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汉文敦煌遗书题名索引

近日, “‘一带一路’文献整理与研究”系列成果之一《汉文敦煌遗书题名索引》(上下册)出版问世。本书由古籍馆敦煌文献组青年馆员刘毅超编,汇集英、法、中、俄及海内外散藏敦煌遗书,抽取题名与编号,以汉语拼音顺序排列,编制索引。书籍收录敦煌遗书5.7万件,涉及海内外150余家单位及个人所藏。全书分为正编与附录两部分,正编即汉文敦煌遗书的题名索 ...

• 基督教与世俗主义:“古代”与“基督教”的历史性“时刻”

与其他文化一样,西方文化的基础是一些共通的信念。但与其他大多数文化不同,西方信念将平等的理念摆在了优先位置。对平等的偏爱是一种前提,排除了持久的地位不平等以及任何个人或团体的权威主义。对平等的偏爱构成了世俗国家和自然权利理念的基础。因此,自由主义传统唯一承认的天赋权利,就是个体的自由。其中,基督教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人们大多不 ...

• 胡耀飞 | 关于黄巢之死的历史书写——从英藏敦煌S.2589号文书出发的探讨

前言黄巢之死宣告了长达十年的王黄之乱的结束,但关于黄巢之死这一事件本身,不仅传世文献记载了一些相关传说,学界也有许多不同看法①。不过相对来说,诸家观点所使用的材料,并不太多。传世史料外,学者多提及英藏敦煌S.2589号文书。除了黄巢之死,这件文书还涉及到另一位黄巢集团重要成员尚让的下落。对此文书的相关研究,2009年前的可参见《英藏法藏敦 ...

• 【敦煌与中外关系】杨富学 王庆昱|新见唐安西都护李道师墓志考释 ——兼考补四任安西都护

新见唐安西都护李道师墓志考释——兼考补四任安西都护 杨富学 王庆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甘肃兰州,730030;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原刊《西夏研究》2020年第3期,第103—107页摘要:新见唐李道师墓志记载志主出身于隋末割据势力,原本姓郭,唐初归顺被赐姓李氏。其父李(郭)子和在《旧唐书》有传,属于唐初功臣家庭。 ...

• 霍巍:我的西藏考古30年

  考古的魅力是什么?也许就在于科学的发掘与严谨的考证,让一个个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人物与事件,跨越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年,倏地来到你我跟前,似乎触手可及。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考古发掘实物,让我们对人类的历史不再停留于想象。  1990年4月1日,成都街头的一家“苍蝇馆子”门口,我与李永宪点了两份肥美的粉蒸肉,津津有味地吃罢,我对他说了一 ...

• 西域回字形佛寺源流考

西域回字形佛寺源流考    【英文标题】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back-shaped Buddhist Temple in Western Region【作者简介】陈晓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081。【内容提要】 The "Buddhist temples with 回-shaped Plan" here means the a

• 宗教与医学之间的罗布泊“墓葬麻黄”

微信号:中华医史加关注编者按:由于时空的差异,对地下出土物件的解读,很难做到契合原意,尤其是出土物件所能提供的信息相对有限时,解读便变得更为艰难。此时,解读不能局限于出土物件本身,要将出土物件置于出土的背景中去解读,甚至采用人类学的研究理念,将其置于更为宽广的时空中去解读。罗布泊,作为东西方交流、碰撞、融合的地区,墓葬的人种又属 ...

• 欧洲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许多时候,一座城市的魅力往往不是来自光速的经济建设或高精尖的科技发展,那些现代化产物仿佛只是美丽皮囊下的粉饰和华裳。而城市里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是历史的掠影,诉说着古往今来,它们恰恰才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灵蕴。并且,一个地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众所周知,欧洲是世界上拥有遗产国家数量和拥有遗产数 ...

• 《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带你重走这条有血有肉的千年古道

《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向前这些年,茶马古道忽然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这条也许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为艰险,也最为神奇壮丽的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茶马古道的确存在过,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至今,在短途区域里,它仍在通行,仍可见少量马帮穿行在雪山、江河之间。在半个多 ...

• 李大龙: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人群及其所建政权尤其是历代王朝对“大一统”疆域的持续追求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建立者的视角看,传统的历代王朝大致可以分为以秦、汉、隋、唐、宋、明等为主的农耕王朝和源自边疆的北魏、辽、金、元、清等为主的非农耕王朝两大类。两类王朝在继承和发展“大一统”思想方面呈现不同 ...

• 荣新江 | 向达的敦煌考察及其学术意义

  1942—1944年间,向达先生曾两次赴敦煌考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由于战乱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向达的考察成果未能得到及时、完整的刊布,有些现在已经散佚。然而,向达的两次敦煌之行,在敦煌学史上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约十年前,笔者奉周绍良先生之命,整理向达先生当年在敦煌所辑《敦煌余录》,因而涉猎了其四十年 ...

