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11】龟兹 之一
您的转发和分享
是最大的赞赏和鼓舞
Qiu
龟
兹
Ci
“前渡一大河,
西履平川,
行数百里,
入屈支国界。”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01
库车大峡谷
大峡谷河床
Ebony 8×10 相机
库车大峡谷是天山峡谷的一部分。它位于新疆库车县北部、独库公路南端,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平生看尽山千万,不及龟兹一片云”是冯其庸先生对库车地区山形地貌的感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天山山脉雅丹绵延,呈现出“惊世骇俗”的奇态,有似“奔腾万里层涛涌”,或如“重楼叠阁,万户千门”。
大峡谷地貌
Ebony 8×10 相机
大峡谷地貌
Ebony 8×10 相机
(横屏欣赏)
河床
Ebony 8×10 相机
(横屏欣赏)
库车大峡谷
Ebony 8×10 相机
峡谷绿洲
Nikon D100 相机
大峡谷内有盐水沟古道,
为玄奘法师当年西去经行之路。
02
盐水沟
从库车县沿独库公路向北驶约60余公里,抵达"盐水沟"。当地维吾尔人称其为克孜尔亚山,意为“红色的山崖”。
盐水沟雪色
Mamiya ZD645 相机
(横屏欣赏)
雪中沟谷
Mamiya ZD645 相机
地貌
Ebony 8×10 相机
地貌
Ebony 8×10 相机
地貌
Ebony 8×10 相机
盐水沟雪色
Ebony 8×10 相机
盐水沟是一条穿越确尔塔格山的干涸河床,因山沟的水流含盐量高而得名。盐水沟也是古丝绸之路的故道,是龟兹古国通向姑墨国的咽喉地带。
沿途可见汉唐时期烽燧遗存,是昔日客商、军旅、佛教徒们穿梭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盐水沟烽燧
Canon 5D 相机
克孜尔尕哈烽燧
Ebony 8×10 相机
克孜尔尕哈烽燧建于汉代,高15米,塔身夯筑均匀,顶部凹槽久经风蚀,圆木裸露。是西域烽燧中最高,且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烽燧。
03
龟兹故城
将进王都,王与群臣及大德僧木叉毱多等来迎。自外诸僧数千,皆于城东门外,张浮幔,安行像,作乐而住。法师(玄奘)至,诸德起来相慰讫,各还旧座。使一僧擎鲜华一盘来授法师。法师受已,至佛前散华,礼拜讫,就木叉鞠多下坐。坐已,复行华。行华已,行蒲桃浆。于初一寺受华、受浆已,次受余寺亦而,如是展转日晏方讫,僧徒始散。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释迦方志》
龟兹故城遗址
Mamiya ZD645 相机
库车,在公元9世纪以前称为龟兹。龟兹国,又称丘兹、屈茨、屈支等。巴尔楚克以东,轮台以西,北以天山南麓为界,南抵塔里木河,就是古龟兹国的地域范围。
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晋书》
屈支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屈支种也。智谋寡昧迫于强臣。其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遍递也。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其习读者。即本文矣。尚拘渐教食杂三净。洁清耽翫人以功竞。
——《大唐西域记》
古老的龟兹国,丝绸之路北道在此穿行而过。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通商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和人类民族迁徙之路。龟兹,一如其他丝路沿线国家,被这根狭长的通道灌以生命的血液,从而生机无限、花繁叶茂。佛教,于公元前后传入,一个多世纪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活力。
古龟兹汉式砖室墓
Mamiya ZD645 相机
2007年8-9月 , 新疆库车县在友谊路地下街建设施工过程中 , 在开挖的基坑南端发现一批古墓葬 , 随后共清理发掘砖室墓 7 座 , 小型竖穴墓 3 座。墓葬位于库车县友谊路南端 , 西距龟兹古城东墙约 500 米,较为集中分布在距地表3—10米的戈壁沙砾层中。
古龟兹汉式砖室墓
Mamiya ZD645 相机
墓葬的年代可推定为晋——十六国时期(3世纪末—4世纪末),或稍晚一些。这批典型汉墓在库车的发现,反映出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汉地文化对西域龟兹地区的直接影响;墓葬葬者可能是深受传统汉晋文化影响的龟兹国贵族,抑或就是居住在龟兹地区的汉地吏民、屯戍军吏或河西豪族移民。
-End-
图文:丁和
封面题字:冯其庸
作者:丁和
顾问:冯其庸 王炳华
学术支援:王邦维
设计总监:姚伟延
篆刻:王运天
出版发行:文化艺术出版社
印刷: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作者在苏巴什大寺创作
|丁和|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龟兹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滑动了解作者
