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丝之国:中国丝织技术的西传

摘要: 丝绸业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中国独有的产业部门。精美的丝织品自古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蚕是在中国驯化的。元末陈桎则说,黄帝“命元妃两陵氏教民蚕”,他还解释道:“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这些记载说明人类在未能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以前,往往把一些伟大的创造发明归功于某位圣人。实际上丝桑业不可能是哪一个人发明的,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干百年的生 ...

丝绸业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中国独有的产业部门。精美的丝织品自古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蚕是在中国驯化的。元末陈桎则说,黄帝“命元妃两陵氏教民蚕”,他还解释道:“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这些记载说明人类在未能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以前,往往把一些伟大的创造发明归功于某位圣人。实际上丝桑业不可能是哪一个人发明的,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干百年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总结世世代代积累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不过这个传说表明中国的蚕桑业在远古时代已经产生。

新疆民丰出土河内缣残片

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半个用刀切割过的蚕茧,茧长15.2毫米、宽7.1毫米。z这证明至少在5000余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驯养桑蚕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阴村出土的这个蚕茧被认为是中国桑蚕业起源的最早的物证。

有关养蚕最早的文字记载要算《夏小正》中的三月“妾子始蚕”“执养宫事”。“执养宫事”被汉代郑玄解释为:“执养,操也。养,长也。谓操养长蚕宫之事。”把养蚕业列为要政之一,可见当时桑蚕业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养蚕需桑,《夏小正》中的“摄桑”以及《诗经·七月》中的“蚕月条桑,取彼斧爿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讲的都是桑树整枝的事。

大约从商周时代开始,政府中已经设有管理织造的官员。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典丝”之职。丝绸的品种已经大为增加,见于文献记载的有缯、帛、素、练、纨、缟、纱、绢、绮、罗、锦等。既有生织、熟织,也有素织、色织,而且有多彩织物“锦”。

周代丝织品已经染色。据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考工记》记载,染色前先需练丝,即进行丝料预处理。其过程是这样,先把丝浸于楝木灰和蜃灰——即以贝壳煅烧出来的石灰汁中,利用其中的碱性清除污垢和胶质,然后清洗脱水。白日置于阳光下曝晒漂白,晚间浸于井水之中用水溶解丝胶,如此反复多次。这道工序对于提高染色质量至关重要。染色采取多次浸染的套色法,即把丝料分次浸入溶有某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染料容器内,从而得到某一颜色的不同深度的近似色,或其他各种新的颜色。丝织品因其轻薄精美,很快为中国周边民族所知,并且越传越远,成为异国他乡人民梦寐以求的珍品。

两域本不出丝绸。据《史记·大宛传》记载,自大宛以西,“其地皆无丝漆”。直至佛教传人中国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西域仍不产丝。在丝织业发展起来以前,古代西域贵族所消费的丝绸主要依靠交换从内地取得。从上古时代起,丝织品就是我国中原地区向西北各族输出的主要产品。与新疆比邻的今俄罗斯联邦戈尔诺·阿尔泰州乌拉干区巴泽雷克公元前1千纪中叶的古墓葬曾出土过汉地丝绸。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接壤的阿尔泰地区也出土过战国铜镜。这些资料证明,中国内地与阿尔泰山以西的居民发生联系早于公元前1千纪中期。

在丝绸传人两域很久以后,有些西域国家仍不知道用生丝为原料来织造。据新罗僧人慧超记载,克什米尔一带的国王常遣二三百人于今帕米尔一带抢劫。 “纵劫得绢,积在库中,听从烂坏,亦不解作衣著也”。直至13世纪蒙古西征时,蚕桑业在西域仍然推广得很有限。耶律楚材在寻思干(撒马尔罕)看到那里有很多桑树,但会养蚕的人很少,所以很难织造丝绸。

较早开始织造丝绸的是高昌和于闻。《大唐两域记》卷12记载丝织业从中原传人于闻的经过是这样:从前于阗未知桑蚕,听说中原有,遂遣使求蚕种。但中原皇帝不愿让蚕种外传,不但不赠送蚕种,还深恐于阗使臣私自夹带蚕种出境,遂下令边境严加防范。于阗国王想出一计,故意恭谦地向汉地皇帝提出联姻。中原皇帝一向自大,见西域于阗有意联姻,便允许之,同意将公主下嫁于阗。于闻王得讯后,以迎接公主的名义向中原派出使臣,暗中向公主传话,说于阗素无丝绸蚕桑,如果公主想嫁到于阗之后继续有丝绸衣裳可穿的话,就必须随身将蚕种带来,以便将来自己织造丝绸。公主得此消息后,秘密准备了蚕种,藏在凤冠之中。当公主外嫁的车队行至边境时,官吏依例遍搜行囊,只是不敢检查公主的帽饰,于是蚕种安全地传到于阗。

公主先暂居在于阗以东一个叫作麻射的地方,待王宫收拾停当后迁入宫中。在离开此地时,公主把蚕种留在这里。阳春三月万物竞发,人们开始植桑养蚕。起初人们不明白饲蚕只能用桑叶,试以各种树叶,后来发现桑树如此有用,遂遍植其树。公主下令保护蚕桑,使丝绸业在于阗生根并发展起来。后来于闻人民为了纪念此事,在麻射建造了“先蚕伽蓝”,即蚕种寺。至唐代这里尚有数株枯桑,传说是最初种植的几株种桑。

