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科技考古|| 用古基因组探索东亚人群的历史

   如果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天,人类则在一天结束前的最后38秒时到来。然而这短短38秒间,我们祖先所经历的故事仍然是一团谜——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人类心头,成为一群人不断追问答案的永恒命题。   付巧妹就是答案追寻者之一。她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第25届 ...

• 关于当前我国考古工作面临的编制与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中国考古学即将迎来诞生百年的日子。  100年来,中国考古学在筚路蓝缕的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949年以后,在唯物史观的正确指引下,中国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也日渐获得社会公众的关注,增强着国民的凝聚力,提升着国民的爱国热情。  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 ...

• 旧-新石器过渡期古人类流动组织策略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世界著名考古学专业期刊《古物》(Antiquity)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Combining sedentism and mobility in the Palaeolithic–Neolithic transition of northern China: the site of

• 北朝生活面面观:种麦炙猪存要术,搴裙纵马饮酪浆

南朝投降高层人士的洛阳生活王肃(464-501年)在当时的南北双方都大大有名。他原是南方人,出身琅琊王氏,是王导的后裔,属于南方首屈一指的侨姓世族。父亲王奂被齐武帝萧赜所杀后,王肃于493年归降北魏,北魏孝文帝命他率兵南征,王肃击败齐军,也奠定了他在北魏政府中的地位。孝文帝的迁都、汉化等政策,都曾经征询王肃的意见。孝文帝死后,王肃出任尚书 ...

• 三星堆和二里头有何关联?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消息,三星堆遗址的“上新”,引发各界围观和热议,也掀起又一轮对考古文化的探究热潮,其中,三星堆和二里头的关系尤为引人关注。从中原文化代表的二里头,到带有神秘色彩的三星堆,“撞脸”的文物、“夸张”的面具、“奢侈”的祭祀……其中经历了什么,又昭示着什么?新华社记者就此近日采访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

• 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

 三星堆遗址的“上新”,引发各界围观和热议,也掀起又一轮对考古文化的探究热潮,其中,三星堆和二里头的关系尤为引人关注。从中原文化代表的二里头,到带有神秘色彩的三星堆,“撞脸”的文物、“夸张”的面具、“奢侈”的祭祀……其中经历了什么,又昭示着什么?  就此近日采访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和中国 ...

• “三星堆”对话“玛雅”——跨越时空的“美美与共”

  三星堆,“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中华文明。玛雅,隐匿近千载、神秘又辉煌的美洲文明。看似风马牛不相及,考古学家却在两者之间发现了诸多相似之处。  是跨越文明的神奇巧合,还是交错时空的默契对话?作为历史文物的“传话人”,中国和墨西哥考古学家近期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权威解释。  “神树”迷思  “三星堆居民和玛雅人曾仰望过 ...

• 考古新发现 | 陕西西安北周康城恺公柳带韦墓发掘简报

  2014年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航天产业园内,航创路与神州三路交汇处东南角发掘北周墓葬一座,编号为M1。该墓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北,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四天井单室土洞墓,由墓道、4个过洞、4个天井、封门、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该墓共清理修复陶俑、陶器、铜器、铁器、玉器及其他各类器物共计107件。其中陶俑的数量最多,主要 ...

• 现场教学丨科技让考古插上翅膀

  2021年4月8日,结合《田野考古学》和《考古技术》两门课程,王涛老师和赵献超老师带领18级考古班的同学与研究生,前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邀请科技考古中心刘建国研究员和中心各位老师开展现场教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是专门从事科技考古的研究机构。中心成立于1995年,前身为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2010年 ...

• 应用古文字资料研究礼制——以《西周金文礼制研究》为例

  对于制度史的考索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记得当年李学勤先生曾经说过,希望能有学者利用古文字和文献资料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商周礼制。礼制史是制度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难度很大,金文研究同样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方向。将这两个研究结合起来,近年做出优秀成绩的著作里,黄益飞的《西周金文礼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是比较突 ...

• 续写蜀道传奇

  进入21世纪,古道驿路考察引人关注,先后有蜀道、川黔盐道、茶马古道、秦直道、唐诗之路、唐蕃古道、岭南古驿道的考察。但若要我推举其中最有名的,则非“蜀道”莫属。蜀道上的石门栈道。  蜀道,即由秦入蜀之主干道。起点在今天的西安,终点在成都。它以汉中为关键节点,往北主要有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向南主要有金牛道、米仓道、阴平 ...

• 我国古遗址、古墓葬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是什么?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田野文物保护形势严峻,为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国家文物局于2001年批准了《文物保护单位防范体系研究》课题。本人参加了课题组,完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古墓葬安全问题与基层保护网及其保护责任制模式的研究》一文并收录在李晓东主编《文物保护单位防范体系研究》中。当前田野文物的保护仍是文物保护工作重点任务之一,现将当 ...

• 新形势下各地对保护地下文物创建的好方式有哪些?

