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考古学是研究“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科学

地球上的存在物大体可分为“自然”和“文化”两类。“自然存在物”若以地球本身的诞生为起点,大约是45亿年;若以地球生物的诞生为起点,大约是34亿年。人类创造的“文化存在物”若以考古学家已经发现的石器文化为证,不过才320万年左右。然而,“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存在,却代表着人的本质性和可能性,代表着地球上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于自然存在的“ ...

• 有趣的“移民文化考古”

移民,是人类诞生以来最重要和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没有移民也就没有今天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布局和世界文明景观。从考古学的视角观察,不同的时代应该存在不同的“移民文化”现象。如旧石器时代,当人类在 200多万年前走出非洲到达欧亚大陆时,面对的是非洲之外地球上广阔的无人区,远古移民与地球上最初的移民文化便是走出非洲的那批“原始人”和他们随身 ...

• 玉文化考古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工作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可能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比玉文化具有更加古老而丰富的“文明史”意义。 玉文化以各种玉器为载体,我们不能用今天“珠宝玉器”的观念看待古代尤其是史前和先秦时代的玉器。那个时期,玉器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是中华精神文明甚至是制度文明的物质载体和符号象征,发挥着美化身体、沟通人神、建构秩序、象征权力、祭祀天地、昭示地位、代 ...

• “文化数字化”浅说

当今,包括“数字文化”在内的“数字化”是人类历史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典型特征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切都在实现数字化,如数字经济、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数字地球等等。手机正变成我们无法离开的数字助手。可以认为,今天是一个数字时代,人类迎来了一场“数字革命”。“数字化”意义的背后,隐藏的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考 ...

• ​要高度重视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地位

考古界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十分重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作用及地位,良渚、石家河、陶寺、石峁等遗址及相关文化遗存都成了中华文明探源中的核心内容。但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上古有江、淮、河、济“四渎”之说,淮河是一条地位独特的大河。它的干流及支流涉及鄂、豫、皖、鲁、苏五省, ...

• “实践世界”和“知识世界”的考古学观察

“实践世界”和“知识世界”对人类而言,既有高度的相关性、互动性甚至是一体性,又有显著的差别性和各自的特征性、价值性。人类社会的“实践世界”是第一性的。从广义上说,“实践世界”还包括先天存在的自然自在的大千世界,它远远早于人类而诞生,并且独立于人类,仅地球生物世界,比人类诞生就早了五亿多年,人类的“实践世界”离不开自然本体的参与。 ...

• 考古学与文物的关系极其深刻

最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最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其中在“交叉学科”门类中,于专业学位新增“文物(1451)”一类,可授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即将原有的“文物与博物馆(0651)”做了拆分,成为“博物馆(0651)”和“文物(1451)”两个学科门类,与“考古学”处于同一层面。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考古学”与“文物”究竟是什么关系? ...

• 考古学作为“物质科学”的意义

考古学似乎和所有的自然科学一样,它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然而,它又和自然科学不同,它是“物质科学”的另类,因为它是唯一的通过人创造的“文化物质世界”以及人利用的“自然物质世界”协同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 ;同时,它也是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的“另类”,它是唯一的通过“物质科学”去研究人、人的社会存 ...

• 从考古发现看作为联通世界桥梁的中国大运河

通扬运河上的行船 人类的文明创造活动离不开自然的支撑和规约,但是人类也可以通过大型工程对自然进行改善和重组,创造更优化的文明生存条件。中国大运河的发生和发展大体上符合这样一个原理。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稳定、维持帝国统一为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它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 ...

• 考古学与“禅宗”玄旨

考古学是以遗迹、遗物等物质文化形态研究人、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如文化、文明、人地关系等诸多问题的一门科学,它的最重要特点是不依靠文字资料而能够达成学术目的,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治学方式。这让我想起一个禅宗的故事: 世尊在灵山大会上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 ...

• 古老的“金石学”应有其青春的生命力

金石学是诞生于本土的传统学术体系,朱剑心先生对其性质做过归纳:“即研究中国历代金石文物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并认为其滥觞于汉,历魏晋、六朝、隋唐而稍稍演进,至北宋刘敞、欧阳修、吕大临、曾巩、王黼、薛尚功、赵明诚、李清照、洪适、郑樵等一批金石学家出现, ...

