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我们接续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版首语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20年,传统文化工作备受关注,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2020年,博物馆在疫情下主动求变,“云展览”破局走红; ...

• 文物+科技“跨界”携手,文明之光浸润人心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你能否想象,透过一捧淤泥,人们能一窥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命信息?“抓一把土就能知道他是谁”——不必惊讶,这科幻大片一般的情节在2020年已真实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白石崖溶洞,我国科技与考古力量强强联手,用沉积物DNA分析技术探知远古的生命。通过这些研究,今天的我们得以畅想远古的画面:他们是谁?他们怎样 ...

• 20年,回望“上山”之路

上山文化桥头遗址一隅 作者/供图  水是文明之源。浙江地区水系发达,河道纵横交织,世人熟知的考古遗址也多在水源附近。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说,浙江的遗址名很有内涵:从美丽的小洲(良渚)出发,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上山)。这是一条通向远古的诗意之路。  20年前,浙江省浦江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横空出世,它独 ...

• 遗产观察 | 世界遗产大会决议应成为遗产地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不少人看来,获得世界遗产的名号,是一处文化遗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许多世界遗产地的介绍文字中,也往往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结束。这种行文揭示着撰写者对于世界遗产的认知——一个遗产地的至高巅峰就是申遗成功,这是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这种认知是对世界遗产的误解。当我们认真研读《世界遗产公约》,会发现对于缔约国义务的描述中,要 ...

• 从科学视角看中国山水画中的纹理,会误读吗

中国山水画如果从科学角度如何看?会有误读吗?近日,科学家、学者杨崇和博士从其提出的“视觉纹理”这一概念,试图梳理中国十至十七世纪的山水画发展脉络,并对其中的再现、创新以及风格演进问题进行系统阐释。随后,杨崇和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进行了对话,白谦慎表示把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艺术史研究当中有可取处, ...

• 木材考古知多少?洞鉴木材 “透物见人”

  树木不仅提供给人类能源、木材、食物、医药及各种副产品,还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正因如此,古代先民对树木有极强的依赖,因此,考古遗址中经常出现木材(包括木炭)。  木材是生物质材料,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因此,通过木材分析可以认识地域性木本植物种类,探索古代人类对木材资源的利用以及与木本植物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 ...

• 空间考古大有可为

  能提供丰富信息源的遥感,已不仅仅局限于“发现遗存”,而是包含人文、自然数据以及不同格式的地球大数据的多信息源的综合利用。可以说,我们从遥感考古走向了空间考古  空间考古是遥感考古的继承、发展与飞跃,它不再仅仅局限在航空、航天以及地面平台的遥感空间观测技术,而要综合其他的广义遥感考古技术与方法  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逐渐 ...

• 《西丰西岔沟》开启乌桓遗存新探索

  西丰西岔沟墓地的出土资料终于编辑成书,就要出版了!第一次能亲手把玩这批材料时,我还是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学生。1961年冬,我到吉林市参加考古调查实习后,途经沈阳参观辽宁省博物馆,承李文信馆长的美意,请孙守道先生摊了一桌子该墓地的文物,逐一介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形制奇特的铜柄铁剑、有“胡人”装束人物的青铜饰牌、泥质灰陶和夹砂 ...

• 原始瓷科技考古新进展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瓷器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在历史上曾推陈出新、大放异彩。中国古代瓷器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早在夏晚期,处于瓷器初步发展阶段的原始瓷器就已产生。原始瓷器成熟于商代早期,发展于西周早期,兴盛于战国早期,至秦汉之际经历衰落之后更加繁荣,到东汉晚期最终发展为成熟瓷器。  原始瓷器又称“原始瓷”“原始青瓷”,目前 ...

• 明代沈周据王鏊文赋绘制的洞庭山水长卷在追忆什么?

明代成化十四年七月,沈周错过了一场跟好友王鏊、文贵的洞庭秋游。18年后,沈周在读罢朋友带来的王鏊《行书洞庭两山赋卷》后,根据文意绘制了一件表现洞庭两山景色的山水长卷。长卷近景中,有一座背靠山峰、面向湖面的寺院。这是法海寺吗?它的身后便是莫厘峰吗?这是沈周埋藏在画卷中的回忆吗?我们不得而知。明 沈周《洞庭两山赋图》(局部)私人藏洞庭 ...

• 编织家国理想的丝线:北宋《纺车图》新探

传为北宋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得到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少有专题研讨。本文作者通过对图像的仔细考察,结合纺织科技史的研究成果,指出画中描绘的是一架有意体现出粗糙和原始色彩的麻苎纺车。此外,作者在梳理了“耕织图”、“豳风图”、“豳风七月图”及其与“纺绩图”的关系后,推测《纺车图》可能即属于元代出现的单独描绘纺麻景象的“纺绩图 ...

