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

 2020年1—5月,由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联合策划的“映世菩提”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举行。展品中的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纪年的褒衣博带式袈裟的佛教造像,十分珍贵,向来受到学界关注。  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现存为一组四块。主体造像碑为长方形石碑,四面皆有造像和题记。造像碑的正面主龛刻一尊立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手施 ...

• 甲骨学发展120年

  基本信息:  作者:王宇信, 具隆会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5月  印次:1  ISBN:9787520343459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面向专业研究者与大众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旨在回顾、总结甲骨文发现120年来有关甲骨文基本知识、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和殷墟及周原甲骨文的发现发 ...

• 李新伟:“华山玫瑰燕山龙”与“良渚琮璧海岱城”——苏秉琦区系类型理论的新思考

一  苏秉琦1981年正式提出“区系类型”模式,很多学者认为其主旨在于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赞之者认为该文是“对我国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具有奠基意义的重要文章”“是苏秉琦先生几十年来运用类型学方法研究各种考古遗存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建设初具规模”。持异议者认为:“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和系统,是考古学研究中的 ...

• 北宋妾室制度管窥 ——以北宋扶风马氏墓志为例

一在古代,妾室身份低下,历史文献中甚少对其做深入介绍,随着近现代少量妾室身份墓志的发现,才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马氏墓志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北宋妾室墓志之一,志文中简练记述了其生平经历,包括幼年为妾、谨守妾礼、妾理内宅、诵经念佛、卒年葬地、子孙名字及婚嫁情况,为我们了解宋代后宅妾室的日常生活、社会地位及其内心世界生活提供了 ...

• 梁思成 |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之佛教石窟造像

  中国崖壁间的佛教石窟造像是中国艺术里最重要的一章,惜乎襄日为国人所忽视。古人的方志和游记对此类遗迹常一笔带过,儒者有时竟至于轻藐以对。佛教造像,或毋宁说任何种类的雕塑,从未被国人目为艺术,士大夫辈不齿为此花费心思。直到近年,国人才开始发现这些遗迹之伟大,并且还雕塑艺术以应有的重视。  壹 云冈石窟  关心中国雕塑艺术的人,或 ...

• 学术研究 | “夏朝”存在吗? ——基于历史学学科目的和方法的分析

  作者简介:成一农,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古地图、城市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陈 旭,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2018级博士生,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研究。  摘要学界目前在“夏朝”存在与否等问题上存在截然不用的观点。这些争议不仅来源于学者们对“史料”解释力的不同认知;而且来源于历史学的学科根源,即历史 ...

• 肖云儒《八万里丝路云和月》出版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4  页数:364  定价:6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69513431作者简介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出版30余部著作,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陕西文联副主席、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内容简介《八 ...

• 周天游丨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收藏棺木画浅析

摘要: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近期收藏了一套棺木画,疑似黑河流域出土。这是一套汉族贵族或者富商的葬具。葬具形式借鉴了鲜卑文化的形式,同时也突出了汉人文化的特点,是北魏时期民族加速融合的真实写照。墓主人活跃在丝绸之路地区,主要从事牲畜交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在西北边地强化牲畜贸易的历史见证。本棺木画的异族特征、边饰形式,与青海藏医药文化博 ...

• 地域文明 |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营造年代与形制来源考

作者简介:徐永利(1971—),男,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  南京栖霞山原称摄山,萧齐永明七年(489)居士明僧绍(号栖霞)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唐会昌五年(845)寺废,原隋代木舍利塔损毁;南唐时(937-975)栖霞寺重修,改称妙因寺,并重建舍利塔为密檐石塔(图1)。此类佛塔形制在江南罕 ...

• 过海而来的“镇魂”:江南佛教与中世日本的治乱之变

日本的中世(约11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是战争频发的时代。尽管较少遭到外敌的威胁,但自武士登上历史舞台以后,日本列岛就不断受到全国性战乱的袭扰。其中有使得平氏覆灭、镰仓幕府建立的“治承·寿永之乱(1180—1185)”及紧随其后的“奥州战争”。十三世纪初期又有幕府与后鸟羽上皇兵戎相见的“承久之乱(1221)”。镰仓时代中后期,随着蒙古铁蹄席卷欧 ...

• 宋代郭熙《寒林图》、黄庭坚尺牍现身台北故宫南院

澎湃新闻获悉,“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于6月9日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对外展出。展览将以三个月为原则,分两期展出。第一期展品囊括传郭熙《寒林图》、吴镇 《篔簹清影图》、文徵明《千岩竞秀》轴等绘画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黄庭坚《致齐君尺牍》等书法作品。本展意在透过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历代书画,系统性地介绍绘画与书法的发展脉 ...

• 长沙窑的“胡风”与中古长江中游社会变迁

中唐兴起的长沙窑是一处以民间贸易为目的、以釉上彩“胡风”装饰为特色的外销瓷窑场。这种独特窑业文化的成因是多元的,与其说是泛海而来的胡商活动的结果,不如说是六朝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所致。本文讨论了长沙窑窑业文化中的北方因素,强调中古移民浪潮中的胡人群体对长江中游社会生态的影响,认为长沙窑是在六朝以来逐渐形成的胡商文化、移民文 ...