通过上期文章我们知道,我国的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形势严峻。九十年代以后,为彻底改变地下文物保护不力的被动局面,各地重新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因地制宜地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经验。新形势下各地对保护地下文物创建的好方式湖北荆州市为对付20世纪发生的盗掘楚墓的犯罪活动,建立健全了群众保护组织并建立了保证群众保护组织正常开展工 ...

• 分享会综述(二):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与佛教艺术的中国化历程

3月19日14时,由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和佛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丝路与敦煌文化艺术分享会”第二期在敦煌学信息中心研讨室进行。本期分享会的主题是“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与佛教艺术的中国化历程”,分享嘉宾是来自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孙晓峰研究员。分享会通过线下与线上方式同步进行,共吸引近200余名听众参与。整个分享会内容 ...

• 海棠、梨花与木兰,古书画中的春分花信

每一种气候都有一种花信,它是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亦称“花信风”。“一侯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这是春分的花信。今天是春分。春分一到,海棠、梨花、木兰也在春雨的时节如期而至。在历代书画名家的笔下,也不乏春分花信的描绘。如宋人笔下花朵偃仰向背的海棠、传宋徽宗典雅工致的梨花、恽寿平清新淡雅的木兰等。着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 ...

• 汪庆正20年前对“晋唐宋元国宝展”的开创性设想

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1931-2005)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博专家,对古陶瓷、碑帖等有着深入的研究,今年是其诞辰九十周年。原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近日撰文追忆汪庆正先生。对于2001年12月引发文化界巨大轰动的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单国霖透露,当时是汪庆正提出举办一个“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他有几个设想是开创性的。一是搞强强 ...

• 探秘南沙鹿颈村遗址与“南沙人”

  近日探访了地处广州南沙大角山坡脚下,出土最早的“广州人”的鹿颈村。据悉,早在2001年3月初,考古人员在该村发现了一座商代墓葬,出土一具完整的商代人骨架和4件随葬陶器。  这一发现,为复原三千年至四千年前“广州人”的形象提供了至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人类学家根据出土的骨架进行研究复原,命名为广州“南沙人”。  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南沙人 ...

• 田野发掘报告的编写理念与方法

  田野发掘报告编写体例,是编写理念与方法的具体体现。一本报告具体怎样分章节,需要根据发掘遗存的特征而具体设定,每一本报告的章节划分都不尽相同。调查报告、钻探报告和发掘报告在体例上各不相同,墓葬和居址的报告也不相同,这些是因具体对象不同而编写体例有异。但这些体例在编写理念上有着相同之处。本文试图从考古学的学科发展角度,谈谈发掘报 ...

• 看实验考古新方法如何复原青铜时代剑术

    2020年第4期美国《考古学方法与理论杂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发表了一篇以哥廷根大学拉斐尔·赫尔曼为首的项目组用实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欧洲中古时期青铜剑术演化和发展的文章《青铜时代的剑术:来自实验和磨损分析的新见解》。相对于以往的研究,该项目在实验材料选择、样本分析方法等若干方面实现了创新 ...

• 出土漆木器如何保存?科学研究告诉你保湿这样做

目前,北方地区出土半饱水漆木器保护研究多集中在漆皮回软及回帖方面,关于北方地区漆木器出土后的保湿研究相对较少。考古工作者往往建议在漆木器四周衬垫具有相当含水量的脱脂棉或柔软的纸张,之后将其封入塑料袋中。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漆木器,胎体已腐朽,仅存一层漆皮,漆皮表面的土剔除后,在外界气候影响下漆皮瞬时就开裂卷曲,文保人员采 ...

• 中亚超级大旱推迟了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

Science Bulletin 2021年第6期发表题为:“Megadrought and cultural exchange along the proto-Silk Road”的封面文章,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担任第一和通讯作者撰写。合作者来自兰州大学、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等国内外十余家单位。。  该项研究基于来自

• 中国考古百年|张光直先生与中国台湾史前史研究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辰百年,也是知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1931年4月15日—2001年1月3日)逝世廿周年。张先生学贯中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明起源的理论,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实际上,张先生不仅在中华文明起源上大有建树,而且对中国台湾地区史前史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内研究甲骨文,1980年(图片为编者所加) ...

• 中国考古百年|从吴王子光戟等考古文物重看吴、楚、曾

在春秋风云中,吴、楚、随(曾)三国演绎了诸多令后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物,都印证了三国沙场角逐的复杂场面。近期,正在苏州吴中博物馆展出的“穆穆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呈现了湖北随州、枣阳等地出土的历代曾侯青铜器116件,勾勒出曾国从周初始封屏卫周朝,到战国中晚期被楚所灭,约700年间的历史画卷。本文则从考古发现 ...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山西北白鹅墓地出土铜盒最新研究成果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发现距今2700多年的女性化妆品盒引发海内外关注。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对该化妆品盒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在化妆品盒内检出美白类的化妆品残留物。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的化妆品盒。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文物机构对垣曲北白鹅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两周之际高等级墓葬9座 ...