• 从“画史”开始,探寻中国历史上的画院发展

画院的正式产生有唐代说、五代后蜀说、五代南唐说、北宋说等多种主张。而在出现专门的画院机构之前,就已有直接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了。《庄子·田子方》上记载春秋末期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这些为国君作画的“史”,当是早期的宫廷画家。唐代在掌管图书的集贤殿书院下设画院,设有“画直八人”以及画工多人,主要从事绘画及皇家书画藏品的修复、 ...

• 史学家陈垣考释清代学者钱大昕手简十五通

正在上海嘉定博物馆展出的“一代儒宗——钱大昕纪念展”(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28日),完整展示了北京观雪斋藏《钱大昕先生手简十五通》。《钱大昕先生手简十五通》,又名家书册,是钱大昕寄家人子弟信,“自乾隆三十九年竹汀四十七岁起,至嘉庆八年竹汀七十六岁止,绵互凡三十年。”知名史学家陈垣对钱大昕的学问非常推崇,曾专门考释钱大昕这十五 ...

• 为石窟寺保护利用注入科技力量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分布广泛且规模宏大的石窟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新华社12月1日报道,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第一,运用 ...

• 人民日报刊文:960岁的应县木塔如何保护

应县木塔南面近景。永昕群摄二层西南内、外槽倾斜现状。任 超摄核心阅读应县木塔突出的结构特点,对当代高层结构设计具有直接借鉴作用,也是其保护的科学基础与逻辑起点在现阶段以“减缓或遏止倾斜发展”为目标的“治标”策略较急于彻底解决问题的“治本”策略,更为合理、稳妥、可行应州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 ...

• 研究《山海经》三十余年,他们重现了4000年前的华夏地貌

【编者按】: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著作。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和文明起源的伟大著作。相传,《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水土的一代圣王,伯益是当时的山林环境大臣。4200年前,大禹治服洪水之后,率众大臣和科技人员考察华夏山川大地,记录物产风情,撰写“国土 ...

• 石上风华:从新见汉画像石拓片感受汉代的深沉雄大

汉画像石被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为“绣像的汉代史”,鲁迅对此则有“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赞誉。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石上风华 — 新见汉代画像石拓片展”近日在华东师大中北校区图书馆举办,呈现了近40幅较为罕见的、且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的珍贵汉画像石拓片。据悉,这些拓片均出自《石上风华——徐州新见汉代画像石拓片选》一书,展览选取 ...

• 德拉克洛瓦的文学插图:从《浮士德》到《哈姆雷特》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展览“十九世纪的吟游诗人——馆藏德拉克罗瓦版面展”,展出法国艺术大家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的48幅作品,包括41幅石版画、4幅素描、2幅蚀刻版画和1幅水彩画,用馆藏介绍他在版画艺术领域的成就,德拉克洛瓦为《浮士德》与《哈姆雷特》所作的文学插图是其代表之作。由于疫情原因,展览无法向公众开放 ...

• 五项考古新发现让夏文化更可信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五个项目均是围绕夏文化进行,从不同角度解读与夏朝同期或接近时间段内、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尽管有些发现还未形成最终定论,但目前已知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夏文化的内涵,让它更可信。  (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网格化布局,开启里坊制度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已持续发掘60年,取得的成果举 ...

• 旧石器时代的天然博物馆

  近百年的科学探索使泥河湾盆地成为世界上旧石器遗址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泥河湾盆地不仅丰富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序列,也为评估早期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以泥河湾遗址群为依托,河北省阳原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正在建设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泥河湾盆地引发世界关注  很难想象,眼前这些崇山峻岭之内遍布着40余处百 ...

• 花开上山 流芳百越 ——钱塘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心路历程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河,因其曲折的走向也被形象地称为“之江”。钱塘江作为“天堑”,对浙江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具有直接的影响。钱塘江以南地区(以下统称浙南)西南高东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盆陵相间,干流基本都是东西向入海,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平原,穿缀在长长的海岸线上,形成多样的地貌单元,加之山丘阻隔,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先秦时 ...

• 迎接中国考古百年 专家学者研讨聚焦仰韶文化传播

 “双槐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三重大型环壕城址,引出的新认识无异于是说仰韶文化中期已经开始迈入文明门槛。”  “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周播散,开创了一个灿烂的彩陶时代。”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传播研讨会在三门峡市举办。 孙自法 摄  “陕西蓝田新街、杨官寨等遗址体现出仰韶文化晚期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分工的明确化。”  “山西离石德岗 ...

• 铸就信史 鉴往知来——新时代陕西考古工作的发展与展望

  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指出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阐明了考古工作的发展目标与任务。  八千载文脉存续,百万年古迹可觅。中国考古学的发端与发展始终与三秦大地的深厚文化底 ...

• 筚路蓝缕 成就辉煌 履行使命 再展宏图——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总书记对考古学意义与今后发展方向进行的深刻阐释,必将对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必将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 ...

• 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

  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考古学界引发热烈反响。广大考古工作者纷纷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我国考 ...

