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无锡公布梅里遗址考古重大发现
无锡高新区举行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发布会,公布无锡梅里古镇二期工地考古重大发现:梅里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 梅里古镇所在的梅村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域。史书上记载“泰伯奔吴”,后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泰伯墓碑记》以及南朝的《后汉书》等,都有泰伯冢在梅里的记载,“梅里”即无锡梅村。
无锡高新区举行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发布会,公布无锡梅里古镇二期工地考古重大发现:梅里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 梅里古镇所在的梅村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域。史书上记载“泰伯奔吴”,后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泰伯墓碑记》以及南朝的《后汉书》等,都有泰伯冢在梅里的记载,“梅里”即无锡梅村。
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祖籍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明代名臣,嘉靖、隆庆内阁首辅。王阳明心学践行者。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十一年,徐阶病卒,赠太师,谥号文贞,择葬长兴。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等。 徐阶墓位于长兴县和平镇东山村,自今年4月份发现以来,引发广泛关注。徐阶墓考古发掘工作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
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的耀州窑,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它创烧于唐代,在北宋时达到鼎盛,其产瓷器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称。至晚清民国,耀州窑还在延续烧造。无论是在釉色、器型上,还是在烧造技术、装饰纹样方面,耀州窑完整地记述了青瓷的历史变迁与传承。由耀州窑博物馆、无锡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将于7月26日在无锡博物院西区二楼展厅开幕,“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 ...
山西青铜博物馆将于7月27日正式开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共展出文物2200多件,以山西考古出土文物、打击文物犯罪追缴文物以及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为展品主要来源,荟萃晋系青铜文物精华,展示山西青铜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该馆展陈面积1.1万平方米,基本陈列以“吉金光华”为主题,分“华夏直根”“礼乐春秋”“技艺模范”三部分,展示山西青铜文化在交融共生、礼乐文明、技艺创新等方面的成就与面貌。“华夏直根”,讲述晋文化在 ...
战国纵横家张仪的官邸所在地,杜甫、花蕊夫人等历史名人游玩的皇家园林摩诃池,“非壮丽无以示威仪”的明代蜀王府。记者22日从成都城市考古研讨会上获悉,成都市中心同一区域近年来陆续发现从战国到明代的几处重要遗存,命名为东华门遗址。 据东华门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易立介绍,2013年以来,为配合“天府文化中心”项目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市青羊区东华门街至体育中心一带,发掘揭露出大面积的古代城市遗存,主要 ...
7月23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举行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考古工作人员历时一年,于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无锡梅里遗址的考古工作,发现大量商周至明清时期的文物遗存,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无锡梅里遗址局部俯瞰图。 沈生华 摄 2019年7月20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们已考察了梅里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局部 ...
为加强文博系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培养文物鉴定人才,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根据《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办人函〔2019〕291号),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于近期举办“2019年全国文博系统专业人员陶瓷鉴定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为深入贯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落实“生命至上,安全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强化数字展示中心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对突发事故的应变及处置能力,7月20日下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联合敦煌市消防大队、莫高窟派出所民警进行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火灾应急疏散演练。此次演练主要针对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和应急救援措施等方面展开。首先,敦煌市消防大队徐 ...
全体警员组织学习应急预案7月份,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莫高窟参观游客日益剧增。为确保做好旺季开放期间的文物、游客安全工作,针对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敦煌研究院保卫处提前安排部署,深入分析安全态势,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并结合各类预(方)案,积极开展了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细化各岗位的操作流程和制度规范,并狠抓落实,切实把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和各项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 ...
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联合开展的“2019·山东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项目”20日在威海刘公岛举行启动仪式。 此次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将历时60天,由来自山东省内和北京、辽宁、福建、海南、广东及湖北的水下考古队员联合组队,共同打捞作业。他们将在2017年物探、2018年潜水探摸和抽沙试掘工作基础上,对刘公岛东村外的甲午沉舰遗址进行抽沙揭露 ...
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影响”专题田野调查工作日前顺利结束。此次科考新发现26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其中13处具有文化层的史前时期考古遗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影响”专题调查工作属于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项目”之一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安全”。此项科考专题田野调查工作于6月5日启动,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余蔚平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指示精神,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7月17—18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余蔚平一行来我院调研指导,甘肃省副省长何伟和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张智军,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以及嘉峪关市文旅局 ...
“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开幕式于2019年7月15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常沙娜先生,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姜胜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宣部办公厅副主任宫秉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江南织造府研究所所长戚秋兰,策展人黄炫梓,清华美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艺术家及师生等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致辞身为敦煌研究院 ...
