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武茶马古道
易武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古遗址 唐至民国 差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古道 易武是六大茶山之一。六大茶山是享誉中外的“普洱茶”的原产地,而易武更是种茶、制茶和销售茶叶的中心。宋朝时,当时六大茶山所产的茶叶已远在广西进行茶马交易。据史料记载,明代以来,商贾、民众出资出力修路架桥,开辟茶马古道。 清雍正十三年(1 735年),开辟 ...
易武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古遗址 唐至民国 差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古道 易武是六大茶山之一。六大茶山是享誉中外的“普洱茶”的原产地,而易武更是种茶、制茶和销售茶叶的中心。宋朝时,当时六大茶山所产的茶叶已远在广西进行茶马交易。据史料记载,明代以来,商贾、民众出资出力修路架桥,开辟茶马古道。 清雍正十三年(1 735年),开辟 ...
石膏井古道位于宁洱县同心乡,现存全长约8公里,宽约2米。石膏井盛产盐和石膏,随着盐业规模的日渐扩大,盐、茶交易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吸引了国内乃至东南亚的盐商茶贩运到这里交易,清代曾在此设立石膏井县。该茶马古道从石膏井往北途经困夺宁洱茶庵塘-磨黑-把边江-通关-墨江-元江-玉溪至昆明,经曲靖人石门关道进入四川成都,再经陕西-山西-河北到达北京 ...
那坷里古道 位于宁洱县同心乡那柯里村南,元、明、清时此驿道用人工打制条石和砾石铺就,路面宽1.5~2米,有石台阶盘旋而上,全长30公里,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是滇南地区北上南下的古茶马驿道,属关哨汛墉之要地。清光绪时期称那柯里塘,设兵6名,归中营左哨头司把总管辖。现为宁洱县文物保护单位。
孔雀屏古道 位于磨黑古镇东北4公里处,现存全长约27公里,路段用石灰石、砾石等石材铺就而成。磨黑镇孔雀屏曾是旧时思普区到昆明五尺官道的必经之地,古道在一片原始森林中盘旋而上,宽约1.5~2米。现为宁洱县文物保护单位。
麻洞门遗址,卡约文化,西宁市,湟中县坡家乡坡家村,古遗址,第四批
石丫坡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石丫坡古道 位于宁洱县德化乡,现存全长约6.5公里,保存完好的石镶路长约500米,最宽处约2.6米,是目前发现的茶马古道最宽的一段。该遗道从澜沧往北走经思茅可直接到茶庵塘进入北路官马大道,至内陆各省。由东往西,从石丫坡过酱豆岩子一大尖山一大岩子 四岔路,然后经思茅、澜沧出境至缅 ...
龙哇切吾遗址,卡约文化,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吉东村,古遗址,第四批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吉东村北。遗址面积约300×100米,文化堆积厚20-4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崖坎处暴露有灰层,灰层内夹有杂骨、陶片。所见陶片有加砂陶双耳罐、单耳罐、壶等残片,从陶器观察属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型。遗址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拉卡石树湾遗址 ,卡约文化,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乡吉家村,古遗址,第四批
黑泥寨古驿道 茶马古道 古遗址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
打铁关至罐子窑古道(六枝段) 茶马古道 古遗址 雍正六年(1728年) 较差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
小街子古道 茶马古道 古遗址 一般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
软桥哨古道(含迎宾桥) 茶马古道 古遗址 一般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
勒加遗址,唐汪式、卡约文化,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曲麻村 ,古遗址,第四批勒加遗址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勒加村北,面积120×120米,文化堆积厚约80厘米。遗址辟为农田,覆盖层部分地区被移去,有的地方文化层裸露,地面散布有杂骨、石块和较多的陶片,所见陶片有加砂灰陶双耳罐、壶、鬲等残片,石器多见打制的石片,完整的只有石刀1 ...
贺家庄遗址,卡约文化,西宁市,大通县青山乡贺家庄,古遗址,第四批
古格滩南坎遗址 ,卡约文化,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茫拉乡那然村,古遗址,第四批
丰台(甲)遗址 ,卡约文化 ,海东市,互助县威远镇红崖村,古遗址, 第四批丰台遗址又名丰台(甲)遗址,遗址靠红崖村,东临沙塘川河,北有一条沙沟,原系一处缓坡地,后改为梯田。对上层覆盖土及文化层略有改动,地面散布有被改动的灰土、杂骨、陶片及零星石器,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层厚达到厘米,内夹较多的陶片。陶片都系卡约文化上孙类型加砂红陶的双耳罐、盆、 ...
