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杜轶伦: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禹贡》研究初探

  李希霍芬(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是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著有享誉海内外的三卷本《中国》,并在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一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足以与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 ...

• 两汉三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胡人

汉武帝平定岭南后,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汉王朝使节从合浦、徐闻出发,带黄金、丝织品前往东南亚和南亚与当地人民开展贸易,互通有无。随着官方和民间的交往不断加深,这些地区的胡人也进入中国。从文献记载、考古出土的海丝舶来品及一些外来文化因素来看,两汉三国时期除外国使节经岭南到中原朝贡外,还有一些胡人到岭南合浦、贵港、广州等地生活。这些人包 ...

• 最新目录︱《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8期(第220期)

  各位读者好!本期《故宫博物院院刊》共收录9篇文章,涉及“宗教美术”、“考古学研究”、“明清历史”和“文献墓志”等栏目。其中,常青《北魏平城佛教艺术与后秦长安的关系》、王云《圣哲的衣装——半偏袒式袈裟溯源》、陈菊霞《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营建家族新探》及徐瑾《故宫博物院藏清帝吉服读书像考析》已先行推介,欢迎读者在本期微信中点选阅读。 ...

• 探索文化遗产价值理念与实践的新力作 ——读《走向新遗产》有感

《走向新遗产——价值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成员刘保山的新作。他将自己多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探索过程中的所思所想集结成册,以价值为主线对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保护、监测与评估展开阐述。通读此书,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论点值得关注和思索。价值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现代文化遗产理念最早发端于西 ...

• 我们需要一场以遗产自觉为核心的中国式文艺复兴 ——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系列文集编后记

作为仅存的绵延未断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曾经很辉煌,这不假;但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西互动中我们却一度被列强打蒙了,逐步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全盘西化一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努力目标,这也是事实;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百余年的上求下索,流血流汗,救亡图存,近些年中国又渐渐康复、崛起,走上民族复兴之路。在这个重要关头,头脑更清醒一些,对历史、 ...

•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年代问题的再研究

作者:辛龙(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关键词:关中,十六国墓葬,年代,墓葬方向摘要:年代问题是研究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基础。随着这一时期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对于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年代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个体墓葬的年代推断上。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出土的考古资料,对关中地区十六国墓年代问题进行分析、 ...

• 《文物》2020年第7期

封面:山西绛县太阴寺金代法澍木制髹漆大椅本期目录·考古新收获·辽宁凌海大刘台山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山西翼城原村元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盂县后元吉元代纪年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研究与探索·论滇文化器物上的猴装饰杨 勇山西绛县太阴寺金代法澍大椅研究张志辉·青铜器集粹·美国洛杉矶艺术博 ...

• 考古科技||X 射线探伤技术在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

X 射线探伤技术在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文 图 / 胡瑞 束梦盼 龚固 射线探伤是利用射线穿透物质的程度不同,在穿透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衰减规律,并能使用照相胶片发生感光作用或使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发生荧光,来发现被检物体内部缺陷的一种探伤方法。因其具有无损检测的特性,能在不破坏文物效果的基础上对文物保存状况、修复前痕迹、相关历史信息、 ...

• 以史鉴今知兴替 古老茶叶话沧桑——解读汉阳陵墓中出土的茶叶

韩星海 摘要:在我国茶学史上,现今学者们普遍公认茶事兴于唐朝,昌盛宋朝,尤其是皇宫中的帝王将相,嗜茶论道大行天下,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史料。而陕西咸阳汉阳陵古墓中发现出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老茶叶,至少可追溯到2150年前,这说明在我国汉代饮茶就形成风尚,并且以茶品作为祭祀珍品已经形成了某种仪规风俗,这些似乎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关键词 ...

• 徽宗的孤独

宋徽宗赵佶,恐怕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家。帝王的身份,对他成为一位中国古代出色的艺术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对他“艺心”的认知。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许久以来对他的艺术成就带有“有色眼镜”,又因他作为道君的种种逸闻,使得艺坛乐于称道。但是,却少有人细细与他静对,静静地晤对这位艺术家的孤 ...

• 故宫何以藏了这批康熙、雍正等清帝吉服读书像

在大量的皇帝御容中,有一组清代帝王读书像颇为不同。虽然画像描绘的是帝王读书的日常生活,但画风却与清帝朝服像十分相近——工整而肃穆。这组清帝吉服读书像作何用途?是否与文字记载的御容供奉有关?又是供奉于何地?用于供奉的御容像为何不是传统的朝服像?经与文字档案比对,作者认为这应是清代供奉在避暑山庄绥成殿中的皇帝御容。在避暑山庄供奉的皇 ...

