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合的石器——高星考古论文选集
基本信息:作者:高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2月印次:1ISBN:9787030713537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星先生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科研成果的选集。文集共收录37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篇、方法篇、发现与研究篇。内容既包括对人类起源与演化、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模式、中华民族远古根系等问题的宏观思考,也包含 ...
基本信息:作者:高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2月印次:1ISBN:9787030713537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星先生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科研成果的选集。文集共收录37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篇、方法篇、发现与研究篇。内容既包括对人类起源与演化、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模式、中华民族远古根系等问题的宏观思考,也包含 ...
------------------------------------------------------------------------全文阅读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M274出土“贱臣刮魑是赝酢滨?ㄗ髡撸豪钐旌
全文阅读陕西周公庙遗址08ⅢA2G2葬人现象探析(作者:李楠 何嘉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种建荣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吴小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雷兴山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22年第2期)
文章提要:从来就不存在真正的“私人的考古学”。从考古调查发掘所涉经费、土地和考古出土文物、资料信息,到考古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的社会共享,再到考古之后文物和古迹遗址的保护、利用、管理,无一不是社会性问题。科学考古学满足考古学家和人类面向古代的求知欲望,而公共考古学则是面向人类基于历史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信息、知识管理和价值 ...
来源:《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内容提要唐华文弘墓志记载志主于贞观廿二年(648)参加征讨龟兹之役,是关于昆丘道行军的重要资料。该资料所用西汉两个典故——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安归、陈汤矫诏攻杀匈奴郅支单于,均将首级送回长安,透露了此次昆丘道行军,曾有大将矫诏诛杀西域胡王,并将首级送回长安的信息。本文通过考证,认为真实的情况应是:贞观十八年 ...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已经进行了30多届,业已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公共考古学活动之一。 考古发现的真实性、现场感和科学性,能够将人们带回已经消逝的过去,拼构重塑我们对过往历史的认知。因此,考古不仅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事,而且是国家、民族和公众的事。全球化时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面 ...
基本信息:编著: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72569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山东铜器文物中的精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铜器按时代可分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汉代五部分,商代器物主要是青州苏埠屯出土的;西周器物主要出自高青陈庄、济阳刘台子、滕州庄里西等;春 ...
基本信息:作者:常书鸿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1月印次:1ISBN:9787308211031内容简介: 本书是常书鸿先生在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方面的论著集,基本囊括了作者在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集中体现了他对于敦煌艺术的“民族性”、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以及“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等问题的看法。目录常书鸿先生与敦煌 ...
全文阅读陕西周原云塘夯土建筑F10形制及所属院落形态辨析(作者:韩蕙如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雷兴山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22年第2期)
2022年4月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北大文研院共同策划的“秦汉考古与文明”系列讲座在考古楼A座101室开讲。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梁云教授以“东来西就——秦的渊源、迁徙与都邑”为题,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图1 讲座现场 梁云教授首先回顾了秦的简史:秦人崛起于陇右,至襄公被封为诸侯, ...
2022年4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文研院驻访学者焦南峰老师,在考古楼A座101为大家带来题为《临其穴,惴惴其憟——秦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讲座。此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北大文研院共同策划的“秦汉考古与文明”系列讲座的第三讲。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秦陵的考古研究历史,二是秦陵的具体考古发现,三是 ...
2022年4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校友讲堂”第二期在腾讯会议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2005年博士毕业校友杨雨蕾教授演讲,主题为“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和十七世纪欧洲的中国地理认知”。杨雨蕾教授,现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曾为韩国国立首尔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法国国家 ...
兴隆洼遗址的发现、发掘与研究历程邵国田(敖汉旗博物馆) 摘要:本文回顾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地——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从调查发现,到发掘,再到研究的四十年历程,概述了几代考古人为这一东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的探索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归纳为:兴隆洼文化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旱作农业、宗教 ...
基本信息: 作者:王子初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3月 印次:1 ISBN:9787030713070 内容简介: 本书以出土乐器为实证,对传统史料进行了解读、甄别和探讨,研究体系完整,可用作中国音乐考古学及中国音乐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材。 目录 自序 ...