• 汉学||荣新江:陈寅恪对敦煌文献的利用与阐发

  此前数十年的中国敦煌学研究,的确过多地依赖新材料,在追索新材料的同时,忘记了寅恪先生告诉我们的要思考新问题。实际上,敦煌写本大多数是属于写本时代的书籍和未经史家润色的原始文书,有着独特的文本性格,特别是不受“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士大夫文献的解构影响,正是今天跨学科研究的新起点。   不负国宝,襄进学术  ——陈寅恪对敦煌文献的 ...

• 菩提遗珠:敦煌藏文佛教文献的整理与解读

菩提遗珠——敦煌藏文佛教文献的整理与解读2016年9月出版 才让著定价:148.00元敦煌藏文文献现分藏于中国、法国、英国等国,尚未全部公布。从已问世的敦煌藏文文献的目录和有关介绍看,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佛教文献。近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敦煌藏文文献的研究,重在探索社会经济文书、历史著作和文学类作品,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佛教文献方面,除日本 ...

• 敦煌遗书中的佛教文献及其价值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中西古代交通之重镇。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向内地传播,敦煌也就因此成为佛教的重要活动地区。北魏以后,敦煌一直是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域。直至宋初,敦煌战乱较少,社会发展平稳,佛教作为敦煌当地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自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至今,九十余年来,在各国 ...

• 敦煌佛教文献“求关注”

敦煌藏经洞所出文献多达6万余件,其中90%以上属佛教类文献。长久以来,我们对敦煌文献的利用大多集中在数量不足10%的非佛教文献,并通过解读文献,补充传世史书的记载空白。其实,对“遗漏”历史的重视也恰恰成为敦煌学转型的推手,当非佛教文献的补史价值被“榨取”殆尽时,“新材料”也就变成了“旧材料”,而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佛教文献所蕴含的史料 ...

• 邝桂荣:汉代广州舶来品之珠饰漫谈(一)

编者:两汉时期的广州,早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都会,这个时期,广州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珠饰,材质丰富,形状多样,色彩斑斓,目不暇接。这些珠饰除了本土制造以外,有些是利用本地原料对异域风格的器物进行仿制,有些是进口原料进行加工,也有些直接从域外输入,反映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以及科技文化相互交流、影响与融合的过程,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 ...

• 马德:敦煌佛教文献的再认识

  敦煌佛教文献,狭义地讲,指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佛教文献;广义地讲,则包括敦煌石窟和敦煌藏经洞文献在内的全部敦煌佛教文化历史的遗迹遗物。但因为人们一般都将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分别开来,所以我们这里也约定俗成,只限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写本和印本文献,少量涉及石窟中的文献(实际上石窟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文献)。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 ...

• 早期中国文明具有独特演进路径

早期中国文明在“多元”与“一体”的互动中逐步形成,并有着独特演进路径及文明标志。跳出“早期中国”,走进“早期中国”,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观察这种文明发生、发展的“多元”与“一体”的互动历程。国家是文明发展的推动力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物质与精神文化 ...

• 罗国遗都 南楚重镇——考古揭示最早楚文化入湘

罗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东南距汨罗市城区直线距离约2公里,海拔高程约31米。遗址的东面、北面邻近汨罗江,南面为李家河,主要由城址、外围聚落以及墓葬区组成。罗城城址在现地表大体可见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垣,其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320米,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城垣的东、北、西三面挖有壕沟,南面为汨罗江的支流李家河。 ...

• 王元林 | 东亚地区墓葬壁画十二辰图像的起源与流变

      东亚地区墓葬壁画十二辰图像的起源与流变  王元林  目次  一 东亚地区发现的十二辰墓葬壁画  二 墓葬壁画的图像配置比较  三 十二辰像的演变  四 小结十二辰发生于古代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本和朝鲜、韩国学者对十二辰图像的起源和传播问题陆续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十二辰的性 ...

• 夏鼐 | 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

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夏鼐  目次  (一) 什么是我国的二十八宿  (二) 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  (三) 中国二十八宿创立的时代  (四) 什么是黄道十二宫  (五) 黄道十二宫传入中国的时代  (六) 宣化辽墓壁画的星图  (七) 结论天文学是人类在同自然界奋斗的生产斗争中产生的。恩格斯说:“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 ...

• 李星明 | 唐代壁画墓中的宇宙图像

唐代壁画墓中的宇宙图像李星明在目前已发掘并公诸于世的唐代壁画墓中的墓室穹隆顶(或覆斗形顶)均绘有天象图,其中包括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或桂树和玉兔)、星辰及银河。从方形(或弧方形)穹隆顶的墓室结构与天象图的匹配方式来看,无疑是对古老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的一种模拟。墓室中的天象图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它与墓葬礼仪密切相关, ...

• 雒启坤 |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葬壁画二十八宿星图考释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葬壁画二十八宿星图考释雒启坤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葬壁画中的二十八宿天文星图作了初步研究,分别探讨了各个星宿画面的名称及含义,证明这个星图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示意性质的圆式天文星图(“盖图”)。它的发现还把我国绘制全天星图的可靠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一世纪。1987年4月,西安交通 ...

