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荣新江2万字讲座笔记: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之旅

摘要:   苏州博物馆文博论坛第201期2019年第15期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副会长  时间:2019年4月20日  地点:苏州博物馆  程义:各位朋友下午好,讲座马上开始,请各位把手机关掉。为了配合我们的展览,我们特别邀请到敦煌学荣新江教授来给我们做“丝绸之路上的佛像之旅”这样一个讲座。荣老师是一个国际知名学者,大家应当有些了

  苏州博物馆文博论坛第201期2019年第15期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副会长

  时间:2019年4月20日

  地点:苏州博物馆

  程义:各位朋友下午好,讲座马上开始,请各位把手机关掉。为了配合我们的展览,我们特别邀请到敦煌学荣新江教授来给我们做“丝绸之路上的佛像之旅”这样一个讲座。荣老师是一个国际知名学者,大家应当有些了解,但我还是做个简单的介绍。荣新江老师是北大历史系,在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中西方文化交流史有非常重要的建树,他的著作非常多,我经常是他的一个拜读者,有《归义军研究》、《中国古代史史论》、总考、还有很多粟特的书,隋唐方面非常重要的贡献,荣老师主编的最重要的、权威的《唐研究》,如果是隋唐史方面有兴趣应该都看过。还有很多的像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等,这些我就不再说了,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部分荣老师01年出的书,是关于学术规范训练的小书,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是他在北京大学带研究生的教材,这次他非常的慷慨,把他在北大的讲义做了一个修改,然后出版来供我们学习。对荣老师的介绍就到此为止,荣老师是一个国际知名学者,大家需要了解他的情况,在网上都可以轻易获得。我想呢,主要时间还是给荣老师,下面欢迎荣老师!

  荣新江:谢谢陈馆长介绍,陈馆长是我很早就认识,我们是隋唐史同好,但是也有很多年没见,所以这次他请我来到苏州博物馆,我很荣幸,跟大家了解到丝绸之路上的佛像。现在博物馆正好有个甘肃博物馆的佛像展览,跟这个也有关系,给大家做一个背景知识吧。我自己本身是中国历史出身,做以文献为主,但是我们上学的时候,考古系还没有从北大历史系分出去,原来我们都是考古系不同专业,所以那些考古课我也听,就特别是宿白先生,魏晋到宋元的考古,时间很长,特别是丝绸之路考古学,他叫东西交涉考古学,另外还讲过一学期佛教考古学。一直跟中外关系史,也是做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也是跟佛教石窟寺这些离不开的,所以偶尔也接触到一些或做了一些佛教图像研究,但是这一讲呢,我想是陈馆长给我的命题作文,讲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之旅,佛教怎么通过图像把佛像传到中国,扩散开来,从历史背景上做一个概要介绍,对于佛像分析我本身不是专家。因为有一些考古发现,把一些图像的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下,另外最后谈谈佛像是怎么流传的,我们现在看到各地有很多造的佛像。其实它的图本、图像的传播方式是什么,可以通过现存的资料来分析一下。

  古代丝绸之路 Silk Road

  这是一个比较概念化的、最传统的丝绸之路图,传统的都用的李希霍芬的图的概念,就是从汉代长安,通到中亚、西亚和南亚以丝绸为主的贸易之路,这是最根本的。后来根据考古资料扩大到地中海世界,从西汉的首都长安或者东汉的首都洛阳一直传到罗马、地中海世界这么一条以贸易为主的,以后呢丝绸之路概念不断扩大,也被称为佛教之路、玉石之路、陶瓷之路,而且除了陆上丝绸之路,也有草原丝绸之路,海洋丝绸之路。概念越来越大,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还是以陆路交流为主。就是今天从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然后经过塔里木盆地,翻过帕米尔,到阿富汗巴基斯坦,进入伊朗,然后到达地中海世界。这是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最基本的干道,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丝路有其他的路线。今天打开丝路之路研究的书有各种各样的丝绸之路,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是“对话之路”。只要有对话,你坐飞机去也是丝绸之路。由于中国国家政策是一带一路,大家就更关心在,这当然是一个好事,推动了我们对丝路的认识,当然我们做丝绸之路研究的时代呢,过去我们不太用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学科上我们叫中外关系史,我是在学校里带中外关系史和隋唐史的博士硕士生,是学科的名字,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丝路有非常多的东西值得挖掘,佛像本身仍然是丝绸之路很好的一个话题。

  一、佛像是何时产生?在哪里产生?如何产生的?(标题为笔者注,下同)

  敦煌壁画 张骞出使西域图

  其实我们看丝绸之路的书,往往都有这张图:张骞出使西域图。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命他去西边联系大月氏共同对付北方的匈奴。匈奴在秦汉之际强大起来,汉朝受他的欺负。秦始皇修长城就是为了把胡马挡在长城以北,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不行。像唐朝这样力量大的王朝,就不修长城。

  汉武帝经过休养生息,变得强大,就准备反击匈奴。他听说有个强大的民族大月氏,被匈奴打到西边,迁到了今天新疆伊犁河流域,在那里游牧,是被匈奴打走。他就召集汉中亡命之徒,叫张骞的,应了诏书,我去找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月氏原来生活在敦煌、祁连之间,匈奴打走了之后就占据河西走廊。张骞必须通过匈奴的领地,过了陇西就被抓了。古代不杀俘虏,他要用俘虏。不仅没有杀了他,还给他配了妻子,生活了十年。趁着匈奴内乱之后,他就跑了,没有往回跑他继续往西跑,他找到了大月氏,月氏已经迁到了阿富汗,水草肥美,不打算回了。张骞没得要领,就傍着昆仑山,沿着楼兰往回走,路上又被匈奴抓回来,一年后逃回来,公元126年前后回到长安,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还是很了不起的。中国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我们对西域的地理知识都生活在山海经时代,一个完全没脑袋的人,或者穆天子传这种小说传说。从张骞时我们对西方有了清楚的认识,一直到罗马帝国。他的报告就写在《汉书 · 西域传》里头。

  但是敦煌这个故事大概是佛教徒在唐朝初年画上去的佛教史迹画。敦煌的佛僧给百姓讲佛教怎么来的呢?就是张骞出使西域请回来的。

  敦煌壁画 张骞出使西域图局部

  你看上面那个画,就是汉武帝跪在甘泉宫里两个像,就是霍去病打败匈奴获得的两个金人的像,搁在甘泉宫里头,不认识这两个金人是什么,进一步的图就是这个。

  因为它黑色方块里有题记,我们看得很清楚,汉武帝问人说这两个金像什么像,没有人知道。汉武帝就派张骞去求取佛之名号,就是佛啦。但是近看,我们艺术史家立刻可以看出来,这是隋末唐初的像,根本不可能是张骞时代的像,张骞时代不仅没有这么漂亮的像,而且一尊佛像也没有,因为佛像是后来才产生的。最早的佛教徒认为佛之美好,不能模拟。早期的佛典都这么写的,像《阿含经》就说佛太好了,没法画出来的,只能意示,就是你画一个莲花啊法轮啊这就代表佛,但是你不能摹写佛,人没有这个本事能摹出佛来。所以这个时候,公元前138年,全世界哪儿都没有佛像,所以这完全是佛教徒的伪说

