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新疆考察述论
20世纪新疆考察述论作者:马大正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中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区。自古以来,众多民族聚居于这片广袤的土地,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这一地区以其中西交通的重要枢纽,吸引了大批中外学者、探险家、旅行家,留下了丰富的 考察见闻录。近代以降,到 ...
20世纪新疆考察述论作者:马大正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中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区。自古以来,众多民族聚居于这片广袤的土地,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这一地区以其中西交通的重要枢纽,吸引了大批中外学者、探险家、旅行家,留下了丰富的 考察见闻录。近代以降,到 ...
历史上的新疆作 者:苗普生ISBN: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05月简介新疆古稀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族人民在开发、建设、保卫祖国边疆的过程中,都作出过应有的贡献。为总结历史的经验,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我们都应该了解新疆的历史。为此,我们编写了《历史上的 ...
作者:李鸿宾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摘要:文章以兼跨长城南北的唐前期为例,旨在分析以汉人为主体建构的政权超越农耕区进入草原所受到的限制及其因缘,认为农耕王朝兼跨的局限乃在于自身的生计方式与草原游牧生计存在着难以兼容的张力。如何有效地将迥然有别的游牧与农耕生计为依托的群体共融在一个政权体内,虽然耗费了唐朝历代统治集 ...
略论宋代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作者:刘建丽 来源:《西藏研究》2004年第4期摘要:两宋时期,西北吐蕃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有频繁的交往与联系。凉州吐蕃抵御党项的武力征服,河湟吐蕃在唃厮啰时期和吐蕃政权分裂后的不同时期,与西夏的关系有所变化。河湟吐蕃与辽、金朝也有政治、经济联系。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西夏、辽、金的关系是吐蕃民族生存与发展 ...
从入藏路线的书写看19世纪法国对中国藏族地区的殖民想象——以法国人旅藏游记为中心发布日期:2012-11-14 作者:泽拥 旦增遵珠 来源:《西藏研究》2007年第1期摘要:文章以19世纪中后期法国人旅藏游记文本为基点,以各文本均强调的“入藏路线”为引子,在19世纪中后期中法关系的历史背景下,论述了19世纪法国对藏族地区想象性的殖民意图。在较少的关于 ...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作者:石硕 来源:《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2002年6月17日,由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联合主办的茶马古道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拉萨胜利结束。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为期15天的大型考察活动。参加此次考察活动的有来自国内十余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国 ...
康藏高原丝茶古道及货币探踪作者:张策刚 来源:《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中国历史上以丝绸为主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丝绸之路四通八达。在此探讨的是一条至今无人提及的南方丝路的另一条重要干道——康藏高原丝茶古道。这条商道的开通,比西北丝绸之路至少要早200多年。康藏高原丝茶古道,通于秦汉以前,绵亘万里,连接南北丝路,沟通中外贸易,它以历史上 ...
唐代麽些蛮与吐蕃、南诏关系初探发布日期:2013-02-22 作者:杨文顺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摘要:唐代是纳藏、纳白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唐代麽些所分布的地区处在唐、南诏、吐蕃三个政权之间,成为三强逐鹿中心。本文主要论述在这动荡多变的政治环境中,麽些与吐蕃、南诏之间的政治关系,以此来说明:唐代麽些与两者的 ...
发布日期:2013-03-11 作者:方铁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4期摘要:在中国腹地与中南半岛之间,存在陆路、海路两类交通线。唐宋两代,这些交通线经历了兴衰、更替的变化。唐宋两朝对西南边疆的治策及其治边实践以及西南边疆和中南半岛时代的变迁,是导致交通线变迁的重要原因。中南半岛北部诸国遣使入唐,主要走过云南达成都的陆路,中南部的诸 ...
发布日期:2013-03-20 作者:赵心愚 来源:《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摘要:吐蕃入滇后,滇藏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南诏、吐蕃的文物考古资料及汉文史籍中关于8世纪滇藏人员往来和与之相关情况的记载,以及双方人员往来特点的分析,可以在滇藏主要交通线及其走向、道路状况与保障措施、主要交通线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得出一些初步认识,大致勾画 ...
发布日期:2013-03-21 作者:杨铭 来源:《敦煌研究》2008年第2期摘要:从公元7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上半叶以来,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与今滇西北以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进行了密切的接触。本文主要引用出自敦煌的藏文文献,结合有关的汉文文献,通过对南诏与吐蕃关系的三个阶段的讨论,揭示两个政权之间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事件及政治、军事联系等。关键词: ...