• 台北故宫展康熙珐琅彩瓷:看“山花野菊”与“皇家标记”

珐琅彩瓷首创于清代康熙朝,成品多半以“御制”款为标记,展现作品蕴含的皇家审美意趣。澎湃新闻获悉,“风格故事——康熙御制珐琅彩瓷特展”日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展出,展览通过一批原来收纳于紫禁城景阳宫的试绘品,重新观察康熙御制珐琅彩瓷从草创至发展成熟的转变,并以“皇家标记”“山花野菊”和“宫廷潮色”三个视角,建构康熙朝致力于研发 ...

• 用30年时光,他跋涉到1万年前

  为蒋乐平《万年行旅:一个考古人的独白》序  每一个行当,从业者都会有一种主流情怀,这也是行业情结,是从业者摆脱不了的情结。现代社会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行当,从业者自然也有一种主流情怀,这情怀营造了一个激情满满的学科世界,但是这样的激情,外人是不易觉察的,他们反倒更多感受到的是冷漠古板与神秘莫测。这个行当叫做“考古”,从业者就是考 ...

•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

 从考古发现看,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发展、确立的过程。  距今约6000年开始,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颇具特色的彩陶对周围地区影响巨大,其影响范围南达长江中游,北抵河套,东到黄河下游,西至黄河上游。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恰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河南灵宝铸鼎原一带,出现了上百 ...

• 凤舞潇湘:桂阳千家坪出土陶器(全两册)

基本信息:编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故宫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513413053内容简介:  本图集收录桂阳千家坪出土陶器,分上、下两册。上册收录了200件白陶标本,下册收录了188件纹饰精美的其他陶瓷标本。二者除了颜色上有差别外,在器形及装饰上并无太大区別。把它们收集在一起,目的是便于全 ...

• 郧县大寺遗址(全二册)

基本信息:编著: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移民局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8月印次:1ISBN:9787554135730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大寺遗址2006年和2009年两次发掘所获的不同时期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仰韶文化下王岗二期类型、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龙山文化乱石滩类型、西周 ...

• 淅川马岭遗址仰韶早期居址和墓葬陶器的不同生产方式

全文阅读淅川马岭遗址仰韶早期居址和墓葬陶器的不同生产方式(作者:李默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年第6期)

• 轴承与环砥石争议再辨析

全文阅读轴承与环砥石争议再辨析(作者:李永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年第6期)

• 最早驯化的是奢侈食品吗?东南亚民族考古学的视角

全文阅读最早驯化的是奢侈食品吗?东南亚民族考古学的视角(作者:布赖恩·海登(Brian Hayden)著;奚洋 译;陈淳 校;译自: B. Hayden, Were luxury foods the first domesticates? Ethno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from Southeast Asia. WorldArchaeology, 2003, 34(3):458-469.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年第4期)

• 史前独木棺的产生和发展

全文阅读史前独木棺的产生和发展(作者:彭小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范晓佩 湖北荆门市博物馆;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年第6期)

• 博大会通 知行合一——贺云翱先生访谈录

————————————————————————————全文阅读博大会通 知行合一——贺云翱先生访谈录(作者:贺云翱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肖宇 常州博物馆;黄督军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年第6期)

• 饶宗颐 | 早期青州城与佛教的因缘

  山东博兴县(注:当为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400 尊,以薄衣叠褶彩绘诸特征,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香港人很有眼福能够饱观从山东借来的展品,并举行盛大的研讨会。已有专家宿白教授诸位对青州城考证及龙兴寺沿革写出许多重要的论文。本人现在所要谈的是青州地区早期的一点历史背景和佛教因缘中特别与法显关系的真相。宿老已谈的,我就从略了。     一 ...

• 王义康:唐代文献所记怛逻斯归属考

  唐代文献所记怛逻斯(Talas,故址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是西域碎叶(Tokmak)川流域的一个军事重镇。关于怛逻斯归属,唐代文献有不同记载,中国古代学者与近当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不同记载、两种认识是否有根据;若成立,是何因素造成一事两说。这些问题今人鲜有问津,而澄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地区的政局变化,而且具有文献学价值。  一 ...

• 塔克拉玛干之名的起源与语义丨姚大力

民间曾有过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谓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译言“进得出不得”。这个“大众辞源学”式的解释已被钱伯泉发表于2005年的论文所否定。他提出该词当源于“胡杨之地”。维吾尔语称胡杨为tūghrāq。把同一语言之中读音与正字法完全不同的两个语词硬说成是同一个字,似很难令人赞同。  自河西走廊向西,著名的丝绸之路绿洲道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和北 ...

• 学术 | 巫鸿:敦煌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及其宗教礼仪和美术的关系

一中国艺术研究者对敦煌172窟都很熟悉,窟内的绘画场景经常被用来当成唐代(618-907年)出现新的山水画风格的例证。然而这些场景是从两幅不同寻常的、看起来相同的壁画中选取出来的。覆盖窟内侧壁的这两幅壁画互相映照,有如一对“镜像”。二者都绘制于8世纪中期莫高窟艺术的鼎盛时期,也都形象地表现了《观无量寿经》的内容。对这两幅绘画的分析可以帮助 ...