• 数十载追寻祖先足迹 长江畔破解文明密码

 最早的“太阳人”石刻,长江流域最早的粟遗存,长江流域最早的“四室一厅”……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诉说着什么?古老的青铜之路由谁掌控?又是什么支撑起早期国家崛起?考古工作将历史场景活化,为长江中游一幅幅历史画卷增加信度。  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夏商周时期)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由湖北省牵头,与湖 ...

• 文明化进程中黄河中游的中心地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游则是多支一体的中华文明的主根脉所在,是历史传说中炎黄部族的主要活动地区,黄河中游或者中原地区就像盛开的史前中国之花的花心。正确认识文明化进程中黄河中游地区的中心地位,对于客观理解早期中国文明的本质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索中原的历史地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 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近百年以来,在几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我们逐渐看清了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多支一体有中心的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成为夏商周王国以至我们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从距今八千多年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距今六千年左右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到距今五千多年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距 ...

• 文博场所开放夜游成效初显 持续化常态化发展需考量

2020年4月起,世界遗产地龙门石窟推出“夜游龙门”活动,让游客在晚间领略石窟造像的别样风采;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龙门石窟推出“古都新生活·潮涌新龙门”金秋文化艺术季系列文旅活动,“夜游龙门”持续升温。据悉,新推出的“夜游龙门”在避免过度彩化亮化、充分尊重龙门石窟历史文化背景、注重文物保护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采用轮廓灯和基础照明的方 ...

• 让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课堂落地开花

博物致知。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而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 ...

• 研究表明:沧源崖画绝对年代为距今3800年至2700年之间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的沧源崖画群近日在系统性铀系年代测定上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经对丰富样品数据综合分析,确定沧源崖画群绝对年代为距今3800年至2700年之间。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年代学权威刊物《第四纪地质年代学》(Quaternary Geochronology)上。沧源崖画群2号点样品采集示意图(资料图片)。新华社发(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论 ...

• 塔吉克斯坦:塔赫提.桑金遗址中发现希腊-巴克特里亚时期重要文物

2020年10月15日,(杜尚别,夏冉译)据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历史,考古和人类学研究所的消息称,近期,该所考古学家对塔吉克斯坦南部的塔赫提.桑金遗址展开了一次考古发掘活动。   在这次考古发掘过程中,塔吉克斯坦考古学家有了非常罕见的发现,例如金耳环,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的硬币和陶器。目前,考古学家正对这些罕见的发现进行了研究。 ...

• 从将相到平民:对历史学家而言,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底有何价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记者 |潘文捷编辑 |黄月帝王将相、平民百姓,谁是历史的主角?重复进行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举办的鸣沙史学嘉年华“寻找历史主角:成为焦点的日常还是日常吗”活动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鲁西奇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侯旭 ...

• 史前史与人类的未来:寻找人类社会的演化轨迹

撰文 | 《经济观察报·书评》陈胜前考古学与史前史距今1000至500万年之间人类与黑猩猩分开,距今300万年前后出现众多不同的人类演化分支,距今200万年前人类已经扩散到亚洲,距今7万年前非洲出现最早的艺术品,距今1万年前后西亚与中国史前农业起源,距今5千多年前古埃及开始修建金字塔……,如今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识。然而,在近代考古学兴起之前 ...

• 从史前遗存中寻找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今天我要讲的是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和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换一个词可以称为“早期中国文化圈”,就是史前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因为彼此交融联系,形成的一个超大规模的文化共同体或者文化圈。我把它简称为“早期中国”,含义和张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接近。严文明先生则将史前的文化中国比喻为一朵重瓣的花朵, ...

• “考古中国”聚焦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

  9月24日,“考古中国”2020重大项目集中讨论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陕西石峁文化及寨山石城遗址等5项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新发现。  这两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新发现不断,从各个方面颠覆着我们过去的认知。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年代距今8500—5200年,四个时期的遗存堆积复杂,第一至三 ...

• 水洞沟遗址:科学与人文在这里交融

 在中国西北苍茫的毛乌素沙地和滔滔东流的黄河之间,宁夏水洞沟遗址坐落于此。  约4万年前,一群从北方迁徙至此的狩猎采集人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书写水洞沟地区的古史。其后,陆续有先民到此生产和生活,续写史前文化篇章。至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群仍在这里打石制陶,传递文明的薪火……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仿古体验活动。水洞沟遗址博物馆。  1 ...

• 中国考古学理论必须具有中国气派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 ...

• 可持续社会的历史建筑博物馆:挑战和机遇

1培训 | 会议 | 课题申报1. 会议名称:第九届国际考古、计算机图像、文化遗产与创新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rchaeology, Computer Graphic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时间:2021年4月26-28日投稿截止时间:8月15日地点:西班牙,巴伦西亚主办方:巴伦西亚理工大学来源:http://t

• 考古界:“考古中国”发布五项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

9月2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会,通报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从聚落组织、信仰习俗、动植物遗存、出土遗物、宫城建筑、古城遗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补了史前考古中国的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兴隆遗址 F5野牛肢骨堆积河北康保兴隆遗址 ...

