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

摘要: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每年对各遗产地提交的监测年度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编写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总报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主要从承诺事项履行情况、机构与能力建设、遗产本体保护、遗产影响因素、保护项目及相关研究五方面分析、研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下阶段工作的展望和策略。总报告全文已刊登于《中国文化遗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每年对各遗产地提交的监测年度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编写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总报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主要从承诺事项履行情况、机构与能力建设、遗产本体保护、遗产影响因素、保护项目及相关研究五方面分析、研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下阶段工作的展望和策略。总报告全文已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6期,以下为重点内容节选。

2018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状况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绝大部分遗产地的总体格局、遗产要素单体及遗产使用功能未变化或发生正面变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保持良好;履行完成的承诺事项占比大幅度提高;受机构改革影响,虽部分保护机构发生变化,但从业人员总量有所增加;保护管理经费保持增长态势,五成以上遗产地的经费来源以地方财政为主;本体保护和展示阐释仍为现场工程的主要类型,为遗产价值的维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2015至2018年四年监测数据显示,暴雨及其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遗产本体及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游客压力,人为破坏活动如盗掘、火灾,建设压力仍是影响遗产保存的主要人为因素,需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监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提高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体内容如下:

承诺事项履行情况

2018年,98处遗产地提交了685项承诺事项的履行情况,97.08%的承诺事项正常履行,总体情况较好。其中已完成223项,与上年相比增长14.55%。

2015-2018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

承诺事项的履行情况

机构与能力建设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略有提升。2018年,98处遗产地共设置了111个保护管理机构,与上年相比有5个保护管理机构发生了变化。设置专门的监测机构/部门54个,与上年相比增长11.51%。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共涉及保护管理人员32404人,平均每处遗产地331人,与上年相比增加21人。其中,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员8147人,占比25.14%,与上年相比增长0.94%。

新颁布(含修正)实施七项地方性法规。2018年,共7处遗产地、6项遗产新颁布(含修正)实施地方性法规7项、地方政府规章1项、地方规范性文件6项、机构内部管理制度49项。根据近三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法规和规章已覆盖近八成。

培训次数以保护管理理论与技术为主。2018年,73处遗产地、33项遗产组织开展或参与培训350次,25处遗产地未开展或参与培训。其中,以保护管理理论与技术相关的培训最多,为180次,占比45.45%。

2018年各种培训类型的分布情况(单位:次)

保护管理经费总额呈增长态势。2018年,98处遗产地、38项遗产的保护管理总经费达93.84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2.74%,平均每处遗产地投入经费同比增长23.09%。经费来源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占总经费的59.37%。各遗产地保护管理经费小于500万、1000万~5000万之间以及大于1个亿的这三个区间数量较多,共计占比78%。总体来说,各遗产地之间的保护管理经费差异较大。

2015-2018年保护管理经费总额及平均经费情况

2018年保护管理经费来源情况

2017-2018年各遗产地保护管理经费

分布情况

2018年,长城(仅含嘉峪关、山海关)、大运河、丝绸之路三项遗产保护管理的平均经费与上年相比均有所增长,其中大运河的平均经费是去年6.5倍,主要原因为2018年大运河嘉兴段获得中央财政经费14亿。

2017-2018年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城保护管理

平均经费情况

从遗产类型来看,古建筑类遗产的保护管理平均经费最高,约22754.94万元,是最低的古遗址及古墓葬平均经费的2.8倍。

2017-2018年不同遗产类型的保护管理

经费情况

环境整治总经费和占比继续呈增长态势。2016-2018年的数据显示,人员开支占比一直最大,环境整治经费比重逐年上升,保护修缮经费比重逐年下降;从分项的总经费来看,人员开支、环境整治、旅游管理每年均有所增加。

2016-2018年遗产地保护管理各类经费

占比情况

2016-2018年遗产地保护管理各类经费

总额情况

近3年八成以上遗产地相继投入监测工作经费。2015-2018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共获得监测总经费3.4亿元,涉及89处遗产地,38项遗产。有10处遗产地持续4年投入监测经费。

