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中原“天下之中”地位的形成

二里头遗址远景图我们说的中原地区主要指西起今陕西关中、东至豫东开封、南至淮河、北至黄河的区域。自二里头王国始,历二里岗王国、殷墟晚商王国、西周王国、秦汉王朝,以至唐宋,中国历代都城与统治的核心区域皆在中原地区。元、明、清时期,国都虽然不在中原地区,但它们都沿袭二里头王国以迄唐宋王朝在中原地区所形成并发展稳固的基本政治礼仪制度、文 ...

• 中国早期玉器科技考古与保护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王荣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8月  印次:1  ISBN:9787309151718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器为研究对象,按照玉器生命史的历程,采用多学科手段,以专题形式关注玉料成器之前的玉材利用、玉器入土埋藏之前的使用和再利用方式、玉器入 ...

• 二里头玉器:钩沉夏史的新视角

  二里头文化玉器是认识夏时期玉器的基础。夏王朝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引导中华古老的玉文化在历经4000多年的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玉器类型与时代特征  目前,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玉器约有120多件,出自16处遗址,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最多,有90多件,其中在二里头遗址的25座墓葬中出土了约60件玉器;另外还有数 ...

• 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北斗坊地点牛、马牙釉质的锶同位素研究

摘要:我们分析了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北斗坊地点的10头牛和19匹马的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相对于蜗牛和附近河水,牛和马的锶同位素比值显著更高,表明牛、马是从遗址以外地区迁入的,且距离超过100公里。不同个体、不同祭祀坑的祭牲锶同位素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秦汉时期血池遗址的祭祀活动有着复杂和高效的社会网络支持。  过去30年中,锶同位 ...

• 《高昌 CHOTSCHO:西域吐鲁番普鲁士远征队第一次重要发掘图录》1913年

大型,极其豪华的目录画册,汇总了由勒·科克(Le Kok)领导的德国吐鲁番探险考察的结果,它包含大量在Hocho(高昌的旧城堡),Bezeklik千佛洞和Turfan地区的Toyuk洞发掘的壁画,雕像和古代文献的照片。这本书之所以宝贵,还由于其中所介绍的艺术品原件,有一半左右都毁于二战之中,特别是本书大部分印版的千佛洞资料,后来因二战期间盟军对柏林的空袭轰炸 ...

• 王心源︱黄花营段汉长城早期玉门关城的空间考古初步研究——兼论斯坦因对于T.XLII.d烽燧作为关口位置的猜测

黄花营段汉长城早期玉门关城的空间考古初步研究——兼论斯坦因对于T.XLII.d烽燧作为关口位置的猜测第一作者简介王心源,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自然地理学、空间考古与数字遗产研究。原文刊登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16—26页。  摘 要 通过采取无损探测的空间考古方法,综合航天、航空以及地面平台对地观测技 ...

• 山西高平汤王头村金代彩绘砖雕墓考古发现与认识

     一、概 况2012年3月初,有网络媒体报道高平市汤王头村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前身)接到山西省文物局的批示后,立即派员前往调查。 墓葬位于高平市城区西南汤王头村一户村民院中,(图一)墓底距现今地表3.80米。据该户村民回忆,古墓发现于1989年,当时正准备铺设院内地面地砖,在用夯地机夯打地面时,发现院子 ...

• 踏寻东方微笑 做好传承担当 ——访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这是诗圣杜甫描写麦积山的诗句。  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始于公元4世纪,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1961年,麦积山石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李禹阶:中国文化特质与独特道路的史前聚落呈现

中国早期历史演进路径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表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在这种历史演进路径中,史前中国的祖先崇拜与社会组织的内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距今6000年左右,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北方等地区,在生存压力下,各地的聚落及聚落群不得不通过内聚化方式强化对外应力。当时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聚落群、团,不仅在聚落面积及内部的功能区 ...

• 穆宏燕:摩尼教经书插图的发展与世俗化转型

来源:《西域研究》2019年第1期摩尼教经书插图的发展与世俗化转型  内容提要  摩尼教在东方的传播以中亚、新疆地区为最盛。中亚是伊朗雅利安人神话传说的汇聚地,中亚粟特人在佛教故事壁画影响下,具有以壁画来表现雅利安人神话传说故事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摩尼教经书插图艺术相结合,使插图从宗教典籍转向文学历史故事和表现世俗生活的享乐,增加了插 ...

• 荷兰代尔夫特蓝陶的中国渊源研究

摘要:代尔夫特蓝陶诞生于17世纪中后期,至今已为荷兰国宝之一。学界对蓝陶的研究多从贸易、烧制、材质等几个方面展开,而对其渊源大多语焉不详。从蓝陶之祖、仿制与创新、文学与艺术的再现三个层面剖析蓝陶的前世今生,探析其多元血统中的中国基因,展现东西方陶瓷文化在代尔夫特的相遇融会,可以说明蓝陶是青花瓷经由丝绸之路跋山涉水、游走天下,与西南 ...

• 一文了解晋城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经验

与抢救性保护的被动方式不同,预防性保护以主动保护的先进理念,从改善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环境入手,采用预防性的保护措施,最终达到避免和减缓藏品损害的目的。预防性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控和评估,配备藏品囊匣和藏品存储柜、珍贵藏品展示柜以及建立预防性保护相关制度和开展病害评估等。晋城博物馆于2008年和2019年,分别开展了两次与 ...

