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手工业考古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薄如蛋壳的杯壁、素朴而黑亮的色泽、精致的镂空造型……人们驻足在山东博物馆的展窗前,惊叹于眼前这支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龙山蛋壳黑陶杯”的高超技艺。在4000多年前、文明曙光初现的史前时代,没有先进的科技、没有精密的设备,中华民族的先民是如何实现这“0.2毫米的精致”制作?  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人类历史划 ...

• 怎样揭开层层黄沙埋藏的千古之谜——黄泛区的考古实践

2022年5月24日,黄河实验室河南大学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了线上讲座“怎样揭开层层黄沙埋藏的千古之谜——黄泛区的考古实践”。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副主任秦臻主讲,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副主任侯卫东主持。引言考古学 ...

• 如何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一点思考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 ...

• 深入探索华夏文明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入剖析了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为历史和考古研究迈向深层次发展指明了重要的前进方向,为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广 ...

• “早期中国”研究勘验文明进程

  早期中国不仅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充分的起源基础,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独特的发展路径。为更好厘清早期中国学术概念、梳理早期中国形成过程、探寻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联,5月21日,“比较视野下的早期中国”主题论坛在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通过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的勘验互证,解读早期中国。  厘清“早期中国”学术概念  在国际学界,“早期中国” ...

• 史料辨误:古代武安治所不在固镇

先秦秦汉时期,出现了多位以“武安”为封号的历史人物。依《史记》所载,战国策士苏秦被赵国封为武安君,赵国名将李牧被赵悼襄王封为武安君,名将白起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秦末刘邦曾被楚怀王(楚义帝)封为武安侯,西汉外戚田蚡被汉武帝封为武安侯。这些封号中“武安”二字的含义不一样,有的是荣誉勋号,如刘邦的武安侯,《史记正义》解释说:“能抚养 ...

• 从楚墓彩绘漆奁图,看古人“居有法则,动有文章”

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彩绘漆奁为日常服装仪容用具,盖外壁的漆画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漆画描绘的是当时贵族出行会面的情形,自右向左,画面依次为初行、驱驰、出迎、相会以及犬豕奔突五个场景。漆画前四个场景相次发生,画面整体连贯自然,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一幅连环画,也是战国时期人“最为天下贵”的理念在艺术方面的反映。图一包山二 ...

• “刻图化民”,看陕地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

明、清两代是石刻线画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时期,体现出将正统思想中儒、道、释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出现了刻图画、宗教画、寓意画和风俗画等多种类型。明代,石刻线画在延续宋代济世刻图传统的基础上,兴起了借用图像传播教化思想的寓意画、名人圣像等新类型。清代又塑造出多种神道鬼怪、降魔捉妖、祈福延寿的人物形象,借景抒怀的独幅山水画、花鸟画 ...

• 在新疆发现我国最早的面包残留物

2015年4月,国科大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益民副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红外光谱、淀粉粒和表皮横细胞等方法在新疆洋海墓地鉴定出我国迄今最早的面包实物,该成果发表在科技考古权威期刊《Archaeometry》,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郑会平。 洋海墓地出土面食遗存及显微观察 苏贝

• 蛋白质组学等手段揭示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交流

食物遗存蕴含着丰富的考古学信息,有助于揭示古代食物的加工方式、先民的生产生活、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由于气候、资源、文化风俗等差异,不同地区与民族具有不同的食物加工与饮食传统。目前我国对于食物遗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宁夏地处“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咽喉”,是丝绸之路上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加之该地区宜农宜牧的经济形态,是汉王朝移民 ...

• 中国有机残留物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指从残留物载体中提取有机分子,利用科技检测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判断有机残留物的生物来源,从而了解古代动植物的加工、利用和相关载体的功能等。中国有机残留物分析工作已开展40余年,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需要更多重视。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考古遗存研究中有机残留物分析的发展历程,然后梳理了动物制品、粮食作物制品、经济作物制 ...

• 莫高窟神鸟“下凡”:数字技术呈现敦煌前世今生

新华社兰州5月18日电 一位身穿古代服饰的大眼睛卡通少女,走进动画版的莫高窟,向人们细数千年石窟的过往。夕阳西垂,少女蹲坐在洞窟门口幻想着一千年以后。“那时,莫高窟还会存在吗?如果莫高窟不在了,我也会消失吧……”图为虚拟人“伽瑶”。敦煌研究院供图少女名叫“伽瑶”,取材于敦煌壁画,原型是声音婉转如歌的神鸟“迦陵频伽”。“伽瑶”是敦煌 ...

• 专题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概念解读、标准要求与实施路径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各地掀起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热潮,例如湖北省要求丰富完善旅游业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江西省以大项目大投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大格局大整合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四川重庆联合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河北省提出构建“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等。但到底什么是“世界 ...