• 考古一线的她:用17年坚守诠释热爱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天,女考古工作者郭明坚守在位于辽宁朝阳的牛河梁遗址,用行动诠释对考古事业的热爱。田野考古现场。图片来自郭明  郭明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田野考古发掘领队,目前从事牛河梁遗址发掘工作。她长期驻扎在牛河梁工作站,对红山文化有深入研究。田野考古现场。图片来自郭明  谈及与考古结缘,郭明说,“就 ...

• 让更多的考古成果惠及于民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去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犹在耳畔。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做好考古工作、历史研究和 ...

• 古DNA揭示山东人群跨7700年演化:母系遗传结构具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3月5日发布消息说,利用高效的古DNA捕获技术,中国科学家合作团队首次对时间跨度近7700年的山东人群(距今9500-1800年)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早期山东人群已拥有东亚南、北方人群母系遗传特点,晚期受到其他地区影响,丰富了山东人群母系遗传结构的多样性。距今9500年到1800年前山东人群 ...

• 海宇升平日之章:北京画院藏《三阳开泰图》研究

“三阳开泰”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祈愿颂词,将这样的吉祥祈愿物化为可视之图像时,古人自然而然会把与“阳”谐音的“羊”联系起来,由此在宫廷节令画中,有出现三只羊的情形,以表述“三阳开泰”之意。中国古代绘“三阳开泰”吉祥寓意的画作,相较于山水花鸟作品而言,并不多见。本文作者所收集到的17幅童子与羊的画作中,除北京画院藏《三阳开泰图》和北京 ...

• 揭秘“高颜值”的考古:敖汉陶人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的史前遗址上,发掘出土的艺术遗存更是星光熠熠,这些“高颜值”担当的史前艺术相互影响、借鉴融合,为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发展奠定了深根厚脉。  作为史前中国艺术遗存代表性精品之一,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兴隆沟遗址出土、距今约5300年的陶人,是红山文化首例完整复原的整身陶人,也是红山文化迄今发现的一尊最大、最完整的整 ...

•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理县杂谷脑喇嘛寺塔保护与展示研究课题项目成果

  项目名称:理县杂谷脑喇嘛寺塔保护与展示研究课题  项目地点:四川省阿坝州理县  项目负责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张 宇  参与人员:李玮、陈方凝、张菡瑶  完成时间:2017.12  项目简介  理县宝殿寺吉祥多门塔遗址在历史上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藏式佛塔。据史料记载塔高近60米,曾经被记者庄学本称之为“西 ...

• 从历代书论看“二王”:妙迹不可尽求点画间

“书之为道为艺,在开人心智,慕道希圣也”。“欲得二王之妙迹,原不可尽求之点画之间也。拘泥点画者,即是为时代压笔,已入俗境,万难药救矣。”由中国美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历代书论札记》是一本法书精论,分为手稿和释文两部分,内容涉及书道、书体、书家、二王、唐宋、鉴赏、学书七个部分。其中多引古人语录,又不囿于一家话语。引语之后又作按语品评 ...

• 四川安岳拈花大佛群笑容背后的禅意玄机

四川安岳南部一座人迹罕至的山巅小庙深藏着一座高近6米的巍峨大佛,这就是一直出现在各石窟研究者论文中却都语焉不详的那尊神秘拈花微笑佛,也是安岳县发现的第四尊拈花大佛。这群两宋时期罕见的拈花大佛为何只刻于四川?禅宗讲究 “不立文字,以心相传”到后期甚至发展到骂祖甚至烧佛,为何还要“有违教义”建造这么多大佛?作者认为,“拈花微笑”在安岳 ...

• 研究揭秘2.8万年来细石叶技术在中国东北“标准化”进程

 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晚期人类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其演化、扩散研究备受学界关注。东北地区细石叶工业的发展、新文化因素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图片来自研究团队  中国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约2.8万年前,初始细石叶技术传入中国东北地区,其后随着末次盛冰期(距今约2.5万-1.9万年)气候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细石叶技术在东北地区完成了“标准化”进程,逐渐 ...

• 遗产保护理论|石窟寺保护关键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探讨

王金华作者简介:王金华(1964—),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石质文物与古遗址保护。霍晓彤(1989—),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石质文物保护、壁画保护。  一、引言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政治意识层面 ...

• 北朝与隋唐艺术里的胡人发型与“剪头胡雏”

古人发型是文化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发型不仅是时代的特征与时尚的符号,也是各个族群的辨识标志。从北朝到隋唐的中古社会,“剪头胡雏”的文物图像屡屡出现,一般来说,此类胡人形象是剪发而不是束发,在当时以“高髻为尚”的社会习俗中,“剪头胡雏”发型是有着“阶级感”的存在,是有关底层胡人的直观艺术产物。也说明当时入华的胡人还没有彻底“ ...

• 旧石器形态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进展

 石制品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追溯人类演化历史的基石。在具体分析方面,无论是石制品类型的划分,还是石器打制技术的复原,其原理都是基于对石制品形态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传统石制品形态分析主要采用平面测量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存在观测项目简单、描述标准不统一以及由此导致的分析数据人为偏差等不足。近年来,随着三维 ...