• “天空之带”贵族家庭的兴衰——玛雅名城科潘考古项目综述

 玛雅著名城邦科潘遗址贵族居住区的8N-11号四方院落,面积约2500平方米,属于仅次于王宫级别的贵族居址。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居址东部建筑进行发掘,在中心主室发现雕刻着呈条带状排开的日月星宿之神的石榻,遂将其命名为“天空之带”(sky-band)贵族家庭。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课题科潘遗址考古项目自2015年开始实施,并和洪都拉斯 ...

• 石峁文化次级聚落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石峁文化次级聚落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 ​——首次全面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考古中国”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课题。2019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获准立项,寨山石城被列入重点遗址。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寨山石城系统考古成为“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陕西片区的主要工作内容。  府谷寨山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田家寨镇王沙峁行政村寨山自然村,面积约100万 ...

• 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数字互联新格局

让历史文物资源活起来,让文化网络空间亮起来,让民族精神内核传下去,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疫情下文博系统担当作为,统筹运用传统方法与数字技术,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数字互联创造了许多新探索,后疫情时期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为大势所趋。为此,应做好“十四五”文物事业改革创新和数字互联工作,开创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新气象。 ...

• 考古学家的习惯

  人生一世,身边会发生无数的事情,从不测风云、世事兴衰、民间疾苦到家长里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关注重点、不同的关注方式。当医生的关注疾病,做生意的关注利润,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长期的职业生活会形成特定的习惯,从习惯之中又能看出职业生活的影响,乃至职业生活的变化。解放军的著名将领粟裕好看地图,上街办事,也会考虑一下哪个地方适合摆 ...

• 走出国门 | “中国队”亮相埃及考古舞台

2018年10月27日,在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见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于开罗总理府签署双方合作和互助协议。同年11月29日,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在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区内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赴埃及开展考古工作的正式启动。首季度工作于2019年4月结束, 同年11月第二季度田野工作启动,并于2020年4月结束。印有法老阿蒙 ...

• “浑无斧凿痕”:当齐白石“来到”八大山人故里

齐白石曾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对八大山人艺术造诣的敬仰之情跃于纸上。从齐白石所临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创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笔意,再到八大山人的原作,一起呈现时会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9月28日,由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和北京画院主办的“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将在八大 ...

• 鼠辈成名记:从埃及到中土的“老鼠克敌”传说之路

仿佛双生的故事当唐玄奘印度求法归来经过于阗国时,曾听闻一个老鼠克敌的传说,并记载在《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二《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国)中,其文曰:王城西百五六十里,大沙碛正路中,有堆阜,并鼠壤坟也。闻之土俗曰:此沙碛中鼠大如猬,其毛则金银异色,为其群之酋长。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昔者匈奴率数十万众,寇掠边城,至鼠坟侧屯军。时瞿萨旦 ...

• 考古的缓与急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和丰富,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终将逐渐贴近历史真实,逐渐还原当时的社会状况  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已举办到第三届,今年更是采取了线上授课与线下考察调研相结合的模式。“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也正式启动。在我国,关于夏文化的探讨,一直是历史和考古研究中为国内外所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如果从1926年考 ...

• 山西西周考古七十年

  导 语:  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考古汇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特点、未来着力点等,并能给予我们大力支 ...

• 考古新知 | 山西永乐宫发现蒙元时期道教纸质文物

2019年6月,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在开展永乐宫搬迁资料整理时,发现近百件与永乐宫宗教活动有关的古籍文书。其中的五件蒙古时期道教度戒牒文书和一件或早于同期的刻印道经,弥足珍贵,对研究蒙元时期全真教发展和永乐宫重建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经有关专家评估,被定为馆藏一级文物,分别为:“元行尚书省断事官付道人张来童执照”(总登记号:YL417) ...

• 新发现 | 交流、变迁与融合——甘肃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考古新发现

石家墓地南区 M257 金虎饰 石家及遇村遗址位于陇东地区马莲河以东、九龙河以南、无日天沟河以北的早胜原上,现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以遇村南沟为界,沟内常年泉水流淌,途经古峪沟,汇入泾河支流马莲河。石家及遇村遗址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陆续被发现。21世纪初,石家墓地盗墓活动猖獗,从目前勘探、发掘情况看,M38 ...

• 田野考古,发现南京地下之“美”

  因为湖南留守女孩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考古成为这个夏天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2500年的建城史,给古都南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有这样一批考古人,他们长期坚守在南京的考古现场,通过对地下文物的发掘、清理和研究,揭示着南京这座城市极富文学性与历史感的过去。  南京地下文物埋藏丰富  考古是一门极富魅力的学科,上穷百万年人类之起源、下 ...

• 进击的古基因组研究

  今年5月,《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领衔的关于华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开了有关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迁移与混合这一重大学术问题上的若干谜团;两个月后,该团队又发布最新发现:通过古基因组研究发现距今约1.1万年的中国南方未知现代人群,相关研究揭示出中国南方与东南亚人群旧石器 ...

