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旧址
摘要: 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旧址.1939-1940年.永城县.近现代文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旧址.1939-1940年.永城县.近现代文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旧址位于河南省永城市李寨镇麻冢集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豫皖苏边区创办的重要军事政治学校旧址。这里不仅是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开展军事教育的重要见证。
历史背景
1938年10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奉命率部东进,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随着部队的不断扩大,急需大量军政干部,彭雪枫决定创办随营学校。1939年11月,随营学校在河南省杞县傅集镇成立,彭雪枫兼任校长。1940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随营学校扩建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彭雪枫继续兼任校长。
抗大四分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边战斗、边教学”的原则,被誉为“马背学校”。学校不仅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理论课程,还结合实战需求,设置了游击战术、步兵战术及射击等军事技术实践课。彭雪枫亲自编写教材并授课,他总结的游击战术原则,如“暴风雨式的突然袭击”“牵牛打圈子”等,深受学员喜爱。
现存情况
抗大四分校旧址现存的主要建筑包括校址和银杏树两部分。校址位于麻冢集北街路东,原为清末泰山庙大殿,占地面积约520平方米。大殿内东西山墙上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学员用土红颜料书写的标语和宣传栏,标语如“学习革命理论,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抗战力量”等,见证了那段艰苦岁月。
在旧址东北一公里处的曾楼村,有一棵千年银杏树,树围达6.5米,树荫覆盖面积超过400平方米。这棵树见证了抗大四分校学员在树下学习、聚会和议事的场景,部分树干还被用于制作手榴弹柄和枪托。
保护与利用
抗大四分校旧址在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旧址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在此立碑纪念。
如今,旧址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院内矗立着彭雪枫将军的半身塑像,室内陈列着学员们使用过的大刀、马灯及带有补丁的被子等物品,墙上还挂着学员学习和训练的老照片。这些展品和遗迹不仅展示了当年的艰苦条件,也彰显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抗战信念。
抗大四分校旧址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见证,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下培养革命人才的伟大实践,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