• 《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姓氏和早卒案蠡测

宋代山水画长卷《千里江山图》多年前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时曾引起观展热潮。那么,作者王希孟的姓氏是从哪里来的?宋荦记述王希孟“未及死,年二十余”的依据又在哪里?有关他患疾与死亡的信息又在哪里?杨新先生生前谨慎地使用了清初顾复、宋荦等提出的北宋《千里江山图》卷的作者希孟姓王并早卒的信息,这些信息均不是空穴来风。本文基于对材料的深度解读和 ...

• 彰显敦煌文化的时代价值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总书记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 ...

• 敦煌莫高窟逾三成洞窟实现数字化“永久保存”

  记者9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历时30余年的“数字化”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目前已累计完成23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这意味着其逾三成洞窟实现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初衷。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距今165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 ...

• 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何以重要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2013年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9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5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收获。  2020年5月3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组织召开了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在此次论证会上,国内知名 ...

• 王子今:美哉古瓦 妙矣匠心——读《中国历代瓦当考释》

  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常用构件,体现了陶瓦的设计者和制作者们,以及殿屋的营造者和使用者们共同的工艺精神和艺术品位,也透露出他们的文化理念和美学追求。在战国秦汉时期,正当我们民族文化呈现活跃局面,走向成熟阶段,在有些方面表现跃进态势的历史条件下,连续丰收和多种成就灿烂明朗。而瓦当的风格也体现出飞扬灵动、新鲜活泼的气象。图案的美好 ...

• 口述︱王建新:再谈1991年兖州会议以及新考古学

  2020年4月10日,不少考古学人都在微信朋友圈中转载《兖州会议1991:中国考古学思想解放的号角》这篇文章。文章的作者裴安平先生详细回顾了关于筹备兖州会议的种种细节,同时还公布了围绕会议的大量信函。从题目观之,裴安平先生对兖州会议给予了极高的历史定位——中国考古学思想解放的号角;但是仔细阅读文章,却不难发现作者对兖州会议有着很多的唏 ...

• 探秘神奇地宫 带你看法门寺的千年宝藏

  珍藏于法门寺博物馆的20件琉璃器,晶莹剔透纹饰精美,且极具异域风情,是琉璃器中罕见的珍品。它们是怎样跨越万里来到这里,又是怎样在地下深藏千年之后重见天日?  神秘地宫里的“大发现”  “法门寺、法门塔,离天只有丈七八……”当地民谣这样唱道。在陕西省扶风县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上,坐落着这样一座宝塔。  年逾古稀的韩金科提起33年前 ...

• 中国历代瓦当考释(13卷)

基本信息:主编:任虎成 王保平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9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9月印次:1ISBN:9787519265144内容简介:  本项目分为13卷,以历史时期为主线,收录了中国历代瓦当3500多个品类,将西周、春秋战国、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代的瓦当分门别类予以介绍,通过翔实的考古资料和精美高清的图片 ...

• 秦封泥集存(全2册)

基本信息:编著:刘瑞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3月印次:1ISBN:9787520357616内容简介:  本书集存2019年9月前刊布的时代为秦的封泥图像及相关信息。据封泥内容,上编收中央职官,中编收地方职官,下编收未归类未完全释读及残碎封泥。私名吉语封泥、部分形制类似的西汉早期封泥列为附编。中央、地方类封泥 ...

• 商系墓葬用牲初探

————————————————————————————————全文阅读商系墓葬用牲初探(作者:刘一婷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雷兴山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原文刊于《考古》2020年第3期)

• 汉代大象与骆驼画像研究

——————————————————————————全文阅读汉代大象与骆驼画像研究(作者:王煜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考古》2020年第3期)

• 唐代莫高窟藻井宝相花的形成及类型研究

  摘要:唐代莫高窟图案具有继承传统以通变求新的特质,表现出从宗教性向世俗性和中国化转变之趋势,装饰图案西域风格逐渐隐退,京洛影响力日趋增强。隋末唐初以来,简单的莲花图案已不能满足唐代僧俗的审美需求,唐人融汇莲花、石榴纹、忍冬纹、叶纹、云头纹、牡丹花等多种中西纹样于一体,熔铸出具有大唐风范的宝相花,体现了唐代雄浑圆满的审美理想和 ...

• “欧洲汉学泰斗”沙畹巨著《华北考古记》,中文译本百年后首次问世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以下简称“沙畹”)是学术界公认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汉学大师,同时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考古考察中国遗址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欧洲汉学泰斗”,整个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汉学大师,他一生治学谨严,涉猎广泛,其著述博大精深。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他翻译《史记》,研究中国佛教,考察文物 ...

• 吴雪梅 | 蛮夷形象的帝国想象——以谢遂《职贡图》中的贵州苗人为中心

研究论文蛮夷形象的帝国想象——以谢遂《职贡图》中的贵州苗人为中心吴雪梅  摘 要: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谢遂《职贡图》是乾隆朝《皇清职贡图》的完整摹绘本。本文通过对其中23幅贵州苗人画像的观察, 并与“百苗图”中的苗人画像相比较, 揭示出《职贡图》对贵州苗人的不同呈现视角。《职贡图》画像的重点在于对人物的呈现, 巧妙地表达出各族群向化归一 ...

