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12】龟兹 之二

摘要: 你的一个“分享”助力丝路文化播散到更远地方Qiu龟兹Ci“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釐,而东西随称。”——《大唐西域记》Mamiya ZD645 相机 苏巴什大寺 Subash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这个伽蓝今位于库车县东北20公里处,称昭怙釐寺(《水经注》引释氏《西域记》作雀离大清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阿奢理儿 ...

Qiu

Ci

“荒城北四十余里,

接山阿隔一河水,

有二伽蓝,

同名昭怙釐,

而东西随称。”

——《大唐西域记》

Mamiya ZD645 相机

苏巴什大寺

Subash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这个伽蓝今位于库车县东北20公里处,称昭怙釐寺(《水经注》引释氏《西域记》作雀离大清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阿奢理儿寺,意为“奇特”)。

今称苏巴什大寺。

该寺始建于东汉,是古龟兹国第一大寺。整个遗址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建有庙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筑物,保存较为完整。铜厂河横贯其间,遗址分布在河道东西两岸的土丘上(下图▼),称为西寺东寺高僧鸠摩罗什和木叉毱多都曾在此修行。

(横屏欣赏)

西寺遗址中南部

Mamiya ZD645 相机

《大唐西域记》卷第一

二、昭怙釐二伽蓝

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釐,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东昭怙釐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

两寺隔河相望

Mamiya ZD645 相机

苏巴什大寺自魏晋至唐宋时期,一直是西域重要文化中心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该佛寺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它的建造技法基本上涵盖了土坯遗址的不同建造形式,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乃至中亚地区土坯遗址的典型代表。

苏巴什/东寺

(横屏欣赏)

东寺

Ebony 8×10 相机

东寺遗址集中于地势起伏不平的铜厂河东岸山梁上。遗址呈不规则分布,南北长约 500 米,东西宽约 140 米。寺垣已毁,下存房舍、塔庙遗址均为土坯建筑,残墙最高的有10多米,有重楼。城内有北、中、南3座佛塔。南塔保存较好,塔身圆形,土坯筑成,塔顶呈穹形,塔身中部有1圈柱洞,可能存有木骨,塔周有围墙,墙上有 10 余个佛龛。北佛塔耸立在高地上,可俯视东寺遗址。

南佛塔(及远处北侧高地上的北佛塔)

Mamiya ZD645 相机

南佛塔庭院区及东墙(残高5米)

Mamiya ZD645 相机

(横屏欣赏)

南佛塔庭院

Mamiya ZD645 相机

南佛塔庭院

Mamiya ZD645 相机

南部残墙

Mamiya ZD645 相机

南佛塔与佛堂

Mamiya ZD645 相机

东寺南部的寺院由塔院、讲堂和僧房三种类型建筑组合起来。在布局上,塔院位于高地,而讲堂和僧房位于地势较低的位置。塔院由露天大塔和环绕露天大塔的佛堂构成,而讲堂和僧房环绕一中心庭院分布。

这种布局不同于西寺佛堂与塔院并列的布局,而和犍陀罗地区的寺院布局一致。犍陀罗地区的佛教寺院一般由塔院和僧房院组成,这两部分一般位于不同位置,二者之间有一段距离。塔院四周一般环绕有小佛堂和小佛塔,僧房院一般以一庭院为中心,四周环绕僧舍,旁边布置讲堂。具体例子可见于焦里安寺院等。

中部佛塔与佛堂区

Mamiya ZD645 相机

北佛塔

Mamiya ZD645 相机

佛堂

Mamiya ZD645 相机

佛堂

Mamiya ZD645 相机

(横屏欣赏)

佛堂

Mamiya ZD645 相机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二中记录到:

有十多高昌人居住在城东一寺院修习佛法。听说玄奘法师从高昌国而来,就热情邀请法师到他们的住处过宿。次日国王设宴款待,因龟兹信奉的是小乘佛法,席间多有酒肉。玄奘向国王耐心解释大乘佛教“食有三净”的戒律,得到了国王的谅解。

玄奘法师还前往阿奢理儿寺拜访了当时的龟兹得道高僧木叉毱多。在一场对于《瑜伽师地论》和《毗婆沙论》等经典的讨论中显示出更为渊博的学识和高广的格局。

苏巴什大寺东寺

苏巴什/西寺

西寺遗址位于库车河西岸,大部分遗址保存较好,该遗址南北长 700 米,东西宽 190 米左右。南部有一宏大的佛寺,其北部保存有各种形制的禅室。

(横屏欣赏)

西寺

Ebony 8×10 相机

西寺中依断岩处有一小围墙,呈方形,周长约318米,亦土坯筑,残高10米以上。墙内残垣密集,为僧房所在地。西寺中部佛塔保存形制较好,残高约13.2米。

中部大佛塔

Mamiya ZD645 相机

佛塔塔基呈方形,塔基南有斜坡通道可直达佛塔的二层平台。这种中心柱型支提佛殿形制在整个龟兹石窟佛寺建筑方式上为仅存的一处,是龟兹地区佛教石窟与佛教寺院在地域化过程中的独创。