首届“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自7月2日于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开班,至今已逾半月。本次研修以田野实践为核心。从开班当日下午起,研修班学员就进入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上京遗址,和辽上京考古队队员及实习同学共同作业。由此开启了近3个月的田野发掘课程。 田野工作是考古学的基础与核心,考古学的主要研究材料都由此途径获得。如何在田野工作中更精确、更全面地提取物质遗存中的信息,是一个永远处于 ...
图/阿塞拜疆 图片来自网络清源文化遗产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19年6月30日至7月10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清华遗产大会观察团队已经出发奔赴会场。你了解阿塞拜疆所在的外高加索地区么?这里是上帝的后花园,却建在火药桶上。本期通过世界遗产这面镜子,带你了解这一区域。本期作者:胡玥很多人对高加索这个名称最初的印象可能来自地理课本对亚欧分界线的描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 ...
7月1日世界遗产大会正式进入会议日程,当天的“非洲优先议程”备受关注,是讨论的热点,对其更广泛背景与内容的介绍,且听吕舟教授的专业解读。本期文末还有一个有趣的看图互动环节,不要错过了~7月1日会程介绍上午会议按照以往惯例,首先由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书记员总结去年大会的核心成果;就世界遗产基金预算计划(议程14)和《操作指南》的修订(议程11A)成立了两个工作组,将在会议期间展开为期3天的讨论;去年工作程序评估 ...
向左滑动可览今日全部列入项目清源文化遗产7月7日共审议11项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有8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项要求重报,1项要求补报。至此为期3天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审议工作全部完成。第43届委员会会议共审议35项申报,其中29项列入《名录》,3项被要求重报,2项被要求补报,1项混合遗产扩展项目获得批准。《名录》上的世界遗产项目总数达到1121项,其中文化遗产869项,自然遗产213项,混合遗产39项。*本期作者:清华国家遗 ...
图/清源第43届遗产大会现场观察团 左起:史晨暄、孙燕、吕舟、魏青、钟乐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大会正式进入中国时间!下一届,大家终于可以无时差地和我们一同关注世界遗产大会啦~本期有大会要点回顾加花絮精彩大放送!文末还有“你最爱的大会LOGO”投票不要错过了~本期作者:清华国家遗产中心大会观察团2019年7月10日上午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各项议程均已完成讨论,随着决议采纳,本届大会正式 ...
钱成熙 综合报导2019-07-03 09:59来源:澎湃新闻7月3日,国际首个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大展将在敦煌莫高窟开幕。这场名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上,将展示来自全球的120余件套精美文物,从而呈现吐蕃时期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及其与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互动。展览海报 本文图均由 敦煌研究院 提供展览由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主办,共有海内外近30家文博机构参加,国外部分来自美国普利兹克艺术 ...
从7月10日起,您走进国家博物馆北1展厅,就能看到《国家宝藏》里的两件明星文物——“绢衣彩绘木俑”和“彩绘伏羲女娲绢画”。 与它们一起展出的,是来自新疆各地区出土的共191件(套)精美文物。无论是彩陶、青铜器、金器、玻璃器,还是丝织品、木器、纸张,抑或佛造像、钱币、印信,每件文物都见证着一段历史。它们汇聚于“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上,共同讲述着历史上的新疆故事。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 ...
座谈会现场。供图中新网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国家文物局13日在京组织召开纪念总书记7·13关于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批示三周年座谈会。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出席会议并讲话。刘玉珠指出,将科学安排中国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申报次序和申报比例,目前要全力做好2020年申报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的各项准备工作。雒树刚强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 ...
陕西网讯(记者徐艺谦)7月17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简称:伊塞克博物馆)在西安召开会议,并与哈方签署合作备忘录。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对伊塞克博物馆馆长塔斯金·托伊巴耶夫先生(Mr.TASKYAN TOIBAYEV)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希望在双方现有的展览交流友好合作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多方位、全方面合作。 托伊巴耶夫馆长对与陕西合作表示了极大 ...
央广网西安6月21日消息(记者雷恺)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年来,陕西践行国际承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大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丝路”遗产成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典范。 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主动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利用陕西“文物名片”在推动“一带一路 ...