• 看实验考古新方法如何复原青铜时代剑术

    2020年第4期美国《考古学方法与理论杂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发表了一篇以哥廷根大学拉斐尔·赫尔曼为首的项目组用实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欧洲中古时期青铜剑术演化和发展的文章《青铜时代的剑术:来自实验和磨损分析的新见解》。相对于以往的研究,该项目在实验材料选择、样本分析方法等若干方面实现了创新 ...

• 出土漆木器如何保存?科学研究告诉你保湿这样做

目前,北方地区出土半饱水漆木器保护研究多集中在漆皮回软及回帖方面,关于北方地区漆木器出土后的保湿研究相对较少。考古工作者往往建议在漆木器四周衬垫具有相当含水量的脱脂棉或柔软的纸张,之后将其封入塑料袋中。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漆木器,胎体已腐朽,仅存一层漆皮,漆皮表面的土剔除后,在外界气候影响下漆皮瞬时就开裂卷曲,文保人员采 ...

• 201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基本建设收费停滞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科研人员们积极主动地申报与各自研究课题相关的发掘或调查项目,今年承担的主动性课题有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重大考古项目“河套地区史前 聚落与社会研究”、“阴山北麓乌兰察布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探索与研究”、“长城地带鲜卑墓葬研究”等。此外,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 陈胜前:多元文明融合基础上兴起的三代文明

关于文明起源,当代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模式,大抵可以归纳为商路、生产、战争、水利、仪式等。比如说商路型文明,即在贸易过程中兴起的文明,典型的如古希腊文明、西非的马里和桑海等。古希腊文明兴起于爱琴海地区,海洋贸易频繁。对社会成员而言,不是贸易本身多么重要,而是谁能控制从远方得来的东西至关重要。至于生产型文明,以食物生 ...

• [匈]毕丽兰、[德]孔扎克-纳格主编:《高昌遗珍: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木构建筑寻踪》出版

作者: 毕丽兰 孔扎克-纳格 主编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标题: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木构建筑寻踪译者: 刘韬 译,方笑天、王倩 审校出版年: 2021-4页数: 250装帧: 精装ISBN: 9787532597383”高昌故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绿洲城市。一百年前,世界各国探险队竞相对城址展开发掘。一大批中世纪早期木构件被德国吐鲁番探险队(1902-1914年)带至柏林,使其幸免 ...

• 段锐超:西安西魏《辛术墓志》考释——兼论北朝陇西辛氏之一支的流移与发展

本文原刊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2期。感谢段锐超先生授权发布。编辑:刘艺颖  

• 《莲花光辉 · 克罗诺斯收藏的印度和东南亚艺术》电子版免费下载

  克罗诺斯(Kronos)收藏的印度和东南亚艺术,形成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但在该领域仍具有一定典范。这些物品既美丽又独特,提高了我们对它们所代表的亚洲文明的认识。此二维码为本篇内容下载链接文末提供大都会其它书籍电子版下载链接【 相关链接 】走进大都会博物馆-流失海外中国文物(一)佛光魅影-大都会中国馆藏造像(上)佛光魅影-大都会中国馆藏 ...

• 中国宝塔研究开山扛鼎之作:早梁思成、林徽因20年

   恩斯特·伯施曼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年3月  中国塔建筑,欧洲人习惯称之为宝塔,需专辟领地全面阐述。究其直接原因在于人们将其列入不同的建筑类别,并视为优秀的艺术品和宗教文物,以品别其中的兴味。自1909年考察中国建筑归来,我便着手从事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研究工作。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宝塔都格外吸引着我的注意力 ...

• 古代中亚的佛教艺术·第1卷:雕像

  Record of items collected by the four German expeditions to Central Asia. The German expeditions were organized between 1902 and 1914. The first expedition was led by Albert Grünwedel, a specialist

• 古代中亚的佛教艺术·第3卷:壁画

Record of items collected by the four German expeditions to Central Asia. The German expeditions were organized between 1902 and 1914. The first expedition was led by Albert Grünwedel, a specialist in

• 古代中亚的佛教艺术·第2卷:摩尼教的缩影

Record of items collected by the four German expeditions to Central Asia. The German expeditions were organized between 1902 and 1914. The first expedition was led by Albert Grünwedel, a specialist in

• 古代中亚的佛教艺术·第4卷:壁画注释

Record of items collected by the four German expeditions to Central Asia. The German expeditions were organized between 1902 and 1914. The first expedition was led by Albert Grünwedel, a specialist in

• 《吐鲁番古代艺术珍品》电子版免费下载

  A magnificent broadsheet catalogue containing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German Turfan Expedition (1904-1905) led by Le Coq. Contains a wealth of photographs of wall paintings, statues and ancient do

• 王迪:一件西周早期青铜钺上“鸟蛇相斗”主题纹饰的辨识及相关问题讨论

摘要:在宝鸡国墓地的竹园沟墓地西周早期十三号墓(M13)中发现一件青铜质的人头銎内钺。本文认为该钺本部和内部的纹饰是一体的,纹饰主题应是“鸟蛇相斗”。进而判断邢台葛家庄出土的另一件西周时期钺的纹饰主题与之相同,从而把葛家庄铜钺的年代精确到西周早期,两钺可能来自同一作坊。本文的讨论为鸟蛇相斗纹饰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竹园沟 ...