东干木遗址 ,卡约文化,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麻巴乡东干木村,古遗址,第四批
查厅古道 茶马古道 古遗址 一般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
白崖(丙)遗址 ,唐汪式,海东市,互助县威远镇白崖村,古遗址,第四批
白土庄遗址 ,唐汪式,海东市,化隆县德加乡白土村 ,古遗址,第四批白土庄遗址位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德加乡白土庄村。遗址面积约80×80米文化堆积厚30×150厘米,遗址部分被压在村庄之下,地面散布有陶片,断崖处暴露有灰坑。遗址东部有一条长20余米、宽1.5 米的"V"字形灰沟,灰坑中及灰沟内有大量的陶片、碎石块、杂骨及零星石器。所见陶片皆为卡约文 ...
八寺崖遗址,卡约文化、唐汪式,西宁市,大通县,沟乡八寺崖村,古遗址,第四批八寺崖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沟乡八寺崖村。遗址面积约200×150米,文化堆积厚40-120厘米,遗址处在村庄东部,大部压在村庄之下。村庄院墙及地面夹杂有陶片、石器、杂骨等遗物。部分院落中尚留有原貌,其余大部已为建庄院时被清除。遗址北部靠山坡处形成2-3米高 ...
高家遗址,辛店文化、唐汪式,海东市,民和县转导乡高家村,古遗址,第四批高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高家村南。遗址面积约200×200米。遗址北紧靠村庄,南临马营河,东部有一条大的洪沟,西部与耕地相连,地面散布有陶片、杂骨,东部多于西部。东部及北部大路及沟边断崖处暴露有较厚的灰层与灰坑,灰层厚达120厘米,灰坑为敞口圆形。位于 ...
火铺古道 茶马古道 古遗址 一般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火铺古道位于盘县火铺镇火铺村西面,始建于明代,经旧城、大唐子接320国道,即平关硝东哨。全长约1500米,宽1.5米至2.5米不等,保存较小的约500米,该古道为元末明初所建,是古代云南通往贵州的干道,明代以前即已形成,洪武年间(1381年)“调北征南”付友德即率大军从此道进兵云南。1936年,中国工农 ...
山城遗址,辛店文化,西宁市,大通县景阳乡山城村,古遗址,第四批
平关至胜境关古道 茶马古道 古遗址 一般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胜境关位于富源县城东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称界关。老黑山南北纵贯100余千米,山势陡险,惟胜境关山势较低,而且有一条驿道通向贵州,所以这里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关隘。关口立有1座界坊,坊匾上书“滇南胜境”4个大字,故名胜境关。界坊高约12米,宽12米,楹柱涂金绘彩,重檐翘角, ...
平乐(甲)遗址 ,齐家文化、卡约文化、汉,西宁市,大通县清平乡平乐村,古遗址,第四批
李子树古道 茶马古道 古遗址 一般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
寺台遗址,齐家文化、卡约文化,海东市,平安县巴藏沟乡寺台村 ,古遗址, 第四批
石关古道 茶马古道 古遗址 一般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
寺沟遗址 ,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西宁市,大通县后子河乡北川渠管所,古遗址,第四批
大通苑(乙)遗址,齐家文化、卡约文化,海东市,互助县双树乡大通苑村,古遗址,第四批
庙后台遗址 ,齐家文化,西宁市,湟中县田家寨乡田家寨村,古遗址,第四批
东村遗址 ,齐家文化,海东市,平安县三合乡东村,古遗址,第四批东村遗址位于青海省平安县三合乡东村东北。遗址西南边缘压在村庄之下,现存面积约130×100米,文化堆积厚30-120厘米。耕地及水渠崖坎处暴露有灰层、灰坑遗迹,灰层、灰坑内夹 有较多的杂骨、陶片及零星石器,地面散布有灰土与陶片、杂骨等遗物。从陶器的残留口沿与器底看,陶器器形存有泥质红陶 ...
花园台遗址 ,马厂类型、卡约文化、汉,西宁市,西宁市二十里铺乡花园台村 ,古遗址,第四批
张家(丙)遗址,马厂类型、卡约文化 海东市,民和县前河乡张家寺村,古遗址,第四批
西杏园遗址,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西宁市,西宁市马坊乡西杏园村,古遗址,第四批
瓦窑台(甲)遗址,马厂类型、辛店文化,海东市 ,民和县马场垣乡上西川村,古遗址,第四批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厂垣乡上西川村南,又称上西川遗址或瓦窑台(甲)遗址,面积约150×150米,文化堆积厚100-150厘米。遗址东临一条南北向大洪沟。地面散布有较多的碎陶片,瓦窑台之名即由此而来。沟边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坑,中夹有较多的杂骨、陶片。所见陶 ...
