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官桥
灵官桥 位于南华县龙川镇灵官村,又名瑞应桥、平彝桥,跨龙川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桥长51.5米,宽7米,为三孔石拱桥,中孔跨径为8.8米,两边孔各跨8.5米,主孔上复有小孔腹拱,桥面有石雕桥栏。1935年,滇缅公路通到下关,灵官桥成为滇缅公路桥。灵官桥承载过运输抗日物资的车辆,也承载过运送建设物资的车辆,经受了无数汽车的辗压,始 ...
灵官桥 位于南华县龙川镇灵官村,又名瑞应桥、平彝桥,跨龙川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桥长51.5米,宽7米,为三孔石拱桥,中孔跨径为8.8米,两边孔各跨8.5米,主孔上复有小孔腹拱,桥面有石雕桥栏。1935年,滇缅公路通到下关,灵官桥成为滇缅公路桥。灵官桥承载过运输抗日物资的车辆,也承载过运送建设物资的车辆,经受了无数汽车的辗压,始 ...
滇中古驿道(禄丰段) 位于禄丰市,年代汉至民国,由老鸦关入境至广通回蹬关出境,全长约88千米,全用石块铺砌,仍然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实物古迹,古驿道残段有狮子口段、炼象关段、石门哨段、南平关至响水关段,勒马关段、蒙七铺段、回蹬关段等,关址有炼象关、响水关、勒马关、回蹬关等,桥梁有老鸦关桥、衍庆桥、启明桥、星宿桥、响水关桥、安乐桥、 ...
困鹿山古茶园-宁洱镇 海拔1640米,总面积10122亩的困鹿山原始森林地域内,散落着众多的千年以上的野生型、栽培型和大叶种、中叶种古茶树;在村寨旁保存着400多年历史的栽培型古茶树400多棵,茶园面积30亩,是宁洱县发现的最大古茶园。该茶园历史上为皇家贡茶园之一。
一条古驿道从普安县城城北经窝沿过崧岿,到白沙古驿,再由白沙翻老鹰岩到花贡过阿都田、毛口驿、打铁关进入六枝境内的郎岱。崧岿寺,恰好座落在这条古驿道的中段。位于普安县城北部15公里罐子窑镇的崧岿山。沿山古树遍布,高大参天,古寺掩映其间。崧岿寺占地面积2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1.95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民国不断增修,总平面呈长方形 ...
22.太和城遗址.南诏(公元649—902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古遗址.包括南诏德化碑.第一批 太和城遗址 位于大理市大理镇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年代为南诏(公元649—902年),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南、北城墙相距约500米,城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太和城原为河蛮所建立的城邑,是南诏前期的都城,山顶有金刚城,建有鹤顶寺。遗址为研究南 ...
2.地藏寺经幢.大理(公元937-1094年).云南省昆明市.石窟寺及石刻..第二批地藏寺经幢 位于昆明市拓东路昆明市博物馆内,因此地为过去的地藏寺旧址,故名“地藏寺经幢”,是大理国(公元937-1253年)布燮(官名)袁豆光为超度鄯阐侯高观音之子高明生所造。大理国经幢又名“地藏寺石幢”或“梵文经幢”,俗称“古幢”,后来地藏寺倒塌,古幢长期埋没地下 ...
7-1385-3-683.云南驿古建筑群.清.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古建筑..第七批云南驿古建筑群 位于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由驿站、大马店、客栈、商铺有机组成。现存古建筑主要有古驿道、驿站、大马店、李家大院、李家院、李家客栈、郭家大院、钱家大院、天星竿、关圣殿、白马寺、李氏宗祠、钱氏宗祠、杨炳麟故居等组成。古驿道现存长约1720米,道宽3-5 ...
7-1578-4-081.困佛寺摩崖造像.隋至宋.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石窟寺及石刻..第七批马锣睏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乐至县---回澜镇马锣杨家沟,雄伟壮观,飘逸俊美,造形生动,雕刻于唐末宋初的摩岩造像“释迦涅槃圣迹图”民间俗称“卧佛”或“睡佛”。距今已经一千多年的历史。马锣卧佛属全国大型佛造像之列,是一尊全身石刻像。卧佛造像构思巧妙,设计另辟蹊 ...
7-1943-6-007.芒康县盐井古盐田.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其他..第七批 时代: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址: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是自吐蕃时期开始生产的古盐田。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东南部,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交界处,横断山脉腹地。芒康县东与四川省巴塘县隔澜沧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相邻 ...
Ⅲ-448.宝山石头城.元.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建筑..第六批 宝山石头城 位于玉龙县宝山乡宝山村,金沙江峡谷中,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丽江纳西族居民辟岩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随势打成,古朴自然,奇绝无穷,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公元1253年 ...
