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西安北郊二府庄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二府庄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992年11月至1993年5月,西安市未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北郊二府庄住宅小区基建时发现汉墓8座,市文物保护考占所在基建他位配合下对墓葬进行了清理,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八座汉墓均为竖穴墓道洞室墓,按其形制可分为三型。  A型.基道宽大于墓室宽,包括M2,M,二座,分为二式。   ...

• 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0年06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2000年5月底,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省政府二号小区工程文物清理工作中,发现了一座罕见的北周大型墓葬。该墓位于西安市北郊大明宫乡炕底寨村,西距汉长安城遗址约3.5公里,南距唐大明宫遗址约300米(图一),这是继咸阳原北周大型墓葬群之后,首次在北周长安城附近发现 ...

• 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5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8年11月初,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位于西安北郊尤家庄省交通学校新校址建设的随工清理考古工作中,发掘了一座汉代积沙墓。(编号为98XSJⅢ区M18)该墓地处汉长安城东约3公里,这里是汉代墓葬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图一)。近年,我所已在其附近发掘了数以百计的汉代墓葬,但积 ...

• 西安北郊汉墓出土的半两钱

  西安北郊汉墓出土的半两钱_王九刚  《西安金融》1994年05期  1993年11月,西安市文物局在北郊枣园村清理T40多座汉墓,其中5座墓所岀铜钱均为半两钱,且各墓所出半两钱钱形各异,分别代表着汉代半两钱发展的不同时期,为研究半两钱的断代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分别介绍如下:.  M9;2枚、钱正,背面不平整,面微上鼓,穿及边轮有毛边。图1径3.2,穿 ...

• 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

  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991年0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唐城队  1975至1989年,我队在发掘唐大明宫和配合基建过程中,先后在西安北郊的铁东村、铁一村、龙首村、联志村和西铁党校等处清理了十八座汉代墓葬(图一)。这批墓葬分布比较集中,出土地点南距西安城约1公里,西北距汉长安城约4公里。这些墓葬大多数被盗扰,但出土遗物仍较 ...

• 西安北郊汉墓出土铁甲胄的复原

  西安北郊汉墓出土铁甲胄的复原  《考古》1998年03期白荣金  此副铁甲胄(编号91CTDXM2:38),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于1991年初夏,在西安市郊配合城市建设施工中发掘时所发现。据发掘者介绍,从共存出土遗物判断,该甲胄出自一座西汉早期的墓葬中。此墓曾经被盗,甲胄发现时已被扰乱成一堆散片,估计当初是一领完整的铠甲。在这些散 ...

• 西安北郊红庙坡元墓出土一批文物

  西安北郊红庙坡元墓出土一批文物  《文博》1986年03期 卢桂兰 师晓群  一九八五年元月,高陵县姜李村民工在西安北郊红庙坡取土时发现一批元代文物,随后送交陕西省博物馆,我馆及时派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该处为一高地,因长年取±,形成断崖,文物出土处距断崖顶部约6米,调查时发现有棺钉、木炭等物,证明出土物为一墓葬的随葬品。因现场破坏严重 ...

• 西安北郊明珠花园秦墓出土半两钱

  西安北郊明珠花园秦墓出土半两钱  《西安金融》2003年11期  2002年6期《考古与文物》刊出文章,介绍了西安市北郊明珠花园秦墓出土半两铜钱明珠花园一期工程占地73亩,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尤家庄村北100米处,东邻迎宾大道,南边与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街道办事处及西安市66中学相接,地处北郊龙首塬北坡1999年12月——2001年1月,共清理战国至两汉 ...

• 西安北郊龙首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龙首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考古》2002年0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  1991年夏季,我队在配合陕西省西安市房地产二分局基建过程中,于唐大明宫遗迹保护区内先后发掘了两座汉墓。两座汉墓间距4.4米,自西向东依次编号为91CTDXM1、91CTDXM2(以下简称为M1、M2)。这两座汉墓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村龙首北路东段南侧,西距草滩路 ...

• 西安北郊明珠花园秦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明珠花园秦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明珠花园隶属荣华房地产开发公司,一期工程占地73亩。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尤家庄村北100米处。东邻迎宾大道,南边与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街道办事处及西安市第66中学相接。地处北郊龙首塬北坡。1999年12月——2001年1月,我们对明珠花园一期工程的15座楼基的古墓葬全部进行 ...

• 西安北郊秦汉墓出土的铜镜

  西安北郊秦汉墓出土的铜镜  《文博》2004年03期 岳连建  1998年5月至2001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北郊高新技术开发区基本建设过程中,发掘了500余座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其中不乏大量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精品,铜镜就是其中之一。  本次共计出土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铜镜114面(包括6面采集品),分 ...

• 西安北郊一号工程III区13号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一号工程III区13号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2年0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安北郊一号工程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的岗寨村西北500米处.占地38亩.此地地处龙首墀,属于西安北郊经济开发区.这里多为汉代的墓葬群(图一)。1994年以来.由于该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配合建设单位进行了大面积地钻探和发掘.共清理战国至两 ...

• 西安北郊清理一座东汉墓

  西安北郊清理一座东汉墓  《文物》1960年05期 陕西考古所  1959年2月间,西安北郊石碑寨村因基建发现一座砖室墓,该墓曾经被盗过,同时墓顶与墓道已被破坏,部分随葬品也移动了位置。现将淸理情况,略述于后。  墓葬形制  这座墓为一砖券墓。墓室通长6.3、宽2—2.7米,由前室、主室、耳室、墓道等部分组成。墓室墙壁都是用长33、宽16、厚6厘米的 ...