西坪遗址,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唐汪式,海东市,乐都县洪水乡西坪村,古遗址,第四批
晁马家遗址 ,马厂类型,海东市,乐都县高庙镇晁马家村 ,古遗址,第四批晁马家遗址,位于青海省乐都县高庙镇晁马家村北、湟水北岸第二台地的边缘。1986年5月被公布为青海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200×100米,文化堆积厚50-10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杂骨等遗物,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坑遗迹,灰层与灰坑中夹有较多的杂骨、碎陶片及零星的 ...
堂尔亥来遗址 ,马家窑类型、卡约文化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乡五路口村,古遗址,第四批
南坎沿(乙)遗址,马家窑类型、卡约文化,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乡羊曲村,古遗址,第四批
狼舌头遗址,马家窑类型、卡约文化,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乡西滩村,古遗址,第四批狼舌头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乡大米滩村西。 大米滩地处黄河南岸第二台地,这里是黄河由南向北转的起端,台地平坦开阔。狼舌头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乡大米滩村西。 大米滩地处黄河南岸第二台地,这里是黄河由南向北转的起 ...
尕义香更遗址,马家窑类型、卡约文化,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罗汉堂乡乜那村 ,古遗址,第四批
仓库遗址 ,马家窑类型、卡约文化,海东市,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中庄村 ,古遗址,第四批
尕马卡遗址,马家窑类型、辛店文化、唐汪式,海东市,民和县杏儿乡尕马卡村,古遗址,第四批
张尕遗址,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海东市,循化县白庄乡张尕村,古遗址,第四批张尕遗址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乡张尕村北。张尕遗址原来面积较大,其中心部位大部压在村庄之下,基本情况已难弄清,村北尚有一段虽然经过平整,但尚保持原貌,地面散布较多的杂骨、碎陶片、文化堆积层暴露清楚,并有灰坑及灶遗迹。张尕遗址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 ...
下孙家寨遗址,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西宁市,西宁市二十铺乡下孙家寨村 ,古遗址,第四批
新尼(乙)遗址 ,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黄海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贾家乡安中村 ,古遗址,第四批
肖家遗址,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海东市,民和县转导乡肖家村,古遗址,第四批肖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肖家村北,隔河与阳洼坡遗址相望。1986年5月公布为青海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毗邻的马营河河谷西高东低,落差很大,雨季河水湍急,冲刷力强,逐渐形成南岸一个台地,北岸两个台地,南岸台地较北岸第一台地高约15-20 ...
三合(乙)遗址,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海东市,平安三合乡三合村,古遗址,第四批
长宁遗址,马窑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西宁市,大通县长宁乡长宁村 ,古遗址,第四批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长宁村。面积1万余平方米。2006年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发掘,揭露3 000平方米。发现房址15座、灰坑和窖穴共计150个、墓葬5座。遗物众多,保存完好,尤其骨质文物清新完整,埋藏环境值得研究。还有彩陶、铜环 ...
三其遗址,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海东市,互助县沙塘川乡三其村 ,古遗址,第四批
乔什旦遗址,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黄海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加让乡如是其村,古遗址,第四批
拉毛遗址 ,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黄海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拉毛村,古遗址,第四批考古工作者日前在青海公伯峡库区拉毛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一把具有星座图案的双孔石刀。考古学家认为,这一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观测天文的历史。 拉毛遗址位于青海黄南藏族州尖扎县县城南约九公里的拉毛村西部,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据青海省文物考 ...
关帝庙正殿 : 关帝庙位于韩城市新城区太史街东端北侧 孝义村东。据庙内原有碑石记载,孝义关帝庙创 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曾重修。关帝庙 坐北向南,庙院总面积2300平方米。现存献殿、 正殿和东侧殿共三座建筑物。因历代重修,元建 面目有所改观。惟正殿的前檐部分为元代建筑的 遗存。关帝庙正殿为单檐悬山 ...
