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Languages of Ancient Southern Mongolia and North China出版

  Languages of Ancient Southern Mongolia and North China:  A Historic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erbior Xianbei Branch of the Serbi-Mongolic Language  (English and Chinese Edition) Bilingual Edition 

• 周伟洲主编《西北民族论丛》第十七辑出刊

  (感謝波濤兄提供信息!)

• 汉式铜镜在中亚的发现与汉代丝绸之路

汉式铜镜在中亚的发现与汉代丝绸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白云翔)  两汉时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随着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1以及东汉时期班超等在西域地区的经营,以丝绸为代表的大量汉朝的物产等西传到中亚西亚地区,同时,各种中亚西亚的物产不断越过葱岭东传到了中国。于是近代以来将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 ...

• 走进印度阿旃陀石窟

12月22日,两名游客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阿旃陀石窟内参观。    坐落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东北104公里处的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文化遗址,198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凿于一座山的一处马蹄形暗色岩陡崖上,共有30个洞窟,其形成年代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5至6世纪。印度古代绘画在阿旃陀石窟保存得最多,水准也最高,因而这里被称为印度古代绘画的宝库。

• 汉代东王公传说与图像新探

      图一 “孔子衣镜”镜框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木质髹漆彩绘“孔子衣镜”的镜框上部绘有两个正坐的人物形象,面向观者席地而坐,头向内侧倾斜,略呈对视状,两者之间有一只朱色的衔珠凤鸟(图一、二)。根据《衣镜赋》文字可知两者的身份为西王母和东王公。        图二 镜框上部彩绘图案    学界普遍认为,西王母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东王公的形象是在东汉时期为了和西王母对应而创造出来 ...

• 韩建业:“石峁人”或属北狄先民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发现石破天惊。其400万平方米的三重石城,堑山砌筑石墙护坡的巍峨皇城台,瓮城、墩台、门塾俱全的守卫严密的门址,精美诡谲的浮雕,数以千计的玉器,填满青年女性头骨的祭坑,都昭示这是存在过一个有别于中原和东方的早期国家或早期文明社会。很多人或许会问,完成如此壮举的“石峁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在古史传说中有没有他们的位置?  从考古学上来说,石峁遗存主体应当属于老虎山文化的前期偏晚到后期阶 ...

• 化德县四麻沟遗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

  化德县裕民新石器时代遗址荣获2016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四麻沟遗址是裕民文化又一处典型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其文化时代可能从距今8400年左右延续到7800多年左右。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北方草原地带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研究的空白,为研究早期东北亚文化交流及北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线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裕民文化,是迄今为止内蒙古发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这一类遗存分布于阴山东段北麓的草 ...

• 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评介

 墓室壁画是宗教美术研究领域的大宗。中国墓室壁画兴盛于两汉、魏晋,繁荣于隋唐、宋辽金元,衰退于明清,遗存最多,沿革有序。其地域分布非常广泛,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约占一半以上,但是学界对墓室壁画的研究集中在山西、河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即使在丝绸之路的宗教美术研究中,佛教美术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但墓室壁画依然缺少关注。丝绸之路墓室壁画以东西文化交流与南北文化融合为背景,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本土文化的主导 ...

• 考古发掘研究模式的探索历程——《南楼:2006年度发掘报告》后记

 南楼遗址是我考古生涯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我的最后一个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自1998年12月发掘花山遗址,到2008年1月发掘曹家墩遗址,我带领考古队在江阴不间断地工作了近十年,期间创造了两个模式:一个是依靠地方政府进行考古研究的新模式,另一个则是对地方文明的深度发掘和研究模式。  众所周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只有两种模式:有计划地主 ...

•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总序及《汉江流域史》后记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总序  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考古学自身发展的需要,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次设立了国外著名考古学著作的翻译项目。我们在申报中,原本提出考古学理论与周边邻国考古学两个角度的翻译课题,后经过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的建议,把译著内容集中到周邻国家考古著作,即现在的《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  在东北亚考古学方面,我们选译了日本 ...

• 留在世间的大唐风华——读《花舞大唐春——解读何家村遗宝》有感

  在谈论历史时,唐朝总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话题。千万人有千万种回望过去的视角,史书之昭彰、诗文之绚烂、书画之闳粹,这都是大唐,却又都是在大江横流中荡漾的旧时月色,照映着海市蜃楼般的万象森罗。    而何家村遗宝,便似大唐那蓬蓬远春里的一片花飞,让隔了百代光阴的姹紫嫣红眼见为实。1970年发现的这批盛装于两件陶瓮之内的千余件文物,是迄今在数量、种类、品级和研究价值上都最为重要的一批唐代窖藏。遗宝甫一重现世 ...

• 写在《透过考古学的镜头》出版之际

 文物出版社今年10月出版了《透过考古学的镜头》,这本书收录了施劲松和我在过去20年间陆续发表的关于考古学、文化遗产及学术大家的学术短论40篇。从1998年我在《中国文物报》连续两期发表《科学·社会科学·考古学——考古学学科定位的哲学思考》开始,20年的光阴已经无情地逝去。翻看旧作使我们再次面对昔日的不成熟,之所以鼓足勇气把它们结集出版,不是为了纪念逝去的韶华,而是希望借助历时性的线索,向读者呈现我们对于考古 ...

• 灿烂海岱古文字 彰显齐鲁文化辉煌——读《海岱古文字概览》

 自秦始皇统一文字,汉字以泰山刻石为标志进入规范统一的状态,在此之前,各个地域的文字差异明显。其中山东地域的古文字始于东夷文字,发展于齐鲁文字系列,完成于秦始皇一统六国文字,创立规范篆字。海岱古文字具有鲜明特征,一是文字种类多,凡陶文、甲骨文、金文及铸刻在其他器物上的文字都可见到;二是文字数量多,收藏的甲骨文、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汉碑刻文的数量都列全国之最;三是汉字演变嬗递中的几个关键点在山东都可见 ...