《元世祖平云南碑》是中国元朝文臣程钜夫(程文海)奉元成宗敕所撰写的碑文。碑文歌颂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赫赫功勋,对他平定大理国采取的许多政策、策略多有表述。此碑以正楷大字书丹,劲瘦工严,有欧、柳遗风。想此为颂主丰碑,记经国大事,非海内高手不可落笔。而《书史会要》一书也称其“矩夫字体纯正,下笔暗合书法,亦工大字”。此碑是云南元碑中的精品 ...
卧佛院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城以北25公里卧佛镇。该处山势蜿蜒,湖水滢绕,翠竹掩映,景色幽雅恬静。唐代在此建有规模壮观的卧佛院。现寺院虽毁,但在长约1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余米的崖壁上,保留着盛唐摩崖造像1613躯,石刻经文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卧佛院摩崖造像,以《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最为 ...
南龛摩崖造像是中国隋至宋代佛教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城南1公里化成山。现存龛窟133个,造像2100余尊。始凿于隋,多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龛、清代2龛、民国时期5龛。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造像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长约350米的崖壁上。以大佛洞最为集中。该石窟汇聚了佛教各教派的造像。1988年中华人民共 ...
西狭古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抛沙镇丰泉村西南1.2公里。该遗址分布在两处:其一位于下峡峡口,此处共有4个栈道孔,为圆形孔,口略向上倾斜,孔径0.17米,深约0.2米,栈道遗迹共分布在长13米的石崖上,最南端的栈道孔距西入口大门5.7米,栈道孔距地面0.3-0.5米不等,位置较低,应为栈道下部支柱栈孔。其二距西入口约800米,位于“西狭十渡”第三拦水坝南1 ...
南方丝绸之路,又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是秦汉时期西南的先民们开发的一条自四川成都远达印度的民间商道。“蜀身毒道”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会理至大理,这一段称为“灵关道”;从成都、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一段称为“五尺道”;由大理至永平过澜沧江越博南山一段称为“博南古道”;再从保山至腾冲,分两路出境到缅甸一段称为“永昌道”。
圣地西藏之拉萨查叶巴石窟寺 圣地西藏之拉萨查叶巴石窟寺 圣地西藏之拉萨查叶巴石窟寺 扎耶巴寺在达孜县境内。是吐蕃时期西藏四大静修地之一,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王妃蒙萨赤姜倡建。扎耶巴寺是由奇峰、怪石、溪涧、草地、洞窟和寺庙组成的藏传佛教圣地,不仅历史悠久,灵地众多,而且风景奇绝。在悬崖峭壁之间,据传共有108座山洞,是著名高僧 ...
《百度百科》说:秀巴千年古堡相传是1000多年前松赞干布在征战中,为方便军队之间的联络以及屯兵和防御,修筑了具有统治标志的古堡群。古堡也叫戎堡,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烽火台,在工布江达县境内有多处古堡群,而秀巴古堡群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经专家的实地考证,证实古堡始建于唐朝后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来古堡经常驻扎军队,如今已被荒废。古堡群由5个高低不同的堡垒组成,间距大约为30至50米,各个 ...
布久拉康又称德尔吉拉康,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布久乡多当村的省道306旁边,属于宁玛派(红教)寺院。布久拉康始建于七世纪初,是吐蕃王松赞干布为镇压堪舆家所说罗刹女修建的十二座镇魔寺之一,是镇压罗刹女右肘而建。该寺在漫长的岁月里层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几度被毁,几度重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寺庙大殿是两层佛阁,主供十一面观音、强巴佛、站姿莲花生。殿内壁画精美别致,且有一幅非常特殊,上面绘有人类的 ...
蜈蚣坡古道(含蜈蚣桥)位于修文县洒坪乡,距今620余年,是古代黔中地区连接水西彝族地区(今毕节地区)的唯一通道,长约五公里;蜈蚣桥是横跨猫洞河的三孔古桥,为从“龙场驿”至“六广驿”的必经之路,桥长41米,高11米,宽5米。
黑泥哨古道位于清镇市黑泥哨村,明洪武年间建成,是贵阳从西南方向通达云南的主要通道中的一段,青石砌筑,长5公里。黑泥哨古道位于清镇市巢凤社区黑泥哨村,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驿道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东达贵阳,西至平坝,西北到鸭池河,是贵州古时由黔至滇的必经之道。现存驿道总长为1820米,宽1.2米至1.5米,路面以青石铺砌。
黑泥哨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六年,白绵石建造。
青岩古道位于花溪区青岩镇北苦蒜坡和龙井村上关口,为贵阳粮道要津,辟于明万历年间,现存8公里。
长坡岭古道位于白云区长坡岭森林公园内,现存路段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代,青石砌筑,长近3公里。
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昭通实验小学北校区壁。汉《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 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米,宽96厘米,碑文共15行,每行残存21字,(按上下文 ...