• 林梅村:相逢在青藏高原———敦煌古藏文《松赞干布本纪》残卷人物与葬地之一

内容摘要:敦煌古藏文《阿柴纪年》残卷(S.T.vol.69,fol.84),目前学界普遍当作706—715年吐谷浑大事纪年。殊不知,该残卷不仅提到神圣赞普(松赞干布尊号)、入蕃和亲文成公主,还提到下嫁吐谷浑王的弘化公主和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其年代应在633—642年之间,实乃《松赞干布本纪》抄本。这个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青海唐代王侯墓主之谜。     西 ...

• 水野弘元 | 原始佛教的特质:四谛说

    原始佛教的特质水野弘元著如实译   五、四谛说    缘起说是以流转缘起为主要重点,四谛说则是说流转、还灭的缘起,尤其详细说明还灭缘起。正如缘起说被称之为自内证法门,是释尊在菩提树下观察缘起,了知其道理,而成为佛陀的,因此被认为这不是为他人说示,而是为自己理解或实证而观察缘起的。    反之,四谛说被认为是为了使人理解缘 ...

•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时间回溯到距今8个多月以前:202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依托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的“网上政协书院”正式开院。想不到政协委员们也很“潮”,善于以“手指的舞蹈”表达思绪、交流沟通。网上政协书院一开张,就人气爆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乡村振兴、国学、读书漫谈等十多个主题读书群组应运而生。碎片化时间如此宝贵, ...

• 大洞龙明先生与莫高窟的情缘

记得那是2003年4月底的一天,院里派我接待一位来自日本的朋友,他就是净土宗宗教法人光明寺住持大洞龙明长老。敦煌机场第一次见到大洞先生时,他身穿西装,头戴礼帽,很有绅士风度,身后跟随着一位年轻的设计师。抵达敦煌宾馆稍作休息后,我就带他们去了阳关、玉门关等景点。第二天,我带他们观赏了莫高窟和鸣沙山,大洞先生被精美绝伦的壁画深深地吸引,嘴 ...

• 清风传家 | 樊锦诗:钱不留给儿孙

编者按: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 ...

• 邢義田:《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增訂三版)》出版(附作者自序)

  副標題: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作者:邢義田  出版社:三民書局  出版時間:2021-01  頁數:356  裝幀:平裝  定價:NT$500元  ISBN:9789571470320  内容簡介:    從2D思維進入3D視角,看見前所未有的「立體的歷史」!    你有沒有想過,上帝為什麼要給人類兩隻眼睛?難道,研究歷史就只能案牘勞形?古人為我們留下 ...

• 刘复兴 | 唐罗璋墓志考释

  摘要:罗璋墓志记述了累居敦煌并信仰摩尼教的西域胡人后裔罗氏家族在安史之乱后的斥胡风潮中,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在河北藩镇迁徙流转的情况,其一方面通过归宗中原长沙罗氏来掩盖其胡人身份。另一方面通过执着坚守三代“同名”来体现其家族对“拂多诞”这一摩尼教教职身份和地位的认同及强调。其反映的正是安史之乱后居住于河北三镇的胡人在胡与汉、战争 ...

• 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出版(附:吴宏岐序/前言)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7  页数:272  定价:56.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64942144  作者简介: 李瑞,河南省宛城区人,教授,博士研究生。1987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1999年6月毕业于西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现任南 ...

• 郑婕《魏晋南北朝简牍文字研究》出版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10  页数:255  定价:78.00元  装帧:平装  系列:同济人文社科丛书  ISBN:9787560890159作者简介: 郑婕,华东师范大学文字学博士。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史研究”,参与编写《中国异体字大系·楷书编》。内容简 ...

• 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

按语文研院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交叉合作,为知识积累和思想创新提供学术支撑。近年来学界不少新著出版,其中一些书的想法或在文研院萌生,或曾在文研院得到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反复讨论。2020年,文研院微信公众号设立“新书推介”栏目,对和文研院有关学者的学术出版情况进行追踪和介绍。近期,《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 ...

• 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之谜

  百废待兴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长找我谈话,要我组建新疆队,在这一方广阔而神奇的疆域开拓局面,为方便辽阔区域的艰苦调查,考古所特别为新疆队配备专车,寄予厚望。我们肩负重任,首先到吉木萨尔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  1979年夏,新疆队在昌吉州吉木萨尔县进行考古调查时,有老百姓提供线索,解放军同志在大土墩东南向阳的 ...

• 动物考古:走出一条多学科融合之路

  经过近100年的发展,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成绩斐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自然科学方法不断融入研究体系,多学科融合的模式推进了中国动物考古学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古DNA研究以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以古生物DNA为研究对象,能够揭示古生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人类的起源和迁移、动植物的驯化和传播等学术问题。近十年来,大量中国古代动物遗 ...

• 来自犍陀罗的微笑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佛教诞生于印度北部与尼泊尔交界处,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在公元前303年至前232年的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几乎遍及印度次大陆。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克什米尔、斯瓦特、塔克西拉、白沙瓦等所谓的犍陀罗地区形成了新的佛教信仰的中心。在佛教的初兴阶段,人们认为佛陀是超人化的,不能具体表现其相貌, ...

