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故宫苏轼大展今天终于亮相:走近“千古风流人物”

摘要: 澎湃新闻获悉,故宫600周年之际的特展“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今天终于亮相,并将于明天起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一大展在去年底“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点活动”新闻发布会首次宣布后便一直受到公众关注,也是故宫历史上首次举办的苏轼书画特展。此次展览将从9月1日至10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 ...
澎湃新闻获悉,故宫600周年之际的特展“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今天终于亮相,并将于明天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这一大展在去年底“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点活动”新闻发布会首次宣布后便一直受到公众关注,也是故宫历史上首次举办的苏轼书画特展。此次展览将从9月1日至10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同时得到了天津博物馆的支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
从今天的现场看,展厅除展出苏轼真迹《归院帖》《春中帖》等外,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米芾、蔡襄真迹、宋元明清与苏轼相关的书画也同时进行呈现。展览现场还投映了苏轼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辅以《赤壁图》等故宫院藏宋画,以让观众立体地走近这位平常而伟大的东坡先生。

据相关资料介绍,两岸故宫收藏有30多件苏轼书法真迹,同时也收藏有多幅传为苏轼的画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苏轼行书《治平帖卷》《归院帖》、《书林和靖处士诗后》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苏轼名迹包括《寒食帖》、《宝月帖》、《廷平郭君帖》、《致运句太博帖》、《北游帖》等 ,上海博物馆则收藏有苏轼晚年《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等名迹。
“故宫六百年是两岸故宫的大事,这一以东坡为名的特展,不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苏轼代表性名迹还可以理解,但不见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苏轼名迹,让人还是有些遗憾的。”一位古代书画爱好者此前对澎湃新闻说。有相关人士分析,之所以上海博物馆藏苏轼晚年《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等名迹未出现在故宫苏轼特展中,与这些书法去年底在上博展出或许有较大关系,“毕竟,这些国之重宝都是有一个休眠期的。”  宋人《赤壁图》

宋人《赤壁图》

 故宫“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入口处现场   央视新闻 图

故宫“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入口处现场   央视新闻 图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世称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之一,其文、诗、词、书、画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身处的时代。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通过苏轼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世画家根据苏轼诗文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第三单元“我书意造本无法”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为观众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故宫“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现场,《归院帖》

故宫“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现场,《归院帖》

朱之蕃 《临李公麟苏轼像轴》,描绘的是苏轼被贬时逢雨,向农人借雨具披蓑戴笠归家

朱之蕃 《临李公麟苏轼像轴》,描绘的是苏轼被贬时逢雨,向农人借雨具披蓑戴笠归家


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他又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又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故宫博物院即将推出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以书画入手,呈现一个可知的、全面的东坡居士。
苏轼也擅长画怪石、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夫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不过目前其存世画作多为临摹本,且争议较大。此次展览亮点极多,展览除了故宫博物馆收藏的苏轼手迹外,还展出宋人《赤壁图》、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林逋《自书诗》等,一些作品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展出现场,苏轼书法

展出现场,苏轼书法


据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此次特展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回到了其生活的时代,选取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他的交游圈以及所处的时代氛围,为观众呈现以苏轼为核心的北宋文人群像。
苏轼生活的时代,是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与他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他的门生及友人如黄庭坚、秦观、米芾、李公麟、王诜等人,也都是宋代文化星空中璀璨的明星。清拓东坡像圆扇

清拓东坡像圆扇


在这一单元中,除了苏轼的《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合卷》《题王诜诗词帖页》外,蔡襄《京居帖页》、黄庭坚《君宜帖页》、米芾《盛制帖页》,欧阳修《灼艾帖卷》,以及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均将展出。欧阳修、黄庭坚等与苏轼交往情谊、“乌台诗案”等北宋历史事件也在这些展品中有所体现。
其中,苏轼的《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合卷》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苏轼,《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图为《新岁展庆帖》),北宋,前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后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

苏轼,《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图为《新岁展庆帖》),北宋,前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后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


《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提及黄州,自然会想到《寒食帖》,而据徐邦达先生的考证《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为《寒食帖》前两年。
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可知二人友谊深厚。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的佳作。苏轼,《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图为《人来得书帖》),北宋,纸本,行书,前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后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

苏轼,《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图为《人来得书帖》),北宋,纸本,行书,前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后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


此外,苏轼与欧阳修、黄庭坚、蔡襄等人的交往,也在各自的作品中有所联系和体现。其中,苏轼比米芾大14岁,两人交往不多,但苏轼对米芾的影响却不小,展览中的《盛制帖》为米芾致友人蔡肇(字天启)尺牍之一。小行草笔势飞动,形态曼妙;“天启亲”三大字则一气呵成,淋漓痛快,充分表现了“刷字”的艺术特色。署款用“黻”而未用“芾”字,可证作于米氏41岁之前。米芾《盛制帖》展出现场

