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瓦罕走廊:被遗忘的丝绸之路(组图)

摘要: 清洁酥油桶,做秋冬季转场前的准备。转场途中:牵着骆驼,载着妻儿和家什。  金秋10月,驱车驰骋在帕米尔高原,冰山、河谷,蓝天、白云,在车窗前闪过。汽车沿着山路越爬越高,头顶上的蓝天、白云越来越低,让人顿生一蹴可得天、伸手可揽云的豪气。帕米尔高原在欧亚大陆腹地突兀而起,把陆地分成了东方与西方,瓦罕地区成为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散落在这里的丝绸古道、玄奘东归路、石头城、公主堡等遗迹,向世人诉说着帕米尔高 ...
清洁酥油桶,做秋冬季转场前的准备。
清洁酥油桶,做秋冬季转场前的准备。
转场途中:牵着骆驼,载着妻儿和家什。
转场途中:牵着骆驼,载着妻儿和家什。

  金秋10月,驱车驰骋在帕米尔高原,冰山、河谷,蓝天、白云,在车窗前闪过。汽车沿着山路越爬越高,头顶上的蓝天、白云越来越低,让人顿生一蹴可得天、伸手可揽云的豪气。帕米尔高原在欧亚大陆腹地突兀而起,把陆地分成了东方与西方,瓦罕地区成为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散落在这里的丝绸古道、玄奘东归路、石头城、公主堡等遗迹,向世人诉说着帕米尔高原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汽车在丝绸古道上一座大的门楼前停下,下车仰望,“丝绸路瓦罕走廊千古辉煌,公主堡汉日天种百世流芳”,门楼上的楹联大气磅礴。从这座门楼往前行不远,便踏上极具神秘色彩的瓦罕走廊之路。

  故道天高

  整个瓦罕走廊,东西长约400公里。其中在我国境内由塔什库尔干县的公主堡至中阿边境近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因此国际上也称阿富汗走廊。走廊的主要部分位于阿富汗东北部,最宽处约75公里,东西走向,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最险峻高耸的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90余公里。

  来到瓦罕走廊入口处,停车眺望,北面对岸是由北直拐向西的克孜库尔干山,公主堡就建在该山形若犄角的山岗上。西来的喀拉乞库尔河与南来的红其拉甫河,在这里汇流成为塔什库尔干河,公主堡日夜俯视着三条河形成的河谷地带。南面红其拉甫群山簇拥的冰峰,在午间阳光的辉映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群山环绕的山谷里,绿色的草甸偎依在黑水之间,散落在山坡河谷间的牛羊,在秋日温暖的阳光下,惬意地甩着尾巴。塔吉克壮汉正赶着羊群放牧,女人们借着好天气,忙着拆洗被褥、衣裳,清洁酥油桶,做秋冬季转场前的准备,孩子们则围着大人和牧羊犬嬉耍。

  非常幸运,我们一行由塔什库尔干县扶贫办主任陈根拴作向导,老陈在县里做扶贫工作多年,走遍了塔什库尔干的每个乡村、每条山沟,是瓦罕走廊的活地图,他告诉我们,走廊口的排依克村是走廊最大的一个村,进入走廊后,就只能见到零星的牧民人家了。走廊作为塔什库尔干县最好的夏季牧场之一,放养着3个乡的五六万头牲畜。此时已是牲畜转场越冬的时节,我们向瓦罕走廊深处行进,不时见到转场的羊群、牦牛群如大片云朵般向走廊外飘移,行至近处细看,那些羊和牦牛真是个个膘肥体壮,足见走廊里的水草丰美至极。

  沿着走廊向西行,沿途断壁残垣的古驿站、坍塌破败的兵营旧址、炊烟袅袅的塔吉克牧民毡房,把我们引入超越时空的遐想。当我们驱车来到克克吐鲁克(塔吉克语“绿草很多”之意)达坂,见到了瓦罕走廊我国境内的最后一个驿站,再向前行便是南瓦根基达坂,也就是中阿边境线。

  缓冲地带

  历史上,瓦罕走廊曾属中国管辖。19世纪末,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与此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竟抛开了两个最重要的当事国——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不但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而且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缓冲地带”。1963年11月,中阿两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在瓦罕走廊的边界线。此边界线是全世界时差最悬殊的陆地边境

  (阿富汗和中国相差3个半时区),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僧人法显从长安沿着早已形成的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历葱岭(帕米尔高原)这一段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公元627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部《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珍贵典籍。现代印度史学家研究本国历史时,竟不得不借助《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瓦罕走廊的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位汉族公主远嫁波斯。当送亲的队伍来到克孜库尔干山下,突遇匪乱,随从为了保护公主,就近把公主安顿在陡峭的山岗上面,四周严密把守,每天的饮食专门用一根绳子吊上去。不久,匪乱平息,随从恭请公主启程,不料公主居然已怀有身孕!原来,公主困在山顶的时候,每天有一个骑着金马的王子,从太阳里飞出,来到山上和公主幽会。公主腹中的孩子就是“汉日天种”。忠心的随从就地安营扎寨,用石头在山顶上建起宫殿(日后称作“公主堡”),把公主正式安顿下来,并拥立为王。随从们则在山岗附近的帕米尔高原上就地开荒种粮。一年后,公主生下一个英俊的男孩,成为蘬盘陀国人的祖先。