摘要: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是中原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段,也是在仰韶和龙山文化这两个传统的时空坐标下备受考古学研究关注的时段。本文着重从文化谱系、社会发展和绝对年代三个方面对这个过渡阶段进行综述。庙底沟晚期,仰韶文化内部开始发生变化,大汶口文化的礼制从各个方面对中原社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仰韶晚期,整个中原地区形成了东、西、西南和东 ...
连璧以通天——从馆藏织锦袖子残件看汉晋时期流行的连璧锦徐铮(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保管部)摘要:锦是中国古代丝绸品类中最为贵重的一种,代表了古典丝织技术体系的最高水平,同时,它的图案变化也十分丰富,纹样题材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时尚流行。本文以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晋时期织锦袖子残件为研究对象,从工艺和图案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 ...
摘要:文章以唐代之后西安地区历代城市的城垣格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辨析、互证古代史志、考古报告与物质实体,发掘、精研已灭失建筑的历史影像,尝试梳理总结城垣格局在隋唐、唐末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五个时段之间确切的继承与演变的历史事实及动因、特征、意义。注重实体、制度、体系的历时性变化、因袭关系和分野对比,强调历史的连贯性,解析空间 ...
书名:祭牲与成神:初民社会的秩序【点击购书】作者: 勒内·基拉尔 著周莽 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2年3月定价:98.00内容简介本书作者勒内·基拉尔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研究典范,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基于对列维-施特劳斯、罗杰·凯卢瓦等人有关人类早期祭祀活动的调查,本书探讨了初民社 ...
安徽省中部的长丰县杨公、朱家集一带,原属寿县,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战国晚期楚国国君及贵族墓地。1933年与1938年两次被盗的朱家集李三孤堆是该墓地中规格最高的楚王墓,出土了一大批楚国珍贵文物。1977年1月,长丰县杨公公社在兴修水利时发现古墓葬群和车马坑一座。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在长丰县文物管理所和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协助下,于1977年1月至1981年4月 ...
本文对两汉时期希腊文、拉丁文、巴克特里亚文和汉文中吐火罗、巴克特里亚、大夏三个词汇进行辨析,得出以下结论:两汉时期,Daha并不是大夏。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大夏”从族群概念变为国家概念,最终变为地理概念。巴克特里亚和《史记》中的大夏地域仅是阿姆河以南的地区,吐火罗和《汉书》中的大夏地域则还包含铁门以南,阿姆河以北的地区。 ... ...
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读宿白先生《中国石窟寺研究》文丨徐苹芳宿白先生《中国石窟寺研究》一书,1996年8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专著,它记录了中国历史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项丰硕学术成果,也是近年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著作。中国石窟寺的研究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 ...
今年1月27日,总书记考察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图①:湖北省宜昌市文物部门组织建筑工人 ...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从六七百万年前人类诞生到距今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之间的人类演化过程,这是一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的学问,探寻着万年前远古先民的生存、适应和演化过程。 她在时间上离我们很远,但实际却又离我们很近,我们的体质、基因、文化都与旧石器时代的先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旧石器时代奠定了我们现今人类社会的根基 ...
夏文化尤其是早期夏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夏商考古界和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而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新砦遗址是早期夏文化的典型遗址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新砦主体遗存先后提出了“新砦期”“新砦文化”和“新砦现象”等不同概念。这体现了学者对早期夏文化的不懈探索。但笔者认为,这些称谓并不能揭开新砦遗址的全貌,只有聚焦于田野考古,才能破解“新砦 ...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并称为考古学领域的三大“终极问题”。农业起源是划分旧新石器时代的根本标志,但是在史前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农业起源并不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唯一的文化适应变迁方式。即便是在农业起源区,华北、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也各有不同的形式。在没有农业起源的地区,同时期也发生了文化适应变迁,形式同样各有不同。随着近年 ...
基本信息:编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2月印次:1ISBN:9787573201997内容简介: 该系列辑刊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主要刊登水下考古及中外交通、陶瓷贸易、水下文物的科技保护与政策法规等相关领域论文,本辑为第三辑。目录理论与方法 沉船考古——水 ...