弥陀寺位于韩城市西庄镇寺庄村东,是一 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群。据梁下墨书题记: “弥陀寺创建于大唐贞元三年(787年),自大观 至雍正已重修九次矣,同治三年 (1864年) 季 秋复重修换新梁,谨志。” 自创建于唐以来千余 年间共重修10次,基本平均百年修葺一次。寺 庄弥陀寺坐北面南,庙院总面积1836平方米。此 寺现存主体建筑山门、献殿、正殿及配列建筑东 西厢 ...
禅修寺大殿 : 禅修寺位于华县赤水乡寺前村,距县城约 15公里,创建年代无据可考。相传禅修寺最初创建于北宋,初名兴国寺。 元代重修,明万历元年(1573年)整修,易名禅 修寺。该寺由三进院落组成,房屋72间,僧侣 多达百人,由于年久失修,昔日的禅修寺今日仅 存大殿一座,朵殿两间。现存的殿堂,中间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建 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檐柱有 ...
寇准墓 : 寇准墓在今渭南市临渭区官底乡左家村南, 今存封土高5米,基部南北12米,东西6米。寇 准是北宋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字平仲。据 《宋书·寇准列传》记载,他是“华州下邽人”, 也就是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北四里的地 方。他具有政治远见,性格刚正不阿,作风勤政 清廉。三次为相,两居枢院。为官四十年,救灾 济民,抗辽戍边,政绩显赫,深得人民的爱 ...
高力士墓 : 高力士是唐代历经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 李旦、玄宗李隆基四朝的宦官,其墓位于陕西省 蒲城县东北二十五里的卧虎山西侧(今保南乡山 西村西门外路北),系唐玄宗李隆基泰陵惟一的 陪葬墓。卧虎山属泰陵所在地金粟山的余脉,由 北向南延伸,至此骤然断离,山形酷似卧着的猛 虎,被视为泰陵的天然门户,这位一生对唐玄宗 忠心不渝的近侍仍像生前一样忠诚 ...
王贲墓 : 王贲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千口村, 西南距富平县城33公里,北距美原镇政府驻地 2.5公里,东距联友村庄1000米,南距千王社500 米,西南距千张组500米。墓冢东接唐睿宗桥陵, 南邻西魏文帝永陵和秦大将王翦墓,西连唐顺宗 丰陵。据《富平县志》 (九四版) 载: 今美原镇在 春秋时期至元代曾多次置县。秦时为频阳县,土 地肥沃,地势平坦,王贲墓原封土何形, ...
王翦墓 : 王翦墓位于富平县到贤乡聚贤村永和村, 墓封土约呈覆斗形,南北长,东西短,底周长 136米,高约9米。墓西约180米远有南北向排 列的封土6座,称为“六国冢”。《富平县志》载, 其内瘗埋六国王侯的衣冠、图书和俘虏等,象 征被灭的六国王墓,以彰王翦父子之战功。现 六冢已平。王翦,频阳 (今陕西富平) 东乡人,战国 秦大将军。少好军事,被秦王政任为将。在军 ...
桑园窑址位于富平县北15公里的宫里镇桥 北村桑园组西。1993年冬唐定陵文管所所长代万信报告, 文保员仇树忠反映,桑园村村民取土时发现二排 砖窑,不知何时遗迹。1994年县文管会刘耀秦、 王保东同志进行了调查,发现遗址东北处暴露古 窑20余座,西南处暴露古窑2座,是一处唐代砖 瓦窑遗址。1995年陕西省考古所发掘节愍太子 李重俊墓时,于同年10月对桑园窑址进行 ...
龙首渠井渠遗址 : 龙首渠约建于西汉武帝元朔至元狩年间, 位于洛水左岸,商颜山北坡。自今澄城县北头村 附近引洛水人渠,南流十余里,越过大浴河,进 入蒲城县永丰镇境内。由于高差逾百米,加之上层松散,若以传统 的裸渠方式施工,不仅工程量巨大,而且难以解 决技术问题。因此,修建时采用了井、渠结合的 方式。《史记·河渠书》记载: “自澂引洛水至商 颜下,岸善 ...
扶荔宫遗址 :“宫”字瓦当扶荔宫遗址位于韩城市芝川镇司马迁祠东 南约200米处的高台上,俗名北寨子。东临涺水、 黄河,西依龙亭塬,负山面水,环境优美。陕西 省文管会1960年5月发现后把这个建筑遗址定 为汉扶荔宫。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300 米。在遗址东面的第一层梯田断崖上发现夯土四 段,暴露在外面的高约1.6米,距地表1.4米, 长2至5米。还有陶质圆形 ...