• 最新 | 香钩步步生莲花——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古代女性缠足现象研究

文章在线发表图近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的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人骨研究课题取得重要突破,其中,有关该墓地女性缠足的研究成果《Footbinding and non-footbinding Han Chinese females in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2 CE) Xifengbu cemetery: a ske

• 面对古建保护难题,日本为何选择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

2019 年 4 月 16 日,巴黎圣母院大火,这座历史 800 多年的文化遗产损失惨重。幸而之前美国瓦萨学院的专家为巴黎圣母院建造了三维精细模型存档,修复和重建工作才得以开展,然而这次事故给全球古建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2016 年 4 月,日本九州地震造成熊本城城墙坍塌在日本,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传统木制建筑抗风险能力差,古建筑保护同样是一大难题。无人 ...

• 文旅实践 | 沉浸式文化旅游融入博物馆展教——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为例

参观博物馆这一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欣赏艺术品,参观收藏陈列,更在于人与馆、人与物的互动与学习探索。位于江苏南京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遗址外侧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主要以传达大报恩寺遗址的历史文化为中心,创造性地以现代博物馆学的运营和展示理念进行功能的传达,突出现 ...

• 基督教与世俗主义:“古代”与“基督教”的历史性“时刻”

与其他文化一样,西方文化的基础是一些共通的信念。但与其他大多数文化不同,西方信念将平等的理念摆在了优先位置。对平等的偏爱是一种前提,排除了持久的地位不平等以及任何个人或团体的权威主义。对平等的偏爱构成了世俗国家和自然权利理念的基础。因此,自由主义传统唯一承认的天赋权利,就是个体的自由。其中,基督教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人们大多不 ...

• 罗国遗都 南楚重镇——考古揭示最早楚文化入湘

罗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东南距汨罗市城区直线距离约2公里,海拔高程约31米。遗址的东面、北面邻近汨罗江,南面为李家河,主要由城址、外围聚落以及墓葬区组成。罗城城址在现地表大体可见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垣,其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320米,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城垣的东、北、西三面挖有壕沟,南面为汨罗江的支流李家河。 ...

• 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之谜

  百废待兴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长找我谈话,要我组建新疆队,在这一方广阔而神奇的疆域开拓局面,为方便辽阔区域的艰苦调查,考古所特别为新疆队配备专车,寄予厚望。我们肩负重任,首先到吉木萨尔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  1979年夏,新疆队在昌吉州吉木萨尔县进行考古调查时,有老百姓提供线索,解放军同志在大土墩东南向阳的 ...

• 动物考古:走出一条多学科融合之路

  经过近100年的发展,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成绩斐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自然科学方法不断融入研究体系,多学科融合的模式推进了中国动物考古学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古DNA研究以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以古生物DNA为研究对象,能够揭示古生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人类的起源和迁移、动植物的驯化和传播等学术问题。近十年来,大量中国古代动物遗 ...

• 来自犍陀罗的微笑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佛教诞生于印度北部与尼泊尔交界处,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在公元前303年至前232年的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几乎遍及印度次大陆。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克什米尔、斯瓦特、塔克西拉、白沙瓦等所谓的犍陀罗地区形成了新的佛教信仰的中心。在佛教的初兴阶段,人们认为佛陀是超人化的,不能具体表现其相貌, ...

• 新疆康家石门子岩刻画新认识

  新疆康家石门子岩画镌刻在呼图壁县城西南75公里处境内的一座地质第三纪的砂岩崖壁上,镌刻岩画位置的海拔1500米,这里属于天山低山地带,毗连的山峦逐次升高。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峰终年积雪。该处岩画是距今3000年前亚欧草原史前顶级艺术品,发现迄今已近40年。目前,学界关于岩刻画核心文化内涵的主流观点均以发现者和主要研究者王炳华先生的原始思维 ...

• 科学家让泥芯“开口” 讲述青铜器产地故事

  我们判定乔家院墓地青铜器泥芯的原料很可能来自南方红土区域,且与盘龙城及左塚泥芯具有同源性。考虑到盘龙城及左塚所在地属于楚国中心区域,据此推测此批青铜器系在楚地铸造后输入古麇地,这从另一角度讲述了麇国为楚所灭的历史。——罗武干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 ...

• 中国北方黍粟农业如何起源:生态环境和人类行为共同驱动

  中国北方是黍粟(俗称糜子、谷子)农业起源中心,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黍粟农业如何从中国北方起源?尽管这一跨学科问题长期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目前认知仍未统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团队联合中外同行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不断好转的自然环境生态背景和早期人类的持续管理或栽培行 ...

• 古画中的大寒与青铜器里的腊祭

旧年将末,新岁欲临。大寒,在农历的年终岁尾压轴出场。今年的大寒又巧遇腊八节。“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过,年味渐浓。一般认为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仪式,而中国的腊祭传统,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上古时期……西周青铜辛鼎上便难得地保留了西周腊祭的制度内涵。南宋 马麟 《层叠冰绡图》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榆林窟第3窟的壁画里,寒野苍茫, ...

