、歇马台、堰沟、大头坝等处,向东绕寨而过,溪水婉流,四 ...

• 寻找最早的秦城——甘肃礼县西山遗址解读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559900840178827265近多年的考古发现显示,甘肃东部的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对全面复原秦早期历史以及深入认识秦人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所

• 探访晋城高平李家庄村冶铁遗址的前世今生

  8月17日,第二届晋城铁文化发展论坛在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举行。这场事先并不为外界所知的论坛,却透露出一条与晋城有关的爆炸性新闻:今年5月份,在高平市神农镇李家庄村发现一处古代大型冶铁遗址。这处大型冶铁遗址是晋城市长平之战研究会会长李俊杰等人最早发现的。消息传出后,引起山西省、晋城市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在晋城当地引起社会文化 ...

• 二郎神 是波斯人?

二郎骑白马,远自波斯来文 / 刘宗迪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异域宗教和文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宗教面貌和精神世界。源于印度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有目共睹,但是,另一种源于西域的古老宗教——波斯的拜火教,对于中国文化也有着深远影响,例如,那位在《西游记》小说中因大战齐天大圣孙悟空而名扬天下 ...

• 【觅宗记】空海求法|密宗祖庭青龙寺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大唐的某个黄昏里,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写下了那因登高望远而来的怅惘情绪,也成就了一段千古名篇。    在八月的骄阳下前往乐游原,似乎在时间上犯了错误。明晃晃的烈日里极难找到与诗人的共鸣,况且放眼远眺,由鳞次栉比的高楼组成的城市天际线,成功地用乏味阻挡了怀古因子的萌生。  ...

• 旃檀精舍 |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佛教造像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佛教造像计有七十余尊。依据造像材质的不同,有金铜、石刻、陶瓷及玉木之分。其中以石刻造像居多,时代特征明显,且不乏精品。这些石刻像,除一尊外,原都是芝加哥知名收藏家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的旧藏,于20世纪60年代捐赠给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佛教艺术最晚至东汉(公元25年-220年)就已在中国流传,四 ...

• 杂志精选| 西伯利亚泰加森林考古记

考古工地总体布局2019 年6 月5 日凌晨,我们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师生一行7 人登上了前往俄罗斯克里斯诺亚尔斯克市的航班。经过3 个多小时的飞行,终于在亚米利亚诺瓦机场见到了本次邀请我们参与发掘的西伯利亚联邦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曼德雷卡教授。曼德雷卡教授是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老朋友,曾多次到访中国,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曼。就在一个多月前, ...

• 马王堆汉墓:50载接续守护

50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震惊中外。透过这座西汉“文化宝库”,我们得以窥见两千年前的社会万象。50年来,对马王堆汉墓的保护、研究与开发一直在持续。有关马王堆汉墓的故事,仍焕发斑斓光彩。湖南省博物馆展出的马王堆出土文物 洪凌 摄震撼世界的发现1971年底,解放军366医院在马王堆汉墓下挖防空洞时发现可燃气体。经过勘查,1972年1月,湖南省博 ...

• 鸡首流盉:2000多年前的“调酒神器”

鸡首流盉 资料图片由许昌博物馆提供战前壮行要喝酒,战后庆功也要喝酒,祭祀要奉酒……在古代,酒是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所有重要场合都需要喝酒。那么,酒量不好怎么办?于是,古人就制造了一个“调酒神器”——盉,用水来调和酒的浓淡。在许昌博物馆内,就珍藏着一件鸡首流盉,它穿越2000多年的时光,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酒器的精美。盉是古人制造的 ...

• 站在西非戈雷岛上,看大西洋奴隶贸易史

在西非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Dakar)海岸以外3.5公里处,有一座小岛——戈雷岛(Island of Gorée)。它被人所熟知的第一关键词是——奴隶贸易。从15至19世纪,戈雷岛是欧洲人进行奴隶贸易的据点。岛上有一座“奴隶屋”博物馆,展示了奴隶恶劣的处境。1978年,戈雷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向人们展示着“人类历史上最痛苦的一页”。此后,这座岛屿,尤其“奴隶 ...

• 探寻中华文明:四川大学考古队的夏天

  面朝黄土,发现文明遗韵;跋山涉水,探寻历史幽微。2022年的夏天,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在四川、西藏、青海、云南、贵州、湖南、重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个个喜人的成绩。  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由著名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创建,是全国首批开设考古学专业的三所大学之一。近年来,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布局科 ...

• 走进“沙漠里的千年白城”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有一座白色的古城遗址,这里曾是匈奴故城“统万城”。统万城遗址。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今年9月中旬,历时5年策划、建设的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将开园迎客。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走进统万城遗址,蓝天白云下,绿色环绕中,白色城池的断壁残垣穿越千年静静伫立,这里被当地人称为“白城子”。据统 ...