• 罗丰:邦国来朝?——台北故宫藏职贡图题材的国家排序

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权力更迭频繁,文化上则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江左政权与北族南夷的交流并未因政权的更替而出现中断。相反,他们之间互动频频,交往程度超乎想象。最能体现南朝与周边国家、部族互动关系的形象材料,莫过于《职贡图》。而最为著名的《职贡图》又莫过于传为梁元帝萧绎模本的旧藏南京博物院宋本,此本为学界所熟知。其实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为阎 ...

• 學術論文(西域史)| 米婷婷、王素:隋封高昌王麴伯雅弁國公索隱——兼談梁元帝《職貢圖》的影響

隋封高昌王麴伯雅弁國公索隱*——兼談梁元帝《職貢圖》的影響米婷婷 王 素本文原載《西域研究》2020年第2期,此處發表的是作者原文。感謝米婷婷、王素先生授權推送!內容提要隋煬帝曾封高昌王麴伯雅爲弁國公,此弁國公之弁國,究竟指何國?又究竟有何用意?從來没有人能夠説清楚。本文認爲:弁國指高麗國。煬帝大業八年帶伯雅首征高麗不利,回到洛陽, ...

• 王素:梁元帝《职贡图》与西域诸国——从新出清张庚摹本《诸番职贡图卷》引出的话题

梁元帝《职贡图》与西域诸国——  从新出清张庚摹本《诸番职贡图卷》引出的话题  王 素     一  梁元帝萧绎《职贡图》摹本旧存三种:第一种为唐阎立本摹本,名为《王会图》,存虏等二十四国使者着色画像,无题记;第二种为五代南唐顾德谦摹本,名为《梁元帝蕃客入朝图》,存鲁(虏)等三十三国使者白描画像,亦无题记。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第 ...

• 学人著意 | 乡土建筑遇上考古学——《凤山楼:聚落考古学视角中的粤东古村落》读后

去年秋天,中山大学许永杰教授告诉我,他的研究生用考古学理论方法研究粤东古村落的书快要出版了。不久,在《华夏考古》上看到他写的《考古学研究古村落的成功尝试》。他说,吴敏的《凤山楼——聚落考古学视角中的粤东古村落》一书是考古学对古村落的研究,既是一个以考古学者的眼光考察古村落的民族考古学的个案,又是一个以考古学的方法研究古村落的聚落 ...

• 上古新出青铜器上的文字世界 ——鄧佩玲《新出兩周金文及文例研究》出版

《新出兩周金文及文例研究》,鄧佩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內容簡介《新出兩周金文及文例研究》一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考釋新見銘文,並討論其涉及的禮制、歷史、真僞等問題。除了部分是考古出土的新發現之外,亦有私人收藏家的資料,本書對這些散失已久的珍貴材料作出研究,以期與專家學者及同好共同討論。下編著重探討金文文例。兩周金文的語言 ...

• 吐火罗一名的由来丨王欣

   古代东西方的各种文献中,包括那些曾流行于古代中亚地区而现在早已消亡的各种所谓的“死文字”里,有许多都曾提到过“吐火罗”之名。这些文献包括汉文、古希腊文(Greek)、于阗文(Khotanese)、粟特文(Sogdianese)、吐蕃文(Tibetanese)、回鹘文(Uygurese)、梵文(Sanskrit)和阿拉伯—波斯文(Arab-Persia)等,几乎涵盖了曾使用这些文字、 ...

• 荣新江:所谓“吐火罗语”名称再议——兼论龟兹北庭间的“吐火罗斯坦”

在新疆历史研究中,“吐火罗语”和“吐火罗人”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问题。本文重新清理有关这个问题产生的“toγri”一词的原始材料,以期回到它原本的语境背景中去,以追寻“toγri”一词以及相关的“Tugristān/Tohuristan”(吐火罗斯坦)一名原来含义,对由此而来的“吐火罗语”和“吐火罗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所谓“吐火罗语”命名及 ...

• 徐冲 | 两方墓志与三场葬礼: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另类风景

■ 一方墓志对应一场葬礼。冯熙、冯诞这父子二人的两方墓志,为何会有三场葬礼?剥开正史文本和墓志文本的层层包裹,我们可以看到,在太和十九年(495)的北魏,围绕父子二人是归葬旧都平城还是新都洛阳,有三场葬礼依次展开,最终造就了今天所见的冯熙墓志——这一升格的纪念装置,以及之后北魏洛阳时代的墓志文化。- “突兀而至”的墓志文化 -太和十七年 ...

• 从殷墟都邑布局看现代城市布局理念

殷墟作为商王朝晚期的都邑, 延续使用二百余年。在汉文字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青铜器的铸造、玉器的制作、原始瓷器和白陶的烧造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早已为世人所周知 (1) 。经过近90年的科学考古发掘尤其近几十年来聚落考古学理念的引入, 使得殷墟考古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尤其对殷墟都邑布局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2) , 为本课题的设置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 ...