北宋《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立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为大理国段氏所立。此碑是探究云南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关系悠久历史渊源的珍贵实物见证,同时也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与汉族历史文化艺术交流融合及宋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文物,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用汉文字书碑刻石记载少数民族历史事件、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章法布局艺术的实物证据。此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即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是大理国时代的 ...
东寺塔系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底层南面辟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内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顶宝上立有4只铜铸金翅鸟,故又称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 西寺塔现塔通高35.54米,塔形与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虽经历代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东寺塔,在昆 ...
可渡关驿道,位于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河南北两岸,全长五千米,宽约二米,全部用青石铺成。该驿道始由秦始皇兴建,汉朝王莽加宽,明朝朱元璋扩修,有“秦道明关”、“通京大道”之说。作为“滇黔锁钥”、“入滇第一关”的可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北达三巴,东连金筑,行旅冠囊,络绎辐辏,孔道也”,描绘了驿道曾经的繁荣辉煌;驿 ...
王仁求碑系王善宝立于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十月十日。碑名“大周故河东州剌使之碑”,成都闾丘均撰文,王善宝书丹。碑纱石质,通高4.01米,碑身高2.03米,宽1.17米,厚0.36米,屃屭座,长2.6米,高0.89米。上镌碑名10字,并浮雕双龙及佛像一龛,碑文正书34行,行17—51字不等,计1628字,加碑名10字,合计1638字。碑文赞述王仁求任河东州刺史期间,一面建议 ...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为纪念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水目山塔,为四方形15级密檐式砖塔,高18.16米,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史志中并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大理国时期(公元938-1253)所建。据现存水目寺内的《渊公塔铭碑》记载,水目寺为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普济庆光禅师所建。而寺前密檐塔 ...
山龙 山于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山龙 山于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山龙 山于图山上 ...
位于大理市下关镇阳平村北侧的佛图寺前,地处大理苍山斜阳峰麓,北邻阳南溪,南距下关三公里,东距214国道约500米。佛图寺塔,现当地俗称蛇骨塔,名由白族民间流传的“白族英雄段赤城舍身斩螨”的故事而来。塔高30.7米,为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基为二层台方形基座,下层台边长19.7米,高1.2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 ...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镇弘圣寺旧址,寺毁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下部为块石砌成。全塔分为基座、塔身、塔刹3部分,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其上逐层收分。
大姚白塔位于云南省大姚县西城门外的宝顶山顶,始建于746年(唐代天宝年间),云南仅此1座,是云南早期舍利塔的实物例证,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入列全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塔高18.4米,顶部为圆椎形,腰部收缩,上大下小似磬锤,又名磬锤塔。塔分为3层,露出地面的基座是八角形的须弥座,此塔塔身全用石灰抹白,故名白塔。白塔建于746年,为我国唐代建筑之一,相传为唐天宝年间吐蕃所建。白塔历史上 ...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共编290号龛窟。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铭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疾图”一幅,石刻造像264龛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什邡堂邛窑遗址为隋至宋代民间瓷窑遗址。在四川省邛崃市南河乡什邡堂村。邛崃,唐至明清均属邛州,故名邛窑。创烧于隋,盛于唐而终于宋。该窑古无文献记载,20 世纪30年代始被发现,引起考古界、古陶瓷界重视...
蒲江石窟位于四川省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蒲砚村。该石窟包括唐代68龛、五代1龛、宋代7龛、明代1龛、清代10龛。飞仙阁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西南朝阳湖镇二郎潭两岸山崖上,共92龛,造像777尊。其中北岸87龛,南岸5龛。最早造像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代造像64龛491尊,主要有唐永昌元年(689年)所造瑞像龛、释迦、三世佛、华严三圣、弥勒、观音、千手观音、如意轮观音、地藏、天龙八部、胡人天王
灵岩寺及千佛塔,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幸福镇灵岩山南麓。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寺创建于金代,历明、清重修,现仅存大雄宝殿和钟楼,为清代建筑。千佛塔位于灵岩寺左侧,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为石雕覆钵式实心塔。千佛塔通高3米,下设须弥座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塔身底层直径2.4米;凡十三层, ...
半月山大佛属摩崖造像,即在山崖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其为弥勒佛倚坐像,属净土宗造像。
通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石窟雕凿于唐龙朔三年至开元七年,前后历时56年。共有造像54龛,造像3000余身,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侧。正面28龛,盛唐雕造;左侧26龛,初唐雕造。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组成。主要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势至、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 ...