藏文《于闽国史》也说,有一位叫尉迟迟( Vjaya-jaya)的国王从中原娶了一位公主。公主在出嫁时暗中夹带了蚕种,饲养在麻射( Ma-Za)之地。20世纪初在于阗以东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一幅壁画,绘有汉地公主携蚕种入于阗的故事。蚕种传至于阗的时代大约在“十六国”至北朝时代。西域的水土宜于桑树生长,蚕桑业在那里发展得很快,不仅传人西域各地,包括葱岭以西地区,而且后来西域成为蚕桑业进一步西传的中继站。丝织业最初什么时候传人欧洲很难确证。公元前4世纪前半叶,希腊诸城邦中的马其顿完成了对各邦的征服后,于公元前330年灭亡了波斯帝国,将其疆域扩到中亚。此前希腊人已经通过某种渠道接触到轻薄美丽的丝绸,他们把丝绸称为Ser,即汉字“丝”上古读的音译,他们也知道丝绸产自东方,把这个出产丝绸的国度称为赛里斯( Seres),意即“丝国”。欧洲人所习于穿着的是羊毛织物,因此他们起初想当然地认为丝是某种特殊的羊毛。但是无论哪一种羊毛也不可能纺织出如此美丽的纺织品来,这就使得希腊人对丝绸的好奇心大增。

19世纪末乌兹别克贵族服装

许多年过去了,经过坚持不懈地打听与了解,欧洲人终于得知,丝是一种与树有关的纤维,但仍不离羊毛思维,以为丝是一种从树上采来的羊毛。罗马帝国时代的作家老普林尼( Pline L'Ancien)在其成于公元77年的《自然史》中说,赛里斯人这个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直到2世纪大秦王安敦执政时代,包撒尼亚斯( Pausanias)在写作其《希腊志》时,才了解到中国的丝产自于一种称为Ser的昆虫,即蚕。他说:“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的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而赛里斯人则以另外的名字相称。”他说这种小动物与蜘蛛相似。毫无疑问,这种小昆虫就是蚕。包撒尼亚斯虽然比他的前辈更准确地了解了丝的来源,但他显然仍是通过间接途径了解到丝的生产过程的。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罗马帝国的丝绸主要依赖于从中国输入,其国内虽然有一些丝织业,但其原料也主要由东方输入。罗马的作坊拆解输入的丝绸,重新再纺织染整。由于丝绸远比其他织物精美,罗马国内对丝绸的需求很大,大量的中国丝绸经波斯进入罗马市场,造成巨额入超,国库人不敷出。罗马帝国为了控制丝绸进口,曾于公元297年与波斯萨珊王朝达成协议,规定丝绸由国家垄断。

波斯对丝绸贸易的垄断,迫使欧洲人另寻丝绸来源,而波斯人则不希望欧洲人与中国直接建立联系。据东罗马历史学家普罗科波( Procope deCesaree)记载,公元550年左右,几位在拜占庭的印度僧人了解到,东罗马皇帝查士丁( Justin)皇帝正竭力减少丝绸贸易赤字,便求见皇帝,妄称他们曾经在一个位于印度之北,称为“赛林达”( Serinda)的地方居住过。他们告诉查士丁皇帝,丝是由一种小昆虫生产的,要想搞到这种活虫很难。但繁殖蚕并不难,因为蚕是从卵孵化出来的:查兰丁皇帝为这些印度僧人所带来的消息所鼓舞,向他们许诺,如能搞到蚕种,并在拜占庭饲养成功,将给以重赏。于是这几位印度僧人返回“赛林达”取蚕种。不久后,他们终于把蚕种带到拜占庭。

这几位印度僧人取蚕种的地方“赛林达”( Serinda),是由Ser加Inda构成的。Ser即“赛里斯”(Seres),意为“丝国”,即中国;Inda就是印度。Serinda指位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区,相当于汉文史料中的“西域”。在当时蚕桑业已经经于阗传到西域,所以这些印度僧人是从于阗或其附近地区把蚕种传到拜占庭去的。这样,在古老中国起源的丝绸业,从原料生产到纺织成品完整地在东罗马帝国的土地上生根落户下来。

6世纪时拜占庭与西突厥建立了联系,当时突厥汗国控制着东起辽海,西达里海的辽阔草原地带,掌握了东两之间的丝绸贸易。查士丁皇帝曾向来访的突厥人介绍了丝绸的生产过程,使突厥人惊讶不已,他们不明白东罗马人是如何侦知这个秘密的。

大食帝国兴起以后,蚕桑业沿北非一直向西传播,并跨越直布罗陀海峡传人处于大食人控制下的西班牙。1146年斯加里野(今意大利西西里岛)国王使用俘获的掌握蚕桑技术的拜占庭希腊工匠,在斯加里野开始生产丝绸。后来蚕桑业从斯加里野传到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地方。

来源:《话说丝绸之路》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