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居延地区汉长城始末

摘要:     有记载居延地区汉代长城的史籍非常少,诸如《史记》、《汉书》也只是记载了:“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筑塞于居延泽上”。自三国以后,居延长城甚至河西长城已鲜为人知,自此几乎从历史上消失。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充实,中央朝廷开疆拓土,恢复了对居延地区的管辖,无数文人创作了无数优秀的边塞诗,从此居延这一词对中华文人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但真正的居延却鲜为人知!至明清时期,很多地方志中对居延长城略有提及,但并

  

  有记载居延地区汉代长城的史籍非常少,诸如《史记》、《汉书》也只是记载了:“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筑塞于居延泽上”。自三国以后,居延长城甚至河西长城已鲜为人知,自此几乎从历史上消失。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充实,中央朝廷开疆拓土,恢复了对居延地区的管辖,无数文人创作了无数优秀的边塞诗,从此居延这一词对中华文人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但真正的居延却鲜为人知!至明清时期,很多地方志中对居延长城略有提及,但并不能明确知道居延

居延长城遗址

  汉长城的构造、走向与规模。时至上个世纪初期,随着西方中亚探险的兴起,西北汉长城的面纱逐步被揭露!首先,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部发现了汉长城,并其沿疏勒河至甘肃金塔,然后北上到达内蒙古额济纳旗。随后,中国和瑞典联合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沿着黑河两岸对汉代长城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与考察。这次联合考察发现了著名的居延汉简,更一步揭示了汉代居延地区的军事、政治与生活情况,居延汉长城与烽燧线也因此更加明了!
一、居延防线设立的目的
秦汉之际,匈奴的骑兵沿弱水南下而进入河西走廊,既控制了自漠北而至河西、西域之通道的要冲,又可沿甘州河翻越祁连山而到达羌人的游牧地区。

山顶的石砌长城

  汉武帝发动了两次河西之战,这两次战役的胜利,使西汉王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紧接着,设立了酒泉、武威二郡,十年后为了巩固战果,设立了张掖郡,又过十年,为了彻底解决匈奴对河西走廊的干扰,在居延设立防御机构彻底消除了匈奴对河西走廊的干扰,巩固战果,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

山顶的烽燧

  控制了居延地区,匈奴便失去了离河西走廊最近的前沿基地与一条南北走向的便捷通道。而居延地区也从而变成了汉军在西北的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扩大了汉朝对古代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影响,促进了河西走廊统一于汉朝;将居延游牧区建设成为农业区,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发展了居延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
二、居延长城遗址的形制
关于汉代长城的结构,长时期以来, 并未被人们所完全认识。《 汉 书· 匈奴传 》记载郎中侯应语 “ 起塞 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由此可知,汉代所筑 的边防设施,皆因地制宜,或版筑土垣,或垒石砌墙,或倚高山峡谷等自然险阻,稍予削治,形成陡崖 , 或筑栅栏、篱笆,外设鹿柴 , 于小河、澳流处,则筑水闸,以防偷渡。所有上述设施,汉代总称之为“塞”。

混入红柳木与梭梭草的烽燧

  河西地区汉长城的结构,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类。
1、堑壕式
堑壕主要有两种制。一种多在戈壁、沙漠地区,为中间掘沟,将掘出的砂砾向沟的两侧堆放,形成两道梯形土垄。

会水城边的堑壕式长城(卫星图)

  根据目前保存较好的遗迹观察,堑壕一般上宽约8 -10米,深约2米左右 ( 现存深度 ), 土垄外高约1米左右 (现存高度),基宽约8米,上宽约2米 ( 现存宽度 )。

会水城边的堑壕式长城

  另一种多在山地或黄土带,为一侧掘沟,一侧堆筑土垄 ; 或两侧掘沟,中间堆筑土垄,因而土垄较高。 前者多在坡地,堑壕在高坡一侧 , 后者多在平川。土垄

外部掘沟,内部筑墙的石质长城

  一般高约3米 ( 现存高度 ),基宽约6米( 现存宽度 ),上宽因雨水冲刷,仅存约25厘米左右,沟宽约 7 米( 现存宽度 ),深约50厘米左右 ( 现存深度 )。另外,在沙漠地区,由于流沙淤积,掘壕困难,故改以石块或土壑构筑两道矮墙,以形成堑壕,此种情况仅见于居延地区。从居延汉简资料看,还有插 拎柱” 系绳,以作塞防的。 但这种设施难以保存,故在田野中未见遗迹。根据汉简资料

没有白色石碑指引难以看出的天田

  和实地察,堑壕内均铺有细沙,以检查偷越者的足迹。汉简和文献中称这种设施为“天田”。 如:“吞远候史李赦之,三月辛亥迹,尽丁丑,积廿七日,从万年

额济纳旗境内的天田(卫星图)

  隧北界,南尽次吞隧南界,母人马蔺越塞天田出入迹”。----《居延汉简甲乙编》
2、筑墙式
以黄土、芨芨草、红柳和胡杨者居多。部分戈壁地区黄土最缺,故塞墙皆以芦苇、红柳砂砾等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构筑时,先以芦苇或红柳捆扎成束,

芨芨草在城墙中层层叠加

  将苇束围成框架,以壕内掘出之砂砾充填,上铺芦苇 ( 或红柳 ) 再放苇束框架,再填砂砾。如此一层层叠压而上,外侧之高墙筑成,内侧之堑陈亦完工。此种

城墙土坯里的编织物

  塞墙在外观上全为芦苇或红柳,而墙芯则为砂砾。据现存遗迹,其基宽一般为3米,顶宽约1.5米,现存最高者达3米。由于当地水源内所含盐分极高,苇墙内

砂砾覆盖的长城遗址

  的砂砾,因盐分而凝固极其牢固,经历经两千年沧桑,至今仍屹立在戈壁风沙中,巍巍壮观,名为“沙漠长城” , 应当之无愧,实为世界建筑史和军事史上一大奇迹。
3、凭藉自然山川、沙漠等自然险阻为屏障

依山势而建的汉长城(卫星图)

  如张掖以北之正义峡西岸,汉代堑壕止合黎山西山麓。以水为屏障者,如金塔县以北之北海子等沼泽地带,凡当年难以横涉者,塞墙均止于泽边。以沙

近不可及远可观元的汉长城遗址(近处只能看出不成形低矮土垅)

  漠为屏障者,如内蒙额济纳旗布肯托尼段,以巴丹吉林沙漠为屏障,仅筑烽隧线为塞防。

沙漠边的石制长城

  三、居延地区古代的制度

烽燧中的土坯织物结构

  根据居延汉简资料,居延、肩水都尉下,分属三个系统。
1、(武警边防)候望系统,主候望烽火,巡塞天田。
2、(野战部队)屯兵系统,主统率步骑,御敌战斗。

长城与废弃的屯田(卫星图)

  3、(生产建设兵团)屯田系统,主军屯。

明代重修过的汉长城

  居延汉长城是因汉朝国家丝绸之路战略所筑,在这一过程中无数响应国家号召而外迁的汉族军民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先进的制度下,以居延长城为主线创造了璀璨的居延文明!

  部分内容参照《河西的汉代长城》吴礽骧,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居延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