• 夜郎青铜文化再探索

 “夜郎自大”的成语家喻户晓,古夜郎国曾经真实存在,学界多认为夜郎是战国秦汉时期活跃在以今贵州为主体的一个古国,贵州常被称为“夜郎故地”。古夜郎的分布地域虽然早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商末周初相继进入到青铜时代的初期阶段,但在此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该地区的青铜文化并未得到多大发展,处于春秋至战国早期这一阶段的遗址发现少,不少地方存在较大缺环。但是到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这一时段是古夜郎文明发展的最为重要 ...

• 水下考古(第一辑)

基本信息:主办: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2月印次:1ISBN:9787532587773内容简介:  本书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专业性辑刊的第一辑,收录学术论文15篇。理论与方法栏目中,宋建忠先生在《历史、考古与水下考古——由致远舰发现谈起》一文中,概述了水下考古的特殊性,水下考古在中国的开展情况,以及致远舰发现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对水下考 ...

• 汉江流域史

基本信息:作者:【韩】崔梦龙 李鲜馥 安承模 朴淳发著;成璟瑭译;杨建华校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1月印次:1ISBN:9787532590063内容简介:  韩国的汉江流域是朝鲜半岛文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区域。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东亚大陆(主要是中国)的文化通过半岛北端,其后也有可能直接通过海路影响到汉江流域。本书回顾了汉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初期铁器时代、百济 ...

• 大安汉书:青铜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基本信息:主编:唐淼编著: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7月印次:1ISBN:9787030559388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大安汉书遗址2001年的考古发掘成果。汉书遗址规模较大,遗址底层堆积丰富,遗址层位关系明确,器物组合完整,阶段性演进规律鲜明,具有 ...

• 江南地区战国原始瓷发展与越国的兴衰

全文阅读江南地区战国原始瓷发展与越国的兴衰(上)江南地区战国原始瓷发展与越国的兴衰(下)(作者林毅、郑建明,本文原刊于《考古学集刊第21集》)

• 中国盐业考古20年

 中国各地拥有丰富的盐卤资源。东南部有漫长的海岸线,很早就有海盐制作的历史。广袤的大西北和青藏高原遍布内陆湖泊,星罗棋布,其中不少为咸水盐湖,天然成盐。在大西南的云、贵、川,蕴藏丰富的盐矿和盐泉,井盐的开发历史久远,并造就了中国最大的盐都——自贡。在其他各省区,也零星分布有盐泉、盐沼、盐土、盐膏等盐卤资源。  传说早在4000年前,山东沿海的夙沙氏部族就煮海为盐。3000年前,甲骨文已出现“卤”“斥”等与 ...

• 中国考古学年鉴2017之赴外考古

 【越南永福省义立遗址】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国际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近20年以来,东南亚地区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南北部的永福省和富寿省陆续出土了几件形制与三星堆文化同类器极其相似的玉器(牙璋),经报道后,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而更早以前,一批关注东南亚考古的中国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越南北部青铜至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与四川地区同时期或 ...

• 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龜茲藝術品》出版

古代龟兹是丝绸之路新疆段最重要的枢纽,位于今新疆拜城、库车地域。龟兹石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群,是和敦煌、云冈、龙门并称的四大石窟之一。但由于历史宗教变迁和西方探险队在20世纪初的劫掠,壁画惨遭割取,所有可移动文物都荡然无存。

•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

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宿白对中国石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扎实的研究,不仅针对窟龛形制、造像风格、开凿年代、阶段特征有客观、科学的记录与整理,又将考古事实融合到对相关社会历史、宗教艺术、文献知识的说明之中;既是历史考古学“证经补史”之典范,又是贯通人文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更是大众走进石窟世界的一把钥匙。

• “丝绸之路”作为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话之路”系列项目的萌蘖与分孳

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着建设全球和平的使命,在其主管的平行领域竭力开展文化间对话,以“丝绸之路整体研究项目:对话之路”为发端,将承载文化“相遇”的“道路”或“路线”作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促进文化间对话的观念基础,相继推出“铁之路”“奴隶之路”“信仰之路”“安达卢斯之路”等系列化的文化间项目,不仅为阐扬 ...

• 乔玉:“公共考古与当今社会发展”讲座纪要

2018年12月5日,本年度考古学文博系列讲座第17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乔玉副研究员根据其多年从事公共考古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公共考古与当今社会发展》的讲座。公众考古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公众的考古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考古学家查尔斯·麦克吉姆于1972年出版的《公共考古学》一书中提出,并探讨了考古学与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元素之间通过协作方式保护历史资源的构想。乔玉老师认 ...

• 从“良渚全考古”到“良博全展示”——以良渚博物院2018年改陈策展为例

 良渚博物院(以下简称“良博院”)于2008年建成开放,是以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为展示对象的专题博物馆。2018年,为配合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良博院重新定位为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良渚考古的发现、研究、保护、利用和传承成果。  从专题博物馆到考古match遗址博物馆,良博院的改陈升级与八十多年来的良渚考古历程以及中国考古观的变化紧密相 ...

• 石云涛:欧亚草原与早期东西方文明互动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草原,从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至欧洲多瑙河下游。草原呈连续带状延伸,经蒙古高原、哈萨克丘陵、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东西绵延15000多公里,构成地球上最宽广的草原地带。考古证明,中新世时欧亚大陆已广泛存在草原景观,第四纪以后草原面积逐渐扩大,至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前已形成目前的草原类型。  草原民族充当文化交流推动者  欧亚草原是草原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文明扩散和传播 ...