• 西安北郊永济电机厂秦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永济电机厂秦汉墓发掘简报  《文博》2001年05期 孙铁山  位于西安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文景路东侧的永济电机厂是西安新千年的招商引资项目。它在龙首原北、汉代长安城东北。此次共发掘墓葬12座,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型制  12座墓按其型制可分三类,第一类为竖穴墓道洞室墓,10座,第二类为竖穴土坊墓一座,第三类为斜坡墓道洞室墓。 ...

• 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

  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  1987年春,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东南的西安洋河毛纺织厂修建一条排污渠。渠由工厂的东墙外向南穿越西(安)户(县)公路,再沿公路南侧向西南延伸。因工程在丰镐遗址保护区内,故由我队配合钻探、发掘。我们在工厂文墙外开了两个探方,并在渠的沿浅清理了一些灰坑、墓葬。 ...

• 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3年12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出土地点在汉长安城东南角,今西安市未央区枣园村南(图一)。该墓为近年西安地区发现的大型西汉早期积炭墓之一。2003年3-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为配合环宇公司的基建项目,对征地范围进行文物勘探和清理发掘,共发 ...

• 西安北郊尤家庄二十号战国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尤家庄二十号战国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4年01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996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北郊尤家庄村东配合西安电信局第二长途通信大楼的基建工程中,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200余座,其中二十号战国墓(M20)保存完好,出土有青铜器等器物。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M20开口于扰土层下,距地表1.6米。为竖 ...

• 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铜釦器试析

  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铜釦器试析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 王望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1997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枣园南岭发掘了一批汉墓。M1为西汉墓,出土文物数百件,其中8件铜器物口沿,应为漆器的铜釦,出于木棺椁之间,与铜钫、铜勺以及铜弩机等一起出土。这些遗物出土时为南北二组,每组4件,分大小各2件,小件均叠压于大件 ...

• 西安北郊枣园南岭M1西汉墓铜器上的铭文

  西安北郊枣园南岭M1西汉墓铜器上的铭文  《文博》2010年01期 王望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摘要:西安北效枣园南岭M1西汉墓出土了数百件文物,其中铜量和带环铜附件这两件铜器上刻有铭文,分别是“私府”和“中厨”o经研究,“私府”厨长或中宫厨丞”的简称。  1997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枣园南岭Ml西汉墓,发掘出土了文物数百件, ...

• 西安北魏韦氏纪年墓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西安北魏韦氏纪年墓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3期 魏女(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在长江流域出土瓷器的墓葬也大多分布在这一区域。195年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4件青瓷莲花纹大尊是北朝瓷器的首次发现此后其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多集中出土于河北、河南等地的北朝墓葬中。由于窑址资料的缺乏 ...

• 西安北郊战国铸铜工匠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战国铸铜工匠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位于西安北郊北康村西安乐百氏食品有限公司基本建设过程中(图一),发掘了一座战国晚期墓(编号:99SXLM34),出土铸铜陶模具、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石器等一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器物。其中铸造鄂尔多斯式青铜饰牌及其他器物构件的25件陶模 ...

• 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5年03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史君墓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井上村东,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新征地范围内。墓西距汉长安城遗址约6.6公里,与2000年陕西省考古所发掘的北周安伽墓相距约2.5公里,南距唐大明宫遗址约1.6公里(图一)。2003年6~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此共清理发掘汉、西晋、北 ...

• 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发掘简报

  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发掘简报  《文博》1997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997年2月18日至1997年5月18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为配合西安财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的基本建设,在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办事处瓦胡同村东清理古墓56座。其中,汉墓20座,后赵墓1座,现将其简报如下:  汉代墓葬  一、墓葬形制  此次发掘的20座汉墓全 ...

• 西安财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明墓发掘简报

  西安财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明墓发掘简报  《文博》2002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997年2月18日至5月18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为配合西安财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的基本建设,在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办事处瓦胡同村东清理古墓56座。其中,明代墓葬7座,分别为M2、M3、M21、M25、M28、M29、M49。除M2,M3之外,其余均为秦藩郃阳王家族成员墓葬, ...

• 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与城市文化创新

    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与城市文化创新    唐都学刊2010年3月第26卷第2期陈雪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余年。西安延绵不绝的灿烂历史,赋予了西安极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西 ...

• 西安地区部分古遗址考古地磁研究

  西安地区部分古遗址考古地磁研究  《地质科学》 1998年04期 孟昭秦 高建昌(西安工程学院教务处)C.Bat t(英国伯若德大学技术考古系伯若德)  摘要通过对陕西耀州窑遗址内4个古窑,临潼兵马俑一号坑,西铜一级公路经过黄堡工地开挖的两个五代窑,以及耀州窑博物馆仓库工地内开挖的一个金代窑和一个春秋窑遗址的古地磁研究,初步得出了西安地区古 ...

• 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探索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地处大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间的过渡地带,分布在盘龙湖、破口湖与府河之间的低岗上。遗址三面环水,曲折的湖岸线造就了多条隔湖相望的半岛型岗地,南缘府河自西向东注入长江,西北有甲宝山、横山作为屏障。盘龙城遗址保护范围3.95平方千米,重点保护区1.39平方千米,包括宫城区和杨家湾、杨家嘴、李家嘴、王家嘴、小嘴、 ...