• 河姆渡文化陶钵“猪形图像”解读

 1977年冬,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一件编号为T243④:235的陶钵。这件陶钵形体硕大,口大底小;平面为椭圆形,深腹,平底,通体呈黑灰色;外壁两侧各刻一个形象逼真的“猪形图像”,在“猪形图像”的腰间,还特意标出了圆形的星饰。该陶器口长21.7厘米、宽17厘米,底长17.5厘米、宽13.5厘米,高11.7厘米。考古发掘报告将这件陶器命名为“猪纹 ...

• 巴文化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坚定“一元”?

  巴文化常出现在与“阳春白雪”对应的成语“下里巴人”中。但长久以来,人们对北起汉水、西达川东的巴文化知之甚少。  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专项保护的145处大遗址之一。罗家坝遗址验证了哪些巴人传说,又留下什么未解之谜?“巴蜀图语”在 ...

• 萱草:纵有一庭萱草,何曾与我忘忧

“萱花忘忧,亦名‘宜男’,更可供食品,岩间墙角,最宜此种。”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如此描述,从他对诸花乃萱草之附庸的口气来看,他对萱草是极其喜爱的。自古以来,萱草仅别名就有许多,在《诗经》中称为“谖草”,在《说文解字》中称为忘忧草,在诗词中,忘忧草又多作为诗人惆怅的对比而存在,如五代南唐李中《所思》:“门掩残花寂寂,帘垂斜月悠 ...

• 中华古文明的孕育期源流悠长

  中国考古百年的最大贡献是什么?这个问题各有答案。但我以为最大的公约数答案是:中华古文明不断通过考古发掘找出了丰富而坚实的证据。5000多年中华文明之说,不但在考古专业圈成为共识,而且社会上也在广泛认同。  既然中华文明形成于5000多年前,那么顺理成章,后续考古工作者的紧要任务就应当去寻找并阐释文明孕育期的文明胚胎和物质文化基因。  ...

• 红山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直根系”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三种模式:裂变、撞击、融合,并指出这三种模式发生的区域“……大都在中原与北方,大都与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结合有关。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黄河,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在晋北向西与内蒙古河套地区连接,向东北经桑干河与冀西北,再向东北与辽西老哈河、大凌 ...

• 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折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文化互动的结果。互动可以发生在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如同文化的不同类型间),也会发生在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如“区系类型”理论所强调的区域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还可以发生在中华文明和外来文明之间(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正 ...

• 夏夷商三种文化的互动与早期国家发展

  早期国家阶段的夏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夏夷商三族比邻而居,三种文化不断的碰撞,他们之间的交流、融合甚至战争,加速了夏夷商三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三种文化的快速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早期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夏夷商三种文化互动的考古学观察  夏夷之间。考古发现证明,与史前时期两 ...

• 欧亚草原的人群迁徙与文明变局

  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三套平行而又互动的交通网络进行:牧业人群参与的草原丝绸之路,绿洲城郭支撑的绿洲丝绸之路和海港联结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开辟最早、人群迁徙最多、对文明变局推动最大的是穿越欧亚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  欧亚草原北部呈连续带状延伸,东起中国东北松辽平原、大小兴安岭,西至欧洲多瑙河下游、喀尔巴阡山脉, ...

• 考古三十三年

  按: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童老师希望我为老家《慈溪史志文从》写一篇治学心得,治学当然谈不上,但是能有机会宣传考古工作确是非常乐意,五一期间写了《考古三十三年》。昨天参加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座谈,他们今年就要开始招生了,说要做宣传,我说我写的这个也是一个宣传,那就发在我们自己的公号上。我做了一些修订,增补了10余张照片,我对老家考古 ...

• 2021年历史学研究有哪些学术热词?

2021年,历史学研究有哪些热点关键词?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闵祥鹏教授团队通过统计该年度CSSCI、CSCD、北大中文核心收录的9115篇历史学论文,以数据为依据对历史学研究学术关键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评选出2021年历史学研究十大学术关键词,依次为:中国共产党、文化认同、全球史、国家治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抗日战争、口述史、考古学文化 ...

• 画中禅机:张穆《牧牛图册》考析

明清鼎革之际,岭南成为遗民逃禅的著名渊薮,其佛教与滇南、江南三足鼎立。他们或剃度受戒,直接托身于寺庙,或皈依成为在家居士,成为清初岭南重要的士、僧群体。此时期以画马著称于世的广东画家张穆,一生命途多舛,恰逢战乱流离,报国立功的抱负未能实现,晚年开始皈依佛门。更有论者认为,张穆晚年改修道教。然而目前有关张穆信仰佛教、道教的资料并不 ...

