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志在云冈甘寂寞 情注石窟功有恒——访云冈学专家王恒先生

摘要:   约访王恒,早在四月,春暖大同,柳绿花红;及晤王恒,已是十月,秋染雁塞,落叶飘零。这是一次迟到的采访。     王恒与我相识,屈指算来大约有三十年的时光。那时他已是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的党支部书记,堂堂的国保一级文物单位正科级领导干部。而我不过是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毛头小子,凭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忝立中专、电大、自大的讲 ...

  约访王恒,早在四月,春暖大同,柳绿花红;及晤王恒,已是十月,秋染雁塞,落叶飘零。这是一次迟到的采访。

  

  王恒与我相识,屈指算来大约有三十年的时光。那时他已是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的党支部书记,堂堂的国保一级文物单位正科级领导干部。而我不过是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毛头小子,凭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忝立中专、电大、自大的讲台。好学上进、求知若渴的王恒恰巧听了我讲的几节课,见面便谦虚地称我为师。这常常使我闻之汗颜、受之有愧。古有遗规,学高德崇,方可为师。其实在我的心中论德论学,王恒都早已是值得尊敬的师长了。对于王恒的过去我自觉了解不少,及至深入访谈,又获颇多惊奇龙活虎。

  

  天道酬勤,他找到了打开云冈石窟艺术宝库的金钥匙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的煌煌祖庙,是佛教西来、进入华夏建立的一座巍巍圣山,是雕刻精美、奇绝超凡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是中西文化碰撞、激荡、交流、融合的灿灿丰碑。但在他1985年刚来云冈时,对这里的一切都全然不知。王恒告诉我,他是老大同人,1970年初中毕业。在大同二中上学时他就是校乐队的小号手,因而一走出中学校门就直接分到了大同市晋剧团,在剧团他既吹小号,又搞配器,勤奋好学的他,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干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1982年他又被调到大同市文化局任政工干事,工作踏实、认真负责,很快就成为政工办公室的骨干。1985年,时任云冈文物保管所的书记(王恒妻子)病了,局里就提他接了妻子的班,当上了云冈文保所的党支部书记。1987年他又兼任了云冈文管所的第一副所长。

  

  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初来云冈时的情景。那时,他面对绵延一公里,大大小小几百个雕凿在山壁上的石窟,和雕刻精美、随处可见的佛教人物、建筑,他感到既兴奋又茫然。他想探究云冈之谜,却是老虎吃天不知何处下口。但不甘平庸的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搞清这个千年佛教石窟的谜底。于是,在认真负责履行好文保所书记职责,做好政治工作之余,王恒把其余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放到云冈石窟文化的研究上。他千方百计把报刊杂志上登载的关于云冈研究的文章都收集起来,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堆上拼命的啃食。他一次次走进云冈的大小石窟,认真观察,仔细琢磨。几番风霜雨雪,几番春夏秋冬,他只知耕耘,不问收获。他在学习积累,他在沉思默想,局里、所里很少有人知道他在研究云冈。

  

  1999年,于无声处突然爆发出一个惊雷,王恒的第一篇论文《从犍陀罗到云冈》在《文物季刊》上发表。巧的是王恒研究云冈拜读的第一篇论著就是英国考古学家马歇尔的《犍陀罗佛教艺术》。犍陀罗是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本部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的白沙瓦谷地。犍陀罗艺术是古希腊文化与东方(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融合的结晶。形成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此前的数百年间佛教无佛像刻画。犍陀罗艺术开创了佛像刻画的新时代,而云冈石窟则成为佛像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二者之间有着深厚的因缘关系。从拜读他人著作到写出自己的论文,这一步他走了14年。这篇凝结了王恒14年智慧、心血、汗水的论文——《从犍陀罗到云冈》,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它是国内第一篇把犍陀罗艺术与云冈石窟艺术联系起来研究的文章;第二,它揭示了犍陀罗艺术与云冈石窟艺术之间的关联及产生的价值,即犍陀罗艺术的发展是欧洲艺术与印度宗教文明深刻而富于创新的艺术结合;犍陀罗艺术对云冈石窟艺术的直接影响,使云冈石窟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艺术宝藏。第三,它从和犍陀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有力的证明了云冈石窟艺术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更在于它文化的多元性。王恒把云冈石窟艺术放在世界文化史和佛教史的历史坐标中,进行分析和研究,切准脉搏,深刻揭示了云冈艺术的精义和内涵。

  