• 你碗里的米居然和中华文明有关

 大米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主食之一。事实上,从古人直接采食野水稻,到今天人们选育栽培优良稻种,走过了相当漫长的岁月。那么,稻作农业是如何孕育和形成的?从稻作农业来看,农业起源在文明起源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长期从事植物考古研究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志军,试图借助浮选法等技术手段,揭开上述谜团。  稻作农业的孕育和形成  在赵志军看来,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包括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中国农业起源 ...

• 浅谈考古工地的环境保护——以我国北方考古工地为例

  伴随着中原官话的一串“咦”声,阵阵秋风裹挟着粉尘扑面而来,身在一线的考古工作者化作抗击风沙的斗士。粉尘染白外露的乌发,面色更是和尘埃同等色调,初次和黄沙相遇,笔者更是慨叹“大风起兮‘沙’飞扬”。待习惯了这飞沙走石之后,就只剩对田野考古实际境况的适应和深思。  考古发掘往往是以探方或探沟的形式展开,探方一般是5米×5米,探沟则依据现场实际情况。但无论何种方式,向下发掘的第一步即揭露地表,其次是发掘 ...

• 《周原遗址东部边缘:2012年度田野考古报告》序

 从1999年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再次启动到现在,已将近20年了,这期间,周原遗址以及围绕周原遗址在关中西部开展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可谓关中地区周代考古的黄金时期。其中,2012年对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姚家一带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便是成果之一。  2010年,姚家墓地被盗。2011年,经初步钻探,确知这是一处西周墓地。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 ...

• 邰城铸铁——陕西杨凌汉代铸铁遗址发掘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云翔先生为此书作序。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冶铁术的起源以及由此发生的人工铁器的制作和使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大事件。考古发现及冶金学研究表明,在我国,公元前 9~前8世纪的西周末年人工铁器在中原地区出现之后,随着公元前 700年前后液态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逐步形成了以液态生铁冶炼技术为主、块炼铁 ...

• 巫山麦沱墓地

基本信息:编著:重庆市文物局 重庆市移民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587336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重庆市巫山县麦沱墓地1997-2002年先后四次发掘的资料。共设五章,分别为导论、墓葬资料、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汉墓综述等内容。本书将麦沱汉墓分为六期,各期年代分别相当于西汉早期、 ...

• 老河口安岗楚墓

基本信息:主编:王先福编著:襄阳市博物馆 老河口市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593245内容简介:  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襄阳市博物馆、老河口市博物馆对安岗墓地因取土制砖发现的4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报告以墓葬为单位逐一介绍了4座墓葬的全部资料。4座墓均为土坑坚穴墓, ...

• 重庆炼锌遗址群

基本信息:编著:重庆市文物局 重庆市移民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9月印次:1ISBN:9787030589132内容简介:  本书是重庆地区炼锌遗址群的发掘报告,全书系统、全面地收录了重庆地区近40处炼锌遗址的调查、发掘成果,为研究重庆乃至全国炼锌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此外,本书还收 ...

• 中国考古学年鉴2017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考古学会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1月印次:1ISBN:9787520334785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2016年度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物新发现、学术动态、考古教学、考古学文献资料目录等资料。时代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是适合广大文物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的年鉴类工具书。

• 透过考古学的镜头

基本信息:作者:施劲松 王齐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57504内容简介:  文集所收40篇主题多样的文章,旨在透过宏观历史叙事中隐而不显的“物”来审视历史,跨越时空与已故学人展开心灵间的对话……文集最终想表达:“物”能独立于文字而“自在”,考古学构建的是一个多线条、多层面的历史图景,不断突破和增补“线性历史”的发展规律;考古学面对过去人类活动遗 ...

• 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学研究

  2016年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上是较为重要的一年。重要考古遗址与材料的发现,丰硕研究成果的涌现,都为本学科的拓展与深化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与活力。2016年度发表于重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经发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近百处。这些发现进一步填补着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时间与空间上的空白,完善着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序列,阐释着现代人演化、古文化交流与技术革新的历程与动因。  一考古 ...

• 新石器时代考古

 2016年发表的有关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报告(简报)和论文等约340篇,出版的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体的田野考古报告有《浦江上山》(文物出版社)、《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溧阳神墩》(文物出版社)、《清凉寺史前墓地》(文物出版社)、《孝感叶家庙》(科学出版社)、《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宿州芦城孜 ...

• 夏商周时期考古

  2016年度,夏商周三代考古取得一系列重大收获,新发现山东定陶十里铺北城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以及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新遗存,围绕城市考古与都城考古、方国与封国文明、礼制、考古学文化形成发展与交流、手工业生产、生业状况及专题考古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据不完全统计,共发表相关考古简报及论文300余篇,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及著作近40部,召开相关学术会议10余次。  一夏商周考古综合研究  2016 ...

• 挑战与机遇: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考古学

阅读全文挑战与机遇: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考古学(作者:桑栎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18年第4期)

• 三国至五代十国时期考古

  2016年度三国至五代十国时期考古工作成果丰富,尤其以西朱村曹魏大墓、安徽当涂“天子坟”孙吴墓、洛阳北魏宫城八号建筑遗址、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等遗址、墓葬的揭露为代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以宗教和商贸题材为主的中外交通研究增多。  一城邑及建筑遗址  四川地区针对蜀地三国时期遗存展开全方 ...

• 宋辽金元明清时期考古

 2016年度,宋辽金元明清时期考古遗址的多样性和研究内涵的丰富性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度刊布的考古学专刊、专著、考古发掘简报和论文约560部(篇),数量是2015年度的2倍多。  一城市考古  城市考古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度,学界除对都城和地方城市进行了持续发掘和研究之外,还对村镇、码头、园林和水陆交通等方面的遗址进行了相关考察。下文将从都城遗址、地方城市遗址、村镇和其 ...