四川省荣县东郊宋家冲村真如岩。石窟寺大佛寺占地2.3万平方米。有摩崖造像龛窟多处,主像为释迦如来大佛,故名大佛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开化寺大佛殿,宋代称真如观,清嘉庆年间重建,寺依山势而建,高踞山腰。以弥勒殿、如来殿为中轴,左右有方丈室、藏经楼、达摩殿、法门等。石窟寺内刻有达摩像,并多历代名人题刻诗碑。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荣县城郊大佛山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 .. ...
禹迹山摩崖造像,又名禹迹山大佛,位于县城东16公里的碑院镇大佛村,是四川省最高的石刻立佛。大佛刻凿在海拔667米的禹迹山腰,背岩而立,面南稍偏西。佛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长宽均1.3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面容端庄,双目微启平视,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施“说法印”状。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 ...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据现存碑记记载,大佛凿于唐代开元至元和年间(公元713—820年),通高9.88米,为弥勒佛坐像,刀法简洁流畅,衣褶为阳纹。佛身后尚有10厘米高的小佛三千余尊,镌工精湛。龛侧有力士像两尊,东侧观音像两龛,大像龛两侧有历代妆大像石刻碑记和诗文题刻十余处,其中宋代颜体楷书石刻“虎溪”字径达5米。像东侧二十米石室墓仿木结构建筑石刻一处。再东十米有宋石窟一间,内存唐元和四年碑记。
翔龙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在山西面的崖壁上,现存造像61龛,计有大小造像368尊,高者达8米,小者仅数厘米,保存摩崖题刻9处。翔龙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盛于宋,延至明清;此山由明代进士、盐运史王三锡书刻:“翔龙山”而得名,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楼,兴建资圣寺,至本世纪60年代被拆除。唐代造像中较著名的有阿弥陀佛为坐佛,高4米,其右手施说法印,赤足踏莲,刀法简练,衣纹线条流畅明快,刻技精湛。 ...
碧水寺又名滴水寺,位于绵阳市区涪江北岸的碧水崖边,背依龟山,俯临涪江,风景秀丽。寺依崖而建,崖上有唐佛教摩崖造像和金刚经。2014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是第二次到访了,2011年初来的时候,还没有进入国宝的序列,草草而过,巴蜀多石窟,这种保存不算很好的唐龛可以说多如牛毛,2014年得知入选国宝后,暗暗记下,终于于20 ...
青神县属于眉山市,在成都以南一百多公里,城南十多公里的山中有座中岩寺,留下来丰富的摩崖造像。中岩寺摩崖造像以唐代居多,部分小龛后代雕凿,石刻沿山岩散布,分散在多个区域经变中的建筑仿真度极高,柱头铺作双抄托令栱无耍头,补间人字栱,单层阑额,泥道栱上托柱头方,与南禅寺和普贤阁第二层相似度很高。四川有多处石刻中留下了唐代的双抄托令栱,但就目前所见都没有耍头,而南禅寺和普贤阁有耍头一组千佛龛,也是唐代风格 ...
仁寿能仁寺摩崖造像,位于仁寿县城东45公里处的中农乡能仁村9组村民叶超文的屋后岩壁之上。 相传,这里原有能仁寺,自唐以来,相继建庙堂、僧室及加工作坊等建筑,连绵一里有余,在寺后两侧岩壁,有摩崖造像一百多龛,约完成于唐宋时期。明代曾在这里设“江南察院”,是《仁寿县志》所载“白杨厅桂花台”旧址。 “能仁”是“释迦”的汉语意译,即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人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 ...
郑山、刘嘴摩崖造像 在郑山和刘嘴之上,各有几块形态各异的大石包,就在这10几块大石包之上,雕刻着一龛龛精美的唐代佛像,密如蜂房,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石包造像。1984年,丹棱县文物工作者在全县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两处规模较大的摩崖造像群,由于郑山、刘嘴相距不过里许,因此,将这两处造像统称为丹棱郑山——刘嘴摩崖造像。 1.郑山摩崖造像 保护范围:东以第23龛造像外延80米,西以第39龛造像外延20米,南以第37 ...
玉台山石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阆中市保宁镇北的玉台山山腰,为覆钵式喇嘛塔。塔高8.6米,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个部分。塔基为四方形,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上大下小长圆柱体,内刻一佛跏趺坐于莲台。上装塔刹,有石雕八力士举刹身。刹身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塔顶为一焰纹状圆石。石塔雕刻精美,除局部风化外,基本保存完整。玉台山 ...
千佛岩,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城西3公里处。夹江,于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93年)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而夹江千佛岩景区正是位于夹江县城西3公里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地方。2006年,夹江千佛岩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所谓千佛岩的千佛,就密集分布在铁石关下栈道右边临江陡峭的崖壁上。据了解,这里的162窟石刻造像共2470多尊,所以 ...
