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千年磨砺 自然之美—麦积山石窟第123窟
建筑特色
洞窟内正、左、右三壁各开一圆拱半壁浅龛,左右壁龛前的坛基上作方形佛座。
塑像内容
三壁三龛,洞窟表现《维摩诘经·问疾品》内容,共有造像九身,正壁龛内塑释迦牟尼说法,龛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左壁龛内塑维摩诘,龛外塑一弟子一男童像;右壁龛内塑文殊菩萨,龛外塑一弟子一女童像,造像生动优美,保存完整。
维摩诘为佛教著名居士,其名意译为无尘垢,是说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维摩诘居士即使在红尘中修行,他也能以无垢相称,自得解脱,但此处的维摩诘却更有一种佛家的气质,维摩诘居士结跏跌坐于方形台座之上,头戴小冠,双目微睁俯视,嘴角内含,微露笑意,上身略微前倾,上身略微前倾,丝毫没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气势。对面文殊菩萨也是如此,展现出的是一种平静,谦和的气质。处于其中,似乎感受不到这里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辩论,而是两个悟到佛法的人在心平气和地探讨着佛理。
在正壁龛外左侧有一身胁侍菩萨造像,为圆塑,身高1.02米,顶束扇形高发髻,头戴华冠,面形长圆,眉清目秀,双目似睁似合,嘴角内含,面带微笑,神情中透着一股温婉之情。内着交领长衫,腰间束带作结,外披袈裟,帛带于双肩垂下,肩头有圆形装饰物,一只手下垂掩盖于衣褶之内,一手放置于腹前,站在低坛基上,虽然双足略有残损,但仍然给我们展示出了雍容华贵的仪态之美。
窟门两侧各立有一身童男童女塑像,两人均着圆领长袍式胡服,据考证这是胡人的服饰。童女头着丫髻,稚气可爱,眉眼之间都流露出天真清纯的笑意,源于内心。身上所穿的是当时北方流行的民族服饰样式,简单朴素,美观大方,带有夸张的喇叭裙摆,烘托出女孩天真活泼的特点。
童男索发束辫,发辫垂于一侧,生动别致,是一个憨厚淳朴的民间少年形象,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年龄性格特征,生活气息浓厚。两尊造像,均是嘴角内含,笑容满面,但这种笑和佛与菩萨的笑截然不同,对我们有着极强的感染力,突出了少年人自身那种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使庄严寂静的佛国世界之中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感觉到亲切自然,从而虔诚信奉。也充分体现了麦积山石窟造像中原化,世俗化,本土化的特点。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鲜卑族与佛教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但当时在中国境内信众很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汉人眼中还是一种异域胡人的宗教。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这与鲜卑族统治者与佛教界的合作有极大的关联。随着佛教在中国境内的传播,逐渐出现了南北差异。南北朝后期,在南方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使佛教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而北方的佛教更多受到西域的影响,较多地保存了佛教初入中国时的状态,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石窟造像,这与鲜卑人的祖先凿石为庙的风俗习惯有密切关联,是鲜卑人曾经依山而居的生活经历的遗留。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共历十七帝,除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其余多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