• 宋喜 | 甘肃地区出土墓葬壁画之十六国时期

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室壁画在题材上完全继承了汉代墓室壁画的传统题材,如宴饮、出行、耕种、西王母、东王公、天象、收获、祥瑞等。但在内容上也反映出地方特点,如大量牧畜图像与耕种图像并列于墓室内,在份量上并无轻重,反映了河西农耕与畜牧并重的经济格局。壁画中频出坞的图像,几乎每座墓中均有其形象,坞应为此时期河西非常多见的居所形式。嘉峪 ...

• 考古快照| 山西太原南窊明代广昌王嫔妃墓

M2 墓室山西太原南窊明代广昌王嫔妃墓墓葬所在的南窊村位于太原杏花岭区中涧河乡。墓葬南距明清太原府故城(拱极门)约4.9 公里,西南距明广昌王家族墓约0.6公里。自2019 年4 月3 日始,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M1)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同时还对周围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勘探,新发现明代砖室墓1 座(M2)。M2 出土墓志志盖M1 为砖室墓,券顶,由墓道 ...

• 新发现 | 山东三埠李家遗址发现周代墓地 见证莱、齐文化交替更迭

  三埠李家遗址位于平度市新河镇三埠李家村东北,分布于大泽山系西侧一座“埠子”北麓(胶东半岛部分区域称矮山丘陵为“埠子”)的陵脊上,地势南高北低,西侧毗邻另外一座“埠子”,两“埠子”之间有一道较深的自然冲沟,冲沟两侧的山坡上均分布有古代遗迹。该区域共分布有四座小“埠子”,三联一独,经过调查发现,“埠子”山坡上分布有多处古代文化遗 ...

• 南海1号的考古发掘领队崔勇:考古数据精确到毫米级 世界首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人类习惯从陆地的视角探讨世界文明进程,目光多聚焦在陆地文物的发掘与研究上。但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我们的蓝色星球中,水体面积占比高达71%,由人类的涉水行为,比如商贸活动、战争、活捞等形成的沉船、货物、战争遗留物等,使得水下世界同样蕴藏着大量文化遗产,成为考古的重要对象。而且据据研究表明,由于 ...

• 考古快照| 山东淄博临淄石鼓墓地

墓地正射影像(右为北)M96 填土中的殉鹿临淄石鼓墓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晏婴路与天齐路路口西南角,处于临淄战国—汉代墓地密集分布区范围内。2022年 4月15日,为配合基本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开始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总发掘面积约 6290 平方米,清理发现 152座墓葬。空间分布上,北部墓葬分布密集,墓向以东西向为主 ;中部、南部墓 ...

• 考古的温度丨牛心山下苞麦壮 白鹅逐云考古忙

相传上古时期,从西天瑶池飞来两只白天鹅,降落于牛心山下的一个村庄栖息定居,故此,先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白鹅村”。白鹅村被一沟分为南北两村,沟北是北白鹅,沟南是南白鹅,沟是南寨沟。它背靠牛心山,南眺黄河黛眉寨,东观王屋,西望佛山,村四周沃野万顷,实乃少有的风水宝地。(图1)村子不大不小,千余人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 ...

• 每月一讲——陆良大觉寺地面铺装方案浅析

古建筑地面铺装是指在古建筑室内、外地面中利用自然或人工的建筑材料,按照一定方式铺砌的一种装饰形式。地面铺装是古建筑本体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受古建筑风格、时代、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建造者的审美等因素影响,地面铺装艺术主要通过色彩、纹饰、尺度和材质等变化组合,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古建筑风格的延续,和古建筑一样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

• 汤惠生|哈里斯矩阵:考古地层学理论的新进展

  地层学作为中国考古学主要理论和方法论之一,在田野考古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掘过程中对地层和遗迹堆积的辨识;二是对地层与遗迹单位之间叠压打破关系的记录与表述。田野发掘者往往对前者关注较多,相对忽略后者。但就完整的考古地层学来说,两者不可偏废。  一、我国考古发掘实践中通用的记录方法  田野考古发掘中,地层和遗迹单位间 ...

• 旃檀精舍丨中国“第一”尊佛像是什么样?

中国“第一”尊佛像的样式是什么风格?从哪来你知道吗?佛教的传入在追溯中国最早佛像风格之前,首先了解一下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关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尚无法考证,但不凡有以下几种说法:如周代已传入佛教,孔子已知佛教,秦始皇时有外国僧众来华,汉武帝已知佛教等;在西汉哀帝时期,佛教传入内地;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派遣使臣 ...

• 巴尔米拉:通往罗马世界的入口

巴尔米拉是一座位于叙利亚的古城,最辉煌的时代属于罗马。但直到今天,它的遗址依然伫立在叙利亚沙漠的漫漫黄沙中。早在1980 年,巴尔米拉遗址即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但它的知名度还是远远不如约旦的古城佩特拉。与那座一年就有上百万游客到访的神秘古城相比,巴尔米拉实在是寂寞的。巴尔米拉古城遗址作为晚期罗马帝国的研究者 ...