试论唐宋时期吐蕃的商业贸易作者:张雪慧 来源:《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公元七世纪初,中央唐王朝时期,在祖国辽阔的西部,藏族先民以重要的角色登上了历史舞台,吐蕃军事力量之强大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令人瞩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其商业经济也得到发展。不但与中原和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交流,同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也有商业联系,并成 ...
发布日期:2013-05-06 作者:张云 来源:《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元代的吐蕃等路宣慰司即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甘思宣慰司。汉文史籍除《元史·百官三》宣政院条较详细地列有其下辖机构名单外,其他资料极为少见。有关它的建立年代,治所及管辖范围、长使等均不清楚。本文拟依藏汉史书所载,就其中史事地理予以考证。一 与吐蕃等路宣慰司相 ...
作者:崔明德 马晓丽 来源:《文史哲》2009年第4期摘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其思想由以武力威逼唐朝转变为“渐慕华风”,主动表示愿意为唐朝贡献自己的力量。弃隶蹜赞在《请修好表》、《请约和好书》和《献皇帝书》等三份上书中,强调了互信在民族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同为一家”的观点。乞立赞的“三恨”,为修复吐蕃与唐朝的关 ...
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与越析诏的兴亡作者:赵心愚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摘要:越析诏诏主及主要居住者为磨些人(今纳西族的先民)。磨些部落7世纪中期进入今云南宾川一带,652年后建立越析诏。建诏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越析诏能处理好与唐蕃两大力量的关系,在唐蕃争夺洱海地区的复杂多变形势下生存发展。之后,随着吐蕃势力在洱海地区的 ...
吐蕃斥候考发布日期:2014-02-12 作者:齐德舜 来源:《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摘要:在吐蕃的军事力量中,有一支长期以来被诸多研究学者所忽视的力量,那就是吐蕃的斥候。吐蕃斥候为吐蕃政权的崛起,为吐蕃军事所取得的辉煌战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迄今为止,由于史料的缺乏,学术界对吐蕃斥候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本文根据一些零散的古藏文资料对斥 ...
作者:方 铁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摘要:古代云南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蕴含云南省政区的形成、云南与邻省的关系及云南与邻邦的关系等项内容。云南与周边地区构成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但云南省政区的形成、云南与周边地区关系的演变乃至基本定型,却主要是受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历朝 ...
作者:霍巍来源:《文物》2000年第3期西藏高原的考古学研究史,可以上溯到西方学者对这一地区的探险与考察活动。17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40年代之间,欧洲的天主教教士从喜马拉雅山外或我国内地进入到西藏,在阿里和卫藏地区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在国外所公布的根据亲身经历和调查所获的有关藏族历史、宗教、民俗等情况的资料,成为西方学者研究西藏的开端(注 ...
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发布日期:2013-12-05 作者:霍巍 来源:《中国藏学》2013年第2期摘要: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揭示,西藏高原史前人类与外界曾发生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通贸易中形成了一定的交易物资种类和较为固定的交通路线。事实证明,早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西藏高原居民便已经和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 ...
发布日期:2014-02-13 作者:李吉和 来源:《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摘要:吐蕃从唐初起不断向西北地区扩张,伴随着军事的扩张而开始了其迁徙活动。甘、青地区是吐蕃的重要迁入区,吐蕃的迁徙一方面促使吐蕃生产方式发生了变迁,另一方面使迁入地出现了吐蕃化的倾向。关键词:吐蕃;西北地区;迁徙;吐蕃化民族迁徙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和动机使民族成员的全 ...
唐代西域的贬谪官吏作者:李方 来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6期摘要:文章纠正了唐代陇右道不是官吏贬谪地点的观点,指出,唐代西域有一些贬谪官吏,并对这些贬谪官吏遭贬的原因及时间进行了分析考证。学术界有关贬谪官吏败坏了地方风俗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唐代贬谪到西域的官员多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素养 ...
作者:李军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1期摘要: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张议潮在沙州起事,随即遣使入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敦煌文献P.2748号文书做了进一步考订,认为虽然文中提及灵州等地理名词,但由于灵州的出现与沙州使者入朝无关,且没有证据显示文中“定远”即为“定远军”,所以学者此前所得出的大中二年沙州使者由天德军经定 ...
作者:杨增耀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摘要:前苏联解体后,泛突厥主义思潮在土耳其、中亚地区重新抬头,为国际社会所注目。泛突厥主义能否像其希望的那样,使土耳其、中亚和其它地区的突厥民族联合起来,形成某种形式的政治联合体?本文拟结合中亚突厥诸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对此作以探讨。关键词:中亚突厥诸民族;历史特点;泛突厥 ...
