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学者对莫高窟第465窟藏文题记作新的释读

莫高窟第465窟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早期藏传佛教洞窟,建造时间有西夏、元代等不同说法。甬道南壁西侧有一则用无头体古藏文书写的题记,字迹清楚,内容完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条题记可以转写为:“bod lo nyi shu Inga dur khrod cha tshang bzhens”,学者对这条题记的时代、含义争论比较多,有学者翻译成汉文是“蕃二十五年全窟建成”,由于可黎可足在位27年,因此有学者推定此25年即可黎可足在位的彝泰二十五年(839)。但藏族 ...

• 莫高窟第156窟发现尊胜经变

莫高窟第156窟是晚唐首任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前室窟顶西披画三铺经变画:中央画降魔变、北侧画报父母恩重经变,南侧一铺存留部分画面,原定为法华经变。2010年8月,法国远东学院郭丽英教授等学者与敦煌研究院殷光明等学者共同考察时发现这是一幅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其中主尊佛座下的主榜题北侧画一三层经幢,顶层有幡垂下,顶置经板;主榜题南侧画一楼房,楼内有一俗装男子在读经,楼顶平台上置经板。此二个画面完整,内 ...

• 敦煌壁画中的祖师像

佛经说,释迦说法,一般有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1250位学生在讲堂听课,其中有十大弟子最著名,他们各有特长,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增一阿含经》卷五记载,一次释迦见迦叶年纪大,特许他放弃头陀:“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 ...

• 丝绸之路考古(第1辑)

基本信息:主编:罗丰编著: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552938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筹备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1-2册。以介绍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书评为主要内容。本辑收录论文12篇,书评4篇。目录中国北方长城 ...

• 求索西域:王炳华先生与新疆考古

求索西域:王炳华先生与新疆考古 刘子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自1960年至新疆工作算起,王炳华先生在新疆考古一线工作了40个春秋。2000年退休之后,更是笔耕不辍,教书育人,继续着西域研究之路。可以说,王先生是新疆考古的代表者,他见证并推动了新中国的新疆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沉寂走向辉煌。晚晴民国时期,新疆成为了西方探险家的乐园。英、法、德、美、日等国的探险队纷至沓来,争相开展探险发掘活动,从吐鲁

• SERINDIA | 吐火罗人迁徙和吐火罗文书

  大月氏人迁徙:  黑海—阿尔泰山—阿富汗最近北京故宫展出的“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吸引了许多热爱丝路的观众。大月氏人从张骞时代就为中国人所熟知,但是由于近百年来的文化隔绝和阿富汗的战火,中国人又似乎对大月氏文化彻底陌生。神秘的大月氏民族,在匈奴单于以月氏王人头为饮器之后,举族含泪西迁至阿富汗境内的吐火罗斯坦,并在那里建立了贵霜王朝,灿烂的犍陀罗佛像和月氏王黄金宝藏就在那里诞

• 骊靬人真的是罗马人后裔吗?

最近看到了数篇文章和多个“科普”视频又提到了早已有定论的骊靬人问题。这些文章和视频的内容是还是老一套:“公元前54年一支庞大的罗马军队东向攻打安息,次年,该支军队在卡莱战斗中被安息军队打败,残部数千突围东逃。此后这支残军便从西方史料中消声匿迹了。他们下落何处,成了千古之谜。据说经学者研究发现,这支消声匿迹了的罗马残军,在中国史料中于公元前36年又出现在康居,帮助匈奴邪支单于守城,对抗汉朝西域都护统领的讨伐大军 ...

• 《敦煌研究院年鉴2013》出版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院年鉴2013》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敦煌研究院以“保护、研究、弘扬”工作宗旨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文物工作指导方针为指导,全面进行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综合管理方面: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效能风暴”行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贯彻执行廉政建设制度,加强职工队伍思想建设工作,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加强基 ...

• [大写西域]乌垒——西域都护府驻地

提到乌垒,熟悉的人不多。但如果说这里是西汉中央政府初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治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正式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你或许会恍然大悟。  乌垒,是汉代古国名。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汉置西域都护,驻守乌垒城。从此,“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分据已久的西域完全属汉朝统治。  乌垒城的故址在今天新疆巴州轮台县东南。记者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民丰县城出发,在荒凉的沙漠公路驱车500余公 ...

• 单霁翔: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单霁翔: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文化自信大家谈⑦)  采访人:“侠客岛”  整 理:郑 娜  嘉 宾: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和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近几年 ...