• 甲骨文、金文研究综述

  2016年度出版的甲骨文、金文专著有20多部,论文集近20部,发表的单篇论文有300多篇。  一甲骨文部分  (一)专著及论文集部分  专著部分,宋镇豪、黎小龙主编的《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布了208片甲骨,首次著录的有140多版。宋镇豪主编、赵鹏编纂的《笏之甲骨拓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布了拓本1867片,新材料有1474片。黄天树主编的《甲骨拼合四集》(学苑出版社)收了201则缀合。刘影的《殷 ...

• 洪都拉斯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雕刻

——————————————————————————————全文阅读洪都拉斯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雕刻(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2018年第10期)

• 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初步思考

  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梳理了我国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方向与路经,是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其要旨是“改革”——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发展。通过改革,解决思想性、方向性、制度性、机制性问题,排除沉疴,真正充分发挥文物价值。  《关于加强文物保 ...

• 游戏之城:有关娱乐与休闲的建筑和城市历史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培训、会议、课题申报看到适合的题目赶快投稿或申请!并祝大家顺利通过。1、会议名称:中国-欧洲现代木建筑国际研讨会时间:2018年11月6日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主办方:欧洲木业协会 上海交通大学报名截止时间:2018年10月25日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w57WTfggsqB4Z4a5Km7fQ2、会议名称:

• 人民日报刊文谈文物保护:必须是科学、专业,修旧如旧是关键

  近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持续热播,以及以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推出的系列高品质展览,极大提升了公众对文物的热情,文物保护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固然可喜。不过,保护的想法有了,更须有好办法,实施文物保护,头脑发热不行,一哄而上也不可取。  上世纪初,山西省大同市得胜堡村古长城周边村民,纷纷剥去长城古堡及城墙上的青砖垒墙建屋。前一阵,几名村民决定将自家院墙的青砖拆下补修长城。时间 ...

• 学术文摘丨榆林窟原始崖面初探

《美术研究》2018第6期榆林窟原始崖面初探彭明浩摘要:榆林窟东崖峭立,其上洞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洞窟普遍早于下层洞窟,但崖面上现无明显栈道遗迹,石窟初创时上层洞窟如何登临值得考虑。从石窟崖面现状迹象,参考河谷自然地貌及同一区域其它中小石窟群选址,推测榆林窟最初开凿时,崖前当有坡地,人们可借此开凿上层石窟,其后长期自然作用和下层建寺开窟的影响,下方坡体逐渐消失,才形成了如今的峭壁。关键词:榆林窟 崖

• 学术文摘丨以“特修斯之船”的方式思辨“可识别性”:关于中国文物保护实践的一点思考(下)

《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3期以“特修斯之船”的方式思辨“可识别性”:关于中国文物保护实践的一点思考(下)张金风 陆继财4.“特修斯之船”理论对“可识别性”的启示4.1.特修斯之船 特修斯之船是最为古老的思想试验之一。它假设:有一艘名叫“特修斯”的船,通过不断地替换掉船体损坏的部件而实现着持续的航行。因为每一部件的寿命都是有限的,所以在不断的替换中,势必最终有一天船上所有的部件被替换掉了。那么,

• 学术文摘丨以“特修斯之船”的方式思辨“可识别性”:关于中国文物保护实践的一点思考(上)

《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3期以“特修斯之船”的方式思辨“可识别性”:关于中国文物保护实践的一点思考(上)张金风 陆继财摘要:从《威尼斯宪章》两款条文概括总结出的“可识别性”原则,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被广泛地接受和运用,并被应用于各类文物的保护。相较而言,世界范围内对其学理的探讨却自发表之初就从未停止。实践表明,文物种类不同,其可识别性措施迥异,对文物价值损减的影响程度也大为不同。从“特修斯之船”

• 遗产视野丨我们需要更多批判性遗产研究的声音

笔者认为,与单纯的称颂或贬低官方遗产话语不同,一种新的遗产话语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遗产的重要力量(事实上一些珍贵的、个别的在地实践案例,正在进入公众视野):由在地遗产精英和当地居民、地方保护机构合作形成的新话语模式,有可能弥合官方和民间话语的隔阂。对于一个生产遗产的大国,我们希望这样的反思,来的早一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其中旅游业总收入达

• 刘迎胜教授:蒙古西征拉开人类全球化的序幕

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编者按:这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刘迎胜教授的论文《草原帝国——追寻成吉思汗的地理足迹》结尾部分(收入氏著《蒙元史考论》),认为蒙古西征打破各民族疆界的限制,拓展了欧亚大陆的东西交通往来,是人类全球化的序幕。现照录如下以飨学林。拉开人类全球化的序幕  蒙古西征的确给中亚与西亚的人民带来了苦难,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但疆域辽阔的蒙元帝国

• 基于监测大数据分析的广元千佛崖保护性建筑实际效果研究

作者:安程,王麒图/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保护性建筑试验段摘要:在传统窟檐基础上,为石窟寺石刻构筑现代化的保护建筑已成为该类型文物的重要保护手段之一。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病害劣化与环境因素研究已有较好基础,监测工作已开展近十年,并于近年内建设了保护性建筑试验段。依托广元千佛崖保护性建筑试验段内外实时监测数据进行的理论分析、大数据分析,可验证该试验段的实际保护效果,探索一种评价保护性建筑对石窟保护有效性的 ...

• 米兰理工——在世界遗产里学习和生活 | 校园专题

图/2018年曼托瓦Sordello广场清源的校园专题栏目邀请身边学习遗产相关专业的优秀青年聊他们的学校和远渡重洋在异域学习奋斗的那些事儿。之前已经分享过巴黎索邦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悉尼大学等高校。今天为您介绍的米兰理工大学是欧洲著名理工大学,其建筑系在全球高校排名第九(2017-2018),校区则建在世界文化遗产曼托瓦古城之内。身居遗产地学习“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是种怎样的体验?下面,就请20 ...