崇凝宫遗址位于临渭区崇凝镇靳尚村南。 应为秦之步寿宫遗址。文献记载对秦步寿宫地域 位置的描述是矛盾的。《三辅黄图》记作“步寿 宫,在新丰县步高宫西”。但《水经·渭水注》又 载: “渭水又东。酋水(也作首水)南出倒虎山, 西南总五水,单流迳秦步高宫东,世名市丘城。 历新丰塬东而北迳步寿宫西,又北入渭。” 秦的 步高宫和步寿宫,是在新丰县还是新丰之东 ...
西关村遗址位于华阴市太华路街道办事处 西关村北70米处,东距长涧河200米,属长涧河 西岸的二级台地。遗址上地势平坦,东部有战国 魏长城通过。1955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在库区考 古调查时发现,1956年进行复查,发现遗址面 积大(约9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 富,遂决定进行重点发掘。发掘工作从1957年 秋季开始至1958年春季结束,实际上只进行了 两个月的工作 ...
盘龙湾遗址位于富平县西15公里淡村镇北 的盘龙湾赵氏河南岸,西盘村南李社与南董社之 间。1956年富平县文化馆发现并命名,1980年8 月文物普查时复查,1988年5月第 三次文物普查 时核查。盘龙湾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 庙底沟类型的聚落遗址。盘龙湾遗址位于赵氏河 以南二级台地上,淡村塬以北“U” 形坡地的北 端坡头上,遗址西临南李社,东临南董社,北 ...
北刘遗址位于临渭区 (原渭南县) 南16公 里沋河二支流清水河及稠水河交汇处的二级台地 上。1958年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在 华县、渭南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1973年西安半 坡博物馆考古队为配合临潼姜寨遗址的发掘对关 中东部进行考古调查时对北刘遗址做了比较认真 的复查。同时对白庙遗址也作了复查。并于1976 年春发掘史家遗址时对白庙遗址进行了试 ...
陀罗尼经幢原为黄堡镇圪罗寺(亦称南寺· 耀州窑遗址内)故物,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造,现迁建于印台区玉华宫博物馆。幢通高5.33 米,15层,八棱体,石灰岩。底座大、分层递减, 采用迭垒法筑成,结构严谨。全幢分台座、幢体、 宝盖三部分。下为须弥座,八角、束腰,五层, 高1.3米。分层刻海波纹,开龛造神象、力士、 伎乐、瑞兽。力士怒目横眉,形态威武。第五层 为 ...
太子寺石窟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庙弯镇三政 村北2.5公里的东沟河西岸岔沟南北断崖上。北 崖二窟,南崖四窟,题记多处,壁画两幅,距谷 底约30米。石窟均为长方形。主窟居北崖西侧,高4米, 宽4.3米,深9米。窟后壁有上下二龛。上龛圆 拱形,下龛方形,龛内各雕一供养人。龛侧有“径 血中者手长一百佛��”题记。主窟外侧有“工价 金银艮两五口,万历三 ...
秦家河摩崖造像位于宜君县城关乡秦家河 村西南250米处的石崖上,高出川道地面30米。 现存造像4龛,石窟一座,为北朝和唐代造像。秦家河摩崖造像自北向南编为1~4号,1、 2号为北朝时期,3、4号为唐代。四个龛大小相 等,各宽0.96米,高0.35米,总长5.44米。1号龛中间为一佛二菩萨,主佛结跏趺坐于 莲座上。龛左右两侧刻男女供养人,旁有题刻 为: “□□科保罗供养时 ...
花石崖石窟位于宜君县山岔乡花石崖村东 北1000米玉华川西石崖底下部。花石崖石窟(含彭村石窟)现存四窟,分布 在长约10千米的范围内,自东向西编为1~4号 窟,1~3号窟各高1.2米,宽1米,深0.9米。三 窟均为方形平顶窟,浮雕尖拱形门楣,每窟造像 均为三壁三龛一佛二菩萨,佛均高肉髻,通肩式 大衣,面相清瘦。1号窟东壁上方浅浮雕飞天及 供养人若干。窟外两侧浮雕力 ...
铜川文庙大成殿位于铜川市印台区同官路5 号铜川市第一中学院内。文庙建于宋代,元遭兵 燹,明洪武八年(1375年)旧址重建。宣德间重 修。万历十五年(1587年)又增修。清康熙、乾 隆、光绪都曾修葺,现仅存大成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修《同官县志》载: “明清时之文庙,建有戟门三楹,庙门立戟十六 支,后增为二十四支。戟门内有泮池三”,“泮池 内设棂星门,石柱 ...