• 西安地区唐纪年墓妇女发髻研究

  西安地区唐纪年墓妇女发髻研究  《文博》 2001年01期 庞雅妮  唐代是中国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观念开放。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的发髻五彩缤纷,超越前人。许多学者就都注意到了这一文化现象,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很多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或只是关于整个唐代近300年间妇女发髻的总貌①;或者虽有分期②,但 ...

•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  《考古学报》 1982年02期 宿白(北京大学)  西安地区指今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诸县。在唐代,这里是京城所在和毗邻京城的京兆府雍州辖地。许多唐代皇室、贵戚、京畿大族的墓葬在这里;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外地流寓至小京畿的人,死后也埋葬在这里;至于开国功臣、历朝的重要将相更以陪葬帝陵为荣。帝陵集中在今西安 ...

•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官员服饰探微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官员服饰探微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2年03期 李怡  摘要: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有大量的官员服饰资料,本文以史籍考证为基础结合壁画中的实例材料,剖析官员朝服、袴褶服和常服的特点。同时探究官员服饰的文化特质,即它是大唐皇室既遵从古制又不拘泥于古制,富于创新特质的体现;它是大唐帝国开放平等、兼容并包特质的体现。  ...

• 【青年视角】运河乡村与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实践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内容提要:活态保护作为大运河遗产实践的重要原则,与运河遗产核心社群密不可分。以运河乡村五杭为例,研究运河乡村作为大运河遗产核心社群的内涵,分析大运河文化的延续与变迁,可以为当代大运河文化的文旅融合提供启示。运河乡村作为大运河遗产的核心社群,体现着大运河文化的延续性和变迁,在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保护、传承和变迁 ...

• 【青年视角】遗产研究的社会学路径:共情与体察

燕海鸣-供图内容提要批判性遗产研究为传统遗产保护范式提供了崭新视角,对“权威化遗产话语”进行反思,更加关照“人”在其中的角色。本文认为,在使用批判遗产研究方法时,也要对“批判”本身保持警觉,并以“同情之理解”的路径去体察遗产价值建构过程中的事件与人物。通过对大运河世界遗产申报历程的回顾,文章分析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动机、互 ...

•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卫士常服考辨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卫士常服考辨  《文博》2003年03期 李怡(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绘画发展到了光辉的阶段。其中墓室壁画在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显示了浓郁的世俗性——绘制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等各个部分的壁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西安地区唐代墓冢集中,卫士①的服饰在此表现得尤为突出,如 ...

• 【青年视角】遗产与权力:权威化遗产话语思想面面观

  马庆凯-供图内容提要:“让遗产活起来”是国家对文化遗产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权威化遗产话语”思想可以为当前的遗产活化工作提供理论分析工具。它反思了现代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了一批遗产研究学者,开创了一种新的遗产研究范式。在反思的基础上,遗产被理解为一种涉及多个主体的文化实践。本研究梳理了“权威化遗产话语”思想产生的社会 ...

• 【青年视角】本期主题:批判性遗产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下设的青年学者工作组(Emerging Professionals Working Group,简称EPWG)成立于2017年在印度召开的第19届ICOMOS全球大会,旨在全球范围内培养青年学者,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自该工作组成立以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一直派专员为代表积极参与工作组的工作,并向国内的青年学者 ...

• 田可:吐鲁番洋海1号墓阚氏高昌永康历日再探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吐鲁番洋海1号墓阚氏高昌永康历日再探内容提要本文对吐鲁番洋海1号墓阚氏高昌永康历日重新作了讨论,从二十四节气的角度补充了该历日的信息,并以此初步复原出永康历日的日干支、建除及二十四节气。阚氏高昌时代的历法与中原历有所差别,如闰月时间存在不同等。高昌国有其独立的历法,此点已为前辈学者所揭示,本文可视为对 ...

• 麦积山石窟史话

近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辑的《麦积山石窟史话》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麦积山石窟以东方雕塑博物馆闻名于世,有着精美的古代雕塑作品,也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所以,在之前众多的出版物中绝大多数书籍都是以反映雕塑艺术为主,从美术、艺术、雕塑等角度介绍麦积山石窟。但是,在这些精美的雕塑作品之后,肯定有着丰富宏大的历史背景,有政 ...

• 陕西动物考古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全文阅读陕西动物考古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作者:胡清波 袁靖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4期)

• 里耶秦简研究论文选集

书名:里耶秦简研究论文选集【点击购书】作者:里耶秦简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心 编张忠炜 主编出版社:中西书局出版时间:2021年8月定价:278.00内容简介本书为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学者对里耶秦简及秦汉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文集精选论文34篇,内容涉及里耶秦简的文本 ...

• 西安马腾空村北汉唐墓葬群考古发掘报告

马腾空北汉唐墓葬群,位于汉长安城及唐长安城东南部,地处延兴门外,隋代该地设龙首乡,辖属长安县,唐代属万年县。此地自汉始即为祭古埋葬的主要地区之一。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安文理学院专业人员,对西安市南三环东段建设用地施工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清理墓葬20座,其中汉代墓葬1座,唐代墓葬17座 ...