明与西域的玉石贸易发布日期:2012-11-18 作者:张文德 来源:《西域研究》2007年第3期摘要:本文根据《明实录》等书的记载,考察了玉石贸易的路线、次数、种类、数量、价格等,探讨了明朝建立的玉石贸易制度及其对玉石贸易的影响,着重讨论了玉石贸易中存在的舞弊问题。关键词:玉石贸易;明朝;西域西域诸地与明朝之间的朝贡贸易中,玉石贸易是份量仅 ...
来源:《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乌孙和月氏都是我国古代的西北民族,曾经长期游牧于河西地区。西汉初期,月氏的大部分先迁居伊犁河流域,后又迁至阿姆河以南立国。乌孙则先为月氏所灭,后在匈奴的帮助下逐走大月氏,复国于伊犁河流域。关于乌孙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古代史籍和现代学者都只笼统地说:“俱在祁连、敦煌间”,并未指出确切的地点,致使许多有 ...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第79期丝绸之路的概念谈到“丝绸之路”,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它的历史事实,同时需要了解古代产生这么一条“丝绸之路”的原因,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关系密切。马克思历史唯物论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任何一种文化、思想,包括宗教、政治、科学活动,它的基础都是当时人们的吃喝住穿,即物质条件,特别是在人们的生产水平很低、科学技术不 ...
发布日期:2013-06-03作者:刘亮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2012年第3期摘要:20世纪初,荣赫鹏侵藏英军对他们此前无法进入的拉萨等地的气象、气候、沿途高程、河湖水系等多方面作了全面的探察,是近代西人探察西藏史上一次非常有影响的活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根据当时大量的游记、考察报告、研究论文等文献资料,对此次探察活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
明代文徵明为友人华夏作有两卷《真赏斋图》,它们在空间布局及内容上发生的种种变化,揭示了两卷图像的功能差异以及创作情境的改变。与“上博本”开放性的雅集空间相比,“国博本”拒绝了“他者”的进入,转向私密的封闭空间。与此同时,书斋内部的藏品变化也更准确地呈现了华夏的收藏趣味,且上溯至华氏的家学传承,使鉴古空间更具个性归属。结合两卷图像 ...
------------------------------------------------------------------------全文阅读华北早期细石叶工艺遗存的分期与相关问题研究(作者:赵潮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幼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锦程 陕西历史博物馆;原文刊于《考古》2022年第8期)
长期致力于尼安德特人等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前不久获得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尼安德特人相关研究更受关注。被认为是法国和西班牙北部最后一批尼安德特人制造的各式石刀(图片来自Igor Djakovic)。 图片来自施普林格·自然 尼安德特人灭绝之前与现代人有何时空交集?两者在何时 ...
书名:古文字研究(第三十四辑)【点击购书】作者: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 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定价:168.00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古文字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107篇,内容涉及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简帛等多方面的研究。 目 录殷墟甲骨卜辞释读三则 黄天树 /1读契札记四则 ...
觥器,是非常特殊的一种铜器,造型奇特,纹饰繁丽。从其铭文自名而言,当为彝器属。 青铜觥属于比较特殊的青铜器类,一般使用于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且多具有礼器性质。它一经出现,器形和纹饰等方面就比较成熟。商代晚期,青铜觥数量较多;西周中后期,青铜觥逐渐消失。从器物及其数量来看,青铜觥是商代晚期很有特色的一类铜器。 书名:中国古代 ...
红山文化遗存早在20世纪初就已被发现,其主体分布在中国北方的西辽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地区。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代表性考古学文化,距今年代约6500—5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格局形成期的仰韶 ...
从1950年代末起,中国考古每当在国庆整十年之际,一般都有一个十年成就综述一类的总结文章发表。只要持续关注就会发现,后一个十年的成就综述,总比前一个十年丰厚。但若进一步比较分析,你会看到1999年以前的综述,基本都是在谈发现和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后,考古人拓宽领域,重点在把事业做大做强,十年成就综述中也渐渐有了新的内容。经过几十年的 ...
------------------------------------------------------------------------全文阅读中国史前陶斝初论(作者:秦存誉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涛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22年第5期)
“疑古”,即指“《古史辨》派”怀疑上古史料的倾向;“信古”,却不是疑古派学者们所针对的传统学术崇圣宗经的那个“信古”,而是由出土文献为支撑和底气的“走出疑古时代”的“信古”。本文提出回到两者之间,是基于对先秦有些著述援用“说体”和采用“托体”以叙事、说理的认识。“说体”,即源自讲说、记录成文的叙述体故事文本;“托体”,即假托 ...
