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

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交河故城

摘要: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这是唐朝一首有关交河故城的诗。诗人面对交河城,回望西汉时的战火狼烟,看到黄昏到来时交河旁饮马的士兵还带着做饭和报警两用的行军锅(刁斗),仿佛又见细君公主冒着风沙走在与乌孙和亲的路上,琵琶声中尽是悲怆哀怨……从中,不难看到汉唐两代交河城的困顿局面。战争使交河城生出了些许凄凉的成分。交河,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西约1公里处的亚尔孜沟中状若柳叶、 ...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这是唐朝一首有关交河故城的诗。诗人面对交河城,回望西汉时的战火狼烟,看到黄昏到来时交河旁饮马的士兵还带着做饭和报警两用的行军锅(刁斗),仿佛又见细君公主冒着风沙走在与乌孙和亲的路上,琵琶声中尽是悲怆哀怨……从中,不难看到汉唐两代交河城的困顿局面。战争使交河城生出了些许凄凉的成分。

交河,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西约1公里处的亚尔孜沟中状若柳叶、高三十余米的孤岛上。因干涸的河道分流城下,故称为“交河”,为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王庭”的所在地,唐代安西都护府最初设在此地, 十三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交河城于1383年在战火中消亡。

这是一座没有城墙、没有树木的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是一座与古楼兰齐名的西域古城,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它就是——交河。如今的它是一座古城的遗迹,一片城市的废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是中国唯一一处最为完整的汉代城市的遗址,更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古代城市的仅有标本。你或许永远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片废墟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年之久才被发现,如今已经满目疮痍。

交河故城,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村的两河床之中。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故名交河。《汉书·西域传》中说:“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而下,故称交河。”这说明交河故城就是战国时期一个被称为车师的民族的“国都”。交河是车师前国国王的治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车帅前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这里。

交河故城是车师人开建的,建筑年代距今约2000~2300年。故城由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筑组成。这座古城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那么高。由于干旱少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后依然保存着。

整个交河故城形同一只朝向东南行驶的大船,又像一片随风飘落的柳叶。城中有一面积5000平方米的大寺院,在它的东面和南面是居民区和官署区,西面和北面为小寺院和墓葬区。城中多数建筑是在原生土中掏土成墙、成室,街巷也都是这样挖出来的。城内有大大小小的寺院50多个,可见当时佛教极为盛行。已查出的古井有300多口,井深一般为40米。作为防御性的小城,所有建筑沿街都不开设门窗,只有绕进小巷,才能进入房屋。

交河故城是一个奇妙的、向下发展的城市。整座城市都是从高耸的生土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最深的有现在的三层楼高。这种建筑方式被称为“减地留墙”,中国国内仅此一家,国际上也罕见其例。交河故城气势恢宏,凌峻险绝。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正因为此,自十九世纪以来,它的神秘传奇,吸引大批国内外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纷至沓来此地探险寻宝和考古揭秘。

交河三奇

与所有古城不同的是,交河故城有三奇。一奇是它仅有两个城门:南门和东门。南门为主门,已有建筑已荡然不存,只剩一个巨大的豁口;东门,被河道长期下切阻断在悬崖上而名存实亡。二奇是交河故城三面临崖,天险自成,没有古城常有的城墙。三奇是城内屋宇殿阁,均是平地下挖而成,几乎不用木料。

南门是一条南北走向、长300多米的主干中轴大道。大道随自然地势从南至北仰升,把全城分割为三个区域:民居、寺院和贵族区。大道西侧的建筑墙矮室小,为密集的民居(间有小型寺庙);东面建筑高大,是贵族区和军队驻地;主干大道端头处是一庞大的佛教寺院,这就是著名的交河大寺院。

交河大寺院

保存完好的交河大寺院,其主体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寺院佛殿中央方形塔柱上有28个佛龛,龛内佛塑虽多被盗,但仍残存一些佛像泥塑。大寺两厢是众多僧房,左前方是一座10米高的佛寺鼓楼。登上鼓楼高台,全城面貌尽收眼底。古城东南角,还有一处巨大的下沉式建筑,结构复杂,建筑工艺精细,通道门栅甚多,且与城内东西南北干道巧妙相通。

建筑特点

交河故城的建筑特点不仅是下挖院落掏洞为室,城内所有的街巷通道也没有窗户,民居庭院均由土墙包围,若干户形成一个坊曲,穿街走巷,再拐入坊曲,才能找到民居住户的院门。

这种建筑布局足以说明,交河故城在唐代曾经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而唐代以前旧城痕迹则早已面目全非了。从城市布局来看,它一方面受到了中原传统城市建筑规制的影响,又独具地方特征。以街巷为骨架的交通网络、城门及其他建筑,在营建时,无不把军事防御作为其建筑时的指导思想,整座古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堡垒,反映出了历史上这一地区激烈的民族和社会矛盾。