• “走进沙漠敦煌”,在互动体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471499315356499975  莫高窟——从一千六百多年前说起赵晓星  一千六百五十四年前,中国正处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敦煌是十六国之一前凉的一

• 带你“走进沙漠敦煌”的手工书,究竟暗藏了多少秘密?

  《走进沙漠敦煌——莫高窟与藏书票艺术》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该书的最大特点是集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操作性和互动性为一体。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47149931535649997

• 王旭东:敦煌跟故宫有何异同?

“从敦煌到故宫是奇妙的人生经历,能够为两处伟大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服务,我非常幸运。”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王旭东说。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未来讲堂”活动邀请,王旭东日前在故宫作《从敦煌到故宫——传统的未来》讲座。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前,王旭东坚守戈壁大漠28年,见证了莫高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数字敦煌飞入寻常 ...

• 回顾西行求法-犍陀罗“毁佛”事件敲警钟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479373139246628866(犍陀罗地区“毁佛事件”后续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视频) 本文选自曙祥发表在《中国民族报》2020年8月18日第

• 北魏宫廷乐舞与云冈石窟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密切融合,从而影响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后,为了安抚民心,加固政权统治,便借助了佛教力量,佛教由此在平城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佛教音乐大致分五个阶段,其中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图像所呈现的音乐和舞蹈画面属于第二阶段,即自东晋至齐梁时期华北多样化阶段。  佛教音乐最 ...

• 这个一切都追求极致的民族,到底有多在意细节?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云冈石窟的开凿,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民族(拓跋鲜卑)用一个朝代(北魏王朝)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石窟雕刻精美,匠心独运,冠于 ...

• 一物Vol.23 | “后宫遗珍展”: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

清光绪 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  此龙袍出土于清东陵慈禧太后定东陵地宫,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藏,现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  龙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袖子、衣身相接处缀花接袖,裾左右开。团寿云纹绫衬里。黄绸地上(今已褪色),用各色绣线绣出五彩云蝠、海水江牙、金龙、十二章纹及佛字。龙袍面上绣以金龙九条,前胸后背、两肩正龙各一 ...

• 资讯 | 丝中有乾坤:《中国丝绸设计(精选版)》新书发布

  8月12日,2020上海书展开幕。当天下午,“丝中有乾坤:《中国丝绸设计(精选版)》新书发布会”在书展第二活动区举行。随后,赵丰馆长做了关于中国丝绸艺术和设计的精彩讲座。新书揭幕(从左至右: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褚超孚浙江省委宣传部出版物市场管理处督查专员于晓梅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  赵丰馆长详细讲解了《中国丝绸设计(精选版)》, ...

• 东洋镜:找寻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史

  “东洋镜”前期致力于日本汉学界在中国雕塑、艺术、建筑领域的研究成果,期待与“西洋镜”一道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及爱好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史料。    第一辑初版于1915年,原名《中国美术史·雕塑篇》,是大村西崖的代表作。人们把它和沙畹的《北中国考古图录》(1909)、喜仁龙的《5—14世纪中国雕塑》(1925)、常盘大定与关野贞合著的《中国文 ...

• 郭齐勇:从出土简帛看经学研究的范式与未来

经学死亡了吗?百年来的经学研究中有几种范式?古史辨派、唯物史观派与现当代新儒学三派的解读有什么特点与渊源?随着出土简帛等新材料的问世和在西方诠释学刺激下中国经典诠释方法的重新审视、发掘的讨论,经学研究有了什么样的新机缘?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关于礼乐文明的解读,有重新认识的可能吗?与西方经典诠释相比,中国经典的诠释是封闭的吗?有 ...

• 巫鸿:汉代墓地中的“门”

《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是美术史学者巫鸿三十年来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哈佛和芝大的开学第一堂课,都是由教授向大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以供大学生做选修的参考。其中美术史课程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 ...

• 讲座︱陈志强:1453年君士坦丁堡战役的数字问题

1453年君士坦丁堡战役被视为整个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但这场战役至今仍有许多谜团,其中关于双方参战人数就存在多种表述。本文整理自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陈志强教授的线上讲座“1453年君士坦丁堡战役的数字问题”,陈教授在讲座中系统地介绍了关于君士坦丁堡战役参战人数的各种说法,分析了其可信程度,并通过这一个案说明了历史研究中数字考证的意义 ...

• 考古学家柴尔德:谜一般的人物

维尔·戈登·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于1957年逝世,享年65岁。然而,对于他的遗产,仍不能如考古学教科书对已经作古的学者所做的评价一般,用习见的方式加以总结。许多认识他的同僚,仍然和以前一样,要么把他看作一个充满灵感的人物,要么认为他走火入魔,中邪太深。在年轻一代的英国考古学家眼里,他既是一位想要叛逆的严父式人物,又被尊为羽翼丰 ...