• 牛世山:考古视野下的周人灭商——以殷墟从晚商到西周的文化变迁为例

  据传世文献记载,周人的始祖为弃(《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本纪》等),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国语·周语上》),公刘居豳(《诗·大雅·公刘》),公亶父迁于岐下(《诗·大雅·绵》),文王居程(《逸周书·程窹》),后居丰(《诗·大雅·文王有声》等)。  周先公、先王时期,周人与商王朝有一定联系。殷墟甲骨刻辞所见,晚商早期,周人臣服 ...

• 试论夏商周都城宫城及其相关问题

  夏商周时期都城宫城的营建及相关问题已有学者进行过系统论述[1],其中一些宫城是近些年通过一系列主动、系统的考古发掘才被确认的[2]。关于夏商周宫城的确认如洛邑成周的宫城等,以及与之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宫城的类型、位置和中轴线等,仍处于探讨阶段。本文在对夏商周宫城的营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与之有关的问题也进行必要的探讨。  一、 ...

• 朱凤瀚:夏文化考古学探索六十年的启示

在1986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相当于序言的《考古学》一文中,夏鼐、王仲殊先生讲到:“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 (广义历史学) 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不可偏废。但是,两者的关系虽很密切,却是各自独立的。” (1) 在今日,考古学的研究手段与范围都远比这段话发表 ...

• 魏继印:从夏、夷、商三族关系看夏文化

  夏文化探索是我国历史和考古研究中的一个老课题,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曾出现了仰韶文化说、山东龙山文化说、河南龙山文化说、良渚文化说、二里头文化说、齐家文化说等诸多观点。其中,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为夏文化的观点由李民、文兵先生正式提出[1],经邹衡先生系统论证[2],又经长达20多年的论战后,目前已基本成为学界共识。 ...

• 刘一曼:殷墟新出牛尊小议——兼论衡阳出土的牺尊

殷墟新出牛尊小议——兼论衡阳出土的牺尊      刘一曼    《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以下简称《花东墓葬》)①发表了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000年12月——2001年1月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发掘的54号墓的全部资料。花东M54,是殷墟发现的第三座保存完整、面积较大、出土遗物丰富的高级贵族墓葬。该墓为长方竖穴,口部长5.04 ...

• 听赵声良院长讲述:几代莫高窟人如何用智慧汗水凝结成“莫高精神”

三危山下的朔风也曾考验过他们的抉择,大泉河畔的大漠也曾磨砺过他们的意志……岁岁年年,曾经延续到了现在。他们,仍在坚守,仍在奋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莫高窟人;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精神:莫高精神;他们“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的实践中缔造了共同的秉性,以智慧和汗水积淀了共同的信仰。 ...

• 测天地间高低起伏 量方寸中古往今来——读《考古现场多视角三维重建》

  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与信息资料的学科。考古学以出土资料为基础,无论是田野考古获取遗存,还是室内对出土标本的研究,获取信息是最重要的环节。考古学发展的早期阶段,考古学家通过田野发掘,以地层为依据,确认了人类使用的石器的存在。田野发掘作为直接证据,确认了三期说,还扩展到四期说。正是因为田野考古的重 ...

• 与7300年前的“神秘微笑”面对面

  在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一尊只有孩童手掌大小、约6.5厘米见方的陶塑纹面人头像呈现出安静而神秘的微笑。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陶塑人头像之一。  该陶塑人头像1986年出土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的双墩遗址。经碳十四测定,该陶塑人头像距今已有7300年历史,是国家一级文物和蚌埠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与陶塑人头像面对面,可以看见朴实的陶 ...

• 从器物走近历史——读《辽代铁器考古研究》

  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辽代铁器考古研究》置于书案之上,感到颇有分量。这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冯永谦先生辽代铁器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阅读该书,感到不仅材料齐全,内容详瞻,条理分明,而更重要的是,书中的辽代各种铁器实测图和照片超过1400幅,仅此一项,就非常值得重视。测图与照片,对于一部研究历史实物的学术著作来说。读了图 ...

• 一周书记:在考古重建和视觉再现中的……龟兹圣域

  美国学者何恩之(Angela Howard)、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合著的《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原书名:Archaeological and Visual Sources of Meditation in the Ancient Monasteries of Ku?a,Brill Academic Pub,2014;王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是近年来龟兹石窟艺术史和佛教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副标题“考古重建与视觉 ...

• 文物影响评估体系研究——以古遗址展示利用为视角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及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存在巨大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世纪以来,“文物影响评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许很多人还不熟悉“文物影响评估”这个概念,但要说到通过考古勘探对不可移动文物比如修筑铁路对古代遗址可 ...

• 楚系青铜礼器的生产与流通

基本信息:作者: 袁艳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34856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典型铜器群的分析,进一步完善了楚系青铜礼器的年代序列。在此基础上,从青铜礼器的组合、形制、纹饰、铭文、铸造工艺等方面,对楚系青铜礼器的生产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结合自然科学手段和铸铜遗址的发现 ...

• 古代文明(第14卷)

基本信息:编著: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5月印次:1ISBN:9787532595846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于2002年联合主办的大型学术辑刊,文稿内容以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为主(包括考古、历史、艺 ...