西南茶马古道的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要线路,均穿过我国第一、二级地理阶梯的过渡地带,这里河流交错,群山纵横,峡谷盆地星罗棋布。复杂的地理环境及生物的多样性,滋养了西南茶马古道沿线的20多个民族,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能够领略汉族的温厚、藏族的壮美、彝族的刚健、羌族的古朴、白族的亮丽、佤族的奔放、纳西族的浪漫、哈尼族的热情……众多民族 ...
展品《建城仪典浮雕》 艾晶摄展品《卡皮托里尼山三主神》 艾晶摄展品《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局部) 资料图片《战象献纳品盘》 资料图片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三个月来,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这一展览集中叙述了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近500年间古罗马的历史,通过意大利半岛罗马化的进程,展现了这 ...
摘 要:大遗址保护利用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不再新鲜的话题。中国提出大遗址概念的时间较早,但真正实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时间却较晚。这些年来,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而言,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日臻完善,但如何执行和落实,则存在不少问题。整体而言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还有待提升,立足于考古发掘、保护与研究基础上的大遗址利用与考古遗址公 ...
工作第一年:发掘登封王城岗遗址 探索夏文化 1977年,方燕明结束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来到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与考古正式结缘。谈起参与发掘的第一个项目——登封王城岗遗址,方燕明连说了几个“很幸运”。 方燕明:很幸运,我1977年入行时,正好赶上夏文化探索的一个高潮。当年,安金槐先生挂帅在登封告成一带开展夏文化探索,发掘了非 ...
旧文一篇,原载《金石研究》第4辑,搬来作为公众号首发 摘要:本文对渭水流域所见几枚仰韶文化彩陶球形穿孔器做了详尽调查统计,并论证其年代当为仰韶早期,其功能为权杖头,同时指出其在探索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近年来,几枚仰韶时期的彩陶球型穿孔器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尚不明朗 ...
一 祠堂类型 二 朝向与位置 三 空间与祭祀 四 配套设施 五 祠堂修建 六 余论 两汉时期,墓地祭祀普遍。《论衡·四讳》记有:“古礼庙祭,今俗墓祀。……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汉书·朱邑传》亦载:“起冢立祠,岁时祠祭。”帝王陵墓建有陵(祠)庙,另有寝殿、便殿等设施,其他等级墓葬则修建祠堂以供祭祀,渐成风气,“广种 ...
中国史前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物、动物和几何形图案,而以后者为多,研究的文章和书籍也比较多。前两类虽然也有所关注,但缺乏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因此我想做一个初步的尝试,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兴趣。 ——严文明书名:中国史前艺术【点击购书】作者:严文明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定价:138.00目 录 前 言壹 萌芽期一 ...
石制品是我们认识史前人类及其行为模式,复原远古历史最为丰富的信息载体。 中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器系统介绍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石器》。书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石器【点击购书】作者:冯小波 编著出版社:开明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定价:150.00目 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简史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装作有闲》、《透物见人》是许宏教授的两册随笔集,内容大多来自其博客、微博以及报刊所发文章;在浅考古与非考古中,让读者了解考古人刻板面孔以外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侧面,以及他们不太累人的“轻”思考。《装作有闲》分为7辑:有感、抒怀、心路、忆往、表情、微言、答问。书中既有考古命题的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也有短评微论的真知灼见;既有蓦然回 ...
叶尼塞碑铭, 是指19世纪末以来陆续发现于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语(古突厥语方言之一) 鲁尼文碑文、摩崖与器物刻铭等, 是黠戛斯汗国(约8-12世纪?)的历史文化遗存。相比后突厥汗国与回鹘汗国的鲁尼文碑文, 叶尼塞碑铭在国内学届鲜为人知。鉴于叶尼塞河流域历史与中国历史, 尤其是与唐辽元清四朝密切相关, 其蕴含的史 料学价值有待深入挖掘。兹就华夏极具 ...
基本信息:编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9月印次:1ISBN:9787501077403内容简介: 本书系庆祝严文明先生九十寿辰而编辑的学术论文集。目录上册 华北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转变 王幼平 中国古代的时空模式——从“重瓣花朵”说想起的 李零 史前文化格局 ...