• 还原拉斐尔容貌:真实的他是否如画像一样清新帅气?

今年是拉斐尔去世500年,虽然因为疫情各家博物馆的纪念展览和活动有所打乱,但并不影响世人对他的关注。其实自1520年拉斐尔入葬罗马万神殿起,他的故事就被不断解读。1833年,万神殿拉斐尔陵墓被打开引发了颅相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澎湃新闻获悉,罗马第二大学最近以3D技术对拉斐尔的容貌进行了复原。然而,容貌只是一个层面,在清新帅气的容貌背后,真实的 ...

• 了庐:天真烂漫的无为——中国写意画开拓者徐青藤

齐白石与郑板桥两人都曾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出生在明代后期的徐青藤,面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将抑制不住的才气发泄在绘画创作中,正如他在《墨葡萄》图上所题的“笔底明珠无卖处,乱抛乱扔野藤中”。近年一直致力于中国书画理论与思考的知名画家了庐认为,徐青藤那种天真烂漫的无为使他成为中国写意绘画的开拓者,他的艺术创作态度与中国绘画史上元 ...

• 赵声良:敦煌石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进入21世纪以来,敦煌石窟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规模的敦煌石窟图录不断推出,使学术界较容易查阅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同时,随着交通和旅游设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进行实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总结性的成果,另一些领域则 ...

• 唤醒沉睡千年的文物——访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专家高志伟

  花鸟纹、团窠联珠纹、对羊纹、狮子纹、翼马纹、双圈联珠纹、菱形纹、四经绞纹……那糅合了东西方文化,带有明显中亚粟特风格的一幅幅织锦、刺绣、罗、绮、绫、绢的残片,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65件残片,或大或小,无一例外地显示出历经沧桑却依然无法掩饰的盛唐气象。华丽而优美的线条,重叠而繁复的纹样,流畅而丰满的造型,丝丝缕缕间传递出的 ...

• 城防体系反映古代中国农牧关系

  自天山东望,依次为祁连山、阴山、燕山。这些山脉是欧亚大陆东部农牧分界线的四个主要地标,草原、沙漠和戈壁穿插其间,北方主牧、南方主农,并因大气候的周期变化,形成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北区间周期移动的农牧交错地带。这一地带多有沙漠点缀其间,连同北部的广大草原,称为草原—沙漠文化带。中原王朝以历代修筑的长城和烽燧线,应对南北两个自 ...

• 从秦汉北边水草生态看民族文化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分析了世界历史进程的规律性现象,指出草原和海洋对文化交流的作用。他写道,“航海的人民很容易把他们的语言传播到他们所居住的海洋周围的四岸上去。古代的希腊航海家们曾经一度把希腊语变成地中海全部沿岸地区的流行语言”。“在太平洋上,从斐济群岛到复活节岛、从新西兰到夏威夷,几乎到处都使用一样的波利 ...

• 蒙古考古遗存特征鲜明

 欧亚草原历史上的三个强大草原帝国——匈奴、突厥和蒙古都兴起于蒙古高原,这些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对世界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中国史的角度来看,至迟在战国时期,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已经开始对北方长城地带进行掠夺和冲击。一直到明代,北元对北方长城地带的威胁仍然没有减弱。这迫使历代中原政权变革作战方式、提高军事实力。中华民族 ...

• 草原文化与元上都考古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以东约20公里处,地处蒙古高原南缘,平均海拔高度在1200米以上,交通不甚便利,每年可在此进行野外工作的时间往往不足4个月。因此,对这样一座在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草原帝国都城展开考古,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回顾元上都考古工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资料准备阶段(1992—1994)  ...

• 贺云翱:“经济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经济考古”或“经济考古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频频推出,如美国考古学家罗泰先生于2017年12月1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东周时代经济考古的一些问题》的学术演讲;考古学家焦天龙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经济考古学的历史与概念》的报告会。《南方文物》杂志专门设立“生业与社会”栏目,不定期发表与经济考古有关的论文。考古学家何驽、袁靖、张驰 ...

• 广东出土先秦青铜器

基本信息:编著: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52973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系统展示了广东地区历年开展考古发掘所获的先秦青铜器180余件,时代从商代至秦,器类包括鼎簋等礼器,盉等水器,斧凿等工具,皆具有重要断代价值。本书按照器类进行分类,以时代为序,系首次系统公 ...

• 肃南马蹄寺石窟群

基本信息:编著:敦煌研究院 甘肃省文物局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物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7月印次:1ISBN:9787030654922内容简介:  马蹄寺石窟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七个部分组成。现存总计70余窟,塑像500余身,壁画1200多平方米,包括北魏 ...