• 中国与域外(第三期)

中国与域外(第三期)主编:冯立君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9月

• 中国考古学:走出自己的路说出自己的话尽到自己的心

书名:中国考古学:走出自己的路说出自己的话尽到自己的心作者:张忠培出版社:故宫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4月

• “草原金属之路”开启丝路先声

中国历史从秦汉帝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国北方和相邻的欧亚草原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在东部形成强大的匈奴联盟,一个是在西边开通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即所谓的“凿空”。其实,张骞一行短短的十几年是无法开通这样漫长的贸易路线的,在这之前的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化交往。这在考古上有大量的证据,其中金属品的数量最多,由于金属品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其轻便、不易碎等便 ...

• 在草原丝路独特性中认知古代中国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欧亚大陆及其周边的新图景正在逐渐展开。这种新图景将为我们开展草原丝绸之路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舞台,也将使我们在思考这一丝绸之路独特性的过程中更清晰地认知中国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所展现出的区域与群体特征。

• 敦煌文化: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汇和互鉴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代名词,丝绸之路的历史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鲜艳的奇葩,敦煌文化自然也属于全人类。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唯一符合全部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认定标准的敦煌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持最完好、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宝库

• 汉晋时期藏西“高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

由于文献缺载,以往对“高原丝绸之路”的认识大多始于公元 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之后。近年来在西藏考古新发现表明,实际上早在汉晋时期,西藏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与中亚和西域新疆一带文化交流密切的区域,当地已经出现了具有高度复杂化特点的社会组织形态,并且有能力积极参与到这一区域之外频繁的商业贸易、文化交往等活动当中。这些证据还表明,早在汉晋时期,从西藏高原通往西域、南亚等地的“高原丝绸之路”已经初步开通,在吐蕃时 ...

• 保护当地居民利益——遗产保护的应有之义

发布时间:2018-10-26王梦恩当下,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凡有条件开发旅游业的遗产地,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开发建设。但在遗产地旅游开发建设中,遗产的真正拥有者往往并不会参与其中而处于失语的状态。在遗产项目,尤其是以古建筑为主的遗产地的保护项目中,当地居民的私权往往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这固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但是一味的限制并不可取。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应当是激活文化的活力,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

• 苏州遗产城市保护发展的实践

尹占群10月29日至11月1日,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太区大会在苏州举办。世界遗产城市组织、国内外多个世界遗产城市的代表、相关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代表200 余人参加大会。苏州是该组织在中国的首个正式会员,大会发布《苏州共识》的同时,决定授予苏州“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苏州成为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秘书长丹尼·里卡尔说:“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的许多会员城市遭遇了巨大人流、环境污染、历史遗迹 ...

• 浅析天然摩崖石刻修缮工艺——以“三战三捷”摩崖石刻为例

浅析天然摩崖石刻修缮工艺——以“三战三捷”摩崖石刻为例发布时间:2018-11-09甘 泉本文以湖南省岳阳县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为例,概述天然摩崖石刻的保护修缮过程。工程概况1942年8月,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期,时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由临湘县县长王翦波陪同上大云山检查布防。他们行至黄梁伞,回想起湘北抗战和长沙三次会战中死难的将士,决定在大云山刻碑纪念。于是选择大云山隆兴宫外 ...

• 海峡两岸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探索 — — 第八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观察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以“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于11月1日在贵阳召开,此次论坛既有两岸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交流,还有一部分来自高校和在地实践的声音。持续两天的论坛发言,20余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分享了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和对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贵州楼上村(复旦大学杜晓帆教授报告案例)就在论坛召开前一天,国家文物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贵州肇兴落幕。 ...

• 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应关注的几个要点

张治强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评的是建设项目与本体和文物景观(环境)的关系。文物保护单位分六大类,但六类中的个案也是千差万别,评估框架可以是相对统一的,但评估的焦点、方法和对象永远不同。因此,评估中要准确把握建设项目的必要性、文物保护单位本身的价值及景观的重要性。本文针对当前评估中需要关注和改进的几个方面做一探讨。一、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是保护的关键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形式分为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两种。直 ...

• 宁夏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建设与服务

宁夏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建设与服务发布时间:2018-12-04马笑然2018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局组织专家,召开宁夏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验收会,项目成果——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及调控系统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对宁夏博物馆文物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等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及时数据监测,形成了有效的数据分析资料。该项目的完成为宁夏博物馆其他文物保护项目及宁夏地区其他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实施积累了经验。完善馆藏重点文物 ...

• 文化遗产理论的研读与探讨——对布兰迪《修复理论》的再认识

文化遗产理论的研读与探讨——对布兰迪《修复理论》的再认识发布时间:2018-12-04编者按:2018年秋季学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设了一门面向文化遗产及相关专业的读书课。课程旨在倡导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实践的同时,回归课堂、好好读书、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第一学期的课程选择以“真实”作为话题线索,课程吸收了来自考古、博物馆、建筑、历史地理、旅游、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年轻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他们对于这 ...

• 黄土高原南北不同的史前农业适应

生膨菲黄土高原南北横跨我国北方地区的半湿润与半干旱/干旱地区。该地区的史前农业是以粟黍作物种植为主的旱作农业。然而,在不同时空及环境单元下,粟黍作物二者的比例存在着显著差异。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史前农业的历史,我们需要开展对不同区域史前农业种植类型的系统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胡耀武教授与尚雪博士合作指导的博士生生膨菲,通过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开 ...