米芾《盛制帖》展出现场

欧阳修《灼艾帖》,北宋,欧阳修书,纸本,册页,纵25厘米,横18厘米,行楷书,6行69字。

欧阳修《灼艾帖》,北宋,欧阳修书,纸本,册页,纵25厘米,横18厘米,行楷书,6行69字。


值得关注的是,苏轼《题王诜诗词帖页》与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同在这一部分展出,也让观众对北宋驸马王诜产生了兴趣,两人最早的交往记载得从“乌台诗案”说起,据《东坡乌台诗案》载他们之间的最初交往始于熙宁二年(1069年),而《题王诜诗词帖页》作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年49岁。该帖是苏轼为好友王诜自书诗所作的题跋,记述了王诜因受其累而贬至武当,然仍醉心于诗词,有世外之乐。苏轼《行书题王诜诗帖页》,纸本,行书,纵29.9厘米,横25.7厘米。

苏轼《行书题王诜诗帖页》,纸本,行书,纵29.9厘米,横25.7厘米。


“晋卿为仆所累,仆既谪齐安,晋卿亦贬武当。饥寒穷困,本书生常分,仆处之不戚戚。固宜。独怪晋卿以贵公子罹此忧患而不失其正,诗词益工,超然有世外之乐。此孔子所谓可与久处约,长处乐者耶。元祐元年九月八日苏轼书。”
据研究,此跋在《东坡集》卷六五有记载。《东坡集》卷一三中还有苏轼另一跋“和王晋卿诗、并叙”的记载:“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州,而驸马都尉王诜亦坐类远谪,不相闻者七年。予既召用,而诜亦还朝,相见殿门之外,感叹之余,做诗相属。词虽不慎工,然托物悲慨厄穷而不怨,泰而不骄,怜其贵公子有志如此,故和其韵。”以上两段跋文再结合《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中的史料,证明了王诜的贬官一方面是受苏轼的牵连,另一方面是因为得罪了他的妻子魏国大长公主。
王诜为苏轼至交。该帖笔丰墨满,结体长短交错,纵横抑挫,富有动感。虽是叙事而兼有议论,充满感情色彩,是为知己而作。
苏轼对于王诜的绘画水平评价极高,他认为“驸马都尉王晋卿画山水寒林,冠绝一时”与之呼应展出的王诜《渔村小雪图》。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北宋,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

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北宋,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


该画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迴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局部),北宋,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

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局部),北宋,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


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王诜还在峰顶、树杈、沙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局部),北宋,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
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黄庭坚,《惟清道人帖》宋,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31.8厘米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宋,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31.8厘米


苏轼、黄庭坚等文人雅士经常聚会的地方就是王诜的西园。当时最为有名的文人雅集之《西园雅集》就是在王诜家里进行的。后世有诸多描绘《西园雅集》的作品,其中清代朱耷《西园雅集记卷》和丁观鹏《西园雅集图轴》也将在展览中展出。八大山人,《西园雅集》卷,清,纸本,行书,纵25.4厘米,横204.2厘米
作为文学家的苏轼:苏子作诗如见画
作为一代文豪,苏轼一生中创作了众多流传千古的优秀诗文,其中的不少名篇佳作也成为了后世书画家喜爱的创作母题。他所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理论基础,更是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通过选取苏轼本人的诗歌墨迹,及后人根据其诗文创作的书画作品,展现其文学造诣和影响,为大家呈现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形象。其中苏轼的同代人林逋《自书诗》便表达了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林逋《自书诗》,纸本手卷,纵32厘米,横302.6厘米。行书34行,6段接纸。

林逋《自书诗》,纸本手卷,纵32厘米,横302.6厘米。行书34行,6段接纸。


此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
据诗后林逋自识:“時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可知此作品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年),林逋时年57岁,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与时人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再后又有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时年约54岁)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
而后,元代赵孟睢⑾视谑唷⑽庹颍?鞔?T拭鳌⑿煳迹?敝燎宕?佛〉榷加幸谰菟臻??饰?赐反醋鞯淖髌贰1热纾?臻?苹?瘢??邓??窀纱拥刂逼鹬炼ィ?⒉环纸诨嫘础3⒃谑栽海?说轿弈??煊弥毂市粗瘢?笕司剐В?莆?爸熘瘛薄D茏骺菽尽⒐质?⒎鹣瘢?霰势婀拧N庹虻哪?衿率?灿惺芩臻?跋斓目鑫丁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