• 跟随杨泓先生探察中华文明的演进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相关的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也十分丰富,但是在中国的早期历史文明中,文献资料却是极其不足的,这一点即使孔子也慨叹过:“杞宋无征。”《史记》作为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种,其记载自黄帝始,属于传说时代,后世历代载籍沿袭沿用,莫不如是。《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杨泓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9月出版。  自1921 ...

• 传承弘扬秦文化的积极内涵

  秦史与秦文化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进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主义帝国。这是东方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秦统一改变了中国史的走向。秦政也对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格局形成了规范性的影响。秦王朝执政短暂,公元前207年被民众武装暴动推翻。秦短促而亡, ...

• 说不尽的马王堆:帛书《刑德》丙篇残片新发现

  从湖南省博物馆获悉,在近期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系统性清库中,发现了几十件带有字迹的帛书残片,目前可确定有的来自帛书《刑德》丙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资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刑德》甲篇局部。(图片来自湖南省博物馆)  帛书《刑德》有甲、乙、丙三篇,均为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其中甲篇是汉初刑德理论的重要篇章, ...

• 隐元隆琦禅师“骑狮像”东传日本研究

江户时代的日本,以长崎为面对海外的窗口。当时从域外传来的各种绘画,包括黄檗肖像画派、汉画派、花鸟画派、南画派、洋画派等,被统称为长崎画派,对江户的诸流绘画都产生了影响。其中,黄檗肖像画派主要指随中国临济宗黄檗派东渡日本的禅师顶相画风。顶相即禅僧的肖像画,是禅宗传法的重要凭据。没有嗣法关系的在家人士也会请求获得顶相,在禅师的葬礼、 ...

• 夏文化视野中的郑州商城王畿区域

  偃师二里头以宫城为中心,形成了纵横主干道网区划的网格式布局,并营建了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大型宫室建筑。宫城南侧的“工城”内,有青铜器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有贵族墓随葬的青铜器、玉器、嵌绿松石铜牌饰和绿松石龙形器等高规格器物,表明二里头是一个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王都。二里头都邑与古文字及先秦文献中的夏王朝晚期的王都相对应,因此多数学 ...

• 澧阳平原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日前,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同处澧阳平原,距鸡叫城遗址仅13公里的城头山遗址曾在1992年、1997年两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澧阳平原是我国目前史前遗址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总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已发现旧石器地点200余处、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遗存3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500余处。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 ...

• 行走岭南大地 穿越陆海古今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刚刚过去,日前,几位扎根岭南的考古人齐聚广州,就“考古趣事”“现状”“愿景”等几个关键词,通过广州地区文物考古专家媒体访谈会的方式,在线上线下与公众展开了对话,分享了生活、工作中与考古有关的点滴,发出了来自考古第一线的声音。  虽然文物考古工作在外界看来以枯燥著称,但对于醉心其中,以此为业的人而言,工 ...

• 考古发现助力文明互鉴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已经进行了30多届,业已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公共考古学活动之一。  考古发现的真实性、现场感和科学性,能够将人们带回已经消逝的过去,拼构重塑我们对过往历史的认知。因此,考古不仅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事,而且是国家、民族和公众的事。全球化时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面 ...

• 东来西就——秦的渊源、迁徙与都邑

  2022年4月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北大文研院共同策划的“秦汉考古与文明”系列讲座在考古楼A座101室开讲。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梁云教授以“东来西就——秦的渊源、迁徙与都邑”为题,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图1 讲座现场  梁云教授首先回顾了秦的简史:秦人崛起于陇右,至襄公被封为诸侯, ...

• 临其穴,惴惴其憟——秦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022年4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文研院驻访学者焦南峰老师,在考古楼A座101为大家带来题为《临其穴,惴惴其憟——秦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讲座。此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北大文研院共同策划的“秦汉考古与文明”系列讲座的第三讲。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秦陵的考古研究历史,二是秦陵的具体考古发现,三是 ...

• 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今年1月27日,总书记考察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图①:湖北省宜昌市文物部门组织建筑工人 ...

• 以田野考古破解“新砦之谜”

  夏文化尤其是早期夏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夏商考古界和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而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新砦遗址是早期夏文化的典型遗址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新砦主体遗存先后提出了“新砦期”“新砦文化”和“新砦现象”等不同概念。这体现了学者对早期夏文化的不懈探索。但笔者认为,这些称谓并不能揭开新砦遗址的全貌,只有聚焦于田野考古,才能破解“新砦 ...