• 蓝田新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全二册)

基本信息:编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月印次:1ISBN:9787501062522内容简介:  本报告为新街遗址考古工作的最终成果(报告略去汉代灰坑H4、H43、H281和现代灰沟G28的介绍),按照仰韶文化、龙山时代、商代等不同时期,对各遗迹类型分类予以介绍。遗物从属于各出土单位,不做细致的分型定式。 ...

• 殷墟文化的多样性——以陶质类容器为视角

全文阅读殷墟文化的多样性——以陶质类容器为视角(作者:牛世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李下蹊华:庆祝李伯谦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 科学出版社 2017.02)

•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模式初步研究——从夏商周时期的都城规划谈起

全文阅读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模式初步研究——从夏商周时期的都城规划谈起(作者:牛世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2011)

• 殷墟“石子窖”和“石子墓”性质探析

——————————————————————————————————全文阅读殷墟“石子窖”和“石子墓”性质探析(作者:苗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2020年第3期)

• 殷墟文化的多元因素再分析———以陶鬲为例

全文阅读殷墟文化的多元因素再分析———以陶鬲为例(作者:牛世山 岳洪彬 岳占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第5期)

• 河南禹州钧台窑遗址出土茄皮紫釉和天青釉钧瓷腐蚀研究

  中国古代钧瓷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闻名于世,其烧造技艺自唐代创烧开始,北宋时期达到鼎盛,其后一直延续至明清乃至现代。大部分出土陶瓷器埋葬千余年后表面色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揭示其微观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宏观表现形式,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本工作从陶瓷腐蚀角度,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等分析了两 ...

•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上长盛不衰的东方大港

晚清时期的珠江沿岸客栈。资料图片【光明学术笔谈】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人类利用海洋、以海洋为纽带开辟的进行经贸交流与人文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以沿线海域港口城市为节点、海上航路为网络,编织成为承载东西方经贸往来、邦交关系、宗教与文化交流、族群流动与交融的海洋文明体系。一  现有史料与考古发现显示,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国的沿海地区已经 ...

• 为表忠心射暗箭 ——汉代画像石上管仲射小白图赏析

山东嘉祥武氏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上层图像,中间一人左手举弓,右手前指,身后有两随从,面前一人倒地,身中一箭,身后一人举伞盖挡住倒地者。这就是管仲射小白的故事,举弓者是管仲,倒地者是公子小白,举伞盖的是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同样的图像还见于嘉祥宋山小祠堂画像石上。武氏左石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的祠堂之一,此外,已知的 ...

• 北大汉简中的数术书丨李零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北大汉简中的数术书,现存竹简约1600枚,估计缀合后约900枚,几乎占全部竹简的三分之一。这批简文多有自题的书名,对日书的分类定名大有帮助。简文经陈侃理博士初步整理,分为八种,长简三种(前三种),中长简五种(后五种)。这里讲一点初步印象。(一)《日书》数量最大(约700枚,缀合后可能在350枚上下),有朱书的书题( ...

• 李清泉 | 《真容偶像与多角形墓葬 ——从宣化辽墓看中古丧葬礼仪美术的一次转变》

真容偶像与多角形墓葬——从宣化辽墓看中古丧葬礼仪美术的一次转变李清泉本文原载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第八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3-482页;后收入氏著《由图入史:李清泉自选集》,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第181-227页。本次推送依据后者。引言根据考古学家的综述,北宋中期以后,特别是从神宗以后(1068-1126),中 ...

• 霍巍 | 《关于宋、元、明墓葬中尸体防腐的几个问题》

关于宋、元、明墓葬中尸体防腐的几个问题霍巍本文原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后收入氏著《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成都:巴蜀书社,2012年,第511-529页。本次推送依据后者。我国古代墓葬中的尸体防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水平。宋、元、明时期,是我国古代尸体防腐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我国古代尸 ...

• 张勋燎 | 《试论我国南方地区唐宋墓葬出土的道教“柏人俑”和“石真”》

试论我国南方地区唐宋墓葬出土的道教“柏人俑”和“石真”张勋燎本文原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12-322页;该文后扩充为《墓葬出土道教代人的“木人”和“石真”》一文,收入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五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1383-1450页。在我国南方地区考古发掘的唐宋墓葬中,曾多次出土石、陶制作 ...

• 沈睿文:唐宋墓葬神煞源流

唐宋墓葬神煞源流  11月4日下午,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课程由沈睿文老师为同学讲授“唐宋墓葬神煞源流”。宋元堪舆文献记录的墓葬神煞,包括墓龙、勾陈、地轴、仪鱼(鲵鱼)等物事。通过对汉唐墓葬的梳理,沈老师探讨了中国古代墓葬神煞的来源、组合关系、功能及其形式的演变。本次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前人研究概述、汉画像石中的构图、雷公与十二生 ...

• 徐苹芳 | 《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 ——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

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徐苹芳本文原载《考古》1963年第2期,后收入氏著《中国历史考古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80-215页。本次推送依据后者。唐宋时代的墓葬形制和埋葬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是根据当时的堪舆家所规定的制度来安排的,特别是在葬式、随葬明器、墓地的选择和墓区的地面建筑等 ...

• 国家与文明 | 李伯谦 : 在考古发现中寻找大禹

  国家与文明  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 ...