• 修旧如旧?古建筑修复中的几个问题

最近,部分专家学者对文物修复中的“修旧如旧”原则,做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也有一些争论。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业内对文物修复遵循的原则各有自己的看法,具体文物属性不同,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提出文物古建筑修复过程中会遇到的几个问题,并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文物古建筑应该修复到的时代  我 ...

• 深度|关于明鲁王墓文物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

20世纪50至70年代,位于山东兖州、邹城一带的明鲁藩王墓园相继面世,其中地处邹城境内的明鲁荒王朱檀墓,由省级文物部门于1970年至1971年组织力量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各类器物1116件(套)。明鲁荒王墓是明代第一个为亲王营建的墓葬,对明代亲王墓园创制、丧制确定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邹 ...

• 石涛历史地位变迁考:从“名不出扬州”到“石涛热”的形成

石涛在清代画坛的地位如何,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石涛在清代即已享有盛誉;一种说法认为,石涛在清代并无太大影响。本文从多种著录文献材料中追索石涛历史地位的变迁情况,总结得出18世纪中叶以前,石涛的社会影响主要限于扬州;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士大夫中影响扩大;19世纪中叶以后,其影响已走向藏家,有超越“四王”与八大的趋势; ...

• 甘肃省基本建设考古报告集(一)

基本信息:编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7381内容简介:  本次结集出版的14篇简报,时代上以甘肃省已经发掘的魏晋时期遗址、墓葬为主,兼收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发掘项目,共同组成本书。目录序言壹 岷县维新乡坪上遗址发掘简报贰 兰州市红古区下旋子遗址发掘 ...

• 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

基本信息:主编:王春法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569935912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系统展现了周代古芮国的历史风貌和周王朝恢宏的分封制度,揭示了这些区域文 ...

• 红山文化玉器内涵的新认识

------------------------------------------------------------------------全文阅读红山文化玉器内涵的新认识(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1年第1期)

• 凤翔血池遗址北斗坊马牲饲养方式及相关问题

------------------------------------------------------------------------全文阅读凤翔血池遗址北斗坊马牲饲养方式及相关问题(作者:陈相龙 袁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苗苗 陈爱东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梦菲 左豪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马颖 北京科技大学;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6期)

• 湖南考古辑刊(第15集)

  基本信息:  编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1月  印次:1  ISBN:9787030679222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6篇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和12篇研究论文(含1篇访谈录)。报告内容涵盖千家坪遗址、鲁家山遗址、唐林遗址H42、九牯洞遗址、五里坪汉墓、五里牌东汉墓等考古新 ...

• 中国考古百年 | 李新伟:仰韶遗址发掘和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安特生在1934年出版的《黄土的儿女》第五章提到,他第一次到渑池是1918年。第五章的题目为“龙和龙骨矿”,当时他的兴趣是中国民间被称作“龙骨”的古生物化石。生物进化论是那个时代的显学,欧洲学者们翘首期盼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标本。1919年瑞典成立了资助安特生在中国工作的“中国委员会”,主要目标正是收集中国的古生物标本。当年11月,第一批82箱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 从何尊铭看“中国”观念的演变

何尊是西周初年周成王五年的一件重要器物,不仅记载了成王五年洛邑建成后初迁东都洛邑的重要事件,还追忆了周武王去世前修建东都的遗愿,同时记述了周成王对姬姓宗室小子的训诫之语。  何尊铭说:“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是说武王克商后向上天祷告:我大概应该居住在这天下之中的国都,从这里治理天下 ...

• 汉代中小型墓葬的排水沟及相关问题(上)

【关键词】汉代;中小型墓葬;排水设施   【摘 要】汉代,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墓葬有排水设施,既有墓外排水沟,也有由墓室内向外延伸的排水沟,每一类又包括多种不同形式。排水沟的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使用时代贯穿两汉,不同时期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对应墓主的身份等级多样,但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砌筑方式较为多 ...

• 汉代中小型墓葬的排水沟及相关问题(下)

【关键词】汉代;中小型墓葬;排水设施 【摘 要】汉代,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墓葬有排水设施,既有墓外排水沟,也有由墓室内向外延伸的排水沟,每一类又包括多种不同形式。排水沟的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使用时代贯穿两汉,不同时期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对应墓主的身份等级多样,但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砌筑方式较为多样, ...

•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北魏至隋唐时期纪年石刻造像风格分析(下)

【关键词】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北魏至隋唐时期;纪年石刻造像 【摘 要】曲阳修德寺遗址于1953—1954年出土2200余件北魏至隋唐时期石刻造像,其中有纪年刻铭的计247件,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今河北博物院。在对河北博物院收藏的28件典型纪年造像作重点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故宫已公布造像中88件有纪 ...