• 库木吐喇石窟_——丝路佛韵,融汇东西

龟兹国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镇,位于现在的新疆库车、拜城一带,从公元前后直到唐朝后期,延续了一千年左右。龟兹国处在丝绸之路上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路段,是东西方文明交汇处。这里不仅集中了古代天竺和大秦、波斯等地的佛教艺术,还深受汉唐寺院风气的影响。龟兹国不仅精于绘画、音乐等艺术,还以石窟的持续开凿而闻名。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开凿从公元3世纪起,一直到7世纪,绵延四百年之久。龟兹石窟融合了东西方的佛教文化 ...

• 整理西域文明碎片 ——《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

西域是历史上多民族多文化互相碰撞与交融的舞台,种族迁徙,宗教变更,政权更迭,每一次都是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西域历史的记载更是断断续续,不同时代的文明掩埋在漫漫黄沙之下,碎片叠加。所以,对于西域文明碎片的整理,如墓葬遗址、宗教遗址和起伏在戈壁沙漠中的城址烽燧,历经千年,承载着西域的社会生活、贸易、宗教、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历史文 ...

• 田野考古,春华秋实的喜悦(逐梦4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考古

  岁末年初,对于考古人来说,是一年田野考古结束后的汇报季,也是全国各个区域重要考古发现的盘点季,有一种春华秋实的喜悦。改革开放40年来,考古人几乎每年都是在这样的收获中走过来的。  这40年来,中国的考古学有了长足进步。田野考古的深入开展和田野考古资料的进一步积累,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中国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文明的上古史,几乎是由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完成的  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夏商 ...

• 《田野考古与艺术史研究论文集》之序

  这是万发第一次将自己所写考古学与艺术史论文汇集出版,值得祝贺,值得纪念。熟悉万发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拼命三郎式”的人物,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他身兼党委书记和院长,党务、行政、业务一把抓,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文章并不少写,这大概主要是靠他工作之余的功夫。写文章不容易,我这里说的文章主要是指论文,写出一篇较好的论文,要看书、综合资料、缜密思考,不经年累月,一般是拿不出来,拿出来了也要有所沉淀 ...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传承千年文脉

  初冬,微雨。在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一条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的廊庑掩映在树木之中。廊庑中,数十位小朋友兴致勃勃,或体验泥条盘筑,或探究宫殿建筑,或倾听考古与盗墓之别,似乎丝毫不被顺着茅草屋檐下落的雨滴搅扰。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公园每年举办各类活动150多场。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如何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更加融入大众生活?近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八届联席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联盟的36个挂牌单位和67 ...

• 我为什么学考古?

  我7岁时,妈妈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风声呼啸的特洛伊城墙》。那是一本儿童读物,讲的是海因里希·谢里曼和他寻找特洛伊古城遗址的故事。我读完那本书后,立志长大后要当考古学家。后来,在初高中期间,我又读了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的《尤卡坦旅行记》和C.W.策拉姆的《神祇、坟墓和学者》。书中讲的那些在丛林中寻找湮没的古城、发掘古老文明的故事使我心驰神往,从事考古的心意愈加坚定。进大学选择主修专业时,我毫不犹 ...

• 考古学不仅关乎死亡和过去,也关乎生存和未来

隧道尽头的光不是出口,而是疾驰而来的火车,这是现在许多人看待未来的方式。诚然,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等问题,或许会令许多人对这个世界生出绝望情绪。但是,仍然有许多学者持乐观态度,美国考古学家、怀俄明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罗伯特·L.凯利(Robert L.Kelly)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新著《第五次开始》(The Fifth Beginning)中这样写道:“史前史告诉我们,人类擅长解决问题,进化常常重塑我们。当然,正如股 ...

• 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代表

 甘肃省临洮县城西南约十公里的洮河西岸,有个普通的村庄叫马家窑村。1924年7月,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此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存,其中以绚丽的彩陶为显著特征。从此,以该地命名的马家窑文化和甘肃彩陶闻名遐迩,迅速走进世界各地博物馆及历史、考古学领域。网纹鸟纹彩陶罐  马家窑遗址的发现和命名  是什么机遇让一个外国人发现了马家窑?瑞典人安特生本来是个地质学家,1914年,受北洋政府之邀请,担任农商部的矿政顾 ...

• 学术田野里的束禾人——《束禾集——考古视角的艺术史》后记

 这本《束禾集——考古视角的艺术史》,是我从1977年至今30年中所写与艺术史﹙美术史﹚有关的论述、讲课讲稿、会议发言稿,以及给一些书所作序文,从中选出30篇所辑的文集。在文集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那段时期,正是我开始探索从考古视角观察、研究艺术史﹙美术史﹚的时期。  回想1958年我告别母校北京大学,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迄今 ...

• 甲骨文整理工作之反思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创造成果之一。考古资料显示,汉字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是人类文明历史中连续使用数千载未曾中断的文字。而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作为汉字的祖先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其于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国家的盛事,也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盛事。今年是殷墟发掘九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甲骨文发现两甲子,重温甲骨文的厚重文化价值、总结甲骨文整理研究经验更显重要。  甲骨文是契刻或 ...

• 殷墟出土陶器

基本信息:编著:牛世山 岳洪彬 岳占伟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0月印次:1ISBN:9787520133067内容简介:   殷墟考古90年来,出土多、富于变化的遗物是陶质类器物,本书就这类文物的发现与研究作回顾、总结和思考。这是殷墟考古人90年来辛勤工作,发掘、研究和保护殷墟这个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见证。目录殷墟陶质类文物的发现与研究综述殷墟一期殷墟一期早段1987AXTHl出土 ...

• 明洪武官窑研究:以御窑厂遗址出土遗物为中心

基本信息:编著:江建新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9月印次:1ISBN:9787501056736内容简介:  洪武是明朝建立后的一个年号,是明朝各项制度的建立时期,也是景德镇明官窑瓷器烧造的重要时期。本书作者江建新长期从事明官窑的发掘、整理工作,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并据对明洪武官窑进行综合研究。目录第一章 明初社会 ...