• 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机制与动因问题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并称为考古学领域的三大“终极问题”。农业起源是划分旧新石器时代的根本标志,但是在史前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农业起源并不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唯一的文化适应变迁方式。即便是在农业起源区,华北、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也各有不同的形式。在没有农业起源的地区,同时期也发生了文化适应变迁,形式同样各有不同。随着近年 ...

• 提升考古学研究水平,科技考古不能缺席

  日前,国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通报,在位于河北的下马碑遗址,考古科研人员根据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技术分析,确认了一处富集赤铁矿的染色区,部分赤铁矿石表面发现摩擦痕迹,推测为颜料加工遗存。此次发现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加工颜料遗存。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指出,研究团队通过跨 ...

• 考古发现揭示文明历程

 在今年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通报了西藏自治区的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这4项考古成果位于青藏高原的多个地理区位,涵盖从旧石器时代到唐代的多个历史时期。相关发现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为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了实证。  西 ...

• 自媒体上的考古圈亮点十足

  北大文物修复员的办公环境是什么样子?3000年前三星堆的手艺人到底怎么制作出精美的金面具?文物大省河南省的考古队领队每天都在挖什么?……一个个有亮点、有趣味的考古相关的热门话题牢牢吸引着大众的视线。本文图片源自部分自媒体账号  这些话题的发起人,并不是官方团队,而是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的自媒体账号。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推动了 ...

• 实景三维技术推进新疆文物考古高质量发展

  文物资源是古人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珍贵产物。做好文物资源三维空间数字化,特别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遗存,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改革创新,把握时代引领,从硬件、软件及人才出发,引进大量考古设备和软件,培养科技人才,提升考古手段,推动新疆文物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  实景 ...

• 立民族文化之根 铸民族精神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特约请相关学者分享他们的学习、思考和生动实践。 陕西延安宝塔山风光。影像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妇好墓展示。影像中国今年春节期间,平遥古城举办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曹 阳 ...

• 传承历史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始自涓溪,一路奔腾,兼容并蓄,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大江大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文明的结晶,镌刻着我们的文化基因,包含着“何以中国”的独特标识,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从这里得到文化滋养。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有宏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等着你——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58 ...

• 粟黍的起源与早期传播

  2022年3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在考古楼A座101教室举行,本院助理教授邓振华老师为主讲人,讲座题目为“粟黍的起源与早期传播”。  讲座伊始,邓老师首先强调了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在古代社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二者曾是我国北方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并在整个欧亚大陆及周边地 ...

• 发现中国最早的金铜佛像——考古的推断

2022年2月25-26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组织的“发现中国最早的金铜佛像”研讨会在线上展开。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香港中文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南加州大学以及泰国国立政法大学的十余位中外学者加入会谈。此次研讨会共分为考古与历史,佛教研究与艺术史两个专场。本文为第一场会 ...

• 韩国最新发现的汉镜与汉王朝对三韩古国的影响

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不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空前发达,而且中外交流也空前高涨。伴随着汉王朝开启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脚步,汉朝物产也随之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成为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物质载体。在此过程中,铜镜作为汉朝的物产之一也随之大规模向域外传播,成为当时中外交流的重要“使者”。韩国庆山 ...

• 研究进展丨从古代农业的角度理解龙山文化(4400-3800 BP)的衰落和4.2ka 气候事件

2021年11月,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刊发了我院靳桂云教授作为共同作者的研究成果 “Understanding the Collapse of the Longshan Culture (4400-3800 BP) and the 4.2 ka Event in the Haidai Region of China – from an Agricultural

• 基因序列揭示最早的杂交动物

“乌尔之旗”中“战争版画”描述昆加驴(Kunga)拉车细节,该藏品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图片来源:Thierry Grange/IJM/CNRS-Université de Paris(CNN报道)科学家们对一具动物骸骨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距今4500年前,青铜时代的“生物工程学家”就已经培育出了最早的杂交动物——像马的雄壮生物:昆加,它由雌性家驴和雄性叙利亚野驴杂交而成。美索不达米 ...

• “民以食为天”,夏商和西周时期“东厨制度”

像灶类与庖厨相关的遗存,一直都是发掘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梳理三代时期大型宫殿建筑和普通居址中庖厨类遗存,发现夏、商和西周时期大型宫殿建筑群中已有专门的庖厨类设施,普通居址中少见,且庖厨类遗存均位于主体建筑的东侧或东南侧,故称"东房"或"东厨"。三代时期,将庖厨类建筑设于主体建筑之东已成为规制,故称"东厨制度"。其实东周之后, ...