丁和从2003年起取材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称西域)地区,以8×10大画幅相机拍摄西域文化遗址、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以每年多次赴疆,累计近四十次行摄,走遍西域的沙漠戈壁、草原雪山。通过学习,并经由国学大家冯其庸及众多学者的指点,拓展并深入被摄对象,创作出“流沙梦痕”、“玄奘取经之路”,以及“古代龟兹石窟壁画”等一系列文化摄影主题,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型个人文化主题影像展及出版同名书籍。获得轰动社会的巨大反响。丁和以镜头刻画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况。他的上千张8×10胶片,前所未有的精确记录了历史遗存的每一个细节,并通过由学者及专业机构所认可的解读,给读图者提供了以图看史的学习机会,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普及古代丝绸之路及古代西域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播以玄奘大师为典型的精神文明遗产。丁和的摄影作品也成为了学者研究西域,比对今昔的珍贵素材。在“古代龟兹石窟壁画”题材上,丁和为了能够做尽可能的完整、全面的记录,2007年亲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拍摄流失海外的龟兹壁画。2013年冬,丁和将实地拍摄所收获的影像资料无偿捐献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龟兹石窟研究院、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等研究机构。同年,丁和被入编《上海摄影史》,被称为文化影像的追摄者。
1981年,丁和初从人文摄影,后以大画幅相机摄取风光,足迹遍及祖国各地。1990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主题摄影展《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展》;2006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其中十幅作品为上海美术馆所收藏。2003年开始拍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遗存。2005年秋,与冯其庸先生同入罗布泊考察,开始探考与记录玄奘取经之路。在冯其庸先生的指点下,丁和带着他的大画幅相机走完由西安至新疆出境,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穿越战火纷飞的阿富汗过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取经之路全程。200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以季羡林、任继愈为学术顾问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展——北京》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行,中央领导及文化部主要领导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为此专门播发统发稿和央视晚间新闻予以播报。继此之后的2008年5月,由上海市文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联合主办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新疆》在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展出。2008年10月,丁和有幸与冯其庸先生联合举办《冯其庸、丁和寻访玄奘取经之路影纪展》。2014年11月,丁和独立策展了大型影像展“Photoshanghai”获得巨大反响,并与冯其庸先生作《瀚海劫尘——西域文化遗存》联合展。从2007年开始,丁和全力投入西域石窟壁画遗存的拍摄,不但赴德拍摄流失海外的壁画精品,更多次往来于新疆各地佛教洞窟之间,旨在记录遗失海外的壁画以及现存洞窟壁画的现貌。他的西域壁画拍摄主题得到了身在香港的饶宗颐先生的指点与鼓励。2015年,摄著刊印《德藏新疆壁画》一书。2016年5月,丁和受中华艺术宫的邀请,由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联、新疆文物局及上海市摄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展览,并开设文化摄影专题公开课。
丁和曾先后出版书籍《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德藏新疆壁画》、《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
往 期 回 溯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 第十期 焉耆
▲ 第九期 吐鲁番无半城
▲ 第八期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
▲ 第七期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
▲ 第六期 吐鲁番交河故城
长按二维码,关注【九璞十景】
▼
关注我们
聆听丝路的声音
公众号:九璞十景
Email:mdh31@126.com
(图文版权归九璞十景 转载请标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