2019年7月14日,北京大学冶金实验考古暑期课程在湖南桂阳县圆满落幕。此次课程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桂阳县人民政府、湖南宝山有色金属矿冶有限责任公司、郴州市博物馆协办,来自国内外30所高校的8位博士研究生、22位硕士研究生、23位本科生,5所中学的10位中学生,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8所单位的专家、学者41人共100余人参与。
2019年7月14日,北京大学冶金实验考古暑期课程在湖南桂阳县圆满落幕。此次课程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桂阳县人民政府、湖南宝山有色金属矿冶有限责任公司、郴州市博物馆协办,来自国内外30所高校的8位博士研究生、22位硕士研究生、23位本科生,5所中学的10位中学生,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8所单位的专家、学者41人共100余人参与。
记者从吉林大学了解到,该校生物考古学国际创新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颅骨人工变形最早的实物证据。 这项研究对人类头颅人工变形这一世界性的文化源流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初步证据显示,现代人类颅骨变形文化很有可能起源于东亚大陆,然后向西沿着欧亚草原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向东经过白令海峡延展到美洲。该研究成果近日在人类学著名期刊《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发表。
7月16日下午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朱铁权教授给我们带来《中国古陶瓷解密:从宏观到微观》的讲座分享。 朱铁权老师专攻古陶瓷科技考古,对于陶瓷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传统的历史文化研究侧重古陶瓷的是文化属性,需要把握其造型、胎釉、工艺、装饰物、提款等宏观信息,进而展开文化分析。朱老师认为对一个科技考古者来说古陶瓷首先是一种硅酸盐材料,需要借助仪器分析测量其微观信息,如化学组成、物相结构、显微形貌等,进 ...
2019年5月31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耀鹏,在省考古所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题为《史前陶窑与烧制技术的演进——从磨沟遗址发现的陶窑说起》和《滑稽·阳燧樽·温酒樽与上樽酒》的学术报告。杨喜林书记致欢迎词,杨书记首先对钱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钱耀鹏老师多年来对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项目所做的指导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讲座由陈国 ...
辕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辕村南部,芦沟河的东、西两岸。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100米,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遗址内涵是以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古代聚落遗址。2006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在遗址上进行了小面积的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4座、陶窑1座、灰坑39个、沟8条、墓葬3座,出土陶器、石器、 ...
2019年6月6日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第九讲在红五楼举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陆扬教授以《丝绸之路:另一种全球史》为题带来精彩讲座。陆扬教授以全球史的视角为出发点,通过三个具体实例对丝绸之路进行深入地探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钢老师在《考古学研究》课程上,以《文物保护修复中的认知与发现:方法选择与应用》为题,分享自己在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与思考。 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与思考 胡钢老师在近五年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接触了四百多件金属质文物,体会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一个实际接触文物,长时间观察、思考、认识、解读文物的过程。青铜器出土时保存状态照片(左:青铜罍、右:青铜簠) 要做好文物保护修复,需要尽 ...
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了解到,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秦兵马俑坑中青铜弩机上的墨书是早期的松烟墨。 据介绍,秦时期的墨书主要发现在竹简和木牍上。但秦时期青铜兵器上的墨书,在考古遗址中并不多见。而秦兵马俑青铜兵器上的墨书,在研究领域中还一直是个空白。此次合作团队采用多光谱和拉曼技术分析青铜弩机上的墨书,获取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弩机照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摄 伴随着陶俑的出土,在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中还发 ...
2019年5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第八讲在红五楼举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以《9到10世纪陶瓷输出模式的博弈论分析》为题带来精彩讲座。秦大树教授以博弈论中纳什均衡为工具,结合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从经济模式上对早期的海上贸易进行了探讨。 陶瓷外销的第一次高峰 从距离中国较近的东亚、东南亚,到西亚、中东,乃至东非的中世纪遗址中,都有中国9-10世纪的陶瓷发现。自8世 ...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通过近100年数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上个世纪末以来连续20多年盛况空前的三峡考古,三峡地区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成为我们解读古代长江文明不可或缺的钥匙。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的主要工作,始终围绕三峡工程而开展,在抢救文物的同时成功树立了三峡工程的文明形象,是文物保护与国家大型基本建设相互支持、有机结合的典范。 一、从“前三峡”到“后三峡” 围绕 ...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增列为考古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国科大首次拥有了新的学科门类——史学。我所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且目前唯一的此学科门类的培养单位,这也是我所研究生培养史上首次拥有一个一级学科。 为了切实推进研究所乃至国科大考古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我所2019年7月11日召开了学科建设会议,所长邓涛研 ...
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个小骨片上发现了经红赭石涂染的7条平行刻划直线。这件人工制品距今11万年左右,比来自南非的最古老现代人的画作早约4万年,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工刻划作品。 这项研究成果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考古学杂志英国《古物》(Antiquity)上。论文第一作者、山东大学教授李占扬表示,该发现或许能帮助人们了解人类使用符号和绘画的起源,而符号和色彩为语言、数学和艺术奠定了基础。
近日,随着中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泊进宁波象山石浦码头,历时近3个月的渔山列岛海洋考古调查项目终于告一段落。 4月到7月,来自全国各地20多名水下考古队员,在浙江省宁波市渔山列岛附近海域进行了长达近90天的水下文化遗存调查。他们如何搜寻曾经长眠水底的文物宝藏?看似神秘的“水下探宝”背后又有怎样的艰辛和不易?