• 良渚

基本信息:编著:良渚博物院 良渚研究院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8月印次:1ISBN:9787564189266内容简介:  本书各项学术观点以《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和《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提名文件》为基础,同时结合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及“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览为依归。该书内容立足全局 ...

•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主棺实验室考古发掘

全文阅读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主棺实验室考古发掘(执笔:李存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物》2020年第6期)

• 敦煌石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光明学术笔谈】  进入21世纪以来,敦煌石窟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规模的敦煌石窟图录不断推出,使学术界较容易查阅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同时,随着交通和旅游设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进行实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总 ...

• 推动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着力点

  【光明学术笔谈】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与敦煌文献整理,是敦煌学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界焚膏继晷,先后相继,在上述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整理研究著作,推动了我国在敦煌学研究的大多数方面都站在世界前列。敦煌文献发现已经120多年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敦煌语言文学研究以及敦煌文 ...

• 蒙古国新发现毗伽啜莫贺达干碑文释读

蒙古国新发现毗伽啜莫贺达干碑文释读*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白玉冬、吐送江·依明) 2018年8月6日至19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组织成立“兰州大学胡汉语碑刻考察团”,对“草原丝绸之路”蒙古国境内东段胡汉语碑刻进行了学术考察。考察团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炳林任团长,团员包括敦煌学 ...

• 张田芳 杨富学 | 高梁河与元大都畏兀儿佛教

提 要:智泉为敦煌册子本Or. 8212-108回鹘文《说心性经》的作者,其名见于该文献的尾跋和哲理诗中,但对其生平事迹,学界知之甚少。随着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文献的整理刊布,关于该法师的资料逐步增多。文献提到智泉法师的活动地点一为Gao Lenhua,一为üčLükčüng。其中,üčLükčüng为智泉法师的出生地,其地相当于今吐鲁 ...

• 考古遗址如何在旅游中发挥作用

旅游资源,从大的类型可分为自然生态景观旅游资源与社会文化旅游资源两大类。截至目前,江苏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9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1个。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处于各级旅游度假区内,构成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考古遗址为度假区旅游增添了文化底蕴和神秘的色彩,相对人流如潮的自然景观和地面古建 ...

• 文旅观察 | “海丝”遗产城市 泉州博物馆群旅游开发的思考

泉州是“海丝”起点城市和“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还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被授予“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荣誉称号。在良好的规模经济、国际文化交流和地理区位优势下,泉州可以率先发展较高端的博物馆业,抢占东亚乃至世界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先机。泉州府文庙  博物馆群旅游概念泉州目前拥有众多优秀的博物馆, ...

• 用新范式和新视角开辟敦煌学的新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国敦煌学界和出版界的不懈努力,基本完成了敦煌遗书图版的刊布工作。但以往公布的敦煌遗书图版的主体部分都是黑白图版。由于敦煌写本中有很多朱笔校改或句读,这些朱色墨迹在黑白图版上很难看清;又由于敦煌写本写于几百年乃至一千多年前,有的墨迹已经脱落;有的写本有很多污渍,污染或遮蔽了原来的文字。这类文字在黑白图版上也 ...

• 【考古札记】刘友恒 于坪兰:略论正定城墙历史变迁及唐五代时期正定城的三城格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建城史的河朔重镇,曾是河北中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正定古城墙不仅是这座古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更是古城历史文明的见证。在近年的正定古城风貌恢复工程中,政府斥巨资对南城墙及东、西城墙局部进行了复原性保护修缮,现在“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已成为正定全域旅游的一张名片,人 ...

• 华涛《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再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2020-8页数:249定价:68.00元装帧:平装系列:欧亚备要ISBN:9787100175647  作者简介: 华涛,1989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北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 ...

• 研究前线 | 古北水镇的文旅融合探析

  古北水镇是北京市东北部密云区的一处旅游度假特色小镇,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长城脚下,以北方水乡为亮点,自2014年营业以来每年都吸引数百万的游客慕名前往。其所在的古北口镇因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历史文化名镇”,很早就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古北水镇作为当地的特色和支柱企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收 ...

• 文旅实践 | 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之 “传统村落+旅游”模式探索 ——以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为例

  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从国家层面推动的关乎国家文化发展大计、旅游市场繁荣的战略性举措。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推动文旅融合的必然选择。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先后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6819个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结晶,也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 ...

• 韩国河 | 东汉北魏陵寝制度特征和地位的探讨

韩国河本文原载于《文物》2011年第1期,第51-59页。东汉自刘秀建国,虽明确提出承袭西汉高祖之制,但终献帝禅位,历12帝近200年间,陵寝制度与西汉时相比较无论是在内涵或是文化特质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对东汉陵寝制度的探讨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北魏鲜卑拓跋氏兴自漠北,早期墓葬亦自有着独特的民族丧葬方式,然自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全面推行的汉 ...