• 空间信息技术助力新疆考古实现新突破

   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今天,光学、微波、激光雷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技术、虚拟现实、 物联网、大数据等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发挥 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文化润疆为己任的新疆考古人,紧追新时代步伐,将各种最前沿的空间科技融入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促 ...

• 新出土唐代纪年壁画墓女墓主“庞大家”应读为“庞大姑”

2021年1月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洪渎原发掘的两座唐代纪年壁画墓的消息。其中67号墓的墓主是杨知什和庞大家夫妇(图一)。据出土墓志记载,杨知什是隋纳言杨士达曾孙,终官左骁卫郎将。夫人庞大家,曾祖卿恽曾参与玄武门之变,任左武候大将军;父承宗任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赠幽州都督、南安恭侯。开元廿七年(739)合葬于洪渎 ...

• 从虎丘十二景到观泉图,虎丘见证沈周与朋友们的难舍情谊

明代画家沈周留下不少描绘虎丘胜景的画作,如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虎丘十二景》、天津博物馆藏《虎丘观泉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千人石夜游图》等。除去景观上的意义,虎丘还承载着吴地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可爱云岩日日游”,沈周将自己对虎丘的喜爱表达的如此直白。这里不仅留下了他频频游玩的足迹,也见证了他与朋友们难舍难分的情谊。“雨后振孤策, ...

• 云冈学如何建设,看专家们怎么说

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主办,省文物局、大同市人民政府、中国文物报社和山西大学承办的“云冈石窟·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会”2020年12月6日至8日在古城大同举行。会议主题是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的指示,经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研讨会规格很高,山西省政府、大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在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郭物研究员、北京大 ...

• 故宫六百年鉴赏㉓|名迹里的皑皑白雪与众生百态

雪终于来了。昨天到今夜,不少地区粉妆玉砌,恍如画卷,甚至,上海也飘起了短暂的雪花——虽未真正留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皑皑白雪,在中国文化与书画中一直有着独有的地位与审美。历代擅长雪景山水的画家不胜枚举,宋以前的画家中,如顾恺之、王维等都擅画雪景,但罕有作品传世。至宋代李成、范宽、郭熙皆擅绘雪景, ...

• 我们接续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版首语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20年,传统文化工作备受关注,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2020年,博物馆在疫情下主动求变,“云展览”破局走红; ...

• 文物+科技“跨界”携手,文明之光浸润人心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你能否想象,透过一捧淤泥,人们能一窥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命信息?“抓一把土就能知道他是谁”——不必惊讶,这科幻大片一般的情节在2020年已真实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白石崖溶洞,我国科技与考古力量强强联手,用沉积物DNA分析技术探知远古的生命。通过这些研究,今天的我们得以畅想远古的画面:他们是谁?他们怎样 ...

• 20年,回望“上山”之路

上山文化桥头遗址一隅 作者/供图  水是文明之源。浙江地区水系发达,河道纵横交织,世人熟知的考古遗址也多在水源附近。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说,浙江的遗址名很有内涵:从美丽的小洲(良渚)出发,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上山)。这是一条通向远古的诗意之路。  20年前,浙江省浦江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横空出世,它独 ...

• 遗产观察 | 世界遗产大会决议应成为遗产地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不少人看来,获得世界遗产的名号,是一处文化遗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许多世界遗产地的介绍文字中,也往往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结束。这种行文揭示着撰写者对于世界遗产的认知——一个遗产地的至高巅峰就是申遗成功,这是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这种认知是对世界遗产的误解。当我们认真研读《世界遗产公约》,会发现对于缔约国义务的描述中,要 ...

• 从科学视角看中国山水画中的纹理,会误读吗

中国山水画如果从科学角度如何看?会有误读吗?近日,科学家、学者杨崇和博士从其提出的“视觉纹理”这一概念,试图梳理中国十至十七世纪的山水画发展脉络,并对其中的再现、创新以及风格演进问题进行系统阐释。随后,杨崇和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进行了对话,白谦慎表示把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艺术史研究当中有可取处, ...

• 木材考古知多少?洞鉴木材 “透物见人”

  树木不仅提供给人类能源、木材、食物、医药及各种副产品,还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正因如此,古代先民对树木有极强的依赖,因此,考古遗址中经常出现木材(包括木炭)。  木材是生物质材料,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因此,通过木材分析可以认识地域性木本植物种类,探索古代人类对木材资源的利用以及与木本植物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 ...

• 空间考古大有可为

  能提供丰富信息源的遥感,已不仅仅局限于“发现遗存”,而是包含人文、自然数据以及不同格式的地球大数据的多信息源的综合利用。可以说,我们从遥感考古走向了空间考古  空间考古是遥感考古的继承、发展与飞跃,它不再仅仅局限在航空、航天以及地面平台的遥感空间观测技术,而要综合其他的广义遥感考古技术与方法  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逐渐 ...

