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9】吐鲁番 之五

摘要: 九璞十景 丁和 您的转发和分享 是最大的赞赏和鼓舞 09“从是西行,度无半城、笃进城后,入阿耆尼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无半城吐鲁番无半城Ebony 8×10 相机 无半城是高昌王国时期无半县的治所,遗址位于今吐鲁番市东南10公里处,恰特卡拉乡内。 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叙述,玄奘出高昌城后,“从是西行,度无半城、笃进 ...

九璞十景 丁和


您的转发和分享

是最大的赞赏和鼓舞

09

“从是西行,

度无半城、笃进城后,

入阿耆尼国。”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无半城

无半城

Ebony 8×10 相机

无半城是高昌王国时期无半县的治所,遗址位于今吐鲁番市东南10公里处,恰特卡拉乡内。

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叙述,玄奘出高昌城后,“从是西行,度无半城、笃进城后,入阿耆尼国。”表明玄奘经由无半、笃进二城出吐鲁番盆地,笃进城就是现在的托克逊。

无半城

Mamiya ZD645 相机

无半城高墙

Mamiya ZD645 相机

无半城残垣

Ebony 8×10 相机

“今古城南面的城墙犹存,东面与北面城墙因邻近耕地已不复存在。西北面刮来的沙几乎与城墙等高。顺势从沙坡登上城墙,可以看出其夯筑方式,是用牛践踏扎实而筑,城墙横断面留存着密密麻麻牛蹄印。墙圈之内及附近荒地上残留大量陶片和铜钱。1997年8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冯其庸教授和我们一道考察这座古城谓其城基及遗物, 应是南北朝及隋唐之间, 或即无半城遗址。”(《吐鲁番无半城考》钟兴麒)

无半城

Mamiya ZD645 相机

无半城城墙

Mamiya ZD645 相机

无半城残墙

Mamiya ZD645 相机

七康湖石窟

Nikon D800E 相机

七康湖石窟位于吐鲁番市胜金乡火焰山的北坡中部,距柏孜克里克石窟东北约 3公里处。石窟所在年代为约公元6世纪至11世纪。遗址区包括南北两处寺院,中间被一条狭窄的东西向洪水冲击沟自然分开。沟的南侧现存7座洞窟和3座佛塔,称为“南寺”;沟的北侧现存3座洞窟,称为“北寺”。石窟有标志性建筑——佛塔,窟前有廊、庭院。洞窟形制可划分为中心柱窟、长方形纵券顶窟、方形窟和禅窟。残存壁画显示了不同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参考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学术研究资料)

南北二寺隔沟而望

Nikon D800E 相机

台地上残存的洞窟群的围墙

Nikon D800E 相机

南寺洞窟

Nikon D800E 相机

北寺残墙

Nikon D800E 相机

被砂石掩埋的洞窟

Nikon D800E 相机

1906年12月,德国皇家吐鲁番探险队对七康湖遗址进行了发掘。队长勒柯克曾在书中这样写它:“在洞窟外面的峡谷中,我们拍了一些照片,此外还剥取了一些壁画,这些壁画虽然已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坏,但却是一些非常珍贵的公元7世纪时期的作品,它们与吐峪沟壁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很相像,这些艺术品是我们从吐鲁番绿洲所得到的最古老的东西。”

(横屏欣赏)

伎乐天人

(宽153cm 高51cm)

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翱翔在虚空中的这两身天人是一幅完整画面的局部。

飞天的脸型稍显长圆,隆起的鼻骨与眉相接,浓眉俊目。佩耳珰、项圈、臂钏、腕镯;头梳高髻,束宝冠,缯帛上扬;袒上身,披帛,腰结裙,装饰得优雅俊美。前面的一身挟着箜篌,双手拨弦,回过头招呼着后面的天人。后者纤细的两手持着筚篥,正在吹奏。(《丝绸之路流散国宝 吐鲁番壁画》第100页)

连木沁烽燧

连木沁烽燧

Ebony 8×10 相机

连木沁烽燧位于吐鲁番市鄯善县连木沁乡汉都阿克都村东南约1.3公里。它是吐鲁番盆地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烽燧之一。连木沁烽燧残高9.5米,土坯砌成,基底呈方形,墙体呈上小下大的梯形。