• 王学理 | 秦汉相承 帝王同制——略论秦汉皇帝和汉诸侯王陵园制度的继承与演变

///王学理本文原载于《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6期。  秦汉时期帝王陵墓考古,是建国以来野外工作做得比较多的项目之一。秦公陵园,秦东陵、秦始皇陵、汉代帝陵及西汉诸侯王墓的调查与发掘,其所获得的多方面的资料,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研究领域。即以葬制而言,“汉承秦制”的这一传统的说法确也被考古学证明为不易之论。但此话不完全,应是承中有变。  汉 ...

• 杨宽 |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

杨宽本文原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5期(编者按:本文是今年二月作者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讲学时所作一个学术报告的提纲。听讲的有日本十多所大学、研究单位专攻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的学者。这个学术报告全文近五万字,附有许多插图和表格,现已译成日文,即将由日本偏重出版考古图籍的“学生社”出版。)去年八月承蒙西嶋定生先生( ...

• 晚商的祭祀、占卜与人神冲突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在二手文献中,盛行着一种对中国青铜时代的常见理解:人和神是连续的,而且是和谐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这一时期一再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形成期,在这一时期,人们首次发现了关于人神领域之间连续性的预设。这种理解还认为,这一预设贯穿了此后中国的历史。  由于甲骨卜辞的发现,占卜成了我们最为熟悉的 ...

• 【边疆时空】侯甬坚 韩宾伟 | 20世纪初期芬兰人马达汉入疆考察细节及其分析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作者简介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学的研究。  韩宾伟原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生,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环境变迁的研究。  ▲ ...

• 兰州市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以兰州市三县区村级地名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统计分析自然、人文地名类别。结果表明,兰州市自然类地名符合过渡带复杂地貌特征,集中分布在适宜人类生存的高海拔区;在人文类地名趋同自然类地名条件下,经济类地名变化规律趋同自然类地名,几乎重叠聚落地名,表示经济类活动不仅需要优越地理条件,更倾向于集中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军防地名 ...

• 中韩为何在高句丽等历史文化问题上纷争不断丨李宗勋

近年来,韩国在文化遗产申报上动作积极,宫廷宗庙祭祀礼乐、江陵端午祭等先后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古代韩国处于中华文明圈,中韩两国传统物质文化颇有相似之处,故而,韩国传统文化成功申遗的消息传至国内便引发了国人热议,不少网友认为韩国是在“偷抢”中国传统文明成果。就在2015年底,韩国“拔河”成功申遗的消息又一次受到网友关注。其实,在 ...

• “草原丝绸之路”兴盛的历史过程考述

  “草原丝绸之路”兴盛的历史过程考述杜晓勤/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草原丝绸之路”史前即已存在,北欧亚草原的铜器经此通道传至中国。周穆王西征传说的地理背景也应是此道。秦始皇修建的“直道”,为此道的畅通奠定了基础。汉帝国与匈奴的丝绸贸易,主要赖于此道。魏晋时期,此道西段的“北新道”开始兴盛。唐代的“ ...

• 故宫院刊︱徐瑾:​故宫博物院藏清帝吉服读书像考析

与众多皇帝身着便服的读书像不同,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组清帝吉服读书像,画风严谨肃穆。经与文字档案比对,这应是清代供奉在避暑山庄绥成殿中的皇帝御容。在避暑山庄供奉的皇帝吉服读书像,始于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供奉康熙、雍正二帝御容,主要为了寄托对祖父及父亲的敬重和怀念,同时又不失皇帝祭祀的威严。此后皇帝驾崩在山庄供奉吉服读书像遂成定例,由 ...

• 樊锦诗: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轨道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高分考生钟芳蓉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影响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新闻引发热议。不久前她收到了“偶像”樊锦诗赠予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该书由樊锦诗口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撰写,讲述了樊锦诗不平凡的人生。钟芳蓉激动地连夜回信:“很庆幸自己能在樊先生的影响下确定自己的兴趣并坚 ...

• 史前畜牧的当代启示录

吕鹏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考古、科技考古、古代生业和社会。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里有这么一句话:“人是一种最可怜的家伙,什么都产不了,只会挥霍。他产不了奶,也下不了蛋,瘦弱得拉不动犁,跑起来也是慢吞吞的,连个兔子都逮不住。可那家伙却是所有动物的主宰。 ...

• 西安文物勘探考古工作编年2000-2010

基本信息:编著: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52522内容简介:  本书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00—2010年在西安市区域内所做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含1992-1999年的44个项目),分为概况、各区县文物勘探与考古发掘、初步分析三部分;以工作时间 ...

• 宋元窑业技术交流研究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古陶瓷学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51754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十五辑,收录29篇论文,涉及宋元时期南北方窑厂、高丽国青瓷,以及建筑构件和琉璃画等,不仅有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梳理的窑业发展史,也有根据科技检测对不同时期或不同窑厂的产品进行对比 ...

