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
1906—1908年间,法国探险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率领法国西域探险团,对我国西域,包括今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广袤地区作了探险,其中既包括地下发掘,也包括实地田野调查和翻检有关所涉地区的文献参考资料。长期以来,西域探险团最重要的文献,也就是伯希和亲笔记述的《旅途中的日记本,1906—1908年》,一直未能公开刊布。2008年,为了纪念伯希 ...
1906—1908年间,法国探险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率领法国西域探险团,对我国西域,包括今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广袤地区作了探险,其中既包括地下发掘,也包括实地田野调查和翻检有关所涉地区的文献参考资料。长期以来,西域探险团最重要的文献,也就是伯希和亲笔记述的《旅途中的日记本,1906—1908年》,一直未能公开刊布。2008年,为了纪念伯希 ...
鄯善国,本名楼兰,西域古国之一。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成为汉朝心腹大患。曾在汉朝做质子的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将其国都由楼兰城(遗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迁至扜泥 ...
药师佛(梵文 Bhaisajya Guru),佛教诸神之一,音译作鞞杀社寠噜,原意为药医大师。在佛教中,其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被称作药师如来、医王善逝、大医王佛、十二愿王等,计有十大尊号。但在造像时常被称作药师佛、药王佛、药师如来或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佛及药师佛信仰自在敦煌出现后便十分流行,仅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药师佛像就达550余尊,特别是在西夏统治敦煌时期,药师佛信仰非常流行。那么,药师佛是什么时候出现于敦煌 ...
辛德勇2017-10-02 11:37来源:澎湃新闻在我的《燕然山铭》漫笔之三《〈燕然山铭〉的真面目》这篇文稿中,依据目前有限的条件,尽最大努力,对这篇铭文,做了初步的复原。我谈到,通过这一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班固原稿写定本的形态。或以为班氏既与操刀锓石者同在燕然山旁,那么,就很有可能是由他直接动笔,写在石上,亦即“书丹”于崖壁,再由刻工依样雕凿。如此一来,今天我们看到的摩崖石刻,就成了班固的手迹,就成了最最 ...
王子恺 整理2017-10-05 13:54来源:澎湃新闻【编者按】2016年5月,中西书局出版了英国汉学家杜希德先生的《唐代财政》一书的中译本,本书责编李碧妍博士特邀北京大学教授、杜希德先生弟子陆扬做了一期访谈。近日,“中西书局”微信公众号(zhongxibook)首次发布了访谈视频。经授权,澎湃新闻整理了访谈的文字稿,并经出版社和陆扬教授审定后,与读者分享。陆扬李碧妍:大家好,我是中西书局的李碧妍,也是我们新近出版的杜希德教 ...
王鹏辉男,1971年生,新疆吉木萨尔县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主要研治中国边疆史地。摘要:吐鲁番自清朝统一新疆以来逐渐形成满人、汉人、蒙古人与回民等人群与维吾尔人杂居的社会格局,随之带来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格局的变迁。吐鲁番非伊斯兰信仰的处所有府坛庙和佛寺道观,其中尤以佛寺道观庙宇成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吐鲁番佛寺道观庙宇建构了信仰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桥梁, ...
敦煌的中唐时期也称吐蕃时期(781~848年)。在唐朝兴盛的同时,强大的吐蕃王朝在西部兴起。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起,唐朝政府被迫将河西精锐部队调往中原平定叛乱,吐蕃大军乘虚而入,很快占领河西各州。沙州(敦煌)军民奋力抵抗,坚持抗战十一年,最后寡不敌众,于建中二年(781年)沦为吐蕃属地,河西走廊全部为吐蕃所占领。这以后,蕃汉之间,民族矛盾相当尖锐,时有汉人起义。但是在压迫、反抗的同时,人民之间也存 ...
敦煌五代宋时期的壁画上有20多组龙王礼佛图(五代:35、121、129、188、204、244、328、329、332、360、375、402窟,榆林窟19、33窟;宋代:118、130、166、176、302窟,榆林窟20、38窟。),一般为八龙王,四四相对,分列窟门两侧,龙王类似药叉,孔武狰狞,上半身裸露,仅着天衣(类似菩萨),下半身在海水中,不见下肢,手中有各式供器。莫高窟第35窟八大龙王最有代表性。35窟前室西壁门两侧各画四龙王,各龙王前面有一龙女,部 ...
唐代的敦煌石窟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四个阶段,这样的分期可能受到唐诗分期的启发,明代高棅编《唐诗品汇》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从高祖武德元年(618)至武周政权结束的长安四年(704),共86年,是为初唐;从中宗神龙元年(705)至杜甫卒年即代宗大历五年(770),共65年,是为盛唐;从大历五年至文宗大和九年(835),共64年,是为中唐;以后的836--907年,为晚唐,共71年。敦煌石窟的营建有自身一些 ...