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剑阁县老县城东南,自东汉以来,形成了古遗址遗物、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等道教文化走廊。道教造像始于北魏晚期而盛于隋唐,凡大小21龛窟、造像80尊, “长生保命天尊像”、 “七星纹图”、“六丁六甲图像”、“太极演示图”、“天龙八部图”等造像精美,内涵丰富,形成了中国道教本土造像艺术自 ...
冲相寺摩崖造像,又称定光崖石刻,在广安县肖溪镇。崖刻四层,有大小佛像百余尊,上层正中为定光佛,又称太阳菩萨。定光佛高四米,北饰日月佛光,太阳普照时,会发出一种光芒来,当地人称之为吉芒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素有“千碉之国”美誉,丹巴古碉楼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共计562座。碉楼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大小金川河沿岸和大渡河沿岸。丹巴古碉楼平面有: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建筑材料采用山石、沾泥、木头等。丹巴古碉楼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6年,丹巴古碉楼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特点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立于北周闵帝元年,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文王碑实际应名周文王碑,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八组,古东大路旁石佛寺后古称天落石的岩壁上,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中编号为510112-0242。
玉堂窑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鸣村、岐山村以及中兴镇横山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一处唐至北宋时期的瓷窑群遗址。窑址的18座窑包有“上九堆、下九堆”之称。1977年和1983年曾两次试掘其中三座窑包,清理出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及玩具等陶瓷器皿上千件。该窑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护之好,为国内外其他古瓷窑址少见。它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 同时,对研究四川陶瓷业的兴 ...
江南馆街街坊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江南馆街北侧,属于唐至宋代的遗址。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发掘面积共4800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分布较均匀。出土有瓷器、佛像等汉、唐、宋时期文物 。发掘出唐、宋时期大小排水渠、铺砖面路、泥土支路、房址,明、清时期道路、房址、井。遗址的主次街道、房屋、排水渠(城市下水道)规划科学 ...
白乳溪石窟刊凿于唐代,现存龛窟23个,造像151尊,碑刻3通,线刻经幢1个,题记4幅,分布在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龛窟形式有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屋形龛等。石窟装饰华丽,雕刻艺术精湛,是融宗教、彩绘、建筑、雕刻、音乐、服饰为一体的盛唐时期石窟佳作,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保护范围:石窟A、B、C区以A区为中心,西临通河,东外延30米,北外延100米,南外延130米, ...
Ⅳ-61.《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宋.甘肃省徽县.石窟寺及石刻..第六批新修白水路记碑,位于甘肃徽县大河店乡瓦泉村白水峡,徽(县)白(水江)公路(即白水路)左侧石崖之上,距地面高7米,碑通高2.83米,宽1.83米,碑面凹进石崖0.25米,拱顶额篆新修白水路记为书法家雷简夫斗书,碑文颜体正楷,右起竖写26行,每行37字,撰书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2006年5月 ...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171)六月刻,仇靖撰刻并书丹。《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 ...
灵岩寺摩崖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 灵岩寺又名灵崖院、白鹿洞。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建,分前、后两洞由奈何桥连接。现存石碑、摩崖题刻约一百二十方有小碑林之称。以东汉建宁五年(172年)刻“郙阁颂”,宋绍定三年(1230年)重刻“郙阁颂”,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刻“灵崖叙别记”,唐开成二年(837年)刻“开成题记”唐权德舆撰 ...
剑门蜀道遗址,战国至清代川陕古道遗址。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以剑门关为中心的剑门蜀道,是战国时开辟的秦蜀古栈道的南段蜀栈道,又称金牛道,历经秦、汉、唐至清代。 剑门蜀道从陕西汉中、宁强进入四川,经四川广元、剑阁、梓潼至绵阳,全长600余公里 ,这条古道沿嘉陵江修筑,山坡为石梯路,峡崖为栈阁(凿孔塞梁、立柱铺板)。现嘉陵江明月峡、清 ...
在四川广元市北4 公里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绵亘长达半里以上。造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清咸丰四年(1854 年)石刻题记,全崖佛像为数一万七千余躯。1935 年修川陕公路,毁造像二分之一以上。现有石刻南北长20D 余米,最高处约40 余米。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共有龛窟四百余个,造像七千余尊。龛窟重叠密布,多者十三层。1961年4月被 ...
潼南大佛为佛、道二家共同凿造的一尊大型摩岩饰金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位列“蜀中四大佛”之一,是我国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被中、外文物专家誉为“金佛之冠”。(大佛殿标准照)十多年虽然到大佛寺很多次,其实印象中我只进过殿内一面对大佛一二次,但都没敢认真直视大佛神像。(大佛殿侧面全身)前几天突然想正式拍一下大佛寺,然后就有了这几张照片,照片其实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大佛寺全貌,但也可以观个大概了。
邛崃汉时称临邛,卓文君的家就在这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此。那首动人的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无限动容。当然,更令我一日不见,思之如狂的却是邛崃石窟。邛崃石窟共分三个部分:花置寺、盘陀寺和石笋山。皆是蜀中石窟造像的佼佼者。 花置寺位于邛崃南河竹溪沟中。后来,人们 ...