• 考古学是人文科学中的“自然科学”

人类面对的有两种“物质世界”,一种是“看不见的手”或“上苍之手”创造的“自然物质世界”,包括人类自身也是“上苍”的创造;一种是看得见的手—人类之手创造的“人文物质世界”。当16—17世纪“科学革命”之后,研究“自然物质世界”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体系,而研究“人文物质世界”的科学便是“考古科学”体系。事实上,人类在创造“人文物质世界” ...

• 考古学史的多个面相

国际考古学界一般把1859年作为人类现代考古学真正诞生的年份,其标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即“进化论”正式发布。这表明现代考古学既与自然科学有着深刻的关联,又具有人类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在我国,多认为现代考古学出现于1921年,受雇于中国政府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发展走过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今巍然屹 ...

• 贺云翱、潘婷:中国早期佛教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论

中国早期佛教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论贺云翱潘婷按:本文发表于《考古与文物》2023年第五期。摘要: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 ...

• 贺云翱:南京石头城遗址1998~1999年勘探试掘简报

导读:从1998年7月至1999年2月,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探查石头城址而在清凉山地区开展了多次野外调查与勘探工作。南京石头城遗址1998~1999年勘探试掘简报贺云翱 邵磊六朝石头城范围及遥感卫星图在南京城西秦淮河东岸清凉门一带,有一片低山丘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石头山”,现名清凉山(图一)。石头山曾因诸葛亮评价金陵山水形势为“钟山龙蟠,石头虎 ...

• 江苏盱眙泗州城遗址考古勘探简报

江苏盱眙泗州城遗址考古勘探简报贺云翱 冯慧 路侃 朱广金按:本文发表于《南方文物》2024年第4期。摘要:泗州城遗址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是清代康熙年间被洪水整体淹没的古代大运河城市遗存。2004年,经考古勘探,基本确定了古泗州城内外城垣位置、城垣构筑方法、城址的四至、具体走向、城门位置和城门的大致结构、城内主要道路、古汴河和部分重要建筑区 ...

• 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极其重要

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保存到今天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事象。从文化资源而言,它是广义的,与“传统”和“传统文化”几乎是同义的;从文化事象而言,它是狭义的,与各类功能性历史文化形态几乎同义,为此,人们分出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城市遗产、乡村遗产、建筑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交通遗产 ...

• 中国城墙(第五辑)

基本信息:主编:贺云翱 郑孝清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月印次:1ISBN:9787030766519内容简介:《中国城墙》是国内首本专门、系统研究中国城墙和“城墙学”的辑刊,由中国城墙研究院、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共同主办。本书旨在深入持久挖掘 ...

• 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

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贺云翱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1年09月刊在我心中,新疆是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地方,尤其对考古人而言,更是终生魂萦梦牵的一处圣境。新疆地处东亚与东欧、中亚、西亚、南亚的结合部,是名符其实的东西方文化桥梁、交通枢纽、文明交汇之处。清末以来,新疆吸引着许多野心勃勃的探险家与考古者来此进行考察和盗掘,其中包括斯文 ...

• 贺云翱:对新一年考古学的期待

对新一年考古学的期待贺云翱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1月刊考古学是一门以地下发现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现代科学。大量的考古学成果表明,考古学揭示了无数过去未知的历史事实与事件,填补了大量的学术与知识空白,为社会贡献了浩瀚的考古遗产,展现了强大的科学力量。2023年已经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对考古学又有新的期待。我们期待考 ...

• 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

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 作者:贺云翱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 1993页数: 191ISBN: 9787501007189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的创作者贺云翱作者 作者简介男,1956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入南京博物院从事田野考古工作。1985年参与创办《东南文化》杂志,任编辑部主任、杂志社社长。1996年入南京市文物局,筹建南京市文物 ...