• 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大变样:遇见史前 一眼千年

  为了迎接世界遗产大会,实验区积极推进世界遗产大会“六个一批”项目,其中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经过改造提升后,环境大变样,景观倍吸睛。25日,记者走进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感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尽显国际范的文旅目的地。  一条风之路 追溯千年历史  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入口处,记者首先就被一座立着的巨型雕塑吸引,雕塑整体展现的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2020年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宁波考古工作队进驻慈城东门村遗址,至今已工作近一个月。本次发掘系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合作,为配合基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光远副所长担任甲方项目领队,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为合作方负责人。  慈城古县城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 ...

• 故宫何以藏了这批康熙、雍正等清帝吉服读书像

在大量的皇帝御容中,有一组清代帝王读书像颇为不同。虽然画像描绘的是帝王读书的日常生活,但画风却与清帝朝服像十分相近——工整而肃穆。这组清帝吉服读书像作何用途?是否与文字记载的御容供奉有关?又是供奉于何地?用于供奉的御容像为何不是传统的朝服像?经与文字档案比对,作者认为这应是清代供奉在避暑山庄绥成殿中的皇帝御容。在避暑山庄供奉的皇 ...

• 这个一切都追求极致的民族,到底有多在意细节?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云冈石窟的开凿,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民族(拓跋鲜卑)用一个朝代(北魏王朝)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石窟雕刻精美,匠心独运,冠于 ...

• 还原拉斐尔容貌:真实的他是否如画像一样清新帅气?

今年是拉斐尔去世500年,虽然因为疫情各家博物馆的纪念展览和活动有所打乱,但并不影响世人对他的关注。其实自1520年拉斐尔入葬罗马万神殿起,他的故事就被不断解读。1833年,万神殿拉斐尔陵墓被打开引发了颅相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澎湃新闻获悉,罗马第二大学最近以3D技术对拉斐尔的容貌进行了复原。然而,容貌只是一个层面,在清新帅气的容貌背后,真实的 ...

• 研究前线 | 古北水镇的文旅融合探析

  古北水镇是北京市东北部密云区的一处旅游度假特色小镇,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长城脚下,以北方水乡为亮点,自2014年营业以来每年都吸引数百万的游客慕名前往。其所在的古北口镇因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历史文化名镇”,很早就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古北水镇作为当地的特色和支柱企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收 ...

• 文旅实践 | 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之 “传统村落+旅游”模式探索 ——以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为例

  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从国家层面推动的关乎国家文化发展大计、旅游市场繁荣的战略性举措。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推动文旅融合的必然选择。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先后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6819个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结晶,也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 ...

• 数字考古研究进展

  数字考古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考古学研究中集成运用现代测绘、遥感、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数据库和网络等技术,充分采集和运用考古现场各种空间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信息时代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伴随着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三维重建等相关技术的稳步发展,数字考古领域的探讨和研究也从1970年代后期 ...

• 考古遗址中人类遗骸的价值何在?

  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人骨进行研究现在被称为“人类骨骼考古学(Osteoarchaeology)”,这门学科虽然属于生物学科范畴,但因其来源于考古遗址而与考古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针对考古遗址的研究,如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等归根结底是探究人和环境互动的过程及产物,从而阐述人的历史,离开了“人”这一主体,其他单纯的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从 ...

• 考古博物馆策展断想

  考古机构该不该拥有自己的博物馆,这本来不应该是问题,但多年来都存在争论。有人觉得,考古单位集中力量发掘就行了,发掘品应交给博物馆管理。但考古人中也不乏主张考古机构应该有自己博物馆的专家。多年前,由于职业的经历,我曾思考过考古和博物馆的关系,在2013年,还策展了全国第一家虚拟考古博物馆。鉴于我国很多省、市、县公立博物馆藏品展品以 ...

• 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

  核心阅读  考古遗存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经过近百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源越来越稀缺。这要求我们在考古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获取最详细的考古信息,甚至利用较少的考古资源,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精细化的发掘和研究  5月下旬,我们来到河北行唐的故郡遗址。已经记不清这些年往返故郡多少次了,从二号车马坑的5号车厢到现 ...

• 高句丽之战与唐朝的东亚战略

据说,大约从公元前一千年初叶开始,古代朝鲜半岛的诸部落就已经和中原政权有所接触。此后,秦消灭了包括北方燕国在内的各诸侯国,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由于燕与古朝鲜接壤,大量燕国遗民便逃亡到古朝鲜。公元前109年,西汉征服了朝鲜半岛西北部,在当地设置了乐浪、临屯、真番和玄菟四郡,其管辖范围包括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和辽东的一部分。此 ...

• 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探索——以洛阳为例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杨亮在“2019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演讲者∣杨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 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明传承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生态文明 ...