• 棺板装饰传统中的中亚西域风格

  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连续出土了一系列入华粟特人的墓葬,它们分别是:宁夏固原南郊隋唐墓、甘肃天水石马坪墓、山西太原隋虞弘墓、西安坑底寨北周安伽墓、井上村北周史君墓等。这批粟特人的墓葬当中,大多保存有较为完好的石棺椁、石屏风、石床等石质葬具,在部分石板上雕刻有内容丰富的画像,引起学术界强烈的关注。无独有偶,在近年来青藏高原吐蕃考古发现的一批墓葬资料中,也发现了一批彩绘在木棺板或木质随葬器物 ...

• 国际考古大咖肯定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的重大价值

  良渚古城从何而来?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因何而建、如何营建?良渚古城的保护和学术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今年正值良渚古城发现十周年,12月13日,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10年来良渚古城考古的研究和保护情况也得到梳理。  当天,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在良渚召开,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激烈的观点碰撞和闪烁的思想火花中,蒙在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 ...

• 完整保留历史信息 推动遗产融入生活

 日前,以“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主题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该论坛是清华文创论坛的分论坛,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来自文化遗产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齐聚一堂,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什么是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现如今,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保护在世界范围内 ...

• 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的机制思考

  摘要:中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以创新促进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条可行之路。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需要经历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符号--审美符号--审美资本这一转化过程。  关键词:文化遗产;审美资本;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研究”(10BZW009)和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微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伦理研究”(17WX08)的 ...

• 单霁翔:文物让人动容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2017年9月1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观众前来参观《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院)联手制作的《国家宝藏》节目,获得广泛好评。每期节目展示一家博物馆的3件重磅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崭新的尝试,彰显出连接古今、观照当下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自信。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博物馆和文物是严肃、沉重的,综艺节目是娱乐、有趣的。二者如何 ...

•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的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 ...

• 丹心妙手,为国之瑰宝续辉煌 ——记敦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

1956年,李云鹤随着“到西北去”的时代浪潮踏进了敦煌研究所。自此,他便走上了倾注毕生心血的石窟壁画修复之路,这一干就是整整61年。当时,莫高窟里的壁画、彩塑损毁严重,抢救、保护迫在眉睫。李云鹤借鉴国外文物保护专家“打针修复法”这一非常适合莫高窟壁画病害修复的技法,并改进修复工具,悉心琢磨黏合剂配方,最终得以成功。他还跟老一辈敦煌学家爬洞窟学习线描、构图、绘画,逐窟了解绘画情况。此时恰逢北京历史博物馆的 ...

• 陶瓷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瓷路人生》编后记

 我的瓷路,是从阅读任世龙先生的著作开启的,作此后记,不胜惶恐。  浙江是瓷器的故乡,是世界瓷器的起源地。瓷器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先后经历了先秦时期原始瓷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汉六朝时期成熟青瓷的起源与发展两个过程。制瓷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式技术跃进:原始瓷的起源与成熟青瓷的出现,均发生在浙江,浙江不仅在夏商时期发明了原始瓷,而且在东汉时期成功烧造出了成熟青瓷,同时这一伟大的技术成果造就了先秦与汉六朝时 ...

• 探寻巴文化历史源流与演变

  11月25—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宣汉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考古文博专家围绕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巴文化历史源流与演变等议题展开讨论。有学者认为,罗家坝遗址是巴文化的中心遗址之一,反映了长江中上游各区域,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族群迁移,在中国西南乃至南方地区青铜时代文明图景中占有重要地位。  厘清史前遗存 ...

• 王巍: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 博物馆是普及考古知识的重要阵地

  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社科项目的主持人;  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三次获得田野考古奖的中国考古学家;  他主持的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发掘,首次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建筑,并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  他主持的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大型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他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 ...

• 聂静洁:草原丝绸之路是科学概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聂静洁 “草原丝绸之路”(以下简称“草原丝路”)这一概念自出现以来,使用者众多,但对于其含义和具体路线的认识却长期处于模糊状态,导致有学者质疑其命名的科学性。反对者的意见主要有三点:第一,“丝绸之路”得名于该商路上的大宗货物丝绸,而历史上所谓“草原丝路”主要以茶马贸易为大宗,名不副实;第二,在特定时空框架下,由于丝绸之路沙漠—绿洲路段与草原路段存在交集进而 ...

• 龙泉窑考古十年(2006-2015)

  一、前言  龙泉是一个县级市,目前隶属于丽水市,它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介于北纬27°42′~28°20′,东经118°42′~119°25′之间,东接云和、景宁县,南毗庆元县,北邻遂昌、松阳县,西与福建省浦城县交界,是温州、丽水进入闽赣两省的通道之一,自古为闽、浙、赣毗邻地区商业重镇,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  龙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东晋太 ...