  但是这幅图就变成今天张骞出使西域一幅最主要的图像。这像也画的是对的,汉武帝骑在马上,张骞在拜辞行,有两个人拿着节,其实他是使节,所以就拿着这节走了,其实他带了300人,300人全部被匈奴人俘虏了,那他这个节呢不能画那么多人,就画了3个人代表300人,越走越小,最后走到一个城,写着大夏城,就是希腊文巴克特里亚,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其实大月氏是灭了大夏,建立了贵霜帝国,那个时候以后才有佛教。画这个像的时候是没有佛像,但这个佛像还是表现了张骞出使西域。但我们要了解这不是真实的历史,这是佛像的传说。如果你们在323窟,一定要去看,这是特窟,因为它从张骞出使西域,到康僧会、佛图澄、隋文帝请昙延法师建大兴城,它是一个佛教史迹画,走一圈,从汉代到隋代,最重要的画,都在这个上面,画得非常好,其实是从长安拿的卷轴照着卷轴画的。这是我们截取的第一个画面《张骞出使西域图》,虽然画得好,但不是中国最早的佛像,也不是世界最早的佛像。

  佛教史迹画:敦煌壁画中表现佛教传说与传播历史的壁画。多取材于对各个高僧、圣迹的记载和《法显传》、《大唐西域记》、《西域传》等。属于传说和著者所见的遗物(如圣迹·圣像)等结合或附会的产物。

  最早佛教应该是从尼泊尔产生的,释迦牟尼就在印度传法。第一个支持佛教的世俗领袖呢就是阿育王,阿育王在很多地方立支持佛教的柱子,在坎大哈曾经发现阿育王石柱,这是阿育王时代传播最远的佛教的领地。以后我们根据希腊化,亚历山大东征,他撤回去之后,就在中亚地区形成很多希腊化的小王国。其中有一个弥兰王,有一个跟佛教徒的问答书,叫《弥兰陀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印度-希腊君主米南德(Menander,前150-前135年在位)曾对佛教颇有热情。

  在犍陀罗地区斯瓦特地区出土过一些佛像。现在我们知道,最小的一尊像是公元前1世纪,受到了亚历山大东征的希腊化影响,所有希腊人要把所有的神都要雕成人的形象,非常漂亮。希腊人很早就掌握了透视法的技巧,所以圆浮雕做得非常好,大乘佛教的思想和希腊留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工匠结合,产生了佛像。具体的时间说得不太清楚,因为地层的关系,大致推测从公元1世纪,可能有一些印度希腊化小国家信了佛,做了造像。

  真正推进佛教大发展、佛像向外传播,实际上是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大月氏人迁到这些地方,把大夏灭掉了,统一了这些小王国。公元30年前后,贵霜翎侯(王)丘就却(KUjula Kadephises,大约公元30~80年在位),这是贵霜的第一个王,他统一了五翎侯(叶护)各部,建立了强盛的贵霜王朝(Kushan)。

  最早看丘就却的钱币都是游牧首领的样子,左边那两个,左面有“∧λ”,一个符号,部落的象征。到了贵霜的第四个王迦腻色伽,阿育王之后佛教的第二个法王,推荐佛教向外传播的最重要的人物,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一带,接近我们的新疆西域地区,他把佛教推进到了粟特地区(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推进到塔里木盆地,而他的钱币上有了真正的Buddha,用希腊文写的Buddha,这里还是他的徽章“∧ λ”,中间商犍陀罗风格的立佛。

  上有佛像的迦腻色伽王钱币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世伊存口授《浮屠经》。”(大月支=大月氏)

  而中国的史料留存得非常丰富,我们在贵霜王朝成立之前,汤用彤先生认为最可靠的是上述这一段。实际上是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大月氏的使者来到长安,用口授的方法念佛经。最早进入中原的佛教比进入西域早,因为中华水平高,有接受的能力。西汉塔里木盆地国家很穷,东汉的时候,西域地区人口才出现爆炸性增长。人多了才有城市生活,才能养寄生阶级,佛教徒就是寄生阶级,吃斋念经,不种地不搞生意,没有私人财产。(一个地区)有城市能力才有佛教的生存。

  犍陀罗地区是慢慢进入塔里木盆地,是以今天白沙瓦为核心的区域。亚历山大走到这里,阿富汗就叫巴克特里亚,在中国就叫大夏。希腊人带着工匠来的,就雕跟本土没差别的造像。阿富汗巴基斯坦发现了很多希腊化城市,希腊人的殖民地就把佛教的各种神雕出来,在巴米扬、哈达、丰杜基斯坦出现了一大批犍陀罗美术作品。

  阿富汗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碑铭——罗巴塔克碑,迦腻色伽元年,(上面刻着)迦腻色伽说我的曾祖丘就却如何、我的祖父如何、我的父亲如何、最后就是我如何如何。原来是他为建一个神殿修的,所供奉的全是先神,全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特征)。所以他刚即位的时候,当初他还是受了印度-伊朗的影响,后来南侵占领佛教区域,然后皈依了佛教,就大力推进佛教。

  犍陀罗造像

  这里有很多佛教造像,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弥勒菩萨、佛传故事,对中国、整个丝绸之路影响非常大的方面。我们说最标准的佛教立像,就是希腊人贴体,希腊人掌握人的比例非常强。中国春秋战国完全掌握不到,倒汉代以后也没有这样的雕像。北朝末期,北齐北周才有这样的圆雕。只有一个例外就是秦始皇的兵马俑。有的西方学者认为是兵马俑一定是希腊技术。能不能成立,中国学者不能承认、因为秦始皇以后都没有,王陵都出过,没有秦始皇兵马俑等身高的这么大的浮雕俑。大英博物馆的Lucas和兰州大学的段金波老师就坚决认为希腊来了一批工匠,做了兵马俑,这个想法非常开脑洞。但是犍陀罗的雕像确实非常了不起。

  哈达佛像头像,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有一些雕像,这是哈达出的,所谓哈达就是《大唐西域记》里的西罗(音)。有一些是泥塑的,你放到希腊罗马博物馆里也分不出来,相当的希腊化。如果你拿到这里就不能说是希腊的神,我们做图像的时候,虽然长得都是一样的,但是你必须要知道他的上下文,他在佛殿出就是佛像,在伊朗殿出就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在希腊罗马的神殿就是希腊罗马的神,希腊罗马的神也不是一回事。图像是一个图像志(iconography),先把它确定了,再看它的功能,它是哪个宗教的。

  比如我们前面看的弥勒菩萨,我们今天在南方看的大肚弥勒佛,跟这完全两码事。

  犍陀罗弥勒菩萨像

  但是弥勒佛本身的意思是太阳神,在伊朗文叫密斯朗,在伊朗的宗教里仍然是密斯朗神,密特拉神;在印度佛教里,叫Maitreya(梅呾利耶),其实都是一个词,中文翻译作弥勒佛,应该从犍陀罗语翻译过来,然后不断演变中国化。你如早期的观音都是带胡子的男神,在中国发展成为女性的神,这都是过程中的演化。

  我们再看看各种精美的佛像,这些佛像都在集美博物馆,因为主要挖阿富汗的是法国人,挖白沙瓦、巴基斯坦的是英国人和意大利人。这是在丰杜基斯坦的(Fondukistan)佛像。这些像随着迦腻色伽向东的推进,大概是公元78~120年前后在位,全部靠钱币跟公元来对,往下推进的话基本上就在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的后半叶,中原或者塔里木盆地开始有了佛教。也就是班超的儿子班勇,东汉势力从塔里木盆地撤出之后。因为前后汉书都没有塔里木盆地的佛教的任何色彩,在此之后有了。

  二、佛像、佛教何时进入中国-西域?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特征?