•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北魏至隋唐时期纪年石刻造像风格分析(上)

   【关键词】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北魏至隋唐时期;纪年石刻造像    【摘 要】曲阳修德寺遗址于1953—1954年出土2200余件北魏至隋唐时期石刻造像,其中有纪年刻铭的计247件,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今河北博物院。在对河北博物院收藏的28件典型纪年造像作重点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故宫已公布造像 ...

• 廊坊大城县燕南长城2018年发掘简报

  廊坊大城县燕南长城2018年发掘简报【关键词】河北大城县;燕南长城;防洪堤;战国晚期【摘 要】2018年6月至8月,为配合津石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大城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廊坊市大城县工程区域内的东段燕南长城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此次发掘,对燕南长城的修建方式有了准确了解,验证了以往燕南长城 ...

• 河北出土汉代熏炉研究

河北出土汉代熏炉研究夏素颖【关键词】河北;汉代熏炉;熏香习俗;社会信仰  【摘 要】到目前为止,河北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完整汉代熏炉共有34件,根据形制特征可分为普通型熏炉和博山炉两类,具体又可分为若干型式。根据熏炉的时代及类型学分析结果,河北地区出土汉代熏炉的发展可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四个阶段。其 ...

• 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相关问题探讨

引 言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2004年4月至2009年1月,南京博物院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揭露面积9505平方米,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西周、东周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年代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200~4500年576。该时期遗存大致可分为两区,东区为居住区,西区为墓葬区,两区共发现139座墓葬,包括3 ...

• 杨富学 包朗 | 霞浦摩尼教文献《摩尼光佛》与敦煌文献之关系

  一、概说自2008年10月以来,在北宋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1003~1059年)第29代裔孙林鋆先生的主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专家学者金泽、黄夏年、郑筱筠、陈进国等亲临福建霞浦进行学术考察,在霞浦县有关部门等的帮助支持下,并积极发动宗亲和乡贤查找相关线索和各类资料,先后在福建省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量宋元明清以来的摩尼教文 ...

• 中亚超级大旱推迟了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

Science Bulletin 2021年第6期发表题为:“Megadrought and cultural exchange along the proto-Silk Road”的封面文章,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担任第一和通讯作者撰写。合作者来自兰州大学、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等国内外十余家单位。。  该项研究基于来自

• 孟昭锋、王元林《隋唐五代十国海上丝绸之路史》出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2020-7  页数:212  定价:68.00元  装帧:精装  系列:海上丝绸之路断代史研究丛书  ISBN:9787519276461  作者简介: 孟昭锋,1984年出生,山东新泰人,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毕业,主要研究历史文化与社会地理。王元林,陕西大荔人。历史学博士、教授。1993-199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 ...

• 张光直:古代世界的商文明

古代世界的商文明张光直 研究古代史的学者,对人类一般社会进化法则的概括,从前总是立足于西方文明的历史,不过他们现在很少这样做了。为此,我们感谢新大陆的史前学家,是他们在过去的百年里向人们证明:东半球的人类在与西方文明隔绝的状态下,取得了高度的文化成就;对人类一般进化法则的研究,必须对不止一个的人文构成分别加以检讨。因此之故, ...

• 镇江营文化的发现和认识(下)

镇江营文化的发现和认识(下)镇江营文化的文化特征从上文的分析可知,镇江营文化是一支分布于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以河北平原为腹地的前仰韶文化遗存,它大体上与北辛文化早期处于同一时期,距今约7000年左右。镇江营文化早期主要蜷缩于燕山南麓的北京一带,分布范围较小;中期开始南下,伸入河北平原中部,分布范围有了明显增加;到了晚期,分布范围更 ...

• 镇江营文化的发现和认识(上)

镇江营文化的发现和认识(上) 镇江营文化因镇江营遗址而得名。镇江营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上,拒马河从这里穿流而过。从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划分来看,这里处于以燕山南北为重心的长城地带(燕山南麓)和以晋豫陕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华北平原西北隅)之间,兼备了南北东西邻近地区史前文化的多元内涵。镇江营遗址发 ...

• 宁乡炭河里周城考

序论沩河是湘江的支流之一,以洞庭湖南边的沩山为水源地,向东流至长沙市区北注入湘江。宁乡市位于沩河上游,是今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县级市。从宁乡乘车出发,沿着沩河向西南方向上溯,大约一个小时车程后,路南的沩河变为其支流黄材河时,可以抵达属于宁乡市的黄材镇(图一)。20世纪初至1950年代,黄材镇一带陆续出土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1970年代,这批 ...

• 越南海阳省菊浦遗址出土的 “万岁”瓦当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越南菊浦遗址;“万岁”瓦当;东汉至三国时期;交趾郡;县治【摘 要】越南海阳省博物馆共收藏了8件菊浦遗址出土的“万岁”瓦当,根据当面文字的排列方式,可分为A、B两型。对比可知,其与越南北宁省陇溪城址出土的部分“万岁”瓦当形制相同,年代应相近,为东汉至三国时期。由于陇溪城址和我国南方地区出土“万岁”瓦当且附近有大型墓葬群的6处遗 ...