• 《西丰西岔沟》开启乌桓遗存新探索

  西丰西岔沟墓地的出土资料终于编辑成书,就要出版了!第一次能亲手把玩这批材料时,我还是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学生。1961年冬,我到吉林市参加考古调查实习后,途经沈阳参观辽宁省博物馆,承李文信馆长的美意,请孙守道先生摊了一桌子该墓地的文物,逐一介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形制奇特的铜柄铁剑、有“胡人”装束人物的青铜饰牌、泥质灰陶和夹砂 ...

• 原始瓷科技考古新进展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瓷器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在历史上曾推陈出新、大放异彩。中国古代瓷器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早在夏晚期,处于瓷器初步发展阶段的原始瓷器就已产生。原始瓷器成熟于商代早期,发展于西周早期,兴盛于战国早期,至秦汉之际经历衰落之后更加繁荣,到东汉晚期最终发展为成熟瓷器。  原始瓷器又称“原始瓷”“原始青瓷”,目前 ...

• 明代沈周据王鏊文赋绘制的洞庭山水长卷在追忆什么?

明代成化十四年七月,沈周错过了一场跟好友王鏊、文贵的洞庭秋游。18年后,沈周在读罢朋友带来的王鏊《行书洞庭两山赋卷》后,根据文意绘制了一件表现洞庭两山景色的山水长卷。长卷近景中,有一座背靠山峰、面向湖面的寺院。这是法海寺吗?它的身后便是莫厘峰吗?这是沈周埋藏在画卷中的回忆吗?我们不得而知。明 沈周《洞庭两山赋图》(局部)私人藏洞庭 ...

• 编织家国理想的丝线:北宋《纺车图》新探

传为北宋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得到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少有专题研讨。本文作者通过对图像的仔细考察,结合纺织科技史的研究成果,指出画中描绘的是一架有意体现出粗糙和原始色彩的麻苎纺车。此外,作者在梳理了“耕织图”、“豳风图”、“豳风七月图”及其与“纺绩图”的关系后,推测《纺车图》可能即属于元代出现的单独描绘纺麻景象的“纺绩图 ...

• 从“画史”开始,探寻中国历史上的画院发展

画院的正式产生有唐代说、五代后蜀说、五代南唐说、北宋说等多种主张。而在出现专门的画院机构之前,就已有直接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了。《庄子·田子方》上记载春秋末期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这些为国君作画的“史”,当是早期的宫廷画家。唐代在掌管图书的集贤殿书院下设画院,设有“画直八人”以及画工多人,主要从事绘画及皇家书画藏品的修复、 ...

• 史学家陈垣考释清代学者钱大昕手简十五通

正在上海嘉定博物馆展出的“一代儒宗——钱大昕纪念展”(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28日),完整展示了北京观雪斋藏《钱大昕先生手简十五通》。《钱大昕先生手简十五通》,又名家书册,是钱大昕寄家人子弟信,“自乾隆三十九年竹汀四十七岁起,至嘉庆八年竹汀七十六岁止,绵互凡三十年。”知名史学家陈垣对钱大昕的学问非常推崇,曾专门考释钱大昕这十五 ...

• 为石窟寺保护利用注入科技力量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分布广泛且规模宏大的石窟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新华社12月1日报道,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第一,运用 ...

• 人民日报刊文:960岁的应县木塔如何保护

应县木塔南面近景。永昕群摄二层西南内、外槽倾斜现状。任 超摄核心阅读应县木塔突出的结构特点,对当代高层结构设计具有直接借鉴作用,也是其保护的科学基础与逻辑起点在现阶段以“减缓或遏止倾斜发展”为目标的“治标”策略较急于彻底解决问题的“治本”策略,更为合理、稳妥、可行应州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 ...

• 研究《山海经》三十余年,他们重现了4000年前的华夏地貌

【编者按】: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著作。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和文明起源的伟大著作。相传,《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水土的一代圣王,伯益是当时的山林环境大臣。4200年前,大禹治服洪水之后,率众大臣和科技人员考察华夏山川大地,记录物产风情,撰写“国土 ...

• 石上风华:从新见汉画像石拓片感受汉代的深沉雄大

汉画像石被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为“绣像的汉代史”,鲁迅对此则有“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赞誉。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石上风华 — 新见汉代画像石拓片展”近日在华东师大中北校区图书馆举办,呈现了近40幅较为罕见的、且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的珍贵汉画像石拓片。据悉,这些拓片均出自《石上风华——徐州新见汉代画像石拓片选》一书,展览选取 ...

• 德拉克洛瓦的文学插图:从《浮士德》到《哈姆雷特》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展览“十九世纪的吟游诗人——馆藏德拉克罗瓦版面展”,展出法国艺术大家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的48幅作品,包括41幅石版画、4幅素描、2幅蚀刻版画和1幅水彩画,用馆藏介绍他在版画艺术领域的成就,德拉克洛瓦为《浮士德》与《哈姆雷特》所作的文学插图是其代表之作。由于疫情原因,展览无法向公众开放 ...