•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西藏篇(二)

卡若遗址保护碑卡若遗址采集的陶片察雅县烟多镇扎雅寺察雅县烟多镇扎雅寺寺院粮库边的佛教造像扎雅寺的僧侣6月11日,考察卡若遗址。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县,地处澜沧江西岸卡若河二级台地上,约1万平米,发掘出土了密集的建筑遗址,遗物也很丰富。现遗址区已被圈起,拟筹建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展示。卡若文化即以此遗址命名。从嚓雅县城到香堆镇,石子土路,弯急谷深,扬起的滚滚红尘裹挟着车队缓慢前行,70公里的路程走了3 ...

•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西藏篇(一)

藏区美景鳞次栉比的藏式花檐平房西藏德格县印经院西藏德格县印经院峡谷之间的通道6月9日,从四川省石渠县洛须镇到西藏德格县,“之”字形翻山,加之前一天下雨,路滑坡陡弯急,一侧深谷大峡,一侧随时滑坡的高山,原本因海拔急剧变化昏昏欲睡的我们,惊得睡意全无。比起青海都兰县热水沟的迷路,这里更有“险意”。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石渠县洛须镇南部,高山峡谷和台原草场相间,半农半牧,县城居川道内,街道狭窄,两侧藏式花檐平房 ...

• 重走唐蕃古道 探寻未解之谜

 历史上的唐蕃古道究竟有一条,还是多条,史书所载的线路走法是否正确?唐石堡城的位置究竟在哪?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墓葬群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些悬而未解的疑团,仍需要漫长而艰辛的考古工作去论证。图一青海日月山唐蕃界碑图二四川石渠松格嘛尼石经城图三铁卜加城(伏俟城)城墙图四都兰热水吐蕃墓葬  近日,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甘青川藏四省区考古院(所)共同组织的“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考察团顺 ...

• 杨锦麟:这本图文并茂的《随丘祖西行》值得推荐,值得一读

  认识任勇智纯属偶然。  究竟是如何认识?在哪里结缘?印象似乎已经模糊了,但这并不重要。  真正认识任勇智,是从他负责拍摄制作的《全真之路》开始的,也正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我们终于得缘在北京正式见面。  我不仅被他制作的纪录片吸引了,也被任勇智的实诚与憨厚打动了,之后的交往多了起来,我也分享了他成长过程中很多的故事。  《丘祖西行》这部纪录片,是任勇智的“中国梦”。他曾在终南山下一座农家院子里,在

• 学术前沿 | 数字人文,距离中国博物馆还有多远?

很长时间里,我都在关注数字人文的发展。为什么会关注?理由很简单,为了长久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 有关博物馆数字化的研究。在数字化的社会,当博物馆整个业务平台逐步升级为数字化平台以后,当博物馆管理、传播等纷纷通过数字化手段或渠道焕发活力的时候,作为博物馆核心工作的博物馆研究怎么可能如化外之民而独善其身?数字人文的引入,在我看来是能够有效弥补这方面缺憾的,尽管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数字人文是不是适合博物

• 吐峪沟出土文物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

  吐鲁番市文物局讯近年吐鲁番学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对吐峪沟石窟寺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包括纸质文书、绢画、壁画、纺织品、木器、铁器等大批量的文物。  为配合2015年至2016年吐峪沟发掘简报的顺利出版,技术保护研究所人员加班加点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清洗、平整、修复,自2017年1月至11月29日总计修复各类文物90余件(290余片);不仅包括汉文、回鹘文、婆罗米文等多种语言文字的纸质文书,而且也有色泽鲜艳、内 ...

• 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印度和中亚考古学论文集

阿·福歇(A·Foucher)著,王平先、魏文捷译《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印度和中亚考古学论文集》,于2008年11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共分为九篇,第一篇: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第二篇:巴尔胡特浅浮雕中的本生故事;第三篇:山奇大塔东门;第四篇:佛像的希腊起源;第五篇:在高卢和在印度的一对保护神;第六篇:舍卫城大神变;第七篇:六牙象本 ...

• 二十六年申遗路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点分布示意图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遗留至今的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它的伟大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沿线各民族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金色印记。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首次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境申遗项目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判。如果申遗成功,不仅可以丰富我国世界遗产的类型,还能让中国的民族遗产上升为人类的文明遗产。这个梦已经孕育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