• 《海运太仓》绪论

 绪 论  太仓,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娄江与长江河口交汇处,是一座因海运而生、因海运而兴的濒江临海的港城。“江海要津”历来是发展海港型城市的绝佳位置,天然的地理优势是太仓成功的第一步。  自汉唐至明清,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港口缓慢由西北向东南转移,港口的变迁实际上反映的是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宋末元初,由于海岸线的不断东移,位于吴淞 ...

• 古来征战几人回?——考古发现还原唐朝士兵戍边生活

  1200多年前,唐朝士兵是如何在“大漠孤烟直”的边塞戍守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发掘与初步研究,正在解开这一谜团。  这一烽燧遗址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中。去年9月到今年6月期间,考古学者在此展开考古发掘。  “出土遗物和碳十四测年表明,烽燧遗址修筑于唐代,是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为防止 ...

• 纸与笔的蓝图:世界遗产的困境

  纸与笔的蓝图:世界遗产的困境  本文原发表于《读书》杂志2020年第5期,经授权全文转载。  二〇一九年七月六日,我国“良渚古城遗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五十五处,追平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良渚申遗成功后,国内有考古学者表示:“国际学术界 ...

• 清代赵之谦《异鱼图》的“奇趣”与海洋生物

赵之谦的《异鱼图》因其描绘的内容和方式突破了十九世纪传统艺术史的普遍经验而成为一种“奇趣”,但究竟如何解释这种“奇趣”的来源,却已经超出了图像学与风格学的范畴,需要从晚清的现实环境和学术潮流中寻找线索,因为毕竟画家仅仅是赵之谦的一重身份,他同时还是学者与官僚。而且,如果我们将赵之谦的“奇趣”创造置于他的视觉经验和当时公、私收藏的 ...

• 【看看世界】哈德良长城的观众阐释

哈德良长城沿线的博物馆  本文根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编《双墙对话 哈德良长城与中国长城保护管理研讨会文集》( Wall to Wall: the Hadrian's Wall and Great Wall of China Management Seminar Proceedings,文物出版社,2019年)中的 比尔·格里菲斯(Bill Griffiths)论文及会议发

• 【看看世界】如何管理哈德良长城国家步道

  本文根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编《双墙对话 哈德良长城与中国长城保护管理研讨会文集》( Wall to Wall: the Hadrian's Wall and Great Wall of China Management Seminar Proceedings,文物出版社,2019年)中的 帕吉特·拉扎里(Paget Lazzari)、麦克·考林斯(Mike Collins)论

• 学术分享 | 遗产与原真性

Title: Heritage and AuthenticityBy Helaine SilvermanSilverman, Helaine. "Heritage and authenticity."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heritage research.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2015. 69-88.原

• 实用与文保之争:有建筑意义的古老公共住宅值得保留吗?

海岸公寓,摄于1974年 图片来源:George Burns/National Arcvhives at College Park纽约布法罗有一处名为海岸公寓的低收入公共住宅,由著名建筑师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所设计,一直被视作是纽约西部地区现代建筑的典范。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公寓的业主一直都对这些摇摇欲坠、格格不入的建筑感到担忧,居民也希望寻求一个更加安全、更受欢迎的居住空 ...

• 历代名迹里的大暑清凉:槐荫,高卧与山居

今日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一个节气。“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古人在这一节气前后,不仅民间有饮伏茶、烧伏香等消暑良方,在历代书画中的高士、文人也不乏消暑之法。他们或长夏掩关、澄怀静坐,或槐荫高卧,或取前贤法书名画、碑帖尺牍,时一展观,怡然终日而不知倦。值此庚子消夏之季,“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推出的“故宫 ...

• 书刀在手,文人岂无缚鸡之力?

  相国起刀笔,将军拔屠沽。与武人佩刀执戟不同,文人的功业仰仗于笔和书刀。圣人执此“删诗定礼”,教化万民;小人用之“深文巧诋”,杀人无形。小小一柄书刀,却是与历史书写极相关的物件。  但将书刀作“佩刀形”,文人的环首书刀,似乎和武人的环首刀一样有了武器的意味,承载了某些任侠的精神。前有唐雎“若士必怒……天下缟素”,后有贾岛“霜刃 ...

• 当南开遇见良渚——校地合作开启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保护新篇章

  7月6日,首个“杭州良渚日”暨首届杭州良渚文化周启动之际,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赴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就合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电子签约。由生科院潘皎副教授带领的专业实习队到杭开展了良渚古城遗址生态环境考察监测与保护活动,专业实习队师生全程体验了良渚文化周各项活动,参观考察了良渚古城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良 ...

• 世上最古老的寺庙有着宏伟的几何设计

在哥贝克力石阵,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如图中这样的新石器时代环形石阵,这些环形结构的中心有两个T字型石柱,四周环绕着一些较小的面向圆环中央的石柱。(图片来源:© Gil Haklay/AFTAU)最新的研究发现表明,狩猎采集者可能已经按照精确的几何平面规划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寺庙。这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名为哥贝克力石阵,坐落在土耳其东南部的石 ...

