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森木塞姆石窟这处石窟群囊括了龟兹石窟艺术发展全过程,还有独特的“莲花套斗顶”
森木塞姆石窟外景
森木塞姆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东北约四十公里的牙哈乡克日西村北却勒塔格山口,距苏巴什佛寺仅15公里。这是龟兹境内现存位置最东、开凿时代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一处石窟群。洞窟分布在马蹄形的山谷里,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编号洞窟57个。中区中央为一地面寺院遗址。
森木塞姆第26窟左甬道门楣券顶“莲花化生”
森木塞姆石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公元4~5世纪,洞窟以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为主,其形制与克孜尔石窟相当,壁画内容亦反映小乘佛教思想。在这些中心柱窟中,第26窟的形制最富特色,各壁满布大龛;中心柱四壁开大龛,主室前壁、两侧壁都开龛,后室两侧壁也开龛。主室与后室相同均为横券顶,左右甬道为纵券顶。此外,甬道口的拱形楣装饰得十分精美。
森木塞姆第43窟(大像窟)主室内景
中期为公元6~7世纪,大像窟即在此时期开凿。第11和43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像窟。第11窟高约15米,其规模仅次于克孜尔47窟。大像窟主室两侧壁前有列像台,两侧壁上有固定塑像的凹槽和柱洞。
森木塞姆第48窟主室券顶左侧“菱格坐佛”
森木塞姆第48主室正壁“帝释窟说法”
这两窟在后室前壁上方都有预留岩体的的荼毗台,成为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内容。有的中心柱窟在主室和甬道的侧壁描绘以大型立佛为中心的佛本行经变,但内容比较简单。这些洞窟的壁画优美,人物造型准确,表情刻画细腻,尤其是第42窟的因缘佛传图和第48窟的菱格坐佛,达到形神兼备、气韵高雅的境界。
森木塞姆第40窟主室穹窿顶“立佛”
森木塞姆第40窟主室侧壁上部“本生故事及佛本行经变”,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晚期为公元8世纪以降,回鹘风洞窟的出现是此时期的突出特点。第40窟壁画是回鹘时期的菁华,可惜许多精美的画面已被烟熏黑,较清晰的也被外国探险队割走,仅存的几幅残破不全。穹窿顶四周绘菱格坐佛,主室两侧壁上部绘横式佛本生故事连环画,有龟兹文题记,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形式,使我们看到了新旧两种形式的结合。
森木塞姆第40窟左甬道外侧壁“立佛局部”
森木塞姆第40窟右甬道外侧壁“佛手”
主室和甬道侧壁是以大型立佛为中心的供养画,即佛本行经变。此窟的壁画大型立佛神采动人,尽管大都只残存手、腕和部分衣纹,但那柔润丰厚的手掌,纤细的手指,袈裟上自然潇洒的襞褶,线条劲细匀称,形虽不全,却神韵毕俱。
第46窟是森木塞姆现存最晚的一个洞窟,套斗顶内的画面全部脱落,套斗上的边饰富有时代气息,在纯白色底纹上,以茶花组成的团花装饰图案,与库木吐喇第45窟的相似,是中唐以后流行的纹饰。但该窟正壁说法图中的人物仍是龟兹形象。
森木塞姆第16窟主室“莲花套斗顶”
森木塞姆方形窟中最有特点的是所谓的“莲花套斗顶”,不是仿木构方形套叠的“斗四”,也不同于一般圆形的穹窿,而是以花瓣围成的弧边八角形的空间层层相错叠套,中间起一穹窿,形成倒垂莲花式的窟顶,尤以第4、13和第15窟最为明显。在龟兹石窟中,只有在森木塞姆石窟出现了这种窟形,当是穹窿顶的发展或变体。
此外,中心柱后甬道开明窗也为龟兹其他石窟所罕见。
森木塞姆石窟是开凿时代较早,延续时间长的一处石窟群。它又是现知古龟兹境内最东边的一处石窟群,在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中,曾起到中介作用。尽管它的洞窟数量没有克孜尔和库木吐喇石窟那样多,但却囊括了龟兹石窟艺术发展的全过程,拥有较多受到印度、希腊等外来影响和当地龟兹、吐蕃、回鹘等各种民族文化元素荟萃的壁画艺术,对了解和研究佛教及其艺术的传入,龟兹佛教的发展,佛教石窟艺术的演变及其社会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新疆龟兹研究院研究员 赵莉
图片提供:新疆龟兹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