• 【考古札记】王龙:极富游牧民族气息的辽代玉器

公元916年至1125年,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契丹族建立了雄踞北方的辽王朝,与北宋、西夏王朝鼎足而立。在辽王朝立国的二百年间,契丹族、汉族等各民族在中国北方的广阔地域内,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辽文化。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和中部即今赤峰市和通辽市北部,属于辽王朝统治的区域,地下蕴藏的辽代文物最为丰富,是内蒙古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重点。多年来 ...

• 【史论】陈彦平丨“丝绸之路”上平城晚期鲜卑族墓葬装饰的多元文化——以固原北魏漆棺装饰为中心的探讨

主持人语:  本期[史学]栏目中,陈彦平从漆棺装饰出发,梳理固原北魏漆棺墓的鲜卑文化特征,指出其中呈示的北魏王朝与西域及域外多元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迹。孙鹤考索了唐代国子监有关书学生员的招生、课程设置及国子监经生的书法教育等情况,亦希望对于今天书法人才的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冯春术结合现存文献和图像资料,还原收藏家裴景福和书画家 ...

• 于赓哲:韩城盘乐村宋墓壁画的范式与创新 | 201905-26(总第942期)

  2009 年陕西省韩城市盘乐村发现一座宋代墓葬,墓葬本身规格不高,但壁画极其精美,而且内容引人注目。有关墓主的身份与壁画的关系,学界已颇有论述,本文将从宋代医者地位及壁画中的医药场景出发,对墓主职业身份和壁画的性质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壁画的释读不能仅仅局限于壁画乃至墓葬本身,必须有更宏观的视野,与文学作品一样,对画者的心态的剖析更

• 【史论】张建宇│莫高窟早期壁画的空间表现——兼论早期重点洞窟的年代关系

图1 天宫伎乐图比较,上图为莫高窟第272窟窟顶南披,下图为克孜尔第76窟主室窟顶。  据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君莫高窟佛龛碑》以及藏经洞遗书P.3720《莫高窟记》(865年),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门乐僔来到敦煌鸣沙山,在东麓山崖上“架空凿险,造窟一龛”,其后法良禅师又营建一窟,两位僧侣就这样开启了持续千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创造史。〔1〕 ...

• “性别空间”的构建-宋代墓葬中的剪刀、熨斗图像 | 201011-05(总第1112期)

  中國美術研究“性别空间”的构建-宋代墓葬中的剪刀、熨斗图像邓菲(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上海,200433)摘要 宋代仿木构砖室墓的墓壁上常饰有剪刀、熨斗等砖雕图案,这些元素虽然展现了生活场景的细节,与整个墓壁装饰共同塑造出家居环境,但它们在墓中频繁出现,有时甚至会作为唯一的器物类装饰。通过分析相关的图像组合和墓葬空间可知,宋墓中的剪 ...

• 张佳 | 以礼制俗:试论明初礼制与墓室壁画传统的骤衰

最近,蒙元史成为学界关注的领域,原因无非是因为蒙元帝国的疆域广大,这段历史应当作为一个横跨欧亚的世界史,而不应当仅仅看成是中国一个王朝史。也许,换个世界史角度来看蒙元,历史另有一番意味,这就是所谓“超越国境的历史”。其实,也不妨换个说法,就是蒙元史如何能够既属于世界史,而又可以纳入中国的历史叙述,这就是所谓“世界背景中的中国史” ...

• 唐李寿墓壁画的“贞观探索”

唐李寿墓壁画的“贞观探索”作者简介倪润安, 1992年9月-1997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本科生,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98年9月-2001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4年9月-2009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起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汉唐考古、民族考古研究。初唐时期,关中京畿地区 ...

• 科技敦煌|古代的劳动智慧

古代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往来于此的人们带来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与科技。在长期的碰撞和磨合中,聚居在敦煌的各族人民通过大量劳动实践,总结出适宜于本地生产生活的经验和方法,并形成了一套涵盖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农学诸多方面的知识体系。今天,我们从现存的点滴遗迹见微知著,一起来看看敦煌古人的劳动智慧。数学九九表西汉开发河西四郡 ...

• 【民族考古】“滇夷图”民族志遗产的内涵与价值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he Ethnographic Heritage of "Dian Yi Tu"【作者简介】干小莉,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员。 “苗蛮图”“蛮夷图”“蕃社图”“职贡图”等,是以“中国(中原华夏)—四方(蛮夷戎狄)”为基本框架的中华“多元一体”的古代文明体系中,华夏社会视野下对边疆“非我族类”的图像表述,是王朝文明中心的边缘镜 ...

•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2019年秋至2020年春考古发掘简介

  鸡叫城遗址位于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原复兴村),属洞庭湖区澧阳平原东北部,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遗址坐落在一处高出周围2~4米的岗地上,北距澧水支流涔水约2公里,西南距城头山遗址13公里(图一),城内面积(包括城墙)约15万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鸡叫城遗址发现于1978年,上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列为新石器时代城址。1998 ...