• “云冈学”建设可从敦煌学和故宫学借鉴什么?

近日,“云冈学”建设座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采用视频会议与现场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庆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吕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等参与座谈会。与会的省内外专家围绕云冈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澎湃新闻节选相关学者发言予以刊发。云冈石窟造像赵瑞民(山西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云冈 ...

• 故宫六百年鉴赏⑯|一半山川带雨痕,从李迪读到傅抱石

近日持续不断的暴雨导致水位上涨、一些乡镇被淹、古桥被毁。南方多雨,风雨之间,历代文人墨客往往借其抒发情怀,“风雨归舟”“山雨欲来”等与“雨”有关的景致被描绘得极为生动,“遇雨赶牛返家的牧童”“披簑戴伞撑船的渔民”“冒雨迎风赶路的农夫”等雨中劳役的生活景象也在画家笔下一一再现。近现代画家傅抱石“风雨”题材的作品更被论者形容为“一半 ...

• 家鸡何处来?——家鸡起源问题又有新进展,或始于东南亚和中国西南部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带着哲学思考的科学问题辗转至今也未被完全解答。抛开这个千古难题,在漫长的岁月里,鸡不仅征服了地球,也征服了人类的餐桌。  鸡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祖先——恐龙。目前学术界广泛认为它们起源于兽脚类恐龙。今年年初,《自然》杂志刊登的文章给出了最新证据,一种被命名为“Asteriornis maastrichtensis”(被科学家昵称为w ...

• 学术动态 | 家鸡何处来?—— 家鸡起源问题又有新进展,或始于东南亚和中国西南部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带着哲学思考的科学问题辗转至今也未被完全解答。抛开这个千古难题,在漫长的岁月里,鸡不仅征服了地球,也征服了人类的餐桌。鸡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祖先——恐龙。目前学术界广泛认为它们起源于兽脚类恐龙。今年年初,《自然》杂志刊登的文章给出了最新证据,一种被命名为“Asteriornis maastrichtensis”(被科学家昵称为wonde ...

• 博士专栏 | 石器技术与人群流动和文化互动 —— MIS3阶段嵩山东麓及华北石片石器研究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此时,众多的博士研究生穿上红色的学位服,完成了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旅程。作为他们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汇报——博士论文,也在这段日子通过答辩最终完成。读博期间,是很多学者青年时代最具思维活力和创造性的阶段,其所撰写的博士论文既是他们数年来辛勤和智慧的硕果,也是奠定他们未来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里程碑。完结沉甸甸的 ...

• 台北故宫今展王羲之《大道帖》(传)、汉《曹全碑》拓本

书法是汉文化圈特有的艺术,长久以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蔚成体系,也自然应用在日常生活里,了无古今的隔阂。有关中国书法从古到今发展的历程,始终是大家关心的课题。澎湃新闻获悉,今天(7月4日)起,“笔墨见真章——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展出,展览时间跨度从汉至民国,呈现历代名家墨迹包括汉《曹全碑》墨拓本轴、传晋王羲 ...

• 降龙归瓶:石涛《十六罗汉图》卷的核心与寄托

十六罗汉是中国人物画中最古老而流行的题材之一,历代画作的母题和构图有大致模式,其中的降龙罗汉惯例持钵。清代石涛的《十六罗汉图》卷却在中段用约略三分之一的幅面描绘一罗汉持瓶降龙,此段云水澎湃,龙颜惊愤,迥异他段的清和闲散。降龙归瓶的图像晚明时出现于吴彬和丁云鹏的画作,应与当时的心学思潮及诠释收心理论的通俗小说《西游记》有关。石涛作 ...

• 北京猿人的发现研究与失踪

如今的周口店遗址与北京猿人复原像 郭林摄  小山村里震惊世界的大发现  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发展比较晚,在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的上个世纪,很多人还不了解化石是什么。虽然普通百姓不懂,但化石常伴我们身边,中医里面有一味药材“龙骨”,就是哺乳动物的化石。中药里小小的骨头,引来了不少外国学者寻找化石。191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来到中国担任北洋政 ...

• 空间考古引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时代

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青台“北斗九星”遗迹无人机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安拍摄于2019年8月27日)“考古与遥感起飞,遗产共光谱一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星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过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面临着各种自然与人为破坏的风险,使得地球的文化多样性正 ...

• 馆长对话|闵行博物馆:从三千年前的马桥文化看到社区非遗

去年重新开放的上海闵行博物馆的常设展包括“上海县七百年展”“马桥文化展”“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等,其中,“马桥文化展厅展出了距今3900~3200年前马桥文化时期的150余件器物,而“上海县七百年展”和“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则生动全面地展示了现闵行区版图内的地域历史发展脉络及民族乐器文化。近期,闵行区推出了“云非遗”等项目,展现闵行悠久的非 ...