• 新疆康家石门子岩刻画新认识

  新疆康家石门子岩画镌刻在呼图壁县城西南75公里处境内的一座地质第三纪的砂岩崖壁上,镌刻岩画位置的海拔1500米,这里属于天山低山地带,毗连的山峦逐次升高。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峰终年积雪。该处岩画是距今3000年前亚欧草原史前顶级艺术品,发现迄今已近40年。目前,学界关于岩刻画核心文化内涵的主流观点均以发现者和主要研究者王炳华先生的原始思维 ...

• 科学家让泥芯“开口” 讲述青铜器产地故事

  我们判定乔家院墓地青铜器泥芯的原料很可能来自南方红土区域,且与盘龙城及左塚泥芯具有同源性。考虑到盘龙城及左塚所在地属于楚国中心区域,据此推测此批青铜器系在楚地铸造后输入古麇地,这从另一角度讲述了麇国为楚所灭的历史。——罗武干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 ...

• 中国早期都城的设都制度

  古今中外,有国就有都城。都城又称“都邑”,或简称“都”“京”。在当今社会,都城(多称“首都”)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通常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设都制度上,世界各国存在一都制(如法国、俄罗斯)、两都制(如玻利维亚)、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特阿拉伯)之别,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着明显差异。基 ...

• 书写文明的“记忆之场”《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本书将中国考古发现和学术发展的“大叙事”与考古工作者个体的“小叙事”互相交织,整合出一种富有活力的时空维度;考古工作者的声音赋予“透物见人”的中国考古学更深层次的延展性《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李零等著;三联书店出版。  中国考古应该对世界历史做出贡献,也能够对世界历史做出贡献,我们要增强这样的自信, ...

• 张国刚 | 《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出版

  书 名:《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作 者:张国刚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时间:2020年10月内容简介从远古到18世纪,规模尤为宏大的文明交流互鉴,就发生在横贯亚欧的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共有的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文明的向往。《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是一 ...

• 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牛骨刻辞补释

   2010年9月,为配合当地基本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大司空村东北发掘了一座窖穴,窖穴内出土了一版刻辞牛骨。这版牛骨刻字数量多,字体刚劲有力,内容与一般卜辞有别。《考古》2018年第3期发掘简报公布了这版甲骨,下面我们在简报基础上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甲骨反面  发掘者认为:“这片刻辞虽有凿和灼,但未见卜辞常用的干 ...

• 嵩岳寺塔(上下册)

基本信息:作者:杨振威 张高岭编著: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 9787030658937内容简介:  本书以嵩岳寺的历史沿革、价值评估、地质勘察、考古调查和嵩岳寺塔的塔基、天宫、地宫的考古发掘、勘察修缮设计方案、修缮工程,以及嵩岳寺塔院的选址布局、塔的形制、设计理念等为 ...

•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曾国青铜器卷

基本信息:作者:欧阳怡婷 刘树满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2月印次:1ISBN: 9787030559739内容简介: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西周时期曾国青铜器(主要是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对象,在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与文化因素分析法,对曾国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判断、 ...

•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五辑)

基本信息: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0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1月印次:1ISBN:9787100184151内容简介:  本辑为《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五辑,收录“南朝墓葬中的莲花化生图像与弥陀净土信仰”、 “敦煌石窟研究的新视角――以莫高窟儒、释、道游人题记 ...

• 甘肃重要考古发现(2000-2019)

基本信息:编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7336内容简介:  近二十年来,为解决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和热点问题,甘肃省陆续开展了多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河西走廊早期矿冶,周、秦、西戎文化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考古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

• 夏鼐传稿

基本信息:作者:王世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1月印次:1ISBN:9787520164870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的第一部传记。作者根据翔实可靠的资料,运用朴实的文字,对夏鼐这位享有中外七个院士称号的一代学术大师,知难奋进、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治学之道,学术思想与杰出成就,对夏鼐在新中 ...

• 栎阳瓦当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0月印次:1ISBN:9787030664891内容简介:  栎阳瓦当,是秦人瓦当艺术中的重要一环,在从秦都雍城瓦当到咸阳瓦当的演变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本书所公布的瓦当资料,既包括绝大多数的出土地点、地层明确的 ...

• 湖北东北部晚商文化的新认识——从蕲春毛家咀遗址和新屋塆青铜器谈起

全文阅读湖北东北部晚商文化的新认识——从蕲春毛家咀遗址和新屋塆青铜器谈起(作者:牛世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4期)

• 《嵩岳寺塔》出版 揭开尘封1500年的建塔始末

  历时四载编纂,《嵩岳寺塔》专著19日在河南郑州正式发布,揭开嵩岳寺塔尘封1500年的营造之能事,还原建塔之谜团。  当天召开的“纪念嵩岳寺塔创建1500周年暨《嵩岳寺塔》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们表示,《嵩岳寺塔》的出版发行,完成了几代文物工作者的心愿,也是为嵩岳寺塔创建1500年最好的礼赞。  《嵩岳寺塔》由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编著 ...