------------------------------------------------------------------------全文阅读“吴头楚尾”的考古学观察(之一)(作者:唐锦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往生净土与魂归故乡:德兴里壁画墓的死后理想世界贾晓贝 宁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德兴里壁画墓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亚墓葬艺术的演进变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学界往往关注墓主方面的解读,而基于时空逻辑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墓葬后室构建了私人化的净土空间,并以墓主夫人画像的空缺来体现其佛教信仰与更高层次 ...
选读 亳州东汉曹操宗族墓群砖铭简述文|吴磊文博副研究馆员、安徽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亳州市第四届人大代表、亳州市文联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亳州市博物馆、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操宗族墓群占地面积约一千公顷,二〇〇一年六月二十五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四年春亳县(现亳 ...
基本信息:作者:霍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1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9月印次:1ISBN:787100199629内容简介: 本书由作者精选的学术论文、讲座整理稿、访谈录、大型展览图录撰文等结集而成。以“寻路”为主旨,对中国考古学目前面临的现状,对建设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对既往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青藏高原考古、“高原丝绸之路” ...
------------------------------------------------------------------------全文阅读山海之间——考古学视野下的南岛语族人群早期文化交流(作者:周振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全文阅读都与邑——多重视角下偃师商城遗址的探究(上)(作者:陈国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段老师离开已经一周了。这几天总是处在一种不真实的恍惚感中,盼着老师只是在哪里出差,暂时离开我们一会儿。老师还有那么多尚待完成的工作计划,热爱、依恋她的家人、朋友与学生,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与段老师的缘分始于2003年。那时我刚上大二,选修了段老师主讲的“梵语语法速成”的全校公选课。初接触梵语,被各种连声、变格、变位折腾得头昏脑胀。就在 ...
无法相信,我的老师走了。段老师是我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是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人。2002年我进入北大东语系读硕士,从零开始学梵语,基础梵语的授课教师就是段老师。早就对季羡林先生教学传统的“游泳论”有所耳闻,就是把学生踹到池子里,呛几口水就学会游泳了。梵语的变格变位复杂,段老师讲课的进度飞快,我则结结实实呛到了水。段老师常常提起她在德国的学 ...
段老师走了,再一次出发,但是这次再也不会回来了……一想及此,心乱如麻,泪如泉涌,不能自已。第一次听说段老师的名字,是从我的导师姚卫群老师口中。1998年,我考上北京大学的硕士,姚老师在指导我的学业时说,要求我学梵语,去跟随东语系的诸位老师学习。他特地说,段老师很严厉。当时的我,对梵语、对段老师几乎一无所知,听了导师的话后,兴奋中夹杂 ...
太子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位置。2017~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太子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太子城遗址是第一座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是仅次于金代都城的重要城址,也是近年来考古发掘保存最完整的金代高等级城址。其环境优先选址理念、主体建筑呈轴线分布、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及“修内司”“尚 ...
社会中的家族组织是从事生产和其他各类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群体,因而家族便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初版于1990年,是对商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家族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本书在充分挖掘利用大量的田野考古资料和甲骨文、商周金文等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对商周家族形态,包括家族亲属组织的规模和 ...
川渝地区“人物半启门”题材汉画像石浅析 马雪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摘要:四川、重庆汉画像石中有一类特殊的“人物半启门”题材,其图像以一人半开门并探出半身为主要内容,并且启门者在画面中正面面对观者。本文从图像学角度解构考古发现的川渝地区“人物半启门”题材图像元素,划分画像的构成类型,并分析图像的内涵意义,解读这一题材中半启 ...
蓄着白胡子,戴着圆框眼镜,接过聘书的那一刻,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天进多了一个身份: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致词时,他全程脱稿,言语中满是谦卑。良渚博物院新院长徐天进。 童笑雨 摄 “其实我很忐忑。做好这份工作,我还要大量补课。”对于良渚博物院的未来,徐天进一言以蔽之:向民众输送健康的、他们爱吃的精神食粮。“这样才对得起良 ...