2015-2018年持续投入监测工作的遗产地

遗产保存状况基本稳定

九成以上遗产地总体格局未变化或有正面变化。2018年,10处遗产地、8项遗产发生了11项总体格局变化,占遗产地总数的10.2%,相较去年增长9.27%。其中,建筑物和开发项目、突发性生态和地质事件是引起总体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总体格局变化造成正面影响的有5项,负面影响的有4项,兼有正负面影响的有2项。

2018年引起总体格局变化的原因

2018年总体格局变化的影响评估

半数遗产地发生遗产要素单体变化。2018年,52处遗产地、28项遗产的遗产要素单体的形式或材料发生变化,占遗产地总数的53.06%,与上年相比增长4.46%。其中,50处(96.15%)遗产地的要素单体变化是因为实施了保护工程。因遗产要素单体变化造成正面影响有43处遗产地,占比82.69%。

2018年引起遗产要素单体变化的原因

2018年遗产要素单体变化的影响评估

八处遗产地发生使用功能正面变化。2018年,8处遗产地、7项遗产的使用功能发生变化,占遗产地总数的8.16%,与上年相比增长5.36%。本年度所有使用功能变化均为正面影响,共涉及10个遗产要素。

七成严重病害控制正常或治理较好。2018年,65处遗产地、32项遗产共记录了10220个病害,涉及219个遗产要素。40处遗产地存在严重病害,与上年相比减少6.03%,共记录严重病害767个,占病害总数量的7.5%,共涉及87个遗产要素。为更加准确地了解严重病害的状况及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90%(36处)有严重病害的遗产地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监测,监测的严重病害数量占总量的36.9%(283个)。从监测方法来看,严重病害监测主要以拍摄照片和人工观察为主,23.49%的遗产地使用了前端设备进行监测,与上年相比增加9.1%。

2018年严重病害采用的各类监测方式

占比情况

从监测实施主体来看,9.4%的严重病害由专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与保护管理机构合作开展。监测结果显示,目前70.95%的严重病害得到较好治理或控制正常,8.78%的严重病害处于严重恶化状态。

2018年严重病害的控制情况

遗产影响因素

九成遗产地对自然环境负面影响防治较好或控制正常。2018年,63处遗产地、33项遗产开展了自然环境监测,占遗产地总数的64.29%,基本与上年持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遗产地主要对大气、地表水实施了监测。自然环境的监测结果显示,57处(90.48%)遗产地对自然环境负面影响的防治较好或控制正常;6处(9.52%)遗产地明确提出开始恶化,但程度较轻,尚未造成威胁。

2018年遗产地开展各类自然环境监测的

占比情况

近两成遗产地受以气象水文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影响。2018年,16处遗产地、11项遗产遭受自然灾害,占遗产地总数的16.33%,与上年相比下降2.36%。从自然灾害类型看,81.25%(13处)遗产地遭受气象水文灾害,具体以暴雨、台风为主。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8月份。

2015-2018年遗产地遭受自然灾害的

次数统计

遭受人为破坏的遗产地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2018年,19处遗产地、18项遗产遭受人为破坏,占遗产地总数的19.39%,与上年相比下降1.17%。从事件类型来看,1/3属于违法活动,如盗掘、盗窃、拆毁、违法建设、违法挖掘等;2/3属于蓄意或无意的破坏活动,如乱涂乱写、纵火、攀爬、踩踏、开垦种植、采砂等。2018年,使遗产受损严重的人为破坏事件有殷墟遗址被盗掘、颐和园和大昭寺局部失火。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已经连续4年遭受火灾破坏,防火安全形势依旧严峻。

游客超载情况比上年下降六个百分点。

游客总量稳步增长,各地游客量差异依然较大。2018年,98处遗产地、38项遗产共接待游客量4.89亿人次,占全国游客总量的8.83%,与上年相比增长0.13%,平均每个遗产地的游客量为499.51万人次,与上年相比增长10.27%。2018年,39处遗产地、23项遗产共接待境外游客人数达686万人次,占我国境外游客量14120万人次的4.86%。