• 中国北方黍粟农业如何起源:生态环境和人类行为共同驱动

  中国北方是黍粟(俗称糜子、谷子)农业起源中心,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黍粟农业如何从中国北方起源?尽管这一跨学科问题长期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目前认知仍未统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团队联合中外同行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不断好转的自然环境生态背景和早期人类的持续管理或栽培行 ...

• 撒马尔罕大使厅西壁壁画究竟画了什么?

1965-1971年间,在V.A.锡斯金(V.A.Shishkin)和L.I.阿尔鲍姆(L.I.Al’baum)的主持下,考古队于阿弗拉西阿卜(Afrasiab)23号发掘地点发现康国宫廷遗址。1965-1968年间,已发现居址30多间,其中壁画保存较好的1号建筑,为11米×11米的正方形房间,墙上残存多重主题的华丽壁画。该建筑即著名的大使厅(Hall of Ambassadors)。大使厅房间入口在东侧。沿着 ...

• 古画中的大寒与青铜器里的腊祭

旧年将末,新岁欲临。大寒,在农历的年终岁尾压轴出场。今年的大寒又巧遇腊八节。“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过,年味渐浓。一般认为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仪式,而中国的腊祭传统,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上古时期……西周青铜辛鼎上便难得地保留了西周腊祭的制度内涵。南宋 马麟 《层叠冰绡图》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榆林窟第3窟的壁画里,寒野苍茫, ...

• 印度—伊朗人的起源

  基本信息:  作者:(俄)爱莱娜·库兹米娜 著,(英)J.P.马劳瑞 英译主编,邵会秋 译,杨建华 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 9787532598373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欧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专著,是库兹米娜女士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出版的俄文专著的增 ...

• 赵现海: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角色

作者:赵现海来源:《史学集刊》2021年第1期长城(图源:网络)摘要: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海域的威胁,反而产生“反噬效应”,造成巨大 ...

• 伊弟利斯丨小河墓地:罗布荒原上的中西文明交融之谜

位于罗布泊孔雀河下游罗布沙漠中的小河墓地处于青铜时代,小河墓地下层距今4000 年,上层距今3500 年,都属同一个文化类型。 小河人来自什么地方?小河墓地的研究聚集了很多专家,有搞语言研究的、有搞环境研究的、有搞人类学研究的,大家群策群力,后来得出一个结论, 这批人有可能来自于今天的俄罗斯高加索地区。 墓地对小河人来说,是死者的神圣殿堂, ...

• 巴基斯坦斯瓦特山谷的佛教建筑 Buddhist architecture in the swat valley

Buddhist Architecture in the Swat Valley, Pakistan. Stupas, Viharas, a Dwelling UnitDomenico Faccenna, Piero Spagnesi(BraDypUS Communicating Cultural Heritage, Bologna 2015)The volume reports an accur

• 2010~2014年度广东基建考古新发现

  基本信息:  编著: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03066572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广东基建考古工作的忠实记录与科学总结,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广东省基建考古最新成果和工作进展,展现了广东地区由刀耕火种的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再到岭南文化 ...

• 岳占伟:从考古材料看殷墟第四期的文化面貌

摘要:本文依据殷墟的考古材料,从殷墟各个时期的墓葬(人口)数量、居址的数量与规模、青铜器铸造业、都邑规模等四个方面综合考察了殷墟第四期的文化面貌,不仅看不出殷墟第四期文化面貌的衰败景象,反而看到的是各方面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且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大都会。   殷墟遗址经过九十余年的考古发掘,清理了大批商代墓葬,以及建筑基址、灰坑 ...

• 【洞天寻隐·洞霄纪】 “大涤洞天”和洞霄宫的现状|浙江杭州

作者: 酒井规史译:胡佳菁*论文发表于《洞天福地研究》第4期(2013年6月),经清源摘编分享。前几期文章中以对福建宁德霍童山的山水形胜及霍童的山海、渔民、动物和草木植被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北行来到浙江杭州的临安,走近曾在宋代拥有重要地位的大涤玄盖洞天与洞霄宫,了解圣地的历史沿革、文物遗存,回顾文人诗意中所构建的理想桃源,思考在今天 ...

• 【考古札记】杨及耘 曹俊:白鹅展翅引吭歌——北白鹅墓地新收获与认识

垣曲北白鹅墓地是山西近年来商周考古的又一重要收获,二〇二〇年我院联合地方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了该墓地。在结束了对被盗墓葬的田野考古发掘清理工作后,我们又对墓地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勘探,并第一时间展开室内整理和研究工作,现将最新的田野考古发现和室内研究认识做一概述。呵护文物——搭载科技高速路首先,我们整理了北白鹅墓地发掘出土的竹木、漆 ...

• 李新伟: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学界振奋之余,也面临一个自己长期争论、公众万分关切、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高级政治—文化体的出现与中国文明的形成是什么关系?甚至发问:良渚文化是不是中国文明?  大一统“怪圈”的错误认识良渚遗址公园一隅  杭庆龙摄  这样的疑惑源于对中国文明形成的错误理解,苏秉琦先生将这 ...