孙思邈故里在耀县东北6公里,一高亢平坦 的塬地上有一个村庄,叫 “孙家塬”。这里是唐 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故里,有关孙思邈的遗迹 遗物几经沧桑,现在保存下来的仅有:孙思邈故居: 孙家塬东北一里许有旧堡子, 城堡内破砖碎瓦遍及地面,尚存古窑洞残迹。相 传此堡内即孙思邈故居。真人祠: 村西南有庙宇5间,即真人祠。药 王正殿向南,砖木结构,飞檐挑角,古朴庄严 ...
柳公权墓位于耀县阿子乡让义村北一公里 的一片开阔台地上,一面靠山,三面临沟,景色 秀美,当地人称风水宝地。墓地东西82米,南 北64米。墓为圜丘状,保存完好。墓前竖一石 碑,碑文上款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 御使陕西巡抚毕沅书”,中行隶书大字“唐太子 太师河东郡王柳公公权墓”,下款楷书“大清乾 隆岁次丙申孟秋知耀州事张凤鸣立石”。公权墓 正东4 ...
令狐德棻墓位于耀县寺沟乡杨家河村。其 地古称锦阳川,东临步寿塬,西倚落星塬,南达 县城,北通甘肃。沮水纵贯,沃野千顷,盛产粮 菜,人杰地灵。据《耀州志》载: “州西北三里方巷口 (即 今杨家河)有令狐整、令狐熙、令狐德棻墓,有 碑。” 墓地现仅存1.2亩。令狐德棻墓,圆丘状, 高3.5米,底围27.5米。墓前立石碑1通,碑首 六螭下垂,圭额。额题篆书“隋故桂州总管 ...
立地坡窑址位于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立地 坡村 (古称同官县立地坡镇)。村庄坐落于一东 西狭长的山岭上,东临石马山,西临立地坡堡 子,南北两侧为坡地,呈阶梯状分布。古窑址以 今立地坡村的立地那坡、阳湾、寺坡为中心,向 其周边呈辐射状分布。该窑址西北距铜川市区约 20公里,北距陈炉镇约5公里,东距上店7公里, 西距耀州窑中心黄堡镇窑场约15公里。早在20世纪50 ...
西独冢村遗址位于耀县小丘乡独冢村周围。 遗址面积较大,东西宽2500米,南北长3000米。 东临浊峪河,西界清峪河,南通三原,北抵照金。 地势开阔平坦,现为农田。1988年4月,文物普 查时发现。根据古建筑遗迹,地面文化层遗存和 收集的文物,经省、市文物普查人员反复研究考 证,属西汉宫殿遗址。遗址地面散遗大量板瓦、筒瓦、瓦当残片。 地头、道旁、沟边随处可见农 ...
前申河遗址位于耀州区下高埝乡前申河村 西赵氏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呈 缓坡形。东西约200余米,南北约1000米,总 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后来省市县文物考古专业人员多次到遗址上调 查,确认该遗址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商周文 化遗存。在多次调查中发现各个时期的遗迹遗物相 当丰富,在多处断崖上都有灰层堆积,有的地段 厚达 ...
王家河遗址位于铜川城区王家河乡王家河 村西南之二级台地上。东、南临公路,北沿河, 西为山坡。遗址东西50米,南北40米。1981年 发现,1987年文物普查时复查。地表陶片遗存丰 富,断崖可见较厚的文化层及灰坑。收集标本 有:泥质红陶片,细绳纹、素面,可辨器形为钵、 盆、瓶等器物残片;彩陶,纹样有鸟纹、圆涡纹, 器形有盆、钵; 夹砂灰陶,绳纹、网格纹、附加 堆纹 ...
五里镇遗址位于宜君县五里镇河东岸的二级 台地上,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五里镇是榆舍 川与五里川两川交汇处,河水流量较大,地势平 坦,川道较宽,土壤肥沃,麦、稻、蔬、果遍野, 山川秀美,向有“宜君榆五川,山区小江南”之称。 是最为适宜远古人类的栖息繁衍之地。五里镇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400米, 总面积60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 坑,文化层 ...
长安郭氏民宅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堡 子村,又称“郭家大院”,为清康熙时期朝议大 夫郭振重所建宅第,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关中地 区典型的亦官亦商兼地主庄园。相传,郭氏家族 发迹于清乾隆年间,清末民初为其鼎盛时期。长安郭氏民宅原有院落11组,占地约20余 亩。主要院落位于村子的最南端,坐北面南,两 进一组的院落自东向西一字展开,共有四组,每 组院落宽约1 ...