•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导引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导引 作者:水涛 贺云翱 王晓琪 编著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1-5页数: 1020定价: 118.00元装帧: 平装丛书: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历史学类ISBN: 9787305076329内容简介本书精选国内外权威学者的经典论文,并对所选论文及相关论精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经典,并给以必要的导读,力求反映当前考 ...

• 中国金银器-文物名家大讲堂

中国金银器-文物名家大讲堂 作者:贺云翱,邵磊主讲 /贺云翱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副标题: 文物名家大讲堂出版年: 2008.5页数: 308定价: 65.00元丛书:文物名家大讲堂ISBN: 9787802116412内容简介先天的鬼力加上后天人类工艺的精心琢饰,使金银器具有了财富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本书讲术了中国金银器的演变过程及其独特的风貌,侧重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金银器制 ...

• 谈瓦说陶

谈瓦说陶 作者:贺云翱出版社:南京出版社出版年: 2014-3页数: 218定价: 50.00装帧: 平装ISBN: 9787553304779内容简介 《人间瓷话》丛书出版发行 总结研究成果,参与学术争鸣。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历时8个月,完成了《人间瓷话》丛书(第一辑10本)的编纂工作。现已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隆重出版。这套丛书由我会常务副会长, ...

• 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

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 作者:贺云翱 /周运中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标题: 历史与趋势出版年: 2017-5-1页数: 282定价: 68.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214206268内容简介如果将中华文明划分为北方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东南海洋文化四大板块,那么江苏既有长江文化的历史底蕴,又与黄河文化特别是儒学文化同属一脉,更是南北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 ...

• 文化遗产学论集

文化遗产学论集 作者:贺云翱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17-7页数: 459定价: 80.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214211149内容简介本書收錄賀雲翱教授有關文化遺產學的論文及相關文章約50篇,大體按照文化遺產學理論探討和文化遺產事業實踐兩個板塊進行编輯。書中收绿的文章有的屬于作者本人的實踐案例,如南京文化遗產、宜興紫砂工藝和歷史文化名城、三峽庫 ...

• 中国文物小丛书·石器

中国文物小丛书·石器 作者:朱启新主编 /贺云翱执行主编 /吴璟昌著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年: 2014-12页数: 199定价: 28.00装帧: 平装丛书:纸上博物馆·中国文物小丛书ISBN: 9787549003914内容简介此书是《中国文物小丛书》其中之一。书中主要介绍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基本知识,和夏商周时代及以后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配图清晰,内 ...

• 古代陵寝

古代陵寝作者:贺云翱/郭怡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2008-1页数:326定价:28.00元装帧:平装丛书: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ISBN:9787501022908内容简介《古代陵寝》以20世纪古代陵寝的重大发现为线索,揭示了陵寝的起源和不同时期的特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和探讨,为今后的此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古代陵寝》资料丰富,内容翔实,配有彩 ...

• 中华国宝图典

中华国宝图典作者:贺云翱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页数:744定价:286装帧:精装ISBN:9787807130253内容简介中国拥有难以数计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珍品谓之“国宝”。贺云翱主编的《中华国宝图典》分十七大类,包括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木漆器、绘画、法书墨迹、铭刻碑帖、石雕 ...

• 六朝文化-考古与文化

六朝文化-考古与文化作者:贺云翱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考古与文化出版年:2013-4页数:451定价:80.00元丛书:南京大学史学丛书ISBN:9787108041654内容简介作者以近十多年在六朝古都出土的六朝文化遗存为研究核心,结合全国范围内的相关发现,以及海外与中国六朝文化相关的考古资料,从城市考古、佛教考古、陶瓷考古、帝王陵考古、六朝瓦当研 ...

• 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

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作者:贺云翱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2005-3页数:254定价:65.00元ISBN:9787501016204内容简介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 ...

• 贺云翱:考古学是问“道”的科学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与范畴,以至于产生了专门的道家、道学、道教、《道藏》等等成就。《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谓脍炙人口。我们这里说的考古学问“道”之“道”,当然不是指“道家”之“道”,而是指事物的缘起、动力、机理、规律、法则等。  考古学探索了什么“道”?  第一,认识了地球上“道”的运行 ...

