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6】吐鲁番 之二
06
《汉书·西域传》:
“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
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交河故城
吐
鲁
番
玄奘法师见到高昌国王护送他取经的厚赠,遂书写了启文表示感谢。
其中写到——
“伏对惊惭,不知启处,
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
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释迦方志》
可见法师对“交河”一地相当熟悉……
交河故城
Ebony 8×10 相机
交河故城地处新疆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子沟内。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交河故城,曾经是车师前国的王都,其后又成为高昌王国的军事重镇。城中建筑多向下掏挖而成,犹如篆刻,堪称奇观。故城坐落在一个巨大的黄土台地上,没有城垣,如处孤岛之上。作为生土建筑群,它的规模之大和保存之完好世所罕见。
(横屏欣赏)
交河民居遗址
Ebony 8×10 相机
交河民居遗址
Mamiya ZD645 相机
交河故城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寺院、官署、民居密集,目光所及之处无不映射昔日之繁华。它的历史比高昌还要早一二百年,它占据丝路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短短四十六年间,西汉王朝和匈奴曾“五征车师”。车师归汉后,交河城达到鼎盛,成为吐鲁番盆地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官署遗址
Mamiya ZD645 相机
官署遗址
Mamiya ZD645 相机
交河和高昌同为佛教城市。故城现存遗迹群明确可以判定为佛教建筑的仍有50多处,达整个建筑遗存的12%。遗址北部是一片集中的佛教寺院区,著名的“大佛寺”和“塔林”都在这里。
大佛寺的繁盛时期由魏晋一直延续到隋唐,现在的风貌是唐代加固和扩建的。其建造讲究对称,有中轴线。主殿位于寺院后部,殿中央的中心塔柱(▼下图)四面开龛,龛内有塑像和彩绘痕迹。原本在中心柱的每一面上有六座小佛像和一座大佛像,四面共有28座泥塑佛像,现已基本残毁。
北大寺 佛堂中心塔柱
Ebony 8×10 相机
(横屏欣赏)
塔林
Ebony 8×10 相机
塔林位于北大寺东侧,总面积有7千多平方米。它的中心有一金刚宝座大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宗金刚宝座塔(▲上图)。塔林的四方分列25座小塔,101座塔组成了宏伟壮观的建筑方阵。
在大塔的墙体上,我发现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圆孔,原来当年的泥塑佛像是在制作完成后以小圆木桩钉入佛塔墙体的。由此可见,这座金刚宝座大塔必然一度佛像密集,巍为壮观。
故城台地古建筑群
Ebony 8×10 相机
公元640年,唐朝平定高昌统一西域,交河曾一度成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的所在。交河作为吐鲁番地区的交通枢纽,坐卧古代“银山道”、“白水涧道”等多条古道的重要节点,其军事地位不言而喻。历朝历代诗人对交河故城有过不计其数浓墨渲染的描写。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火山云歌送別》
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交河故城(南门)
Mamiya ZD645 相机
街巷
Mamiya ZD645 相机
街巷
Mamiya ZD645 相机
交河故城的建筑布局主要由明显可见的三个部分组成:贯穿南北的一条中心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道北端通往宏大的寺院区。大道东区南、北部为居民区,中部被官署区隔开;大道西区大部分为民居。城中大道两旁皆是高厚的街墙,临街不设门窗。大体南北、东西向垂直交叉、纵横相连的街巷把3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分为若干小区,颇似中国内地古代城市的坊、曲。
这种建筑布局足以说明,交河故城在唐代曾经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而唐代以前旧城痕迹则已面目全非。从城市布局来看,它一方面受到了中原传统城市建筑规制的影响,又独具地方特征。以街巷为骨架的交通网络、城门及其它建筑,在营建时,无不把军事防御作为其建筑时的指导思想,整个故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堡垒,反映出了历史上这一地区曾经上演的激烈民族和社会斗争。
故城台地民居古建群
Ebony 8×10 相机
大型民居
Nikon D800E 相机
土墙
Mamiya ZD645 相机
高墙耸立
Mamiya ZD645 相机
民居遗迹
Mamiya ZD645 相机
民居遗迹
Mamiya ZD645 相机
民居遗迹
Mamiya ZD645 相机
故城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可以说,这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筑工艺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聪敏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
清晰的掏挖结构的建筑
Ebony 8×10 相机
大型建筑遗迹
Mamiya ZD645 相机
遥看民居
Mamiya ZD645 相机
《雪压交河》2006年——
拍摄新疆多年,交河去过许多次,却在2006年的时候,受到了它银装素裹的迎接。那一次是交河三十年未遇的大雪,在吐鲁番盆地干燥少雨的气候下,无疑是一次交河盛景。但雪水融化对于生土建筑的遗迹来说具有巨大的破坏力量。干旱少雨,直接成就了新疆大量历史文化遗迹的较好保存,但近年来气候的急剧变化,人为的过度关注,都是像交河故城这样已经两千多年高龄的古遗迹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Canon 5D 相机
(横屏欣赏)
Ebony 8×10 相机
Ebony 8×10 相机
Canon 5D 相机
Ebony 8×10 相机
(横屏欣赏)
Canon 5D 相机
Ebony 8×10 相机
雅尔湖石窟
吐
鲁
番
雅尔湖石窟
Nikon D800E 相机
雅尔湖石窟位于雅尔乃孜沟沟西,隔沟与交河故城相望,是交河故城整体建筑的组成部分,古代称为“西谷寺”。现有7座洞窟,均为纵券顶长方形。该窟群是5世纪车师前部的遗存,9世纪以后回鹘人重新彩绘。