商代著名的后母戊鼎青铜方鼎,体型巨大、花纹精美,是我国古代文物中极珍罕的重器,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鼎内的三字铭文为“后母戊”。上面的“后”字写成反文,所以有些学者将“后”释为“司”。究竟是“后”还是“司”?议论了很多年,以至于这件国宝似乎连名称都难以统一地确定下来,情况颇不正常。 在甲骨文中,许多字的写法左右无别 ...
西周早期文献中有关营建洛邑的记载,无疑是研究周初历史极为重要的史料。但是由于自汉以来的学者即对《尚书》中涉及洛邑营建的几篇文献之内容及所记史实的年代在理解上有分歧,迄今异说纷纭,影响了对这一重要史事中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正确认识。 一 《召诰》、《洛诰》及《多士》所言为何年之事? 周初几篇诰命中,注明年代的是《洛诰》,其文末 ...
西周金文与文献中常见“南国”之称,这一地理区域在西周时期始终受到周王朝的高度重视,与整个西周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南国”在周人的政治地理观念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在西周政治地理结构中属于何种性质的区域?“南国”到底是否为周王朝的国土?这些问题对于西周历史研究极为重要,以往治西周金文与西周历史的学者在有关论著中亦多有涉及,但从 ...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称谓,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又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其间还曾被作为中原政权所设置的地方机构县的名称。它们的沿袭关系是族名—县名—政权名。高句丽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文献记载中出现该族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鸭绿江中上游地区、图们江流域和朝鲜半岛北半部之广大 ...
从19世纪后半期在西欧逐渐确立到今天,旧石器考古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①。在此期间,旧石器考古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所涉学科也在不断扩展,不过客观而言,针对最为常见的打制石器本身的研究视角并不多,除了微痕、残留物、拼合等方法以外,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可能要属类型学和技术学两大范式。这两大研究范式的系统形成都发生在20世纪的法国 ...
西周甲骨研究是甲骨学科的重要分支。与安阳小屯所见的殷代甲骨相比,西周甲骨的出土地点分散,在甲骨的形制及刻辞方面颇具特色。时至今日,距学界首次辨认出西周甲骨存在仅一甲子,距第一次发现西周甲骨的集中埋藏单位也只有40年,相较于殷墟甲骨研究120年的学术史,西周甲骨的研究历程虽然不长,但取得的成就是相当令人瞩目的。在以往的西周史研究中 ...
考古学界对于探讨河姆渡文化中各类艺术形象的兴致的高峰出现在21世纪前后①。那些耳熟能详的意象,如“双鸟朝阳”“鱼藻纹”“猪纹”“稻穗纹”“五叶纹”等,从名称就反映出图案的生动程度已至表情达意的地步。较之很多只能用“圆点”“三角”“弧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的图案而言,河姆渡文化的艺术形象在进行考古学阐释的时候有其天然的优势。但在高 ...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中国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变化规律,为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支撑。 新时代这十年,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 ...
基本信息:作者: 威廉·L.费什 著,孙瀚龙 张森 译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8月印次:1ISBN:9787308227735内容简介: 基于在科潘遗址持续了一个世纪的研究,本书全面展示了玛雅文字是如何被释读的,并以最新的墓葬发现解开了科潘的历史之谜,其中主要描述了科潘从兴起到繁盛的国家之路、它的盛世与衰落,以 ...
全文阅读纳米材料在铁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展望(作者:吴晓涵 中国国家博物馆,梁宏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建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文刊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第9期)
本书展示了一位科学家如何将科研融入生活的过程。斯万特·帕博面对一次次失望,不轻易放弃,在克服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让研究成为经典和永恒。如作者所说,他记录的是完成了一个个科研项目的人和事的组合。这让我们身临其中,感受科学和生活的魅力,真实面对自己的优缺点。 在科学研究方面,斯万特·帕博告诉读者科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告诉我 ...
一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发现了龙兴寺遗址,据报道寺址位于青州古城西门南部,占地近3万平方米。过去在该寺遗址范围内曾多次发现过北朝时期的贴金绘彩石造像(注:1.青州市博物馆《山东青州发现北魏彩绘造像》,《文物》1996年第5期;2.青州市博物馆夏名采等《山东青州出土两件北朝彩绘石造像》,《文物》1997年第2期) ,这次更在寺址中轴线北部大殿 ...
石峁遗存主体属于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其文化植根于中原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又深受中原乃至于东方地区的影响,并与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联系。石峁类型应当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邦国文明阶段,属于中华文明主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明特征和东方沿海、长江流域有一定区别,属于“北方模式”范畴。包括石峁类型在内的老虎山文化人群在龙山后期 ...