• 胡蓉 杨富学 | 长安出土《统毗伽可贺敦延陁墓志》考释

摘要:《统毗伽可贺敦延陁墓志》出土于长安昭陵,为李思摩妻子延陁氏的墓志。延陁氏乃薛延陀部族酋长之胄,后嫁于突厥可汗所出阿史那思摩。630年,延陁氏随思摩降唐,被安置在夏州一带,在故定襄城、长安等处亦有居所。作为突厥可汗的夫人,延陁氏亲历了隋末至唐初漠北地区的风云变幻,见证了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兴衰更替,这些内容在《统毗伽可贺敦延陁 ...

• 学术研究|| 近百万年的四颗牙齿 中国学者发现直立人演化中间状态

   邢松研究员介绍对梅铺古人类牙齿化石进行显微断层扫描(micro-CT)相关情况    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古人类学家近期研究成果持续涌现,继30万年前华龙洞人股骨现代人性状、40万年前和县人头盖骨异常痕迹之后,最新对湖北郧县梅铺龙骨洞出土的4颗古人类牙齿化石进行研究发现,该古人类生活年代距今近百万年,演化上位于欧亚大 ...

• 刘庆柱:“中”与“中和”理念的考古学阐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学界聚焦一些重大历史课题,如开展“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讨论、相继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在此基础上,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对“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展开了探索与研究。  从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来看,“中”与“中和”理念应为中华历史文化基因的核心,本文拟对此作以考古学阐释。  ...

• 宋江宁:无角度、不(非)学术——对考古学学科性质和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摘要:笔者基于认识论,从对象与角度分析了人类知识体系中的的分类与学科。从逻辑上将考古学的内核理解为一个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开放的学科系统或知识体系。又基于对当代考古学教育体系和中国传统考古学研究困境的分析,结合风景园林专业重构学科体系的思路与设想,对中国考古学知识体系的重建或调整提出了粗略的建议。  一 缘起:事件、趋势与问题   ...

• 学术研究|| 方燕明: 夏文化的探索与发现

中国古代史在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经由学术界对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献的研究,可以相信历史上夏代是存在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被确认的夏代的文字材料,所以夏代历史还无法成为信史。 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诞生以后,李济1925年至1926年在晋西南考古调查与西阴村发掘,就带有夏文化探索的目的,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1931年徐中舒提出: ...

• 徐文堪 | 略谈伊朗语文及波斯语在中国的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明代,中国与东亚以外地区,包括东南亚国家交往时,往往使用波斯语作为媒介。直至西方殖民者到来,波斯语才逐渐被葡萄牙语所取代。中国境内至今仍在使用的,或者说“活”的伊朗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塔吉克族所说的塔吉克语。伊朗语文是说伊朗语的广大地区的文化和文明的载体,这里所指的广大地区,并不局限于 ...

• 南京市区六朝墓葬分布研究

南京市区六朝墓葬分布研究 作者:黄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编辑推荐语: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各种空间的聚合过程,墓葬也是城市空间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作者将墓葬置于城市空间建构体系下,通过对葬地空间的研究,将其和城市发展相连接,挖掘出墓葬本体之外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从而触探到背后更深刻的社会发展因素。本文亦是较早使 ...

• 马图拉早期造像史 History of Early Stone Sculpture at Mathura

History of Early Stone Sculpture at MathuraCa. 150 BCE - 100 CE$ 253Quintanilla, Sonya Rhie  该书提供了从印度北部城市马图拉已知最早的石雕的第一个全面分析和年表,追溯到著名的贵霜王朝时期之前。它包括许多新的对象的属性,主要基于铭文和视觉分析。这些贵霜王朝时期的雕塑为马图拉的拟人化佛像的出现提供了新的证据,马

• 《丝绸之路文物故事·甘肃省博物馆卷》出版发行

 每日甘肃网1月16日讯(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黄建强)近日,甘肃省博物馆策划编辑的《丝绸之路文物故事·甘肃省博物馆卷》由读者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丝绸之路文物故事》系列丛书之一。  该书选取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68件(组)国家一级文物,以故事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了这些文物的出土过程、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将“无言” ...

• 【考古札记】赵明:“海昏”地名来源新探

当前学术界关于“海昏”含义的各种解释与争议颇多,但古代汉文典籍中的许多地名、人名不能够从汉语训诂学予以解释,其真实含义需要结合古代历史文化、部族交往和民族语言学等多方面予以考察。“海昏”作为一个地名,从其所处的区域历史文化、齐头式构词特点,并对照侗台语汉字地名意义进行考察,当为在今赣鄱地区的古越族聚落或城邑的遗留。从海昏地区紫金 ...

• 空间信息技术助力新疆考古实现新突破

   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今天,光学、微波、激光雷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技术、虚拟现实、 物联网、大数据等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发挥 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文化润疆为己任的新疆考古人,紧追新时代步伐,将各种最前沿的空间科技融入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促 ...