• 西安地区元代遗址的几个问题

  西安地区元代遗址的几个问题  《考古与文物》1999年03期 辛玉璞(西安市党校)  一 安西王府的选址与越制  安西王府的地址为什么不选在安西城内而选在城东北与沪河之间?一般看法是:第一代安西王忙哥剌是元世祖忽必烈正后所生第三子(长兄早亡),权位仅次于二兄金真太子,故王府规模宏大,城内难于容纳。果真如此吗?将之与明第一代秦王、明太 ...

• 新出秦汉简帛丛考

书名:新出秦汉简帛丛考【点击购书】作者:何有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9月定价:128.00内容简介本书收集了作者十多年来在秦汉简帛文本解读方面的多篇文章,以文字考释、简牍缀合为主,利用比较研究方法和多重证据法,广泛采用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坚持实证原则,细致辨析文字,考证词例、文例,探讨文本内在信息,为后续更深入研究提供了学 ...

• 西安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分期与年代研究

  西安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分期与年代研究    《考古学报》2011年02期 韩国河张翔宇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    目次    一墓葬形制的类型学分析    二典型器物的类型学分析    三墓葬的分期与年代    近些年来,西安地区在配合城市建设中清理了数万座西汉时期墓葬,为汉墓的系统编年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本文以《西安龙首原汉墓》 ...

• 西安的几处汉代建筑遗址

  西安的几处汉代建筑遗址  《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5期  编者按:西安发现的几处汉代建筑遗址,是硏究汉代建筑的重要资料上期曾刊出刘致平同志的一篇报导,现再刊出祁英涛同志一文以供参考。  西安发掘出的三处汉代建筑遗址,対仅代建筑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体会。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先将遗址的现况简单叙述如下:  (一)西郊大土门村遗址 ...

• 西安东郊发现一座唐墓

  西安东郊发现一座唐墓  1987年11月,国营东方机被厂在104工地施工中,发现一座古墓葬。陕西省博物馆闻讯后即派人进行了清理。  一、墓葬位置及形制  墓葬位于西安东郊纬什街西侧的东方机械厂福利区。墓底距今地表约4米多。墓葬平面呈刀形,墓道向南。墓室略成梯形,长2.6、南端宽1.95、北端宽1.44米。墓室顶部呈东西弧形,高约1.40米。墓道宽1.4 ...

• 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  《文博》 1991年04期 呼林贵 孙铁山 李恭  1988年11月,西北国棉五厂在修建三分厂的基址钻探中发现汉唐古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立即派人进行清理,此次共清理汉墓2座(M5、M6),唐墓4座(Ml、M2,M3、M4)。  西北国棉五厂三分厂位于西安城东约8公里的沪河、滿河之间的白鹿原上,这里是历代墓葬集中 ...

• 西安东郊韩森寨汉墓清理简报

  西安东郊韩森寨汉墓清理简报  《文物》 1960年05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6年11月中旬,红光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在兴修水道过程中在西安东郊约三公里的韩森寨村北,第二职工医院东院墙外,发现砖室墓一座,墓室保存完整。兹将淸理经过简述于下:  一、墓室结构此墓是由主室、耳室、墓道组合而成,方向正东西,为一土洞砖券墓。墓长方形,东西长4 ...

• 梨树县偏脸城清代至民国时期墓地考古发掘报告

梨树县偏脸城清代至民国时期墓地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城北6千米的白山乡岫岩村西偏脸城古城西侧。2017年,该墓地的部分墓葬被雨水冲刷暴露于地表,同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对该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墓葬39座,出土各类遗物500余件。通过对墓地内墓葬的排列规律、墓内出土遗物和人骨考古学的分析, ...

• 西安东郊红旗电机厂唐墓

  西安东郊红旗电机厂唐墓  《文物》 1992年09期 西安市文物园林管理局 王九刚  1988年1月,西安东郊韩森褰红旗电机厂在基建中发现唐墓1座。西安市文物处接到报告派人赶到现场时,墓顶已被掲开,随葬器物被起出墓外,因此仅对甬道部分进行了清理。  墓葬为砖室结构,平面近方形,四壁稍外孤,南北长3.1、东西宽3.02,残高2.4米,原应为穹隆顶。甬道 ...

• 成都华阳田家寺墓地

2012年7月~9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双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田家寺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墓地共发现墓葬42座,其中崖墓30座,明清时期土(岩)坑墓12座。崖墓以中小墓葬为主,从随葬品来看墓葬应该以中下层百姓为主。田家寺早期崖墓数量虽然只有30座,但时代从东汉晚期延续到南朝,随葬品变化明显,对于分析四川东汉、两晋、南朝墓葬的变化具有重 ...

• 赞皇西高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墓地:2009~2010年北区发掘报告

赵郡李氏是北朝晚期鼎盛一时的大姓高门,与崔、卢、郑、王等四海大姓齐名,东魏北齐时期更因首应高欢之功,地位扶摇直上。 赞皇西高墓群为赵郡李氏的家族墓地,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西高村南约两千米的岗地上,南水北调渠线东南-西北向斜穿墓地,在渠线范围内共发现墓葬9座,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 ...