• 贺云翱:陶瓷考古的多方面意义

陶瓷考古的多方面意义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22年06月刊卷首语“陶瓷考古”是考古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考古学中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工具。可以认为,只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的考古,发掘中相遇的遗物,数量最大者就是陶瓷器或相关标本。为此,认识陶瓷器的时代、器形、文化类型、窑口、制作技艺等是考古学训练中最重要的学术要求之一。 ...

• 讲座纪要| 贺云翱:六朝都城考古概说

2022年6月16日晚,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主办,《大众考古》编辑部、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华慧讲坛长江文化系列讲座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23室举行。主讲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贺云翱教授带来了题为《六朝都城考古概说》的报告,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计2.5万余人通过现场、腾讯会议及微博 ...

• 考古学的文化遗产观

  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实物遗存来复原古代历史,包括重建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以及补充和修正历史时期的历史,这方面的考古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凡成就,极大延伸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也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但是,除了重建史前史、证经补史之外 ... ...

• 贺云翱:衔接上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古代血脉

衔接上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古代血脉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22年03月刊卷首语2021 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的日子,全国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然而,中国现代考古学除了安特生先生一脉之外,还有来自古代“金石学”或称“古器物学”的一脉。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说,当代中国考古学有三个学术来源,“即传统的古器物学、西方考古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 ...

• 贺云翱: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22年02月刊卷首语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一直拥有两种资源。一是自然界的各种资源,从广义上说,这是人类和一切地球生物生存的依托和基础,如阳光、空气、河流、山林、矿藏等;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文化资源,包括语言、文字、工具、科学、思想、知识、教育、文学、艺术、宗教以及城市、乡村、人工驯化的动物与农 ...

• 贺云翱:岩画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花

岩画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花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22年01月刊卷首语通天河流域发现的古岩画 岩画是指古人在洞穴内壁、山体崖壁或独立岩石上彩绘、线刻、磨刻、雕凿的图画。它是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历史的最早形象“记录”和“陈述”。迄今,在全球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史前岩画,中国则是世界上保存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20多 ...

• 贺云翱:开启古射阳城遗址考古之旅

开启古射阳城遗址考古之旅吴楠 2021辛丑年除夕,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各家各户都在准备年夜饭,忙得热火朝天。这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了镇上农民的家中。 原来,射阳湖镇位于扬州和淮安之间,古时是汉代射阳县的治所,其中还保留着古射阳城、古邗沟等遗址,其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小不一的 ...

• 贺云翱:考古学其实是一个学科群

考古学其实是一个学科群贺云翱 考古学是一门现代科学。 科学是什么?学术界认为,“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对象是客观现象,内容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考古学作为一种知识系统,当然符合这个关于“科学”的定义。 ...

• 贺云翱:石窟寺考古的多重意义

石窟寺考古的多重意义贺云翱 佛教考古是一门世界性学术,其中尤以石窟寺考 古更为著名。中国是世界上保存石窟寺及相关 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据统计,全国现有石窟 寺 2155 处,此外还有佛教摩崖造像遗址 3831 处,两者合 计达到5986处。如果再加上古代佛寺遗址、佛教造像碑等, 佛教文化遗产数量更是极其庞大。云冈石窟第三窟造像 中国的石窟寺不仅 ...

• 贺云翱: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考古学是什么》讲座纪要

  2021年12月30日下午3:30-5:45,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在仙林校区学明楼502大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考古学是什么》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63讲、考古名家讲坛第32讲,也是我校历史学类大一新生的一堂特殊专业导论课。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校内外 ...

• 贺云翱: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贺云翱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进步与知识的进步直接相关,为此,“知识创新”既是文明诞生的基础,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知识”包括“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体系但它都以智慧劳动为核心;知识又分为“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两大领域,“知识创新”既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深入认识和重新发现,更包括对“未知知识” ...

• 贺云翱:“文化线路”的思想让考古学展开更加宽广的视野

“文化线路”的思想让考古学展开更加宽广的视野贺云翱 近些年,“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实践在全国得到高度重视。其动力一方面来自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一方面来自当代国家发展的需求。考古学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基础学科, 当然也身在其中,深受其益。 “文化线路”又有“文化廊道”之称,其含意早期来自文化地理学,与交通及沿交通线 ...