  东汉初年的时候,近年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材料。

  在敦煌东边40公里有一个驿站叫悬泉置,“置”就是驿站的意思。我们知道敦煌背面是长城,长城里侧实际设立了很多驿站,长城除了南北对峙的意思,还有东西交通的意思,保护东西的商道。

  敦煌郡效谷悬泉置

  我83年第一次沿着长城走,基本上古道都是沿着长城的南侧,一路都是驿站。斯坦因说他的鼻子有特异功能,走到一个驿站就知道垃圾堆在哪儿。因为垃圾堆就是扔汉简的地方,士兵没事儿写字,削得不能削得太薄了,就往垃圾堆一扔,这就是我们堆汉简地方。但是悬泉置是一共特别的驿站,它是靠南面的山的前面,悬泉的山的前面有一个悬泉的水,它这个驿站是专门接待外国使者,这些简一共出了2万多支(竹简)。

  悬泉出土汉简

  如果不出这些简,我们对汉代的教堂完全不理解:简里面(记载)有1000人的使团在这儿住。汉代一进玉门关,就全部有吃有喝有招待,一直到长安全部包了。跟隋炀帝一样汉武帝好大喜功,汉武帝意思说,我的使者一旦出了玉门关,都你们包了。其实是人家不包,而且经常还劫汉使了,这就是汉代中西教堂很好玩的事。

  悬泉置迄今还没有全部发表材料,但是已经露出来的材料很有意思。申报丝绸之路的时候,我是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你们不要报石窟了,石窟已经太多了,我们最早的四个世界文化遗产都是石窟:敦煌、云冈、龙门、大同。这种驿站是他们最喜欢的。但是挖回去都回填了,我们就说挖出来。现在重新挖出来,建立丝绸之路遗址点,这是最反映丝绸之路的,每个驿站的结构清清楚楚,而且出了2万多支汉简。这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汉简(内容如下):

  “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

  意思就是我备了点薄酒,我请你来喝酒,这个月23日,你要到小浮屠里来喝酒。露出了一“小浮屠里”这个词,“浮屠”绝对是汉代的,跟大月氏口授浮屠经一样,这是官方译语文字,有固定的意义,不能随便译的。当时把佛都叫浮屠,证明在敦煌当时已经有了浮屠里,浮屠或者有佛塔,佛教徒。在东汉初年敦煌就有了佛教,这是晴天霹雳式的一个重大发现,但是只有这么一根,没有其他相关记录。但是有这一根,已经可以把我们很多材料串在一起。

  最早俞伟超先生搜罗过整个东汉有一批,在内蒙古、四川、沂南、江苏这一带围绕长安洛阳的中心,周边都有各种各样的小佛像材料。但是它上下文都不太完整,比如说放佛像在墓葬里,这不像是佛应该在的位置。(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文物》1980年第5期)巫鸿先生发表这是中国早期艺术中的一些佛教因素Buddhist elements,不是真正的佛教,是一些佛教的要素,因为那时候中国人还不懂佛教。(巫鸿 Wu Hung:《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公元2~3世纪》)

  所以我举一个例子,四川乐山麻濠崖墓东汉佛像,墓门刻着一个小佛像。佛是放在庙里供养,墓里面干嘛?所以完全没有上下文,但是它真的是一个佛,而且它的样子是最像犍陀罗的,就是东汉墓里头,四川麻濠的这个最像早期的斯瓦特出的佛像的样子。

  四川乐山麻濠崖墓东汉佛像

  所以我荷兰的老师许理和写了《佛教征服中国史》,以后他还写了一篇《汉代佛教与西域》,他归纳了汉代佛教的特征:

  (一)以宫廷为中心的混合崇拜:浮屠与黄老同祀,佛教只不过是西汉以来流行于宫廷的方士道教的外来变种。不是真正的佛教,是(他依附于道教)最早的有力证据是公元65年汉明帝给楚王英的诏书。

  (二)以僧伽为中心的规范化佛教:有组织严密的寺院,有外国僧侣和中国居士,有正规的教义。有佛教、有戒律,(荣新江语:严格的佛教是要到148年安世高到洛阳以后才作为僧伽建立。)

  (三)中国本土信仰宗教崇拜对佛教因素的广泛和盲目的吸收。山东沿海和四川、内蒙发现的佛教图像,地理范围广泛,但与佛教传播无关。因为这些形象通过实物传播,易于进入边远地区,同时也易于丧失原本的含义。比如这些资料常常见于坟墓,作为随葬品出现,不是佛教的本义。但这些图像表现的是公元二世纪兴起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和汉代的艺术传统。

  佛教进入塔里木盆地,我们今天见到的第一座佛塔是和田北面的热瓦克佛塔。

  左边是斯坦因挖的,右边是2008年我们跟尔东强先生去的(此处无图,网图展示,侵删)。过去我们都是放暑假去,斯坦因老谋深算,每年都是冬天去,我们都是夏天去,非常热非常不好走。有一年我们就是冬天去,那年是南方下大雪的那年,电线都压断,南疆也下大雪,平均每天白天都是零下18度,是在沙漠里走的最好季节,雪把这个都盖掉了,没有脚印。

  这里有个围廊,外面有墙,墙的内外都是浮雕佛像,斯坦因把它挖开,有的佛像要倒了,就拿绳子绑住,拍了照片之后埋上去。

  后来风把东北的墙埋到里头,把西南的墙全部吹开。有些老乡容易去破坏,所以和田文管所就拿棉被、苇草加鹅卵石给他保护起来。有钱就扣一大玻璃房子,整个围起来就是一个博物馆。有的佛像上还有贴金子,玄奘记载和田老百姓对这种瑞像,如果你哪个地方生病,就往佛像哪儿贴金,病就会好,所以上面留了很多金箔,老乡就往下刮。所以这个得保护起来。但是这个东西在大沙漠里也不容易保护。

  今日热瓦克佛塔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和田出土金铜佛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佛教美术史认为西域地区最早的佛像就是这个金铜佛头。是大谷探险队在和田挖掘的所得的,现在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其实不大,很小的一个像,但刻得不错。应该是犍陀罗影响下或者从那边带过来的东西。

  我顺着南北两道给大家看一下,佛教跟着探险队和学者挖掘的成果,我们看一下最精美的佛像沿着丝绸之路的东传。

  这个就是喀什,喀喇汗王朝是新疆第一个伊斯兰王朝,所以整个喀什佛像就毁灭得特别厉害,没有什么留存下来。往东走第一站就是巴楚盆地,伯希和在巴楚托库孜萨来佛寺遗址,“托库孜萨来”就是维语“九间房”的意思,就是一个大庙,现在还有2~3米高的围墙,非常漂亮。站在顶端的就是伯希和,伯希和在西域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九间房,他没有挖完,他挖了最大的那个殿,地基都是佛龛,有些拿走了有些还没有,埋在里头,非常值得清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里(上图)就是出土的佛教头像,非常漂亮,石雕、泥塑的像都在吉美博物馆。有一年法国在卖圆明园铜的兽首的时候,中国有很多爱国主义要买那个,我在香港发了一篇文章,我把兽首跟这个放一起,伯希和怎么拿的,他一分钱没花,我们应该先把这些买回来,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佛像、菩萨像都有很好的装饰,菩萨或者天人的像,基本上早期的佛像保留着很浓厚的犍陀罗、希腊的风格。西域地区还是很西域化,犍陀罗化。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上图)就是巴楚木舒克出土的木雕佛像,以前身上还是穿着衣服的,但是它的比例也掌握得非常好,所以你看它的佛的慈悲也是对着下面看的。现在中国博物馆还没发展到这个地步:要在德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时候,基本上都要找到供养人对着佛像的位置。你比如这个佛像就会放得很高,低眉就正好看着参观者。所以德国国家博物馆的库房我待过一个月,他的库房里头,所有探险队从壁画里头原来拿的什么位置,就镶嵌在什么位置,如果是这样的,就弄出一个拐角;如果是穹庐顶,就造出一个穹庐顶,壁画放到里头。不是我们中国博物馆都靠墙的,都一样高的。其实非常可惜,应是在寺庙里是什么位置就怎么放佛像。