7月17日上午,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称,目前莫高窟窟区雨势加大,洞窟崖体有零星碎石掉落,湿度较大。为保障窟区文物及游客安全,经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决定,2019年7月17日莫高窟暂停开放,启动洞窟暂停开放应急预案。1、凡已预订7月17日A/B/C类参观门票,未出票的订单将统一做免手续费退单处理。2、已出票游客,请持票前往莫高窟售票处窗口办理免手续费退票业务;3、明日(18日)仍在敦煌旅游的游 ...
今天起,登陆故宮博物院网站,《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三百多名画及五万文物将纤毫毕现。澎湃新闻在今天的“融古铄今 无界未来——数字故宫发布会”上获悉,故宫博物院一次性推出了“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等七款数字产品,它们或焕新升级,或全新亮相,为文物爱好者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当下正处于全新的数字时代,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数字变革”,信息技术应 ...
7月15日下午,由敦煌研究院主办的第54期“敦煌读书班”在兰州院部一楼敦煌文献研究所阅览室举办。读书班负责人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首先介绍了参加读书班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年轻学子,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吴浩军,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生李贝,宁夏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玉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北京大学博士后谢洋,广东嘉兴学院教授陈其兵,淮阴师范学院讲师盖佳择等出席,还有兰州大学李树辉、吐送江依明教 ...
2019年7月13日—14日,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系列学术研讨会(五)在北京举办。从会上获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子课题《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已经完成书稿撰写任务与三次书稿校对,即将交付科学出版社进入编辑流程。预计2019年12月正式出版,将极大丰富和拓展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会场 齐泽垚/摄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 ...
在“二十四孝”“扇枕温衾”(或名“黄香温席”)的故事被流传至今。黄香(约68年—122年)为东汉时期官员。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近日,考古人员在湖北十堰房县发现了一个古墓,经工作人员初步推断为东汉时期的墓,距今已经2000多年,而该墓距东汉孝子黄香的祠堂不远,两者或许有着一定的渊源?古墓发掘现场 图片 秦楚网据湖北当地媒体《十堰晚报》报道,考古人员在房县发现了一个古 ...
2019年7月16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杭州市余杭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如根,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成岳冲分别致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主持开幕式。此次展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故宫博物院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 ...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大凌河中上游地区是红山文化遗存的核心分布区,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区域内已经发掘了阜新胡头沟墓地、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东山岗墓地、田家沟墓地、半拉山墓地等,这种较为集中分布的特殊遗存为研究红山文化墓葬埋葬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礼仪制度等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材料。由于发现和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存以墓葬(牛河梁遗址)和特殊性质遗存(东山嘴遗址)为主,而 ...
2019年7月15日,“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开幕。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丽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龙湖集团对本次展览给予大力支持。展出来自42家国内外文博机构,共计833件(组)文物。展览是以龙泉青瓷为视角阐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发展,是历来关于龙泉青瓷的展览中,展品数量最多、来源最广、产地最繁且体现多元文化的一次展览。
“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这两天正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进行展出,展览将持续到6月26日。在展览中,记者看到了一些其他城市的丝绸衣物制品。其实,说起丝绸,南京的云锦可谓一绝。作为中国最华美高贵的锦缎,云锦因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被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专家告诉记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云锦不仅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服饰文化,也成为东方灿烂文明的象征,是西方人眼中一朵绚 ...
记者13日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已结束对位于金沙江中下游区域一个青铜时代古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随葬器物近千件。 该墓地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蒙姑镇蒙姑社区段家坪子二组的金沙江南岸二级台地,海拔高程766米,处于金沙江流域白鹤滩水电站蓄水淹没区内。为配合水电站工程建设,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今年2月至6月对这个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
《丝路“船”说——探秘“南海I号”》展览7月15日在广东省方志馆正式开幕,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南海I号”的文化底蕴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南海I号”沉船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巨大、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I号”沉没于广东下川岛西南海域,1987年8月被发现,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并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初步推断,“南海I号”沉船是中国南宋时期从福建 ...
湖北十堰市房县近日发现一古墓,目前正在发掘中。据考古人员初步勘测,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古墓的位置位于房县城关镇西关附近。15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古人员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据介绍,房主原本打算在此处盖一座新房,可就在打地基时,发现一些带有纹饰的古砖。
查士丁尼一世研究人员日前于圣索非亚大教堂(史上最大的基督教教堂)取得了重要发现。其中,他们发现了由一种名为斑岩的火成岩制成的圆圈状地面部分,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就站在这个圆圈内举行宗教仪式。资料来源: Jan Kostenec拍摄,版权所有OxbowBooks, Ken Dark和Jan Kostenec 2019研究人员发现,这个券顶洞室可能是一座藏有数千卷卷轴的古代图书馆的遗迹。该洞室位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大礼堂下面。资料来源:Jan Kost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