中山图书馆旧址 : 中山图书馆旧址位于西安市南院门53号院 内。1909年8月,在西安梁府街原梁化凤府(现 青年路共青团西安市委所在地)学务公所内建成 陕西图书馆。1915年 (民国四年)5月,因梁府 街旧馆址馆舍狭窄、地僻、交通不便,图书馆迁 至当时西安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带的南院门 街之南院(清代巡抚部院,民国后为省议会所在 地)东隅“劝工陈列所”地址。 ...
唐代宗李豫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初名俶,唐肃宗长子。曾被封为广平王,后进封为楚王。马嵬坡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兵马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肃宗于宝应元年四月被惊死,李辅国等于同月己巳日拥立李豫为帝,改年号为“宝应”。 李豫继位后,李辅国专权,竟对李豫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李 ...
高培支旧居位于西安市柏树林街兴隆巷42 号。高培支先生又名高树基,光绪七年(1881年) 生于陕西省富平县焦村堡。是陕西省著名的戏剧 作家和教育家。1902年考入陕西大学堂,入政治 时务门。1906年出任南郑学堂教员。1911年任 秦陇复汉军总务府篆印官、陕西都督府秘书厅印 铸局一等铸兼编辑员,创办《秦中公报》。1913 年任教育部读音统一会代表,负责编辑《注音 ...
杜公祠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南的少 陵塬畔,是后人为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而修建 的祠堂,距西安市区12公里。据传,人们为纪念杜甫,早在唐末即在他居 住的少陵原等地立过祠堂,以彰显他的伟大精神 及表现后人的仰慕之情。《关中两朝文钞》记载, 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韦曲和杜曲之间的牛头 寺南创建了杜公祠。明万历五年(1577年)曾修 葺。明屈大均有《杜曲 ...
李晟碑,唐代墓碑。原位于 高陵县余楚乡渭桥村,因碑距 今渭河较近,1993年移入高陵 县文化馆保存。1997年又移立 于高陵一中院内。李晟,唐代著名将领。唐末 朱泚作乱,德宗被逼撤出都城 长安。时李晟自定州率兵增援, 大军驻扎东渭桥,几经激战,击 败朱泚,收复京城,迎回德宗, 李晟因功被封为西平郡王兼中书令。死后,德宗 手书称誉李晟“弘济患难,保佑王室,扫荡氛 ...
卧龙寺 石刻造像和铁钟 : 卧龙寺位于西安城内柏树林街东。相传创 建于汉灵帝时,也有说创建于隋。现寺院殿宇除 斋堂、法堂及部分僧房保留光绪年间修造时的风 格外,其余建筑均为改革开放以来新造或翻造。卧龙寺隋时名 “福应禅院”,唐时传说因吴 道子在寺内画有空中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宋 代有高僧惟杲常静卧寺中,人称之为 “卧龙禅 师”,因与宋太祖谈禅 ...
牛郎织女石刻 : 牛郎、织女石刻,俗呼“石婆、石爷”。是 西汉武帝时立于昆明池两岸的装饰物。牛郎现 位于长安区斗门镇以东常家庄,织女在斗门镇 棉纺厂内。两石刻东西相距约3公里。宋《太平寰宇记》记: “《庙记》云有二石人, 如牵牛织女。”《关中古语》记载:“昆明池中有二 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汉 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为对西南用 ...
清华山石窟位于长安区滦镇黄峪村西北, 在清华山山顶之上,海拔约1263米。据《长安古刹提要》记载: “清华山上有寺 名卧佛,创自唐代,相传道山路律师在此传戒。” 卧佛寺依山而建,其形制不同于传统寺院坐北面 南、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建筑格式。寺内除卧佛、 造像碑和喇嘛塔外,亦有其他现代建筑,还散见 明清时期的板瓦、铁瓦、石柱础等。卧佛窟为寺内最大窟,凿于 ...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市兴善西街。寺院创建 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265~289年), 初名遵善寺,北周明帝时(557~560年)曾扩建, 改称陟岵寺,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从原址迁 至今址并改寺名为大兴善寺,是西安市现存历史 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代,大兴善寺是长安城中规模宏大、香火 兴盛的佛门圣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 即 在寺内设立译场,许多外国名僧也 ...