  再往东就是龟兹王国,龟兹王国是塔里木盆地最大的佛教王国

  龟兹王国的佛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们中国受益最大的就是鸠摩罗什,(他是)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是龟兹人,龟兹的佛教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龟兹在北面是小乘佛教。南面南道和田是大乘佛教。中原是大乘佛教。虽然鸠摩罗什是从龟兹来,但他是在克什米尔一带学的大乘佛教,所以他转到中原来的佛经主要是大乘佛教佛经。小乘佛教是壁画、雕塑为主,主要反映自修的一些佛教本生故事。但首先佛教徒要观像,先早期佛教徒都是观像,把像看好了,然后在一个小龛里坐着冥想,想到佛像。就像我们瑜伽一样,你要想到佛的像。你达到天人合一的时候,你就达到境地了。因为佛有32相,80种好,它这是有说法的,怎么个漂亮法。

  左边是木版画,左边就更像犍陀罗的贴体衣纹,很简单的那几个线条,上面是吐火罗文或者是龟兹文的题记,然后右边的焉耆,再往东的佛教王国,硕尔楚克有个霍拉山,有个大庙,这个大庙基本上被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搬空了,现在基本没东西了,好东西都在巴黎伦敦圣彼得堡。这个像年代都已经晚了,底下花纹是伊朗式连珠纹,对兽图案,但上面的佛像还是犍陀罗佛像的造型。

  佛像在塔里木盆地在公元3~4世纪逐渐进入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从西来讲就是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但是在十六国时期最大的河西走廊政权——武凉政权的核心地带是在凉州,今天的武威。其实到唐朝武威仍然是是最大的城市。

  按照宿白先生的观点,武威是河西走廊佛教的一个发源地,他总结了“凉州模式”:即凉州造的、以天梯山为主的佛像,成了北凉政权的佛教模本。由这个模板向西传影响了酒泉的文殊山、敦煌的莫高窟,甚至影响了塔里木盆地的高昌王国,我觉得这个说法是非常好的。

  我们看佛教(造像传播),不能仅仅是按照一个从西向东一溜的看,(它的传播)不是正比例,你要把一些东西按时间的顺序、而不是按地理的方法排序。最早的我们应该去看天梯山,但是因为天梯山修水库,把石窟基本上都搬迁了,主要的佛像和壁画都搬到甘肃省博物馆。我没有看咱们这儿东西,不知道有没有天梯山石窟的展览。其实当时主要是敦煌研究院的学者帮他们搬的,所以敦煌研究院有所有的早期的搬迁资料和片,他们后来在文物出版社出了有武威天梯山的考古报告。

  天梯山石窟勘察搬迁工作队部分队员在第13窟前

  你看那图,李承仙那不是常书鸿的夫人嘛,孙纪元、何静珍、段文杰、万庚育、常书鸿,这些全是敦煌研究院的人。因为当时敦煌研究院有文物研究所,武威没有。过去这地方还是非常漂亮,现在新立了这么一个大佛,是新的,大家千万不能信,不是原来的这个。修水库是一个矛盾,你看库木吐拉也是因为修水库,把那个底层的库木吐拉石窟全给毁了,但是不修水库,当地百姓没水喝。炳灵寺还好,刘家峡水库离得比较远一点,但是湿气上来了,对壁画的保存是一个非常大的危害。

  在北凉时期,向西方传播的北凉佛像的图像找不到很多雕像,早期学者像宿先生都是用北凉石塔(来考证),一个小石塔上面刻着一圈佛、刻着一段佛经,下面有一些八卦的符号,所以这也是跟佛道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东西,但它整个塔的造型还是从印度过来的样子,佛像的造型基本上是健陀罗为主的样子。右边这个是德国德国探险队从高昌搬回柏林的,宿先生就拿这个证明,北凉的模式进入高昌(吐鲁番)地区,倒传回去了。

  酒泉出土北凉佛塔

  其实当时宿先生写“北凉模式”的时候,他没有注意到一块碑。就是我们读书班读的、德国探险队拿回去一块碑,就是吐鲁番出土的《凉王大且渠安周造祠碑》。

  439年北魏在大同兴起之后,这个拓跋人力量很大,打败了赫连勃勃的大夏,占领了统万城。在439年打到武威,把北凉政权灭亡了。然后继续向西打,北凉政权国王且渠牧犍的两个弟弟且渠无讳、且渠安周在敦煌抵抗,最后敦煌抵挡不住了,带着老百姓和军队撤退到楼兰,楼兰地区根本装不下这些人,几万人去了没食物吃。所以他们“就食高昌”,跑到高昌,把高昌太守打败了,占领了吐鲁番盆地的半壁江山。但是也产生了很大的饥荒。为了安抚百姓,这个流亡政权的首领且渠安周就立了一个庙。德国探险队把这个庙编为M4,看地图上,宫殿就在这儿,现在叫可汗堡,回鹘时代也是宫殿,就在它的外面有个M4,其实这个寺应该挖下去,咱们没有主动考古。

  我在95年拿着德国探险队的书找到这个寺,非常清楚的三间房,德国探险队是从老乡手里买下这块碑,寺庙积水,他们没有往下挖,但是这块碑的碑头不在了,所以德国拉回去的时候半道上给颠碎成两半。1905年,清政府派了五大臣出洋,其中有一个金石学家、两江总督端方,他跑到柏林,看还有这么一块碑,就把它拓下来。他很喜欢,就把这送到好几个幕府,有湖北张之洞的幕府、还有广州的幕府、北京的幕府,一共有21个名家,在他的拓片周围写了题跋。所以这块碑很有名,水平非常高。

  凉王大且渠安周造祠碑

  这个碑中讲到它的主尊立像就叫于铄弥勒,凉州瑞像的主尊像不是释迦牟尼,是弥勒佛。弥勒菩萨,还不是佛的时候,在菩萨阶段。我们刚才看健陀罗的时候也是菩萨装的弥勒菩萨,就是还没成佛之前的弥勒菩萨。这是早期造像的特征,即一个庙主尊为弥勒佛。所以这块碑非常重要。

  今天你要给哪个庙写篇古文的话,其实都是用的《文选》的《头陀寺碑》,《头陀寺碑》的起承转合跟这块碑一样,但是这块碑比它还早。它是一个姓夏侯的人写的(笔者注:为夏侯粲),在吐鲁番文书以后的我们再找不到姓夏侯的人。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三国的时候这是最大的姓氏,后来跟且渠安周跑到那边,没有留下后代。因为我们现在出土的几万件吐鲁番文书,有大量的人名,没有一个姓夏侯的。所以这个是一个中原高手到那儿写的碑。这是吐鲁番的第一块碑,以后的吐鲁番碑其实文理上都是抄它的,什么《屈兵造寺碑(音)》、《主客长史碑》这些碑,只要是写佛教的,都是照着它写的。大家有机会也可以读一读,写一个碑的话,可以照这个模仿。