皇泽寺摩崖造像:崖壁上的佛教艺术 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西嘉陵江的西岸、乌龙山的东麓,原名“乌奴寺”,一名“川主庙”,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与二郎的。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鹱任利州都督时,武后就出生于此,后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泽寺”。现存的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依山取势,参差错落,古朴典雅, ...
·新朋友,请点击关注爱上仁寿.厉害了仁寿的牛角寨大佛,这次竟然把乐山大佛给碾压了,一说到乐山大佛,内心当中肯定会想到那高大、巍峨的形象。但是你知道它最初的原型是谁吗?走,小编今天带你去揭开这沉浮于千年的谜底。四川眉山 仁寿牛角寨大佛确证为乐山大佛原型近看牛角寨大佛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家镇,有一座大佛,它不但是全国最大且是唯一一尊半身胸佛,过去传言是乐山大佛的蓝本,如今被专家确认。因为该大佛地处鹰
在绵阳,有一座石窟,隐藏在梓潼的大山之中。《蜀中名胜记》曾记载:“梓潼西南三十里葛山,又名卧龙,相传武侯伐魏,驻兵于此。”这里说的就是梓潼卧龙山千佛岩。从梓潼县城向西15公里,就来到了卧龙镇卧龙山。一处朱红色庙宇在松柏掩映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这里,就是神秘的千佛岩。1939年底,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和刘敦桢等人曾到访过梓潼卧龙山千佛 ...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
袁滋题记摩崖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0公里的豆沙关崖壁上。 摩崖石刻地处左下绝壁,山路陡峭,隔河对岸崖石壁立,像两扇巨大石门,扼锁咽喉,俨如一石门,唐代称“石门关”,是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唐贞元九年(793年)背逆唐朝四十多年的南诏王,遣使请求归唐。贞元十年(794年),唐朝派御史中丞袁滋奉使持节赴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归义王,他经由戎州(今宜宾)入滇,经石门(今豆沙关)时,为 ...
何君尊楗阁刻石《何君尊楗阁刻石》位于荥经县城西十四公里(108国道2440公里)的烈士乡冯家村钻山洞荥河南岸陡峭崖壁上。刻石携于高约350厘米,宽约150厘米的页岩自然断面上,上面岩石呈伞状向前伸出约2米,形如屋顶,有效地保护了刻石免遭日晒雨淋。刻石四周随字体变化凿成一不规则梯形,高65厘米,上宽73厘米,下宽76厘米。全文共52字,排列7行,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每行7字、9字不等。刻文:“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雅安市荥经县城西古城坪。位于中峻山下荥河南岸的第三阶地上。台地东西长约九百米,南北宽约七百五十米,高出荥河约四十米。荥经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荥经古严道文化早于广汉三星堆文化。古严道城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牦牛道的起点。城垣板夯而成,夯层厚达二十厘米。现存南墙和东北角墙体较好,中段发现有城门遗迹。荥经最初的居民是由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氐羌系统的徙、笮、青衣等族人及外 ...
塔公寺是甘孜州著名的萨迦派(花教)寺庙。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一个重要圣地。塔公寺座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塔公乡,位于川藏公路线上,距离成都市约400公里,距康定县城110公里,从康定沿川藏公路西行,翻越折多山,过新都桥后北行抵塔公寺,塔公寺为景区的中心。景区多数景点、景观分布于川藏公路两侧,河流、草原、森林、山体、寺庙 、藏房建筑和浓郁的藏乡风情构成该风景名胜区。塔公寺是藏区 ...
侬玛寺在日喀则康马县境内,座落于马达乡萨鲁村北面的依玛山山麓,距康马县西南方12公里,始建于822年。寺庙坐西向东,四面由双层围墙环绕,中部建有108个小塔,其浮雕艺术极具研究价值。依玛寺共有3个殿堂,中殿供有释迦牟尼、无量寿佛等7尊泥塑佛像;南侧0神殿,供有11尊泥塑佛像和2尊0神;北侧降魔殿,墙上塑有各种丑态的妖魔鬼怪和凶猛野兽等。-每月8日、15日,萨 ...