• 晋阳古城晋源苗圃考古发掘报告

基本信息:编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587572内容简介:  2013-2015年,为配合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古城营村与北街村之间的晋源苗圃内开展了较大规模 ...

• 丰城洪州窑址

基本信息:编著: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8月印次:1ISBN:9787501052189内容简介:  洪州窑遗址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容,对于研究唐代名窑的烧造历史、制瓷工艺,尤其是进一步探讨匣钵装烧、玲珑瓷和芝口瓷等烧造工艺的产 ...

• 宿州市博物馆文物集萃

基本信息:编著:宿州市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58211内容简介:  本图录内收录宿州市博物馆两百余件(套)文物,涵盖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材质,全面反映了宿州市及其下辖一区四县的历史面貌。文物分为石器碑刻、陶瓷器、铜器、金银玉器等杂项共四类,内容翔实,并附有文字介绍。对于了解宿州历史文化和考古文化有较高的学术和参考价值。目录概述一、石器 ...

• 邰城汉墓

基本信息:丛书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报告第85号编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凌区文物管理所版次:1印次:1ISBN:9787532589913内容简介:  本报告全面翔实地刊布了 2010年至 2011年发掘的杨凌区西南邰城墓地的 294座汉代墓葬及相关遗迹的资料。报告按综述与分述结合的体例,首先在综合分析墓地墓位形态特点与墓葬形制、结构、葬俗特征的基础上,对随葬品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建立了墓地墓葬分期与年代体系。然后分别从位置 ...

•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第一辑)

基本信息:编著:武仙竹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0月印次:1ISBN:9787030589118内容简介:  本辑收录31篇发掘报告(简报)及论文。内容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古代彩绘材料、木质文物保护技术、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以及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进展等。目录科技考古 小哺乳动 ...

• 刘瑞:秦汉时期考古

 2016年秦汉考古成绩显著,出版发掘报告、报告集、研究论著、论文集30余部,发表各类考古简报、研究论文700余篇部,研究角度广泛,无论是都城、陵墓、墓葬,还是画像砖石、简牍及科技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新见迭出。  《汉代陵墓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是2016年度出版的一部重要秦汉考古论文集,其精选收录了2014年在江苏徐州召开同名国际会议上学者所提交的有关汉代帝陵、诸侯王墓、列侯墓、土墩墓、汉代文物等方面的论 ...

• 王树芝老师:“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1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树芝研究员受邀到首都师范大学进行题为《“小材”大用——木材考古》的学术讲座。  树木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能源、医药以及其他产品。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依据不完全燃烧状况以及干湿等极端保存环境,可以出土木材可分为三类:木炭、湿木材、干木材。由于考古出土木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承载并见证了自然环 ...

• 徐坚老师:有温度的考古学

 2018年11月29日,本年度考古文博系列讲座第16讲,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徐坚老师基于对公共考古学的认识和研究,为我们带来题为《有温度的考古学:作为内在革命的公共考古学》的学术报告。  什么是公共考古学?徐坚教授认为公共考古学不仅仅是考古学普及化、考古学的社会运用,甚至也不应局限为另一种类型的考古学,而更应该是考古学学科正在进行的内在革命,是为了突破考古学专业壁垒,重新回到考古学的本源的新趋势。徐坚老师从术 ...

• 用文物出境展览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18-11-23王卓然出境文物展览是展示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物质创造等内容的最震撼、最亲和、最直观的方式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从初登国际舞台到全方位、多渠道深化合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逐步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至今举办出境文物展览超过1000场,参观人数超过6000万,在配合外交大局、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 ...

• 在印度701天,够了解这个国家了么?

钱成熙2018-08-29 15:40来源:澎湃新闻字号郭菲曾是一位高校思想政治讲师,现在则是四川小凉山某贫困村第一书记。2014年8月,一个阴错阳差,他被外派印度,成了中国派驻印度的大学汉语老师,就此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作了《我的印度701天》,于近期刚刚出版。书里,他试图用日常的视角,揭开这个这个在中国社交网络上被冠以各种“奇葩”之名的国家神秘面纱。本书书影澎湃新闻:在申请外派之前,你的国外旅行经历如何?当时为什么会 ...

• 雨后的普廖斯,走进列维坦的画中风景

黎瑾2018-09-13 10:41来源:澎湃新闻字号雨淅淅沥沥地几乎停了,阴云下水波浩渺,几丝光芒透过云层,照亮沿河的彩色小房子与教堂的金顶。这就是普廖斯(Plyos),伏尔加河畔最小的城市、画家列维坦挚爱的小城。小城街景。本文摄影均为 纪韩 图此前,行车的路上一直在落雨,整个视野都雾茫茫一片。随着车离开主路,驶入朝普廖斯方向的岔路,雨水的声势也渐渐弱下来了。车在葱郁的山野间穿梭,几段舒缓的盘山路后,拐入了小山的背后 ...

• 斯里兰卡,沿海岸线南下

Leo2018-09-07 11:45来源:澎湃新闻字号几年前,我和朋友租了辆日产二手车,从科伦坡一路向南自驾,途经海龟出没的Kosgoda沙滩、冲浪好手云集的Hikkaduwa小镇、旧殖民时代气息弥漫的Galle古城,直到巨大灯塔崛起的Dondra角,走马观花,优哉游哉。于是,今年初春,我又回到斯里兰卡,计划着重游南部海岸,并将路线拉长至Tangalle。但这一次,则改搭火车。在斯里兰卡,吊车门似乎是当地人的一种习惯 本文图均为Leo图无论从哪个角度打 ...