  这就是它的细部,刻的也很漂亮,端方拓第二张的时候,因为他没太多拓功,一个人就凿掉了一块石头,人就没让拓,所以只有一又四分之一张拓片,这拓片现在在国家博物馆。而且拓的质量非常不好,因为(端方)不是一个正式的拓工,所以年的部分没有拓。我的这张照片是1905年德国人发表的,德国人没有拓片技术,它是斜着照的,每个字都非常清楚。陈寅恪先生带来的抽印本,在我们北大的东语系,所以我们看宿先生没看到它。这块碑证明西域的佛教造像从东部反传到西部地区

  然后再回到敦煌呢,前秦的时期,366年建立的第一个窟,我们现在看不到了。有些学者认为北凉三窟特窟,其实没啥可看的,非常小。但是这是敦煌最早的窟。

  敦煌莫高窟早期造像

  这不是乐尊和法良最早开的那两个窟了,最早的窟据说塌掉了。但这也是非常早的,它就是交脚弥勒,衣纹贴体的,虽然敦煌因为石头,没有石材,敦煌都是砂岩,像混凝土,但是非常不结实,泥塑的像,早期的主尊都是弥勒。向东传播有炳灵寺,麦积山石窟,麦积山到了北魏时期,雕刻非常好,主要是石造像,没有壁画。看泥塑的是敦煌,看石造像的话是麦积山

  我们还要加快时间多看一些。然后这些北魏在439年灭掉了北凉之后,就把所有北凉的造像的工匠、高僧、商人、贵族全部掠夺到平城,就是今天的大同。古代国家打仗就是这样:一个武力特别强文化特别低(的国家),比如说秦国,它打败山东六国之后,它觉得六国的文化比它强,就是把六国的知识人、贵族全部掠到咸阳周边,所以张耳那些全部都是关东六国的贵族。北魏这种游牧民族进入大同之后,积累知识、财富都是用的这种方法。

  我们知道三国到西晋,中原世家大族都是往三个方向跑:一个是往南方,就是所谓南朝;一个是往河北、诸燕国;还有很多人去河西走廊。

  所以当时以南京为中心的六朝,都派使者去北凉求这些学者写的书,比如我们今天用的《列子》的注是张湛注,张湛就是北凉人,被抓到平城。他们把高僧、粟特人首领掠到平城,粟特国王去赎回他们。这里面有个昙曜法师,最大的五窟,据说是按北魏皇帝造的。但是这个方式,昙耀有可能是从克什米尔来的懂造像的高僧,他主持云岗石窟,到北魏孝文帝时期迁都洛阳,造就了洛阳的佛教文化。

  永宁寺塔遗址出土洛阳人物造像

  汉魏时期的洛阳城已经不在了,但是考古挖掘过一个永宁寺,你要看《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是最重要的寺,非常伟大,浮屠非常之高,所以它出土的这些雕像也非常漂亮。同时也造就了龙门石窟,从北魏后期到武则天时期,这是它最好的时期,虽然有很多像被外国人割走了,比如像帝后立佛图,但是留下来的北朝造像还是非常漂亮。北魏暂时统一北中国之后呢,后来分裂为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分成两个北方分裂王国。双方是敌对的,但工匠是从洛阳一拨人去了邺城,一拨人去了长安。所以在这两个区域产生了很多非常高水平的东西,特别是在邺城周围,有响堂山,很怕非常漂亮的造型,一直到河北曲阳、山东青州。

  不断的一窖藏一窖藏,毁佛的时候,把这些佛像藏在窖里,现在都挖掘出来,都非常漂亮延续着。实际上是一批洛阳的工匠,到了北齐地区,然后再一个师傅教徒弟,走到了山东、曲阳,这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山东的,当然有一些学者认为受了南朝的影响,宿先生认为是受了洛阳的影响。虽然接近南方,但是是洛阳系统。

  在南方这个佛教也是很发达,莫高窟323窟就有《康僧会弘教江南图》,这是三国时候的传法故事,也有石佛浮江的故事,高僧传里有这个石佛到南京的传说故事,非常有意思的。然后南京作为中心点,实际一直影响到巴蜀盆地。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巴蜀的造像,是南京为主的工匠,因为有一些图像,明显的可以和出土的东西可以吻合,而且有南朝的年号。虽然有一支(条)路,通过青海、松潘,南下到成都。

  成都万佛寺南朝石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叫河南道、河南国,河南就是吐谷浑国,一直到西域,这条道路很通畅。但是它的佛像不是西域来的,是南朝来的。所以你看佛像,要看政权的附属关系,(两者之间)有关联。看供养人的题记,年号,它有关系,就是这些。

  这前面呢大概我就把佛教的在从犍陀罗向西域、塔里木盆地、绿洲王国,到河西走廊,再到中原南北大地,非常粗线条的勾勒出轮廓,这样大家看各地博物馆看各地的博物馆、这个书和展览的时候,就可以放到一位置上看这些东西怎么个来历。

  但是佛像是怎么传播的呢?

  当然最主要是有这个样本,画稿,就是所谓的“样”,一定有这个样,照这个样来造像。

  有这些尺寸,有这个书,佛教里有一个《度量造像经》,就是专门讲造佛像的经书,但在汉文经书里这是很晚很晚翻译出来的,早期没有翻译这个经,只是讲到一些造像故事或者传说,比如一个头怎么安也安不上去,怎么地那个头就落到佛的肩膀上了。实际上(这个故事反映出早期佛像)不是整体造的,往往是组合在一起的。那么这些佛像你描述文字,用图本,单张的图本不是立体的东西。

  这立体的图像是怎么传播的呢?

  其实有一类小的雕像在丝绸之路上是非常流行的。

  象牙质双联式佛龛

  高15.9厘米,宽(打开状态下)17.3厘米

  就是这样盒的,一个小盒,非常小,高15厘米,很小的,这是非常好的,最好的一个。其实很简单,里面就是一个佛陀,一个观世音菩萨,他平常是一个折页,可以合上,外面就是一个骑象。这个因为太好,所以被调到国家博物馆去,原来是在张掖,据说是榆林窟出的。但是在丝绸之路上,在和田啊、敦煌啊都有这样的东西。

  这就是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俄罗斯探险队从吐鲁番或者库车拿去的,这是印度博物馆,斯坦因考古的放在印度了,只有半个,原来是两个。这就是玄奘取经路上,在路上怎么拜佛?只要在路上一休息,就支在那儿,就可以拜佛。

  在和田出了很多石头质地的东西,那些石头实际上都是从犍陀罗地区来的,不是和田当地的,发现了一大批。我的一个留学生,意大利人,搜集了很多资料,写了一篇论文,都是小石头,做一个小盒带路上,他对比了这些佛像跟和田地区的雕刻的,或者泥塑的,壁画的是一个模式。这些佛像到了一个西域王国、河西走廊,其实影响了当地的造像风格,虽然很小,但是要素都在,让我们看到佛像真正旅行的样子。还有一类非常小的造像,这种你看早期的在我们很多博物馆都有十六国时期的小铜像,这是不是某个庙里头、龛里头,实际上是带着走的,当然这个要具体分析每个佛像的方式。

  另外一个就是带着一些图本,带着图本也是一个方式。

  这是东京博物馆藏的玄奘最早期的画法,西安的兴教寺玄奘塔也是画的这个样子。

  其实这个图是我们后代人模拟玄奘取经的样子。你比如上面都是一些轴,一些卷轴,这是在宋代印刷术以前的、版刻书以前的书籍的形式。但是玄奘带回来的都是梵经,都是长条贝叶形的,是这么翻着看的,不是打开一个卷轴看的,是我们中原僧人画家画的,但是它底下有一些是长条形的东西,像是梵经的样子,无论如何,据说他翻译完了后这些梵经都封在了大雁塔底下,好在大雁塔现在是一个保护单位,没有人去过这地宫,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这里头有没有玄奘的这些经本,传说是在那地下。但是我们看到他的《大唐西域记》,或者他弟子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头,都记载他在贞观19年回来的时候,其实他带了一组佛像回来,这组佛像对于中原造像非常重要。

