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毁损后,又陷“不续约争议”

台北故宫博物院三件瓷器文物毁损,风波持续引发关注的同时,台北故宫博物院“兰千山馆”寄存文物不再续约,又再次引起外界的争议。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10月31日将其中两件文物的初步调查报告送至“立法院”,称破裂原因包括,恐因关上铁箱时,因人为施力按压或空间缩减导致文物碰撞,或是之前就有肉眼无法看见的暗伤或裂璺。对于“兰千山馆”寄存 ...

• “考古探源,文明北京”2022北京公众考古季正式启动

  10月29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2022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活动在圆明园正觉寺启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出席活动并为新组建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揭牌。  李群指出,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举行2022年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非常有意义。迈上新时代新征程,国家文物局将 ...

• 玻璃映照丝路华彩

  流光溢彩,如珠似玉,造型多样……在湖南长沙博物馆“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上,琳琅满目的古代玻璃制品让观众大饱眼福。东汉夹金玻璃珠串。  展览汇集长沙博物馆、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湖南博物院等国内外9家文博单位的380件/套玻璃器,分为“初现与兴起”“发展与传播”“繁荣与绽放”“融合与影响”4个单元,以时间为脉络,以玻 ...

• 考古现场三维空间信息的获取与应用

  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出土文物、遗迹、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传统的图形、影像等二维数据模式,很难记录和重建考古现场完整的空间关系特征,必须运用三维信息的获取与展示方式才能全面记录和表达遗迹的空间关系。随着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三维信息分析处理方法的飞速发展,文物、考古研究中先后引进了三维激 ...

• 由巫到礼:巫教时代与中国文明起源——以辽西史前文化为例

  2022年10月26日下午13:30,“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讲座”第四季第三讲“‘巫教时代’与中国文明起源——以辽西史前文化为例”在立德楼403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老师主讲。他结合大量考古发现与文献史料,探讨了红山文化的社会发展与“巫教时代”的形成及其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影响。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吕学 ...

• 穿越三千年历史的传奇——走进殷墟遗址

  10月28日,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  殷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和甲骨文发现发掘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2019年,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他在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 ...

• 北京发布6项重大考古成果

 2022北京公众考古季10月29日开幕,北京市文物局在开幕式现场发布了6项重大考古成果,包括中轴线、琉璃河遗址、新宫夏商周聚落遗址、路县故城、金中都、长城等考古发现。  据介绍,自2021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启动以来,北京完成考古勘探256项,勘探面积167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102项,考古发掘面积10.8万平方米。  在中轴线考古方面,南中轴路考古取得 ...

• 陕西蒋刘遗址发现仰韶晚期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

  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蒋刘遗址发现仰韶晚期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据介绍,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是近年来仰韶考古特别是仰韶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为深入分析关中地区仰韶晚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M22墓主左手割肢现象。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摄M54出土骨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摄  蒋刘遗址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蒋刘村东北。202 ...

•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蒋刘遗址发现仰韶晚期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其中,墓葬中数量丰富的笄形骨器是仰韶考古的首次发现,出土位置明确、埋藏背景清晰,其功能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蒋刘遗址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蒋刘村东北。2021年,考古人员在蒋刘遗址清理了丰富的仰韶晚期遗存,同时,通过全面揭露式发掘,基本明确了蒋刘遗址的东南 ...

• 江苏连云港考古新发现一处大规模墓葬群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已针对海州区新发现的一处大规模墓葬群完成系统发掘工作并顺利通过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墓地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饮马池西侧台地(大成砖厂旧址)上,是一处典型的汉代大型封土墓葬群,包含105座墓葬,时代涵盖西汉、晚唐至北宋、清代;其中以西汉时期墓葬为主,共92座,占墓地墓葬数量比重近九成。  海州饮 ...

• 山西发现两座春秋晚期墓葬 为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再添新证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上郭-邱家庄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考古工作者在该区域内新发现两座春秋晚期夫妻异穴合葬墓,出土随葬品46件(套),为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再添新证。男性墓出土的青铜器物组合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上郭-邱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县城西约两公里处,地貌上处于运城盆地北端的涑水河流域。该遗址是两周时期 ...

• 专家学者齐聚 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德阳广汉举行

来源: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上游地区和西南地区先秦时期文明成就的杰出代表。10月29日至30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中共德阳市委主办的“中华文化天府论坛·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广汉市举行。研讨会的 ...

• 邵晶:石峁与陶寺——比较研究

会议纪要2022年8月21日,“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中原与四方的互动”高端论坛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16会议室举办,并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同步进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河南大学仰韶文化研究院协办, ...

• 周塘桥南宋墓出土丝织品何以备受瞩目?