• 宁夏西吉县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

宁夏西吉县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耿志强 郭晓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杨明(宁夏固原博物馆)  宁夏西吉县1985年、1995年先后发现了两座宋墓(图一)。以下按发现时间的先后把两座墓分别编为XJM1和XJM2(简称M1、M2)。  M1是1985年5月29日一场暴雨过后,山洪冲塌断崖暴露出来的。文物部门闻讯后及时赶到现场对墓葬周围进行了调查钻探。M1位于西吉县东南约30公 ...

• 【学术研究】从考古资料看汉代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从考古资料看汉代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杨芳(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宁夏固原756000)摘要:宁夏秦汉时期进入中国的统一版图,成为统一国家的有效组成部分。两汉时期,境内主要设置北地、安定两郡,分别管辖南北区域,加之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开发农业,促使这里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宁夏境内考古发掘和清理了200余座两汉时 ...

• 宁夏固原九龙山隋墓发掘简报

宁夏固原九龙山隋墓发掘简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4年春,为配合银川一武汉高速公路建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固原市原州区西南开城乡九龙山北缘的汉唐墓葬区进行钻探发掘。墓葬区南距银平公路约1公里,北距固原绕城公路约3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6′386″、北纬35°59′029″,海拔1770米(图一)。现将其中两座墓葬(编号2004YKJM4、2004YKJM33)的 ...

• 简论西方学者早期西夏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简论西方学者早期西夏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牛达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夏 银川  750002)摘要:19世纪80年代以前, 西方学者对“西夏”似乎毫无所知。此后, 居住在北京的西方学者, 在考察居庸关云台六体刻经时, 发现了他们并不认识的西夏文字。他们通过对“西夏碑”的研究, 知道居庸关刻石不识之字为西夏文字, 发表了不少文章, 对早期西夏学研究作出了一定 ...

• 【学术研究】水洞沟遗址地层划分与年代测定新进展

水洞沟遗址地层划分与年代测定新进展   刘德成①②, 王旭龙③, 高星①②, 夏正楷④, 裴树文①②, 陈福友①②, 王惠民⑤  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②中国科学院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 北京 100044;  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5;  ④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 【学术研究】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的青铜短剑墓群

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的青铜短剑墓群周兴华  1987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西台乡双瘩村狼窝子坑出土了一批古代文物。经整理,出土文物绝大部分为铜器,还有一些陶器、骨器、石器和铜铁合制器等。主要类型有兵器、生产工具、马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其中铜器四十九种,三百九十八件;铜铁台制器一种,二件;陶器四种,九件;骨器七种,十八件;石器二种 ...

• 【学术研究】西夏服饰研究

西夏服饰研究孙昌盛  本文介绍了西夏的服饰制度、西夏男女服饰及其特点。通过对西夏服饰与周边各民族服饰的比较, 可以发现, 西夏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已汉化。但是,党项族与契丹、女真、吐蕃同属游牧民族, 共同的游牧文化心理, 使他们之间的服饰有许多共性。  关键词:西夏 党项族 服饰  作者孙昌盛, 1968年生,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地址:银 ...

• 【学术研究】宁夏固原饮马河东汉墓清理简报

宁夏固原饮马河东汉墓清理简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8年5月中旬,宁夏固原市原洲区农建办在西郊乡饮马河村扶贫机修梯田施工中接连推出四座古墓葬,并遭哄抢。原洲区公安局闻讯后赶往现场进行了保护并追缴了部分被抢文物。与此同时,区公安局通知了宁夏考古研究所固原工作站,工作站的同志即赶往现场进行了调查,并对残存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 ...

• 【学术研究】宁夏中宁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

宁夏中宁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  1983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关帝乡群众在倪丁村挖沙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在当地施工的自治区交通局机械队张承杰同志当即告知了我馆,并交来该处出土的管銎斧一件。区博物馆获悉后,即派人前往调查,除从群众手中征集了部分出土青铜器外,又在当地发现了一座墓葬。因当地群众常在附近挖砂, ...

• 固原南郊北魏墓发掘简报

固原南郊北魏墓发掘简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1  Abstract:In 2005,the Ningxia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four Northern-Wei-Dynasty tombs at Nanyuan,Guyuan. The burials,con

• 【遗产撷英】川渝为何多石窟

  作者:王潇翔—— 1 ——石窟,又称石窟寺,是指在山崖陡壁上开凿的洞窟形佛教建筑,是最早的佛教建筑形式之一,起源于印度,最初是僧侣为避世在山中开凿用于修行或举行佛教活动的场所,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早期印度佛教石窟——世界遗产阿旃陀石窟群(图片来源于网络)我国石窟开凿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其建筑、形制、雕塑及壁画在印度犍陀罗艺术 ...

• 访谈 | 巫新华:这里是通天之地

时间、地点:2019年7月23日 喀喇昆仑克勒青河边红柳滩营地采访人物:巫新华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01  我在考古职业生涯中,对包括东帕米尔高原、叶尔羌河流域、喀喇昆仑区域等有一个终极关注。原因非常简单,我的关注与考察,都与丝绸之路历史人文大背景及我的考古专业研究内容相关。在清代,整个帕米尔地区的八帕全部为我国所有,当时在各帕 ...