• 何毓灵:殷墟“外来文化因素”研究

  摘要: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双向的。殷墟文化在对周边区域青铜文化造成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吸纳和融合了周边区域考古学文化。本文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简要梳理了殷墟文化中来自于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及东方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认为各区域对殷墟影响的时间、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殷墟对待外来文化因素更主要的是进行融合与改 ...

• 何利群 邺下佛教史迹与佛学传承

  邺城是中国中古以来都城规划的肇始地     邺城位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交界,自古以来是华北平原比较发达的农耕地区,秦汉以后更成为中原北方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20世纪50年代以后陆续贯通的北京至广州107国道、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以及新近修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高速铁路全都经过邺城遗址周边,邺城所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由此可 ...

• 何利群 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论邺城造像的发展阶段与“邺城模式”

 邺城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扼华北平原南北交通之要道。东汉以降,历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北朝晚期又为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邺城遗址及京畿范围内曾陆续出土了一些佛教石造像,其中1997年在成安南街寺院遗址的发现较为重要,这里出土的造像以东魏北齐背屏式白石像为主,另有少量北魏的青石像及唐代红砂岩造像,总数量当 ...

• 何利群 北齐“龙树背龛式”造像的技术传承和构图特征

  公元6世纪中期中原北方东部地区开始出现一种以双菩提树为背屏、北齐新样式佛像为主尊、常以镂孔透雕形式表现的白石佛教造像,其造型精美,特征鲜明,与早年流行的尖楣状背屏造像形式迥异。本文以邺城地区历年出土佛像为中心,结合周边区域同类背屏式造像,探讨北齐“龙树背龛式”造像的构图特征及技术传承。

• 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国都。198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邺城考 ...

• 陈悅新 河北出土北朝隋唐石刻造像的佛衣类型

  2012年邺城遗址千尊佛像出土  邺下北朝禅学史迹丛考  何利群 邺下佛教史迹与佛学传承  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  何利群 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论邺城造像的发展阶段与“邺城模式”  何利群 北齐“龙树背龛式”造像的技术传承和构图特征        一 河北出土的北朝隋唐石刻造像     河北省历年出土的北朝隋 ...

• 孙英刚丨布发掩泥的北齐皇帝:中古燃灯佛授记的政治意涵

摘要:中古时期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是佛教带来了新的文化基因。佛教的传入,不但重塑中土信仰世界,也带来了新的政治意识形态,对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宗教思想弥漫的中古时代,政治史的面貌也因此呈现出丰富的面相。北齐文宣帝高洋视高僧法上为佛,模拟燃灯佛授记的场面,布发于地,让法上踩之。通过这样的仪式,塑造自己佛教转轮王的 ...

• 学人学术 | 地方祠庙中的前廊空间:晋城二仙庙宋代大殿原始格局分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我们依然要从纸上开始地方祠庙中的前廊空间晋城二仙庙宋代大殿原始格局分析彭明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摘要晋东南早期建筑中,祠庙主殿多前出敞廊,而佛寺主殿多周檐围合,这一现象背后,或可能牵涉寺、庙建筑使用功能的根本区别。本文选取纪年明确且木构、塑像、神龛均完整保存至今的晋城二仙庙大殿为案例,通过大殿柱网、梁架、斗栱等 ...

• 钟晓青 | 响堂山石窟建筑略析(一)

1991年4月,随傅熹年先生一行前往邯郸,得国家文物局与邯郸市文管处大力协助,考察了响堂山石窟之大部。现据此次考察所获,从建筑角度,对石窟的总体布局、洞窟形式、窟内空间以及窟檐部分略作分析。南北朝是我国佛教石窟开凿最为兴盛的时期。北魏中期,云冈、敦煌、麦积山、龙门等处相继开凿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北魏政权分裂后,各地开窟造像的势头并未 ...

• 吴玉贵《西暨流沙:隋唐突厥西域历史研究》出版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标题:隋唐突厥西域历史研究出版年:2020-5页数:287定价:98.00装帧:精装ISBN:9787532594856作者简介吴玉贵,1956年生,新疆奇台县人。1981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复 ...

• 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军事意义及影响丨袁宝龙

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军事意义及影响袁宝龙摘 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事件向来被理解为文化事件,但追根溯源,并非如此。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军事环境来看,北魏位于柔然与南朝的中间地带,腹背受敌。至孝文帝执政时期,其军事策略由此前的“先北后南”转变为“先南后北”,即主要作战对象由北部的柔然转变为南朝政权。北魏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其军 ...

• 贵州遵义市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形制研究

  摘要:纵观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发展,其规模、结构、雕刻均有由繁至简的发展趋势,对昭穆制的遵循从严格走向了松散。腰坑葬俗是宋元明时期播州境内比较盛行的丧葬习俗,墓志亦是播州杨氏礼制遵循和身份等级体现的一个方面。墓前神道或拜台有自南宋中期的繁复到宋元明之交的简单到明末又归于复杂的发展轨迹,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和墓葬装饰自内向外的转变。 ...

• 樊锦诗:此心不移系敦煌

几代莫高窟人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付出毕生精力。对我来说,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力出了,没有愧对祖先和前辈交给自己的事业,这是最大的幸福我和敦煌有割不掉的缘分,我这一生注定属于敦煌。小时候,自从在课本上读到一篇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课文,我就开始向往敦煌。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组织毕业实习,我第一次来到敦煌莫高窟 ...