早在唐代,江苏常州的纺织业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宋代,随着江南农业及城市的发展,以及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常州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常州周塘桥南宋墓共出土纺织品百余件,其中大部分为丝织品服饰,这在国内近年来宋代考古发现中非常罕见,备受瞩目。澎湃新闻获悉,其中16件(套)正在江苏常州博物馆推出的秋季重磅大展“南宋芳茂——周塘桥南宋墓出土 ...

• 文史学者、收藏家王贵忱先生辞世,享年95岁

国内文献学和收藏界曾有“二王”之说———“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王世襄2009年去世后,王贵忱在电话里不住哀叹,自谦:“我是不能够跟王世襄比的。”澎湃新闻获悉,2022年10月26日晚10:30左右,知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王贵忱先生辞世,享年95岁。王贵忱(1928—2022年10月26日)王贵忱先生的儿子王大文昨天告 ...

• 重庆考古为巴文化融入汉文化进程提供实证

澎湃新闻获悉,“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近期取得重要收获。其中,重庆冬笋坝遗址考古新发现为研究晚期巴文化及其融入汉文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考古实证。川渝地区处于巴蜀文明核心区域,巴蜀文化引领了长江上游地区早期文化的发展,对于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为更好地研究川渝地区文明 ...

• 香港故宫上新69件珍品,含乾隆骑射图、《兽谱》

近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宣布,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第二批共69件珍品已于10月起在香港故宫亮相。本次69件珍贵文物均属故宫博物院的珍宝,用作轮换自香港故宫开幕起展示的包括书画、纺织品及其它脆弱且对光线敏感的作品。重点展品包括描绘乾隆在木兰围场骑射的《威弧获鹿图》、传奇动物绘本《兽谱》、宋官窑粉青釉洗等。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这些材质的作品仅 ...

• 数字留存、3D打印……科技让出水文物活起来

 近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主要成果展”在北京举行,展出了包括出水文物保护研究在内13个单元。其中,致远舰3D打印成果在展览中作为典型实物展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据了解,2014-2016年打捞出水的致远舰,包括刻有致远舰大副陈金揆英文名字的一只单筒望远镜、拼接后得到繁体“致远”字样的一组瓷 ...

• 塞外雄风——鄂尔多斯青铜器精品文物展在四川广汉启幕

  塞外雄风——鄂尔多斯青铜器精品文物展26日在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启幕。蛇首青铜匕(商代)。 图片来自三星堆博物馆  据介绍,本次展览萃集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的精品重器208套270件,其文物品类包括短剑、流星锤、鹤嘴斧等兵器;铜刀、铜鍑、铜锥等生产生活用具;当卢、马面 ...

• “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

  2022年10月26日上午,“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重大项目启动会于线上召开。会议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国家文物局考古司负责人、考古管理处有关领导,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江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有关领导,来自 ...

• 讲座纪要|李裕群:《宿白先生与“云冈模式”》

  2022年10月10日晚,“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的第二讲在线上平台举行。本次讲座题目为《宿白先生与“云冈模式”》,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主持。图1:讲座现场  自20世纪初以来,云冈石窟备受学术界关注。宿白先生在40年代开始涉足云冈,其后又 ...

• 湖南茶陵县笤箕窝遗址发掘新收获

  为配合茶常高速项目建设,经湖南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2022年7月~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茶陵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完成了笤箕窝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现将此次发掘收获简要介绍如下。  一、遗址概况  笤箕窝遗址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枣市镇枣园村1组笤箕窝山南侧坡地。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并采集有石器和 ...

• 马王堆汉墓新发现:出土丝织品中织有成句吉祥语

 从湖南博物院获悉,湖南博物院专家近日研究发现,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菱纹绮里有织入“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的吉祥语句,是目前已出土丝织品中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褐色菱纹绮丝绵袍残片。  今年4月,湖南博物院专家在首次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未整理的纺织品进行系统性清库的过程中,发现了菱纹绮里有织入的文字。此后,专家经 ...

• 大英博物馆特展“圣书体”,解密古埃及文化

1799年7月19日,埃及海滨城市拉希德(Rasheed),法国人在加固一座城堡,一位年轻军官无意中发现沙地里埋着一块奇怪的石头,上面刻得密密麻麻的不知道是什么符号或者文字。当时正值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这块石碑有巨大的考古意义,直到1822年,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1790-1832年)宣布他发现了 ...

• 陕西再添重量级博物院:两馆合并为周原博物院

周原遗址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和扶风县的交界处,是我国现知周族灭商前都邑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历史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被誉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正式获批,计划投资3.7亿元,打造新周原博物馆。根据近期正式公布的《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陕西省拟建设周原博物院,宝鸡周原博 ...

• 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同志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石兴邦同志,于2022年10月21日16时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100岁。  石兴邦同志1923年10月出生,1950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室副主任,1984年8月 ...