  这组佛像你看它都是金佛像或者刻檀瑞像,“拟”高多少都是很小的像,它是“拟”,拟就是模拟的意思,就是勾模,拟摩揭陀国正觉山龙窟的一个影像,这是一个在印度非常有名的佛教雕像;婆罗尼斯鹿野苑初转法轮像,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初转法轮;然后憍赏弥国出爱思慕如来刻檀写真像,然后一会儿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样子。

  各种在印度这些佛教的石窟或者寺庙里,它有一类像是基本不动样子。就是佛我们可以雕出各种(像),但是初转法轮那个佛已经固定化,这个在中文里叫瑞像,就是祥瑞的瑞,这种瑞像已经具有了它原本的特质,比如穿白袍子,白弥勒像,一般要用银打制它,不能用其他的红袍子。这些像在西方就是翻译为famous imagine,中文里就瑞像

  这种像是有灵的,所以最受崇拜,玄奘是带了这个像。但是我们知道他是偷渡出国,应该是贞观元年,那时候中原还没有厘定天下,所以高祖和李世民还在跟群雄打仗。命令西方的首领把边关封住,害怕有人偷渡传出消息,去把突厥引过来,所以是闭关的。玄奘在一些信佛的人的帮助下,他在敦煌和瓜州之间的玉门这个地方爬出去,就是所谓的第五道、第五烽,箭射到他旁边,好在有信佛的士兵就把他放出去。

  有一个石磐陀,粟特人,是塔什干的石国人,盘陀是仆人的意思,粟特人就是某某盘陀,就是一个神的盘陀,这里把他省略了,就是石磐陀。我们要画一个胡人,中国古代史家认为外国人长得就跟猿猴一样,就把石磐陀画成猴子的样子。所以榆林窟最早的玄奘取经图,只有一个猴子,那个猴子不是孙悟空,是石磐陀,到了玄奘出关的时候很辛苦,石磐陀就跑回来了。是老胡卖了他一匹马,马在敦煌和哈密之间走了30回了,一定不会丢路,玄奘还有点舍不得,因为要价太高,后来买了这匹马,真把他救了出来,因为老马能找到泉眼。后来到了高昌,高昌王非常信佛,玄奘那时候已经是非常有名的法师,就把他请到高昌不让他走,最后玄奘就绝食要去取经。(高昌王无奈放他走)玄奘答应高昌王取完经给高昌王讲3年法。

  玄奘贞观19年回到长安,走到于阗的时候,贞观14年已经被唐太宗灭了。玄奘跟高昌王是拜把兄弟,他就写了封信,说我偷渡出境,你要不要我回国。唐太宗正在打高丽,听说这事,赶紧把他接过来,因为下一步就是要开拓西域了。唐玄奘回到长安,第一个不是翻译佛教,第一个是写《大唐西域记》,介绍整个西域情况,等于太宗给他的命令,西域是佛国,整个风土民情都要交代。后来太宗让他还俗,治理国家。

  玄奘确实是一个智商非常高的人,西游记里都是三藏法师,在唐朝没有几个三藏法师,一般人就是法师、律师,通戒律或者某一个佛法,或者通禅,禅师,你要叫三藏法师,就得通经律论,五百多件佛经都要通。玄奘不是在那烂陀寺跟人辩论,赌头的嘛,你要辩论不过,头就得丢掉。玄奘、悟空、义净都是三藏法师,其他的都不叫三藏法师。你看《高僧传》里头,大部分都是某师。所以他呢,因为快速的经过敦煌,他要赶着去见唐太宗,我觉得这几个像都没有给敦煌人看,所以敦煌人没有造出来这些像。

  敦煌这会儿正开220窟,这个220窟反倒用的是中原传统的画样,没有用印度的画样。这些图是怎么传到敦煌去的?实际上是另一个唐太宗派到印度的使者王玄策,他作为李义表的副使,曾经三次或者四次去印度出使,在第三次出使的时候,他实际是带着工匠、画匠和画师去。就玄奘看到的图,他让画师把他画下来,或者工匠做出一个小的东西带回来,都在他的《中天竺行记》里。现在这本书丢了,我们看到这本书有“图三卷”,现在丢了。

  因为刻书之后也是毁书。刻书的时候图像不容易刻,所以很多书都丢了。中国古书图像的丢失跟雕版印刷术产生也有关系。他的很多记录保留在《法苑珠林》,所以今天我们有幸在《法苑珠林》里记载王玄策带着随从宋法智等把菩提瑞像“图写圣颜”带到京师,都争相模拟。《历代名画记》里记载王玄策取到菩萨样,这个样就是宋朝这个人塑像,王玄策亲自指挥,李安贴金,这些都是长安有名的塑匠,在龙门石窟里也有王玄策敬造弥勒像的题记,但是这些像我们已经看不清楚了,在龙门也好,在《历代名画记》里也找不到这些图像了。

  但是非常运气,斯坦因在藏经洞曾经发现一个非常大幅的绢本的瑞像图,这个图非常大,所以很多折叠都碎了。

  印度新德里博物馆藏敦煌绢画局部

  因为他第一次在和田地区得了大收获之后,第二次就是由英国博物馆、由英属印度政府和东印度公司,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这三家给他出钱,所以他必须把一些东西留给印度。有印度文字的,比如一些梵文的、佉卢文的现在都在印度新德里博物馆。比如这些印度风格,因为这是瑞像就是印度的风格,直接画的就是印度的,有的还在,有的没了,所以印度就去要求,所以大张的图像保留在印度,小张的是在英国博物馆。这个其实还有旁边,每一个像,每一个格子里画的像就是印度的一个瑞像,也有于阗、西域地区瑞像。其实是到了中原之后,从王玄策的本子里摹出来的一个本,或者从玄奘的摹本,应该更像是王玄策,从它的年代看。这个在敦煌的所有绢画里应该是年代最早,画也是画得最好。所以伦敦大学韦陀教授一直在研究这个。但这个新德里的部分一直不给别人看,所以没有很好的图,只有斯坦因很早的考古报告黑白照片。

  近年印度新德里博物馆出了一本叫《千佛洞》的书,有这个比较好的图,有彩色的图,而且它有一部分有单张的,不是每一个都有。所以我们现在做这张图片的研究还是挺麻烦的,但是里头有中天竺墨伽陀国放光瑞像、迦毗罗卫国它银瑞像,它的每一个都有榜题的。你看它有一些长方形的框,其实框子里头有汉字榜题,你看这些榜题跟玄奘、王玄策的记录都吻合,而且这些图都是带到了敦煌的,你看细部之后是非常仔细的画,有榜题而且很好认出它是哪个像,过去我们拿斯坦因的照片根本认不到这个字,一点都看不清楚,非常费劲,现在也不能全看清楚,因为没有全部发表单张的图。

  你看这个,它是一个立佛,它的身光里头飞出去的全是千佛,其实这就是热瓦克模式,斯坦因挖出来的那两面墙的模式,那个图都是一个立佛,两边都是影塑千佛,每一个千像都是影塑的千佛,半躺着的。一般是画千佛,这种佛像在丝绸之路到处都有,这个图因为他是瑞像,你稍微有点改变但是基本的不能改变,模样,手,做什么说法印,一个在上一个在下都是固定的,这个坐佛,那个立佛,都是不能改变,所以这些我们称为瑞像,Famous Imagine。然后这些像呢,我们除了敦煌的绢画就是壁画,在中唐以后是非常流行的瑞像图