• 晚唐魏博镇女性形象的考古学观察——以安阳晚唐墓壁画为例

————————————————————————————全文阅读晚唐魏博镇女性形象的考古学观察——以安阳晚唐墓壁画为例(作者:申文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原文刊于《文物春秋》2020年第3期)

• 欧亚大陆东部复合范铜铸件的起源与初步扩散过程管窥

————————————————————————————全文阅读欧亚大陆东部复合范铜铸件的起源与初步扩散过程管窥(作者:葛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年第5期)

• 辽祖陵陵寝制度初步研究

全文阅读辽祖陵陵寝制度初步研究(1)辽祖陵陵寝制度初步研究(2)辽祖陵陵寝制度初步研究(3)辽祖陵陵寝制度初步研究(4)(作者:董新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学报》2020年第3期)

• 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画研究

2002年8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德令哈市郭里木乡的两 座古墓进行了清理和发掘。从古墓的形制到土层和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以及对墓葬棺板画的分析与 研究,断定这两座墓属于吐蕃时期墓葬。 墓葬位于东距德令哈市30公里处的巴音河南岸,属郭里木乡夏塔图草场山根。墓葬上方存 有高约1.5米的封土,两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形制 ...

• 天水师赵村第七期遗存文化属性试析

关注并星标哦!!师赵村与西山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太京乡,两处遗址的直线距离约11公里。1981至1990年经数十次发掘,发现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存,其中师赵村七期遗存的性质问题,引起诸多学者讨论。发掘报告将师赵村遗址第七期与西山坪遗址第八期统称为师赵村七期文化,认为其属于齐家文化,是齐家文化在甘肃东部的典型代表,或称齐家文化“师赵村类型”。 ...

• 争鸣 | “铜叉形镜架”献疑

近日,读到刘芳芳先生新作《新见汉代铜叉形镜架》(《中国文物报》2020年7月10日第6版),文章考证溧阳蒋笪里汉墓M35所出“铜叉形器”为支撑铜镜之用,并建议定名为“铜叉形镜架”。笔者对铜叉形器的这一功能判断尚存疑义,因而胪列相关考古发现与前人观点,提出疑问之处,敬俟卓识。铜叉形器是一种两端呈叉形的板状器物,中间呈双股交错形或横框形,有些 ...

• 睡虎地竹简为何千年不腐?

睡虎地秦简书法  睡虎地,地名,位于湖北省云梦县。这片土地,祥和宁静,与世无争,既没出过什么名人,也没发生过什么大事,因此向来名不见经传,不为人所知。但是,就在1975年的冬天,睡虎地却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让人惊叹。  因为在那年冬天,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古墓,而在古墓里发现了8堆完好的竹简。这些竹简在地下埋藏了多少年?它究竟是什么东 ...

• 浅析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四枚唐宋厌胜钱

  厌胜钱也称“压胜钱”(古代厌、压两字相通),因钱币多有图案花纹,民间俗称“花钱”。“厌胜”一词语出《汉书·王莽传下》:“是岁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厌胜的原义应为“厌伏其人,咒诅取胜”。厌胜钱最早出现于汉代,以后各时期都有铸造,深受人们喜爱,长盛不衰。它是古人精神 ...

• 春秋中晚期楚、晋礼乐文化比较管窥 ——以淅川下寺楚墓和侯马上马晋墓出土青铜器为例

  摘要:楚、晋两国是春秋时期占据中华南北两极的霸主,于春秋中晚期均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又以开放、创新的精神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对当时的诸国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了解楚、晋文化,便能大概看清当时中华文化的全貌,由其文化发展原因便能知中华文明形成的大概历程。以淅川下寺楚墓和侯马上马晋墓为切入点,透过出土青铜器的显 ...

• 江苏扬州双山汉墓墓主身份探讨

  江苏省扬州市西北甘泉山一带,分布着大量两汉时期的墓葬。其中,甘泉山之北不足一公里处,有东西相邻的土山,当地人称双山,实际是两座汉墓的封土堆。1975年和1980年,南京博物院先后发掘清理了西边和东边的墓葬,编号为甘泉一号墓、二号墓[1](图一)。一号墓被盗严重,出土了铜雁足灯等少量遗物;二号墓亦被盗,出土了虎纽玛瑙印、错银铜牛灯、鎏 ...

• 南阳唐河县西冢张村画像石墓发掘简报

南阳唐河县上屯公社下屯大队西冢张村西有一鼓起的土岗,当地谓之“后盖”或“乱葬坟”。土岗东距西冢张村5 0 0 米左右,南距三大冢100 米左右,西距唐河200 米左右(图一)。在土岗的西坡上部有两座汉画像石墓,两墓南北排列,相距50 余米(图二)。1974 年当地群众平整土地时,已将两墓挖掘,并将大部分画像石拉出墓坑。画像石有的现存墓地,有的已被群众 ...