• 山西发现北魏家族墓地 墓主人均为男性青壮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9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侯马市发现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家族墓地,这也是在晋南地区首次发现。M1006出土的瓷碗。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为配合山西省侯马市冶炼厂新月小区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虒祁遗址开展第九次发掘,考古人员共清理祭祀坑820余座,西 ...

• 内蒙古金斯太遗址发掘再获进展 出土文化遗物1500余件

  “发掘出土石制品、动物化石等各类文化遗物1500余件;在非原生堆积中筛选出包括磨制骨器、串珠装饰品等在内的众多文化遗物;采集了序列光释光样品和沉积物分析样品,用于后续实验室分析。”  21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对记者表示,2022年内蒙古金斯太遗址再次取得了考古新收获。  金斯太遗址是中国北方一处重要的早期人类洞穴遗 ...

• 回眸五十载: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精品亮相苏博

1972年至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了震惊世人的马王堆汉墓,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包括漆木器、彩绘陶器、铜器、帛书帛画、丝织衣物等十几个种类,其中1号墓中出土的辛追夫人遗体,外形完整,全身润泽,甚至手脚指纹仍清晰可见,堪称延续了两千年的永生奇迹。澎湃新闻获悉,10月18日,“回眸五十年——马王堆汉墓出 ...

• 逝者|考古学家石兴邦去世,曾主持发掘半坡遗址

澎湃新闻获悉,10月21日下午16时45分,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逝世,享年100岁。石兴邦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他一生倾注心力最多的是中国史前考古研究,创立了半坡考古范式,是中国全景式聚落考古的开创者。学界评价称:“石兴邦先生的学术人生,由半坡出发,跨入史前时代,对中国史前文化整体框架和中国文明形成的研究,提出独到的解构理论,深刻 ...

• 丝路与敦煌文化艺术分享会(第十七期):北凉三窟研究——石窟开凿次第

10月21日下午,由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和敦煌学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七期“丝路与敦煌文化艺术分享会”在敦煌学信息中心信息服务大厅举行。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蓉博士作了题为《北凉三窟研究——石窟开凿次第》的分享。分享会由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米小强博士主持,吸引了线上线下近300名学者参与。分享会现场 ...

• 河南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各重要时空节点

 “河南省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时空节点。”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15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河南这十年”宣传思想文化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近十年来,河南围绕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考古学文化持续开展研究,已逐步建立起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明晰了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文化定位。河南 ...

• 湖南茶陵县猪垅背墓群发现六朝、宋代墓

  为配合茶陵至常宁(含安仁支线)高速公路项目建设,2020年8~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项目红线范围内的调查勘探工作。2022年4月经湖南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茶陵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开始对项目红线范围内的猪垅背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布设5×5米探方布32个(图一),1×25米探沟3条。截至6月23日 ...

• “飞天神韵·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巡展”入选国家文物局推介项目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结果,在全国各省市相关机构推荐的266个展览项目中,共有100个展览成为推介项目。由我院陈列中心承办的“飞天神韵 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巡展”成功入选。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宣传“时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 ...

• 《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刘建国老师授课纪要——2022年辽上京“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系列报道(二十八)

  2022年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主题讲座及学术研讨课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继续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主讲,题目是《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实训班班主任董新林研究员主持。本次刘建国老师授课内容包括江汉平原史前聚落分布特征、采用的 ...

• 《城址考古的观察研究与思考-以汉魏洛阳故城为例》钱国祥老师授课纪要——2022年辽上京“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系列报道(二十七)

  2022年10月6日下午,“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专家授课,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队驻地继续进行。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先生进行线上授课,以汉魏洛阳故城历年考古工作与主要成果为例,向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学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员、赤峰市文物干部、辽 ...

• 湖南耒阳禁山墓群新发现东汉至唐代墓

  禁山墓群位于湖南省耒阳市大市镇泉水村东南。为配合茶常高速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年3月~8月对耒阳禁山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东汉至唐代墓葬14座,其中东汉墓8座、晋墓2座、南朝墓2座、唐墓2座,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等文物标本190余件(套)。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东汉墓  8座,均为砖室墓,编号分别是M1 ...

• 转发丨CEB-ASC2022首届环境行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一号公告

主题:多元价值导向下的环境与行为 新冠疫情影响和改变了全世界。安全、包容、和谐、智慧、健康、生态、低碳节能、以人为本等多元价值将人类连接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深刻的影响着当下的环境行为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的普及,居家工作、网络会议、网购配送弱化了购物与通勤的必要性,改变了日常行为对空间的要求。而随着城乡居民对健康生活的 ...