1978年库车县文物部门曾在该塔基底发掘出一具龟兹美女骨架、婴儿骨殖及其他随葬品,现藏于库车龟兹博物馆。

佛堂

Mamiya ZD645 相机

佛堂

Mamiya ZD645 相机

遗址南部寺院气魄宏伟,其建筑遗迹大部分暴露于地面,遗址略呈方形。大寺四周有围墙高筑。

(横屏欣赏)

南部寺院(东围墙及南大门)

Mamiya ZD645 相机

寺院遗址

Mamiya ZD645 相机

佛堂残墙

Mamiya ZD645 相机

佛堂

Mamiya ZD645 相机

(横屏欣赏)

佛堂与僧房

Mamiya ZD645 相机

中部佛堂

Mamiya ZD645 相机

《西域古佛寺

——新疆古代地面佛寺研究》:

(苏巴什佛寺)从礼拜对象的角度分析,佛堂在布局上和塔院并列说明了对佛像的崇拜和对佛塔的崇拜已是平分秋色。这种布局最早出现在中亚地区。

-The End-

图文:丁和

封面题字:冯其庸

作者:丁和

顾问:冯其庸 王炳华

学术支援:王邦维

设计总监:姚伟延

篆刻:王运天

出版发行:文化艺术出版社

印刷: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作者丁和在苏巴什

滑动了解作者

丁和从2003年起取材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称西域)地区,以8×10大画幅相机拍摄西域文化遗址、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以每年多次赴疆,累计近四十次行摄,走遍西域的沙漠戈壁、草原雪山。通过学习,并经由国学大家冯其庸及众多学者的指点,拓展并深入被摄对象,创作出“流沙梦痕”、“玄奘取经之路”,以及“古代龟兹石窟壁画”等一系列文化摄影主题,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型个人文化主题影像展及出版同名书籍。获得轰动社会的巨大反响。丁和以镜头刻画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况。他的上千张8×10胶片,前所未有的精确记录了历史遗存的每一个细节,并通过由学者及专业机构所认可的解读,给读图者提供了以图看史的学习机会,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普及古代丝绸之路及古代西域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播以玄奘大师为典型的精神文明遗产。丁和的摄影作品也成为了学者研究西域,比对今昔的珍贵素材。在“古代龟兹石窟壁画”题材上,丁和为了能够做尽可能的完整、全面的记录,2007年亲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拍摄流失海外的龟兹壁画。2013年冬,丁和将实地拍摄所收获的影像资料无偿捐献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龟兹石窟研究院、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等研究机构。同年,丁和被入编《上海摄影史》,被称为文化影像的追摄者。

  1981年,丁和初从人文摄影,后以大画幅相机摄取风光,足迹遍及祖国各地。1990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主题摄影展《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展》;2006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其中十幅作品为上海美术馆所收藏。2003年开始拍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遗存。2005年秋,与冯其庸先生同入罗布泊考察,开始探考与记录玄奘取经之路。在冯其庸先生的指点下,丁和带着他的大画幅相机走完由西安至新疆出境,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穿越战火纷飞的阿富汗过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取经之路全程。200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以季羡林、任继愈为学术顾问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展——北京》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行,中央领导及文化部主要领导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为此专门播发统发稿和央视晚间新闻予以播报。继此之后的2008年5月,由上海市文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联合主办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新疆》在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展出。2008年10月,丁和有幸与冯其庸先生联合举办《冯其庸、丁和寻访玄奘取经之路影纪展》。2014年11月,丁和独立策展了大型影像展“Photoshanghai”获得巨大反响,并与冯其庸先生作《瀚海劫尘——西域文化遗存》联合展。从2007年开始,丁和全力投入西域石窟壁画遗存的拍摄,不但赴德拍摄流失海外的壁画精品,更多次往来于新疆各地佛教洞窟之间,旨在记录遗失海外的壁画以及现存洞窟壁画的现貌。他的西域壁画拍摄主题得到了身在香港的饶宗颐先生的指点与鼓励。2015年,摄著刊印《德藏新疆壁画》一书。2016年5月,丁和受中华艺术宫的邀请,由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联、新疆文物局及上海市摄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展览,并开设文化摄影专题公开课。

丁和曾先后出版书籍《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德藏新疆壁画》、《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

往 期 回 溯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十一期 龟兹 之一

  

第十期 焉耆

  

第九期 吐鲁番无半城

  

八期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

  

七期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

长按二维码,关注【九璞十景】

关注我们

聆听丝路的声音

公众号:九璞十景

Email:mdh31@126.com

(图文版权归九璞十景 转载请标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图片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丁和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