• 五项考古新发现让夏文化更可信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五个项目均是围绕夏文化进行,从不同角度解读与夏朝同期或接近时间段内、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尽管有些发现还未形成最终定论,但目前已知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夏文化的内涵,让它更可信。  (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网格化布局,开启里坊制度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已持续发掘60年,取得的成果举 ...

• 旧石器时代的天然博物馆

  近百年的科学探索使泥河湾盆地成为世界上旧石器遗址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泥河湾盆地不仅丰富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序列,也为评估早期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以泥河湾遗址群为依托,河北省阳原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正在建设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泥河湾盆地引发世界关注  很难想象,眼前这些崇山峻岭之内遍布着40余处百 ...

• 花开上山 流芳百越 ——钱塘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心路历程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河,因其曲折的走向也被形象地称为“之江”。钱塘江作为“天堑”,对浙江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具有直接的影响。钱塘江以南地区(以下统称浙南)西南高东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盆陵相间,干流基本都是东西向入海,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平原,穿缀在长长的海岸线上,形成多样的地貌单元,加之山丘阻隔,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先秦时 ...

• 迎接中国考古百年 专家学者研讨聚焦仰韶文化传播

 “双槐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三重大型环壕城址,引出的新认识无异于是说仰韶文化中期已经开始迈入文明门槛。”  “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周播散,开创了一个灿烂的彩陶时代。”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传播研讨会在三门峡市举办。 孙自法 摄  “陕西蓝田新街、杨官寨等遗址体现出仰韶文化晚期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分工的明确化。”  “山西离石德岗 ...

• 铸就信史 鉴往知来——新时代陕西考古工作的发展与展望

  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指出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阐明了考古工作的发展目标与任务。  八千载文脉存续,百万年古迹可觅。中国考古学的发端与发展始终与三秦大地的深厚文化底 ...

• 筚路蓝缕 成就辉煌 履行使命 再展宏图——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总书记对考古学意义与今后发展方向进行的深刻阐释,必将对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必将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 ...

• 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

  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考古学界引发热烈反响。广大考古工作者纷纷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我国考 ...

• 数十载追寻祖先足迹 长江畔破解文明密码

 最早的“太阳人”石刻,长江流域最早的粟遗存,长江流域最早的“四室一厅”……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诉说着什么?古老的青铜之路由谁掌控?又是什么支撑起早期国家崛起?考古工作将历史场景活化,为长江中游一幅幅历史画卷增加信度。  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夏商周时期)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由湖北省牵头,与湖 ...

• 文明化进程中黄河中游的中心地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游则是多支一体的中华文明的主根脉所在,是历史传说中炎黄部族的主要活动地区,黄河中游或者中原地区就像盛开的史前中国之花的花心。正确认识文明化进程中黄河中游地区的中心地位,对于客观理解早期中国文明的本质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索中原的历史地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 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近百年以来,在几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我们逐渐看清了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多支一体有中心的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成为夏商周王国以至我们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从距今八千多年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距今六千年左右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到距今五千多年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距 ...

• 文博场所开放夜游成效初显 持续化常态化发展需考量

2020年4月起,世界遗产地龙门石窟推出“夜游龙门”活动,让游客在晚间领略石窟造像的别样风采;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龙门石窟推出“古都新生活·潮涌新龙门”金秋文化艺术季系列文旅活动,“夜游龙门”持续升温。据悉,新推出的“夜游龙门”在避免过度彩化亮化、充分尊重龙门石窟历史文化背景、注重文物保护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采用轮廓灯和基础照明的方 ...

• 让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课堂落地开花

博物致知。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而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 ...

• 研究表明:沧源崖画绝对年代为距今3800年至2700年之间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的沧源崖画群近日在系统性铀系年代测定上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经对丰富样品数据综合分析,确定沧源崖画群绝对年代为距今3800年至2700年之间。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年代学权威刊物《第四纪地质年代学》(Quaternary Geochronology)上。沧源崖画群2号点样品采集示意图(资料图片)。新华社发(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论 ...

• 塔吉克斯坦:塔赫提.桑金遗址中发现希腊-巴克特里亚时期重要文物

2020年10月15日,(杜尚别,夏冉译)据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历史,考古和人类学研究所的消息称,近期,该所考古学家对塔吉克斯坦南部的塔赫提.桑金遗址展开了一次考古发掘活动。   在这次考古发掘过程中,塔吉克斯坦考古学家有了非常罕见的发现,例如金耳环,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的硬币和陶器。目前,考古学家正对这些罕见的发现进行了研究。 ...

• 从将相到平民:对历史学家而言,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底有何价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记者 |潘文捷编辑 |黄月帝王将相、平民百姓,谁是历史的主角?重复进行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举办的鸣沙史学嘉年华“寻找历史主角:成为焦点的日常还是日常吗”活动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鲁西奇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侯旭 ...