• 被遗忘的格拉城——一段学术公案

说起迈锡尼文明,对西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觉得陌生,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故事,带着神秘面纱的黄金面具,巨石筑就的城墙,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迈锡尼世界的了解。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等迈锡尼文明遗址在19世纪就已经被发现,但那个时代考古学的理论并不成熟,技术并不发达,寻宝式的野蛮发掘是常态,不似今天,三行不到的铭文也会被碑铭学家视作珍宝,残 ...

• 顺治青花瓷上的书与画

澎湃新闻获悉,“顺治青花的书与画”近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从馆藏顺治时期青花瓷器为主,简要介绍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概况,并从纹饰方面阐述了顺治青花瓷器的风格特点,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了解当时青花瓷器生产的社会背景。清顺治青花秋叶纹盘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 ...

• 《文献》|古人为何制作和使用文本积木?

短章是战国秦汉时代最主要的文献形制,已经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这时文献中的短章,其字数绝大多数都在500字以内,并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意义单元。很多古书(如《礼记》《国语》《论语》《老子》《庄子》《孟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本就是章的组合体。看上去,短章就像乐高积木块,属于那个时代的公共素材,是用于搭建更大文本的基础材料。美国 ...

• 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引言夏家店遗址(由北向南)  1960年赤峰夏家店遗址的发掘,是辽西区里程碑式的考古事项。2021年恰逢夏家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60周年,原定于10月在赤峰召开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赤峰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因疫情之故未能如期举行。今 ...

• “寒林钟馗”,从祛疫迎新到诗意文士的转变

“寒林钟馗”是一种民间岁时的文人化转变,这样的创造使文人既能够在岁时的轮转中取得与世界的合宜协调,又能够具有独特的清雅诗思。自古至今,人们对钟馗的期待,由早期的捉鬼除疠的现实需求,发展到了吉祥祈福与超然独立的精神需求。这似乎也预示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未知面前的无助和恐慌终会过去,而经由岁时与文化的洗礼,吉祥与诗意的回响将会悠 ...

• 探访周原西周城址

  调研课题:周原遗址西周城址考古  调研人:周原考古队  农历正月初五,记者走进积雪尚未消融的周原遗址考古工地。在这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的周原考古队,一直在周原寻找西周城址和先周时期的大型建筑。近年来,通过多种手段的探测,考古队终于在2021年末确认了西周城址,发掘了城门、先周 ...

• 古运河上探遗址

调研课题: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古运河遗址研究调研人:贺云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1月31日,当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来到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时,各家各户正在欢欢喜喜地准备年夜饭。  射阳湖镇位于扬州和淮安之间,古时是汉代射阳县的治所,仍保留着古射阳城、古邗沟等遗址。其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

• 龙山文化晚期至早商时期中原腹地的生业经济

  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的早商时期,中原腹地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二里头文化在整合本地和周边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于洛阳盆地强势崛起,迅速发展成以中原腹地为重心、并强力向外辐射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文化衰落之后,兴起于郑州地区的二里岗文化迅速取而代之,成为中原腹地的统治者。这一系列变化奠定了郑洛地区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的历史地位 ...

• 百年考古成就斐然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项目介绍

  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考古学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中国现代考古学自1921年诞生,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在这一百年中,一代又 ...

• 2021年考古学研究发展报告

  对于中国考古学而言,2021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也是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发表关于敦煌学研究重要讲话两周年,还是总书记发表关于中国考古学重要成绩及其意义重要讲话一周年。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大会宣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 ...

• 科学考古揭秘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玉璋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合作,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部分石制工具表面提取到的残留古代淀粉粒进行了植物种属来源和损伤特征分析,首次获取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植物性食物加工工具磨盘磨棒向杵臼组合工具转变的直接证据。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考古断代学》上。  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是 ...

• 科研速报 |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在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玉璋教授团队在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杨玉璋教授团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7.3-6.8ka BP)出土部分石制工具表面提取到的残留古代淀粉粒进行了植物种属来源和损伤特征分析,首次获取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植物性食物加工工具磨盘磨棒向杵臼组合工具转变的直接证据。相关 ...

• 展现楚国考古最新成果和研究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的展览“楚国八百年”再现了楚文化的辉煌灿烂、浪漫瑰丽,2021年12月开展以来,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出文物500余件(组),包括湖北九连墩、望山、包山、熊家冢等楚墓和宜昌万福垴、荆州纪南城等遗址的器物,辅之以模型、动画、影片、电子地图等多媒体手段,是对楚国考古最新成果和研究的系统梳理,反映了楚文化研究的新高度。 ...

• 欧亚纵横:近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历史关系

中亚,在古汉语文献里称“西域”。在欧洲,(与非洲、美洲很多区域名称一样)中亚(Central Asia)被世人所熟知与19世纪以来欧洲探险家、博物学家、考古学家甚至是间谍等在他们的旅行日记、调查研究著述和谍报中使用该词有很大关系。随着上述各种著作在欧洲各群体中的传播,中亚逐渐被世人所知,但因最初涉足“中亚”的探险家、商人、考古学家、间谍等多来 ...