“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项目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丝绸之路考古重大项目之一。根据该项目“五年计划”和《2022年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工作计划》,2022年拟对武威凉州区喇嘛湾(西湾)墓群M2、M3、M6和M7进行考古发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22)第214号〕,6月1日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发掘项目组进驻发掘区, ...
钱镜塘是中国书画收藏大家,一生笃爱金石书画。抗战时期,他携藏画避居上海,这其中就有国之重宝五代徐熙的《雪竹图》。他一生先后向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嘉兴博物馆、海宁市博物馆等 11 家文博单位捐赠文物3900余件,其中嘉兴博物馆获赠119件。为致敬钱镜塘先生捐赠义举,近期,嘉兴博物馆推出“大爱有痕——钱镜塘捐赠文物精品展”,在展示书画文 ...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与范畴,以至于产生了专门的道家、道学、道教、《道藏》等等成就。《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谓脍炙人口。我们这里说的考古学问“道”之“道”,当然不是指“道家”之“道”,而是指事物的缘起、动力、机理、规律、法则等。 考古学探索了什么“道”? 第一,认识了地球上“道”的运行 ...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内容提要 景教沿丝绸之路传播,始终面临着一个挑战:作为主流文化中的“异质”成分,其如何植入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当中。无论是在西亚、南亚、中亚,还是在中国境内,景教的传播始终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本土化”的路径,这是景教得以在这些区域展开传教的重要原因。14世纪上半叶始,景教在丝路沿线的传播遭遇困境, ...
古代龟兹,西与疏勒接壤,东与焉耆为邻,是连接欧亚大陆各国之间的文化与商贸往来交流的枢纽,位于现在新疆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和轮台五县及阿克苏市。龟兹石窟,正是指在上述地区中发现的石窟寺的总称,当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题记,亦有着一批塑像。龟兹造像标志着中国佛教雕塑发展史一个早期且关键的时段,3世纪以后寺院艺术盛行,一直延续 ...
书名:文物保护技术【点击购书】作者:龚钰轩 编著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48.00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而翔实地整合了文物保护技术的相关内容,包括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加固、提取、包装与运输技术;文物本体材质、文物常见病害和文物制作工艺的分析技术;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和环境检测技术 ...
50年来《世界遗产公约》被视为最成功的国际合作形式之一,同时又因造成遗产的过度商业化和全球化饱受诟病。针对褒贬两方面意见《世界遗产:概念、管理与保护》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和执行;——世界遗产概念在当前的使用和误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效益与世界遗产的威胁:气候变化、城市发展、过度旅游、军事行动和自然 ...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知名文物研究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贺西林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贺西林近日在专访中讲述了自己的美术史学习和研究之路,“美术史是历史学的分支,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连接了历史 ...
观察潮汐起落、安排考古队工作计划,穿上潜水服、背上高氧气罐、深潜到水下约30米……这是梁国庆在国庆节期间的日常工作状态。作为圣杯屿元代海船水下考古发掘领队,梁国庆已经在海域坚守了一个多月,带领队员们有条不紊地推进水下考古作业。 本次发掘的元代海船遗址位于福建漳州圣杯屿附近海域,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和东洋航线的交汇处。 ...
1987年至1990年,考古学家严文明主持发掘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一处年代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聚落被缓缓揭开面纱。方勤在湖北省博物馆内(2022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1990年初,石家河遗址中的125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被确认,成为该遗址考古学意义上的飞跃,也进一步丰富了严文明所提出的文明进程“重瓣花朵”论。 也正 ...
对于考古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黄金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波涛涌动的海疆,到白雪皑皑的塞北;从一马平川的草原,到沟壑纵横的山区;从雪域高原到鱼米之乡,从中原腹地到大漠戈壁,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在基本建设考古中抢救保护大批珍贵文物, ...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后发展最快的十年。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对考古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作了上百次批示。各级政府部门对考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媒体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民众对考古的关注和热情也日益高涨。十年来,中国考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古发掘工作力度不 ...
这本书是中国考古学正在进行的研究范式转变的一部分。如今,经过几代发掘者的辛勤耕耘,中华文明核心区的文化分区和以陶器为基础的年代序列已经牢牢确立,考古学家们可以自由地拓展到古代社会和经济生活特定方面的考察。一个恰当的例子是,近年来对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中,可以观察到对都邑手工业作坊探讨的兴趣日益浓厚。孙周勇研究员对周原遗址 ...