  《从犍陀罗到云冈》不仅是王恒对云冈艺术的深切思考,更是王恒研究能力成熟的标志。他从这里找到了打开云冈石窟艺术宝库的金钥匙。打开宝库,登堂入室,从此,他的云冈研究进入了成果喷发期。

  

  哲学思考,他为云冈学探索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道路

  

  云冈石窟的开凿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的研究却只有短短的110多年的时间,而云冈学的提出仅仅只有几十年的时光。云冈石窟的中外研究者们虽经百年努力、不懈奋斗,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石窟寺研究中较为充分的一处,但无论从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作为与云冈默默相守、形影不离、魂梦相牵几十年的老云冈人、老云冈研究学者王恒来说,他为改变云冈研究的落后状态,用心之诚、用志之坚、用情之深、用力之巨,是他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我坚信,他提出“云冈学从自发到自觉”的理念,绝对是他发自内心的呐喊;他为云冈学探索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道路,绝对是他全力以赴积极奔走的道路。

  

  王恒坦诚地说:“提出“云冈学从自发到自觉”的理念,最初是受到了《人民日报》2005年2月25日登载的(对时任文化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的访谈)《故宫学:从自发到自觉》一文的启发。郑先生的谈话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全面,很好的说明了建立一个历史学科具备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之间的关系问题。我觉得这个思路同样适合于云冈石窟。”何谓自发式的研究?就是指研究尚处于个别的、零散的、片面的、盲目的、游击式的、无组织的状态。何谓自觉式的研究?就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的状态。面对我的提问,王恒的回答充满自信。当我问他云冈研究如何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跨越。他胸有成竹地说:“实现这个跨越,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过去云冈学研究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是自发式的,现在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状态,就必须采取自觉式的研究。一是要加强云冈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千方百计吸引优秀人才,强大云冈科研力量。二是要科学制定云冈研究的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计划、有节奏地推进云冈研究。三是要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破解云冈文化艺术之谜。四是要胸怀云冈、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网络和聘请当地研究人员等方式搜集云冈研究资料,以解决云冈研究资料匮乏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五是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投入,全力投入、全情投入,开好一年一度的云冈石窟国际研讨会。力争开出成效、开花结果。六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云冈石窟及周边遗址进行科学测量和考古发掘。七是要加强对佛教经卷的研究。八是进一步加大云冈石窟文化的普及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聚焦世界目光,营造更加浓厚的云冈文化氛围。”言谈之间,笔者深深感触到王恒对云冈的耿耿之情和拳拳之心。

  

  持之以恒,他坚守躬耕云冈研究园地创造了事业的辉煌

  

  采访王恒,我头脑中突然想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高考作文题,题目的类型属于看图作文。画面图示是两个人在沙滩上打井,其中一人这儿挖两锹不见水就走了,又到那儿挖两下,不见水又走了。如此三番,到头来也没打出个水井来。另一个人坚持在一个地方不断地开凿,最后终于打出了水井。这个作文题目的主题就是强调:一个人只有认准目标,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奋斗下去,最后才能获得成功。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也包括我自己都是那种在沙滩上到处挖坑,却没有打出水井来的人。而王恒却属于那种坚持在一个地方不断开掘并取得成功的人。王恒从1985年到云冈工作,一直2002年,整整在那里工作了17年。之后虽调到市委宣传部工作,直至到退休。

  

  但他的心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云冈。从1985年至今,他咬定云冈研究,路边的野花不睬,他处的风景不看,三十年坚守,三十年耕耘,终于取得了他事业的辉煌。他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他自学成才,成为卓有成就的云冈学专家。从1999年以来,他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了《从犍陀罗到云冈》、《(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云冈学:从自发到自觉》《对云冈石窟调查研究的思考》等70余篇论文。出版《云冈石窟佛教造像》、《云冈佛经故事》、《云冈石窟佛像》、《云冈石窟菩萨像》等十四部著作。还出版了一部收录2300多个词条、500余帧图片,共计80余万字的《云冈学辞典》。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王恒以他丰硕的学术成果,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誉!

  

  王恒的爷爷自强不息,曾经创办了大同最好的石印坊。他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骨子里是受了爷爷的影响。”

  

  王恒是1953年生人,迄今早已过了花甲的年龄。“老牛更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他自从2008年应邀担任《云冈石窟考古学调查报告》项目业务负责人以来,一直在带领团队全力以赴的工作着。而今他退而不休,依然负重前行。前面是崎岖的山路,背后是闪光的足迹……

  作者:张吉虎

  

北朝考古发布(beichaokaogu)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丨大同广播电视报2014年12月19日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云冈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