• 河北抚宁邴各庄东汉墓地相关问题探讨(下)

【关键词】河北抚宁;邴各庄东汉墓地;家族墓地;墓垣;墓祭设施【摘 要】河北抚宁邴各庄东汉墓地发现、发掘墓葬6座,分布集中,另有石砌遗存和砖砌遗迹。该墓地为一处经规划的家族墓地,M1位置在最北侧,其他墓葬以 M1为核心进行布局和墓位的安排。石砌遗存面积较大,但仅围绕M1,其他墓葬基本都在其外,加之砌建的石材规格较小,该遗存为M1墓垣的可能性 ...

•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关键词】古代手制陶器;泥片缝隙;泥条缝隙;成型方法【摘 要】将考察实物、(模拟实验的)实践经验、理性思维融为一体,可以得出结论: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与制陶者手捏泥片的行为有直接关系,泥条缝隙与制陶者手捏泥条的行为有直接关系,因此都属于痕迹范畴;泥片缝隙是泥片贴筑法成型的直接证据,泥条缝隙是泥条筑成法成型的直接证据,都相当重要。 ...

• 河北抚宁邴各庄东汉墓地相关问题探讨(上)

【关键词】河北抚宁;邴各庄东汉墓地;家族墓地;墓垣;墓祭设施【摘 要】河北抚宁邴各庄东汉墓地发现、发掘墓葬6座,分布集中,另有石砌遗存和砖砌遗迹。该墓地为一处经规划的家族墓地,M1位置在最北侧,其他墓葬以M1为核心进行布局和墓位的安排。石砌遗存面积较大,但仅围绕M1,其他墓葬基本都在其外,加之砌建的石材规格较小,该遗存为M1墓垣的可能性 ...

• 试论中国早期都邑宫城宗庙核心区高级贵族墓葬墓主的身份

关键词都邑宫城宗庙核心区墓葬;王室成员;宗庙规划与营建;神权与王权摘 要二里头、郑州商城及殷墟等早期王国都邑宫城宗庙核心区内的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墓主有可能是重要的王室成员,可能是各自宗庙区最早的规划和营建者,也是各自宗庙区初始的使用者。此种礼俗表明早期王国时期神权依然与王权紧密结合。西周以降,随着走出神权时代的进程 ...

• 牛河梁N16M4出土玉人性别与功能考辨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玉人;男性;祖先神;“王权”【摘 要】牛河梁遗址N16M4出土玉人的身体下部为模拟男根形状,因此该玉人为男性形象。玉人是牛河梁人祭祀的男性祖神,且是后世祭祀祖先时所供奉“神主”的雏形。用玉雕刻祖神证明红山人已经产生“玉德”观念,是玉礼制产生的体现。玉人的出现说明在红山文化后期,族权、神权逐渐向权势人物集中,社会 ...

• 从出土钱范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铸钱工艺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钱范;铸钱工艺【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铸钱工艺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遗留下了种类丰富的钱范,有平板竖式铜母范、平板竖式石子范、叠铸铜母范、叠铸泥子范等,通过对钱范的研究,可以确定这一时期的铸钱工艺既有平板竖式铸钱法,也有叠铸钱法,并在北朝晚期孕育出了新的铸钱工艺——翻砂铸钱法,而翻砂铸钱法在北朝的出现 ...

• 安徽青阳“光和二年”铜镜铭文校释

【关键词】光和二年;铜镜;广汉西蜀;师封侯【摘 要】安徽省青阳县博物馆收藏有一枚东汉“光和二年”铜镜。该镜不仅有确切的铸造年代和铸造机构,而且其铭文“师封侯”为目前首见,既为汉镜的形制演变、地域特征等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器,又为汉镜铭文内涵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新材料。2010年,安徽省青阳县博物馆在本县蓉城镇征集到一枚东汉“光和二年”铜 ...

• 河北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勘察简报(下)

摘 要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位于正定古城内开元寺的南侧,是一处跨越晚唐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城市遗址。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遗址展开考古勘察工作,发现了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晚唐五代城墙系统和唐宋至明清时期居民生活系统三个遗存系统,还出土了众多的珍贵文物。这一发现为研究正定古城布局和功能变迁,探讨唐宋以来华北平原城市历史 ...

• 河北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勘察简报(上)

摘 要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位于正定古城内开元寺的南侧,是一处跨越晚唐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城市遗址。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遗址展开考古勘察工作,发现了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晚唐五代城墙系统和唐宋至明清时期居民生活系统三个遗存系统,还出土了众多的珍贵文物。这一发现为研究正定古城布局和功能变迁,探讨唐宋以来华北平原城市历史 ...

• 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元代水池发掘简报

老鼓楼衙署遗址行政隶属于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街道办事处巴县衙门片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围绕的半岛之上,背依金碧山,面朝长江,中心地理坐标北纬29°33′13″,东经106°34′46″,高程约235米(图一)。2010年4月~2013年1月,为配合城市工程建设,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其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其中,在遗址Ⅱ区

• 考古探索|江苏省扬州市经九路元墓M17发掘简报

内容提要:2018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扬州市拟建的经九路建设用地范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M17为双室砖壁石顶墓,墓室曾遭盗掘,残存遗物以瓷器为主。这些瓷器显示了元代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为了解元代扬州与周边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和研究扬州地区元代墓葬形制、葬俗、社会生活等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M17位于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蒋巷村前 ...