基本信息:作者:孙周勇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8月印次:1ISBN:9787573203571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玉石玦生命史的研究专著。玦的造型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主要作为耳部装饰品而非专门制作的明器或祭礼器使用,大部分也非“神器”或“神物”。玦可用来表达人类爱美意识,传递祈福祛灾、保佑平安等原始观念 ...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想象为4万年前东亚现代人的一次周末露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石霞将插画师刚刚完成的下马碑遗址复原画传给我们看。 画面的中心是一处火塘,围着火塘,有的人在打制石器,有的可能在加工皮毛。离画面最近的西北角的两个人特别突出,在将赭石加工为颜料,涂抹在脸上……图中每个细节的呈现,都有科学研究 ...
书名:考古何为【点击购书】作者:陈雍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定价:98.00目 录第1章 考古学1.1 考古学不是国学1.2 考古学不是金石学发展来的1.3 考古学是一门新学科 1.4 考古学的对象第2章 田野考古学2.1 田野考古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2.2 考古发掘2.2.1 考古发掘经验之谈2.2.2 考古发掘非典型案例2.2.3 考古发掘需要规范化2.3 ...
内容简介 藏北,也即羌塘。狭义的藏北,为现西藏那曲市管辖范围;广义的藏北,占到今西藏北部三分之一以上的辖域。这片土地,自细石器文化时期以来就是进出青藏高原交通路线中的重要关卡。因而,历史上有“得藏北者得青藏”的说法,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但长期以来,学界对藏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关于藏北的文史资料过于 ...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 东来西往:《欧亚世界大格局下的游牧文化》评介 邵会秋 余肖肖 内容提要:《欧亚世界大格局下的游牧文化》一书是切尔内赫先生最新巨著,该书于2017年由美国学术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是草原文化研究的鸿篇巨制。研究范围从早期金属时代一直到俄罗斯帝国时期,展现了草原文化几千年发展的动态画卷。本文对《欧 ...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 萨珊时期的帝王狩猎图研究 杨静 沈爱凤内容提要 帝王狩猎图是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一造像主题在伊朗历史上展示了很强的历史延续性,不过其文化内涵随时代不同发生了一些变化。萨珊时期的艺术是古代伊朗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的产物,这个时期的帝王狩猎图与古波斯时期相比,造 ...
丝绸之路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 以长安为起点, 途经关中平原、 河西走廊、 塔里木盆地, 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 伊朗等国, 并联结西方地中海各国。总长蔓延 7000多千米, 在中国境内长度为 4000千米。有南道、 中道与北道三条主要线路, 沿天山以南的丝绸之路, 由中原向西行经河西走廊、 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和高昌, 继 ...
最新的考古学证据显示,至少在距今约5万年前,青藏高原已经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在此生存,藏北尼阿底遗址便提供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有地层依据的重要考古证据。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是“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它处于青藏高原东麓,距今约15万年,与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高原旧石器时代的遗存,显示出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从中可以明显 ...
近日,由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编著、线装书局出版的《济南刘家庄商代墓葬》正式完成印刷,并陆续在全国发行。 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以刘家庄片区棚户改造为契机,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在该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共发掘出各时期墓葬122座、灰坑169个,以及少量灰沟、窑炉等遗迹,成为继魏家庄墓地之后济南市区内又一次重要的城市考古发现。此次工作最为 ...
1 引言 石窟寺主要指开凿于山崖上的洞窟式的寺院遗迹,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与社会价值。佛教石窟源于印度,随佛教东传而进入中国。中国石窟寺的开凿约始于3世纪,盛于5至8世纪,最晚的可至16世纪,随着佛教不断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石窟类型,主要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长江流域和 ...
“我十分喜爱莫高窟的壁画,经常去学习壁画的相关知识,现在我考取了清华美术学院的博士生,就更加希望通过自身努力,重现昔日中国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的色彩魅力,也希望能为家乡的美术事业贡献一分力量。”程元帅是连云港灌南县新安镇人。就在前不久,这位刚满26岁的“95后”小伙,带着家人的美好祝愿,走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成了一名20 ...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新疆哈密七角井细石器遗址石制品研究 朱之勇 王赫 陈鹏 明德·吉达西 艾合买提·牙合甫 马健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8年于七角井遗址中拉网式调查所得石制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石制品中存在着锤击石片技术、石叶技术及细石叶技术等技术形态,类型包括船形、楔形细石核、细石叶、 ...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 ...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63年,她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敦煌,一待就是59载春秋。坚守大漠的半个多世纪里,樊锦诗获得过很多荣誉。2019年,她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在28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她是唯一入选的文物行业代表。《面对面》特别推出《共和国功勋人物》在敦煌专访了樊锦诗。编撰一百卷敦煌石窟考古报 ...