• 大吉岭的慢车

姜白2018-09-08 10:58来源:澎湃新闻字号海拔2200米,大吉岭火车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高的火车站之一:一面是站台,三条铁轨外面还是站台,但那面隔着栏杆再出去就是天空和郁郁葱葱的群山。形状优美的云在山谷间飞速流动。老掉牙的蒸汽火车仍然活跃在大吉岭。本文摄影均为 庄方 图。早上九点半,大吉岭火车站预订窗口前也就那么两三个人。可我挤到前面跟售票员说上话的时候,最近一班十点一刻发出的喜马拉雅观光火车就剩最后一排 ...

• 在纪伯伦的故乡,探访黎巴嫩的神秘山谷

钱成熙2018-09-09 20:03来源:澎湃新闻字号我曾在贝鲁特最大的英文报纸《Daily Star》的网站上看到一条新闻,说黎巴嫩世界文化遗产Qadisha Valley 正面临被UNESCO 除名的危机,原因是当地旅游设施比如餐厅等服务水准不高,管理混乱,而各种旅游车辆的进入又严重损害了谷底生态。后来,黎巴嫩人在贝鲁特刚刚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6000 人在请愿书上签名,要求政府重视Qadisha Valley 的保护,参加请愿的人甚至包括当时的总 ...

• 埃纳雷斯堡,塞万提斯故里拾趣

叶克飞2018-09-20 15:34来源:澎湃新闻字号马德里自治区是一个遍布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圈。从马德里出发,不管选择哪个方向,驾车只需一两个小时,便可到达一座座历史悠远的世界文化遗产城镇——交相辉映的古城塞哥维亚和托莱多,以宏伟修道院为核心的埃斯科里亚尔,以王宫闻名的阿兰胡埃斯,以悬崖上的小楼著称的昆卡……不过距离最近的那个,却最容易被忽视,它便是埃纳雷斯堡。埃纳雷斯堡街头即景。本文摄影均为 叶克飞 图从马德 ...

• 快看!《爱猫之城》中的伊斯坦布尔人是怎么撸猫的

Jing2018-09-26 15:44来源:澎湃新闻字号提到伊斯坦布尔,你会想到什么?是奥尔罕·帕慕克笔下浪漫的纯真博物馆,还是神秘的旋转舞、喧嚷的香料市场抑或宏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正在院线公映的《爱猫之城》,或许提供了另一个打开这座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城市的方法——变成一只猫。一只猫咪气定神闲地走在伊斯坦布尔的街道上,《爱猫之城》剧照蜷起身体,摇晃尾巴,把软垫轻巧地踩在石板路上……跟着女导演希达·托伦(Ceyda Torun ...

• 塞尔维亚,历史与现实

何小草2018-09-29 08:31来源:澎湃新闻字号在贝尔格莱德的圣马可教堂前的公园里,有一块战争纪念碑,纪念在1999年在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时丧生的儿童。对我们这些从中国来的游客而言,这场轰炸是我们年少无知的记忆里最重大和惨痛的新闻之一,而今已快过去二十年了。虽然觉得不礼貌,我们还是忍不住问起了为我们充当向导的当地朋友,Tijana当时的经历,她是一位充满阳光和活力的年轻女高音,笑起来特别灿烂。“那个时候我还是半个孩子 ...

• 布拉格,卡夫卡的布拉格

文、图 | TammyLi2018-10-14 20:05来源:澎湃新闻字号“布拉格是不可动摇的,她内心的矛盾与纠纷也不能影响她。”这是卡夫卡对他故乡的评价。不像多数的作家总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游学,这位表现主义作家的短暂一生都在布拉格度过,生于斯,葬于斯。查理大桥连接着布拉格的城堡和旧城广场布拉格的名字来自德语,意思为“门槛”,原因是将城市分成两部分的伏尔塔瓦河在这里流经一个暗礁,水流湍急,就好似越过一个门槛。还有这样一个传 ...

• 波尔多,在水一方

高翰2018-10-20 21:12来源:澎湃新闻字号若要为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旅行挑选一个目的地,我相信,波尔多会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之选。无论从风光、历史、建筑,或是从美酒本身入手去分析,波尔多都具有十足的诱惑力,而身为传奇酒乡的厚重感以及与生俱来的浪漫风情,更令这方土地成为世界葡萄酒版图中名副其实的圭臬。乘坐游船,沿着加龙河巡游,可以毫不费力的把波尔多几大代表性葡萄酒产区的风光一次性收入眼底。本文图片 ...

• 走着瞧 | 庞贝古城究竟是哪天覆灭的?史书可能要重写了

Jing2018-10-26 21:56来源:澎湃新闻字号关于庞贝古城的覆灭日期,根据罗马帝国作家小普林尼的记载,历史教科书上通常是将其定为“公元79年8月24日”,但最近考古学家们在古城遗址墙上发现的一行涂鸦可能会让历史书彻底重写。考古学家在庞贝古城新发现的涂鸦 本文图均为 资料图考古学家是在庞贝古城Regio V区新的挖掘点进行工作时,在某个房间的墙面上发现这行用炭笔写就的涂鸦的,"XVI K Nov"的意思是11月到来前的倒数第16天 ...

• 罗马、帝国、炼钢厂——德国往事碎片

钱成熙2018-11-04 17:39来源:澎湃新闻字号说起来,从罗马人入侵日耳曼到如今也有2000多年历史了。从摩泽尔河到莱茵河,德国这片土地上布满了往事遗迹。罗马往事“马克思的故乡。”这是几位好友在得知我德国的第一站会是特里尔后一致的反应。没错,它确实因为是马克思的故乡而在中国人中尤其知名,不过这座躺在摩泽尔(Mosel)河谷、位于德国和卢森堡边境的小城,魅力远甚于一座19世纪的故居。特里尔更广为人知的头衔是“德国最古老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