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13】龟兹 之三

摘要: 你的一个“分享”助力丝路文化播散到更远地方Qiu龟兹Ci“公元前后,佛教初传龟兹,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活力。佛光普照的鼎盛时期,塔寺众多、名僧辈出,龟兹成为葱岭以东佛教传播的中心。龟兹石窟,就是在这一佛教全盛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龟兹有六大主要石窟。分别是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和托乎拉克 ...


公元前后,佛教初传龟兹,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活力。佛光普照的鼎盛时期,塔寺众多、名僧辈出,龟兹成为葱岭以东佛教传播的中心。

龟兹石窟,就是在这一佛教全盛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龟兹有六大主要石窟。分别是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和托乎拉克埃肯石窟。

龟兹石窟开凿时间早,年代跨度大。其壁画风格从小乘渐至大乘,由犍陀罗风格演化成龟兹本土风格,在偶像化的宗教信仰中融入生活和文化元素。

最早的克孜尔石窟大约开凿于东汉末年(公元三世纪),最晚的库木吐喇石窟建造年代大体是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

克孜尔石窟

Ebony 8×10 相机

库木吐喇石窟

Nikon D800E 相机

克孜尔尕哈石窟

Nikon D800E 相机

森木塞姆石窟

Nikon D800E 相机

1902年,伴随西方国家中亚探险的热潮,德国皇家吐鲁番探险队先后四次到访西域,在此过程中曾对各地石窟进行大规模壁画割取,尤以最古老的克孜尔石窟为甚,被割取壁画总面积达400平米以上。此外,库木吐喇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吐峪沟、高昌、胜金口、木头沟、阿萨等石窟遗址也不同程度受到伤害。

  

﹤﹤﹤

点图查看

德国皇家

吐鲁番

险队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收藏这些壁画的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今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将它们分藏于各地保存,然而仍有40%的壁画未能逃脱战火的摧毁,之中不乏西域壁画之绝品。原苏联红军在战乱中也劫走了一小部分壁画。此后德国还曾拍卖部分壁画,致其远流美、日等国。

古代龟兹石窟 分布图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国留存下来的规模最大、开凿最早的佛教洞窟群。综合多数意见认为是开凿于公元三、四世纪前后,渐废于公元七、八世纪。

克孜尔的早期洞窟以融合了印度、希腊艺术的犍陀罗风格为主,其后洞窟在犍陀罗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发展出了独一无二的龟兹风。其特点是人物形象更本土化、内容结合世俗生活,更丰富,色彩则大量运用青金石和绿铜矿,如孔雀般明媚华丽。它更独创了大型菱形格绘画形式,纵横交错间铺陈出难记其数的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

克孜尔石窟引领了龟兹石窟艺术发展的方向,奠定了龟兹佛教在西域佛教中的崇高地位。

菱格因缘故事画

克孜尔石窟第171号窟

Mamiya ZD645 相机

库木吐喇是仅次于克孜尔的龟兹第二大石窟寺。它开凿于公元五、六世纪,衰落于公元十一世纪。库木吐喇石窟拥有比克孜尔石窟更长的时代跨度,它在克孜尔石窟衰微后,延续了龟兹风格佛教艺术的生命力。并随着历史变迁,承载起汉文化和回鹘文化的佛教艺术

它历经了西域佛教由小乘向大乘的转变,是龟兹石窟中涵盖艺术风格最完整的石窟。

十三菩萨(局部)

库木吐喇石窟 新二窟

Ebony 8×10 相机

十三菩萨(局部)

库木吐喇石窟 新二窟

Ebony 8×10 相机

森木塞姆石窟开凿于公元四世纪前后,没落于十世纪后。作为古龟兹国境内位置最东的石窟群,虽其规模不如前两大洞窟,但和库木吐喇一样经历了龟兹艺术发展的全过程,拥有犍陀罗、龟兹、汉、吐蕃、回鹘的多种文化元素。

森木塞姆石窟具有一些克孜尔石窟所没有的结构形制。例如中心柱四壁开龛,还有在中心柱窟后室的左侧或右侧壁开明窗的做法,而美丽的莲花形套斗顶也是龟兹其他石窟所没有的。

森木塞姆石窟第26号窟

Nikon D800E 相机

克孜尔尕哈石窟是距古代龟兹国都城最近的一处石窟寺,属于皇家寺院。其中的讲经窟在龟兹石窟中别具一格,其浓郁的龟兹画风及珍稀的龟兹文题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伎乐飞天

克孜尔尕哈石窟第30号窟

Nikon D800E 相机

龟兹石窟遗址规模堪比阿富汗巴米扬、我国敦煌莫高窟媲美,是世界级大型石窟群之一。它在本地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外来因素,逐渐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极具地方特色的龟兹石窟艺术模式。在传承佛教文化、模仿印度支提窟的同时,根据本地岩石酥松易于坍塌的特性,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龟兹式”中心柱窟,是佛教理念和自然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这是佛教艺术史上的一大贡献。

石窟中大量的壁画题材主要有佛本生、因缘、本行、譬喻和供养故事等。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龟兹地方特色。主要反映说一切有部的小乘佛思想。壁画中的许多故事题材在数量上居国内石窟之冠,有些题材不见于国内外其它石窟。龟兹石窟壁画的主要构图形式是将一个个佛经故事绘在以山峦围成的菱形格内,一个故事多以一个或两个典型画面来表现。这种菱格构图既有佛教教义的象征性,又有画面布局的合理性。菱格画的独创性、多样性及其构图布局的繁密和一体性,成为佛教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铁线描和凹凸晕染等技法的运用也是龟兹石窟艺术模式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券顶