• 史前史与人类的未来:寻找人类社会的演化轨迹

撰文 | 《经济观察报·书评》陈胜前考古学与史前史距今1000至500万年之间人类与黑猩猩分开,距今300万年前后出现众多不同的人类演化分支,距今200万年前人类已经扩散到亚洲,距今7万年前非洲出现最早的艺术品,距今1万年前后西亚与中国史前农业起源,距今5千多年前古埃及开始修建金字塔……,如今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识。然而,在近代考古学兴起之前 ...

• 从史前遗存中寻找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今天我要讲的是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和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换一个词可以称为“早期中国文化圈”,就是史前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因为彼此交融联系,形成的一个超大规模的文化共同体或者文化圈。我把它简称为“早期中国”,含义和张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接近。严文明先生则将史前的文化中国比喻为一朵重瓣的花朵, ...

• “考古中国”聚焦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

  9月24日,“考古中国”2020重大项目集中讨论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陕西石峁文化及寨山石城遗址等5项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新发现。  这两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新发现不断,从各个方面颠覆着我们过去的认知。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年代距今8500—5200年,四个时期的遗存堆积复杂,第一至三 ...

• 水洞沟遗址:科学与人文在这里交融

 在中国西北苍茫的毛乌素沙地和滔滔东流的黄河之间,宁夏水洞沟遗址坐落于此。  约4万年前,一群从北方迁徙至此的狩猎采集人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书写水洞沟地区的古史。其后,陆续有先民到此生产和生活,续写史前文化篇章。至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群仍在这里打石制陶,传递文明的薪火……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仿古体验活动。水洞沟遗址博物馆。  1 ...

• 中国考古学理论必须具有中国气派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 ...

• 可持续社会的历史建筑博物馆:挑战和机遇

1培训 | 会议 | 课题申报1. 会议名称:第九届国际考古、计算机图像、文化遗产与创新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rchaeology, Computer Graphic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时间:2021年4月26-28日投稿截止时间:8月15日地点:西班牙,巴伦西亚主办方:巴伦西亚理工大学来源:http://t

• 考古界:“考古中国”发布五项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

9月2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会,通报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从聚落组织、信仰习俗、动植物遗存、出土遗物、宫城建筑、古城遗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补了史前考古中国的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兴隆遗址 F5野牛肢骨堆积河北康保兴隆遗址 ...

• “天空之带”贵族家庭的兴衰——玛雅名城科潘考古项目综述

 玛雅著名城邦科潘遗址贵族居住区的8N-11号四方院落,面积约2500平方米,属于仅次于王宫级别的贵族居址。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居址东部建筑进行发掘,在中心主室发现雕刻着呈条带状排开的日月星宿之神的石榻,遂将其命名为“天空之带”(sky-band)贵族家庭。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课题科潘遗址考古项目自2015年开始实施,并和洪都拉斯 ...

• 石峁文化次级聚落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石峁文化次级聚落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 ​——首次全面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考古中国”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课题。2019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获准立项,寨山石城被列入重点遗址。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寨山石城系统考古成为“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陕西片区的主要工作内容。  府谷寨山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田家寨镇王沙峁行政村寨山自然村,面积约100万 ...

• 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数字互联新格局

让历史文物资源活起来,让文化网络空间亮起来,让民族精神内核传下去,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疫情下文博系统担当作为,统筹运用传统方法与数字技术,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数字互联创造了许多新探索,后疫情时期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为大势所趋。为此,应做好“十四五”文物事业改革创新和数字互联工作,开创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新气象。 ...

• 考古学家的习惯

  人生一世,身边会发生无数的事情,从不测风云、世事兴衰、民间疾苦到家长里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关注重点、不同的关注方式。当医生的关注疾病,做生意的关注利润,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长期的职业生活会形成特定的习惯,从习惯之中又能看出职业生活的影响,乃至职业生活的变化。解放军的著名将领粟裕好看地图,上街办事,也会考虑一下哪个地方适合摆 ...

• 走出国门 | “中国队”亮相埃及考古舞台

2018年10月27日,在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见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于开罗总理府签署双方合作和互助协议。同年11月29日,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在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区内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赴埃及开展考古工作的正式启动。首季度工作于2019年4月结束, 同年11月第二季度田野工作启动,并于2020年4月结束。印有法老阿蒙 ...

• “浑无斧凿痕”:当齐白石“来到”八大山人故里

齐白石曾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对八大山人艺术造诣的敬仰之情跃于纸上。从齐白石所临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创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笔意,再到八大山人的原作,一起呈现时会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9月28日,由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和北京画院主办的“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将在八大 ...

• 鼠辈成名记:从埃及到中土的“老鼠克敌”传说之路

仿佛双生的故事当唐玄奘印度求法归来经过于阗国时,曾听闻一个老鼠克敌的传说,并记载在《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二《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国)中,其文曰:王城西百五六十里,大沙碛正路中,有堆阜,并鼠壤坟也。闻之土俗曰:此沙碛中鼠大如猬,其毛则金银异色,为其群之酋长。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昔者匈奴率数十万众,寇掠边城,至鼠坟侧屯军。时瞿萨旦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