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玄奘"富"游记,取经路到底难不难?|解密
微信ID
EYEONHISTORY
唐
三
藏
告别了大唐最后一座城市,最后一个烽燧,一个年轻的僧侣踏进了茫茫大漠。他从凉州出玉门关一路西行到天竺。
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那么,真实的玄奘西游取经路,到底如何呢?
听
音频来自:《国家》
玄奘法师的三则故事
爱是成全
一条漂亮的船,正划开水波,缓缓行驶过来,船舷上倚靠着一个小男孩儿,他只有三四岁的样子,一双清澈纯净的眸子正专注地望着船下那柔亮得像绿缎子一样的河水。
陪在他身边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眉目清秀,一脸紧张地扶着他,生怕他会掉到河里去。
“姐姐快看!多漂亮的花啊!”小男孩稚声稚气地叫了起来。
他们的船正驶过一片长满莲花的地方,那随风摇曳的白色莲花映衬着孩子粉雕玉琢般的小脸儿,显得分外好看。
“是啊,真是漂亮,”女孩也被这美丽的花儿吸引了,“咱们摘几朵,回去插在船舱里,好不好?”
说着,细长的手指伸向一朵沾满露珠的花朵。谁知尚未碰到,一双小手已经抱住了她的胳膊:“姐姐别摘!”
“怎么了?”女孩儿缩回了手,不解地看着他,“祎儿不是喜欢吗?”
“开得好好的,摘了多可惜啊,” 小男孩一脸不忍地说道,“就在这里看,不好吗?”
女孩儿觉得有些可笑:“可是,船一过了这儿,祎儿就看不到了啊。”
“那就留给别人看吧。”祎儿认真地说道。
那是玄奘儿时随父亲去江陵赴任的路上发生的情形。如此琐碎的事情,居然还历历在目,恍如昨日,那些美丽清净的莲花仿佛就静静地开放在玄奘的心灵深处……
生命的重量
佛陀昔为尸毗王时,一日在林中静坐,却见一只鸽子,被饥饿的老鹰追逐。鸽子飞入他的怀中,向他求救,于是尸毗王将鸽子藏入袖中。
老鹰飞来,向他讨要鸽子,尸毗王说:“这只鸽子在危难之际向我寻求庇护,我不能将它交给你。”
老鹰说:“你爱惜鸽子的性命,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没有食物也同样会丧命的。”
尸毗王想想也对,但又不能放弃鸽子,于是便和老鹰商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换取鸽子的生命。
老鹰同意了这个建议,但要求尸毗王割下的肉必须与鸽子等重。
尸毗王取来一只天平,将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然后从自己身上割取同等大小的肉放在另一端,但是天平并没有平衡,他再割一块肉添加进去,天平依然没有平衡……无论他割下多少肉,天平始终一动不动。小小的鸽子似乎有千斤重,直到他把股肉臂肉全部割尽,天平竟然还是没有移动分毫。
最后,尸毗王起身,将自己整个身体投入到天平的一端,天平终于平衡了。
每当想起这个故事,玄奘都不禁为佛陀的大悲心所深深感动。他知道,这只天平所称量的,不是肉的分量,而是生命的分量。生命是等值的,不管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于世,都是不可替代的。
布施
玄奘道:“当年有一个穷人,因为事事不如意,跑到佛陀面前去哭诉,他说: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快乐,这是为什么?
“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会布施和给予。
“可是这个人说:我是个穷人,拿什么来布施?
“佛陀告诉他:一个人即使身无分文,也是可以行布施的,因为他至少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第一,颜施。待人和颜悦色,施以微笑和友善。
第二,言施。说话诚实,不口是心非,不挑拨离间,不背后说人过失。多说温柔的话,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
第三,眼施。用善意的目光,平等的目光去看待他人。
第四,心施。心存恭敬,心存谦让,心存喜乐,心存慈悲,心存感恩,心存宽恕。
第五,身施。以清洁端正的仪容示人,以清净庄严的威仪待人,以行动去帮助他人。
第六,座施,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谦让给更需要的人,乃至能舍弃自己的利益、地位、名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第七,房施,为远方的客人提供住宿,将自己空下来暂时不用的房子提供给需要的人歇息,或供作讲堂和道场,请明师来讲道说法。”
“佛陀最后还说,无论是谁,如果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便会如影随形。”
故事摘选自《行者玄奘》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