9月25日,由敦煌乐舞研究专家高德祥、陈雪静撰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敦煌乐舞大典》新书首发式在甘肃敦煌举行。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俊宗,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毛文涛,甘肃省美育教育促进会会长谢建华等领导出席首发式。《敦煌乐舞大典》首次完整详细地 ...
风雨桥又称花桥,由桥、塔、亭组成。桥面铺木板,两旁设栏杆与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与亭则建在石桥墩上,普遍采用飞檐翘角,可供行人躲避风雨,因此得名。清朝时期,朝廷为了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融合,推动当地文化和教育,原先常见于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江西东北部的廊桥文化也随着汉文化传入侗族地区,成为侗族的标志性建筑。风雨桥在 ...
【编者按】近四十年是中国学术的又一个高峰期,经历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不仅为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造就了诸多学术名家。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也是学术史链条里的宝贵财富。在学术研究日益繁荣和活跃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因此,《故宫博物院院刊》特创办“大家访谈”栏目,邀约相同学科学者访谈该领域名家,就其治学、学 ...
谁能栩栩如生地描绘一个物体,甚至以假乱真?古希腊画家宙克西斯(Zeuxis)的画中葡萄吸引了鸟类;他的同事兼对手帕拉西奥斯(Parrhasios)创造了一块帘幕,真实到宙克西斯试图将其拉开。文艺复兴以来,这个故事被反复提及——古代被视为艺术的典范。澎湃新闻获悉,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HM) 近日举办秋季大展“偶像和对手”,展览汇聚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 ...
基本信息:作者:方向明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8月印次:1ISBN:9787308227339内容简介: 瑶山是良渚遗址群内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核心区墓地是迄今为止良渚古城遗址内等级高的墓地,也是良渚文化时期年代早、等级高的墓地。本书通过全面介绍瑶山遗址全貌以及瑶山遗址墓葬的考古发现,帮助大众了解 ...
基本信息:编著:绍兴市上虞博物馆 易县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5月印次:1ISBN:9787501073757内容简介: 1986年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高陌乡大北城村发现了一批窖藏,内有北宋“元丰四年(1081) ”“政和六年 (1116) ”纪年银铤两件。易县古代为宋辽边境地区,大北城位于易县县城东南约10公里。窖藏共计四百余 ...
基本信息:编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8月印次:1ISBN:9787030723475内容简介: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和重要发源地之一,保留了完整的中华文化链条和基因谱系。中国考古学诞生的百年来,一代代考古人在河洛大地上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明清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在 ...
-------------------------------------------------------------------------全文阅读庙底沟化与二里头化:考古所见华夏族群与华夏传统的形成与演进(作者:曹兵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2年第2期)
------------------------------------------------------------------------全文阅读再论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作者:杨建华 权乾坤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原文刊于《考古》2022年第8期)
晋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从始封君唐叔虞至三家分晋,六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晋国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晋国历史,特别是文公称霸春秋之前的晋历史,文献记载欠缺。 《晋国霸业:从晋之分封到文公称霸》一书基于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近期在山西省西南部进行的考古发掘成果,研究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晋国,在春秋时期发展成为“地区性国 ...
〔内容提要〕1931年,后冈遗址首次发掘即成为标尺性的典型遗址。90年来,后冈遗址历经九次发掘,被确认为后冈一期文化和后冈二期文化的命名遗址,同时也是殷墟范围内西北冈王陵区之外最重要的墓葬区。后冈遗址90年的考古史构成了中国考古学探索进程中许多显要而关键的章节。后冈位于安阳高楼庄村北,乃洹河南岸一高岗地,因居于村后故名后冈。1931年, ...
关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飞天的研究 文 ˉ 八木春生 【内容摘要】宾阳中洞是由皇帝下令修建的敕愿窟,其内部整体风格统一,在龙门石窟的北魏众窟中具有中心地位,更被奉为北魏的代表窟之一。笔者注意到中洞里那些鲜被关注和讨论的装饰纹样并非新创,而是由数个地区的艺术表现形式汇聚而成,且尚未达到典型的北魏后半期纹样形式的水平。本文将对宾阳 ...
美国的中国古代艺术收藏之来源 文 ˉ 常 青 【内容摘要】本文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以著名的人物和博物馆及相关事件为范例,从中国文物外流渠道中的几种关键人物——古董商、策展人、收藏家着手,论述美国的中国古代艺术收藏之来源。 【关 键 词】中国文物 艺术收藏 美国博物馆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通商大门。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