亚东口岸是中印贸易的主要通道。位于日喀则地区亚东县境内,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谷地,海拔2800多米,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对外通道41条。17世纪中叶开始,亚东逐渐成为中印贸易的主要通道。
潘哨山口 ,也译作班哨山口,英文Pangsau Pass,中国远征军中也有称为”鬼门关“。海拔1136米(3727英尺), 位于印缅边界巴特开山(patkai range,又翻译成帕特凯山、八拐山)北段,因最靠近山口的缅甸的班哨村而得名(距山口 2 km)。班哨山口在历史上有重要性,是掸族拓殖于印度东北部的必经之地,为印度和缅甸两国人民提供了一个从阿萨姆平原进入缅甸最便捷的路线。13世纪初,中国云南德宏瑞丽孟卯的一部分傣族(掸族)人,在“昭龙 ...
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北部。东北与腾冲县接壤,东南与龙陵县交界,南与潞西、陇川市县毗连,西与盈江县为邻.梁河古为“勐底”傣族土目领地。公元前425年,“勐掌”(保山盆地)傣族土目号召傣族各部组建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勐底”傣族土目加盟“勐达光”(哀牢国)。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置永昌郡;今梁河属永昌郡哀牢县。公元77年,“诏达光”(哀牢王)反 ...
今陇川古属“勐宛”傣族土目领地。公元前425年,“勐掌”(保山盆地)傣族土目号召傣族各部组建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勐宛”傣族土目加盟“勐达光”(哀牢国)。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置永昌郡;今陇川属永昌郡哀牢县。公元77年,“诏达光”(哀牢王)反汉失败后,到怒江以西重组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掸 ...
畹町为全国最小边境城市的国家级口岸,本地人口仅1万多人。从这里前往缅甸边城南坎、九谷、木姐和腊戍畹町虽小,却也饱经沧桑。1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豺狼出没的荒野之地。一条羊肠小道,就是通往境外的"驿道";畹町河边的一间破茅屋,权当过往商贩饮马歇脚的"驿站"。明清分属勐卯安抚司和遮放副宣抚司。民国初沿之。民国二十一午(1932年)置碗叮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出海口,1938年秋滇缅公路( ...
密支那(Myitkyina) 是缅甸北部克钦邦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战略据点,是缅甸北部最重要河港、史迪威公路上的贸易中心,人口约20万。位于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迈立开江西岸,地处北部山地丘陵区,海拔1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23.7℃,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产柚木和其他木材,种植水稻、甘蔗等,是缫丝、木材和食品加工中心,农产品集散地。向东沿腾密公路可达中国云南省腾冲市,向南经八莫可达中国云南省畹町,北经葡萄城可抵中 ...
猴桥国家级口岸,在腾冲市猴桥镇境内,距城70余公里。口岸位于猴桥镇黑泥塘,距离中缅隧道6.1公里,扼中印公路交通要冲,从这里出境,可直达缅北重镇密支那。历史上猴桥是西南丝绸古道出境的最后驿站,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军事布防地。明、清王朝都在这里设关置隘,清道光年间修筑的石城石碉至今犹存。20世纪40年代,在古道基础上修筑军事要道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瑞丽口岸目前是中缅边境口岸中人员、车辆、货物流量最大的口岸,其东、南与缅甸棒赛、木姐、南坎三个城市相毗邻,东有我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国家一级口岸,西有章风二类口岸。姐告是起于上海320国道的终点,是昆瑞公路与缅甸的"史迪威"公路相接点,是云南省实施国际大通道战略的试验区和示范区,是祖国大西南沿边开放的主要城市,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近年来瑞丽口岸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一般贸易有了长足的发 ...
腊戌是缅甸北部重要公路汇集及货物集散地,为滇缅公路起点,是缅甸曼德勒往木姐、中国云南省的必经之处,腊戌的最主要的边境贸易伙伴是中国。由此可前往仰光、泰国及新加坡等中南半
噶伦堡(Kalimpong;绒巴语:Kalenpung,意为:我们在此集会),海拔1200米。人口2.86万。交通位置重要,以往是印度去不丹西部和中国西藏的货物交流、民间来往的重要驿站。以茶叶生产为主,并有金鸡纳树种植园。山区羊毛的集中地。也是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仰光(Yangon / Rangoon)仰光是缅甸联邦共和国的原首都(2005年(乙酉年)11月6日迁都内比都)和最大城市,仰光素有“和平城”的美称。地处缅甸最富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仰光在2500年前,曾是孟族(又称得楞族)渔村,名叫奥加拉巴,11世纪时称为达贡(又称大光Dagon),这个名称来自梵文,意思是“三岗村”,传说古时候这里有三个山岗。后来成为一个很小的城镇,主要以瑞光大金塔(Shwedagon Pa ...
打洛口岸位于勐海县西南部,与缅甸接壤,距缅甸景栋80公里,距泰国米赛仅239公里,距泰国清迈550公里,距泰国首都曼谷1250公里,口岸区位优势明显。打洛自古就是中国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之一。在民国年间,中国的茶商将“普洱茶”通过这里销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打洛口岸是通往缅甸的重要关闸。2007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际公路客货运输一类口岸。打洛镇东和东南接布朗山乡,西南和西部与缅甸接壤,西北与西定乡 ...