• 西安东郊十里铺337号唐墓清理简报

  西安东郊十里铺337号唐墓清理简报  《文物参考资料》 1956年08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5年3-4月,我会配合基建工程,在酉安、东郊十里铺浐河的西岸,淸理了墓葬181座,其中以337号墓出土的三色釉彩器物比较丰富而且完整。随葬品的分布区域,大体上还保持了原状,值得我们重视。  337号墓室的砖顶,距地面深约3.2米。墓室内部除发现涎泥壨

• 西安东郊唐墓壁画中的斗栱

  西安东郊唐墓壁画中的斗栱  《文物参考资料》 1956年11期 顾鉄符  一九五五年五月初,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市政建设工程,在东郊经一路淸理了一座砖室墓;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为唐骁卫大将军薛莫及其妻史氏,葬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墓在早年已经被盗过,主要殉葬物已捜括殆尽,留在里面的一些陶明器亦骚扰得破碎凌乱不堪。但在这里特别 ...

• 西安东郊唐墓出土的花鸟螺钿镜

  西安东郊唐墓出土的花鸟螺钿镜  考古与文物 2004年第6期 翟春玲(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收藏了一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唐墓出土的八瓣葵花形花鸟螺钿镜直径25、边厚8毫米。正面光素平滑镜背面装饰精美中心是半球形钮边缘一周凸起高3毫米的边廓。主体纹饰是由螺钿镶嵌的花株、飞鸟、流云及如意形飘 ...

• 三代考古(九)

书名:三代考古(九)【点击购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9月定价:268.00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考古研究的论文集。第九集包括考古新资料,理论探索,历史、考古与文化,手工业研究,学术史,考古方法与技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七个板块, ...

• 仰韶文化尖底瓶研究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陶器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形态结构,且后世鲜见与其相似的实物遗存,尖底瓶在发现之初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各方面研究颇多。但由于研究者关注的侧重点及研究目的各异,研究结果各有千秋,且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始终未能统一结合。《仰韶文化尖底瓶研究》一书从形态演变、制作工艺入手,引入设计学相关概念,结合使用方式解析尖底瓶的功 ...

• 江西九江星子明代高僧墓壁画保护修复报告

2013年7~12月,考古人员对江西星子庐山脚下发现的三座壁画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结果表明,此三座墓葬为明代成化至弘治时期的高僧墓。该墓葬规模不大,但作为僧人墓,有壁画、陪葬品、陪葬墓,有相当规模的陵园,在我国考古界属首次发现。该墓葬的发现,对研究我国佛教丧葬规格及礼仪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实物价值。由于时间久远,环境恶劣,墓室内壁画 ...

• 西洋镜:五脊六兽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屋顶规格最高的是庑殿顶,庑殿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即“五脊”,每条脊的两端各有一只兽,统称“五脊六兽”。也有人认为,“六兽”指正脊端头的吻兽、鸱吻背面的背兽、戗脊端头的戗兽(也叫垂兽)、垂脊上的一排蹲兽(也叫跑兽、小跑)、仔角梁端头的套兽、围脊上的合角兽。 屋顶脊饰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 ...

• 山西国宝精华:玉皇庙元塑二十八星宿+高平铁佛寺明塑二十四诸天

《山西国宝精华》系列图书之玉皇庙元塑二十八星宿和高平铁佛寺明塑二十四诸天。以8开单页形式呈现,高清还原彩塑现状;正面是高清大图,背面是本幅作品的介绍。《玉皇庙元塑二十八星宿》内含32张单页,《高平铁佛寺明塑二十四诸天》内含36张单页。二十八星宿像相互交错的真实感与飘逸感,二十四诸天像繁缛且密集的衣冠细节,每一丝皱纹,每一处龟裂,都可 ...

• 西安东郊唐墓清理记

  西安东郊唐苏思勗墓清理简报  陕西考古所唐墓工作组  1952年2月,我所为配合基建工程,在西安东郊经五路淸理了1座唐墓,编号为59M1O此墓位在纬十路南侧的一个坡地上,距唐兴庆宫遗址东南约0.5公里,参加淸理的除我所的6.位同志外,还有西北大学考古班2位同学参加实习。在发掘工作中,着重淸理了墓室和甬道.部分,墓道前半部在探知长度后,未进行发 ...

• 西安东郊唐温绰、温思暕墓发掘简报

  西安东郊唐温绰、温思暕墓发掘简报  《文物》 2002年12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0年12月~2001年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市东郊的纺正街向阳院住宅小区发掘了几座唐墓。其中,温氏父子墓东西相距25米,随葬品均较丰富。现将这两座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 温思暕墓(Ml)  (―)墓葬形制  双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80。,由长斜坡 ...

• 仪式理论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五礼用乐研究

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礼仪用乐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制度中各礼仪用乐对于礼仪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仪式理论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五礼用乐研究》一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五礼制度下各礼仪中所使用的乐、舞及歌辞。具体来说,包括吉礼之郊祀、宗庙用乐,宾礼、嘉礼之元会用乐,军礼及军事用乐, ...

• 【中亚研究】黄达远 孔令昊:文明论视角下的“俄国·中亚”空间建构及其对晚清的影响

点击上方蓝色“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可订阅学习学人简介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教授;研究生点击下图放大查看 ⤵ ⤵ ⤵ 小编:Jl本文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文章来源:《俄罗斯研究》2021.5;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号:gggzwj 打造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 外交学 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公益平 ...

• 西安东郊西汉窦氏墓(M3)发掘报告

  西安东郊西汉窦氏墓(M3)发掘报告  《文物》 2004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为配合位于西安市东郊动物园北侧海润公司的基础建设,我所于2001年8月对该公司征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汉墓10余座,其中M3保存完好,随葬器物丰富,出土的一批玉器非常精美,弥足珍贵。现将该墓的资料报告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3开口于耕土 ...