基本信息: 编著:磁州窑博物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030704320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单元,以时间为脉络,详细梳理了从宋至元磁州窑各时期、不同窑口的代表性瓷器,包括白地黑花、绿釉、白釉、黑釉等不同品种的瓷器,并搭配图片,图 ...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内容提要阿波罗型钱币是塞琉古王朝的主要钱币类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马其顿阿吉德王朝钱币。因为在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三世发行的钱币上,阿波罗神开始与王权政治联系起来。从塞琉古一世到安条克一世,塞琉古王朝经历了宙斯崇拜向阿波罗崇拜的转变。塞琉古家族杜撰了塞琉古一世与阿波罗父子关系的神话。安条克一世时期,塞琉 ...
四、西汉的列侯朝请制度及海昏侯刘贺的朝请活动诸侯的朝觐制度是汉代礼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王侯等高级贵族在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诸侯王、列侯封于各地,但他们要定期朝拜天子、述职贡纳,这是表达对中央朝廷效忠的重要方式,也是天子对各地诸侯加强控制,巩固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增强统治和社会的稳定,同时通过 ...
河姆渡遗址猪纹方形黑陶钵一、“东方”概念的由来和界定东方的概念很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其实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个是从地理学上理解,另一个是从文化历史这个层面理解。所以东方的概念第一块就是地理学的概念,指的是东亚和今天重点讲述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第二块是东方文化的概念,从文化层面上给大家介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1万年 ...
摘要:大理国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白蛮建立的地方政权,其服饰是其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大理国的服饰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其王族、文官、武士、侍者等不同阶层人群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等级区别。大理国的服饰在原料上可分为丝织品、木棉布、麻制品、毛制品、皮制品五类。由于大理国继南诏而立国,而南诏与唐在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理 ...
基本信息: 编著: 奥里尔·斯坦因 著,巫新华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3月 印次:1 ISBN:9787100205108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对于历 ...
内容提要:偃师商城遗址自1983年发现以来,先后探明、发现了由城址外围河流、东南侧湖泊、护城壕、东西向“几”字形石砌渠道;宫城、府库建筑群内外的池苑、排水沟渠等构成的城址给排水系统,这些给排水设施不仅为城址提供水源,排出废水,同时也影响到城址的整体布局,意义重大。本文拟结合历年勘探、发掘资料,在对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以水为媒 ...
人类社会离不开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要规避因水产生的旱、涝等灾害,水利工程因之得以修建。在早期国家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伴随大规模水利兴修,城市水利系统作为区域内城市选址和营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也在被不断实践。环嵩山地区是传统意义上三代王朝统治的核心区。环嵩山地区的城市水利不但是表现城市形态结构特征的关键要素之一,也与城市区 ...
青铜冶炼、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屈宋辞赋……源于中原、兴于江汉的楚文化,以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热情奔放的精神世界、奇谲浪漫的艺术品味,成为中国南方文化的代表。“光融天下——荆楚文化特展”由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共同举办,分“筚路蓝缕”“宅兹江汉”“朝宗于海”三个单元,展现了楚文化产生的人文环 ...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一万余件(套)文物,其中受到世人瞩目的包括江西地区首次发现的简牍等出土文献资料。在这批出土文献中包括数十版木牍,为海昏侯刘贺及其夫人向皇帝及太后的上书,涉及到朝献、酎金、秋请等内容,对研究当时的朝请制度和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前后的历史有重大意义,现将这些木牍内容公布于众,以方便大家研究。一、奏牍出土情况奏牍 ...
宁夏固原县出土的铜锲 铜锲是北方系青铜器的代表器物之一 因其适应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马上生活,多出土于内蒙古等地。近年来,在宁夏固原县境内曾屡有出土,现将几件比较有特点的介绍如下。 82HCC:1 1982年宁夏固原县河川乡出土。侈口,束颈,弧肩,颈部两端附有两个略有不同的环耳,圆腹,圜底。腹上部饰凸弦纹二周,沿面微凹,腹部有两处、底部 ...
如果我们站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纵目遥望祖国大地,就会发现在高原的东北,有几道山脉连续地向东延伸,这就是青海的祁连山脉,宁夏的贺兰山脉,内蒙的阴山山脉,直至辽宁、吉林境内的大兴安岭。而在高原的西南部,也有几道山脉向南延伸,这就是由四川西部通向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这一北一南的两列山峰及其邻近的高地,在地理上如同一双有力的 ...