库木吐喇石窟第46号窟

Mamiya ZD645 相机

古代龟兹佛教壁画艺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吸收了世界四大文明的因子:印度的宗教哲学、希腊罗马的美学思想、西亚波斯的世俗理念、我国传统的玄学精神。这是龟兹石窟特有的文化价值。

壁画精赏

金翅鸟

克孜尔石窟第38号窟

Ebony 8×10 相机

塑像残迹

库木吐喇石窟第79号窟

Nikon D800E 相机

菱格因缘故事

克孜尔石窟第110号窟

Nikon D800E 相机

坍塌的墙体

克孜尔石窟第180窟、179窟

Nikon D800E 相机

龙王头像

库木吐喇石窟第34号窟

Nikon D800E 相机

中心柱窟甬道壁

克孜尔石窟第123号窟

Nikon D800E 相机

后室与甬道 树下比丘、佛塔与菱格纹饰

克孜尔石窟第171号窟

Mamiya ZD645 相机

说法图

克孜尔石窟第188号窟

Mamiya ZD645 相机

穹窿顶千佛

克孜尔石窟第189号窟

Mamiya ZD645 相机

听法天人、马匹与侍从

克孜尔石窟第38号、81号窟

Mamiya ZD645 相机

燃灯佛

克孜尔石窟第69号窟

Mamiya ZD645 相机

飞天

克孜尔石窟新一窟

Ebony 8×10 相机

善爱乾闼婆局部

克孜尔石窟第7号窟

Nikon D800E 相机

(以下请横屏欣赏)

五蕴轮回图

克孜尔石窟第175号窟

Sony 7RII 相机

天宫伎乐

克孜尔尕哈石窟第30号窟

Nikon D800E 相机

供养僧众

克孜尔石窟第175号窟

Sony 7RII 相机

供养菩萨

库木吐喇石窟新二窟

Ebony 8×10 相机

-The End-

图文:丁和

封面题字:冯其庸

作者:丁和

顾问:冯其庸 王炳华

学术支援:王邦维

设计总监:姚伟延

篆刻:王运天

出版发行:文化艺术出版社

印刷: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作者丁和在石窟

丁和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龟兹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滑动了解作者

丁和从2003年起取材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称西域)地区,以8×10大画幅相机拍摄西域文化遗址、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以每年多次赴疆,累计近四十次行摄,走遍西域的沙漠戈壁、草原雪山。通过学习,并经由国学大家冯其庸及众多学者的指点,拓展并深入被摄对象,创作出“流沙梦痕”、“玄奘取经之路”,以及“古代龟兹石窟壁画”等一系列文化摄影主题,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型个人文化主题影像展及出版同名书籍。获得轰动社会的巨大反响。丁和以镜头刻画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况。他的上千张8×10胶片,前所未有的精确记录了历史遗存的每一个细节,并通过由学者及专业机构所认可的解读,给读图者提供了以图看史的学习机会,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普及古代丝绸之路及古代西域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播以玄奘大师为典型的精神文明遗产。丁和的摄影作品也成为了学者研究西域,比对今昔的珍贵素材。在“古代龟兹石窟壁画”题材上,丁和为了能够做尽可能的完整、全面的记录,2007年亲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拍摄流失海外的龟兹壁画。2013年冬,丁和将实地拍摄所收获的影像资料无偿捐献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龟兹石窟研究院、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等研究机构。同年,丁和被入编《上海摄影史》,被称为文化影像的追摄者。

  1981年,丁和初从人文摄影,后以大画幅相机摄取风光,足迹遍及祖国各地。1990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主题摄影展《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展》;2006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其中十幅作品为上海美术馆所收藏。2003年开始拍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遗存。2005年秋,与冯其庸先生同入罗布泊考察,开始探考与记录玄奘取经之路。在冯其庸先生的指点下,丁和带着他的大画幅相机走完由西安至新疆出境,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穿越战火纷飞的阿富汗过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取经之路全程。200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以季羡林、任继愈为学术顾问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展——北京》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行,中央领导及文化部主要领导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为此专门播发统发稿和央视晚间新闻予以播报。继此之后的2008年5月,由上海市文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联合主办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新疆》在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展出。2008年10月,丁和有幸与冯其庸先生联合举办《冯其庸、丁和寻访玄奘取经之路影纪展》。2014年11月,丁和独立策展了大型影像展“Photoshanghai”获得巨大反响,并与冯其庸先生作《瀚海劫尘——西域文化遗存》联合展。从2007年开始,丁和全力投入西域石窟壁画遗存的拍摄,不但赴德拍摄流失海外的壁画精品,更多次往来于新疆各地佛教洞窟之间,旨在记录遗失海外的壁画以及现存洞窟壁画的现貌。他的西域壁画拍摄主题得到了身在香港的饶宗颐先生的指点与鼓励。2015年,摄著刊印《德藏新疆壁画》一书。2016年5月,丁和受中华艺术宫的邀请,由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联、新疆文物局及上海市摄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展览,并开设文化摄影专题公开课。

丁和曾先后出版书籍《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德藏新疆壁画》、《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

往 期 回 溯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十二期 龟兹 之二

  

十一期 龟兹 之一

  

第十期 焉耆

  

第九期 吐鲁番无半城

  

八期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

长按二维码,关注【九璞十景】

关注我们

聆听丝路的声音

公众号:九璞十景

Email:mdh31@126.com

(图文版权归九璞十景 转载请标明出处)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图片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丁和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