• 《中国考古学年鉴》2020学科研究综述——宋元明清时期考古

全文阅读《中国考古学年鉴》2020学科研究综述——宋元明清时期考古(本文电子版由编者提供 原文刊于《中国考古学年鉴2020》)

• 《中国考古学年鉴》2020学科研究综述——夏商周时期考古

全文阅读《中国考古学年鉴》2020学科研究综述——夏商周时期考古(本文电子版由编者提供 原文刊于《中国考古学年鉴2020》)

• 《中国考古学年鉴》2020学科研究综述——甲骨文、金文研究

全文阅读《中国考古学年鉴》2020学科研究综述——甲骨文、金文研究(本文电子版由编者提供 原文刊于《中国考古学年鉴2020》)

• 考古的新发现新进展新研究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总书记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这一年,不少重要遗址的新发现、公布的新成果也一次次吸引着公众的视线。我们来到这些考古现场,请考古工作者讲述遗址发掘的最新进展、对出土文物的最新研究,分享他们的经历经验和心得感悟。  ——编者  刷新对商王陵 ...

• 余西云:《考古学中的区域聚落人口》序

  聚落考古指通过遗存共时性联系揭示社会组织及其变迁的研究。聚落考古根据涉及的空间规模可分为三级:以单个遗址代表的中观聚落;遗址内部单个遗迹或者遗迹组为微观聚落;遗址之上的区域或考古学文化为宏观聚落。微观聚落研究中与居址有关的部分往往纳入家户考古(household archaeology)的研究范畴,宏观聚落研究中强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部分往往纳入 ...

• 百万年前泥河湾盆地古人类生存环境如何?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秘

  中国北方的泥河湾盆地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在百万年之前,当地先民们的生活环境如何?他们又如何适应气候等环境变化?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麻地沟遗址动物群的两类相关值分布散点图。图片来自徐哲泥河湾盆地麻地沟遗址及相关重要遗址地理位置图。图片来自徐哲  中外科学家最新对采自泥河湾盆地麻地沟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牙齿标本进行合 ...

• 谁主导创作了这具精美之极的隋代画像石棺?

陕西潼关税村2005年发现了一座高等级隋墓,出土一具体量巨大、内容丰富、雕刻精湛的画像石棺。本文以该石棺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古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南北互动、中西交通格局中,通过对其视觉传统的追溯及与宫廷匠作关系的讨论,藉以揭示隋代墓葬视觉文化的具体面貌和成就。通过列举宇文恺、何稠、阎毗、黄亘、黄衮几位隋廷技艺臣僚的匠作经历和成就,作 ...

• 五代黄堡窑址

五代黄堡窑址作者: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出版年: 1997-8页数: 318定价: 198.00元丛书: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报告ISBN: 9787501009428内容简介《五代黄堡窑址》内容简介为:铜川黄堡位于陕西西安以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倾斜,海拔高度一般为700一1600米。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原山丘交错,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丘陵 ...

• 严火其,李琦:自然主义的哈尼稻作及其可持续发展

  自然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哲学观点,它主张用严格的自然范畴来解释一切现象和价值,把自然看作是一切存在的最原初和最根本的源头。有自然主义的文学、自然主义的艺术、自然主义的政治学、自然主义的历史学、自然主义的社会学、自然主义的伦理学等。当然还有自然主义的农业。自然主义的农业主张适应自然,不要过多地干预自然,利用自然的生物循环,尽量 ...

• 青铜时代新疆干尸小河公主来自哪——中外团队基因测序有新发现

新疆塔里木的干尸“小河公主”流传甚广,小河墓地的发掘也曾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然而“小河公主”到底是哪里人却一直是考古谜团。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和李文瑛在一篇文章中曾如此描述:从外观看,小河墓地是一座椭圆形的沙山,高出地表7米余,长74、宽35米。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胡杨木柱百余根,远远望去,犹如沙海中的一区丛 ...

• 艺术开卷 | 汉代的艺术纹样与意识形态的建立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未被充分讲述。近期,浙江大学教授缪哲所著的《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讲述了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本文为该书导言,澎湃新闻授权摘选刊 ...

• 活化百年考古 触摸中华脉动

  5300年前,中华文明的一缕曙光从长江下游一片水乡泽国中缓缓升起。一个临水而居、夹河筑城的神秘古文明开始在东方大地上大放异彩。早在新石器时代,位于现在的浙江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王陵出土的“玉琮王”上就有了1毫米内能雕刻五六条纹路的“微雕技术”,有了8个故宫那么大的古城,有了集防洪、蓄水、调水等功能于一身的水利工程。《中国考古大 ...