• 西安东郊唐苏思勗墓清理简报

  西安东郊唐苏思勗墓清理简报  陕西考古所唐墓工作组  1952年2月,我所为配合基建工程,在西安东郊经五路淸理了1座唐墓,编号为59M1O此墓位在纬十路南侧的一个坡地上,距唐兴庆宫遗址东南约0.5公里,参加淸理的除我所的6.位同志外,还有西北大学考古班2位同学参加实习。在发掘工作中,着重淸理了墓室和甬道.部分,墓道前半部在探知长度后,未进行发 ...

• 陈杰 石荣传:西汉长沙国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

作者:陈杰 石荣传来源:“江汉考古”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江汉考古》2021年第4期‍‍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照片(图源:“湖南考古”微信公众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轪侯家族墓、象鼻嘴M1、陡壁山西汉墓等大型贵族墓的相继发现,拉开西汉长沙诸侯国王陵制度研究的序幕。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墓葬多遭人为破坏,墓主难以确定,且陵墓地上建 ...

• 阐释丨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

横水墓地航拍绛县横水墓地2004年4月被盗,7月开始钻探,11月由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开始试掘。12月19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和县文化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2004—2005年发掘了M1、M2、M3三座大墓及M3扩方中发现的几座小墓。2005年3月开始大面积普探,同年开始进行大面积发掘,发掘工作持续到2007年11月 ...

• 史学前沿 | 新书推介

信息来源:南开史学#01秦汉刑罚制度研究●内容简介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迄今为止研究成果众多。这些研究均以文献史料的可见记述为依据,将汉代法制看作对秦代制度的承袭进行论证。而本书从到目前尚未明确的秦帝国法律入手,灵活运用新出土的最新资料,对秦代和汉代刑罚制度的不同之处进行探讨,尝试彻底颠覆旧学说,投石问路,在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道路 ...

• 江苏淮安金湖西安村墓地发掘简报

江苏淮安金湖西安村墓地发掘简报淮安市博物馆  关键词:江苏,西安村墓地,汉代,“船”形墓,釉陶器  摘要:2013年1~4月,淮安市博物馆对金湖西安村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各类墓葬46座。其中汉代墓葬37座,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南朝墓1座,唐代墓2座,宋代墓2座,清代墓4座。汉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釉陶器,器类有鼎、盒、壶、瓿、罐 ...

• 科技考古|| 考古学+古DNA+语言学 多学科深度交叉为全面认识东亚古代历史提供新证据

  “泛欧亚语系”(Transeurasian)是指东起太平洋,西至波罗的海、黑海和地中海的地理上相邻的一大批语言,包含了传统的阿尔泰语系,还包含了语言学界仍然系属不明的日语和朝鲜语。自2010年提出以来,语言学家对泛欧亚语系的起源地点、分化时间、以及传播过程一直存在争议。2021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超研究员与德国马普所-人类历史研究所 ...

• 阿富汗艺术资料赏析(合集)

  链接:《阿富汗永恒的历史》  链接:《阿富汗索托拉克考古发掘(插图)》1942年链接:《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遗址保护报告》拉尔,2008年  链接:《巴米扬佛像的未来:理论与实践中的遗产重建》长冈正典,2020年  链接:《巴米扬兴都库什的佛教艺术与文化》克林堡-萨尔特,1989年特  链接:《阿富汗巴米扬考古研究新发现》约瑟夫·哈金,1933年  ...

• 石语梵行 |《犍陀罗的希腊式佛教艺术》Vol.2,1917

~~ END ~~为进一步促进知识发展,人们需要接触相关文献,但如果得不到传播,知识将停留在无形之中。开放获取不仅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还因其能巩固人们的知识并唤醒创造力而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随喜分享 石语梵行 --- 塑美梵行,知艺以行,以行证理 ---致力于开放式分享、介绍、推荐

• 石语梵行 |《巴基斯坦 · 斯瓦特河上游与阿迪亚肯特山地区考之旅》1930年

奥雷尔·斯坦因(1862-1943)斯坦因出生于布达佩斯,他在大学学习梵文和比较语言学,随后完成了旧伊朗和印度学的博士学位。他在英国继续其博士后研究,并在匈牙利的义务兵役期间接受了地理和测绘方面的培训。1887年,斯坦因前往印度,担任拉合尔东方学院校长和旁遮普大学教务长一职。从克什米尔的基地出发,他与一小批雇用人员一起进行了四次远征中国西北 ...

• 石语梵行 |《犍陀罗的希腊式佛教艺术》Vol.1,1905年

~~ END ~~为进一步促进知识发展,人们需要接触相关文献,但如果得不到传播,知识将停留在无形之中。开放获取不仅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还因其能巩固人们的知识并唤醒创造力而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随喜分享 石语梵行 --- 塑美梵行,知艺以行,以行证理 ---致力于开放式分享、介绍、推荐

• 石语梵行 |《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VII.Neue Bildwerke III 新收藏品三;1922年第一版,7册全

《Die Buddhistische spaetantike in mittelasien》直译为《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该书记录了1902年至1914年四支德国探险队在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察工作的成果,以及关于这些成果科学研究的概貌。作者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是著名的突厥学和佛教艺术学者,书中有关新疆佛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论述水准很高,至今仍然是 ...