随着公元前四千纪末阿凡纳谢沃文化(афанасьев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的兴起,以萨彦-阿尔泰为中心的南西伯利亚地区进入了早期金属时代。阿凡纳谢沃文化结束之后,大致自公元前三千纪中期开始,南西伯利亚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在安德罗诺沃文化(андронов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人群到来之前的青铜时代早期,即约公元前二十五 ...
【作者简介】韩冰,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摘要】汉代建筑特别注重屋顶上的装饰,特别是建筑的屋脊。汉代建筑上的屋脊出现了正脊凤鸟、三角形火焰珠;在“反宇”屋面出现了鸱尾;垂脊上有了起翘装饰。汉代屋脊上的装饰除了美化建筑之外,还有着吉祥的象征意义。【关键词】汉代建筑;屋脊装饰汉代的屋顶分为硬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 ...
【作者简介】刘程,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以屋脊兽艺术为例”,(项目编号:2015SJB134)系列研究成果论文之一。【摘要】屋脊兽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深受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以夸张体系符号化的方式满足了传 ...
【作者简介】王子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古代建筑屋面的转折处或屋面与墙面等的交接处,在屋面工程中是一个关键部位,由此产生了屋脊,着意使用瓦(或砖)、灰等材料做成砌筑物。除了具有防水的功能以外,屋脊很早就开始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并由此引发出一定的等级意义。一方面,屋脊勾勒出了建筑的整体轮廓,有较强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随 ...
知名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因病于2022年3月26日凌晨在北京逝世。段晴教授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她毕生致力于中古伊朗语、梵语、巴利语、犍陀罗语等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印度学、佛教学、丝绸之路文献和梵文贝叶经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享誉国际学界。澎湃新闻特刊发新疆文博院研究馆员赵莉撰写的追忆文章。3月26日大早,我正忙着 ...
2016年年底,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接受澎湃新闻专访第一次畅谈筹备中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彼时的东馆还只有一个概念构想和正在描绘的蓝图。五年多过去了,上博东馆已初具雏形,正在土建的最后冲刺。在上博建馆70周年和东馆开馆倒计时之际,杨志刚近日在规划中的东馆五楼的“江南园林”室外展区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谈东馆建设,也谈建馆七十周年和宝贵的上博 ...
苏秉琦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高阳,1934年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工作于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后改为所)考古组,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先后参加主持陕西、河南、河北等地考古调查与发掘,出版《斗鸡台沟东区墓葬》、《瓦鬲的 ...
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日前发布了“殷墟甲骨文数据库”,该库汇聚多年甲骨研究成果,集原文、释文和甲骨字典于一体,很好地解决了甲骨成果分散的难题。 甲骨文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成体系文字,因契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而得名,亦被称为“契文”。甲骨系殷人用以占卜的遗物,所记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的气象、农业、政治、军事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考 ...
“皮洛遗址发现了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线’论战画上休止符,串联起东西方阿舍利文化传播带,对认识亚欧大陆东西侧远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 ...
这本《苏秉琦往来书信集》收入的1047件苏秉琦先生与师友、学生通信,以与五十年代初考古培训班和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北大及兄弟高校的学生们通信居多,通信内容自然多是学生们就各地新的(主要是七八十年代前后)考古新发现和初步研究成果向先生求教。大家都熟知先生对考古材料的兴趣和要求,虽然是写信,介绍情况仍尽量翔实,有的还附有地层和器物草图。 ...
学人小传石兴邦先生接受记者采访 陆航/摄 石兴邦,著名考古学家,1923年生于陕西省耀县。1949年考入浙江大学人类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50年跟随导师夏鼐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63—1976年先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76—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第一 ...
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吉林大学位列其中。据悉,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出,“双一流”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2016年以来,吉林大学考古学已经连续两轮列 ...