• 史念海:曹操开凿过哪些运河?

东汉末叶的大乱人工开凿的运河需要不时地整理与培护,方可不至于堙塞。东汉末年的大乱,使汴渠失去了整理和培护的时机。这时的朝廷播迁不定,由洛阳而长安,又由长安而洛阳,终乃迁于许县(今河南许昌市)。这样仓皇奔走,朝廷本身都几乎无法保持,还说什么其他的庶事。同时,汴渠的沿岸又先后为群雄所割据。这些称兵据土的所谓英雄们,彼此争斗还没有余暇 ...

• 厄运中的王子:李隆基的少年时代

垂拱元年秋八月初五(685年9月8日),大唐新皇帝睿宗的德妃窦氏在东都洛阳生了个男孩子,取名隆基。这是睿宗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以后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唐玄宗(唐明皇)。当隆基降临人世时,唐王朝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代,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一片升平景象。但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稳定,不时发生的政治事件酝酿着巨变,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 ...

• 新出中古墓葬壁画中的下层胡人艺术形象

近年来,北朝隋唐的墓葬壁画不断被考古发现,壁画中将“人”作为主题中心位置的特点非常突出。令世人尤其感到惊奇的是,各种个性鲜明的胡人形象也不断出现。当时应该有大量的画家活跃在壁画绘制第一线,他们熟悉胡人的生活,将捕捉到的胡人的生活形态表现在壁画中。图像中不作正面肖像而多侧面剪影。本文选取部分新出土壁画上的胡人图像,尝试探索大时代背 ...

• 三星堆 有四羊鸟罍

  罍是古代的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多用青铜或陶制成,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其口小,腹深,有圈足和盖儿。《诗经》中曾有记载:“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此处的金罍指的就是青铜罍。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四羊四鸟罍,是一件罕见的商代晚期铜罍。  该器,囗径26.5厘米,圈足径26厘米,高54厘米。  形制特点:方 ...

• 魏晋南北朝一枝独秀的甘肃手工制造技术

采桑图 出自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前凉政权铸造的“凉造新泉”钱二牛抬杠图 出自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彩绘木连枝灯 魏晋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因缘》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原内地战乱不息,甘肃在高山大河的屏蔽下相对安定。史载“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依柱观”(《晋书·张轨传》),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为躲避战乱 ...

• 山西定襄西社遗址调查勘探简报

山西定襄西社遗址调查勘探简报山西省文物勘测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关键词】山西定襄;西社遗址;龙山时期;调查勘探【摘 要】西社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乡西社村东部,2014年4月,山西省文物勘测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和勘探。调查发现,西社遗址以龙山时期遗存为主,遗迹主要有灰坑、文化层堆积、房址等,遗物均为采集所得,有 ...

• 一场由盗墓引发的抢救性发掘——2018血渭一号墓印章出土手记

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榜单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度)新鲜出炉。其中,“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榜上有名。“它这次入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相当先进和科学的发掘方法。我们采取了聚落考古发掘遗址的办法即全揭顶,让我们第一次充分地展现了吐蕃时期青海地区墓葬形制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最后,由于印章的出土,也为我们解读唐与 ...

• 熊家冢的墓主究竟是谁?

  “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熊家冢位于荆州市川店镇张场村,距楚故都纪南城约26公里,是迄今发现的东周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其墓主身份至今成谜。  8月20日,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徐文武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尹弘兵做客湖北日报演播室,就熊家冢的墓主之谜展 ...

• 陶高柄器座

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考古发掘中,湖北宜昌中堡岛遗址出土一种特殊的陶器,它们由座盘、器柄和器座三部分组成,座盘和器柄有孔相通,器柄较高,且整器呈现中空的形态。随之在湖北秭归朝天嘴遗址、宜昌路家河遗址、荆州荆南寺遗址、陕西城固宝山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十二桥遗址、彭州周家院子遗址、重庆云阳大地坪遗址、云阳丝栗包遗址、忠县永兴场 ...

• 旃檀精舍 | 刘建华:义县万佛堂石窟秘境

万佛堂石窟位于义县城西北8公里的福山南麓,坐北朝南,东西排列,全长约85 米,现有大小洞窟17个,窟外小龛12个,造像500余尊,北魏造窟题记2方、清代重修古洞及修洞施银碑5通。福山又称“万佛山”。山之西北1公里的地方有个小村子,名叫“万佛堂”。福山的石质属岩屑凝灰岩,呈青灰色,质软,孔隙多,便于开采与雕刻,于是才有了雕凿万佛的石窟,也才有了 ...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