• 贺云翱: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下)

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下)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三、城市和商业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既是区域政治中心,又起着区域经济集散中心的作用,因此,对城市的考古可以直接了解特定时空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可是,至今江苏还没有发掘过任何一座汉代城市,因此,我们只能对目前已有的城市遗址调查资料做些综合研究。经调查的江 ...

• 贺云翱: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上)

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上)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研究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若仅靠几种古籍提供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所幸40年来江苏的考古工作者调查和发掘了千余座汉墓和大量的汉代聚落遗址,提供了不少与经济有关的新材料,本文即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汉代的江苏经济作较全面的探讨。一、农业封建时 ...

• 贺云翱: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

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贺云翱 在我心中,新疆是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地方,尤其对考古人而言,更是终生魂萦梦牵的一处圣境。新疆地处东亚与东欧、中亚、西亚、南亚的结合部,是名符其实的东西方文化桥梁、交通枢纽、文明交汇之处。清末以来,新疆吸引着许多野心勃勃的探险家与考古者来此进行考察和盗掘,其中包括斯文赫定、斯坦因、格伦威德尔、大谷 ...

• 贺云翱:考古学成就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之上

考古学成就建立在 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之上贺云翱 考古学成就的取得需要多方面条件支撑,包括考古学从业者的专业训练和专业机构的设立、国家法律支持、必要的公共财政和设施保障等,但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体系,离开这个条件,也许连考古学是否可以存在都会成为问题。 研究资料的“物质性”和“地下性”是考古学的最大特征 ...

• 贺云翱:华东考古文献概览——《中国华东文献丛书·考古专辑》综述

华东考古文献概览——《中国华东文献丛书·考古专辑》综述「 一 」华东区域是我国现代考古学及其前身“金石学”的重镇之一,自古专业人才辈出,著述宏富。早在“前金石学”时期,在现华东地区的山东境内就曾有过一次重要的古文献的发现,此即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曾经住用过的房屋时,于墙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 ...

• 贺云翱:一代风华 两位女杰——女考古学家曾昭燏和游寿先生礼赞

一代风华 两位女杰——女考古学家曾昭燏和游寿先生礼赞编者按:本文发表于贺云翱主编《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现代考古学在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由于它的“田野性”特征,使之从业者更多的倾向于男性,加之其专业训练的跨学科要求——既要有中国传统的历史文献、金石学及古文字素养,又要接受西方的考古学理论和技术熏 ...

• 贺云翱:中国考古学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近读饶宗颐先生文章,见到先生说21世纪的中国将踏上“文化复兴”的时代,先生在为其说所列三点理由中有一条与考古学有关:今天中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出土文物新发现带动了历史文化研究的升温。我想,此说既是对中国考古学整体的肯定,也是先生自身的学术体验。如果把先生的话做些延伸,我们认为,中国考古学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具体而 ...

• 贺云翱:特定的工具和技术是支持考古学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考古学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多方面的要素,服务于考古学的一系列工具和技术是其中不可缺失的条件。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中,考古学是唯一的一门运用人类历史上创造并保存的物质文化遗存及与人类生活生产相关的自然遗存研究历史,并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等形式展现人类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和历史规律的学科。正是在“物质资料”和“物质科学”这一特点上,使考 ...

• 贺云翱: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古埃及和古中国

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古埃及和古中国贺云翱 古埃及文明和古中国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一在北非,一在东亚,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文化上的直接联系,但是这并不妨碍对她们做一比较。 第一,她们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并列为世界四大原生文明。 第二,她们都拥有世界级天然大河。不同的是,古中国文明比古埃 ...

• 贺云翱:​考古学与中华航海精神

考古学与中华航海精神贺云翱 中国既是大陆文明国家,也是海洋文明国家。她拥有五大海域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6500多个海岛,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14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等。考古学证明,中国有着长达万年的海洋文化和近万年的航海活动,是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国。随着中国海洋文化考古及航海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华航海 ...

