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致敬:坚如磐石的石窟人​——我国石窟寺保护70年口述史采访记

摘要: 有一个成语叫“坚如磐石”。石窟寺虽历经千年,丰韵犹存,可在遇到柔韧的水、尖利的风以及热胀冷缩、虫咬蚁蛀等交相侵蚀之后,年深日久,也要被渐渐磨蚀掉、淘空了。这大概就是另类的“滴水穿石”、“风沙走石”吧。许多石窟寺,已如进入垂暮之年的老人,不再有往日的强挺硬朗、雄武靓丽,大都外糙内虚、骨质疏松、蓬头垢面、百病缠身了。然而,石窟寺并非普通石头,她是石化的古代艺术、古代文化、古人的情感、古人的精神,是承载



有一个成语叫“坚如磐石”。石窟寺虽历经千年,丰韵犹存,可在遇到柔韧的水、尖利的风以及热胀冷缩、虫咬蚁蛀等交相侵蚀之后,年深日久,也要被渐渐磨蚀掉、淘空了。这大概就是另类的“滴水穿石”、“风沙走石”吧。许多石窟寺,已如进入垂暮之年的老人,不再有往日的强挺硬朗、雄武靓丽,大都外糙内虚、骨质疏松、蓬头垢面、百病缠身了。然而,石窟寺并非普通石头,她是石化的古代艺术、古代文化、古人的情感、古人的精神,是承载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和绵绵不断的民族情感的文化遗产。如何让历经千年的石窟寺健康而有尊严地活在当下,既抚慰人的心灵,又服务于社会发展,还要将文化薪火千秋万代流传下去,怀揣着这样美丽的梦,有一群“石窟人”以对石窟文化的至崇至敬,对石窟艺术的万般柔情,不辞辛苦,奔走在祖国的山山水水,前赴后继地探索着。

70年过去了,他们穿梭于大大小小的石窟之间,足迹遍及祖国天南地北的悬崖绝壁。他们用思想和行动、理论和实践, 保护着石窟、传承着石窟寺文化,从理念、原则到保护技术,发出了文物保护的最强音,抒写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最美华章。

为了赓续他们的事业,复旦大学成立采访组,联合敦煌石窟、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在大足开启了走进石窟、拜访石窟人的文化之旅。一路走来,辗转于北京、龙门、云冈、莫高窟、兰州、榆林窟、麦积山等地,访问的专家学者大都是高龄的80后、90后。没有见到之前期待、担心,各种各样的想法不断在心里翻滚,而在访谈进行中,先生们带给我们的却是不断的惊喜、震撼。

莫高窟顶的治沙采访


大足开好头

万事开头难。我们却在大足开了个好头,访问了5位石窟人。3月5日,首场访谈在郭相颖先生画室开始了。郭老先生已是83岁高龄了,是大足石刻博物馆的老馆长,说起话来不急不慢,条理清晰,当年他独自一人守北山,手绘石刻线图做档案,讲解,申遗……随着他的深情回忆,我们穿越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也是其中一员了。

郭相颖


马家郁老师是一个特别开朗、活泼的人,潇洒优雅就是他的形象。他大学毕业分到电影制片厂,梦想那浪漫而富有激情的电影业,想想都心花怒放。然而,报到时却被截留在文物局,因为国家科委下达的有关文物保护的科研项目任务通知,需要成绩优秀的学生来承担。他安然接受组织给予的使命,走进了石窟寺,走进了这个需要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来呵护的文物领域。经过几十年摸爬滚打,他成了西南石质文物保护开拓者,满肚子故事信手拈来。

马家郁

大足石刻在“文革”中险些被当作“牛鬼蛇神”炸毁!是邓子金老师等发动当地群众成立“群文小组”日夜守护,向红卫兵宣传文物政策,终于使珍贵文物度过险情。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郭桂香

更多信息...

麦积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