• 在四季的风中写下他们的名字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年里,考古学家发现、发掘了上万处古代遗址,通过艰辛的工作探寻遗址中埋藏的秘密,揭示人类自身的历史。每当我走进这些遗址时,尘封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湖北省的石家河和屈家岭,便是那种虽短暂接触却让人感触深刻的遗址。  湖北天门的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4年,经过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的考古工作,现今知道这 ...

• 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规划:从网红打卡地变成文明教科书

圆明园、良渚、殷墟、大运河……每逢节假日,这些“网红打卡地”从风景到文创,总是引人关注、频上热搜。你或许不知道,这些“网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遗址。“大遗址”几个字看上去颇为“高冷”。按照官方定义,它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 ...

• “多插瓶花在处安”——中国插花源流考

插花,狭义地讲,是将植物的一部分从母体上截取下来,按照一定规则插贮在容器内。至于选择哪些植物,插在什么样的容器里,遵循怎样的取势规则,就成了不同插花艺术的主要区别。插花大概是少有的明明以静态立体实物为作品,却无法长时间保留的艺术形式之一。一件插花作品,长则一二旬,短则一二日,最美的姿态即如烟花归于寂寞。这一特性导致我们对古代插花 ...

• 考古西南天地间 探索上下十万年 | 西南考古协作会的前世今生

  近二十多年来,各省市为了加强交流与合作,纷纷成立了考古联盟,以会议促进考古合作。其中的西南片区考古工作协作会是成功的典范,前后坚持达20余年之久。1998.5成都首届西南片区考古工作协作会1999.11成都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2003.12兰州第一届西部考古协作会2005.4成都青藏高原东麓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西部考古协作会2006.8贵阳第三届 ...

• 深化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流域积淀并保存着不同时代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11月9日,“北京大学—剑桥大学流域文化遗产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河流在史前的作用、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夯实流域遗产保护理论之基  在人地系统中,流域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理单元。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 ...

• 仰韶文化彩陶研究日趋兴盛

  仰韶文化彩陶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可以说,仰韶文化彩陶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缩影。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通常是以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安特生(J. G. Anderson)首次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继而提出仰韶文化为标志的。研究仰韶文化、研究彩陶,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常常念及的重要课题,仰韶文化的彩陶研究常议常新 ...

• 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今年10月,是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考古学 ... ...

• 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探索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地处大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间的过渡地带,分布在盘龙湖、破口湖与府河之间的低岗上。遗址三面环水,曲折的湖岸线造就了多条隔湖相望的半岛型岗地,南缘府河自西向东注入长江,西北有甲宝山、横山作为屏障。盘龙城遗址保护范围3.95平方千米,重点保护区1.39平方千米,包括宫城区和杨家湾、杨家嘴、李家嘴、王家嘴、小嘴、 ...

• 【青年视角】运河乡村与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实践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内容提要:活态保护作为大运河遗产实践的重要原则,与运河遗产核心社群密不可分。以运河乡村五杭为例,研究运河乡村作为大运河遗产核心社群的内涵,分析大运河文化的延续与变迁,可以为当代大运河文化的文旅融合提供启示。运河乡村作为大运河遗产的核心社群,体现着大运河文化的延续性和变迁,在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保护、传承和变迁 ...

• 【青年视角】遗产研究的社会学路径:共情与体察

燕海鸣-供图内容提要批判性遗产研究为传统遗产保护范式提供了崭新视角,对“权威化遗产话语”进行反思,更加关照“人”在其中的角色。本文认为,在使用批判遗产研究方法时,也要对“批判”本身保持警觉,并以“同情之理解”的路径去体察遗产价值建构过程中的事件与人物。通过对大运河世界遗产申报历程的回顾,文章分析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动机、互 ...

• 【青年视角】遗产与权力:权威化遗产话语思想面面观

  马庆凯-供图内容提要:“让遗产活起来”是国家对文化遗产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权威化遗产话语”思想可以为当前的遗产活化工作提供理论分析工具。它反思了现代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了一批遗产研究学者,开创了一种新的遗产研究范式。在反思的基础上,遗产被理解为一种涉及多个主体的文化实践。本研究梳理了“权威化遗产话语”思想产生的社会 ...

• 【青年视角】本期主题:批判性遗产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下设的青年学者工作组(Emerging Professionals Working Group,简称EPWG)成立于2017年在印度召开的第19届ICOMOS全球大会,旨在全球范围内培养青年学者,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自该工作组成立以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一直派专员为代表积极参与工作组的工作,并向国内的青年学者 ...