  由公主堡向前行进,过瓦罕走廊三桥,逆明铁盖河行驶约十余公里,便可看到中外著名的明铁盖达坂,此处雪山高耸,冰川形成的冰舌直泻山下。在海拔4200米的罗布盖孜沟的山坡上,我们一行人拜谒了“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纪念碑。碑上冯其庸先生的题跋,让我们又了解了一个令人景仰的史实。

  为了考察玄奘东归的古道,冯其庸教授曾经多次进入帕米尔高原进行考察。80高龄的冯老,坚持带领考察队来到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经实地勘查考证,冯老认为玄奘东归的山口很可能就在这里。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冯其庸教授七次对这个山口进行实地勘查,经过对汉唐遗迹、沿途景观和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他基本确认玄奘东归时经由帕米尔高原的瓦罕通道,通过明铁盖达坂进入今日中国国境。这跟玄奘记载的情节和地点基本吻合。明铁盖山口是帕米尔高原上地势最开阔的河谷地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一直是帕米尔高原上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直到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了避开克什米尔国际争议区,当地沿着红其拉甫河建起了一条现代公路,红其拉甫成为重要的口岸,持续千年来往不绝的明铁盖山口从此冷落下来,渐渐被人们遗忘。

  为了纪念这个活跃了千年的重要山口,玄奘取经东归古道考察队在这里设立一块纪念玄奘东归的石碑。石碑正面刻有“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的字样,背面有长文介绍古道的历史及发现过程。在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千年古道上,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地理坐标。

  走廊第一村

  整个瓦罕走廊被牢牢夹在帕米尔高原与高耸险峻的兴都库什山之间,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较低。若将走廊一分为三,中东部地区生活着在阿富汗人数很少的吉尔吉斯人(瓦罕走廊是其主要栖息地),西部地区主要生活着塔吉克人(是阿富汗第二大民族,占阿人口30%左右)。其东部在我国境内则主要生活着塔吉克民族,上述两大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属游牧部落。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缺水的荒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上靠天吃饭;事实上,整个瓦罕走廊是中阿两国最为贫瘠的地区。

  跨过塔什库尔干河,汽车载着我们向走廊深处进发。走不多远,山谷变得越来越开阔,蓦然间,偌大一片碧绿的草滩映入眼帘。一座座红墙土房和金黄色的高原柳,散落在蓝天碧草间,在阳光下显得那样古朴、恬静,有一种近乎圣洁的原生态美。这就是人们所讲的瓦罕走廊第一村——排依克村。

  排依克坐落在兴都库什山脉北麓山坡上,当地牧民也叫它阿特加依里,汉语意为“牧马的草场”。喀拉乞库尔河清澈的冰山雪水从村边流过,哺育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牧民。村里有46户牧民,他们依山势地貌用兴都库什山上冲刷下来的红粘土修建房屋,院墙是红的,院子里房子的墙面是红的,高原柳枝条是鲜黄的,细长的柳叶是金黄的,背靠的山是红的,而天空是没有一点尘埃的湛蓝。我们一行人感叹天公造物,把最美的色彩泼洒在这里。也许是老天怜悯那些由西方跋山涉水一路辛劳而来的商贾僧侣,在这里巧置世外桃源的仙境,好让他们洗尘涤面,添精补气,一路向东。

  当我们的车驶到玄奘东归路的路口,有人突然发现大山白云深处有一缕炊烟随着秋风飘向山坡,我们急催司机加快速度,好让我们把这诗一般的画面拍摄下来。但令人遗憾的是,车还未到,那缕青烟已被不解人意的山风吹散了。正在房门前忙碌的一位塔吉克族大婶,见到疾驰而来的汽车先是一愣,紧接着看到我们,便高兴地冲进门里叫出儿子招呼客人。我们虽然听不懂他们说的塔吉克语,但庆幸的是我们能用维吾尔语和大婶的儿子交流。他们一家是从塔什库尔干乡库孜磙村迁到这里夏季放牧的,现在正在做回家的准备。
      在我们看来,这是祥和的一家。厄洛玛尼大婶正在和儿媳妇清洗酥油桶,两个孙子围着大人戏耍,他们虽然久居大山深处,依然十分有礼貌地感谢我们为他们拍照。

  正像布达洪所说,我们沿着走廊前行,见到了正在洗衣服的莎达特与她的小女儿;见到了骑着骆驼驮着粮食回来的两个塔吉克小伙子;还有一位老大爷,带着一副只有在城里偶尔能见到的老式水晶眼镜,手牵着两峰骆驼驮着家人和家什任我们拍照。

  启程返回时,夕阳还未散尽最后的光芒,东方已映出明月的剪影。瓦罕走廊沿途,仍旧是那亘古不变的雪山冰川,川流不息的高山雪水。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