和顺古镇:凝固的建筑之美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就走进了和顺古镇了。进入和顺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 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600多年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兼收并蓄,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南亚、西方交融的窗口。 ...
“德钦”系藏语,意为“极乐太平”。原名阿墩子,1935年以“德钦林”(林:藏语,意为寺院)之音,改称为德钦。汉时为牦牛羌地。晋时为马儿敢地。南北朝属党项部。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为聿赍城,属吐蕃地;唐南诏国为聿赍城,属剑川节度辖地。宋大理国属善巨郡。元代称“小旦当”。至元八年(1271)属丽江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5)丽江宣慰司改置丽江路,为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3)丽江路改为军民宣抚司。明洪武五年 ...
地处青藏高原南缘、“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原名中甸县,县府所在地建塘镇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进入藏区的交通要隘,海拔超过3300米。香格里拉县有纯净的蓝天、圣洁的雪山、透明的碧水、奇异的野花、无垠的草甸、辉煌的寺庙、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人文风物宝藏异常丰富,被中外旅游者视为心中的世外桃源。
先秦时代芒康县境内虽未经考察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情况,但周围地区、县挖掘出的遗址、墓葬情况看,芒康境内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1977年昌都卡若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澜沧江沿线就有人类活动。芒康县相邻的云南德钦和四川巴塘1974年发掘的共32座石板墓的葬品和文物上看,都属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墓葬,说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从地理位置上分析,芒康周边都有古代遗址墓葬,可以推断 ...
邦达海拔4300米,是川藏南线和北线的交汇点,却是经常被忽略的一个地方,有些地图甚至没有标注。这里曾是过去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在318国道上位于左贡和八宿之间,这里有一条岔路往北可到川藏北线的昌都。
然乌镇为八宿县辖乡。1960年置然乌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90公里。辖瓦、然乌、然那、仲巴、康沙、来古、卡堆、麦巴、雅卡、阿日、雅则、达巴12个村委会。属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黄牛、山羊、绵羊。主要旅游景点有然乌湖、来古冰川。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东部的伯舒拉岭地带,属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过渡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东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昌都市左贡县,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相邻,北与昌都市相接。
萨地亚是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城市。人口6.4万。地当迪汉河、迪班河、卢希特河的汇合处。邻近中、缅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中印公路的起点。工业有制茶与锯木业。
保山汉庄城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南郊4公里处的诸葛营村东侧,是云南省现存规模最大、布局工整严谨、保存完好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11.6万平方米。城墙用红粘土掺砂石夯筑而成。城址内外发现大量方格纹、菱形纹砖和五铢钱,朱雀纹、卷云纹瓦当以及板瓦、筒瓦等;在城址附近先后发现墓葬多处,出土"建武四年"、"元康四年"的铭文砖,以及书 ...
位于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支脉,开凿于公元七三八至一二五三年,及少数元、明时代作品。这里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三月的石宝山满山翠松,浓荫掩径,远眺石钟山像是如来的头部,花状的突起物更像如来头部的卷贝发,或许古人就因此殊胜奇景而发愿开窟。中国游侠徐霞客亦曾到此,他在《游石宝山记》就说∶“石面有纹如龙鳞。”走遍中国南北的他,亦不禁讶异称怪 ...
朴头山隋唐石刻题记位于杂谷脑镇西2.5公里之朴头山古栈道旁石壁上。石刻题记共两通,右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通道记》,左为唐开元十五年(公元 727年)之战事题刻。其中隋《通道记》记载自三国姜维开凿朴头山栈道以来,因年久道路荒废,会州刺史须达派人重治旧道事。前几句道:“自蜀相姜维尝于此行,尔来三百余年更不修理。山则松草蔓蔓,江则 ...
衬腰岩茶马古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万民村10组。衬腰岩茶马古道,是汉唐时从成都出发,经蒲江、雅安、西昌至滇缅、印度西南丝绸之路的一段。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政府在成都设立都大提举茶马司,用川茶换取蕃(藏)人马匹。茶马市场在黎州(汉源)。蒲江、丹棱茶叶西运黎州换取凉山、云南大理的马匹。据宋朝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载,茶马古道 ...
地处芦山、天全、雅安三地交界的飞仙关,被誉为川藏线陆地 “第一咽喉”。从成都出发,到雅安,经过飞仙关到天全县,然后到康定,最后到西藏,飞仙关是西出成都,茶马古道上第一个关。 蜀锦、邛杖由此销往世界 7月12日,记者走进芦山县飞仙关镇。沿潮湿的石板路拾级而下,便来到飞仙关关隘。记者看到,飞仙关关口的城门已无,只保留了长条石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