• 《俄罗斯第一支中国西域考察队1909~1910年报告》1914年

  由奥尔登堡组织的俄罗斯吐鲁番测量队进行的首次测量(1909-1910年)的简要报告。但是,由于该书出版后原本打算发布的正式报告并未出版,所以这是对俄罗斯考察团进行首次调查的唯一报告。第一次调查被定位为侦察调查,以为随后的全面调查做准备,在出发之前,奥尔登堡咨询了完成了对该地区勘探工作的Grünwedel和Perio。除了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之外,奥尔 ...

• 武利华|图像学视野下的汉画像石整体研究

图像学视野下的汉画像石整体研究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图像是通过视觉媒介得以再现的。台湾图像学者陈怀恩说:“图像学研究既然以解释艺术品的意义为目的,那么,凡是历史上任何有意义的视觉或造型表现都可以是图像学研究的对象。”当我们引入了“图像学”的概念以后,图像(image)的意义被放大了,无需考虑其材料、媒质、尺寸和形状,只要它们具 ...

• 石语梵行 |《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VI. Neue Bildwerke II 新收藏品二;1922年第一版,7册全

《Die Buddhistische spaetantike in mittelasien》直译为《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该书记录了1902年至1914年四支德国探险队在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察工作的成果,以及关于这些成果科学研究的概貌。作者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是著名的突厥学和佛教艺术学者,书中有关新疆佛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论述水准很高,至今仍然是 ...

• 石语梵行 |《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V. Neue Bildwerke I 新收藏品一;1922年第一版,7册全

《Die Buddhistische spaetantike in mittelasien》直译为《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该书记录了1902年至1914年四支德国探险队在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察工作的成果,以及关于这些成果科学研究的概貌。作者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是著名的突厥学和佛教艺术学者,书中有关新疆佛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论述水准很高,至今仍然是 ...

• 石语梵行 |《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 IV. Atlas zu den Wandmalereien 壁画图集;7册全

《Die Buddhistische spaetantike in mittelasien》直译为《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该书记录了1902年至1914年四支德国探险队在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察工作的成果,以及关于这些成果科学研究的概貌。作者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是著名的突厥学和佛教艺术学者,书中有关新疆佛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论述水准很高,至今仍然是 ...

• 石语梵行 |《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III. Die Wandmalereien 壁画;1922年第一版,7册全

《Die Buddhistische spaetantike in mittelasien》直译为《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该书记录了1902年至1914年四支德国探险队在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察工作的成果,以及关于这些成果科学研究的概貌。作者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是著名的突厥学和佛教艺术学者,书中有关新疆佛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论述水准很高,至今仍然是 ...

• 石语梵行 |《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II. Die manichäischen Miniaturen 摩尼教残影

《Die Buddhistische spaetantike in mittelasien》直译为《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该书记录了1902年至1914年四支德国探险队在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察工作的成果,以及关于这些成果科学研究的概貌。作者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是著名的突厥学和佛教艺术学者,书中有关新疆佛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论述水准很高,至今仍然是 ...

• 石语梵行 |《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 I. Die Plastik 雕塑;1922年第一版,7册全

《Die Buddhistische spaetantike in mittelasien》直译为《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该书记录了1902年至1914年四支德国探险队在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察工作的成果,以及关于这些成果科学研究的概貌。作者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是著名的突厥学和佛教艺术学者,书中有关新疆佛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论述水准很高,至今仍然是 ...

• 李兆宇:吐鲁番所出《唐果毅高运达等请过所(?)残文书》初探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吐鲁番所出《唐果毅高运达等请过所(?)残文书》初探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证吐鲁番阿斯塔那二九号墓所出《唐果毅高运达等请过所(?)残文书》,初步理清了该文书几种笔迹的先后书写顺序,大致阐明了其与同墓所出《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之间的关联,指出该文书有可能是康纥槎与笃潘等人分离前向官府申请过所文 ...

• 宋建:良渚文化一类常见玉器的定名——冠徽

良渚文化有一类常见玉器的定名不太规范,依据对其形状或功用的不同认识而有多种名称。本文指出了“冠状器”、“梳背”两种不当定名对认识这一大类器物的误导,定名冠徽才是名至实归。良渚文化有一类常见玉器的定名不太规范,依据对其形状或功用的不同认识而有多种名称(图1)。1970年代至80年代前半段,虽然明确了这是良渚文化器物,但是不知其用途,只能 ...

• 王方|汉代舞服的考古学研究

舞蹈是以人类肢体动作作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既是对人类情感的表达,也是对社会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民族,艺术都是一种社会的表现”,舞蹈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它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就已萌芽,并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发展。舞服,即舞蹈服饰的简称,它是舞蹈艺术的重要辅助和道具。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在没有影像技术的历史时期 ...

• 破解敦煌壁画中的域外文明密码——由一场冷门绝学团队项目开题报告会说起

  敦煌壁画中的经典舞姿“反弹琵琶”,其造型源于异域。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考证,“反弹琵琶”形象从异域传播到盛唐长安,再到中唐敦煌,其形象经历了从胡人变成汉人、从男性变为女性的转变。“反弹琵琶”形象的转变过程,正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交融的见证。敦煌第112窟“反弹琵琶”局部 资料图片  “反弹琵琶”形象溯源,是“敦煌壁画外来 ...