  你看这个就是,我前面引的玄奘带回来的模拟像,而这个原像的描述就在《大唐西域记》里头详细描述就在卷七里头,拟婆罗尼斯河鹿野苑里头,具体的有对这个像本来的本身的描述的:高200余尺,非常大的像。但是他带回来的是非常小的小雕像,而且是金的,跟这个像不一样,然后又变成一种绢画,这个绢画带到敦煌又成了敦煌画家的一个底本,一个样,根据这个样,敦煌的画家在这个洞窟另外一个洞窟不断的传承,这个画就从中唐一直到宋朝初年,所谓吐蕃统治时期到归义军统治时期,一直都有,还有这个53窟的鹿野苑的这个画。

  然后玄奘还有一个是我前面说的就是出爱王,就是婆罗尼斯王,其实就是释迦牟尼涅槃以后,老百姓见不到他,这个国王就天天念,出爱王,又叫优填王,派了力士升天去摹释迦牟尼的像,一个人画一个,去画了32相,80种好,比如有白毫、有双耳垂肩、有双手过膝,都是80种好。所以我们现在有个小孩子,看看他的耳坠子长不长,在中国文化里就是受佛教影响才有这个说法。

  优填王造旃檀瑞像 莫高窟340窟

  这个画就在敦煌莫高窟里头,这个工匠上天界里头去图写这些,然后造成旃檀瑞像来传造。所以旃檀瑞像在中国的传播,就什么时候拿到江南的寺庙里,隋朝灭江南又带到大兴城,后来又丢失了,有一个非常繁复的故事来讲这个。所以每一个著名的像,其实都有一个丝绸之路之旅。一个像就可以引出非常非常多的故事。旃檀瑞像也有一个非常长的故事,在宋代笔记小说里都有相关的记录。

  其实随着佛像传到中国,中国文化也向别处传播,随着北凉传到吐鲁番,唐朝统治中亚时期,长安的摹本也传到了中亚的地区。我就举一个例子,就布拉纳古城,我们都知道李白出生地地碎叶,就在今天吉尔吉斯比什凯克向东120公里的样子,再往东走十几公里,就是布拉纳古城、就是后来的八剌沙衮城,非常有名的西辽的都城。

  布拉纳古城,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个城苏联考古学家也做了很多考古工作。其中他们挖过这么一个造像,现在属于俄罗斯比什凯克斯拉夫大学博物馆,非常小的博物馆,博物馆里面我们发现碎叶镇守使杜怀宝给他父母造的造像的底座就在博物馆里,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只有一间房,但是什么都有。

  ‍

  唐造像碑(比什凯克斯拉夫大学博物馆)

  他们现在在挖最主要在挖伊塞克湖水下考古,那个地方温度越来越高,普京度假的别墅就在那里。原来是前苏联的潜艇试验基地。据说水涨了以后,乌孙时代的一个古城在里面。所以比什凯克特别希望我们的考古队跟他们合作,他们就做水下考古。他说下去就是捞,都是完整的东西,那钱一堆一堆的往前捞,好极了的博物馆,大家一定要去比什凯克大学博物馆,而且人非常好,他们把像都搬到中间来,我们趴在那儿看,后来我发现这个是要对公众传播的。你看中间这个像中间是汉字题记,但是我们几个北大教授看了半天没认出一个字来,但是绝对是汉字。特别是两边线刻的天王图,你要拿到长安去,绝对是唐代的长安模式,还没有人做,只是吉尔吉斯考古研究所带着我们去的一个教授他有一些,日本学者有一些考古报告谈到这个东西,但都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个东西,这就是唐代羁縻州范围里把唐代佛像带到那里。

  所以佛像之旅非常复杂,有各种途径路线,各种风格和传播,所以我呢是很粗略的线条给大家,把佛教之旅放到丝绸之路上提供一个传播的背景,由西方的胡人和佛教徒传进来,也有汉人的丝路队伍传到西方。

  这是很少见的,敦煌的画,这个画是汉商牵驼图,一般的都是胡商牵驼图,我特别喜欢,一般都用这张做最后一张图,谢谢大家。

  互动问答

  问:去敦煌看不到特窟,您推荐哪些窟呢值得大家去一下?

  答:323窟,285窟,你要是前面北凉三窟,那当然一般不让进去。敦煌特窟也是有点内个,其实特窟是有几类:一类是一个时代的最代表作,你比如说285窟,实际上就说西魏大统13年,当时派了一个东阳王,从北魏到东魏的拓跋的皇家,元太荣,他带着洛阳的文化到了敦煌,但那个洞窟几面墙都不一样,既有西方的风格也有东方的风格,所以非常有代表性;还有一些特窟,进去空间非常小,图像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为了保护颜色,因为太阳光照不进去,颜色保存得特别好,你看我这里头,你要看这个像,我这个褐色里都是朱红的,你不能这样看敦煌,这就是太阳光完全照不到,它没有变色,大部分敦煌洞窟都变了色了,它都是植物染料,它会变的,多少年氧化之后变成这种,你一定要戴个有色眼镜,根据学者研究的把它变成这个。封在敦煌藏经洞里面的颜色都没变,你先看藏经洞出来的那些绢画,然后再去看。它有的洞窟是为了保存颜色,没有什么可看。像归义军的98窟,100窟都是特窟级的,因为空间很大,都是对观众开放,如果你不是专门的研究者,你也没必要非得看。

  问:怎么看待佛教题材上的这种粟特人元素?其他相似例子证明粟特在文化方面对佛教的影响?

  答:粟特人本身是从乌兹别克斯坦来的,古代粟特地区,讲伊朗语的民族,几乎都琐罗亚斯德教徒。但是粟特人到了中亚,到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到了河西走廊,接触的人都是佛教徒,特别到了中原的慢慢皈依佛教。龙门挖出来一个墓,墓主人姓安,名菩,字萨,连起来就是安菩萨,他这就是信佛了,还有香坛社(音),都是粟特人卖香药的,都去供奉佛了。清一色的粟特文佛经,都是翻译的汉文,皈依了汉地佛教的翻译成佛经,不仅《金刚经》,还有一些疑伪经如《父母恩重经》也都翻译粟特文了。它虽然受了佛教的影响,它必然本身还是存在琐罗亚斯德教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根基,所以在某些地方还要表现它的东西。琐罗亚斯德教比佛教还早了很多,公元前6~7世纪就产生了这个宗教,所以发展到后来它已经没有非常严密僧伽组织翻译佛经,它基本上是民间宗教形式流传,基本没有翻译,它的经书一本都没看见。丝绸之路发现这么多古代宗教的经典,没有一本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只有摩尼教抄琐罗亚斯德教的这种语录有,那是摩尼教徒用的。

  但是它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特性的,比如吞刀吐火啊,祆教徒会演杂技的,比如一个著名故事,武则天把他李家的小孩都干掉了,比如永泰公主啊,懿德太子啊,但是她留了相王李旦,把中宗发配走了,她也时不时想干掉他,老有人告她相王要叛乱,其中有个安金藏,他就养了这么多杂技,我证明相王没有叛乱,如果他真的叛乱我把我肠子切出来我就会死,如果他没有叛乱的话,我把我肠子装回来就会活,结果弄出来又装回去,七天他好了,这个就是好多都有记载的粟特人的故事。