烽燧,白日生烟为烽,夜晚燃火为燧,亦称烽火台。依据地势,每隔一段距离即筑一座。遇有敌情,士兵燃烟起火,逐次传递,边疆警报就这样在最短时间内被传达至国都。唐边塞诗人岑参诗句中对于烽燧有着生动而贴切地描述——“塞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玄奘法师西行之始,偷越国境,“昼伏夜行”,躲避的正是这一座座坚实的边塞堡垒。

连木沁-葡萄园

Mamiya ZD645 相机

今日的连木沁镇是一个以种植葡萄为主导产业的农业镇,是吐鲁番地区最大葡萄主产区之一。

连木沁-村镇道路

Ebony 8×10 相机

二塘沟烽燧

二唐沟烽燧位于鄯善县汉墩乡巴哥莊西北约5.5公里。始建于唐代。土坯建筑,呈梯形柱状,有中心柱。残高13.56米。

- 待 续 -

《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

封面题字:冯其庸

作者:丁和

顾问:冯其庸 王炳华

学术支援:王邦维

设计总监:姚伟延

篆刻:王运天

出版发行:文化艺术出版社

印刷: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丁和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龟兹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滑动了解作者

丁和从2003年起取材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称西域)地区,以8×10大画幅相机拍摄西域文化遗址、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以每年多次赴疆,累计近四十次行摄,走遍西域的沙漠戈壁、草原雪山。通过学习,并经由国学大家冯其庸及众多学者的指点,拓展并深入被摄对象,创作出“流沙梦痕”、“玄奘取经之路”,以及“古代龟兹石窟壁画”等一系列文化摄影主题,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型个人文化主题影像展及出版同名书籍。获得轰动社会的巨大反响。丁和以镜头刻画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况。他的上千张8×10胶片,前所未有的精确记录了历史遗存的每一个细节,并通过由学者及专业机构所认可的解读,给读图者提供了以图看史的学习机会,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普及古代丝绸之路及古代西域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播以玄奘大师为典型的精神文明遗产。丁和的摄影作品也成为了学者研究西域,比对今昔的珍贵素材。在“古代龟兹石窟壁画”题材上,丁和为了能够做尽可能的完整、全面的记录,2007年亲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拍摄流失海外的龟兹壁画。2013年冬,丁和将实地拍摄所收获的影像资料无偿捐献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龟兹石窟研究院、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等研究机构。同年,丁和被入编《上海摄影史》,被称为文化影像的追摄者。

  1981年,丁和初从人文摄影,后以大画幅相机摄取风光,足迹遍及祖国各地。1990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主题摄影展《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展》;2006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其中十幅作品为上海美术馆所收藏。2003年开始拍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遗存。2005年秋,与冯其庸先生同入罗布泊考察,开始探考与记录玄奘取经之路。在冯其庸先生的指点下,丁和带着他的大画幅相机走完由西安至新疆出境,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穿越战火纷飞的阿富汗过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取经之路全程。200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以季羡林、任继愈为学术顾问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展——北京》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行,中央领导及文化部主要领导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为此专门播发统发稿和央视晚间新闻予以播报。继此之后的2008年5月,由上海市文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联合主办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新疆》在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展出。2008年10月,丁和有幸与冯其庸先生联合举办《冯其庸、丁和寻访玄奘取经之路影纪展》。2014年11月,丁和独立策展了大型影像展“Photoshanghai”获得巨大反响,并与冯其庸先生作《瀚海劫尘——西域文化遗存》联合展。从2007年开始,丁和全力投入西域石窟壁画遗存的拍摄,不但赴德拍摄流失海外的壁画精品,更多次往来于新疆各地佛教洞窟之间,旨在记录遗失海外的壁画以及现存洞窟壁画的现貌。他的西域壁画拍摄主题得到了身在香港的饶宗颐先生的指点与鼓励。2015年,摄著刊印《德藏新疆壁画》一书。2016年5月,丁和受中华艺术宫的邀请,由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联、新疆文物局及上海市摄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展览,并开设文化摄影专题公开课。

丁和曾先后出版书籍《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德藏新疆壁画》、《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

往 期 回 溯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八期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

  

七期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

  

六期 吐鲁番交河故城

  

五期 吐鲁番高昌故城

  

四期 哈密白杨沟佛寺

  

三期 生死莫贺延碛

  

第二期 玄奘

  

第一期 序言

长按关注我们

聆听丝路的声音

(图文版权所有 转载请标明出处)

公众号:九璞十景

Email:mdh31@126.co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丁和

    更多信息...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