• 江苏泰州宋代涵洞发掘简报

2006年8月22日,在泰州市凤城河风景区内的望海楼重建工地上发现了一段古代涵洞(图一),在接到施工单位的报告后,泰州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对该涵洞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发掘,共发现有城墙、涵洞、灰坑、墓葬、红烧土层等遗迹,出土了一批汉代、五代、宋、明时期的陶瓷器和擂球,对涵洞的年代初步判断为宋代,南段修建 ...

• 古代中国与印度何时开始发生关系丨杨巨平

古代中国与印度何时开始发生关系,又通过何种方式发生关系,确实是个老问题。季羡林先生曾对此做过比较详密的考证。根据他的考证,至少在孔雀王朝建立时,专指中国的“Cina”(脂那、支那)和“中国丝”之意的复合词——cinapatta已经在印度出现。①可见在公元前4世纪与前3世纪之交,中国及其特产“丝”已经被印度人所知晓。但中国方面对印度的了解始于何时 ...

•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部分金器的初步研究

自2014 年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国家文物局,对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进行发掘清理,集中出土了大量金器,包括金饼385枚、马蹄金48 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其中,主椁室西室北部出土金饼189枚、马蹄金15 枚、麟趾金10 枚,外棺与内棺间头箱出土金饼96 枚、马蹄金33 枚、麟趾金15 枚、金板20 块,内棺底部出土金饼100 枚。为更好地研究与保护海昏侯刘 ...

• 朱乃诚:论牙璋的年代及反映的夏史痕迹

摘要:牙璋是夏代、夏王朝、夏部族使用的一种特殊的玉器。目前在近40个地点发现的牙璋,埋藏年代大致在公元前1850~前476年之间。其中,制作年代最早、形制最为原始的牙璋是中原地区的新砦期牙璋。中原以外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制作的牙璋,大多是在公元前1600~前1530年前后从中原地区传播出去的,这可能与夏王朝灭亡前后以及与“夏社”被铲除前后的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 袁广阔:文明曙光——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境内的黄河两岸,距今约9000—7000年,因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我国学者确切认识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的肇始。  发达的生业经济。裴李岗文化拥有发达的农业。诸多遗址内都出土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不仅数量多,加工技术更令人惊叹。其中磨光石镰,形制与现代镰刀相 ...

• 周永卫、钟炜《秦汉魏晋南北朝海上丝绸之路史》出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年:2020-7页数:285定价:98.00元装帧:精装系列:海上丝绸之路断代史研究丛书ISBN:9787519276454作者简介: 周永卫,198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西北大学历史系硕士,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岭南历史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海上丝路的 ...

• 梁思成诞辰120年:再回首先生的建筑遗产保护观

2021年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901-1972)诞辰双甲子,无论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自强与自信角度,还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在20世纪就拥有了国际水准的建筑大家,在学界与社会广度开展学习梁思成的建筑文化思想都具有价值,特别是梳理他有世界遗产眼光的建筑遗产传承与保护理论更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能从新与旧的城市更新大视角去体味如何建构全 ...

• 石语梵行 | 《西域考古图谱》上下册,1915年

  1902年から1914年まで三回にわたって行われた大谷探検隊の将来品のうち、主要なもの690余種を収めた図録。大谷探検隊は、浄土真宗本願寺派第 22代門主であった大谷光瑞が、仏教東漸の遺跡としての中央アジア探検のために行った。第1回(1902-04)は大谷光瑞が英国から日本への帰国の途次に西域の聖地を歴訪し、その後、第2回探検(1908-09)では橘瑞超 ...

• “拜师”陶瓷大家汪庆正学习鉴定的那些往事

汪庆正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博专家,也是古陶瓷界赫赫有名的学者,今年是其诞辰九十周年。1984年,陈克伦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文博方向研究生,汪庆正作为其文物鉴定方面的导师开始指导其古陶瓷的学习。本文追忆了陈克伦跟随汪庆正先生学习陶瓷鉴定往事。我在1990年10月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但是汪庆正先生指导我认识古陶瓷则始于1985年。1984年9月,我从工作的 ...

• 傅熹年:纪念翁万戈先生

旅美知名鉴赏家、收藏家翁万戈先生于去年底在美国(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12月9日)辞世,享年102岁。本文为古建筑史专家、文博学者傅熹年先生纪念翁万戈先生文章。翁万戈翁万戈先生祖籍江苏常熟,是晚清名臣翁同龢的五世孙,他传承了翁氏的六世收藏,成为重要的中国古代书画和古籍的收藏家。1948年翁万戈先生携之赴美,成为旅美的重要中国古代文物的鉴赏家和 ...

• 中国考古百年|张光直先生与中国台湾史前史研究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辰百年,也是知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1931年4月15日—2001年1月3日)逝世廿周年。张先生学贯中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明起源的理论,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实际上,张先生不仅在中华文明起源上大有建树,而且对中国台湾地区史前史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内研究甲骨文,1980年(图片为编者所加) ...