• 贺云翱: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

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 人的统一性来自于起源的统一性,无论是古老的“直立人”还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智人”,她们都有统一的来源。尽管后来出现了四大人种,然而这丝毫改变不了人的统一性这根本属性。但人的复杂性在于,她既具有一般动物的诸多生理特征,同时更具有文化秉性,而后者才代表着人的本质和唯一性。有意义的是,人在动物性方 ...

• 贺云翱:考古学具有强大的思想史意义

考古学具有强大的思想史意义贺云翱 对人类而言,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为此,研究人类的各种思想之诞生和创新成为重要的学术任务。一般人都以为,考古学是研究“形而下”的物质文化遗存的学科,不可能去研究人们的“形而上”的思想,其实,这是对考古学最大的误解之一。 通过考古学材料探讨人类的精神文化问题,最早是伦福儒、福兰纳利等提出“认 ...

• 贺云翱:考古学证明物质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想的创新

考古学证明物质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想的创新贺云翱 在考古学视野下,人类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物质文化的不断创新。如丹麦学者汤姆逊所揭示的石器、铜器、铁器的三阶段生产工具进步律,便是对人类物质文化不断创新的规律性总结。事实上,人类的这种工具进步律在细节上表现得更为复杂,而且,伴随着工具而进步的还有艺术和陶器的发明,建筑、村落乃至都市的 ...

• 贺云翱:方兴未艾的中国大运河考古

方兴未艾的中国大运河考古贺云翱 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是通过田野发掘获取,二是通过对当代社会提出的新问题、新理念做出的回应所获取。中国大运河考古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特点。在中国古代的工程创造中,有两项作品闻名世界,一是东西走向崛起于地上的长城,一是南北走向深凿于地下的大运河。它们一刚一柔,几乎都起源于 2500 年前左右的东周时代,作为文化遗 ...

• 贺云翱:“景观考古学”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景观考古学”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贺云翱 考古学是一门善于不断向其他学科学习和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现代学科,其中,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景观考古学”就是考古学与人文地理学相互结合的产物。顾名思义,景观考古学首先关注的是“景观”及“文化景观”。“景观”,是指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人文、建筑、饮食、 ...

• 贺云翱:世界遗产中应当建立“人类灾难遗产”体系

世界遗产中应当建立“人类灾难遗产”体系贺云翱 多年前,我和一些从事世界遗产工作的朋友说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应当高度关注人类灾难遗产的调查、研究和认定,并且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专列“人类灾难遗产”类别,或者就如同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溉排水 ...

• 贺云翱:考古是帮助人类寻根的事业

考古是帮助人类寻根的事业 贺云翱” “寻根”意识是人类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它让人类始终坚守精神家园,感恩先民馈赠,牢记历史教训,体察人世沧桑,超越眼前利益。为此,人们经常会问:人类自身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包括吃穿住行、家庭国家、工艺技术、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礼仪风俗等等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是亘古不变, ...

• 贺云翱: 人地关系研究是考古学的重大课题

人地关系研究是考古学的重大课题贺云翱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的重大课题,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其实,人地关系研究也是考古学的重大课题,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说“人类文化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只有结合古环境来研究文化,才能认识古文化,才能认识人类迁徙等原因”。正因如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考古学在欧美国家广受 ...

• 贺云翱:考古学家为什么喜欢发掘古代墓葬

考古学家为什么喜欢发掘古代墓葬贺云翱 在日常工作中,作为一位考古工作者,经常会被人问:你们考古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挖墓啊?最有趣的是2004年我带领几位考古人员去盱眙勘探泗州城遗址,村子里的人见到我们时说:“看,挖墓队来了”。村民们把“考古队”说成是“挖墓队”,如何和他们解释,他们还是半信半疑。可见,“考古人喜欢挖墓”似乎成为社会 ...

• 贺云翱:“公共考古”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公共考古”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贺云翱 2014年3月31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先生以及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成立大会上给予此举以高度的评价。是的,“公共考古”的发展代表着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使考古科学从“神秘”走向公开,从“官学”走向“公共话语” ...

热门信息

12下一页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