2021年,史前考古重大发现频出,精彩一如既往,更逢中国考古学百年华诞,社会关注度陡升,频频“跨界”和“出圈”,直冲热搜榜首。当此重要时间节点,回首中国史前考古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确立中国的史前基础的百年历程,品味入选和入围的2021年史前考古新发现,首先,当然是赞叹“这盛世如你所愿”,随后,也引发出对中国考古学研究本身“跨界”和“出圈” ...
基本信息:作者:戴向明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2月印次:1ISBN:9787030710901内容简介: 收录了作者以往发表的21篇考古学论文,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聚落与社会方面的研究,对史前考古,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许多前沿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成体系的认识,对于促 ...
丝绸之路是古代从中国通往欧洲的重要商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存在另外一条丝绸之路——“青藏高原丝绸之路”。它是汉晋时期由南疆延伸入西藏西部、并穿越喜马拉雅的商贸通道,它是唐吐蕃王朝在高原中部开辟出的连通东亚和南亚的“东道”,是经由青藏高原进行文化交流的通道。东方和西方文明突破天然屏障,在高原腹地碰撞和交汇 ...
------------------------------------------------------------------------全文阅读废墟上的足迹——徐光冀先生访谈录(作者:徐光冀 沈丽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薛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全文阅读试论二里头晚期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扩张(作者:孙卓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21年第5期)
------------------------------------------------------------------------全文阅读试论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核的类型、组合与分期(作者:陈宥成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曲彤丽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考古》2022年第1期)
------------------------------------------------------------------------全文阅读关于夏文化研究———对刘绪先生的访谈(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22年第1期)
在人类发展史上,位于世界东方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直备受瞩目,但西方社会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出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研究员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独家访问,详细解读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他表示,百年中国考古学,特别 ...
2021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迎来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华诞,还被称为“考古大年”,这一年全国各地经过审批的考古发掘有1700多项。2022年3月31日,国家文物局揭晓“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揭晓6项“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这些发现填补了研究空白,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文明风采,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
汉代琥珀制品的来源及文化内涵文ˉ 任 欣ˉ练春海【内容摘要】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琥珀制品,本文通过对其分布特点以及形式风格的具体梳理与阐释,追溯其源头;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琥珀制品,尤其是琥珀珠饰的用途与功能,分析琥珀制品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以及汉代人对其接受的特点。【关 键 词】琥珀 汉代墓葬 海上丝绸之路 汉代 ...
摘要:通过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车马坑出土的147件车马器进行研究性保护修复系统研究,在保护前对文物保存状态进行研究,包括文物保存环境对腐蚀的影响、文物本体病害类型调查、文物腐蚀及保护的预研究等几个方面,明确保护修复需要解决的核心是车马器表面除锈揭露纹饰、加固纹饰、脱盐及缓蚀、封护工作,针对不同材质、不同腐蚀程度的文物分别制定保护 ...
一、墓地概况2004 年 11 月,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罗城乡河西村发现被盗墓葬数座,其中出土了部分重要遗物及精美壁画,历史价值极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 2007 年 8 〜 12 月对墓地进行了发掘。地埂坡墓地位于高台县城西北 60 千米处的罗城乡河西村。墓葬分布在该村西南约 3千米的黑河南岸的戈壁台地之上,共发现墓葬 40 余座(图一)。墓葬群地 ...
书名:中国陶瓷史(第三版)【点击购书】作者:叶喆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月定价:598.00内容简介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 ...
西周有铭铜器的断代是利用铭文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前提,历来倍受学界重视。铜器断代文献数量庞大,可谓汗牛充栋,加之有很多断代观点散见于其他以铭文为材料的各学科文献中,搜索不易。因此,对其进行综合整理是十分必要的。《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综览(全二册)》一书以表格的形式汇集各家断代意见,共收录文献约1400种,收录钟、鬲、甗、匕、鼎、簋、斝 ...
〔内容提要〕结合考古发现的新进展,重新梳理史料得出新认识。延边长城是大祚荣修建的防护王城的大型军事防御设施,磨盘村山城是东牟山城。696年,靺鞨人分两支从营州东奔称王。乞乞仲象在忽汗河上游敦化盆地立足,接受唐朝振国公封号,唐以其地为忽汗州。698年,其子大祚荣自称振国王,国号振国。唐将李楷固率军消灭辽东的乞四比羽,又进攻振国,失败而还 ...