雅尔湖石窟
Nikon D800E 相机
石窟在临沟的高耸台地上坐北朝南、依崖而建。崖壁有一定程度的坍塌损毁。现存的7座洞窟内,4、7号窟留有壁画,2、3、5号窟有突厥文、回鹘文和汉文题记。
仰望石窟
Nikon D800E 相机
礼佛图与千佛
Nikon D800E 相机
▲壁画绘制于公元1150年。顶部绘为千佛,侧壁绘礼佛图。
说法图与千佛
Nikon D800E 相机
▲壁画绘制于公元1150年。纵券顶绘为千佛,旁有汉文榜题。顶部与壁面的交界处饰以垂帐。佛趺坐与莲花之上,周围环绕听法僧众。
- 待 续 -
《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
封面题字:冯其庸
作者:丁和
顾问:冯其庸 王炳华
学术支援:王邦维
设计总监:姚伟延
篆刻:王运天
出版发行:文化艺术出版社
印刷: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丁和|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龟兹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滑动了解作者
丁和从2003年起取材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称西域)地区,以8×10大画幅相机拍摄西域文化遗址、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以每年多次赴疆,累计近四十次行摄,走遍西域的沙漠戈壁、草原雪山。通过学习,并经由国学大家冯其庸及众多学者的指点,拓展并深入被摄对象,创作出“流沙梦痕”、“玄奘取经之路”,以及“古代龟兹石窟壁画”等一系列文化摄影主题,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型个人文化主题影像展及出版同名书籍。获得轰动社会的巨大反响。丁和以镜头刻画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况。他的上千张8×10胶片,前所未有的精确记录了历史遗存的每一个细节,并通过由学者及专业机构所认可的解读,给读图者提供了以图看史的学习机会,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普及古代丝绸之路及古代西域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播以玄奘大师为典型的精神文明遗产。丁和的摄影作品也成为了学者研究西域,比对今昔的珍贵素材。在“古代龟兹石窟壁画”题材上,丁和为了能够做尽可能的完整、全面的记录,2007年亲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拍摄流失海外的龟兹壁画。2013年冬,丁和将实地拍摄所收获的影像资料无偿捐献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龟兹石窟研究院、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等研究机构。同年,丁和被入编《上海摄影史》,被称为文化影像的追摄者。
1981年,丁和初从人文摄影,后以大画幅相机摄取风光,足迹遍及祖国各地。1990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主题摄影展《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展》;2006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其中十幅作品为上海美术馆所收藏。2003年开始拍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遗存。2005年秋,与冯其庸先生同入罗布泊考察,开始探考与记录玄奘取经之路。在冯其庸先生的指点下,丁和带着他的大画幅相机走完由西安至新疆出境,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穿越战火纷飞的阿富汗过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取经之路全程。200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以季羡林、任继愈为学术顾问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展——北京》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行,中央领导及文化部主要领导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为此专门播发统发稿和央视晚间新闻予以播报。继此之后的2008年5月,由上海市文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联合主办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新疆》在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展出。2008年10月,丁和有幸与冯其庸先生联合举办《冯其庸、丁和寻访玄奘取经之路影纪展》。2014年11月,丁和独立策展了大型影像展“Photoshanghai”获得巨大反响,并与冯其庸先生作《瀚海劫尘——西域文化遗存》联合展。从2007年开始,丁和全力投入西域石窟壁画遗存的拍摄,不但赴德拍摄流失海外的壁画精品,更多次往来于新疆各地佛教洞窟之间,旨在记录遗失海外的壁画以及现存洞窟壁画的现貌。他的西域壁画拍摄主题得到了身在香港的饶宗颐先生的指点与鼓励。2015年,摄著刊印《德藏新疆壁画》一书。2016年5月,丁和受中华艺术宫的邀请,由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联、新疆文物局及上海市摄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展览,并开设文化摄影专题公开课。
丁和曾先后出版书籍《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德藏新疆壁画》、《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
★
您的转发和分享
是最大的赞赏和鼓舞
往 期 回 溯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 第五期 吐鲁番高昌故城
▲ 第四期 哈密白杨沟佛寺
▲ 第三期 生死莫贺延碛
▲ 第二期 玄奘
▲ 第一期 序言
长按关注我们
聆听丝路声音
公众号:九璞十景
Email:mdh31@126.com
图文版权归九璞十景所有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