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价值阐释

摘要:   北庭故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键节点,见证了唐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古代商业贸易的繁荣兴盛,也见证了西域地区多民族的交往交融交流。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公布北庭故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庭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庭故城内城墙局部。  


  北庭故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键节点,见证了唐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古代商业贸易的繁荣兴盛,也见证了西域地区多民族的交往交融交流。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公布北庭故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庭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庭故城内城墙局部。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路段,东西方文明的荟萃,民族交融的特性,文化多元的品格,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一切决定了其历史文化丰富而独特,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庭故城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古丝绸之路众多亟待保护的文物遗存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遗址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加强北庭故城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在新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民族性,将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不仅印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

  一、遗址概述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南距吉木萨尔县城12公里,是我国唐~元时期(7世纪中~14世纪初)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城市遗址,是丝绸之路天山以北路段上的重要节点。北庭故城建于唐显庆三年(658年)、废弃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遗址本体包括城址、北庭西寺(高昌回鹘佛寺)及周边建筑遗存。出土文物主要包括佛像、建筑构件、陶器、铜器、钱币、饰物等。

  北庭故城有内外两重,平面均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东北。城的四角都建有角楼,内外城都筑有敌台和较为密集的马面,城墙之外绕有宽阔的护城壕,据实测北庭故城周长为4596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城墙均由夯土板筑而成,夯层平整、坚硬结实。从整体布局看北庭故城建设规模宏大,规划周祥,防守严密。

  北庭故城是丝绸之路东天山北麓的第一大中心城镇,是天山以北地区的重要军政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唐代庭州、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北庭节度使治所所在。公元9世纪回鹘族曾以北庭为根据地向西域发展,并在定都高昌后以此为陪都。元代亦称别失八里,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别失八里宣慰司。北庭故城见证了唐帝国“都护府”等边疆管理模式及其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保障,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高昌回鹘文明,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有关城市文化,建筑技术、佛教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二、历史沿革

  据两汉书、新旧唐书以及《元史》等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早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此地为车师后部王庭所在地金满城(即北庭故城的前身)。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戊已校尉耿恭屯田车师后部金满城,屯田士卒数百人。

  显庆二年至三年北庭设立金山都护府一起分管西域,其范围包括天山以北和吐鲁番盆地广大地区。

  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在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首任都护解琬;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北庭大都护府,首任都护杨何(从二品),其管辖范围包括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西面则达里海。其时,北庭大都护府行政级别之高,管辖疆域之大,驻军人数之众,均达到历史巅峰。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北庭节度使,与北庭大都护府并存管辖翰海、天山、伊吾三军。

  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西迁的一部分回鹘人定居北庭,并逐步发展为主要根据地。(公元866年)高昌回鹘政权建立后,北庭仍为其政治中心之一(称陪都或夏都)。

  公元1124年耶律大石自立为主,率众北走,集漠北诸部西征,驻扎于北庭。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西进灭辽,公元1223年在别失八里(北庭)建立达鲁花赤(地方长官),驻重兵。

  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立行尚书省,掌管西域军事行政事务。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政权后,命阿只吉(察合台曾孙)建牙帐于别失八里,兼管天山南路畏兀儿哈喇火者(火州)及哈密等地。

  公元1285年设立别失八里宣尉司,掌管南北疆军政事务,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遣侍卫新兵千人屯田于别失八里,置元帅府。

  明朝统一中原后。别失八里为蒙古察合台后裔的活动中心,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其王马哈麻袭杀元主,建立别失八里国。后因内部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将其中心迁至亦力八里(今伊犁河一带)。北庭故城毁于此次战火之中。

  三、价值特征

  作为公元7-14世纪天山北麓的第一大中心城镇,北庭故城以唐代城址遗存见证了“都护府”等唐帝国边疆管理模式;它以回鹘时期的城址遗存及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北庭西寺)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高昌回鹘王国的文明。北庭故城唐代所筑外城见证了唐帝国通过设置庭州、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北庭节度使等军政建置着力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贡献。见证了唐帝国“都护府” 等边疆管理模式作为高昌回鹘王国的陪都及高昌回鹘王国的文明和文化特征;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是高昌回鹘时期完全由回鹘人兴建的王家佛寺遗址,在佛寺形制、塑像和壁画方面代表了回鹘佛教的特点,见证了作为高昌回鹘文化重要代表的回鹘佛教的宗教与艺术特征。

  城址中传统的筑城法和建筑技艺在天山以北地区的推广使,用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佛教建筑与艺术的交流发展;城址及佛寺中唐代、高昌回鹘时期的遗存及众多历史文献,佐证了天山以北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北庭故城的敌台、角楼、马面、羊马城、护城濠的设置,使用絍木的城墙夯筑法以及城址中出土的与唐、两京地区相同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展现了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筑城法和建筑技术当时已在天山以北地区广泛的推广使用。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前殿后塔、沿中轴左右对称排列配殿、方塔形正殿等形制特征与天山南麓的高昌故城东南小寺(前殿后塔)、西南大佛寺(中轴对称、左右排列配殿)的建筑形制具有关联性,佛寺正殿外洞龛的构筑方法和形制与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土坯窟类似,展现了高昌回鹘时期天山南北麓地区佛教建筑艺术的交流。