• 中国考古百年|从吴王子光戟等考古文物重看吴、楚、曾

在春秋风云中,吴、楚、随(曾)三国演绎了诸多令后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物,都印证了三国沙场角逐的复杂场面。近期,正在苏州吴中博物馆展出的“穆穆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呈现了湖北随州、枣阳等地出土的历代曾侯青铜器116件,勾勒出曾国从周初始封屏卫周朝,到战国中晚期被楚所灭,约700年间的历史画卷。本文则从考古发现 ...

• 马衡: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号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人,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北京大学图书部主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特别讲师、西泠印社社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  马衡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他的治学一方面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训诂考据、实事求是的朴学传统,另一方面 ...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山西北白鹅墓地出土铜盒最新研究成果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发现距今2700多年的女性化妆品盒引发海内外关注。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对该化妆品盒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在化妆品盒内检出美白类的化妆品残留物。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的化妆品盒。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文物机构对垣曲北白鹅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两周之际高等级墓葬9座 ...

• 宿白集:宿白讲稿(下)

基本信息:作者:宿白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1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3月印次:1ISBN:9787108068286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三种讲稿,系8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初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开课授业而编写,晚年整理成书刊行。《中国古建筑考古》,宿白最早将古代建筑纳入考古学领域,注重古建筑的断年分期、分区和类型。他明确 ...

• 在宗教与世俗之间:从新出吐鲁番文书看高昌国僧尼的社会角色

【作者简介】姚崇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摘要】本文以新出吐鲁番文书《道翼遗书》为中心,结合其他文书资料,探讨了高昌国的僧俗关系及高昌国僧众的社会角色。结论认为,高昌国的僧俗关系应当是互利共存关系,僧俗两界的利益得到有机的协调。由于高昌国僧尼基本没有脱离世俗亲缘关系的纽带,所以高昌国僧尼的社会身份是双重的。因而高昌国僧尼的社会 ...

• 广元唐代石窟造像题材二题

【作者简介】姚崇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摘要】本文讨论了广元唐代石窟造像中的释迦多宝造像和文殊菩萨造像。前者大体属于开元后期至天宝前期的作品,后者的年代约当中、晚唐时期。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这些时代特点所凸显的,正是广元唐代石窟造像与唐代两京地区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广元的释迦多宝造像可能是盛唐时期京师地区天台宗中兴影响下 ...

• 试论广元、巴中两地石窟造像的关系——兼论巴中与敦煌之间的古代交通

【作者简介】姚崇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摘要】广元、巴中两地石窟造像在题材布局、窟龛形制等方面多有相似,但是两地造像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重点讨论了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认为传播路径的不同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这提示我们在考察四川地区的石窟造像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它们的传播路径。【关键词】广元;巴中;石窟造像;异同;传 ...

• 濮仲远 : 唐代凉州《大云碑》与首任河西节度使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3期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明代重刻唐《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认为:景云元年(710)始任河西节度使的是凉州都督司马逸客,非贺拔延嗣;司马逸客活跃于武周和唐中宗时期,曾参与702年征讨突厥默啜和710年唐朝对后突厥汗国的军事行动;任河西节度使期间,其通过主持修缮凉州大云寺,获取赤水军等军镇的支持,以达到对地方社会控 ...

• 钟 焓:10~13世纪作为“秦—契丹”组成部分的天山北路与吐鲁番之地——以非汉文史料的记载为中心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3期内容提要  作为空间地理概念的“中国”一词在西域—中亚的非汉文史料中多被表述为“秦—契丹”。不少国外学者以为其在地域上仅仅涵盖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内地(China Proper),并不包括历史上的今新疆地区,进而衍生出只有在18世纪中期经历了清朝对于准噶尔部的“征服”及其统治以后,新疆广大地区才成为中国一部分的观 ...

• 韩香:中西亚印章及艺术的东传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2期中西亚印章及艺术的东传  内容提要自秦汉以来,汉式印章发展成熟并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用印制度,但西式印章尤其是中西亚印章及艺术风格还是沿丝绸之路传播到东方中国,中古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多有遗存。本文主要根据东西方文物考古资料,探讨中西亚即波斯、犍陀罗等地的印章文化等对中古中国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古 ...

• 马晓林 [俄]彼加列夫: 从新出土钱币看中国文化在金帐汗国的传播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2期从新出土钱币看中国文化在金帐汗国的传播  内容提要  考古出土钱币,是研究金帐汗国及其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近二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重新勘定了金帐汗国两座都城旧萨莱、新萨莱的遗址。本文刊布了伏尔加河下游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遗址(旧萨莱)发现的一枚“青驹”打马格钱,以及谢里季连诺耶遗址(新萨莱)发现 ...

• 陈春晓:中古于阗玉石的西传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2期中古于阗玉石的西传  内容提要  玉,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涵义和地位。玉石及其制品的外输带动了中华玉石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于阗玉石自上古时代就开始输入伊朗地区,被用于制作刀剑配件、带饰、戒指、杯碗等物件。中古时代以来,亚洲大陆上次第西迁的游牧部族将东方的玉石文化传至伊朗。波斯、阿拉伯语文献记载了有关 ...

• 代表委员专访 | 苏伯民代表: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深耕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多年,深知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更好地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苏伯民告诉记者,今年他将提交“关于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苏伯民说,总书记多次强调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特别 ...