2015-2018年遗产地游客量情况

2018年遗产地游客量排名前10的遗产地

(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除外)

超出游客承载量的现象有所减少。2018年,19处遗产地、15项遗产存在超出游客限定承载量情况,约占遗产地总数19.39%,与上年相比降低近6个百分点。其中,莫高窟、武当山古建筑群、元上都遗址和麦积山石窟4处遗产地存在较为严重的游客超载现象(全年超载天数超过15天)。

预约游客比例小幅增长。2018年,45处遗产地、24项遗产采用了预约方式管理游客,占遗产地总数的45.92%,与上年相比减少9.08%;预约游客量为3930.17万人次,占总游客量的8.03%,与上年相比上涨1.03%。

旅游直接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98处遗产地、38项遗产的旅游直接收入约140.27亿元,平均每处遗产地的旅游直接收入为1.4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0.17%。其中,门票收入约101.49亿元,占总收入的72.35%,相较上年下降14.35%,但仍为遗产管理部门的主要收入。

2017-2018年门票平均收入与经营服务

平均收入情况

涉建项目数量大幅减少。2018年,26处遗产地、16项遗产的遗产区、缓冲区内存在开发建设,占遗产地总数的26.53%,与上年相比减少20.2%。共有涉建项目66项,与上年相比减少105项。所有涉建项目中经文物部门同意的有41项,占比62.12%,与上年相比增长36.39%。

保护项目及相关研究

仅六成遗产组成部分有按法定程序公布并实施的保护管理规划。截至2018年,共有18项遗产、63个组成部分的保护管理规划报国家文物局审定后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占组成部分总数的56.76%,其中仅有12项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覆盖全部遗产组成部分。

现场工程仍以本体保护和展示工程为主。2018年,60处遗产地、32项遗产开展了各类保护工程,总投入约14.4亿元,本体保护和展示仍是现场工程经费的重点投入对象,分别占比45.86%、42.23%。经费来源以中央财政经费为主,占比49.7%,地方财政拨款占37.7%。2018年,共开展各项保护工程190项,其中以本体保护工程为主,共122项,占比64.21%。

2018年遗产地现场保护工程经费

投入占比情况

2018年各类工程项目的数量情况

半数以上安消防经费来自地方财政拨款及自筹。2018年,51处遗产地、30项遗产共投入安消防软硬件设施19608万元。从经费来源看,地方财政拨款及自筹经费各为8205.35万元、2204.42万元,共占比53.09%,与上年相比增长24.75%;从遗产类型来看(大运河除外),古遗址及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类遗产的安消防总投入较多,分别为35.06%、20.53%,较上年涨幅都在15%以上。

2018年遗产地安消防经费来源情况

2017-2018年不同类型遗产安消防经费

投入情况

2018年,有3处遗产地、3项遗产发生安全事故,占遗产地总数3.06%,与上年相比增长2%,这些事故分别为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大昭寺火灾、颐和园瞰碧台火灾、殷墟被盗掘,均对遗产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近七成考古项目为主动性发掘且涨幅明显。2018年,13处遗产地、10项遗产共开展考古项目18项。从类型上看,66.67%(12项)为主动性发掘,涉及11处遗产地,与上年相比增长16.67%,其中8处遗产地为持续开展主动性发掘。4处遗产地(大足石刻、龙门石窟、殷墟、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出版了考古报告。

2018年实施的主动性考古项目表

参与科研工作的遗产地数量增多。2018年,57处遗产地、28项遗产的保护管理机构开展科研项目886项,其中课题215项(国家级课题21项)、著作86项、论文585项。从研究内容来看,以历史文化为研究方向的为主,其次是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方向。

2018年遗产地各项科研成果的研究方向

以上为2018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状况及特点。总体来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效果显著,但在遗产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展示利用、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亟待提升。各遗产地应继续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工作机制,推动文物安全形势切实好转;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对保护管理的支撑;创新遗产价值推广体系、推进遗产合理利用;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范;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项工作;扎实做好第三轮定期报告编写工作等。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更多信息...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