在尼寺里长大的隋文帝,自幼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建立隋朝后,便下诏弘佛,《隋书•经籍志》记载:“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法苑珠林》卷100叙述到:隋高祖文皇帝。开皇三年周朝废寺咸乃兴立之。名山之下各为立寺。一百余州立舍 ...
敦煌石窟包括今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五个庙等石窟,其中莫高窟就有窟龛492个,壁画4万多平方米,塑像2000多身。敦煌石窟自366年乐僔在莫高窟开窟至1372年元代占领敦煌,历时一千年,按朝代可分为十六国(统治敦煌一带的是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沙州回鹘、西夏、元等11个时期。在石窟研究上,有时分成早期、隋代、唐前期、吐蕃、归义军、回鹘西夏元等六个时期。早 ...
原刊《2012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第95~107页“丝绸之路”原本指我国与西域诸国交往的陆上交通道路,因以丝绸作为贸易中间媒介而得名,并不包括今天所谓的“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吐蕃丝绸之路”等交通路线。在张骞“凿空”之前,由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即已存在。汉武帝于河西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中的敦煌郡不仅是西北重镇,河西要塞,而且 ...
敦煌研究院编(文献所、编辑部具体负责编辑),樊锦诗主编“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之一种《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一书正式出版(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定价98元),该论文集是“2010敦煌论坛:吐蕃期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最终成果,本次论坛是由敦煌研究院主办,文献所、科研处承办的一次专题会议,共收录论文38篇。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 ...
由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参与并具体负责编著、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资助的《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本论文集是2010年8月13至15日在甘肃省高台县召开的“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最终成果。本次会议由高台县委、县政府,甘肃省敦煌学会,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河西学院主办,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 ...
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局编《甘肃石窟志》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出版。《甘肃石窟志》是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研究成果之一,并且此次出版受201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属于“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书由敦煌研究院赵声良研究员任执行主编,带领考察小组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记录,组织编写而成。全书分为概述和八个章节,分别介绍了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石窟、河西石窟、炳灵寺石窟及陇中石窟、麦积山石窟及陇东南 ...
我院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沙武田博士著《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一书,于2013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是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一种。该书是继沙武田博士《敦煌画稿研究》入选第二批(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之后,又一部入选该系列丛书的成果。《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是沙武田在兰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研工作时期所做的出站研究报告, 又是2008年度“国家社科 ...
敦煌研究院编《榆林窟研究论文集》(上、下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11年9月出版。此书包含论文88篇,分为总论、考古、艺术、保护、民族语言等五个栏目并附《榆林窟研究目录》,展示了70多年来榆林窟研究、文物保护的成绩,为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榆林窟开凿于北魏,因地处偏远,历史上鲜为人知。20世纪40年代,前辈学者向达、阎文儒等先生跋碛涉沙,先后来到榆林窟进行考古调查,钩沉辑佚,致尘珠得拂。新中国 ...
《楞伽经》共有三个汉译本:1、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本,全名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共四卷一品,故又称“四卷楞伽”。南北朝到初唐时,楞伽师们即以此译本为研讨对象。2、北魏延昌时(512-515)菩提流支译本,名《入楞伽经》,共十卷十八品,称“十卷楞伽”,内容完整,文字是前一译本的二倍,但不甚流行,甘肃博物馆藏敦煌遗书002号《入楞伽经》卷9,卷末题记:“岁次戊寅十月卅日,比丘尼元英敬写《大集经》一部、 ...
由于藏经洞在11世纪初封闭,11世纪初以后的敦煌历史资料少之又少,敦煌历史、佛教、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不是很清楚。传统观点认为西夏在1036年占领敦煌,敦煌归于西夏版图。有一些学者则认为1036年之后的30多年间,敦煌由沙州回鹘统治,1067年西夏才统治敦煌地区。敦煌地区在1227年归于蒙元统治,1372年归于明朝版图。西夏统治敦煌一个多世纪,佛教兴盛。西夏境内流行藏传佛教,藏文史书载,西夏仁宗皇帝曾派遣使者到西藏楚布寺,迎 ...
蕃占时期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唐时期,是指786年吐蕃占领敦煌到848年张议潮赶走吐蕃、将敦煌恢复唐朝统治这一段历史时期。有时我们习惯称中唐时期,但严格说来,这不属于“唐”时期,而是蕃占时期。吐蕃也信仰佛教,所以吐蕃占领敦煌时期,敦煌佛教得到发展。敦煌的僧尼籍显示,在吐蕃统治初期,敦煌有僧尼寺院13所,S.2729《辰年牌子历》记载788年有龙兴寺、大云寺、莲台寺、灵图寺、金光明寺、永安寺、乾元寺、开元寺、报恩寺、 ...