• 中国史前治水文明初探

全文阅读中国史前治水文明初探(作者:刘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6期)

• 新疆考古中所见萨满崇拜丨王炳华

古代新疆与北部中国、欧亚草原地带一样,曾是一个萨满崇拜弥漫的大地。而且,其余绪在今天仍见迹痕。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古文献中基本不见著录,文物考古研究中,亦少见涉及。本文,以萨满崇拜特征较鲜明的文物考古遗存为切入点,对浸透其中的萨满崇拜进行讨论、分析。希望籍此引起相关研究界的关注,对古代新疆大地上曾有的萨满崇拜及其影响,能有更深入的 ...

• 段晴《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评介

段晴《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评介( 荣新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2009年,笔者曾撰《和田出土文献刊布与研究的新进展》,总括评述了从1999-2009年间出版的有关和田地区出土于阗语和汉语文献的研究成果1。最近十年来,于阗语文献层出不穷,段晴教授对于新出文献的解读贡献至多,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中西书局,201 ...

• 宋新潮:2021 考古要做好4大工作!

“考古中国”不断探索未知——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人民日报记者 王 瑨▲图为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出土玉器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2020年“考古中国”连续发布了四期共16项重要考古发现,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项目,共有31项,内容非常丰富,新发 ...

• 新出土唐代纪年壁画墓女墓主“庞大家”应读为“庞大姑”

2021年1月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洪渎原发掘的两座唐代纪年壁画墓的消息。其中67号墓的墓主是杨知什和庞大家夫妇(图一)。据出土墓志记载,杨知什是隋纳言杨士达曾孙,终官左骁卫郎将。夫人庞大家,曾祖卿恽曾参与玄武门之变,任左武候大将军;父承宗任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赠幽州都督、南安恭侯。开元廿七年(739)合葬于洪渎 ...

• 《苍溪寻乐书岩:清代洞藏摩崖石刻调查报告》序

  四川是文物大省,数以万计的石质文物是文物大省这一光荣名号的重要支撑。说到四川的石质文物,可能很多人立即就联想到的是遍布四川的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窟寺文物点,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在我国而言,对石窟寺文物的重视,主要还是近代考古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此前的上千年时间内,历代学者对石质文物的关注,主要是集中在碑刻题记方面。宋代兴起的金石 ...

• 科技助力考古工作,让历史脉络更清晰

 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它构建起中华民族历史,展现中华文明瑰宝;它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作者郭伟民肖像画。张武昌绘  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至今,我一直奋战在考古工作第一线。探索湖南的过去,重建远古湖南的历史是我的毕生之愿。在中国古 ...

• 襄阳沈岗东周墓(西区)

基本信息:编著: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王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63672内容简介:  沈岗墓地位于湖北省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团山镇余岗村六组沈岗自然村,西距古邓城遗址直线距离约2千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04~2010年,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沈岗墓地进行了10次发掘 ...

• 苍溪寻乐书岩:清代洞藏摩崖石刻调查报告

基本信息:编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广元市文物局 苍溪县文物保护中心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8036内容简介:  “四川古代石刻文字调查与整理”项目是在四川省文物局的领导下,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开展,拟利用三年时间,对四川省内 ...

• 试析龙门洞窟的前部空间

全文阅读试析龙门洞窟的前部空间(作者:彭明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20年第6期)

• 先生们与《敦煌艺术大辞典》

百年之业敦煌,一个流光溢彩的名字。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多个民族在此生活,多种文化在此汇聚。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目光投向了敦煌。敦煌飞天、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乐舞……凡是与敦煌相关的名词,渐渐地成为大众所熟知的内容。然而,敦煌艺术走出西北一隅,其实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光。时间回到百廿年前。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

• 郑岩谈美术考古与美术史书写

郑岩(蒋立冬绘)  郑岩的研究在学界被称作“美术考古”或“考古美术”,这与他的教育经历直接相关。受家庭影响,郑岩对美术一直有些特别的情结,求学阶段他先后跟刘敦愿先生、杨泓先生学习考古。刘敦愿先生是山东大学考古系的创立者,他既是考古学家也是美术史家,在研究中很注意运用图像材料、神话传说;而杨泓先生则让郑岩见识到主流考古学界的工作和 ...

• 严文明:发现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

    总书记强调,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总书记指出:“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古成果还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 ...

• “考古中国”不断探索未知——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出土玉器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2020年“考古中国”连续发布了四期共16项重要考古发现,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项目,共有31项,内容非常丰富,新发现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奋。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有哪些特点?在“十四 ...

• 张学津 | 中国佛造像印的发轫与演变

中国佛造像印的发轫与演变文/张学津摘要 中国佛造像印是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产物,历来印谱中鲜有著录。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和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佛造像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新疆地区出土的佛造像印,可将其产生时间追溯至魏晋时期。敦煌戒牒文献,为佛造像印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证明。概括而言,佛造像印主要包括早期佛造像印、戒牒文献中的佛造像印、宋元私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