  北庭故城唐代及回鹘时期的城址遗存、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等遗存是天山北麓多民族交融的重要见证,是《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北庭故城发展史上车师、匈奴、汉、高车、柔然、突厥、回鹘、吐蕃、蒙古等多民族在天山北麓活动的代表性遗存,重点展现了汉族与回鹘的民族交融。

  四、遗产价值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丝绸之路北道的枢纽位置,是天山以北地区中国历史疆域所及范围的重要物证,在故城中出土了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印”、铜狮陶兽、开元通宝以及各种花砖瓦当等大量文物,证明北庭故城是丝绸之路在中国新疆境内公元7到14世纪线路交流的产物,是“丝绸之路”文化线路上不可缺矢的历史遗存。

  北庭故城是唐政权兴建于西部边陲、东部天山北麓的行政中心城市,是唐帝国统治和管辖天山以北地区的文化和军事枢纽,作为高昌回鹘政权的夏都,具有重大的交通史、古代军事史、民族关系史、民族文化史、东西经济和文化交流史研究价值。

  1、主权象征:唐政权控制东天山地区、置庭州后,以北庭为中心、以伊北路和碎叶路为东西大动脉的天山北路交通网始兴,该路线与始自汉代的天山南路交通网并行,成为连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交通线路,并且成为直接连通天山北麓各游牧民族所驻牧地、扼守交通的唯一驻城,在有效控制游牧民族、确保唐朝西部边陲的稳定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北路交通枢纽,成为东部天山北麓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北庭故城是我国历代中央政府行使国家领土主权的实物见证,是唐代中华帝国管辖天山以北地区设立的行政中心,有利证明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西部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多元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依据和主权象征。

  对新疆这样一个一直存在受到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三股势力”威胁的边境省区,有效保护北庭故城遗址、并充分阐释其遗产价值、进行展示利用,具有维护祖国西部边疆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

  2、文化价值:北庭故城遗址作为高昌回鹘政权的夏都和东部天山北麓经济文化中心,记载了该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北庭故城经唐、高昌回鹘、元历代修筑,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格局、交通系统、建筑形制、建造技术和工艺的基本特征及演变历程,留存的大量建筑遗迹和丰富的艺术作品,具有重大的建筑历史研究价值,重要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是天山北麓高昌回鹘时期兴建的重要佛寺,与天山南部地区的佛寺、石窟等佛教建筑在建筑特征与佛教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又具备独特的演变进化特征,具有重大的宗教传播线路研究价值。佛寺遗址是一座巨大的文化艺术宝库,遗址中保存了大量塑像、壁画、回鹘文、汉文题记等,与新疆吐鲁番地区同类遗址相辅相成,这不仅大大开阔了人们挖掘、认识、体验高昌回鹘文化艺术的视野,也丰富了高昌回鹘文化的内涵,对全面研究高昌回鹘佛教艺术和信仰,对深入研究高昌回鹘的文化以及回鹘的文字、书法、服饰、风俗,对探讨高昌回鹘文化与外界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佛寺遗址的建筑遗迹保存较为完整,弥补了回鹘佛寺遗址建筑体系基本残毁的缺憾,为研究高昌回鹘佛寺的形成及回鹘式建筑的特点提供了实证。佛寺遗存中回鹘时期的雕塑作品现在国内已经基本无存,对研究古代中原与西域各城邦之间的商业来往,西域和中原、西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3、艺术价值:北庭故城高昌回鹘佛寺的塑像雕塑技艺细腻精湛,赋彩色调浑厚富丽、明快悦目。充分表现了虚幻的宗教境界和佛教艺术美学的艺术意境,就绘制技法和艺术特点而论,是我国新疆当时历史时期绘画艺术中的难得佳作,弥足珍贵。在遗址的全部塑像壁画中,最具佛教文化特征的是佛寺正殿南门道口侧墙绘有“回鹘王供养像及诸菩萨行列像”。

  这些精美的绘画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密切交往、荣辱与共,共同开发新疆的历史事实,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受到中外学者高度关注。佛寺壁画代表多民族艺术的融合和创造,姿态生动,形体丰满,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体现了中原文化和西域艺术的有机结合,对研究西域的历史文化、绘画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4、经济价值:北庭故城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综合反映,对于研究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发展与变迁保存了大量的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保护、展示和宣传,使人们了解这类遗存的重要价值,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北庭故城遗址的建设有助于发挥文物资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优化县域人文环境。通过对遗址的保护性建设,结合现代化展示手段的运用,达到历史文脉的延续、共鸣和发展,同时创造高质量的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环境,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使其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文旅游核心区。

  五、现实意义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荟萃之地,各民族的先民们在这里留下许多令世界注目的珍贵的文物古迹。北庭是唐代中华帝国管辖天山以北地区而设立的行政中心,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西部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庭故城遗址是这一重要历史的突出物证。有效保护北庭故城遗址、并充分阐释其遗产价值,具有维护祖国西部边疆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

  北庭故城遗址体现了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史实,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北庭故城遗址于2011年被命名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从新疆政治安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到北庭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的重要意义,通过科学论述北庭故城的历史,有益于在各族群众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宗教观,有力反驳国内外敌对势力妄图通过歪曲新疆地区古代发展历史实际所制造的鼓吹民族分裂的反动理论,从而为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作者参考了薛宗正、孟凡人、孙秉根等先生的相关文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北庭故城遗址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