战争时代

在冷兵器时代,河水可以说是军事防守的天然屏障,扎在河心洲上的车师国,把自己牢牢地定位在防守的位置上。可惜,即使占据了有利地形,交河仍阻隔不住一次次的战火纷飞。

交河故城像是一片叶子,更像是一艘历史的方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气息。故城的周围被深约30米的河谷所环绕,长约1700米,最宽处约300米,建筑遗址面积约38万平方米,四周崖岸壁立,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新城建在老城下

1993年,上百位中外考古、历史学家,用小铲、小刷,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剥开蒙在有着2500年历史交河故城上的尘埃。一个个困扰人们的“疑案”得到了解答,但另一些更为难解的谜又重新锁上交河城头。这一项目整整进行了8年。

交河故城不是按常规用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它是在吐鲁番盆地西部的一块沟壑纵横的黄土台地上,一寸一寸硬掏出来的一座城。劈开高耸的台地南部崖体,就成了南城门。顺门而入,是宽11米、长340米的中心大街。大街嵌入地下6-7米,临街厚厚的生土层便是高大的墙。

就这样,交河这块橄榄形,长1700米、宽300米的台地被划为6大块区。高踞于城中心宽敞台地上的是宏伟的官署区;东城区是屋舍密集的居民区;西城是建筑简陋的贫民区和商市、手工作坊;南城是深宅大院、高楼宏宇的官僚居所;城北是寺院区、墓葬区。

交河故城形制布局

考古学家很长时间都无法理解交河的一个奇异现象:遗址的上部,是距今2500年前的洞穴式住房,越往下离现代越近,最底层是公元14世纪交河废弃时的遗迹。这就是说交河不是向上“生长”,而是往地下“钻”。

这和人类文化遗存规律正好倒了个个儿。为什么?考察完后,学者们恍然大悟:交河是它的先民们集体雕刻的一件规模宏伟的作品。最先来到交河的居民,在崖体上开出第一块平整的空地,这便是院落。然后在院墙上掏出半地穴式的洞,这就是家。一个民族退出,另一个民族又潮涌而来,在原来的居址上向下掏挖,建成更大、更完备、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屋舍。交河故城就这样向大地深处延展着。

塞人开创的绝代精品

交河故城台地周围在2万年前遍布人类足迹,充满勃勃生机。从古老的文明源起到氏族社会再发展为城邦文明;从幼小的城市的萌芽,到城市的鼎盛再到衰亡,考古学家都在交河找到了可靠的证据。交河故城及其周围墓葬群记录了人类文明成长的全部过程。世界上再难找到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的活图本了。

远在距今3000多年前,吐鲁番盆地游牧着一支头戴尖顶帽、身穿皮大氅、脚穿连裤皮靴的神秘人种。他们就是新疆原始民族之一,史学界称其为“塞人”。经过对其头骨的测量证实他们是欧洲白种人。

有学者认为,交河车师国的开创者,就是这些塞人。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生活在交河台地上的塞人开始掏土为穴,进入了定居的城邦文明。此时,中原大地正是诸子百家唇枪舌剑,战国狼烟四起,诸侯攻城夺地之时。经过1600年的使用营建,交河完成了由城堡向城市的过渡,一度成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军事中心。

交河故城具有一座城市应具有的一切东西:大街小巷、精致的城市设计布局、寺院、民居、市场、官署、佛塔、墓地、城门、便道……由于洪水的冲刷,许多建筑都崩下崖体。据统计,交河故城现保存较好的房屋遗址有1339间,窑洞106孔,烧制陶器的窑址5处。全城街道现存3869米,有4座城门,9条便道。城中有52座寺庙遗址,316口古井,两座商市,13个民坊。

交河最为繁荣兴盛当属公元6-7世纪,兴盛时的交河故城要比这大得多。在交河城外,还发现有车师大型贵族墓葬、数千座南北朝至隋唐古墓群、数百座悬在崖体上的崖墓、沟西雅尔湖石窟群、盐山大型石窟群等。

交河城中一些建筑当属绝代精品。进入东城密集的居民区,就仿佛进入一片断墙的森林,那宽仅2米、深达7米的幽深街巷里,抬头只见一线天。小巷两边是又高又厚的墙,墙内几十户人家组成一个单元——坊,包括公共水井、共有佛寺、私家水井。坊内屋舍鳞次栉比,庭院交错。残存的墙体依然能分清主室、偏室、地下室、厨房、家庭佛坛。所有的民居都是向下掏挖,并将挖出的土用板筑法加高墙体,筑成二至三层楼房。交河城中央总面积5192平方米的大佛寺,是我国最大、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珍品。