• 线性文明理论与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形成丨陈启能

人类从原始状态过渡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渐向文明过渡。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后,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主要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多种。这些古代文明主要是自身发展起来的,因而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也有共同点。  “文明理论”是文明过程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

• 学术文摘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园图》考略(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年第4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园图》考略(下)许军杰4《大观园图》的艺术特色《大观园图》整幅画作场景宏大而又刻画细致入微,以一个开放的姿态面向观者展现了大观园的壮丽气派的景象。画中细节丰富,无一不表征着贵族家庭非凡的财力和奢靡的生活状态。而图中最令人称赞的是,画面中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建筑的描绘充分吸收并熟练 ...

• 学术文摘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园图》考略(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年第4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园图》考略(上)许军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园图》是目前发现尺幅最大、所绘人物最多的单幅《红楼梦》题材绘画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9年12月20日举办的“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展出此馆藏画作,使其第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大观园图像的历史, ...

• 【考古札记】胡剑明:从北宋蔡襄字谈“刻帖碑”

扬州收藏家王伯堂藏有一块原石刻帖碑。碑文刻的是北宋书家蔡襄写给扬州当时做毛笔的吴政的。石碑宽47.8、高31.6、厚6.3厘米,碑上有蔡襄竖式写刻的一则短文,共80字。▲ 原石刻帖碑原碑文字经南京书法家陈克年断句识读抄清,内容为:“示及吴政笔,于其品中,已是佳者。其人笔锋圆,可爱,但令管小心长,便堪入用。昨过扬州,欲呼作十数管,闻其人屡困于笔 ...

• 吕舟:古丝绸之路的当代意义

【小丝按】2020年6月19日起,2020丝绸之路周的配套特展之一的“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一批丝绸之路相关的著名学者为“众望同归”特展提供咨询并写作了相关文章。我们会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及相关平台陆续刊登,第十六篇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提供。  2014年中国 ...

• 鄂尔多斯史海凭栏

基本信息:编著: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5月印次:1ISBN:9787030650306内容简介:  鄂尔多斯,中国正北方一块神奇的土地,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造就了这里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使之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沃土、北方畜牧文明的摇篮和古代各民族纵 ...

• 唐五代墓葬所见墓龙

——————————————————————————————全文阅读唐五代墓葬所见墓龙(作者:卢亚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物春秋》2020年第3期)

• 南公与曾国封建

全文阅读南公与曾国封建(作者:黄益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7期)

• 数字考古研究进展

  数字考古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考古学研究中集成运用现代测绘、遥感、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数据库和网络等技术,充分采集和运用考古现场各种空间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信息时代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伴随着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三维重建等相关技术的稳步发展,数字考古领域的探讨和研究也从1970年代后期 ...

• 考古遗址中人类遗骸的价值何在?

  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人骨进行研究现在被称为“人类骨骼考古学(Osteoarchaeology)”,这门学科虽然属于生物学科范畴,但因其来源于考古遗址而与考古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针对考古遗址的研究,如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等归根结底是探究人和环境互动的过程及产物,从而阐述人的历史,离开了“人”这一主体,其他单纯的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从 ...

• 赵永磊 | 神主序列与皇位传承:北齐太祖二祧庙的构建

【摘要】北齐庙制在实现由诸侯四庙到天子七庙的升格后,太祖二祧庙成为影响北齐宗庙格局的关键性因素。太祖二祧庙最初由高洋基于郑玄学说而设定,在北齐皇位继承制由盛行的兄终弟及制向父死子继制转变过程中,太祖二祧庙由孝昭帝所定三祖庙(高欢、高澄、高洋)变更为齐后主所立三祖庙(高谧、高欢、高湛)。齐后主所立三祖庙,不过承用武成高湛天统改制之 ...

• 学术文摘丨漫谈中国早期艺术中的花卉

2020 \ 7文史知识漫谈中国早期艺术中的花卉郑 岩我几年前指导的一位研究生喜欢插花。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山西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的一块六瓣花朵纹泥模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泥模的每个花瓣内大多装饰四个小圆点,而其中一瓣却异乎寻常地多出一个圆点。工匠的这个“差错”在纵横排列的十八个花朵中一次次重复,只是方向不同(图1)。她由此推测, ...

• 《敦煌学辑刊》2020年第2期

《敦煌学辑刊》2020年第2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邦国来朝——台北故宫藏职贡图题材的国家排序

邦国来朝 ——台北故宫藏职贡图题材的国家排序(罗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权力更迭频繁,文化上则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江左政权与北族南夷的交流并未因政权的更替而出现中断。相反,他们之间互动频频,交往程度超乎想象。最能体现南朝与周边国家、部族互动关系的形象材料莫过于《职贡图》。而最为著名的《职贡图》又莫过于传为梁元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