• 唐代一直以胖为美?那可不一定……

 什么是“考古”?在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看来,就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在他最近出版的《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中,也记录了很多从考古工作中得来的感悟。近日,齐东方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不少有趣的考古知识。  唐代一直以胖为美?  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齐东方曾去 ...

• 夏鼐:读书人生 马列信念

 夏鼐(1910—1985),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 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  夏鼐主张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及时将碳十四断代法引进中国。其学术研究具有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且治学严谨的特点。1941年回国后先后任职 ...

• 讲座纪要丨刘莉:宴饮与仪式

  2021年11月4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与南京大学现代经学与世界文明研究中心邀请著名考古学家刘莉教授做“宴饮与仪式”讲座。此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成祖明教授主持,以线上的方式进行。  讲座围绕宴饮中的食物与酒展开。刘莉教授首先介绍了食物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食物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也是追求社会地位的一种重要物资。一些人通过举办活 ...

• 多学科深度融合探寻泛欧亚语系起源与分化

  2021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超研究员与德国马普所-人类历史研究所Martine Robbeets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封面文章“Triangulation supports agricultural spread of the Transeurasian languages”。该研究团队通过对98种泛欧亚语言254个基本词汇概念的3193个同源集进行贝叶斯谱系建模分析,重构了泛欧亚语 ...

• 王书林、徐新云、徐怡涛:两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建筑形制演变及区域互动关系研究

两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建筑形制演变及区域互动关系研究 王书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新云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徐怡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本文从两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木构建筑、砖石塔、石刻及墓葬等材料出发,将其分为两浙西路和两浙东路两个区域,提取并整理建筑形制特点,进行建筑形制的分区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区域比较,讨论区域 ...

• 四川崖墓的衰落及相关问题探析

四川崖墓的衰落及相关问题探析郭的非(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摘 要:四川崖墓从两汉之际开始出现,盛于东汉一朝,至汉末三国时期迅速衰落。汉末三国时期崖墓既是当时政治变动、文化交流、墓制革新的历史再现,也成为了巴蜀文化和汉文化冲突融合进程中的重要坐标。关键词:晚期崖墓;衰落;文化变迁崖墓在四川地区是一种数量极多、广泛分布且具有突出特色的墓葬 ...

• 郑炳林 张静怡|西汉敦煌郡的设置和敦煌城的修筑

  注: 原文刊载于《敦煌学辑刊》2021年第2期

• 荣新江| 《敦煌学新论》增订本序

学术研究是累进式的,一个方向研究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达到一个境地,一时间恐怕不容易再进一步,此时不妨换一个领域,做一点其他方面的研究。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到这个领域,或许又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路径,从而又有了新的成果。我的敦煌学研究,也是如此。 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我比较集中地从事敦煌学研究,特别是着力于唐宋之际归义军史的探讨 ...

• 吐送江·依明| 德国西域探险团与德藏回鹘语文献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俄国、法国、德国、芬兰、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探险队在新疆以及甘肃等地进行了多次探险,并带走大量文物和文献。他们盗走的文物和文献馆藏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本文将对德国西域探险团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的考古探险活动以及对盗走的回鹘语文献进行讨论。   注:原文刊载于《敦煌学辑刊》2021年第2期

• 秦桦林|敦煌唐写本《刘子》新识

  摘要:《刘子集校合编》收录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刘子》写卷共8件。但这一搜集数量并不完备,经统计相关写卷可达12件之多。本文在俄藏敦煌文献中又新辨识、比定出《刘子》写卷1件,并指出该唐写本不仅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而且能够与同类中、英公私所藏敦煌写卷进行缀合。     注:原文刊载于《敦煌学辑刊》2021年第2期

• 朱晓峰|西夏观无量寿经变中的音乐史观察

  摘要:榆林窟第3窟主室南壁中部所绘西夏时期观无量寿经变是敦煌石窟中具有鲜明特征和风格的经变画,以音乐视角观察,该经变画所绘乐舞图像既有对前代经变画内容、形式和布局的继承,又有其特殊性的呈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全新乐舞形象的出现,与其他西夏乐舞图像间的一致性以及对西夏音乐史的反映。本文通过对该经变画各类乐舞图像的调查、梳理和考 ...

• 邹飞 高晶晶|涅槃圣地:二十世纪初印度伽西亚佛寺的发掘历程

  摘要:伽西亚遗址,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哥达拉克普尔县西北2.5公里处,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佛陀涅槃的圣地,以著名的涅槃寺和卧佛雕塑著称。1904年伊始,印度考古局对该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活动,发掘了大量的佛教寺院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佛教遗物,为研究佛教艺术在北印度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同时为该遗址作为佛陀涅槃圣地提供了有力 ...

• 朱瑜章|敦煌写本P.2555卷“马云奇诗”考辨

  摘要:学界对敦煌写本P.2555唐人诗集残卷背面13首诗的研究结论众说纷纭,颇不一致。本文经过考辨,认为从内容风格、书写格式、字体大小、作者年龄等方面质疑《怀素师草书歌》后属12首诗为马云奇作的理由不足,进一步确认马云奇为12首诗的作者,马云奇曾入张掖军幕,张掖陷蕃后遭拘系走南线到青海蕃地。研究者囿于“敦煌”“落蕃”的背景,故在诗意解读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