• 史学前沿 | 新书推介

信息来源:南开史学#01秦汉刑罚制度研究●内容简介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迄今为止研究成果众多。这些研究均以文献史料的可见记述为依据,将汉代法制看作对秦代制度的承袭进行论证。而本书从到目前尚未明确的秦帝国法律入手,灵活运用新出土的最新资料,对秦代和汉代刑罚制度的不同之处进行探讨,尝试彻底颠覆旧学说,投石问路,在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道路 ...

• 科技考古|| 考古学+古DNA+语言学 多学科深度交叉为全面认识东亚古代历史提供新证据

  “泛欧亚语系”(Transeurasian)是指东起太平洋,西至波罗的海、黑海和地中海的地理上相邻的一大批语言,包含了传统的阿尔泰语系,还包含了语言学界仍然系属不明的日语和朝鲜语。自2010年提出以来,语言学家对泛欧亚语系的起源地点、分化时间、以及传播过程一直存在争议。2021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超研究员与德国马普所-人类历史研究所 ...

• 王方|汉代舞服的考古学研究

舞蹈是以人类肢体动作作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既是对人类情感的表达,也是对社会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民族,艺术都是一种社会的表现”,舞蹈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它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就已萌芽,并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发展。舞服,即舞蹈服饰的简称,它是舞蹈艺术的重要辅助和道具。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在没有影像技术的历史时期 ...

• 破解敦煌壁画中的域外文明密码——由一场冷门绝学团队项目开题报告会说起

  敦煌壁画中的经典舞姿“反弹琵琶”,其造型源于异域。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考证,“反弹琵琶”形象从异域传播到盛唐长安,再到中唐敦煌,其形象经历了从胡人变成汉人、从男性变为女性的转变。“反弹琵琶”形象的转变过程,正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交融的见证。敦煌第112窟“反弹琵琶”局部 资料图片  “反弹琵琶”形象溯源,是“敦煌壁画外来 ...

• 《第四纪研究》“环境考古与古人类研究”专辑文章介绍

近日,《第四纪研究》出版了最新一期(2021年第5期),其中包括了14篇来自环境考古与古人类研究的主题文章,本号特摘录每一篇文章的题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和摘要,供关注中国环境考古与古人类研究的读者参考阅读。1.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early human occupation influenced

• 双槐树遗址的探寻与发现

 黄河奔腾万里,进入河南巩义市后,与伊洛河交汇,绘出一幅浑黄与清澈交相辉映的天然“太极图”。诸多文献记载,5000多年中华文脉的核心,就在这河洛大地。然而有何可信根据为凭、有何实物为证,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双槐树遗址的G3外壕。  2004年,我国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学术成果迭出,一层层揭开了古老中华文明的面纱。双槐树遗址出土修复的部分 ...

• 百年考古 成就辉煌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幕。从仰韶遗址的科学发掘起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几代考古人始终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青灯黄卷,艰辛探索,薪火相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现将百年考古所 ...

• 清华简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论述及其应对之策

  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中接待了前来访问的国民参政员黄炎培。双方就中国能否跳出从“其兴也浡焉”向“其亡也忽焉”退化的“历史周期律”的问题,开展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2012年,总书记在走访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又重提了这一议题。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进而实现政权长 ...

• 清华简关于战国时期“百科全书”的新发现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近2500枚,性质皆为古书。在过去的13年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学者团队夜以继日对竹简进行编次修列,约以一年一辑的速度撰写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整理报告,现已刊出十辑,清华简的总体整理工作已完成三分之二,这批珍贵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也得到了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清 ...

• 构建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

  总书记关于历史和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和贺信,对历史和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殷切希望,为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建设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

• 更好担当纺织考古新使命

 考古不仅要解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问题。就纺织考古领域而言,我们的研究发展就是要通过发掘、整理、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纺织文物及相关资料,揭示悠久的中华服饰文化,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发展。服饰是一个民族服饰文化的载体,通过纺织考古的研究,可以为研究不同朝代服饰工艺的 ...

• 我国海洋考古新进展

  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系列重要论断,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指明了方向,我国考古事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文物考古事业有了新的重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海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取得重大的进 ...

• 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墓主身份蠡测

  清华简是在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华大学的,在此之前李学勤先生曾看到了一些竹简的照片和摹本,发现其中有《尚书》的《金縢》篇,另外他还看到竹简上有关于西周和春秋历史的记载,十分振奋。竹简入藏清华后,科研人员对竹简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抢救性清理保护,在此过程中又找到了《傅说之命》《程寤》《祭公之顾命》《周公之琴舞》等数十篇文献,使得清华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