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陕西考古·终南新知”学术沙龙(第七期)——“丝绸之路上的唐代建筑因素”
11月25日下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第七期“陕西考古·终南新知”学术沙龙在考古研究中心图书阅览室成功举办。本期沙龙由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部承办,以“丝绸之路上的唐代建筑因素”为主题,邀请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张建林老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副教授万翔老师、副教授徐弛老师,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李万春老师作为专家,院内业务人员与高校学生30余人参加。学术沙龙活动由席琳副研究员主持,史砚忻、张博、李坤、徐弛先后作主旨发言。

席琳副研究员主持本次沙龙活动
史砚忻系统回顾了吉尔吉斯共和国阿克贝希姆遗址(碎叶城)百余年来的发现史与研究史,梳理了汉文与穆斯林文献的有关记载。他重点介绍了日本帝京大学在该遗址实施考古调查、发掘(2011—2024年)的工作理念、方法及成果,对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作出评述,并重点探讨了碎叶城大云寺位置、唐代军镇城规划理念、唐代砖瓦制作技术等问题。

主讲人史砚忻
张博将近年来内地及温江多遗址出土的砖瓦类建筑材料进行分类对比,他根据《营造法式》的有关记载,结合唐宋时期建筑、壁画等实例,对温江多出土砖类建筑材料的工艺特点以及窄板瓦、当沟瓦的用途进行了分析,确认了温江多遗址存在汉式屋面瓦脊结构,整体建筑形式则为传统藏式土石与汉式屋面相结合,该结构对其后的高等级藏式建筑结构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讲人张博
李坤探讨了近年在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考古工作中出土的一批骠国至蒲甘王朝时期的建筑材料,包括砖、瓦、砂岩构件等。他利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这批建筑材料进行了分期,总结了蒲甘地区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特点,并重点分析和探讨了与中国瓦件形制相同的骠国时期筒瓦、板瓦以及蒲甘时期的琉璃等建筑材料,为研究历史上缅甸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线索。

主讲人李坤
徐弛以6—8世纪的漠北地区突厥考古成果为中心,详细介绍了蒙古国布古特遗址、巴彦诺尔壁画墓、仆固乙突墓、和日木登吉古城、翁古特遗址、诺姆贡2号遗址、西沃图—乌兰遗址、毗伽可汗、阙特勤陵园、哈拉巴勒嘎斯遗址等的考古新发现,并与中原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相关建筑考古遗存作了比较研究。他指出,突厥汗国陵墓出现中原石碑、献殿、围垣、壕沟等设置,唐朝统治时期出现关中风格唐墓,后突厥汗国陵墓更类似中原,在此前基础上新增翁仲、蕃酋像、石羊、石兽、石狮等石刻。

主讲人徐驰老师
随后,各位专家与参会人员围绕唐代边疆城市管理与规划、唐代羁縻时期突厥唐风建筑因素、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在唐代建筑因素向外传播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张建林老师充分肯定了各位主讲人的精彩汇报,并逐一作出点评。他指出,本次沙龙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探讨西南吐蕃、缅甸蒲甘地区、西部中亚地区、北部突厥地区唐代建筑因素进行的跨区域交流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唐代建筑因素对东北渤海、东部朝鲜半岛地区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仅从建筑因素这一角度就可以窥见。唐代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今后应多关注这些交流背后所反映的人群与地域文化背景。

张建林老师出席活动并点评交流

李万春、万翔参加活动
文字丨史砚忻、张博、李坤、席琳
照片丨韩 皓
校对丨杨博闻
排版丨赵 巧
初审丨杨利平
终审丨种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