• 历代清帝爱读什么书?台北故宫新展“院藏善本古籍”里有答案

若以量而言,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善本古籍不谓丰,然孤本佳椠往往而在,既可资考镜中国传统学术源流与图书印刷装帧的发展,亦可供校勘后代各种传本,在古文献资源保存与版本目录学术研究方面,具重要意义。澎湃新闻获悉,从昨天(6月13日)起,“院藏善本古籍选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展出,展览分“清宫藏书”及“访旧搜遗”两大单元。前者旨在说明前 ...

• 江南文化的独特基因在哪里——关于考古学视野下的“江南”

结合上海博物馆正在举行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本文基于考古学视野,为江南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长时段的视角,并通过考古出土的物质遗存构建出江南文化的历史过程。不论是公众还是学者,都有各自心中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诗词中的江南,“烟雨空濛”“云山柳岸”是中国绘画中的江南。考古学视野 ...

• 《秋月帖 》底侃“书圣”

在新近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第一单元“悬古垂文”部分,陈列着一开源自《淳化阁帖》“最善本”中的王羲之《秋月帖》(图1),它试图揭示的是不但江左形胜,钟灵毓秀,并且地灵人杰,人文渊薮,文风鼎盛,尤其晋室南渡以后的王羲之时代。《秋月帖》是王羲之(321—379)晚年的一个夏秋之交,在山阴信笔回复一位已不可考姓名朋友对 ...

• 早期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研究新进展

  早期现代人的演化和扩散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针对早期现代人向欧亚大陆东部扩散这一问题,学术界以往多关注沿欧亚大陆南部——阿拉伯半岛、印度、东南亚等区域扩散的“南方路线”,较少关注沿北部区域扩散的“北方路线”。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锋、高星、陈福友与来自德国、美国的同行合作,分别在Science Bulletin(《科学 ...

• 仰望过四门塔夜空和繁星的考古人

  在四门塔游览或参观时,经常会遇见成群结队的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他们背着双肩包,或定睛欣赏,或认真拍照,穿梭在寺院的塔林和碑刻之间。有一次,我与山大考古专业的一位男生攀谈,得知他们是带领台湾来的文化交流学生前来参观,台湾客人不住地发出“哇哇哇”的赞叹之声,引得很多游客围观。  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走出的考古学家郑岩先生,就曾 ...

• 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

 2020年1—5月,由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联合策划的“映世菩提”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举行。展品中的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纪年的褒衣博带式袈裟的佛教造像,十分珍贵,向来受到学界关注。  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现存为一组四块。主体造像碑为长方形石碑,四面皆有造像和题记。造像碑的正面主龛刻一尊立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手施 ...

• 过海而来的“镇魂”:江南佛教与中世日本的治乱之变

日本的中世(约11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是战争频发的时代。尽管较少遭到外敌的威胁,但自武士登上历史舞台以后,日本列岛就不断受到全国性战乱的袭扰。其中有使得平氏覆灭、镰仓幕府建立的“治承·寿永之乱(1180—1185)”及紧随其后的“奥州战争”。十三世纪初期又有幕府与后鸟羽上皇兵戎相见的“承久之乱(1221)”。镰仓时代中后期,随着蒙古铁蹄席卷欧 ...

• 宋代郭熙《寒林图》、黄庭坚尺牍现身台北故宫南院

澎湃新闻获悉,“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于6月9日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对外展出。展览将以三个月为原则,分两期展出。第一期展品囊括传郭熙《寒林图》、吴镇 《篔簹清影图》、文徵明《千岩竞秀》轴等绘画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黄庭坚《致齐君尺牍》等书法作品。本展意在透过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历代书画,系统性地介绍绘画与书法的发展脉 ...

• 敦煌莫高窟逾三成洞窟实现数字化“永久保存”

  记者9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历时30余年的“数字化”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目前已累计完成23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这意味着其逾三成洞窟实现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初衷。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距今165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 ...

• 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何以重要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2013年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9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5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收获。  2020年5月3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组织召开了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在此次论证会上,国内知名 ...

• 探秘神奇地宫 带你看法门寺的千年宝藏

  珍藏于法门寺博物馆的20件琉璃器,晶莹剔透纹饰精美,且极具异域风情,是琉璃器中罕见的珍品。它们是怎样跨越万里来到这里,又是怎样在地下深藏千年之后重见天日?  神秘地宫里的“大发现”  “法门寺、法门塔,离天只有丈七八……”当地民谣这样唱道。在陕西省扶风县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上,坐落着这样一座宝塔。  年逾古稀的韩金科提起33年前 ...

• 与7300年前的“神秘微笑”面对面

  在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一尊只有孩童手掌大小、约6.5厘米见方的陶塑纹面人头像呈现出安静而神秘的微笑。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陶塑人头像之一。  该陶塑人头像1986年出土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的双墩遗址。经碳十四测定,该陶塑人头像距今已有7300年历史,是国家一级文物和蚌埠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与陶塑人头像面对面,可以看见朴实的陶 ...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