• 代表委员专访 | 马萧林委员: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员作用

据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了解,我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35.6万余处,且多处于荒郊野外、人迹罕至,文物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为妥善解决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与力量不足的矛盾,一些地区率先探索,建立文物保护员制度,并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措施办法。马萧林举例说,山西省出台《 ...

• 中国考古学家的危机在于偏重外在而忽视了自身的视角

  【编者按】日前,一篇名为《中国考古学家的危机》的文章在微信平台发布后,受到了考古学人的广泛转载和讨论。编者联系到文章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他表示此文有不少争议,他又作一文作为补充,以期减少读者的误解。经授权,澎湃新闻将两文一并刊发。本文原题《中国考古学:内与外的视角》,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如果我 ...

• 宿白集:宿白讲稿(上)

  基本信息:  作者:宿白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3月  印次:1  ISBN:9787108066374  内容简介:  本书收讲稿三种,均为80年代前期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开课授业编撰的讲稿,晚年整理成书刊行。三部讲稿凝聚了他在佛教考古、佛教文献以及考古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 ...

• 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出土木材鉴定与相关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出土的11件木材、木炭样品的鉴定,认为这些木材、木炭属于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桑属(Morus sp.)和2种竹亚科(Bambusoideae)的竹子。车马器铜帽内的木材是青檀和竹子;祭祀坑四壁的木材为侧柏;祭祀坑开口处的木炭为桑木。首次了解了秦汉时期祭祀遗址在木材利

• 学术研究|| 韩茂莉: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从历史地理视角研究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与考古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不仅关注人类的文明进程,且将重点放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扰动程度上。一些研究提出西辽河流域红山与夏家店下层两个文化期聚落密度有超过当代聚落密度的趋势,实际上这正是在思考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成果,本节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

• 代表委员专访 | 袁靖委员:建设文化遗产领域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科技基础条件是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焦点,近年来,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积极推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形成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30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近年来十分关注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相比之下,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明显落后。但文化 ...

• 代表委员专访 | 贺云翱委员: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物的保护

“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物保护,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文化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典型标识。    2019年7月, ...

• 中国考古百年 | 考古所见的史前台湾——对张光直先生台湾史前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辰百年,也是著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逝世廿周年。张先生学贯中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明起源的理论,如“相互作用圈”、“连续-断裂文明起源二元说”等,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实际上,张先生不仅在中华文明起源上大有建树,而且对台湾史前史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结合其“相互作用圈”模型,分析新石器时代中 ...

• 常怀颖:从随葬陶器看殷墟以外的晚商“族墓地”

摘要:晚商殷墟以外趋向遵循商系丧葬礼仪的族墓地,随葬主体器物有差异。以陶鬲或陶簋作为随葬陶器中心,是目前可知的两种常见选择。不同族墓地内陶器组合复杂程度与墓地的等级、人群存在直接关联。晚商时期不同人群共用墓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心由血缘关系逐渐转向地缘关系的反映,也应该是周代“邦墓”的源头。在商王朝控制能力的边缘地带,随葬陶器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 孙波:中国文化精神内核与世俗社会模式之奠定

新石器时代从距今万年左右,到二里头时代之前,历时六七千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十分显著,尤以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之间最为典型。    仰韶时代宗教氛围浓厚    强烈的血缘色彩几乎是所有仰韶时代文化的共同特征。而其宗教气氛,在我们的印象中则主要还是红山、良渚、凌家滩、 ...

• 河南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M19、M20发掘简报

河南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M19、M20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摘要: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19、M20处于墓地中部,两墓并列。M19出土铜、玉、陶等随葬器物共232件,M20出土铜、玉等随葬器物75件。根据墓葬位置关系、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等分析,可推测M19、M20为夫 ...

• 江西南昌市湾里区凯旋湾小区东汉墓发掘简报

江西南昌市湾里区凯旋湾小区东汉墓发掘简报胡振, 田庄, 赵德林, 周志军  【作者机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南昌市博物馆  【来 源】《南方文物》 2014年第4期 P20-24页  【关 键 词】置业公司 东汉墓 湾里区 发掘简报 防爆电机 底径 弦纹 西荣 鼓腹 瓷罐  【摘 要】2013年3月初,江西荣硕置业公司在南昌市湾里区开发建设凯旋湾小区( ...

• 从洹北商城到殷墟商邑: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嬗变

洹北商城与殷墟遗址分别位于河南安阳市的北部、西北部,是分属于商代中、晚期的两座都城遗址。两者在空间上相连,时代上前后衔接,但总体布局差别明显。总体看,洹北商城为矩形、有外郭城垣;殷墟遗址则大致为横向的椭圆形,没有外郭城垣,各自具有鲜明特点,显示两者的规划和建设具有不同模式和风格。两者间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差别,令人深思。洹北商城与殷 ...

• 都兰热水南岸吐蕃三号墓鹿与鹰文化内涵的解读

1982年,青海省考古队在青海都兰县热水血渭草场发现了一处庞大的吐蕃墓群。这一发现在20 世纪90年代中期曾被列入“ 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7月至9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血渭草场热水沟南 岸发掘了四座被盗过的吐蕃大、中型墓葬,四座墓的发掘报告以《都兰吐蕃墓》为书名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