楼观台位于周至县东南15公里楼观镇,终南 山北麓,又名宗圣观,是一处闻名的道教圣地。楼观台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周大夫函谷关 令尹喜,曾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体,因曰“草 观楼”。后老子入关,尹喜迎他至此,在楼南高 岗筑台,请为著述,老子乃讲授《道德经》五千 言,故又称“说经台” 或 “授经台”,楼观台之 名也由此大著。秦始皇修庙于楼南,亲自来求神 拜仙;汉 ...
关中书院位于西安市南门内东侧宝庆寺之 东,是明清以来享有盛名的学术机构,它所在的 街道——书院门街也由此得名。据《咸宁县志》载,书院创建于明万历三十 七年(1609年),为陕甘四大书院之首,后经万 历四十年(1611年)增建,清康熙三年(1664年) 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提到关中书院,自然就使人联想到明代陕 西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冯从吾。冯从吾,人称少墟先生,陕 ...
八仙庵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北侧,是唐 代南内兴庆宫遗址的一部分,亦称八仙宫。它北 至永乐路,西至孟家巷,东北至北大巷,南至长 乐坊与路南10米,是西安市规模最大的一座道 教庙庵。八仙庵传为宋代所建。据说当时有一个姓 郑的书生,自称在此遇上八仙,遂为八仙修造庙 庵享受人间香火,故为八仙庵。元代安西王奉敕 扩建了庙庵,明正德年间又重新作了修建,以后 又 ...
雷神庙万阁楼位于西安市莲湖区糖坊街明 新巷八一街小学内,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四十 五年(1617年)重修,清及民国时修葺。现仅存 万阁楼1座,南向,面阔2间,进深1间,庑殿 灰瓦顶,琉璃剪边,五架梁; 前檐及左、右檐带 廊,檐下施斗拱,建筑局部残留彩画。2001年西 安市文物局组织实施维修保护工程。2003年9月24日,雷神庙万阁楼被陕西省 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 ...
玄帝祠玉皇楼位于周至县哑柏镇中心。据 《重修周至县志》记载,玉皇阁是玄贞观的一部 分,且楼上供奉玉皇大帝,故称玄贞观玉皇阁, 俗称玉皇楼。此楼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碑石记 载,明嘉靖十二年曾修缮一次,清代及民国进行 过修葺。据此楼保存下来的大木梁架与斗拱结构 特征,推断其为元末明初建筑。玄帝祠玉皇楼,坐南面北,占地面积357.6 平方米,为两层砖木结构 ...
遇仙桥及石造像位于户县甘河镇甘河村中。遇仙桥,为古甘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该桥 始建年代不详,据《周至县志》载:周建都丰镐, 在周至北部平原部分修筑了一条东通丰镐、西达 扶眉的周驿道,相传那时就在甘河上修有桥。据 《七真史传》载:此桥名叫万缘桥。据清蒋廷锡等 编修的《古今图书集成》第101册“西安府关渠 考”和庞文中《重修周至县志》卷一“地理” ...
户县钟楼位于户县县城东、西、南、北四街 交会之处。创建于明崇祯八年 (1635年),原名 文昌阁。清康熙二十年 (1681年) 及乾隆十年 (1745年) 重修,始称大观楼。保存完好,是具 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古代建筑。钟楼通高24.55米,基座一层,楼阁二层,结 构为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整个建筑严谨庄 重,装饰绚丽典雅。基座高6.4米,边长22米。 基座下正中纵横贯通拱门洞通 ...
户县文庙位于户县县城东街路北。初为明 儒学学址,原在县城之外,明洪武初年移建县署 之西,永乐十二年(1414年)教谕方靳、训导冯 翊尝拆之而重新修建。据史料记载,明正统十二 年 (1447年)、嘉靖六年 (1527年)、万历二十 五年(1597年)、崇祯十一年 (1638年) 及清顺 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均曾进行过多次维修 和拆建。文庙坐北面南,进深168.6米,占地面积 628 ...
太史桥位于户县西关村的涝河之上,今俗 称西桥,明代嘉靖壬寅(1542年)邑人渼陂王九 思倡议并主持修建。过去是户县“西走凤汉,东 走省会”的要冲。1977年涝河治理之后,河道西 迁,公路北移,今桥留存。据《重修户县太史桥记》碑记载: 太史桥从 明嘉靖年间建起至清康熙四十四年间共进行过四 次维修,以后二百年间没有大的损伤。到光绪中 叶,因桥洞年久沙渐淤塞,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