• 叙利亚发现古罗马时期马赛克,为内战以来最重大考古成果

据美联社报道,叙利亚的考古团队近日挖掘出来一块有1600年历史的罗马时期的马赛克,它重现天日时,几乎还完好无缺。这块马赛克尺寸为20x6米,面积120平方米,发现于霍姆斯附近的拉斯坦市的一栋建筑下方。在叙利亚内战中,此地曾为叛军占领,直到2018年政府军将其收回。这栋建筑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曾为黎巴嫩纳布博物馆买下,后来将其捐赠给叙 ...

• “高古奇骇”展品更新:读陈洪绶笔下的高士们

陈洪绶的人物画是对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贡献。其早期作品师法唐宋,线若游丝,圆转舒长,背景空素;中期创作渐趋夸张,叠用圆笔方笔;晚期因家国剧变,创作了大量的高士图,且以桌石器具入画,造型夸张,神情淡定,形象高古。澎湃新闻获悉,10月18日,徐渭艺术馆(绍兴博物馆分馆)策划的年度大展“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迎来展品更新,《右军笼鹅图 ...

• 针线间的交流与想象,台北“亚洲织品展”更新

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亚洲织品展”近日迎来换展,展览精选院藏各区域织品菁华,呈现亚洲多元文化。织品服饰一直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与品味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染织工艺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贸易交流、民情风俗等不同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亚洲幅员辽阔,织品文化多元:印尼的绘染棉布是17世纪欧洲居家装饰中时髦的舶来品, ...

• 《吉林辽源龙首山城址2016年考古发掘汇报》学术研讨课纪要——2022年辽上京“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系列报道(二十五)

  2022年9月18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学术研讨课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持续进行。本次研讨由来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学员王晓明主讲,题目是《吉林辽源龙首山城址2016年考古发掘汇报》。  龙首山山城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市区内的龙首山顶部。城址东西两侧地势开阔,南侧为陡崖,陡崖下约150米有东辽河自东北向西南流经。2007 ...

• 翁同龢旧藏宋刻孤本《长短经》现身上图东馆

11.5万平方米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成为申城文化新地标,也正努力成为市民乐享其中的“书房、客厅、工作室”。其七楼特辟“馆藏精品馆”,将长期集中展示上图馆藏精品。澎湃新闻获悉,首展之一以“典册琳琅”为主题,系统展示从纸间书写到勒石传拓,从古代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近代的铅印、石印等技术更迭下的文化传播之路,从一个侧面呈现 ...

• 山西偏关天翅湾遗址史前房址考古资料公布

  10月13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偏关天翅湾遗址史前房址的考古资料,本次考古发掘共发现房址4座、灰坑21座、陶窑一座,时代主要为阿善三期和龙山时期,为黄河东岸4000年前聚落形态和文化面貌提供了实证。  天翅湾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峰坪镇天翅湾村西北,地处黄河东岸的坡地上,面积5万平方米。为配合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黄河1号 ...

• 《中西文化的交汇——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启示》魏坚老师授课纪要——2022年辽上京“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系列报道(二十四)

  2022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魏坚老师在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授课,题目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启示》。魏坚老师就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北方民族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贡献、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 ...

• 山西天翅湾遗址史前房址实证黄河东岸4000年前聚落形态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3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峰坪镇天翅湾村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史前遗址,实证了黄河东岸4000年前聚落形态和文化面貌。山西天翅湾遗址发现的房址。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天翅湾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峰坪镇天翅湾村西北,地处黄河东岸的坡地上,面积5万平方米。为配合忻州市三大板 ...

• 守护好民族的根与魂——新时代文物古迹保护利用扎实有效推进

十年奋进,只争朝夕。十年间,我国文物资源实现 “量”与“质”双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成效明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日益提升,文物保护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不断深化,石窟寺资源家底摸清、保护研究力度持续加大,多措并举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资源数据取得重要成果融合发展不断深化2013年和2019年公布两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5 ...

• ICOMOS加拿大2022论坛将于10月举行

  ICOMOS加拿大2022论坛将于10月12-14日举行。作为《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纪念活动,论坛将围绕三大主题展开: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兴趋势、文化遗产专业人员的交流网络、加拿大在国际遗产界的形势。论坛将邀请世界遗产专家和社区变革者讨论世界遗产如何塑造社区,以及世界遗产在培育社会融合感上的作用。论坛还将讨论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去殖民化、文化 ...

• 讲座纪要|魏兴涛老师: 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中原地区

  2022年10月5日上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受邀前来首师大荥阳市楚湾遗址驻地,对驻地师生表达了慰问,并带来了“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中原地区”为题的讲座,这也是楚湾考古系列讲座的第一讲。讲座由领队王涛老师主持。  讲座开始,魏老师先从时间的维度出发,带领大家回顾了从中国考古学诞生伊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考古学家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