▲ ©SHIYUFANXING YM 毕马兰(Bimaran),位于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以西11公里的一处小村庄,毕马兰以发现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左右贵霜时期的佛塔遗迹而著名,其中2号佛塔内发现的存放佛教舍利的金制“毕马兰舍利函(舍利盒)”最为出名,毕马兰村附近有五座古代佛塔,最大的Nb.1号佛塔为帕萨尼佛塔(Passani Stupa),Nb.2号佛塔位于Nb.1号佛塔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2022-4页数:552定价:69.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20196390主编简介郝春文,1955年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和《敦煌吐鲁番研究》主编等职。曾任耶鲁大学和台 ...
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考察云冈石窟时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2001年12月,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到6世纪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 ...
摘要:检视裴李岗文化遗存40余年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发现科技手段已经渗透到包括文化年代、聚落环境、生业经济、体质特征、食物结构、技术工艺、意识形态等在内的多个领域,极大推动了裴李岗文化的研究进展。但是,就各领域的具体工作和研究而言,目前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科技考古与田野考古人员共同努力,在今后的交流合作过程中 ...
中国史前彩陶经考古研究确证本土起源之后,出土大量精美彩陶的甘青地区彩陶文化,是由中原传播而来还是当地起源发展形成?对此学界长期以来颇具争议,也备受关注。资料图:考古学家王仁湘研究员做彩陶研究相关学术报告。孙自法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在众多遗址上发现发掘彩陶、修复研究彩陶、描绘大量彩陶纹饰已有30多年,他最 ...
2018年荆州博物馆对西汉古墓擂鼓台墓地29号墓进行考古发掘。该墓葬为土坑竖穴墓,椁室长5.6米,宽2.8米,方向为东西向,初步判断下葬时间为西汉,是西汉早期的墓葬。 2018年度秦汉时期考古在遗址、墓葬、边疆地区与专题等方面均有新收获。 在综合研究方面,段清波的《考古学上汉文明论纲》认为,考古学上的汉文明是以汉字为书写和交流的工具,以 ...
翁万戈(1918-2020),著名收藏家、摄影家,晚清重臣翁同龢的第五世孙。20世纪40年代起,翁万戈和夫人程华宝,历经半个世纪,足迹踏遍海外各大知名博物馆,拍摄了数以万计的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照片。1999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选编的《中国绘画全集》,其中一部分海外藏品的摄影者即翁万戈。《海外遗珍:翁万戈镜头里的中国文物(全二卷)》一书甄选了翁万 ...
从稻作农耕到青铜器和铁器东传日本列岛、从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跨海到鉴真东渡、从遣唐使求学大唐到抗击疫情守望相助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一直备受关注。 2022年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从考古视角看,中日两国古代交往交流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50年来,双方在考古领域有什么合作研 ...
摘要:有关北宋时期砖室墓的研究,学界对墓葬营建的关注较少。其中,对于墓葬土圹的研究更是未见专论。本文以河南宋代砖室墓为例,从墓圹与墓道的关系入手,对营造中的三类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同时,对竖井墓道与斜坡墓道的营造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对砖室墓墓圹与墓道营造的问题的研究有所深入。 学界关于宋代北方地区砖室墓葬的研究,着重于墓 ...
本书以许多从未出版过的犍陀罗物品,并以全新的摄影作品为特色,这是牛津大学阿什莫林佛教雕塑收藏和历史犍陀罗地区相关艺术的完整书籍。 犍陀罗佛教艺术,是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重要藏品,但仍有很多未出版的历史犍陀罗地区的佛教雕塑和相关艺术藏品。犍陀罗地区是佛教文化的主要中心,促进了佛教及其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到中亚、中国和 ...
近年来新疆克里雅河流域下游采集陶器的研究 林铃梅、李肖、买提卡斯木·吐米尔内容摘要:近年来在新疆克里雅河流域下游圆沙古城以北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活动,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存,其中偏北部地区分布着丰富的青铜时代遗存。考古调查采集的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的陶器样式丰富,文化成分复杂,部分样式的陶器有集中分布的区域。本文将这些陶器划 ...