考古学者考证,佛寺大殿的中心塔柱,当年的高度在10米以上。日本学者不相信公元6世纪的人们能建造如此宏伟的大殿。他们认为这541.2平方米的殿堂是没有屋顶的,因为古人解决不了屋顶大跨度的力学问题。后来在主殿前的水井里,掏挖出几十麻袋青砖、筒瓦和滴漏,证明佛寺不仅有顶,而且巍峨壮观,只是永远无法再现了。

交河故城当丝绸之路要冲,接受了1600年西来东往文明之风的熏染,打上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的烙印,变成了诸种因素的混血之城、充满勃勃生机。

城中的佛寺多采用中心塔柱形,这种形制是中原佛教遗址中所没有的,这和古印度佛教文化一脉相承。车师人墓葬中的铜镜,是古希腊带柄式的,交河城讲究居中、对称,以及坊的建制,又分明是盛唐长安城的模样。

而交河的屋顶,则是诸种文明交融的集中反映。1994年,学者对东城区2号民居进行发掘,发现这所民居集中体现了三种屋顶形制。这座民居的上限年代为两汉无疑,下限年代为高昌回鹘时期,使用年限大约有1500年左右。民居有四个使用过程。

早期的建筑是在3米多高的土丘西北两侧开挖竖直平面,然后在下部挖掘圆形洞穴,屋顶是圆的,是车师先民留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河西走廊的汉人为避战乱而迁入吐鲁番,交河、高昌一度成为汉民族云集之地。汉民族的旧城池建筑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交河。

交河故城和高昌相比,其功用更多地偏重于军事,交河故城所经历的战火,多得已经无法统计。可以说,交河建于战争的需要,终亦毁于战争。

交河历史

交河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与盐山之间的一个豁口上,丝绸之路通往焉耆盆地的“银山道”、前往乌鲁木齐的“白水涧道”、北抵北庭都护府的“金岭道”等,都要经过交河故城。交河的位置太重要了,因此成了“地上多骷髅”的战场。

交河城是一个大城堡,城中又以坊为单位形成一个个小城堡。攻破交河城不易,进入交河城、攻破小城堡也难。

走进交河城,一股森然之气逼面而来,大街小巷都是又厚又高的墙,没有临街的窗、门。行至街巷狭窄处时,那些墙似乎陡然长高许多。一旦入侵者入城,小城堡便各自为阵打响巷战。滚木石箭镞从高达7米或10米的墙头倾泻下来,敌人无处躲避。

交河的战祸多来自于它的地理位置。公元前汉与匈奴在交河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史称“五争车师”。

公元前62年汉遣2500吏卒屯田交河,并置戊己校尉专管屯田积谷,汉朝才终于控制了交河。中华史籍中许多文臣武将的赫赫战功,都是在交河故城建立的:李广利、李陵、赵破奴、郑吉、班超……在漫长的1600年岁月里,交河几乎每两三年就要有一战,每十来年就要有一场大战。

公元450年,匈奴人沮渠安周乘车师王车伊洛协助北魏出兵焉耆之时,围攻交河。历时8年,车伊洛之子车歇苦苦死守,终因城中粮草耗光不得不投奔焉耆。车师国就这样亡了。他们在交河沟北台地留下了规模恢宏的20座贵族墓。1994年考古学家发掘了其中两座。

这两座墓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是新疆考古从未遇到的。墓葬的地表封堆就达40米,封堆之下是1米高、直径近10米的围墙,墙的主墓室下挖10米。围墙之外是密布的殉葬坑,有殉马、驼,还有奴隶。

但令考古学家不解的是,如此庞大豪华的墓穴中,却往往没有墓主尸骨或完整的尸骨。根据现场情况,不像遭人盗掘。有人认为,车师人在国破家亡时,曾来此打开他们祖先的陵墓,带着他们的尸骨,远走他乡。

战争促进了西域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文明的演进,同时也最终毁灭了文明。究竟多少个民族曾在西域繁衍生息,谁也说不清,仅吐鲁番盆地,史书中就记载了10多个名称:车师、匈奴、呼揭、鲜卑、柔然、高车、突厥、吐蕃、回鹘、蒙古……许多民族的来龙去脉至今仍是谜。

交河故城应是这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最好见证。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交河故城
关键词:

交河故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