  这种粟特人的方式进入佛教上下文里头,就变成了了他要表现释迦牟尼的举哀图。到158窟已经非常中国化了,就把中国流行的粟特的东西纳入进去了。我的师兄雷文,写过一篇文章,你看到了没有?在我编的一本《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他专门探讨了这个东西,其实这样的文化交流在丝绸之路上非常多的。你看到一个形象,你要是佛教徒,你看到的就是佛像,你要是琐罗亚斯德教的,这就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像。最明显的就是摩醯首罗天,骑着牛的、四个臂的摩醯首罗天,这如果在印度教就是湿婆,如果要在琐罗亚斯德教就是风神,在佛教就是摩醯首罗天。所以在长安的著作里,祆教大神祭摩醯首罗天,长安不懂得祆教,这个像就是像祆教的摩醯首罗天一样,因为印度伊朗是原始印欧语,原始印欧语的太阳神都叫密斯郎,伊朗叫密斯朗,印度叫Maitreya(梅呾利耶),弥勒到最后还是穿白袍子,他是要发光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些东西放到上下文里头,我们才知道是佛教影响了琐罗亚斯德教,还是琐罗亚斯德教影响了佛教。你要说具体点,它在不同的文化里头相互的影响都有影响,这才是丝绸之路的一种常态。

  要是崇拜偶像的宗教,肯定要带这种东西。

  问:敦煌跟回鹘,回鹘是沙州回鹘还是西州回鹘?有什么关系?跟于阗的关系?

  答:这个得讲半部归义军史和一部于阗史,有点长。简短的说吧,敦煌这个地区不要理解为纯汉人地区。其实在丝绸之路上这些我们都叫丝路城市。这个城市上有汉人,吐蕃人,回鹘人,粟特人,有印度人,哪儿人都有,就跟今天到北京的三里屯,啤酒街各种人都有。今天到敦煌,一般兜售商人的小姑娘都能说英语日语,大概二十多句就够了,就能交流。其实古代在敦煌的大街上,很多语言是流行的,这个时期因为回鹘人在840年被漠北的黠戛斯打败,大量西迁,其实有一支从张掖,今天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下来到了河西走廊。到处找生存之地,有一部分人就慢慢渗透到敦煌。因为原来他们占的张掖、酒泉都是归义军的领地,晚唐就开始进来,到了归义军后期,敦煌有相当多的就是回鹘人,本地就有,这就是沙州回鹘最主要的来历。特别是到了公元11世纪的上半的10XX年里头,其实敦煌卷子里已经没有记载了。

  西州回鹘东边以甘州张掖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以西州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的这个建立了西州回鹘,就是高昌回鹘。高昌回鹘留下的文书很多,甘州回鹘几乎没有留下。我们现在在藏经洞里可以发现一批上百件的敦煌回鹘文书,都是墨笔写的、毛笔写的,很像粟特文的文书,这种文书其实大部分,如果你在巴黎和伦敦看见,除了经卷,大部分都是原来折叠状的书信。从甘州或西州寄过来,我就说敦煌牛汝极和杨富学,他们写了他们写了一个《沙州回鹘及其文献》,把这些都当做沙州回鹘的,这是不对的,其实好多东西是外边带来的,不是西州或者甘州的东西,不是沙州(敦煌)的。

  当然现在学者为什么把西州回鹘和沙州回鹘联系上呢,就是因为西州留下了很多卷子。其中有一个卷子说在西州官职里头有一个沙州将军,那是不是西州在某一年管了沙州呢?因为有一个沙州将军。另外还有一个回鹘文献说这个纸呢,此是沙州之纸,就是用沙州的纸,用敦煌的纸写他们的书信,就是有些材料归义军最晚期的装束跟柏孜克里克的回鹘装一样,但这个装束一样不能证明种族的改变,我们现在也穿牛仔裤,但不能说我们都是西方人啊,所以服饰不能证明种族的关系,(服饰)这个是文化的的东西。沙州大概有一个回鹘化的过程,他慢慢的就是这个地区回鹘人很多,但统治阶级是曹氏家族,后来是西夏。但它的民众里掺入了很多回鹘人,他已经有回鹘化了,还有中原王朝隔着很远的说“瓜、沙州回鹘来进”,这个表明了一个回鹘化的过程,但不能证明西州回鹘直接统治它,所以日本的森安孝夫先生认为,这只是西州回鹘跟她有密切关系,不能说有直接的统治。

  于阗是特例,于阗是特别喜欢中原文化,所以娶了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女儿,所以有三次婚姻关的系,从敦煌的汉文、于阗文的,另外两个找不到名字,但是一定是三次婚姻往来。三次婚姻往来建立了他们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走南道是很不好走的,现在有石油了是泊油路了我86年有一次从且末走到民丰,中间走两天露营一天,只会过一个中科院的考察车,没有任何车,那是劳改犯用盐粒子修的路,塔里木盆地挖下一米就是盐粒子,非常硬的盐粒子,原来是非常难走的路。但是古代都是一样是骑马,古代从这条路走过来跟北道差不多一样的,而且更近。和田把这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武则天时期把他请到洛阳来,因此于阗跟中原文化关系是很密切的。

  问:归义军和甘州回鹘的关系?

  答:非常专业的问题。你知道在914年,我也很熟悉这个,914年曹议金当第一任归义军节度使,接替张家。他前任张家,张承奉跟回鹘打仗打败了,打败了立了城下之盟,就是可汗之父,因为回鹘人打到敦煌城下,所以只好定了城下之盟。原来归义军跟唐朝关系很好,他后来听说唐朝灭了,他自己搞了一个天子,到处打,谁也打不过,最后被回鹘打败了。

  (继任者)曹议金很聪明的,我觉得他是一个粟特人,他就采取联姻方式巩固统治,他首先娶了甘州回鹘的女儿。娶人家女儿等于是低位的,等于他是甘州回鹘的女婿,这样他就通过跟甘州回鹘和好,甘州回鹘才把他的使者护送进了中原,他才傍着跟回鹘去了中原。后梁就给了他一个节度使,原来是假冒的节度使,是做的留后,留后不能号召他们的嘛,一旦中央政府给了他一个归义军节度使,他就可以说我是中央的代表,我就可以发号施令,这个东西对他特别重要。他通过甘州回鹘得到中央的任命,然后甘州回鹘一个可汗反魏的时候,他就把甘州回鹘打败了。他又弄一女婿,李圣天(于阗国王);他再娶了一个姓宋的世家大族女儿做夫人,又生了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三个儿子,后面三任夫人,兄终弟及的归义军节度使。他很有脑子的,中国古代家族都是用婚姻巩固自己政权。

  西州也是归义军夺取的领地,原来伊州、哈密是属于归义军的,后来属于西州回鹘,但是张承奉一度打伊州回鹘,没有打下来。但是对于曹氏归义军,最重要的是东面,他要跟中原王朝联合,所以西边对他不是很重要,而且玄奘不容易过去,曹议金也不容易过去,这边不容易过去,那边不容易过来,所以隔着,他们两个可以相安无事,使者往来是相当频繁的。你西州回鹘人来我这儿骚扰了,那边西州回鹘回信,那我要把他们惩治一下,但是没有大的战争。

  程义:好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再次感谢荣新江教授(掌声)!

  ‍

  注:本文为荣新江教授讲座现场记录,括号内内容为笔者补充,为便于读者阅读流畅,个别字句有所调整。本文旨在供无法到现场听讲的丝绸之路佛教史爱好者了解此次讲座的内容,如有任何表述上的错误或值得商榷之处,责任皆由笔者本人承担。

  来源:二里头大单于公众号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荣新江

更多信息...

天梯山石窟

那烂陀寺遗址

麦积山石窟

热瓦克佛寺遗址

兴教寺塔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