• 一座井头山 跨越八千年

  8000年前的东南沿海先民如何生活?河姆渡文化之前的宁绍平原是怎样的存在?如今,人们在宁波余姚井头山南麓8米深的地下找到了线索。  5月30日,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宁波余姚举行。会上宣布,井头山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取得了突破性收获,不仅将宁波地区人文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还为早期人类适应海洋、开发海洋的 ...

• 阿姆河上的神庙——塔赫梯桑金遗址(一)

阿姆河(Amu)是中亚地区的母亲河,由瓦赫什河(Vakhsh)和喷赤河(Panji)汇流合并而成,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汇处,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此处碰撞融合,孕育了中亚地区辉煌灿烂的文明。1976年,在两河交汇处的阿姆河右岸,前苏联考古学家发现了著名的塔赫梯桑金(Takhti Sangin/Tахти Cангин)遗址,这一遗址也被称为“阿姆河神庙”,大英博物馆 ...

• 云冈石窟研究院张焯谈云冈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利用

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v0976oyvuju&auto=05月28日,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接受人民网连线访谈时谈到云冈石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5A级景区。他还谈到云冈石窟做为丝绸之路文化长河重要的一个连接环,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张焯表示,将严格按照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发扬埋头苦干

• 隋唐长安城圜丘

  基本信息:  作者:韩建华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4月  印次:1  ISBN:9787554135730  内容简介:  圜丘是隋唐长安城中的重要祭天礼仪空间。本书旨在梳理隋唐长安城中圜丘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地位,结合古代郊祭礼仪,呈现圜丘的礼仪功能与地位。通过天坛遗址考古发掘、历史文献资 ...

• 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丨李学勤

  作者 李学勤先生李学勤先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文提要:赵文化的兴起与草原文化有关。在古代,赵氏作为一个宗族,他活动的地点始终与草原上的戎狄联系在一起。正是华夏文化和草原文化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互相冲突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有两重性格的赵文化。赵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它是开放的文化,是通过不同的区域文 ...

• 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

 一个好展览一定要有学术支撑,可以给观众提供多样的视角与解读。  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各大博物馆全年举办展览2.86万个。什么样的展览让你心动?哪些好展览让人回味?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的评选结果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揭 ...

• 呵护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大遗址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有着独特、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尤其是从被确定为国家“十二五”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片区以来,郑州紧紧围绕片区核心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展示,凝聚社会共识、加大资金投入、注重顶层设计、创新规 ...

• 东亚南北方人群8300年前开始融合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不仅是个哲学问题,也是个科学问题。  近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华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利用古DNA技术开启了一趟寻根之旅,历经8年艰辛探索,逐步揭开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的历史面纱。  南北方史前人类基因组信息知之甚少  近年来,与东亚毗邻的东南亚 ...

• 千年悬棺迷雾重重 古DNA技术能否一窥真相

  现代科学证明,DNA可以存在几十万年以上。古DNA技术就是从古生物化石或遗迹中提取DNA并测序,有望揭示人类起源、演化和迁徙之谜。  悬棺葬,是把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上的崖壁、洞穴、裂隙的一种丧葬习俗,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东南亚乃至太平洋群岛也能看到。由于存在大量未解之谜,这种古老而奇特的丧葬 ...

• 邾国故城遗址 2015、2017年度出土动物遗存研究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邾国故城遗址 2015、2017年度出土动物遗存研究报告(作者:宋艳波 王青 路国权 陈章龙 郎剑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1期)

• 浅谈“大文创”理念下文化遗产类型景区发展——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为例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属性是其第一属性。景区资源天然以文化见长,决定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如何让景区深厚的文化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表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于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化创意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纲要以及相关指导意见,理论研究随之深入。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 ...

• 中国考古学年鉴2018

  基本信息:  编著:中国考古学会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6月  印次:1  ISBN:9787520359566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2017年度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物新发现、学术会议、考古教学、考古学文献资料目录等资料。时代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是适合广大文物工作者和爱 ...

• 邾国故城遗址2015、2017 年度出土动物遗存研究报告

  摘要:邾国故城遗址2015和2017年两次发掘获得动物遗存14010件,可鉴定出蚌、鲤鱼、乌鳢、黄鱼、龟、鳖、鸡、鹰、猪、绵羊、黄牛、麋鹿、梅花鹿、马、狗、兔和鼠等。动物构成中明显以家养哺乳动物(猪、牛和狗)为主,从死亡年龄结构可以看出先民饲养这些家畜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除以饲养家畜获取稳定的肉食资源外,还会狩猎野生动物、捕捞少量水生种属 ...

• 邢台巨鹿县阎疃明代砖室墓发掘简报

邢台巨鹿县阎疃明代砖室墓发掘简报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巨鹿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关键词:河北巨鹿 明代 砖室墓  2012年8月,接群众举报,在巨鹿县阎疃村发现一处古墓葬。接报后,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迅速组织专业人员,会同巨鹿县文物部门,前往现场进行抢救性清理,至9月20日结束,历时23天。阎疃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阎疃镇,为一乡镇驻地,墓葬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