藏经洞发现的绘画品中有一件寂静四十二尊曼荼罗绢画,今藏法国吉美博物馆,馆藏号EO.1148,高66厘米、宽85厘米,保存完好,这是吐蕃时期的密教图像。一、背景资料藏传佛教以朗达玛灭佛(838—842年在位)为标志,分前弘期(7世纪,640文成公主入藏—838年灭佛)、后弘期(842—978年称“黑暗时代”,《青史》以978年为后弘期的开始),前弘期的佛教图像与后弘期的佛教图像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地方。藏传佛教分宁玛派、噶当派、 ...
内容提要:敦煌石窟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破坏,现存壁画与创建的当初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光照、空气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使颜料产生变色、褪色等状况。因此,在认识和研究敦煌艺术时,如果不分析这些历史变化,而把变化之后的现状作为当时的艺术特点,必然会产生对艺术史现象的错误认识。本文从壁画制作过程和颜料变色特点等方面分析了敦煌壁画现状与原貌的差距,并追溯七十年来学者们对敦煌壁画原貌的探讨,提出了认 ...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展开,各地新出土金石类著作逐渐走俏,受到古史研究者的青睐。今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李明、刘呆运、李举纲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长安高阳原新出土隋唐墓志》格外引人注目,受到读者欢迎。一来,几位作者都是老考古工作者,有着丰富的隋唐墓葬考古经历。2001 年至2006 年数年间,这支考古队就在西安高阳原发掘隋唐墓葬803 座,出土各类随葬品数万件,其中最珍贵的,就是现在发表的113 种墓志。这批墓志 ...
谈及“宗教改革”,人们一般认为是马丁·路德为反对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而引发的一场围绕欧洲教会的道德、神学和体制展开的宗教改革运动。事实上,宗教改革不仅包括德国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再洗礼派的宗教改革,还包括天主教改革。其中,“天主教改革”是天主教为了回应新教改革所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它推动了天主教向海外的宣教。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这场天主教宗教改革的一个结果。 ...
有效管护、使用河湖水资源,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良好传统。在敦煌、居延、金关、楼兰等地出土的简牍中,可清晰地看到两汉魏晋时期西北水利官员的设置及运作状况。 唯灌溉是赖 古居延遗址、古金关遗址、敦煌悬泉置遗址及汉长城沿线出土了5万余枚两汉简牍,古楼兰遗址出土了600余枚魏晋简牍,其中包括有关农田水利和水资源管护方面的资料。古居延、敦煌、楼兰等地深居西北内陆,发展农业唯灌溉是赖。早自2000多年前,河西 ...
近年来,对古代丝绸之路乃至整个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研究的相关书籍明显多了起来。这固然是因为以往一代代学者不断砥砺前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中,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入了快车道的必然结果,更是近年我国学术研究走向深入,视野不断开阔,态度越来越开放、包容的纸上缩影。 硕果累累的2016年 学术研究,不论其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绝大多数都会付于纸上,以书籍和期刊的形式发表。书籍 ...
西藏是神秘的,西藏人更加神秘。从一开始被就被猎奇的土地和民族,仿佛失去了话语权,上千年来只能沉默观看外人的争相猎奇和竞相辩驳,却只能无言语对。从希罗多德到麦克马洪,西方人眼中的西藏要么是一群土拨鼠在掘金,要么是一群野蛮人在茹毛饮血拿头盖骨饮酒,要么就是一群萨满巫师在跳大神。在东方主义的神秘面纱下,西藏成了西方人尽情想象和描绘的玩物。真正热爱并真实记录过西藏的人之中,本书的两位作者称得上是开创者。沈 ...
造像艺术是佛教文明传播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将佛教文明向世人加以艺术性的呈现。而学习佛造像的发展史,犍陀罗自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节点。喀布尔河谷的村庄犍陀罗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谷地。但犍陀罗艺术的分布却不拘于此,而是有着更广泛的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巴基斯坦西北与毗连的阿富汗东部地区,既包括印度河西侧的白沙瓦谷地,也包括印度河东侧的呾叉始罗(今译塔克西拉),北到斯瓦特河谷,西至阿富汗 ...
一般的历史理论书是比较枯燥的,但本书却相当地吸引人。阅读本书的时候,我竟很多个夜晚都不想睡觉,因为放不下它。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与藏学家梅·戈尔斯坦。在西方藏学界,他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为国际藏学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本书是集西方藏学研究之大成,成为其藏学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研究西藏现代史的权威著作。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戈尔斯坦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客观。本书资料翔实,引证丰富,几乎每一 ...
在今天Google Earth随手玩转的时候,古典时代的探险经历只能存在于对往昔壮举的想象中了,海上的麦哲伦、库克船长、富兰克林,极地探险家南森、阿蒙森、斯科特、沙克尔顿,甚至空中探险家林德伯格、查克·叶格……他们已成为人类探险的里程碑和历史印记。斯文·赫定的探险是最传统的大陆探险,就像游戏《帝国时代》里对陌生世界空白地图的探路者,他的梦想是刷亮地理协会地图中未知的区域。本书中文译名为《我的探险生涯》,原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