夏文化铜爵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夏文化和夏王朝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只有在大的历史视角、宏观的视野下探讨和研究夏文化,才能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追根溯源、客观认识、全面阐释。中原地区是古代华夏空间的地理中心,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及其文明诞生在中原地区,有着必不可少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原因。中原地 ...
书名:杨泓文集(共6册)【点击购书】作者:杨泓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定价:1,240.00出版说明一、文集收入作者自1958年至2020年发表的文稿。二、文集所收文稿分为考古学、古代兵器(上、下册)、美术考古、艺术史、考古文物小品等,共编为五卷六册。三、各卷所收文稿,均按原发表年份排序,以使读者阅读后,可以寻到作者62年来的治学轨 ...
固原位于黄河中上游的宁夏南部地区,自古以来,这里既是屏围关中的重镇,又是中原通往中西亚的交通枢纽。固原城与其西南的白马山之间有一处地势平坦的塬地,俗称南塬,面积约16.5平方千米,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宁夏段)上的著名墓葬群——固原北朝、隋唐墓地均埋葬于此。2005~2015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羊坊村、杨家庄、南郊水厂进行了三次抢 ...
来源:《西域研究》2016年第1期内容提要:唐代高僧义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详细描述了当时南亚佛教僧侣的日常生活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出于对戒律的关注,义净仔细考察了当地的计时系统,即日影测量与水漏计时。此类具体而微的对古代印度计时体系的描述,在汉文佛教文献中甚至于汉文传统文献中是独一无二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关于“洛州无影 ...
唐代龜茲白寺城初考劉安志敦煌所出四件張君義文書中,有兩件是張君義立功的公驗,分別記錄了張君義在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五月、六月參與救援被突騎施包圍的安西的兩次戰爭。此事不見史載,值得重視。兩次戰爭又包含若干次小規模戰役,都詳細標明了作戰地點,如破連山陣、臨崖陣、白寺城陣、仏陁城陣、河曲陣、故城 ...
来源:《西域研究》2016年第1期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化问题的持续升温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相关历史遗址的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中,13~14世纪蒙古帝国研究再度成为国际学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与新出材料关联最密切的考古—艺术史方向也随之成为当前该研究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亮点之一。因此,最近十多年来,已 ...
摘 要:出土简牍所见“将转守士吏”“掌官士吏”“将廩士吏”“專部士吏”等“专职”士吏是汉代边塞属吏设置的特殊现象,鲜有学者关注。与普通士吏的职责多样性不同,“专职”士吏职责明确、事务专一,其中“将转守士吏”将领粮食转运,“掌官士吏”主管粮食“入受”“将廩士吏”从事廩食发放,“專部士吏”负责粮食监察管理,从转运、“入受”、廩食发放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1-8页数:677定价:380.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030696670作者简介:唐仲明,1974年生,汉族,山大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主要工作和学习经历: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2015年7月,哈佛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 ...
黄河起源于昆仑是自古以来中原人的公共认知。张骞“凿空”西域的过程中,对塔里木河有细致的观察。将塔里木河所注之盐泽,视为黄河源,即便不是出于张骞之构建,也应当来自于此前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两地,且对黄河与塔里木河皆有一定认识的人士。不论出自何人,它显然是中原与西域两种水道地理知识的简单嫁接。嫁接以后的果实,不仅在中原流布,也在西域传承 ...
【作者简介】谢崇安,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XMZ014)阶段成果之一。【摘要】本文对西汉南越国墓出土的三则存疑的铭刻文字作了新的论证。作者认为:“家啬夫”是主管王侯国内部家事和各种经济事务的家官,它相当于县级政府的“县啬夫”职官;南越王墓出土的“泰子”印章,可说明墓主生 ...
【作者简介】周繁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首次将岭南纳入势力范围,奠定后世的疆域版图和文化格局之基础。从统治秩序上说,岭南成为帝国南疆始自中央政府的建郡设县,但从文化尤其是物质文化的层面来看,岭南与岭北的文化交流始自史前,及至秦汉时完成关键性发展,换而言之,从考古学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岭南成为南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